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国标规范目录

2024-05-07

gb国标规范目录(共7篇)

篇1:gb国标规范目录

规范目录都汇总在一起,考场上是否方便呢?.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目录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

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63.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63.2岩石的分类和鉴定••73.3土的分类和鉴定••10 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144.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144.2地下洞室204.3岸边工程••24

4.4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264.5废弃物处理工程••294.6核电厂••344.7边坡工程••404.8基坑工程••424.9桩基础--434.10地基处理••46

4.11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48 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25.1岩溶••525.2滑坡••-555.3危岩和崩塌575.4泥石流585.5采空区••605.6地面沉降••-62

5.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635.8活动断裂-65 6特殊性岩土68s.1湿陷性土.686.2红钻土..706.3软土..736.4混合土••.746.5填土..756.6多年冻土776.7膨胀岩土••-806.8盐渍岩土••826.9风化岩和残积土-846.10污染土-85 7地下水•-89

7.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897.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907.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91 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

39勘探和取样..959.1一般规定.959.2钻探••..95

9.3井探、槽探和洞探9 79.4岩土试样的采取.979.5地球物理勘探••-99 10原位测试••10110.1一般规定.10110.2载荷试验•。••10110.3静力触探试验..10410.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0610.5标准贯人试验.10710.6十字板剪切试验.10810.7旁压试验.10910.8扁铲侧胀试验..11110.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11210.10波速测试••113

10.11岩体原位应力测试••-11410.12激振法测试.115 11室内试验••.11711.1一般规定••.11711.2土的物理性质试验••11711.3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11811.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11911.5土的动力性质试验.12011.6岩石试验••..120 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22 12.1取样和测试.122 12.2腐蚀性评价.123 13现场检验和监测•.12713.1一般规定..127

13.2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12713.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128I3.4地下水的监测..130

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13114.1一般规定...131

14.2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13214.3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134 附录A岩土分类和鉴定••.136 附录B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141 附录C泥石流的工程分类••...143 附录D膨胀土初判方法.144 附录E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145 附录F取土器技术标准..146 附录G场地环境类型••..147 附录H规范用词说明.148 条文说明.149

篇2:gb国标规范目录

2016年,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部署开展塑胶跑道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起草《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标准建议稿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上进行立项公示,并公开征求意见。

2017年,国家教育部调研组在全国近10个省市进行适用调研。内容包括意见和建议征求研讨,学校场地现场取样抽查。并发布“关于对国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2018年5月,《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 36246-2018 国标委员会正式拟定发布。新国标是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历经2年多的修订,组织超过100次的专家会议论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实地考察并抽样检验,收集市场上数百家企业产品不计其数的验证实验。新国标以其专业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将促进我国体育地材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健康运动保驾护航。

新修订的塑胶跑道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 36246-2018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正式批准,自2005年发布实施的《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 第11部分: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T19851.11-2005即废止,中国体育地材行业将用一把新标尺来衡量。

据了解,本次公布的“最新国家标准”增加了许多有害物质的限制,并且增加了塑胶跑道的设计、施工、环保和验收等标准,这意味着近几年的“毒跑道”事件**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有望从制度上得到改善。

本标准出台,代替 GB/T 19851.11-2005《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 第 11 部分: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与 GB/T 19851.11-2005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增加了合成材料面层、现浇型面层、预制型面层、渗水型面层、非渗水型面层、体育用人造草、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抗滑值、耐老化性能、阻燃性能、厚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非固体原料、固体原料的术语和定义,删除了合成面层、压缩复原率。1级阻燃的术语和定义;

2、增加了分类;

3、增加了铺装要求;

4、修改了厚度要求;

5、增加了物理机械性能中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抗滑值项目及指标要求,删除了硬度(邵A)、压缩复原率、回弹值性能要求,修改了拉伸强度项目及指标要求,修改了拉断伸长率及其指标要求;

6、修改了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阻燃性能的试验方法;

7、增加了冲击吸收、垂直变形和抗滑值的试验方法;

8、增加了人造草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9、增加了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耐老化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10、增加了除人造草面层以外的合成材料面层中无机填料含量要求及试验方法;

11、增加了合成材料面层防滑胶粒及人造草填充合成材料颗粒中高聚物总量要求及试验方法;

12、增加了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成品和原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气味要求及试验方法;

13、增加了取样要求;

14、增加了检验规则;

15、增加了判定规则; 新国标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中小学校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的设计、施工、验收提供指导和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锻炼环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校体育的绿色健康发展。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自2018年11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的出台,无疑给学校师生与家长吃了颗“定心丸”,行业已告别“谈塑胶跑道色变”时期,崭新的质量发展时代已经来临。

江苏中正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塑胶跑道场地验收、跑道有害物质检测、田径场地检测、阻燃性、耐老化、无机填料含量测试等物理化学检测分析。全国免费服务电话:400-775-2675 QQ:3590573810 网址: http://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和丰路108号8楼

篇3:gb国标规范目录

1增加了三轴及三轴以上汽车的制动完全释放时间要求

汽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 (从松开制动踏板到制动消除所需要的时间) 对两轴汽车应小于等于0.80s, 对三轴及三轴以上汽车应小于等于1.2s。

2增加了应装备盘式制动器的内容

汽车 (三轮汽车除外) 、摩托车 (边三轮摩托车除外) 、挂车 (总质量不大于750kg的挂车除外) 的所有车轮应装备制动器。其中, 所有专用校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前轮及车长大于9m的其他客车的前轮应装备盘式制动器。

3修改了要求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的车辆范围

车长大于9m的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和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 所有专用校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和半挂牵引车, 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及总质量大于10000kg的挂车应安装符合GB/T13594规定的防抱死制动装置。

防抱死制动装置一般称ABS (anti-lockbrakingsystem) , 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制动时被车轮抱死, 保持车辆的转向能力, 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乘用车上已经普遍安装, 新标准增加要求安装的车辆范围包括车长大于9m的公路客车、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 以及所有专用校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和半挂牵引车, 有利于提高大型车辆的行车安全性能。

4增加了教练车 (三轮汽车除外) 的行车制动应装备有副制动踏板

5增加了应装备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的要求

车长大于9m的客车 (对专用校车为车长大于8m) 、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 应装备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装置。

目前应用较多的辅助制动装置是电磁缓速器, 电磁缓速器在通电后采取无接触无磨损的方式, 使质量较大的车辆平稳减速而不消耗制动系统, 对于降低重型车辆的制动器、离合器故障率、延长制动器使用寿命、改善制动性能有很大作用。

6增加了 (7.7.4) :气压制动系应安装保持压缩空气干燥、油水分离的装置

7修改了 (7.10.2.1表3) 路试检验时的铰接客车、铰接式无轨电车、汽车列车的行车制动距离要求

8修改了 (7.10.2.2表4) 铰接客车、铰接式无轨电车、汽车列车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要求

9修改了7.10.4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要求

在空载状态下, 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机动车在坡度为20% (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1.2倍以下的机动车为15%) 、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大于等于0.7的坡道上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 时间应大于等于5min。检验汽车列车时, 应使牵引车和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均起作用。检验时操纵力按7.4.3规定。

增加了注2:在不具备试验坡道的情况下, 在用车可参照相关标准使用符合规定的仪器测试驻车制动性能。

15%和20%驻车坡道是检验驻车制动性能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是安检机构必备的设施之一, 新标准增加了使用符合规定的仪器测试驻车制动性能, 使得没有条件设置驻车坡道的检测站有了申请安检机构资格许可的可能,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符合规定”的仪器。

10修改了 (7.11.1.1表6) 台试检验时的制动力要求

新标准明确了前轴、后轴概念, 明确了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时的计算方法, 主要修改了铰接客车、铰接式无轨电车、汽车列车的制动力要求, 对该类型车辆的台试检验各轴制动力均不作要求, 只要求整车制动力达到要求, 结合7.1.6完全释放时间要求等项修改, 充分考虑了该类型车辆为了防止“扭头、闪腰”, 在道路上制动时按先“后轴”、后“前轴”时序制动的实际情况, 使得制动性能要求更加合理, 与该类型车辆行车制动距离、平均减速度等要求保持一致。

11修改了 (7.11.1.2) 在用车的制动力平衡要求

参照国外有关标准, 考虑检测设备的误差、人员操作等因素适当放宽了在用车台试制动力平衡要求, 而新注册车要求与原标准相同。

12修改 (7.11.1.4) 车轮阻滞力要求

进行制动力检验时, 汽车、汽车列车各车轮的阻滞力均应小于等于轮荷的10%。

其实各车轮的阻滞力在量值上与GB7258-2004版要求基本相同, 但要求不能再使用轴重仪检测“轴重”, 而必须使用轮重仪检测“轮荷”。

13修改了检验结果的复核要求

对机动车台架检验制动性能结果有异议的, 在空载状态下按7.10 (路试检验制动性能) 复检。对空载状态复检结果有异议的, 以满载路试复检结果为准。

新国标根据需要对汽车分类标准等进行了调整, 提高了重点车辆的运行安全技术要求、适当放宽了台试制动力平衡要求, 也解决了GB7258-2004执行过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 提高了可操作性, 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认真研究、理解和执行。

参考文献

[1]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篇4:gb国标规范目录

另外,原农业行业标准也同时废止:

1.《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残留限量》(NY660-2003)

2.《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NY661-2003)

3.《花生仁中甲草胺、克百威、百菌清、苯线磷及异丙甲草胺最大残留限量》(NY662-2003)

4.《水果中啶虫脒最大残留限量》(NY773-2004)

5.《叶菜中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醚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四聚乙醛、二甲戊乐灵、氟苯脲、阿维菌素、虫酰肼、氟虫腈、丁硫克百威最大残留限量》(NY774-2004)

6.《玉米中烯唑醇、甲草胺、溴苯腈、氰草津、麦草畏、二甲戊乐灵、氟乐灵、克百威、顺式氰戊菊酯、噻吩磺隆、异丙甲草胺最大残留限量》(NY775-2004)

7.《柑橘中苯螨特、噻嗪酮、氯氰菊酯、苯硫威、甲氰菊酯、唑螨酯、氟苯脲最大残留限量》(NY831-2004)

8.《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1500-2007)

9.《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0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1500-2008)

10.《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1500-2009)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在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目前我国食品执行《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05版,其中涉及茶叶产品的共有9项指标,而即将执行的2763-2012中涉及茶叶产品的共计25项指标,详细比较见右表:

从右表中可以看出,此次GB2763-2012所涉及茶叶产品的指标中,保留了GB2762-2005中8种农药残留种类,限量指标未变,取消了顺式氰戊菊酯,增加了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等17种农药残留限量指标,限量范围从0.5mg/kg~20mg/kg不尽相同。农药残留种类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国家对茶叶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希望茶叶生产者、经营者提早应对,更加严把质量关,防患于未然。

篇5:gb国标规范目录

GB 50030-1991 第2.0.3条 氧气站等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表2.0.3的要求。

注:⑩液氧贮罐周围5m的范围内,不应有可燃物和设置沥青路面。

第9.0.1条 氧气管道的管径,应按下列条件计算确定:

二、流速应是在不同工作压力范围内的管内氧气流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氧气工作压力为10MPa或以上时,不应大于6m/s;

2.氧气工作压力大于0.1MPa至3MPa或以下时,不应大于15m/s; 3.氧气工作压力为0.1MPa或以下时,应按该管系允许的压力降确定

9.0.14条

六、穿过墙壁、楼板的管道,应敷设在套管内,并应用石棉或其他不燃材料将套管端头间隙填实;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GB16912-1997自 1998-2-1 起执行 氧气管道

8.1.6 氧气管道的弯头、分岔头不应与阀门出口直接相连。阀门出口侧的碳钢管、不锈钢管宜有长度不小于5倍管外径且不小于1.5m的直管段。

8.1.10 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管线之间最小间距要求应按表8执行。表8 厂区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m

8.1.11 除为氧气管道服务的电控、仪控电缆(或共架敷设的为该类管道服务的专用电缆)外,其余电气线路不准与氧气管道共架敷设。

8.2 氧气流速1)

1)流速均指管内氧气在工作状态下的实际流速。氧气管道中最高流速不应超过表10的规定。表10 管道中氧气最高允许流速

8.3 管道材质

氧气管道材质的选用应符合表11规定。表11 氧气管道材质选用表

8.4 管件选用

8.4.1 氧气管道上的弯头、分岔头及变径管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氧气管道严禁采用折皱弯头。当采用冷弯或热弯弯制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5倍;当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5倍;采用不锈钢或铜基合金无缝或压制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对工作压力不大于0.1MPa的钢板卷焊管,可以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5倍的焊制弯头,弯头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

b)氧气管道的变径管,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焊接制作时,变径部分长度不宜小于两端管外径差值的3倍;其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

c)氧气管道的分岔头,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不能取得时,宜在工厂或现场预制,但应加工到无锐角、无突出部位及焊瘤。不宜在现场开孔、插接。

8.4.2 氧气管道上的法兰,应按国家有关的现行标准选用;管道法兰的垫片,宜按表12选用。8.4.3 氧气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但与设备、阀门连接处可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丝扣连接处,应采用一氧化铅、水玻璃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填料,严禁用涂铅红的麻或棉丝,或其他含油脂的材料。

表12 氧气管道法兰的垫片

8.4.4 氧压机入口处应设氧气过滤器,调节阀前宜设氧气过滤器。氧气过滤器壳体应用不锈钢,滤网应用铜基合金或纯铜材质制作。其网孔尺寸宜为160~200μm。

8.5 氧气阀门选用

8.5.1 氧气管道的阀门应选用专用氧气阀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作压力大于0.1MPa的阀门,严禁采用闸阀;

b)PN≥1.0MPa、DN≥150mm口径的氧气阀门宜选用带旁通的阀门; c)阀门的材料应符合表13的要求。

8.5.2 经常操作的PN≥1.0MPa、DN≥150mm大口径氧气阀门,宜采用气动遥控阀门。表13 阀门材料选用要求。

8.6 氧气管道的施工、验收

8.6.1 氧气管道、阀门及管件等,应无裂纹、鳞皮、夹渣等。接触氧气的表面必须彻底除去毛刺、焊瘤、焊渣、粘砂、铁锈和其他可燃物,保持内壁光滑清洁,管道的除锈应进行到出现本色为止。在安装过程中及安装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受到油脂污染,防止可燃物、锈屑、焊渣、砂土及其他杂物进入或遗留在管内,并应进行严格的检查。8.6.2 焊接碳素钢氧气管时,应采用氩弧焊打底。管道的安装、焊接和施工、验收除按本规程要求外,并应遵守GBJ 235(金属管道篇)、GBJ 236的有关规定。氧气管道类别应上升一级。

8.6.3 氧气管道、阀门等与氧气接触的一切部件,安装前、检修后必须进行严格的除锈、脱脂。阀门及仪表已在制造厂脱脂,并有可靠的密封包装及证明时,可不再脱脂。除锈可用喷砂、酸洗。脱脂可用无机非可燃清洗剂、四氯化碳溶剂等方法。并应用紫外线检查法、樟脑检查法或溶剂分析法进行检查,直到合格为止。脱脂后的碳素钢氧气管道应立即进行钝化或充入干燥氮气封闭管口。进行水压试验的管道,则脱脂后管内壁必须进行钝化。

8.6.4 氧气管道安装后应进行强度及严密性试验,试验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a)氧气管道的强度试验应用不含油的干净水或干燥空气、氮气进行。工作压力大于3.0MPa的氧气管道应用水做强度试验。

碳素钢氧气管道采用水压法试验时,试验前管内壁应进行钝化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氧气管道,水压试验时水质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准超过25g/m3,否则应采取措施。

b)试验压力以被试系统的设计压力作计算基准。当图纸上无规定时,用系统的工作压力作试验压力计算基准。

c)用水做强度试验时,强度试验压力为1.25倍设计压力,并不小于0.1MPa;设计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管道,水压强度试验压力为1.5倍设计压力。

水压强度试验时,达到试验压力后维持10min,检查管件无变形,无渗漏为合格。试验结束后应用无油气体将管内残液吹扫干净。

d)用气体做强度试验时,强度试验压力应为1.15倍设计压力并不小于0.1MPa。用气体做强度试验时,升压应逐级进行,先升50%的试验压力,经检查后,再以10%的试验压力级差逐级升压,每级停留不小于3min,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定5min,以无变形,无渗漏为合格。

设计压力小于0.1MPa管道,可不分级升压。

用气体做强度试验时,应有安全措施,并经主管单位安全部门批准。

e)氧气管道强度试验合格后应进行严密性试验。严密性试验用介质应是无油、干燥的空气或氮气。严密性试验压力等于管道设计压力。管道内气体压力达到设计压力后 保持24h,平均小时泄漏率对室内及地沟管道应不超过0.25%;对室外管道应以不超过0.5%为合格。泄漏率A按式(1)、(2)计算:

当管道公称直径DN≤0.3m时:

当管道公称直径DN>0.3m时:

式中:p1——试验开始时的绝对压力,MPa; p2——试验终了时的绝对压力,MPa; t1——试验开始时的温度,℃; t2——试验终了时的温度,℃; DN——管道公称直径,m。

8.6.5 氧气管道在安装、检修后或长期停用后再投入使用前,应将管内残留的水分、铁屑、杂物等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吹扫干净,直至无铁锈、尘埃及其他杂物为止。吹扫速度应不小于20m/s。

严禁用氧气吹扫管道 8.7 操作及维护管理

8.7.1 手动氧气阀门的开启应缓慢进行,操作时人员应站在阀的侧面。采用带旁通阀的阀门时,应先开启旁通阀,使下游侧先充压,当主阀两侧压差小于等于0.3MPa时再开主阀。

8.7.2 禁止非调节阀门作调节使用。

8.7.3 必须建立氧气管道档案,由熟悉管道流程的氧气专业人员进行管理。8.7.4 对氧气管道进行动火作业前,须先制定动火方案。其内容包含负责人,作业流程图、操作方案、安全措施、人员分工、监护人、化验人等,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后方可进行。

8.7.5 氧气管道或阀门着火时,应立即切断上游侧气源。

8.7.6 碳钢氧气干管宜每五年进行一次吹扫,每五年进行一次管壁测厚,主要测定弯头及调节阀后的管道。9 检修维修 9.1 一般要求

9.1.1 检修设备时,必须执行本章及其他章中的有关规定。

9.1.2 严格执行动火制度。在生产区域及设备、管道动火时,氧气含量必须控制在23%以下;氢含量不准超过0.4%。

在空分装置周围动火时,不准排放液氧、液空。暂停动火后,再次动火前,需重新取样分析氧、氢含量。如动火作业连续超过4h后,亦需重新取样分析氧、氢含量,不应超过标准。

9.1.3 在空分设备生产区域内进行气焊施工作业时,应使用溶解乙炔气瓶。9.1.4 所有运转设备检修前,应将电源开关断开,挂上“正在检修”的警示牌。非工作人员严禁取牌合闸。合闸前应检查,确认无人作业后,方可合闸。

9.1.5 安全阀检修时,应按设计要求或有关规定进行校验,不准随意更改起跳压力。9.2 空分装置

9.2.1 空分装置的低温部分设备检修,宜升到常温进行。必须在低温状态下进行抢修时,应有防止人员冻伤的措施。

9.2.2 进入冷箱检修前,需先切断气源,用空气置换内部气体,扒出检修部位的保温材料,经分析冷箱内气体含氧量超过18%方准人员入内。

9.2.3 设备、阀门、管道和容器,严禁带压拆卸。

9.2.4 与氧气接触的设备、阀门、管道和容器,检修时严禁被油脂污染。检修后必须进行脱脂处理,确认脱脂合格后,方准投入生产。脱脂检验应执行8.6.3的规定。

9.2.5 冷箱内搭脚手架,应在冷箱骨架或大管径管道上固定牢实,检修毕应将架子和一切杂物清理干净。施工中应采取防滑防跌措施。

9.2.6 管道施焊时,严禁在其他管道上打火引弧。铝管间一处焊接不能超过两次,否则应重新配管施焊。

9.2.7 冷箱内高处作业时,人员应佩带安全带,所携带工、机具应固定或系牢,不准乱扔物品。

9.2.8 在冷箱内进行查漏作业时,严禁攀登直径50mm以下的细管及仪表管线。9.2.9 空分装置用四氯化碳清洗时,应采取防中毒措施。空分装置检修清洗后,投产前应进行系统全面大加热。

9.2.10 空分装置试压前,应首先制定试压方案,试压应采用气压法,所用气体必 须是无油、干燥、洁净的空气或氮气。严禁用氧气试压。用瓶装的高压气体做试压气源时,必须减压。

9.2.11 空分装置试压应有专人操作和监护。试压所用的压力表就在检验周期内,系统较大的装置试压时,应安装两块以上符合要求的相同精度与量程的压力表。

9.2.12 空分装置试压时,应按不同压力分别进行,应缓慢升压,严禁超压。9.2.13 空分装置的查漏,应采用涂刷肥皂水的方法。铝管应采用中性肥皂水。9.2.14 扒珠光砂前,应充分加热冷箱中珠光砂,加热时应打开冷箱顶人孔板。当冷箱上部存在珠光砂时,严禁操作人员在底部进入冷箱。

9.2.15 扒、装珠光砂时充装口和各层平台人孔均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栅网。9.2.16 在进行扒、装珠光砂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9.2.17 用氮气作气源进行浓相输送充装珠光砂作业时,应严防氮气窒息。9.2.18 多台空分装置管道相连时,检修的空分装置应与其他空分装置可靠隔离。9.3 空压机、氧压机、氮压机

9.3.1 空压机、氧压机、氮压机在检修时应划出一定的检修范围,并有标志,与检修无关人员不准入内。

9.3.2 压缩机检修时,严防异物进入或遗留在设备内。检修后应彻底清理。9.3.3 压缩机检修,对运转部位、气封、油封应进行严格检查,氧压机油封不准有泄漏。保证各部间隙,达到要求,不准超出公差。

9.3.4 在压缩机主机进行检修时,对配套的温度计、压力表、轴位移、振动表、防喘振等安全保护联锁装置,应同时进行检查或检修。

9.3.5 压缩机检修时,应对润滑油系统进行严格的检修,检修后还应进行清扫和调试。

9.3.6 气缸用油润滑的活塞式空压机,检修时必须将气缸内、吸排气阀及管道系统的积碳清理干净。

9.3.7 氧压机与氧气接触部位检修时,工具、吊具、工作服等严禁沾染油脂。检修毕,与氧气接触部位应进行脱脂,用紫外线灯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准安装或扣盖。

9.4 膨胀机

9.4.1 透平膨胀机转子检修后,必须对转子做动平衡试验。

9.4.2 对风机制动的膨胀机,在检修中应对空气过滤网进行检查清洗,并调试制动蝶阀平衡锤。9.4.3 透平膨胀机入口前的快速切断阀,应随主机同时进行检修,保证其动作迅速、灵敏,防飞车联锁装置可靠。

9.4.4 活塞式膨胀机检修时,应检查或检修防飞车装置。9.4.5 膨胀机检修还应遵守9.3.2~9.3.5的规定。9.5 液氧泵

9.5.1 液氧泵应按照设备操作说明书或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定期检修。9.5.2 液氧泵检修前,应先对设备加热至常温。

9.5.3 液氧泵检修时,应对轴承温度、气封压力、出口压力、气化后氧气温度等安全保护联锁装置同时检修调试。

9.5.4 液氧泵检修时,应清除已使用过的油脂,然后再按规定加入适量的新油脂。液氧泵所选用的油脂应为专用的高、低温润滑脂。

9.5.5 液氧泵的检修还应遵守9.3.2、9.3.3和9.3.7的规定。9.6 氮气和稀有气体系统

9.6.1 进入氮气及其他稀有气体容器检修前,必须切断气源,堵好盲板,分析内部含氧量不低于18%方可进行。

9.6.2 氩净化系统检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经吹扫和用氮气置换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9.6.3 氪、氙系统富氧部分检修应禁油脂,投用前应严格脱脂。9.7 氢气系统

9.7.1 进入氢气站检修人员不准穿化纤工作服与带钉鞋,严禁带入火种。施工中不准随意敲击设备,检修人员应使用铜质工具,不准随意触动运行设备,检修设备与运行设备间必须采取隔离措施。

9.7.2 氢气系统停运后,应切断电源、对地放电,用盲板切实隔断与运行设备的联系,经氮气置换合格后,方准进行检修。

9.7.3 电解槽拆卸使用的钢铁制工具仅限用于设备的松紧,严禁进行敲打或冲击式松紧,如需要时必须垫用紫铜板。

9.7.4 氢气设备、管道和容器在动火作业前必须用氮气进行置换,至取样分析含氢量小于0.4%后方可进行作业。运行设备旁严禁动火。

9.7.5 检修氢压机设备的零部件,应进行清洗处理,严防杂质混入设备内部。检修后必须先用氮气试车。9.7.6 制氢系统开车前,必须先用氮气置换系统内的空气,经分析合格,并且检查电极的接线是否正确,对地电阻应大于1MΩ。

9.7.7 检修人员与碱液接触时,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同时在现场备浓度为2%~3%的硼酸水溶液。

9.7.8 氢气管道的安装及焊接必须符合GB50235和GB50236中的有关规定。氢气管道类别应上升一级。

篇6:gb国标规范目录

1.前言,第1行第3个字,正确的说法应该为“本规范系依据”,缺少个“系”字。

2.第28页,倒数第8行,正确的说法应该为“...之1款规定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3.第38页,倒数第9行,(5.2.3-6公式)耦联系数的正确表达应该是ρjk(k为小写)。

4.第39页,5.2.5公式楼层剪力符号中的下标e应该为大写E。

5.第56页,6.2.5-1公式中应该是除以柱的净高,原来写的是乘以净高。

6.第57页,6.2.7的第1条中,应该是“其值可采用1.2,剪力相应调整”,缺少个逗号。

7.63页倒数第三行(6.3.7-2-2),最后缺字应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8.第68页,表6.4.5-3中应该是“一级(7、8度)”

9.第68页,表6.4.5-3下的注释1最后那句应该为“...查表;端柱 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

10.第106页,图8.3.4-1中详图A中应该是r=35,详图B中应该是hw≈6。

11.第176页,吉林省中的长春(南关,...)。

12.第178页,宁波(北仑)。

13.第180页,山东省的临朐。

14.182页湖北武汉的“江厦”应为“江夏”

15.第184页,深圳(龙岗)。

16.第186页,成都(..,龙泉驿)。

17.第189页第三组:凤县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应为0.10g印刷错误

18.第199页,公式D.1.4-1中应该为“1.1”,原来写的是“0.1”。

19.第219页,H1.7的第5条,应该是“高度之比不大于4时”。

20.第252页,最后一段中,应为“徐正忠”。

篇7:gb国标规范目录

2018年1月1日实施

《自动喷水灭火设计规范》GB50084-2017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 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4 系统基本要求;5 设计基本参数;6 系统组件;7 喷头布置;8 管道;9 水力计算;10 供水;11 操作与控制;12 局部应用系统。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增加净空高度为12m~18m民用建筑高大净空场所采用湿式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湿式系统保护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的设置要求;家用喷头、扩大覆盖面积喷头和特殊应用喷头的设置要求以及系统采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消防专用管的设置要求和部分术语等;

2、调整仓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喷头布置参数和局部应用系统的设置要求等;

3、删除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的设置要求;

4、修改现行规范中不便操作的一些条款,协调与其他规范的关系。1总则

1.0.1为了正确、合理地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工厂、核电站及飞机库等特殊功能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密切结合保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设计采用的系统组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并应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

1.0.5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变更用途和使用功能时,应校核原有系统的适用性。当不适应时,应按本规范重新设计。

1.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等组成,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2.1.2 闭式系统 采用闭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1.3 开式系统

采用开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1.4 湿式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的闭式系统。2.1.5 干式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的闭式系统。2.1.6预作用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不充水,由火灾探测器、闭式喷头作为探测元件,发生火灾时联动开启预作用装置和启动消防水泵,向配水管道供水的闭式系统。2.1.7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能在扑灭火灾后自动关阀、复燃时再次开阀喷水的预作用系统。2.1.8 雨淋系统

由开式洒水喷头、雨淋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等组成,发生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传动管控制,自动开启雨淋报警阀组和启动消防水泵,用于灭火的开式系统。2.1.9 水幕系统

由开式洒水喷头或水幕喷头、雨淋报警阀组或感温雨淋报警阀、水流报警装置等组成,用于挡烟阻火或冷却分隔物的开式系统。2.1.10 防火分隔水幕

密集喷洒形成水墙或水帘的水幕系统。2.1.11 防护冷却水幕

用于冷却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等防火分隔设施的水幕系统。2.1.12作用面积

一次火灾中系统按喷水强度保护的最大面积。2.1.13 响应时间指数(RTI)闭式喷头的热敏性能指标。2.1.14 快速响应喷头

响应时间指数RTI≤50(m²s)0.5的闭式喷头。2.1.15特殊响应喷头

响应时间指数50

响应时间指数80

同一根配水支管上相邻喷头的距离与相邻配水支管之间距离的乘积。2.1.18标准覆盖面积喷头

一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超过20㎡的直立型、下垂型洒水喷头及单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超过18㎡的边墙型洒水喷头。2.1.19 扩大覆盖面积喷头

一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大于标准覆盖面积喷头的保护面积,且不超过36㎡的洒水喷头,包括直立型、下垂型和边墙型扩大覆盖面积喷头。2.1.20 标准流量喷头

流量系数为K-80的标准覆盖面积喷头。2.1.21 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 流量系数K≥161,响应时间指数RTI≤28±8(m²s)0.5,用于保护高堆垛与高架仓库的闭式喷头。2.1.22特殊应用喷头

流量系数K≥161、具有较大水滴粒径,在经验证的应用条件下,用于保护民用建筑高大净空场所和仓库的闭式喷头,包括非仓库型特殊应用喷头和仓库型特殊应用喷头。2.1.23家用喷头

适用于住宅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一种快速响应喷头。2.1.24配水干管

报警阀后向配水管供水的管道。2.1.25配水管

向配水支管供水的管道。2.1.26配水支管

直接或通过短立管向喷头供水的管道。2.1.27 配水管道

配水干管、配水管及配水支管的总称。2.1.28短立管

连接喷头与配水支管的立管。2.1.29消防洒水软管

连接洒水喷头与配水管道的挠性金属软管及喷头调整固定装置。2.1.30信号阀

具有输出启闭状态信号功能的阀门。2.2 符号

a——喷头与障碍物的水平间距

b——喷头溅水盘与障碍物底面的垂直间距 c——障碍物横截面的一个边长 Ch——海澄-威廉系数 d——管道外径

dg——节流管的计算内径 dj——管道的计算内径 dk——减压孔板的孔口直径

e——障碍物横截面的另一个边长

f——喷头溅水盘与不到顶隔墙顶面的垂直间距 g——重力加速度

h——系统管道沿程和局部的水头损失 H——水泵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水压力

Hc——从城市市政管网直接抽水时城市管网的最低水压 Hg——节流管的水头损失 Hk——减压孔板的水头损失 i——管道单位长度的水头损失 k——喷头流量系数 L——节流管的长度

n——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的喷头数 P——喷头工作压力 P0——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 q——喷头流量

qi——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各喷头节点的流量 qg——管道设计流量 Qs——系统设计流量

V——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 Vg——节流管内水的平均流速

Vk——减压孔板后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

Z——最不利点处喷头与消防水池最低水位或系统入口管水平中心线之间的高程差

ζ——节流管中渐缩管与渐扩管的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ξ——减压孔板的局部阻力系数 3 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

3.0.1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轻危险级 2 中危险级 I级、II级 3 严重危险级 I级、II级 4 仓库危险级

I级、II级、III级

3.0.2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用途、容纳物品的火灾荷载及室内空间条件等因素,在分析火灾特点和热气流驱动喷头开放及喷水到位的难易程度后确定。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3.0.3当建筑物内各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及灭火难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宜按各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选型与火灾危险等级。4系统基本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在人员密集、不易疏散、外部增援灭火与救生较困难的性质重要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中设置。

4.1.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适用于存在较多下列物品的场所: 1遇水发生爆炸或加速燃烧的物品; 遇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品; 3 洒水将导致喷溅或沸溢的液体。

4.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闭式喷头或启动系统的火灾探测器,应能有效探测初期火灾;

2.湿式系统、干式系统应在开放一只喷头后自动启动,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水幕系统应根据其类型由火灾探测器、闭式喷头作为探测元件,报警后自动启动;.作用面积内开放的喷头,应在规定时间内按设计选定的喷水强度持续喷水; 4.喷头洒水时,应均匀分布,且不应受阻挡。4.2 设置场所系统及喷头选型

4.2.1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场所,系统选型应根据设置场所的建筑特征、环境条件和火灾特点等选择开式或闭式系统。露天场所不宜采用闭式系统。4.2.2 环境温度不低于4°C且不高于70°C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采用湿式系统。

4.2.3 环境温度低于4°C或高于70°C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采用干式系统。

4.2.4具有下列要求之一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采用预作用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误喷的场所,宜采用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直接联动开启的预作用系统; 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充水和用于替代干式系统的场所,宜采用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闭式喷头联动开启的预作用系统。

4.2.5 灭火后必须及时停止喷水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采用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4.2.6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采用雨淋系统:

1、火灾的水平蔓延速度快、闭式喷头的开放不能及时使喷水有效覆盖着火区域;

2、室内净空高度超过本规范第6.1.1条的规定,且必须迅速扑救初期火灾;

3、火灾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II级。

4.2.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宜采用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当采用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时,系统应为湿式系统,且系统设计基本参数应符合本规范第5.0.5条的规定。

1、最大净空高度不超过13.5m且最大储物高度不超过12.0m,储物类别为仓库危险级I、II级或沥青制品、箱装不发泡塑料的仓库及类似场所;

2、最大净空高度不超过12.0m且最大储物高度不超过10.5m,储物类别为袋装不发泡塑料、箱装发泡塑料和袋装发泡塑料的仓库及类似场所。

4.2.8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可采用仓库型特殊应用喷头,系统设计基本参数应符合本规范第5.0.6条的规定。最大净空高度不超过12.0m且最大储物高度不超过10.5m,储物类别为仓库危险级I、II级或箱装不发泡塑料的仓库及类似场所; 最大净空高度不超过7.5m且最大储物高度不超过6.0m,储物类别为袋装不发泡塑料和箱装发泡塑料的仓库及类似场所。

4.2.9下列场所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宜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当采用快速响应喷头时,系统应为湿式系统。1 公共娱乐场所、中庭环廊; 医院、疗养院的病房及治疗区域,老年、少儿、残疾人的集体活动场所; 3 超出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水高度的楼层; 4 地下商业场所。

4.2.10住宅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宜采用家用喷头。4.3 其他

4.3.1建筑物中保护局部场所的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可串联接入同一建筑物内的湿式系统,并应与其配水干管连接。

4.3.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下列组件、配件和设施: 1 应设有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等组件和末端试水装置,以及管道、供水设施; 控制管道静压的区段宜分区供水或设减压阀,控制管道动压的区段宜设减压孔板或节流管;

3应设有泄水阀(或泄水口)、排气阀(或排气口)和排污口;

4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的配水管道应设快速排气阀。有压充气管道的快速排气阀入口前应设电动阀。

4.3.3防护冷却水幕应直接将水喷向被保护对象;防火分隔水幕不宜用于尺寸超过15m(宽)³8m(高)的开口(舞台口除外)。5设计基本参数

5.0.1民用建筑和厂房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不应低于表5.0.1的规定。

5.0.2民用建筑高大净空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湿式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不应低于表5.0.2的规定。

5.0.3最大净空高度超过8m的自选商场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湿式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应按本规范第5.0.4和5.0.5条的规定执行。

5.0.4仓库及类似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湿式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应符设计下列要求: 1 当设置场所的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仓库危险等级I级~~~~III级时,系统设计基本系统不应低于表5.0.4-1~~~~表5.0.4-4的; 当仓库危险级I级、仓库危险II级场所中混杂储存仓库危险级III级物品时,系统设计基本参数不应低于表5.0.4-5的规定。

5.0.6 采用仓库型特殊应用特殊喷头的湿式系统设计基本参数不应低于表5.0.6的规的定。

的气压值应根据报警阀的技术性能确定;利用有压气体检测管道是否严密的预作用系统,配水管道内的气压值不宜小于0.03MPa,且不宜大于0.05MPa。6系统组件 6.1 喷头

6.1.1采用闭式系统场所的最大净空高度不应大于表6.1.1的规定;仅用于保护室内钢屋架等建筑构件和设置货架内置喷头的闭式系统,不受此表规定的限制。

6.1.5水幕系统的喷头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火分隔水幕应采用开式洒水喷头或水幕喷头; 2 防护冷却水幕应采用水幕喷头。

6.1.6同一隔间内应采用相同热敏性能的喷头。6.1.7雨淋系统的防护区内应采用相同的喷头。

6.1.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备用喷头,其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每种型号均不得少于10只。6.2 报警阀组

6.5 末端试水装置

6.5.1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应设末端试水装置,其他防火分区、楼层均应设直径为25mm的试水阀。6.5.2 末端试水装置应由试水阀、压力表以及试水接头组成。试水接头出水口的流量系数,应等同于同楼层或防火分区内的最小流量系数喷头。末端试水装置的出水,应采取孔口出流的方式排入排水管道,排水立管宜设伸顶通气管,且管径不应小于75mm。

6.5.3末端试水装置和试水阀应有标识,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5m,并应采取不被他用的保护措施。

hc──从城市市政管网直接抽水时城市管网的最低水压(MPa);当从消防水池吸水时,hc取0。9.3 减压设施

9.3.1减压孔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设在直径不小于50mm的水平直管段上,前后管段的长度均不宜小于该管段直径的5倍;

2孔口直径不应小于设置管段直径的30%,且不应小于20mm; 3应采用不锈钢板材制作。

9.3.2 节流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径宜按上游管段直径的1/2确定; 2长度不宜小于1m;

3节流管内水的平均流速不应大于20m/s。

10供水

10.1一般规定

10.4.2 当消防水泵接合器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的流量和压力要求时,应采取增压措施。

11.0.5消防控制室(盘)应能显示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信号阀、水泵、消防

水池及水箱水位、有压气体管道气压,以及电源和备用动力等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的反馈信号,并应能控制水泵、电磁阀、电动阀等的操作。

附录C当量长度表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负责日常管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邮政编码:300381)。

本规范主编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

辽宁省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深圳捷星工程实业有限公司 北京利华消防工程公司

泰科安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宋波 卢国建 杨丙杰 马恒 张磊 李毅 杨琦 张文华 赵克伟 黄晓家 赵永顺 张兴权 刘国祝 曾杰 黄琦 赵雷 孔祥徵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方汝清 谢树俊 姜文源 赵锂 赵力军 钟尔俊 姜宁 崔长起 刘志 张兆宪

上一篇:读《管理的实践》有感下一篇: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