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夏天作文

2024-05-21

童年的夏天作文(精选12篇)

篇1:童年的夏天作文

夏天的清晨是美好的,早晨起来,空气清爽,草尖上还凝着露水,昨晚才张起的蛛网也挂满了露水,因不堪重负而零落了。在家里是不用时刻都穿着鞋的,晨起赤脚走走,感受一下泥土的呼吸,小草的抚摸,露水的滋润,一圈下来,整个人都精神了。

夏天的菜园是丰盛的,辣椒、茄子、黄瓜,都正是成熟之时。不过,儿时最惹人惦记的还是那园里的香瓜,香瓜有梨瓜,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还有一种金瓜,表皮有一瓣一瓣的金黄色,未及剖开,已然香气四溢。一大早,齐膝深的草丛都挂满露水,但还是忍不住前去探望一番,看看躺在草丛中的瓜是否熟了,若熟了,便喜不自禁地摘了来,用井水洗净了,也不着急吃,早饭还没有下肚呢!待热起来了再解渴不迟。且先拿在手里把玩一会,摸起来光滑透凉,闻着甜香沁人。

碰到天气不错的日子,最好是前一夜下过一场雨,吃完早饭,便可考虑去钓鱼。用蚯蚓作饵,全身红色、如牙签般粗细的蚯蚓为上佳。记得门前柑橘树下的蚯蚓就特别好,一铲下去,能挖十余条来。东西准备好,便背上鱼竿出发了。鱼竿是竹竿,乃是自己亲手砍来竹子做的,有时候,为了一根好的鱼竿会走十几里路到山里去“谋”——意为费心争龋自然,一根好的鱼竿往往是炫耀的资本,小伙伴们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便会得意不已。运气好的时候,中午回家的时候,一碗鱼鲜便有了。钓上来的鱼多为鲫鱼,黄鮕,也会钓上来鲶鱼,黑鱼便是难得了。

西瓜是夏天少不了的水果,记得那时卖西瓜的小贩推着板车走村窜户地叫卖,西瓜的把藤上还流着汁水,十分新鲜,一刀下去,咔嚓有声,一家人刚好一解正午的暑气。有时候父亲也会用自行车去瓜园里驮一篓回来,这时便可以敞开肚皮吃了,吃到肚子滚圆,打嗝泛出西瓜水。

中午自然是不会安分的去午睡的,便伙同了邻居伙伴们去掏鸟窝。偷偷地搬了梯子,一个人抬前面,一个人抬后面,朝着事先看好的目标出发了,体轻而身手矫健的上树,其余的在下面扶着梯子。麻雀的窝很低,不费事就弄到了;喜鹊就不一样了,窝都搭在高大柳树的枝桠顶端。夏天柳树叶上爬满了一种叫火辣子的虫,碰到皮肤便立刻红肿起胞、痒痛无比,所以,便是爬上去也得费很大代价。快到喜鹊窝时,护着小崽的喜鹊就会飞出来在附近盘旋,呱呱大叫,时不时俯冲下来用爪子抓入侵者的头发。这时,树上的伙伴的双手只能紧紧抓住晃晃悠悠的枝桠,而无暇顾及头顶的袭击,如喜鹊的攻势猛烈或枝桠不能支时,便只得退下来,故往往不能得手。

篇2:童年的夏天作文

就是在这夏意浓浓的季节,有一天令我至今难忘。

那天,蝉儿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唤,天上的太阳快要把人烤成了人干。我与几个小伙伴在一棵大榆树下百无聊赖地躺着。

突然,我脑子中一个念头闪过,大喊道:“我们一起来打水仗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小伙伴们的纷纷响应。

我们各自回家找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水枪后,便在大榆树下集合了。我们把所有人平均分为两组互打,比赛场地就在小河边。

所有人准备完毕后,我们便开始了。

刚开始一直是我用水枪打他们。把他们“滋”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来他们明白必须先打败我,他们才会有机会。

他们没想到的是,我早已料到了他们的想法,早早地与小伙伴们一起躲了起来,等待对面的敌人“落入包围圈。”

等啊等,终于把他们等来了。他们一上,我就下令:“开枪!”一瞬间,几十把水枪同时发射,射出的水像一道道通天水柱汹涌而去,他们只来得及“哎呀”一声就被浇成了落汤鸡。

那次对决我们赢了,所有人都无比开心。

篇3:童年作文的四真境界

“真我”: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个性感受。“真我”之境是童年作文的生命力和个性标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目之所及, 皆可赏之景;足之所到, 皆可玩之地;心之所骛, 皆可喜之意。百草园俨然是独一无二的“鲁氏乐园”;《捅马蜂窝》中的冒险之举、鲁莽之行、自省之思。憨态可掬、善意可嘉的淘气少年自然不乏“冯氏风彩”;沈复先生的《闲情记趣》用观察和想象构筑的幻梦国度, 俨然我的地盘我做主, 梦幻色彩是“沈氏旋律”。三篇文章, 都是写童年回忆, 但风格迥异, 个性十足, 皆7) “真我”之境, 因独特而可贵、因个性而耐读。由此可见, “真我”乃童年写作第一要义。

“真情”:写出真情, 以情动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的确, 文章不是无情物, 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 文章才会获得生命和感染力, 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自己的童年的故事经历, 经过时间的积淀、回忆的发酵, 真情的酝酿, 早已成为一坛陈年佳酿。巴金先生也说:“我们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 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 作文之灵魂。无情, 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 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 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百草园的景物实际上很平凡, 极常见。甚至在成人的世界里, 那些景物实在不值得欣赏。但作者的真情介入, 就连破烂颓圮的泥墙根一带都有无限的乐趣。一个荒凉的普通园子,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美丽而立体的画面。

“真味”:《菜根谭》里有云:醴肥辛甘非真味, 真味只是淡。对童年作文而言就是生动和鲜活, 让读者身临其境, 故地重游, 旧梦重回。这其中细节就极为重要。不必说百草园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 也不必说长妈妈神奇神秘的故事, 单是雪地捕鸟那一幕栩栩如生, 让我们身临其境, 沉浸其中。这都源于细节的神奇。雪地捕鸟的一连串动作细节“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传神地写出捕鸟的过程。用词极其准确、层次尤为分明, 分明是捕鸟之教科书。还有《捅马蜂窝》中细腻多变的心理描写细节, 跌宕起伏的情感发展历程,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闲情记趣》中的细节最传神, 写昂视夏蚊在蚊帐被烟熏时, 用“鹤唳云端”状其情态;写定神细看土墙凸凹处、花台草丛间用“以丛草为林, 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绘其形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忘情其间, 神游其中, 得诸多物外之趣。

“真意”:陶渊明在“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用“真意”道出了他对人生真谛、自然本性的领悟。这也道出了童年作文的“真意”内涵。童年作文不应该是仅仅是一个静止的回忆,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思考。不仅仅是一次旧梦重回, 而应该是对生活的新体悟对人生的深思考。要从平常事中写不平常思, 得不寻常悟, 赋予它精神层面的内涵。童年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影子, 还有自己的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贯穿始终的是自由和快乐。“百草园”有乐, “三味书屋”有味, 文字里有情, 情感里更有意———所有的童年都值得珍视, 生活的一切都必须笑纳。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自然值得深味。而捅马蜂窝的冒险之旅更是一个孩子的心灵的成长之旅,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所有的生命都要值得尊重和善待的生态文明, 还有难能可贵的自省自悟的人文思想。沈复先生于渺小微物之中, 得身处尘世而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非富有生活情趣和淡泊超然者所难为矣。其中真意又岂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能涵盖, 物外之趣着实体味不尽。从中不难发现童年作文的“真意”是与自我、与生活、与人生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 是一种感悟、一种理解、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皈依。

篇4:夏天里的童年

关于童年的记忆似乎多在夏日,那时的植物茂盛、物产丰富。当微微的凉风吹过时,皮肤便有一种凉爽的感觉,有想要抱紧自己的冲动。

爷爷的院子里爬满了山芋的枝蔓,生长着半人高的可以用来扎扫帚的蒿草,它们一起围住了枝丫开散的无花果树。无花果树并不高,結的果实常在低空,伸手可及或是爬到树上就能够到,肥厚硬朗的叶子刮在手臂上有点疼,熟透了的果实绿皮红瓤,软糯甘甜,没熟透的果实被揪下来后,蒂部流出白色粘稠的液体,胶着拇指和食指。

我跟着爷爷在村里大队上看集体的黑白电视,武打片中刀光剑影,我什么也不记得,只是跟着他看。我还曾央求他给我做雪橇、风车,幻想有一只狗可以拉着我跑,要很拉风的狗。那些中华田园犬,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我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要离开这里,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更大更精彩的舞台。

四年级的时候,穿着军绿色短裤跟着堂哥去芦苇地里掏鸟窝,看见一只小小的翠绿羽毛的鸟儿神情黯然地站在一根芦苇上摇摇晃晃。我毫不费力地捉住了它,连同窝里的一只。两只鸟儿在十多天之后饿死在一个跟我要好的小女孩之手。我黯然。

小时候,多少生物的死直接或者间接与我有关呢,而且,以爱的名义。因为爱,想要占有、囚禁,那不过是最浅薄的喜欢而已,虽然它们的死会让我伤心难过,但那只是浅浅的,一会又兴高采烈地玩别的去了。多年以后,碰到可爱的生灵,微微一笑,离它远远的,它应该有自由与野性,有那种独立与凛然的美,不应该被囚禁,也不属于谁。但却发现,远离了所有自然的生灵,被囚禁的是自己。

我们由不谙世事的孩子、少年,长成放到格子间里由一定标准去衡量的正常人,学历、职业、工资、家庭,就这样正常地活着,在格子间工作,在出租屋中生活。遍寻整个城市,都难以找到南北通透,带院子能养花种草的房子——如果有,它们昂贵的价格也只能供人仰望。

公交车上蓊郁的人气,韭菜盒子混杂着浑浊的尘土热乎乎的尾气、汗臭,以及各种来源不明的味道。焦躁的夏,挤。于是,在一个被空调包围的、邻里间互相送“温暖”的炎炎夏日,想起我理想中的住所——不就是故乡的那个带着院子的平房?

篇5:童年的夏天作文

夏天的到来!使孩子们更加快乐,使知了们放开喉咙歌唱,使太阳更加的热情,使白云更加洁白、美丽!夏天的到来也许有的人会不快乐,但也有欢乐的!大人们可能大部分都讨厌夏天!因为它的炎热!而孩子也许都喜欢夏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都希望的假期——暑假到了!

好了,接下来就说一说我童年的夏天吧!暑假刚刚到来的时候,说真的我不是很开心!后来我每天都走上我家后面“回忆崖”!其实它只是一座小山而已!那为什么这样叫他呢?因为我小时候和伙伴们的光阴差不多都在那座小小的山峰度过!所以我就帮它取名叫“回忆崖”!但现在也许除了我和一些农民会去那座山,我的小伙伴是不会去寻找那份童年的感情了!唉,这个夏天真的好无聊!我真希望我的小伙伴能和我一起去寻找童年!哪怕是坐在那一动不动!

不过,这个无聊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我也走进了中学!负担更重了!所以我要更认真的学习!大家!在此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的童年丢掉!在你无聊的时候,回想一下童年!无论是童年时候傻事、还是欢乐的是、还是烦恼的事、还是犯错的事、还是......只要是童年的都可以回想,回想后,无论你遇上什么困难!你的脸上都会多了一点微笑!

篇6:童年的夏天作文

爸爸看了看我的战利品,笑了笑,又把我高高抱起。他和蔼的说:“小宝贝,这是一只假知了,真知了已经金蝉脱壳,飞走了呢。”我仔细一看,还真是一只知了壳,难怪它会全程一动不动啊。爸爸又鼓励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继续吧。”果然,老爸出马,一个顶俩。在老爸的鼓励下,我们最终大获而归!

爸爸看出来我的心思,大手一挥说:“女儿,我们去抓知了下酒!”我飞奔下楼,扛着竹竿(竹竿的顶部装有塑料网)跑到梧桐树下打探起来。“哈哈,终于被我发现了!”我高兴地差点就喊来!我蹑手蹑脚地去上前去,生怕打草惊蛇。还好没吓到知了,我又缓缓用网靠近树枝上的知了。只听“啪”的一声,我一把罩住了这只倒霉蛋。但是很奇怪,这只知了还是一动不动。我眨巴着小眼睛,摇晃着脑袋还是没想明白。这时,一阵风吹来,我顺势把网往知了一刮,它终究还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掉进了网里。我激动得拿下网准备去抓,心里还是很奇怪:这只知了装死的境界真高,怎么还是一动不动呢?就这样,我把这只顽固的知了交给爸爸处理。

在我的眼里,童年是艳丽红火的,它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幸福的味道。特别是童年的夏天。

篇7:童年的夏天作文

自行车上的夏天

自行车上的夏天是凉爽的,清风拂面,驱走炎热的暑气。绿野草坪、梧桐树荫,是快乐夏天的乐园。

因为父母都上班,所有只能跟着伙伴在电厂园区里学骑车。我们的同伴都是群七八岁的小毛头,哪能保护我顺利地骑呀!草坪上、大树下、道路转角处,到处都是看的见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孩童,狼狈的我们,摔得重了就放声大哭,摔破了皮就强忍泪水傻笑。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真是坚强啊。

在院子中的上坡处永远是我学车过程中最难过的坎,我一尝试就不自觉地顺着坡滑了下来,看着伙伴快冲上了顶,我急的满面通红,伙伴见没了我的身影,只得无奈的来推我。他们催促着我坐上脚踏车,我手扶车把,卯足了劲地踩踏板,后面跟着三四个孩子弓着背“嗨吆嗨吆”地推,阳光穿过树隙点在他们红润的脸上。到了半坡他们已经累的瘫坐在一边,嘟囔着“你怎么这么重了呀,可累坏人啦!”,然后坏笑一声,我便追着他们打。旁边的人笑道:“这群孩子真是活力无限啊!”多次到那个山坡都是他们主动来推我,一直到我已经可以自己娴熟地骑单车,后来每次骑车到那儿都特别来劲,仿佛儿时的伙伴都一直在鼓励和帮助我。现已我们都长大,都在不同的初中,每逢谈及儿时的记忆,那个夏天的味道都值得我们毫无顾忌的谈笑,那群孩子天真努力的身影却总是萦绕脑海,铭记在心。

蝴蝶的夏天

爸妈工作的电厂有个人工湖,那是蝴蝶的乐园,也是我们的欢乐天堂。蝴蝶在每个夏天都是最吸引我们的,我们手持白网在池塘边将它追逐。五彩绚丽的翅膀美得迷离,它轻盈的舞姿舞出夏天的旋律。我们蹑足走在草丛边,埋怨着一树蝉鸣惊走那柳枝、草丛上羞怯的蝴蝶。一个孩子停住脚步,用眼神示意两边的孩子别出声,然后一瞬间他向前奋力地一扑,大叫“蝴蝶!哪里跑!”旋即,他便全身压倒在草丛,“咚”得一声,模糊中那美丽蝴蝶已被套进网中。他一骨碌爬起,用手拈起蝴蝶那斑斓的翅膀,大家围上前一下子全都怔住了,那柔弱的蝴蝶竟有如此美丽的容颜,美的震撼,大家喊着:“放了她吧!快!”于是轻轻的,蝴蝶飞出了手心,飞过池塘,飞进了自然的怀抱,我们唯恐伤害那小小的生命,破坏了这般美好!从此我们稚嫩的心里播下了对自然的向往、赞美、崇敬与深深的敬仰……

篇8:童年的夏天作文

一、接力日记:作文形式的活动化,点燃乐于表达的欲望

日记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被广大语文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遭遇窘境,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业负担增加,缺失兴趣难以坚持,敷衍了事、内容单调,等等。 为此,我校中年级对语文教材中传统的日记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提出了“接力日记”的活动教学设想。

1.目标引领,健全竞争机制

接力日记,顾名思义,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一样一人记一天,轮流往下写。 一轮比赛结束后,按照日记的篇数和所得星数综合评选出 “最佳小队”“最佳日记”和 “写作小能手”, 以及单项个人 “最佳创意奖”“最富情感奖”“最具文采奖”“超级进步奖”等。 我们将班级学生按习作的基础水平加以均衡,分为八个小队,每队大约七到八人,每队自主推荐队长,负责督促协调本小队的日记写作工作;再由全体队员共同讨论,确立队名。 大家兴趣盎然纷纷为自己的小队谏言献策,“花语社”“春雨社”“风帆队”“梦之队”“春笋队”“太阳花队”“文墨潜龙队” ……一个个新颖有趣而不失意蕴的队名充分彰显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与智慧。

2.激励导向,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不让学生竞写日记的热情冷却, 我们加强过程指导,坚持每日一聊、每周一评,以此不断调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是加强队长的工作指导,引导他们每天主动安排,妥善协调,保持“接力棒”不断;二是每天的语文课进行三到五分钟的“课前赏读”,每天推荐欣赏一篇日记,可以各小队自荐,也可以按小队轮流展示; 三是每周一, 语文老师将对上周的每篇日记进行星级评定,并公布各小队获得的星数,同时对上周的三星日记当众范读,或张贴在教室的“佳作园地”栏中,以激励学生始终将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在一个制高点。

3.分享智慧,共品成功的喜悦

接力日记比赛以一个月为周期,一轮比赛结束后,各班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各小队之间交换阅读欣赏,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小队都对日记本进行了装帧美化, 有的甚至给每篇日记都配上了简笔画或心情脸谱,可见学生有多喜爱这样的活动。 交流展示之后,班级学生全体参与,共同评议,按照活动的奖项设置评选出团体奖和个人奖,参与年级部的评选,年级部评选后予以表彰。 学期末,学校将一学期的优秀日记汇编成《学生优秀日记集锦》,形成全校师生的共享读本,并择优在校刊上发表。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经过几轮的尝试,我们深深感到“接力日记” 活动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光芒四射,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主动留心生活、观察世界,吸引着学生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最灵动的文字记载下来。

二、微型活动:作文内容的活动化,开拓言语智慧的空间

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到新课程的“生本”理念,关注儿童、守护童年生态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 为了纠偏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内容狭隘、指导空洞、形式单一、缺失童心”的高耗低效现象,我们认真审视儿童的真实世界,立足作文课堂教学,针对县城和农村儿童生活空间相对狭隘的弱点,探寻适切的“微型活动”作文教学内容和指导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言语的灵性生长。

1.微型体验活动

课堂上,我们通过开展一些简单有趣、操作性强的微型活动,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拓宽写作空间,激发写作的内驱力。 “吹泡泡”“斗蛋”“奇妙的魔袋”“传话不走样” 等微型游戏活动,趣味盎然,学生玩得有趣,写得有趣; “盲人画画”“哑剧表演对对碰”“左手运动会”等微型实践活动,引起了内心的震撼,学生玩得专注,写得动情;为 “我们班的达人秀”“快乐猜猜猜”“我演我写, 快乐体验” 等微型表演活动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演得快乐, 写得传神;“一次特殊的默写”“时间变奏曲”“神秘的礼物”等情感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别样的体验,而且收获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2.微型指导活动

“微型指导”是指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或者学生写作后,教师组织开展的目标鲜明、有的放矢的写作方法专项指导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全校形成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微型指导训练序列体系。 一年级重点指导围绕活动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二年级着重训练按一定顺序说、写一段话,以及口头创编一个小故事; 三年级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活动过程写清楚,以及学写对话;四年级指导观察、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五年级训练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初步学习环境描写;六年级训练点面结合的写法,尝试巧妙运用环境烘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表达人生感悟等写作技巧。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 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翩跹。 ”微型活动作文教学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为理论基础,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学生的作文也就充满了活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有了成效。

三、菜单评价:评改体制的活动化,助推写作能力的再生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强调习作教学要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可见,修改习作是学生写作,也是教师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写完初稿后,引领他们再次走进作文,欣赏、推敲、修改、评价、完善,直至满意,这样整个习作过程才算完整。 可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总是 “学生写,教师改”,收效甚微,如何把 “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呢? 我校高年级在习作修改教学领域也进行了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1.师生共研,制订 “评价菜单”

九月份开学初, 高年级的每位语文教师都上了一堂特别的作文评讲课, 课堂重点是与学生一起讨论我们的习作在语言、内容、情感、书写等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要求。 所有语文教师再一起将各班的研讨结果加以分析、综合,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份“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评价菜单”。

2.由 “扶”到 “放”,指导修改方法

“评价菜单”的制订给学生评改作文提供了依据。 但我们发现最初尝试时,学生评得多,改得少,甚至只评不改。 究其原因,菜单评价是站在全篇的高度,目标较为笼统,当要求他们逐字逐句逐段修改完善时,他们仍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先选择了一两篇具有共性的例文,在课堂上集体评改,让学生学会“四读修改法”: 一读,通读全文,了解作文主要内容,看看选材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二读,默读习作,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补充描写欠具体的内容;三读,逐句逐段细读修改,从字、词、 句、标点等方面精雕细刻;四读,感情朗读,全面检查润色。 如此反复练习,经过3~4次的集体修改到自主尝试修改的实践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修改方法,教师也实现了由 “扶”到 “放”的美丽转身。

3.多元评改,促进共同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作文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 学生掌握了习作评改方法后,我们放手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菜单评价”活动中,教师、父母、同伴都是评改的主体。 形式上,我们有同学互改、小组合作评改、师生共批、教师点拨、家长点评等等;内容上,我们要求既要“评”也要 “改”,或者评后指导作者本人修改。 并且,我们鼓励有创意地修改、点评,鼓励发现他人和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

篇9:童年的夏天作文

即使童年学习的时光忘记了,游玩的时光忘记了,但我永远不会忘己的,是奶奶的夏天。夏天,艳阳高照,蝉鸣阵阵,空气中散发着焦躁、烦闷的气息,路上的行人或以手遮阳,或手持阳伞,匀匆而过。而我,便在这个忙碌的季节中,享受自己的一份宁静,一份平谈。

童年的夏天,我与奶奶一起度过,四仰八叉地从床上爬起来,掀擦掉身上的毛巾毯,也不穿鞋,小脚丫从光滑的瓷砖地板上跑过,一路颠颠地冲到了餐厅,趴在桌子沿上打量着早饭,然后一溜烟地跑下三级台阶,在沙发上打了个滚,继续睡觉,一只鲜嫩的“小包子”表示自已要睡回笼觉。

清晨与上午的时光就在画画、看书,与奶奶玩捉迷藏中度过。说是找迷藏,不过是奶奶捉我——家中可供我躲藏的地方不超过十处。现在看起来无比幼稚的行为却是当时最大的乐趣,奶奶也乐意与我玩着早已有结局的游戏。

中午,一定要睡上两、三个小时,毕竟小孩子在长身体。而我还有一个怪异的行为,就是摞被子,睡觉前总要用好几床被子将床边都围起来,然后自己自躺在中间,认为这样做就彻底安全了。小孩子心中的某些想法还真是单纯得有些可笑,至今我也不明白当初的我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到了晚上,则是雨打不动地去小区里的游乐场玩,小区里东、西各有一个游乐场。一个有滑梯、一个有秋千,因此我常常为去哪一个游乐场玩而感到纠结,少数精力旺盛的时候,则是两个都玩一遍。我最真欢的,就是东边的秋千了,把座位调高一些;高高地荡起,会再闭上眼睛,会觉得自己在飞,在仙境中自由地遨游,而奶奶,则站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

篇10:童年的夏天作文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下班回家带回来了,一些资料和一瓶胶水我就去问妈妈:“妈妈那个是水”?妈妈笑着说:“那可不是水,而是502胶水”我说:“这个胶水很厉害吗”?妈妈说:“对啊”。我半信半疑,心想:“一定要试试”

当妈妈睡午觉时,我就去拿胶水了,我使劲一挤,“啪”的一声,盖子开了,我挤在手上一点,“咦?这个就是胶水啊!”我说。突然,眼睛有点痒,我手上有胶水,随手一揉涂在了眼睛上。然后,我也没在意,就去睡觉了。睡醒了,看见妈妈也醒了。我揉了揉眼睛,突然之间眼睛睁不开了。我使出吃奶的力气,仍没睁开。我着急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睁不开眼睛!”妈妈着急地对我说:“眼睛怎么会睁不开呢?”妈妈看了看说:“哎呀!你怎么用胶水把眼睛粘住了呢?”妈妈把我抱到了洗手间,用水给我洗眼睛,洗了快半个小时,才洗掉。我那时候觉得眼睛已经没知觉了。

可是,妈妈还是担心我的眼睛。就匆匆忙忙地带我去医院检查眼睛。检查完医生对我说:“以后不许再做这样的傻事了。”我说:“好的。”

篇11:童年是夏天作文500字

如今我们要踏上“青春期”的船,而让我们快乐的童年即将逝去,对此,我还是后知后觉。

我的童年最快乐的就是在姥姥家,夏天,我过得十分快乐。

姥姥家是个四合院,中间还有一片农场,农场种的有西红柿、黄瓜、豌豆,院子里有两个小伙伴,它们分别是猫和狗。

中午,我端着香喷喷的“洋芋叉叉”,上了房檐,观赏着转瞬即逝的鸟与形态各异的白云,真是无拘无束。吃过饭,拿着我的玩具枪像狙击手一样隐蔽,打鸟和来往的人。每每打到人时,我就会立马低下头,害怕别人看到我这个小坏蛋。

晚上,我不会在家吃晚饭,而是去离家不远的夜市上吃小吃,烧烤、拉面,馄饨,每天如此,百吃不厌。

傍晚,我爬上房檐,美丽的繁星与我作伴,猫头鹰的声音并不让我感到恐怖,吹着晚风,白天的`暑意消失了,于是我走下梯子,躺在床上,凉风促使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有时候,我与舅舅会去山上掰包谷,走上一段小山路,便到了田中,你要小心那路边的小荆棘球,上边有很多的刺,如果你踩上,那你就会挂彩。走到包谷林中,便有很多苞谷叶划你的腿和胳膊,时不时还会有小虫飞过,但你不要担心,因为他们都是益虫。苞谷田中除了包谷还有北瓜,北瓜十分脆,非常甜,姥姥经常用北瓜熬稀饭。回到家中,吃着自己掰的玉米,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篇12:童年的夏天作文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 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 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1.“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 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 没有活跃的想象, 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 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 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 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 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 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 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你看, 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 游戏是儿童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 更是儿童深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其次, 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的生活, 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 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 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 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肆的“游戏”。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 相应地,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 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活动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 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是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 是以言语为载体的, 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 “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 “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 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 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 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 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1.儿童的“故事属性”。

“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同样一种景物, 同样一件事情, 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 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儿童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 并不断演绎, 不断丰富, 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只要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 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 可以是陌路的人, 可以是狗鸟虫鱼, 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会打开,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 一动笔绘画, 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 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 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 手脚并用, 感官互动, 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 更是一个构筑在儿童精神之中的神性。正因为故事属性的存在, 儿童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2.教师的“故事在意”。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 在成人的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 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 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 被置于课程之外, 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 除去道德的审视, 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 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 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只要教师“在意”, 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 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 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 时时都有习作课, 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 教师就会发现, 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 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 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3.习作的“故事课程”。

“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 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 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摸索出了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的五大方式———“图画书唤醒”“儿童文学唤醒“”同伴习作唤醒“”比较式唤醒”“教师讲述唤醒”, 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我的童年传奇“”我的童年游戏“”童年的梦想”“我的童年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让故事成为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用故事为每个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写作大门的美丽通道, 让故事成为童年写作的色彩斑斓的绚丽之旅。

“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都是一座“故事城堡”,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 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 “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儿童的写作生态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三、融合观:直面“儿童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它让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不断打破原本僵化的教材习作教学系统, 给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指导带来更多的活性元素, 让习作教学变得更丰润、更人性。而这一切是依靠“主题性写作单元”来实现的。 (如图)

1.主题统整。

“童化作文”将习作教学与儿童的当下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习作主题”。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 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 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 (1) “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 写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 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4) “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 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这四个活动板块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为内容, 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 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课程化、教学化。

2.异质同构。

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 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 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在“今年中秋月更圆”的主题习作中,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习作训练: (1) 为长辈和老师、同伴设计中秋祝福短信;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月饼, 写一则商品说明书; (3) 搜集中秋习俗, 为外国友人写一份推介语; (4) 针对市场上的“天价月饼”, 你怎么看?把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5) 中秋的夜晚, 你家是怎么度过的, 以《我家的中秋夜》为题, 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写作主题中, 从文体上看, 有记叙, 有说明, 有议论, 有推介;从篇章结构上看, 有整篇的叙述, 有片段的展现;从交往角度来看, 有祝福, 有推介, 有辩论。它们纵横交错, 点点相连, 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让每个儿童成为“在场”的言语个体, 让每个年段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 使儿童的表达体验、言语交往体验被主动唤醒, 让教学的指导机制、活动机制、表达机制、交往机制应运而生。

3.做写并行。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童化作文”就是要营造“做中写”的教学场域, 通过“做”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做”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做”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亲亲红草莓”这个习作单元中, 笔者就是以儿童活动作为主体来构建的。板块一“, 草莓的春天约会”———摘草莓、评草莓、尝草莓;板块二, “草莓拼盘展示会”———说拼盘、做拼盘、比拼盘;板块三, “草莓行动发布会”———言语交往、分享快乐。在“做写并行”教学模块中,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做”中历练言语。

四、知识观:促进“儿童言语”的序列训练

“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遗憾的是“, 写作知识精要有用”这样的当下习作教学的核心, 也是习作教学最基础的工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删去了。

1.确定“知识类型”。

“童化作文”结合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 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 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 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

2.搭建“知识阶梯”。

“童化作文”在每一堂习作课教学设计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从何教起”。我们认为, 每一堂习作课都应该有起点, 即和前面同文体的训练在知识上有承接, 与后面同类的训练有连贯。这样让每一次“教”的发生有根源, 并预示着后面的“教”有衔接。“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知识类型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 让每一项知识教学拾级而上, 让每一类知识前后贯通。譬如说, 人教版小语教材“三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我学会……”, “童化作文”就将此次习作知识定位为“用连续动作描述所学技能的过程”;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学会生存”, “童化作文”就将本次习作知识定位为“将学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前者是三年级, 主要教学落脚点在于“写清楚”, 而到了六年级, 就将教学指向“写生动”。不同的习作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习作知识, 目标提升了, 习作知识也应当晋级。

3.创造“知识生命”。

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 这可是一门“艺术”。“童化作文”倡导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有技术含量、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得走“”搬得动”的生命体。譬如人教版教材“五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一件感动的事情”, 而笔者自主开发的六年级习作课“书包里的秘密”, 无论是写“感动”还是写“秘密”都涉及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如何让“教”显得有针对性, 有生长力, 笔者在前者的教学中扣住“贴心”———只有别人“贴心的动作“”贴心的语言”“贴心的神情”才会令人感动;而在后者的教学中, 笔者扣住了“变化”———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 人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时, 知识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知识让儿童写作有了鲜明指向。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 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 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 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 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

五、交往观:实现“言语分享”的动力支持

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力:写作前, 没有明确的指向, 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 没有鲜明的对象, 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 没有言语状态, 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 没有交流的机制, 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走向儿童的“童化作文”教学, 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 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 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 而且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 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1.“基于交往”。

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 习作教学就会应运而生, 成为儿童心灵的生长。如在“童化作文”案例“欢乐端午节”中, 第一板块让儿童当“形象大使”, 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荣誉和责任;第二板块让儿童当“创造大使”, 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 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第三板块里, 儿童又成了“欢乐大使”, 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 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 这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和集体的快乐。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 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有真实的成果;让写作成为儿童的成长方式: 以言立人———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创造自我”。

2.“为了交往”。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如在“童化作文”案例“鸡毛毽飞起来”中, 笔者由在教室里踢鸡毛毽引发习作话题, 以教室里能否踢鸡毛毽为题进行辩论活动, 因为辩论活动精彩又举行了鸡毛毽对抗赛。教学中进行了两次写作:一是辩论活动, 这事关着“鸡毛毽”的命运———能否在教室里存在, 能否延续男同学曾经拥有的快乐。因此写作辩论稿已经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意———为了交往:话语对象是观点对立的同学, 话语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话语方式是讲述、辩解。二是鸡毛毽对抗赛, 活动的精彩和欢愉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求, 使其迫不及待地要将亲历与伙伴和亲人分享, 这时写作就成了儿童交往欲求的即时性应答。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 一旦确立, 儿童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应事而为, 变得自然贴切;作为一种言语应对, 涉及“角度、基调、人称、语气、视点、语感”等一些策略性知识的选择, 于是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

3.“在交往中”。

“童化作文”认为, 儿童习作走向教师之前, 应当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首先是大声“诵读”, 当习作完成后, 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 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 但更多的是群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 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载, 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 在校园BBS上发布, 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我写故我在”, 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尊严;最后是互动“评点”, 利用教室的空白墙壁, 让儿童将习作张贴其上, 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 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

因为交往, 写作成为儿童真切的需要, 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因为交往, 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资源, 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因为交往, 儿童从写作过程中体悟到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六、适宜观:改造“习作教材”的建设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 但是, 仅仅靠这些“计划粮”, 是无法构建适宜儿童的习作教学的。“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 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 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 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1.“换位”。

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 一旦进入教学视野, 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倡导:如果我是编者, 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 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样的内容。这样, 教学的“难题”一下子变成教学的“话题”。如在苏教版“五上习作1”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写老师”的话题巧妙地转化成这样四个话题: (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 假如我来当老师; (3)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材习作经过这魔术般的“变形”, 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话题”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 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放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挑选出一两位, 重新编个故事……”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 “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 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 不断生成, 原本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的“训练链”: (1) “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 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份“人物谱”;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给它起名字, 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 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再试着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4) “写写卡通”———假如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活了, 来到你的生活中, 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着写下来。就这样, 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 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的童年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统整”。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 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苏教版“五下习作3”) 。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 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快活林山庄一日游”, 笔者就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 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第一步, 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叙述结构, 用片段描写快活林山庄“十八高僧”塑像群, 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步, 提供路线图, 游览快活林山庄, 将游览经过写下来;第三步,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 不仅有效, 而且事半功倍。

“童化作文”认为, 用儿童立场观照教材, 就会在教材中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 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 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清晰的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 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上一篇:三创活动的整改方案下一篇:高一生物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