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风险防范心得

2024-04-25

金融业风险防范心得(共8篇)

篇1:金融业风险防范心得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学习心得

如今银行案件防控风险形式日益严峻,各种案件屡发不止,不仅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还对客户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迫害。所以在分行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认真学习了银行案件防控文件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下面就我这次的培训学习心得做以下汇报:

通过这次学习银行案件的形式主要有:

一、押钞车接送库时,不法分子利用押运员不注意时抢劫库箱。

二、中午及下班,客户较少时实行劫持客户抢劫。

三、周末值班人员及临柜人员较少时发生的抢劫。

四、夜间不法分子对自动存取款机实行的盗窃,破坏,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在存钱或取钱时实施的抢劫。

面对日益猖獗的不法分子及各种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银行的资金安全及控制各种金融风险是我们银行职员必须要背负的责任。为了让我们的银行长久的经营下去,下面我就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做一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制度是们做一切事情的准绳,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就没有统一的做法,大家就会自由散漫,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进而在面对各种银行案件突发时,没有一个正确的流程去处理该案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正确、有效、可行的制度。而且要对该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定和完善覆盖所有机构和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有章可循,又规可依。

二、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当有了制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确保触犯了制度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违规制度的处罚制度,做到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制定详细的责任追究方法,对领导责任人,办案责任人,连带责任人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制度,防范案件及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同过对各种银行案件发生视屏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到银行员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案件主要发生在那些防控风险意识薄弱,心里素质不强,领导管理不严的金融机构。而那些风险意识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之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防止案件发生于未然。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落实责任后,更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把风险防范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上,提高员工在突发事件上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有的风险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有的时候不注意,不谨慎,太大意,就会导致案件的发生。我们时常应该留意身边的不法分子,对一些比较可疑的人员要进行监督,防止案件的发生,进而确保我们银行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篇2:金融业风险防范心得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色色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empirenews.page--]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empirenews.page--]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泰国GDP增长率、经常项目差额/GDP、外债总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等一直在逐年恶化。其实际GDP从1988年的近14%下降到1996年的6.7%,这说明泰国经济越来越乏力;外债总额占GDP比例从1989年的37%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50%多,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从1987年不到15%,上升到1996年的40%多,1995年甚至接近50%了,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说明泰国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实际上,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其实际经济和金融运行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股指变动等,如果用前面所述的灯号显示的话,几乎是全线飘“红”,这些指标不仅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最差的。因此,可以说1997年东南亚危机在泰国首先爆发并不是种偶然。[!--empirenews.page--] 分析泰国金融危机前的一些金融指标可以看到,如果泰国当时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各项金融指标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措施化解相关风险,完全可以做到防微杜渐,而不至于在1997年,当国际金融投资基金为了达到自己盈利目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泰国货币进行投机性攻击时,一触即溃,导致泰国金融危机,并波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实际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曾经依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变化预测出东南亚可能即将爆发金融危机,不过,很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3: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通过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 促进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 促进金融市场发育、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自九十年代以来, 从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到今天的美国次贷危机, 几乎全球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创新有关。从次贷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来看, 金融创新首先带来了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繁荣, 而随后又带来了巨大的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等金融风险, 严重威胁着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安全。在这个过程中, 金融创新扮演着金融繁荣的创造者和终结者的双重角色。可以说,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

关于金融创新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很多解释, 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且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从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太大的差异。根据1986年西方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编写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创新从广义角度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主要是指票据发行便利、货币和利率互换、外汇期权和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另一种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 主要是指金融领域的证券化趋势、资产表外业务与日俱增的趋势和金融市场越来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金融创新是金融当局或金融机构为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 利用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技术, 来改变金融体系中基本要素的组合, 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服务、新的市场、新的制度, 创造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创新泛指金融发展史上出现的任何创造性的变革, 从货币、信用的产生, 到股份制国家银行的诞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的出现, 金融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狭义上的金融创新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 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 功能齐全的资本市场的不断形成, 以及涉及广泛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建立, 金融创新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全方位的高峰期, 对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业的产生而与生俱来的, 关于金融风险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 目前理论界认识也不尽相同。人们对金融风险概念、定义的不同, 实际上反映出对金融风险的性质、特点和成因等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别。由于金融风险在各国和各地区的具体表现和运行规律有所不同, 形成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差别, 因此人们在风险防范和化解手段、所采用的政策和对策上的不同, 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流派和政策主张。但不管有多大差别, 金融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是肯定的, 这种损失既可能是土地、房屋、货币、资本、外汇、有价证券等物质财富的损失, 也有可能是心理的、肉体的伤害。

所谓金融风险,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 由于金融市场中各种经济因变量的不确定造成结果发生的波动, 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是金融风险的核心参量。

3、金融创新风险。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如影随形, 金融创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随着企业和个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 为了满足金融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拓宽收入渠道, 提高国际竞争力, 金融机构竞相创新, 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越来越多地参与复杂的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业务, 随着金融机构创新热潮的不断涌动, 金融创新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金融创新具有非常明显的双向效应,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刃剑”。从积极作用来看, 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 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 这种深刻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但从负面效应来看, 金融创新也带来许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全球金融风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金融体系创造信用关系的渠道及方式越来越多, 信用创造变得越来越容易而且迅速, 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信用关系日益庞杂、多变, 信用膨胀显著;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创新成果, 为投机者提供了大批操纵市场的先进手段和便利工具, 使之拥有了撬动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市场的巨大能量;在金融自由化成为当今金融发展的主旋律时, 以确保金融系统稳健运行为目的的金融监管在如雨后春笋般的金融创新中显得被动无力, 这些金融创新在分散与转移风险的同时, 也正在潜在地提升和积累新的风险。所以, 金融创新风险就是金融创新活动本身的风险和由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我们从金融创新的方式和内容入手, 分析金融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隐含的缺陷、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影响金融市场与机构的稳定性, 等等。从中总结出金融创新风险的隐蔽潜伏性、快速传播性及系统国际化等特征。根据金融创新风险对金融体系不同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金融创新划分为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风险、金融创新市场风险、金融创新机构风险、金融创新宏观政策及监管风险、金融创新系统化及国际化风险等。针对以上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析提出下列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和配套措施:

1、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中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总的构架是, 形成监管当局宏观监管、同业公会同向约束、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系统。充分发挥同业公会的自律功能和社会信用体系的约束作用, 构筑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2、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 为金融创新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规范创新。

通过立法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 降低金融创新本身活动的风险, 对金融创新产品, 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另外, 规范创新规则, 金融创新不是无序创新, 而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 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 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 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 要通过立法或管理条例等形式, 使创新有规可循, 这是金融创新业务顺利运作的外部法制框架, 从而降低和减少金融创新产品本身隐含的风险。

3、加强市场纪律, 注重市场约束, 减低金融创新市场与机构风险。

市场既是竞争的场所, 也是一个自然的监督机制。因为市场本身就从不间断地对参与者行为进行着监督, 所以各经济体都日益强调市场约束。如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实施、2001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以及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 使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约束受到高度重视。各国监管当局正采取各种方法将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注重信用评级, 通过积极推行银行信用、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市场信用观念, 提高信用意识, 发挥市场制约作用。这些措施就是通过市场经济力量本身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约束, 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

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 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 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 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 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金融创新在前, 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 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 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 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 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 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 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 以适应金融创新有序发展的需要。

5、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 注重监管的有效性。

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加大培训力度, 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落实监管责任, 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 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 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金融创新具有系统化、国际化特征, 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 这就要求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 能有效地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 也可以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 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 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 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 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楚明等著.全球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2.

[2]张宏伟.应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策略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11.

[3]张莉.浅论金融创新的风险及防范[J].特区经济, 2007.7.

篇4: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

一、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要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等,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三)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四)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突出大案要案的新内涵,要求金融审计能够及时揭露金融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发挥警示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普遍,财经领域中造假和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审计机关理应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遏制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警示作用。

二、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

(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2)金融资产运营状况。(3)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金融衍生品,如代理咨询、消费信贷、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又是信息科技应用最早、普及最广、应用水平较高的几个领域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四)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揭露和查处当前金融领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线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的突出标志。其次,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的意识。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从中揭露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三,要严格执法,敢于突破。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查寻违法犯罪线索的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对发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

篇5:加强金融法治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法治防范金融风险

●高松李曼

一、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金融机构自身带来的风险。一是在贷款时,对贷款对象的资金实力等情况没有详细摸底和严格审查及评估鉴定,形成风险;二是关系、人情贷款,仅凭着关系好、情谊深,礼尚往来密切而发放贷款;三是金融机构对贷款单位贷款后的资金运用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经常性的有效监督、控制。

企业、单位造成的风险。一是企业、单位一些主要领导上任伊始,新人不理旧帐,借口不知不管,给金融机构的收贷工作造成严重困难,导致金融资金产生风险;二是一些单位借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之机搞“金蝉脱壳”、“改头换面”的把戏,把“老包袱”留给原单位,把现有的资产带出去,致使金融资产悬空,形成严重的风险;三是一些单位的领导申请贷款时态度诚恳,信誓旦旦,贷到款后,将贷款合同视为一纸空文,长时间不还本付息,也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正当的行政干预造成的风险。一是不该干预的而进行了干预;二是事前有人干预,事后无人干预,把金融机构置于“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

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单一的`风险。即信贷资产作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主营业务,它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80%左右,是金融机构资产占有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当地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构成比例低,发展后劲不足,生产不景气,产品无销路,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就会使金融机构很被动地跟着承担风险。

负债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风险。金融机构负债中,定活比例一般在60%以上,有些则高达85%以上,金融机构负债结构不合理,这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的金融现状

金融体制不合理。一是宏观调控机制不灵,表现为一控就死,一放就乱,乱了又控的不良循环。二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为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人为地增加了银行的坏帐、悬帐、死帐。

金融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法规的执行机关,对有章不循、违规经营现象制裁不力,处罚不严。此外人民法院在审理金融纠纷案件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极少采取制裁措施,客观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

三、加强金融法治,防范金融风险

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金融法治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加强金融立法,健全、完善全面法律体系,所以,我们首先应加紧制定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证券法、信托法、期货交易法、融资租赁法,并针对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新问题,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金融监管的重要规章,使金融活动有法可依。其次是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注意行政规章、地方法规与金融法律、法规的一致和协调。最后是最高人民法院对金融纠纷案件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作出司法解释,指导和规范金融审判活

篇6: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奋力跨越重大关口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郭树清

李强书记、小川理事长、应勇市长、易纲行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时隔六年再次参加这个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领袖,对金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题,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也极为罕见。

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有金融风险。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发生不平衡、不协调。但是迄今为止,多数国家仍然通过危机来强制调整,付出沉重代价后,恢复经济金融平衡。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各级政府主动作为,集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及早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防止生成系统性金融危机。

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理论和政策论述,深刻把握现阶段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在规律,形成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中国方略,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其核心要义就是,从国情现实出发,以自我革命的理念和方法,主动消除经济金融隐患,成功跨越重大关口,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自我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处理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因而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总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兴市场经济、“三期叠加”,同时处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特定时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有些风险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处置各类隐患,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总体上要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后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去矫正各种偏离,及早恢复经济金融平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我们展开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战役。在工作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一是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总书记指出,要把各种困难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可能的风险和挑战想得更深入一些,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中国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近年来,针对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和互联网金融等系统性风险隐患较大的领域,我们设定审慎监控指标,开展压力测试,加强清理规范,及早介入干预,有效遏制了风险累积。同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在经济上行期,加大拨备和准备金计提力度,多渠道补充资本,不断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是稳定大局逐步加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治理金融业内部层层嵌套、自我循环,必须充分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在保持国民经济列车平稳运行中拆除“炸弹”,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在化解“类信贷”业务风险过程中,我们没有全线出击、四面作战,而是合理安排过渡期,先由机构自查再由监管部门检查,有计划、分步骤,渐次达成目标。在整治同业业务时,先从规范同业投资和同业理财入手,使特殊目的载体投资放慢增幅,继而出现负增长。同业理财余额逐月下降,至今已压减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同业存放和同业存单则只有较小变化。直至去年底今年初,才开始启动规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样没有采取“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办法。

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在推动去杠杆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坚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优先推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针对交叉金融野蛮生长、影子银行急剧膨胀等突出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整治,有力遏制了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一年多来,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扩张20多万亿元。在发展方式转变和总保费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险业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今年前4个月,人身险中纯保障类产品占比上升2.9个百分点。

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工作实践中,对于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等“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及时实施“外科手术”。对于情况复杂、牵涉面广的案例,采取徐缓调理的办法,通过“慢撒气”逐步缓释,条件具备时再果断出手。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的支持和配合。对于“金融科技”,英国等国家提出了“监管沙盒子”的概念,而我们采取的实际上类似“监管沙房子”的框架,可能需要逐步调整优化。

五是抓住时机攻坚克难。总书记指出,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必然要付出代价、经历痛苦,我们必须勇于直面问题,敢于碰硬、善于碰硬,把握时机,主动出手,及时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们督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目前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内。同时鼓励银行综合运用坏账核销、现金清收和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17年以来共处置不良贷款1.9万亿元。有的观察家将这些行动解读为银行的负面讯息,恐怕不太合理。

六是标本兼治依法规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强力治标,有效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同时,要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排查,严肃处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市场上的歪风邪气压制下去。但是从根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更要注重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补齐监管短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治标成果。2017年,银行业重点推进70多项补短板项目,已完成48项,今年又新提出40多项;保险业去年以来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60多项。

七是回归本源服务实体。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系统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国成立1.68万个债权人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业的财务重组和破产重整。在着力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支持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17年银行业新增减费让利440亿元,今年一系列新的降成本措施正在陆续出台。信贷增速继续明显超过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目前,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17.3%,申贷获得率95.1%,但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需做出新的努力。

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我们积极推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权管理,优化机构布局,健全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有的同志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心存顾虑,认为开放金融服务业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股东可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3%,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6%左右。事实上,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更无法想象有许多中国金融企业进入全球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前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迫切需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我们正在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

九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并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群众既是金融监管保护的对象,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依靠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治乱象的生力军。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在充分看到成绩、树立必胜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自我革命本身意味着许多特有的困难。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知易行难。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多涉及体制机制调整,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二是道德风险根深蒂固。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垒大户”情结,不少企业高度依赖债务投入,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投资饥渴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破产机制远未形成。三是一些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总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救助。四是平衡各方利益面临很多制约。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兼顾多重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越来越困难,有待于各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当前需要优先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加快“僵尸企业”退出,加快困难企业重组,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同时,要注意防止生产过剩,形成新的库存。二是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市场经济下出现债务违约十分正常,相比国外,我国企业债务违约率总体仍然较低。到2018年5月末,企业债券违约后未兑付金额,只占存量信用债总金额的0.43%。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相关各方要加强沟通协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三是大力推进信用建设。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要带头讲诚信,真实反映资产情况,真实披露相关信息。企业要依法披露自身信息,特别是对债权人更要及时、全面、准确地通报经营状况。去年以来发生债务危机企业提供的教训是,必须防止四处借贷、盲目扩张。一旦出现偿债困难,应主动作为,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收缩产业链条,提高偿债能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四是努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要认识到,做假账就是违法犯罪。所有投融资活动都要在阳光下进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媒体网络虚假广告,误导性宣传,欺骗性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公害。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处罚太轻,不足以形成震慑,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加大惩戒力度,对违法违规者必须严惩,必须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五是合理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金融创新有利于满足金融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对于不当创新、过度创新等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对于假创新、伪创新现象更要及早揭露,及时处罚。六是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持续培育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强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析研究能力,努力促进一流水平投资银行的形成。资管新规和即将发布的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有利于投资资金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问题,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开正门、堵旁门”,加速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和法治化。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7: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

金融科技风险是指金融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实现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本身(和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而导致的风险。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给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金融科技风险。据统计,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仅计算机犯罪给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就达数百亿美元。我国近年来由各类金融科技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已成为一项紧迫、艰巨、复杂和长期的任务。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从我国的现行情况来看,金融科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银行计算机管理工作薄弱。以商业银行为例,大多数县支行只配备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有的至今还没有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其次表现为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计算机犯罪提供了可能。

2、环境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运行环境中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其次是计算机实体的物理环境不符合安全要求。仍以银行为例,目前省市地行计算机机房设置标准较好,物理环境的安全威胁不突出,而基层行各营业网点的计算机设备安装环境较差,安全威胁较大。

3、由于应用软件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在编制程序时不够严密,出现应用系统在超级用户下运行、文件权限设置不正确、业务数据以明码形式存放、容错能力差等现象,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账务错乱,数据信息被破坏,系统崩溃。

4、某些“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窃取银行用户密码,以合法身份联人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破坏活动。由于网络系统分散在各地,侵害行为的发生极不容易察觉,所以造成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跟不上高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步伐,银行科技支援服务部门对网点服务响应不及时。

二、金融科技风险防范金融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金融科技风险:

1、增强安全意识。加大计算机安全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各级员工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认识。

2、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银行自身开发的软件要注意采取可靠的加密技术,比如采取比较先进的三级密钥管理体制(密钥、主密钥、交易密钥),确保计算机网络间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在柜台应用系统中,设计五级用户权限(操作员口令、复核员口令、业务主管口令、部门负责人口令、系统管理员口令),重要交易和操作实行分段分人控制,并且由系统硬性要求用户密码定期更换。

篇8: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审计是按行业划分的一种形式, 也是金融监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般来说, 金融审计是国家机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及其日常经营活动的真实性, 合法性, 效益性等一种监视方式。另外, 它也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我监督活动等。

金融风险是金融类的机构在经营活动中, 由于一些失误, 主客观情况变化或者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有金融资产在未来的预期收益还有很大的变动性, 所以这种预期收入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就是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

2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体制的完善, 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监督的一项必要手段———金融审计也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回顾历史,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2.1 财务收支审计阶段

1983年审计署成立, 在1983年~1994年期间,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专业银行, 对他们的审计重点是在审查是否存在乱收费用、违反财经法规法纪等行为, 这一阶段的金融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秩序和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 但是这一时期的金融审计也存在局限性, 它实质上其实只是财政审计的延伸, 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金融审计, 因为它并未关注到银行的资产负责方面。

2.2 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阶段

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 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本国金融潜在风险的担忧。自1995年《审计法》的颁布, 金融审计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 这一阶段的审计重点是业务经营合法合规性、检查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内控制度的是否健全有效, 揭露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线索, 这一时期在整顿金融市场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 打击金融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2.3 风险审计阶段

在2002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金融审计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管理为主要目标, 通过考察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情况, 将重大经济案件作为突破口, 考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将审计重点转向金融品种与服务、风险管理措施等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考核上。

2.4 安全审计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金融审计进入了安全审计阶段。金融审计的目标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安全, 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 预防金融风险, 完善金融监管, 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机制。

3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与优势

3.1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金融审计是主要是政府类的国家性机构对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等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 它作为金融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改善规范金融的秩序、预防解决金融风险等有着非常高效率的作用。要使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监管思想和理念。

(1) 要在执行过程中敢于突破, 不能总是墨守成规。现在的金融审计监管还停留在合规合法的监管的层面, 这种监管模式不能有效的揭示金融业中存在的风险, 目标比较模糊不清。

(2) 审计监管工作要实现时候监管向事前事中的转变。国家的审计监管还大多停留在对发生过的或者已经结束的事情上, 对于这种滞后、不及时的监管模式要彻底的改变, 不能老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监督审查, 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出击, 防患于未然。

(3) 要在监管的频率上做出改变, 现在的监督管理大多还是突击性的检查, 审查不彻底, 不深刻。金融审计是面向某一法人单位各个层面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 这样的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审计覆盖面有限, 审计的成本相对比较贵。

在金融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基本程序, 大致可分为两步:第一是符合性的测试, 即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工作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进行深入的考察了解, 从而得出该单位的实际效能;第二是实质性的测试, 即在符合性的测试完成过后, 对指定的企业等进行的关于内控的首次结论, 对存在漏洞或者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详细的审查和评估。

3.2 金融审计的优势

(1) 金融审计的独立性更强。

相比审计机关而言, 金融监管部门除了对金融行业起到实施监视的职能, 而且保证着金融行业平稳发展以及管理的职责, 做不到绝对的独立, 所以有时候可能就会发生防不胜防的内在性的矛盾。但是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性超高的机构而存在, 在行驶职权的时候也更为自由, 其得出的审计结论更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还有提供的意见也更为让人相信是公平公正的, 对监督和管理中存在的内在矛盾能更有利的解决。

(2) 金融审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金融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 从审计目的、任务、建议来看, 金融审计含有比较优良的性质。在揭露违法违纪问题的基础上, 更看重于对宏观层面的综合分析, 并能及时提出治标治本的措施建议。从审计对象、内容等来看, 金融审计含有较高的广泛性。不仅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性的审计, 而且也对金融监管机构也需要做着必要审查和监视;不仅对资产、负债、损益实行非常有必要的审计, 又对业务合规合法进行着必要检查。

(3) 金融审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审计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也本身包含有灵活性的要求, 因为这样才有比较高效的组织模式、特有的技术类方法, 以此来满足金融机构对关于单个比较唯一的或者交叉比较转向要求的等金融审计的要求。以便于随时应对可能发生变化的金融类风险。

4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4.1 加强内部监管监督, 避免金融违规行为

金融审计发展经历了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效益和风险审计三个阶段。在完成了对单位内部的制度审查以及在通过对严重违规案例的查证以后, 一方面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当前制度存在的不健全问题, 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对现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就是能够经过对内控制度的严格的执行效果的检测, 判断出有可能出现的有重大风险的环节, 给出整改意见, 以便于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整改。然后可以合理的规范现有的制度形以用来遏制可能发生的违规的和不正常的经营性漏洞, 使风险在摇篮里就被扼杀。

4.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改进审计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许许多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出现, 例如余额宝, 互联网基金等金融衍生物。现有的金融审计可能对于这些一类的产品要求的满足已经达不到了, 因此突破自身界限, 改变现有模式有了新的要求。然后也挑战了以往的金融审计手段,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在审计方式方面做出创新, 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具有揭示风险的能力, 才能保证金融行业的安全。

4.3 实时监控金融运行, 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随着金融审计组织方式的不断发展, 从原来落后的“事后性审计”、“一审管几年”的形式转变成现在的跟踪性审计形式, 主要重视持续性的跟踪、主动的预防警视。正如现在进行的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的关于这个贷款被用于什么地方还有后续的追踪等的审计调查和监督, 我们通过对很多银行的经营的业务进行这数据的不间断的监控, 然后上面和下面同事合作共同保持一致、运用总体分析还有分散核查等形式, 以便于比较及时的了解新增贷款被用于了什么方面, 然后对于那些不规范不符合国家总体政策调控的和违法违规的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着及时的了解然后更正。这对于辅导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的决策和预防金融风险有着非常良好有效的作用。

4.4 揭露重大违法行为, 保持惩戒威慑力度

金融审计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对严重不合法和违规现象的查处, 深刻揭露潜伏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中的一枚枚“炸弹”。金融审计的工作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压式, 严打式, 面对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丝毫线索, 就需要坚持彻查到底, 对已确定有违规行为的要及时送交相关的处理部门, 并对处理处罚的后续情况加以跟踪然后落实。对金融现有的领域进行的严重的不合法和违规的问题审计, 一方面是为了处罚犯法的金融类犯罪人员, 一方面表现了国家审计的绝对权威性, 有利于延长审计监督的有效影响, 对潜在的不合法和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以便于现有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有效的平稳的高速的发展, 还有对于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保护人民的经济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4.5 落实审计建议整改, 发挥审计建设作用

审计整改、然后落实建议身为金融审计对有效保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体现。为了防止继续走“审完就走, 再审仍犯”的老路, 金融审计部门对审计后续工作采用了很多的方式进行整改。最主要的是对完成审计以后的事情汇总然后归纳, 找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系机制的严重性的实质性的瑕疵, 并通过上报和移交给相关经济类的决策机构或者报告给金融机构自身的形式, 以便于其对机制的完善、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后可以发挥和运用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中的建设性的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审计行业对于会计行业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当在金融中实行审计, 我们应该也可以看到金融审计会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介绍了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 并论述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与优势, 最后提出了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潘惠坤.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金融, 2013, (11) :12.

[2]徐鹤田.国家治理视角下推进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2) :3.

[3]罗晶.浅谈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 2014, (4) :67.

[4]姚雁雁.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5) :32.

[5]高菲.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金融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19) :7.

上一篇:医院政风行风述职报告下一篇: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党建工作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