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08

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通用9篇)

篇1: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简介

河池市环江县下南乡中心小学谭秀桃

河池市环江县下南乡中心校,创办于1930年,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14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28平方米。现有教师30名,均为毛南族。教学班13个,学生552名,其中毛南族学生489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6 %;壮族4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7%;汉族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4 %;瑶族和彝族各1人,各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02%。其中寄宿生322人,寄宿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8.3%,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近几年来,我们下南乡中心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们下南中心校对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分管领导主要抓,主管部门直接抓,全体师生共同受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高度重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校毛南族学生占多数,在这个毛南、壮、汉、瑶、彝相融的大集体中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形成了毛南、壮、汉、瑶、彝五种民族学生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氛围。

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各个民族常识知之甚少。为此,学校领导意识到,学校加强各民族团结,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常识教育,因此,在全校各班开展了民族常识教育,上好《民族常识》和《广西与社会》,除了这两本教材外,我校还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中。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初步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居住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著名人物以及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

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时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教务处进行日常教学考核,并视其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为此,学校精心安排每个学期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真正做到民族常识教育进入课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在扎实上好民族常识教育课的同时,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在全校开展“歌颂中华大家庭”主题班队会;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办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三是各班开展“少数民族优秀人物事迹”故事会;四是举办“中华大民族,我知我爱”及“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五是开展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作文比赛;六是组织了“56个民族是一家”国旗下讲话活动;七是组织学生与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学生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我们毛南族的学生通过书信、电话等联系方式与汉族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促进了共同发展。在该校举行60年校庆时,我们学校还选派了两名毛南族学生参加他们学校举行为期一周的“欢聚北京,祝福祖国”的盛大庆典活动,参加该学校庆典活动的有全国各地54所小学56个少数民族的小伙伴,他们相聚在首都北京,共同见证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也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繁荣盛世。八是在全校开展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活动,全校师生再次演唱毛南族的《迎客歌》和《敬酒歌》以及《送客歌》等毛南族歌曲,带民族风格的旋律在校园里荡漾。2012年11月份学校组织40多名师生带上毛南歌、傩面舞、以及学生手工、绘画、书法等作品到县城参加首届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比赛、演出。并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傩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特色之一,为了传承毛南族的傩文化,推进毛南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今年6月份,县委、县政府举办全县中小学生毛南族傩面创意大赛,我校选送了以傩面为主题的《毛南族傩面----花林仙官》刺绣品、《毛南族傩面----鲁仙》的剪纸和绘画、手工精致的风铃等四件作品参加了比赛。九是通过学校“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民族歌曲、宣传民族常识,通过校园宣传栏让师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名称、毛南族文化等民族知识,了解毛南族的基本特征、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著名人物等;十是给学生开设民族知识专题讲座。通过活动的开展,让五十六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四、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民族教育特色。

为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学校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设了在音乐、美术、体育、民族常识等方面充实一些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统一确定教学内容:民族歌舞(花竹帽舞、傩舞、迎客歌、敬酒歌、送客歌、比、欢、排见等)、民族体育(同顶、同填、同背、打陀螺)、民族服饰、民族棋艺(射棋、牛角棋、簸箕棋、皇棋、三点棋、飞行棋、禾剪棋、老母棋)、民族节庆:(分龙节、药节、南瓜节、放鸟节)、民族饮食文化:(毛南三酸:“腩醒”、“瓮煨”、“索发”)、民族民居特色、民族名人录等,每周一课时在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每门课程既独立成为课程,又是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兴趣小组为骨干、以培养特长生为目的的活动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向“多能一专”的方向发展。对于民族文化中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就聘请乡文化站长做辅导员,确保课程全面开设。

五、与德育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我校与德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四讲: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讲祖国幅员辽阔,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三讲祖国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各民族人民共同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四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56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1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利用各种节日和学校展板,结合民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日益强大。我们还通过开展民族常识知识竞赛、热爱祖国作文竞赛、歌颂祖国大合唱比赛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营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事关国家大局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我校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师生树立了民族团结的思想理念,强化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思想,也使我校各项工作进入了和谐发展的境界。我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为学校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做出最大的贡献。

篇2: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16年8月10日

尤镇中心小学

尤镇中心小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汇报材料

2016年8月10日

尤镇中心小学1所六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607人,现有教职工38人,(包括回族教师1人,蒙古族教师1人,汉族教师一名),是一支学历层次高、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开学以来,学校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县教育局《中共民和县教育工委、教育局党委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活动的实施意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加强师德建设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争做《新疆特色四好老师》,两学一做,去极端化等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并于认真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的创建工作

我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工作计划,召开了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工作动员会议,结合校情,围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曲,开创教育事业新篇章”这个主题,落实了工作任务,确定了活动载体,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突出“三个离不开”教育“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做到三坚持三结合(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师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切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根于师生心中

一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学校小本培训中。要求教职工深入学习自治区,地区、县及教育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民族政策、理论辅导,普及民族知识,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特征,深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每位教职工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撰写了心得体会。

二是、结合学校实际,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读本资料中认识各民族生活风俗、民族独特的文化。

三是、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黑板报、横幅、标语、宣传牌、征文等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要求各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橱窗专栏,定期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黑板报,开展“民族团结去极端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亲子活动,讲故事比赛,唱红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族团结友谊活动,开展了《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手抄报,专题研究会,双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更新了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为内容的宣传栏、黑板报,共制作、悬挂了横幅1条,张贴标语50余条,制作永久性大幅宣传牌9块。

四是、与德育阵地教育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渠道的教育作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开展“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班队会,会说各民族风俗,会跳各民族舞蹈,会唱各民族歌曲),利用升(降)旗仪式,做到四讲(讲祖国悠久的历史、讲祖国幅员的辽阔、讲祖国物产资源的丰富、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宣传各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贡献,借助民族图片宣传等途径,引导师生学习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五是、让学生记住各民族重大节日,特别是周边汉族的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计划开展了“共庆节日、共享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和民族团结教育课活动。

六是、组织开展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动员广大师生互帮互学、团结友爱,促进各民族师生和睦、和谐。

七是、下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工作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建议,梳理出了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三、以“十个一”活动为着力点,从开学初至今,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深化活动效果

一是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要求本学校开放学校图书室,为学生推荐了《我的祖国》、《永远的丰碑》等民族团结的书籍,让师生增长民族团结知识。

二是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要求本校开展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活动,音乐教师教会《爱我中华》歌曲。

三是看一部民族团结电教片:发挥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利用下载的电教片《失散》,《刘胡兰》《小战士张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四是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故事会,专题研究会:利用教师研修时间开展民族团结座谈会,心得交流会。五是写一篇民族团结文章,在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组织教师开展《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通过我校各种创建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使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营造了“平等、团结、进取、和谐”的良好教育氛围,为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3: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现代高级人才的摇篮,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高校在培养现代高级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工作,对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高校大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既有汉族学生,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在高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应该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协作,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并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而且有利于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上有着较强的民族意识和较深的民族感情,但又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绝大多数学生对民族分裂行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存在错误认识,这说明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仍需要作出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世界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泛滥和蔓延的今天,高校更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民族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总是与其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高校对大学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挑战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有机遇,更有风险与挑战。国际上那些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会不断地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的“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和颠覆活动。同时,国内的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也在加紧活动,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2009年7月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暴力犯罪事件,就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所为。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点对象。基于此,我们要在高校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国家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严峻的政治斗争形势时能够始终站稳脚跟,坚决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民族现象、把握民族发展规律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对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社会的民族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阶级社会民族压迫的根源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阐释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民族政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它创造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重要意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邓小平民族理论、江泽民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胡锦涛关于民族和谐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实现了党的民族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其主要观点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民族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搞上去;强调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阐明了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强调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强调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各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社会不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会失去,更谈不上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具体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罪恶本质是分裂祖国,其险恶用心是破坏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保障,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各高校通过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特别是学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大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国际、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教育的主渠道,是广大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3]。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依据。实践证明,只有这个民族政策才能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这个民族政策才能加强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大团结。中国的民族问题说到底是民族关系问题,也就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着重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大团结,促进民族和谐与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各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通过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关系。高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如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歌咏比赛、民族舞蹈表演、饮食文化交流、征文或诗歌写作比赛等,这些活动均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校园里开展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对于搞好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西北民族大学连续十几年在每年新生刚入校不久的十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使广大学生既陶冶了性情,也丰富了知识。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更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对大学生有效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社会考察、调查、社区服务、“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各民族地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做到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康春英.对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

[2]中共国家民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09-9-8.

篇4: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的高职院校是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各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民汉合宿的住宿模式,这种模式是增进民汉学生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民汉合宿对加强校园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一种更有效的多民族的宿舍管理模式,以小“家”推动大“家”的和谐发展。

宿舍是学生在校园的家,这个家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民汉合宿的宿舍管理模式让各民族同学加深对彼此的风俗习惯、语言、爱好等各方面的了解,增进同学感情,为民汉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平台,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产生驱动力,在磨合中融合,有助于统一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为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对非法宗教进校园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为真正实现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依据和条件。

青少年已经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觊觎的对象,为了抵制非法宗教进校园,学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明令禁止大学生信仰宗教、穿宗教服饰。当民族聚居时,一些不安定因素和宗教因素会很快形成氛围,由于民族趋同性,这种氛围就会在同一民族间迅速波及和扩散。民汉合宿就打破了这种氛围,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契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工学结合、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经过预科班的一年的汉语学习,但是要锻炼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和汉族学生的交流,而汉族学生需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过程,民汉合宿就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

(四)提高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实效,加强课堂互动,达到共同进步。

民汉混班、民汉合宿已经成为新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宿舍管理的常用模式,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实行民汉混班,课上互相学习,课下增进感情,民汉合宿是民汉混班、提高教学实效的有利补充,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在发展。

(五)减轻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发展进步,为校园和谐和新疆稳定奠定基础。

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将改变过去民汉学生相对隔离的局面,在更频繁而深入的接触与交流中为澄清民族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提供了条件,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他民族的不完整、不清晰的认知,从而减少民族偏见。这为减少学生中的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一)以教育和活动相结合为抓手,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环境。

1.利用好“第二宿舍”,实习让大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更加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此契机,以民汉同组同班同寝为模式加大彼此的交流,虽有磨合,但更多学会的是了解和包容。

2.开展评比“四星宿舍”的活动树立典型,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以学生带动学生更有说服力,效果显著。同时,从入校时就进行混合住宿混合班级,不用刻意进行划分,顺其自然,不会引起学生心理的较大波动。但是,不可使用强迫方式,应当采取部分自愿的方式,以疏导为主,分步骤进行,最终让学生自愿接受。

3.采取多种活动促进民汉学生互助互学,相互交流,营造紧密团结的校园氛围。2016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正式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年”,凸显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还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融合,如今年自治区举办了双语大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了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的讲座活动,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共居”为基础,广泛开展争创民族团结模范班级、“民汉同学结对子”等民族团结创评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在创建实践中增进相互信任、密切血脉深情。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心灵。

4.新疆高职院校每个学期开学初民族团结讲座成为不会改变和与时俱进的主题,新疆的地方特色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也是新疆高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让学生全面了解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了解新疆的区情和面对的严峻形势,才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坚定信念,维护民族团结,这种理论教育不仅是在教学课堂,还要贯穿始终,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机制。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打造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队伍。

1.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教师在协调同学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了解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即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只有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蛛丝马迹才有很强的敏感度,尽早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按照学院的要求,全体老师课余时间学习维吾尔语,采取“每日一句”的方式,贴近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思政课教师深知自己身上责任之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校园稳定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走近他们才能走进他们。

(三)转变自身观念,促进自我成长,形成民族团结合力。

1.相互信任,坦诚交流。古语有云:“信人者,人恒信之。”信任和坦诚是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友好的关系要坦诚交流才能相互信任,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不猜疑,说实话、做实事,用一颗真诚的心换取另一颗真诚的心。

2.相互尊重,促进交往。相互尊重是同学间相处的最重要的前提,不能凡是以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判断问题,在相处过程中,要认识到不同的民族间虽有差异,但是要以开放的心胸多加交流,把尊重放在首位,这是交往前提,也为促进交往提供可能性。

3.相互包容,推动融合。大学中的集体生活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有了紧密的联系,在相处过程中,生活习惯的不同难免会引起一些小摩擦,不懂得包容,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对未来的工作、人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要增强对不同民族风俗和文化习惯的认同感,在包容中促进感情,在包容中成长,这对于团结同学关系,推动各民族间心与心的交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学间的相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互相学习是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取长补短,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收获丰收的喜悦,不仅充实自身的理论认知,而且自己的品质得以升华,这种进步是互相的、是双方的,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5.相互帮助,增进感情。团结互助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它是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具有团结的主动意识,有了互助的行为,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加完善和充实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6.共同欢乐增进感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绚烂的文化,构成了绚烂的校园文化,不分民族,尽情发挥,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活色彩缤纷。增进各民族间之间的感情,真正实现民族融合和团结,需要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自发的行为,用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乐观向上,有福同享,共同欢乐,这些感情会成为大学生活中珍贵的一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灵和未来的生活。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高职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加深了解,善于沟通,真正实现交流交往交融,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分裂暴恐无机可乘,各民族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篇5: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情况汇报

五顷塬回族乡九年制学校位于五顷塬乡南街。始建于1958年,原为南邑小学,1978年增设初中部,改名为南邑初中,1994年改为独立初中。根据县、市有关教育布局调整规划,2007年9月和五顷塬寄宿制小学合并,并改名为五顷塬回族乡九年制寄宿学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550名学生;回族学生180名,在校住宿生205名;有教职工46名, 其中回族教师8人,中共党员8人,民盟盟员1人,无党派科级干部1人,市政协委员1人。

学校一直重视统战工作,积极推荐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各级人大、政协组织,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履行职责。重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和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彼此关心、共同进步。

民族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10年,在市、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五顷塬九年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有了显著进步,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⒈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始终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组织学习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1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民族教育相关文件,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五顷塬九年制学校在全体教职工的各项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⒉ 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自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行政领导及各班班主任教师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制定了《五顷塬九年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开展师资培训,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把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今年秋季开学后,我校全体教师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过学习,增强全体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二、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⒈ 利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低年级学生以《中华大家庭》教材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民族常识》教材为主,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聘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马本斋英勇抗敌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

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象,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象,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⒉ 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本学年,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名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各班级积极组织,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互相传唱的过程中,使民族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六·一”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

内开展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才、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学校利用校刊、板报、校园之声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团队活动和升旗仪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民族精神的人物,事件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寻找和发现其体现的民族精神。说出自己的感想,写出自己的心得。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如“闪光的民族精神”读书活动、“我心中的民族精神”征文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活动。

⒊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到回民聚居地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

我校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一片生计盎然的蓬勃景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

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每位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

2.学校在开展民族教育专项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

4.民族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5.个别教师的民族意识还有待加强。

6.校园民族气氛不够浓、有待加强。

此外,民族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在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可以使青少年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五顷塬九年制学校必然会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五顷塬九年制学校

篇6: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1、范围及内容:从2010年秋季起,我校在九年级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2、教材及课时: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用全国统一的文本和音像教材。《民族政策常识》做到学生人手一册。

3、学校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每学年从思想品德课时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中安排。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校有关教师具体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并安排专任教师任课。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有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凭借教材,利用班、团会,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抓好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团支部书记、级部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政教主任、团支部书记、级部主任、班主任直接抓,全体老师共同抓的良好格局,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知道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民族教育课,做到有教案、有笔记、有检查、有记录、有考核。保证教学质量。利用班、团会,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三、开展活动、丰富内容

了解民族,学习民族的历史文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了天地,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开展“少数民族人物故事”校园广播活动。

2、开展了“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手抄报和黑板报活动。

3、通过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民

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青少年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篇7: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薛店镇中心校

二〇一二年六月

薛店镇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中小学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又促进了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了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了各民族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意识。本我校根据教育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认真组织下辖各中小学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现将一年来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为此,每学期开学,中心校都要组织任课教师学习相关的民族团结教育文件,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学习培训,让任课教师认识到:

1、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2.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

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二、成立领导小组,抓好指导,构建整体合力。

全镇各中小学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负责民族教育工作的整体设想, 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负责教师的培训, 团支部书记负责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宣传, 政教处负责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活动情况的检查记录,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辅导员负责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形成了校长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年级组长直接抓,全体老师共同抓的良好格局。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强化课堂教学,保证必要的学时。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将所需学时排入各学校学校总课程表和班级课程表”及“要利用教材并结合当地实际和国际、国内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知识讲座、民族知识竞赛、故事会、征文评选、演讲比赛、参观等活动”。政教处做好活动情况的检查记录。由于教学活动有要求,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果有检查,有效的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在抓好教材使用的同时,还以《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为内容,在其他年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认识各种民族和他们的生活风俗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了解我国的国情,在学生心灵中塑造我们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

四、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主题队会是我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春季学期,我们分年级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一二年级开展“我会唱民歌”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三四年级开展“我爱民族舞”民族舞蹈、乐器演奏表演,五六年级开展“民族魂”民族英雄故事演讲。通过这些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五、对今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困难

篇8: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全国民族中学教育 协会在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和教育部民族教有司的领导下,主要致为于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每年定期举办成员校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竞赛评比和观摩活动,为少数民族学校搭建平台,展开广泛的学习和交流;组织干部和教师挂积锻炼和脱产培训:坚持民族教育的深人研究, 及时提出发展民族教 育的对策建议: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组织师生联谊活动,促进各地民族中学师生接触和相互学习:评选民族中学示范校,为民族学校树立典范:定期出版民族中学教育》会刊,交流各民族中学的经验和信息。

多年来, 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的工作收到了很大实效,协会为民族学校服务的各项举措也得到了成员校的普遍欢迎和支持。目前已有300所成员校,其中:常务理事校75所,理事校165所。

篇9:下南乡中心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多元文化观 民族团结教育

一、我国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形式

当前多数引发民族冲突、民族矛盾的事件根源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举国上下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内地学校中组织这个单元的教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民族地区教学上就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很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风俗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会有部分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与汉族完全不同,如穆斯林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等。一些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其他民族接触,很少关注不同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及风俗习惯,所以在民族地区进行本单元的讲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时要能够让各民族学生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理解、宽容、尊重、悦纳的情感与态度,使他们持有一颗宽大的心去学习并欣赏兄弟民族的文化。

2.有助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随着世界竞争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具有多元求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色。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民族观,在具有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多元的民族认同。

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思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帮助所有学生培养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态度,从文化多元主义角度反对民族歧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社会,健康地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特点、民族文化,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悦纳不同民族及其文化,并能与其友好相处,不断完善本民族的文化。

3.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并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力,强调通过教育环境的改革,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平等发展,基于对社会中文化差异的认同和多种文化相互依存的认可的基础上使得各民族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来展开,既满足社会关于“四个认同”的需要,又为青少年形成理解、尊重、悦纳的良好心态和个性和谐发展,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逐步培养各民族学生在认同、发展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教育部自2004年起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首次提出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专项教育列入地方课程。由此,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学段教学内容,由国家审定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纳入地方课程教材使用规划并予以落实。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第一次较为系统、详尽地以独立教材的形式问世。

从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新时期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应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教材在强调“差异性”向“共性”的转换过程中,担负起了培养未来公民的历史和社会使命。但是作为一门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当前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从目前使用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看,目前在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上体现“多元”和“差异”较多,而体现“一体”与“共性”较少,客观上加大了民族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如对民族的概念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国家教材的主导倾向强调各民族的分,客观上弱化了各民族的和;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宗教等问题阐述不准、把握不准;教材中设计到的民族的节日不能较好体现区域特色,对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调不够。

同时,为适应多元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区特色的需要,各地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标准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优良传统,自主开发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目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课程的顶层设计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尚未根本统一思想,课程的理念和标准尚不统一,一些群众关心、外界关注的理论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所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片面强调多元文化教育而增加课程科目,致使中小学师生负担加重,很多科目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无实质内容,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队伍尚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需要

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文化隔离开来,而是追求在尊重特殊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可是一些教师甚至是管理者对此有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单一民族的学校、各民族交往较好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只是那些问题学校和问题地区的事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含义没有完全理解,仅仅停留在学习民族知识、体验不同民族文化、懂得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层面,并未从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个高度去认识。同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党的民族政策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在日益频繁的民族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及矛盾的处理能力不足。而且一部分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学校教师缺乏对多元民族文化的了解,民族意识比较狭隘、封闭,不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绝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承担过多课程,没有精力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所以在实施国家统编教材过程中,无法系统地处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不够恰当、教材内容难易度的把握方面做得不够到位。endprint

而且从整个师资队伍来看,自2009年民族团结课程列入国家课程以来,在教师没有增编的情况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而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缺乏教材教法教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效果。同时,受应试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急功近利,只求得分多少,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思考感悟和自觉自为意识培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学生知行不能统一。

3.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教学和活动内容、形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作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材及活动内容应当是多元的,须得适合不同民族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但是当前的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生认知特点、规律和心智发育特点。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政治倾向重、寓教于乐的活动少,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便不能转变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觉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宽、内容偏难,导致实施状况不理想。

一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上级安排学习什么就学什么,全校上下统一内容、形式,没有结合本学校师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或者活动虽形式多样、轰轰烈烈,但主动地、有目的性、有序开展的少,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工作安排的多,各项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序、随意,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未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而缺乏实效性。大量的理论说教一方面使广大师生知的多,自觉行动的少,另一方面,过渡的言语刺激易使师生产生厌烦情绪,引起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反感,缺乏生活、情感体验的教育显得空洞、无说服力,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三、体现多元教育观,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民族的多元性、差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民族地区要实现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尊重不同文化,把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贯穿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校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渗透多元文化教育,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从而体现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要更加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加深他们对作为中国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以及与人友好相处、宽容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使他们学会尊重、欣赏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锻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乐于了解和欣赏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祖国文化的多元性,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态度,培养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

2.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的工作,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关键在于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十分扎实和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能够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备分析和处理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采取加大经费投入和激励机制,“走出去”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进来”专家讲座等形式,使更多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教材的实施研究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中,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教师队伍。

3.开展更加丰富多彩、且有实质性教育教学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理论性、政策性较强,但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关于各民族风俗民情、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自觉行动,帮助学生面对问题形成自己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思考,并能够正确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实、富有趣味的生活型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

参考文献

[1] 徐建军,陈迎明.在教育和实践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0(2).

[2] 李仁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现状综述.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1).

[3]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3(6).

[4] 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作者:周瑾(1969-),女,天津人,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上一篇:鹰计划下一篇:中学处室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