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2024-05-10

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通用7篇)

篇1: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2011年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是XX社区书记XXX。下面由我为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XX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50栋居民楼,187个居民组。总户数3002户,总人数9933人,流动人口102人。出租房屋70户。

一、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社会治安综治信息平台。

自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我XX社区通过96715投诉热线共接待网络诉求18件,已办结17件,1件正在办结中。

我们XX社区在接到网络诉求后,认真梳理、仔细分析、分流交办、跟踪回访,主要以2.4.3.5的形式办理群众利益诉求。

2是指一个宗旨,一个中心。

一个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中心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4是指四人队伍:两名专干、两名兼职。专干:社区书记和综治专干;兼职:社区副书记和司法专干。

3是指在接到群众诉求后的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是在接到诉求后,研究解决办法。

第二次会议是办结后总结经验。

第三次会议是汇报群众诉求办理后回访群众的满意率。

如:我XX社区南长甸街40栋居民XXX,今年47岁是万佳塑料厂下岗职工。妻子XX是自行车厂失业人员。孩子在二高职读书。该居民家于2011年5月12日晚着火。大火把煤、水、电表和家里的东西全部烧毁。XXX本人也被烧成重伤,住院治疗。通过96715网络平台,社区得知消息后马上开会研究解决办法,先到医院看望,再组织社区志愿者对满地的烧毁衣物垃圾进行了清理。并及时上报给办事处领导,办事处领导了解情况后,马上组织办事处机关干部为该家庭送来床、被襑、电饭锅、蒸锅、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前来慰问。办事处保障所还为该家庭申请了临时救助。

另外社区书记还亲自到自来水管修所与X所长进行沟通为该家庭免费安装水表,并联系鞍钢房产维修人员为其免费安装烧坏的水管。事后在回访中XXX及其家属对办事处和社区为他们家做的事非常满意,并表示忠心的感谢。

5是指五高:

利用社区资源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内加大力度宣传做到知晓率高、参与率高、满意率高、效率高、质量高。

二、推出新模式破解社会管理新难题

我辖区内有流动人口102人,流动人口管理在社区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XXX办事处计划生育协会把为流动人口家庭服务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为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促进辖区的社会稳定,今年7月XX社区首家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协会理事16人、协会会员99人,社区内建有300平的“流动人口之家”活动室。设有爱心书吧、亲情网吧,免费借阅各类图书、上网亲情聊天、并为流动人口提供房屋出租、用工单位信息、代交煤、水、电生活费特色服务。为社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区利用“XXX——真情流动QQ群”提供计生政策咨询和办理婚育证明相关工作流程。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避孕药具、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运用播放电教片摆放宣传画图片、发放宣传小册等方式向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使XX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日臻完善。

“我们也享受到和社区居民一样的待遇。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从外地来XX做生意的XXX女士休息时,来到所居住的XX社区专门为流动人口开设的“流动人口之家”爱心书吧看书报。到流动人口亲情网吧和远在外地的亲人在网上聊天。还加入了流动人口真情流动QQ群,可以在QQ群里咨询到有关办理婚育证明的相关工作流程。谈到在XX的生活,她感到很舒适,特别是“流动人口之家”给她这个异乡人带来了家的温暖。

三、搭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平台,规范和拓展社区服务管理功能。

XX社区居民9933人、其中未成年人606人,因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忙着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到网吧去玩,沉迷网吧。影响孩子学习。为了让社区的孩子身心健康,有了一个良好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环境,我社区成立了“XX社区青少年电子阅览室”,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目标项目之一,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信息服务,在社区安装“绿色上网”软件。

有的社区孩子曾沉迷网吧,成绩每况愈下,家长忧心如焚,却无良策。自从社区成立了青少年电子阅览室后,社区里的孩子来到这里,感受到这里健康、向上的环境后,并且在社区退休老教师的帮助下,社区孩子的整个身心发生了变化。现在这些孩子又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对緑色上网的好处深有感触,他们写道:“美好的网络生活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我们将相约在社区绿色上网活动中心,自觉远离网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让家长安心,让社区放心,积极争当网络文明的小尖兵。”

随着社区青少年电子阅览室的顺利运作,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是年轻人的天地,其实也是老年人的乐园,于是,我们提出了零距离工作法,让少有所学,老有所乐。我们的宗旨是‘把年轻人

从黑网吧里吸过来,把老年人从麻将桌上拉过来’。经过实践,这一举措十分管用。现在,社区的全部工作已经离不开上网,而且通过上网工作效率也迅速提高。自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以来,社区的许多位党员能够通过网络来学习。每次组织党员们集中学习时,把上网查到的学习资料让党员们共同分享。

XX社区2011年12月12日

篇2: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xx镇检查指导工作。

xx镇总面积80.73平方公里,辖1.1万户、4.1万人口,共规划建设了13个农村社区。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社区化发展及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要求,将每个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单元网格,着眼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统筹整合网格内管理服务资源,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团结和谐、文明祥和的社区。

您现在检查指导的是xx社区,共有5个自然村、1308户、4860口人。在社区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坚持同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起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群团组织为纽带、以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组织机构体系,为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搭建管理与服务的平台。我们依托社区综合服务厅,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农业技术、金融服务、志愿服务联络等公共服务;成立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健全镇、社区、自然村三级综治维稳网络,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托计生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健康查体、婚育咨询等服务;依托社区教学站、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就业技能、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依托文体活动中心、活动广场,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及“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评活动;依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站,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效能,在工作推进中,我们积极推行

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行政审批受理窗口,与市、镇行政审批中心联网;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所有自然村;农家书屋实行图书借阅“一卡通”,全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同时,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包村联户活动,建立民情台账,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就地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篇3: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关键词]群众工作;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3-0057-03

作为连续十五年荣膺上海市文明小区称号,拥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十一项荣誉的优秀基层单位,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长期以来紧跟中央的群众工作战略部署,将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核心理论和虹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纳入群众工作的视野,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虹储工作法”,堪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思维创新

社会管理思维决定了社会管理的落脚点,界定了社会管理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深刻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以往,受传统体制内思维影响,某些居民区推行社会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只重视“上级要我干什么”而忽视了“群众要我干什么”,在执行中也生搬硬套上级指示,不懂得顺应社区的实际灵活变通,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关心,甚至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这既严重制约了社会管理工作开展,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针对这一系列突出问题,虹储居民区准确把脉党的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结合社区实际推出两项整改措施,大力推动社会管理思维创新:

(一)积极推行换位思考,发挥问题意识和群众导向。虹储居民区通过深入走访和调研,充分掌握社区社情民意的动态变化,以社区群众迫切需求为导向,发挥党总支和居委会“发动、引领、推动”的作用,认真思考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相继完成了“虹谐亭”、“稚谐园”、“健身苑”等一批“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实事工程,让老式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在社区事务中发扬协商民主精神,不搞“一刀切”。在关于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虹储居民区一改由居委会干部拍板的传统思路,充分发挥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的作用,问计于民、求同于民。例如,由于在虹储小区绿地到底是否改建成车位的问题上分歧严重,“有车族”和“护绿派”的矛盾愈演愈烈。虹储居民区干部并没有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召集双方代表召开民主听证会各抒己见,经协商、沟通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绿地改建车位,绿化挪移上墙”的妥协,化解了矛盾。

通过社会管理思维创新,虹储居民区明确了社区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社区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就是要学习一切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集结一切资源和力量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新理念,这也为下一步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我国社区社会管理思维也在经历变革,思维变革呼唤着制度创新,因为如无法甩掉旧的思想包袱,那么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无法在社区土壤上顺利成长。虹储居民区意识到:传统的以“管、控、防”为主流的社会管理制度已不完全适用于新时期居民区社会管理实践,必须基于“服务、奉献、协调”的社会管理新思维调整社会管理制度,才能适应新时期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虹储居民区将加强社会管理的“五力”(主导力、有效力、组织力、协调力、整合力)建设作为总体纲领,探索出了“班子建设法”、“民主自治法”、“文化共育法”、“制度规范法”、“实事凝聚法”这五项“接地气”的具体制度,将社区社会管理从人治提升到了法治的高度,以期为虹储居民区三千多居民提供更高水准的服务。

(一)“班子建设法”。就是在社区管理班子建设过程中灌输“尊重、支持、自律、务实、创新”等社会“正能量”,以实现“班子示范好、队伍建设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映好、工作业绩好”的“五好”社区社会管理班子建设目标,打造一支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社会管理队伍。

(二)“民主自治法”。就是将党的领导、群众团队、沟通协调和多方协同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尊重群众意愿、汲取群众智慧、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基层群众民主自治试验,着力打造一个人人互助、户户交心的“熟人社区”,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文化共育法”。就是以健康文化凝聚人,以先进文化鼓舞人,积极开展“邻居节”、“楼组图书架”、“温馨园、邻里情”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构建文化型社区,以此全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四)“制度规范法”。就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虹储居民区社会管理制度,努力使居民区的信息公示、干部考核、学习培训、组团走访等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展现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新形象。

(五)“实事凝聚法”。就是将社区群众工作的要领归纳为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把实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之中,把难事解在群众燃眉之时,通过听群众最想说的话、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群众最要办的事来凝聚民心、增添力量。

借助在社区社会管理制度上的摸索,虹储居民区提升了社区社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铺平了社区群众更加深入地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道路,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社区社会管理实践相衔接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居委会事实上是街道行政职能在社区的延伸产物,居委会干部出于完成上级任务的考虑往往既扮演“导演”又扮演“演员”,这不仅挤占了普通社区居民的“主角戏份”,也不利于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新形势下居委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按照以往的“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模式来事必躬亲,人力、物力、财力均十分有限的居委会势必会不堪重负。因此,虹储居民区认识到,新形势下居委会有必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发挥广大居民的社区社会管理主体作用,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但是,广大居民众口难调、步调不一,简单地将社会管理事务全盘抛给群众自己处理是不现实的,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还应当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引导广大居民有序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实践。

(一)虹储居民区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的过程。虹储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干部走访调研后认为,在虹储居民区试点居民自治的社会管理主体创新有两大成熟条件:一是邻里熟人关系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避免潜在的误会和纠纷;二是请出社区能人可以更便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既可消除群众对社区社会管理不透明的顾虑,也可激发他们建设文明和谐小区的积极性。于是,以居民自治为抓手,虹储居民区开始摸索“1+2+5”的居民区社会管理模式,“1”是居民区党总支,体现党对群众自治的组织引领;“2”是居委会、小区管委会,体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5”意味着“五组”——“楼组工作指导组”、“宣传工作指导组”、“创安工作指导组”、“服务工作指导组”、“文体工作指导组”为代表的群众自治团队,是居民自治的中坚力量。借助“1+2+5”模式,虹储居民区大力倡导“为民做主”与“让民做主”相结合,让广大居民亲身参与到社区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来。

(二)虹储居民区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的优势。“1+2+5”社会管理模式的优势之一:让广大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如,“楼组工作指导组”推出“五星楼组”、“十佳楼组”评选让居民体验到了作为“虹储人”的光荣感和幸福感,“宣传工作指导组”编纂的双月刊《虹储知音》为居民开辟了一块抒发心声、表达诉求的园地,充当了群众监督社区社会管理的媒体平台。优势之二是可以借助群众自治组织填补传统社会管理手段的空白,在其未能企及或效果不佳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例如,“服务工作指导组”下辖的“虹储志愿者小分队”勇敢地将私人联系方式公之于众,使得社区居民修电脑、找家教、求缝补等需求都能在家门口解决。“文体工作指导组”下属的时装队积极吸纳病友入队,既为社区储备了文艺人才,又为病友提供了术后心理关怀!

通过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虹储居民区广大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对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对社区大家庭的认同感显著增强,社区管理的触角也延伸到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创建美丽、文明、和谐的虹储小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资源创新

社区是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管理环节,但社区在我国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毕竟处于“毛细血管”的地位,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十分薄弱。因此,要应对社区社会管理事务日益扩张的紧迫情况,必须想方设法组织一切有利于社区社会管理的社会资源,致力于实现资源整合,使得优势互补的资源之间产生“1+1>2”的集聚效应。

(一)挖掘社区社会管理资源,盘活现有存量。虹储居民区按照“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扩大共治”的总体方针,围绕“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四项基本办法,一方面笃信“办法就在群众中”,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向群众拜师学艺,在群众中挖掘有利于社区社会管理的资源;另一方面积极联络社区各驻在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并努力化解参与社区共建单位对“社区共建就是要钱要物”的误解,千方百计为社区管理团结力量、凝聚人心,进而为社区群众谋福祉创造有利条件。

(二)整合社区社会管理资源,发挥集聚效应。虹储居民区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挖掘社会管理资源是不够的,只有将其整合好才能发挥战斗力,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成资源整合:一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展开交流互访,坚持演练社区社会管理“战斗力”。一方面演练与共建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共建单位切身感受社区群众的真实需求。这样一来,一旦社区群众有需求,共建单位就能第一时间和居民区联手提供服务,实现“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社区”的社区共建目标。二是坚持“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理念,不断优化区域内各类存量资源。虹储居民区将社会管理的视线投向整个长宁区,推动居民区社会管理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例如,虹储居民区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区绿化管理署借调精兵强将,与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联合开展社区共建生活会,现场请来了从业经验丰富的绿化专家为社区居民宣讲科学养花知识,还向养花爱好者们赠送了盆栽,共同为小区绿化事业添砖加瓦。三是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社区各驻在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积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找社区社会管理目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奋斗愿景的共同点,准确把脉社区社会管理资源的行业特征,并最大限度地将其整合到社区共建中来。例如,基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共同愿景,区人民法院长期坚持和居民区干部一同走访慰问小区困难家庭,一方面为其送上慰问品,另一方面也能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得益于对社区潜在管理资源的不断挖掘、匹配、整合,虹储居民区在不明显增加行政开支的前提下极大地丰富了开展社区社会管理的手段,逐步形成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难题共解、社区稳定共促、社区服务共享、社区文明共建”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虹储居民区通过自身不断探索和实践,以社会管理的思维、制度、主体和资源为创新切入点,有力地回答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宏观战略部署和社区微观层面的社会管理实践如何衔接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虽然虹储居民区只是长宁区上百个基层居委会中的一员,但其二十余年的扎实群众工作经验和近年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证明:只有将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社区社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社区社会管理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在社区社会管理中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社区社会管理才能让社区群众称心如意、衷心拥护。虹储居民区将群众工作与社区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创新经验经受住了时间和群众的检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值得社区工作者和社会管理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政治学教师

篇4: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把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优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基层基础环境的重大举措常抓不懈,提升了全市城市社区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城市社区 个,其中县城(城区)社区会

个;建社区党委

个、社区党总支

个、社区党支部

个。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

名,其中女党员

名。党员人数在人以下的社区数

个,党员人数在以上的社区数

个。

截至

月,全市社区工作者

人,其中主职干部约

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

岁,35岁以下的人,占

%,36至59岁的人,占

%,60岁以上的人,占

%。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占

%,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占

%,大专以上的人,占

%。有

个社区实行了社区干部直选,个社区实行书记主任“一肩

— 1 — 挑”。社区干部工资在500元以下的有

人、501至999元的人、1000元以上的人,占

%,有

人实行了养老保险,人实行了医疗保险。约占90%。

全市城市社区共建立服务组织

个,其中志愿者服务组织

个,参与服务的党员

人。建立区(市、县)级服务中心

个、街道服务中心

个、社区服务站点

个、党员联络服务中心(站点)

个。建立协调议事机构

个,其中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

个、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

个、社区党建联席会

个、社区居民议事组织

个。建立群众性社团组织

个。

全市已有

个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达到

平方米以上,其中

平方米以上的个。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社区管理工作机制近年来,全市以“服务居民群众、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促进社区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1、强化领导责任,引领社区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坚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社区建— 2 — 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X/X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人大、政协建立了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市、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社区建设重大事项,近年来有计划地协调解决了社区工作者经费补贴、建设用房经费补助、管理机制调整、对口帮扶社区建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2、建立协调机制,支持社区发展。市、县(市、区)社区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运转有序有效。市直各相关部门坚持重心下移、服务靠前,形成支持社区发展的整体合力。比如,市残联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一名工作专干,援建了一批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市体育局投资近千万元援建社区体育活动室100多个。各社区完善手段,建立管理机制。制定实行了社区干部设岗定责制、服务承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民主评议制、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各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按照“统一安排,集中办理”模式,提供行政事务、社会保障、信访接待、法律家政服务等各项服务。

3、实行共驻共建,推动社区发展。为推动区域化社区党建机制的形成,全市各地普遍建立了县市区委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 3 — 定期协商议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实现“社区服务联办、社区文化联乐、社区教育联抓、社区环境联治、社区治安联防”。市直110家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一个社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投入财力、物力支持社区建设,近两年来投入600多万元为社区排忧解难。

(二)完善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全市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宗旨,针对不同居民的多层次需求,着力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网络化和服务效益最佳化,在服务中凝聚民心、强化管理、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贴近居民需求延伸服务。一方面,针对弱势群体实施“志能”激发关爱工程和开展救助、互助、援助服务。我市以困难家庭子女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以激发志气志向、提升职业技能、促进稳定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志、能”激发关爱活动,通过对社区困难家庭子女进行励志激励、强化技能培训、实施就业援助等,切实解决居民群众最担心、最关心、最揪心的现实问题。同时,全市各级党政和社会组织坚持多年开展“三助一扶(助学、助医、助残、扶持下岗职工就业创业)”活动。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家庭等实施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和社会救济方面的关怀救助;对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慈善等捐助活动;— 4 — 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荐、上岗指导培训等方面的就业援助。另一方面,服务百姓生活,开展各具特色的便民利民服务。全市普遍推行“一社区一特色”服务,相继涌现“爱心小课桌”、“农民工公寓”等一批特色社区服务,部分辖区学校还向居民免费开放图书室。全市共建设老年公寓、托儿所、托老所等各类服务机构15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500多个,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体系。

2、依托社区组织深化服务。依托社区各级各类组织的设施、行业资源建好服务阵地,完善服务网络,创新服务载体,构建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一是卫生服务进社区。中心城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8个,城区全体居民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X/X区被省确定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二是文化体育进社区。普遍建立了文艺、书画、健身等民间组织,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学校、社区广场等阵地,开展广场健身、社区运动会等社区特色文化体育活动。AA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论坛,伍家岗区将每年6月16日确定为伍家岗区社区“邻里节”。三是平安创建进社区。组建社区安保队、普法宣传队、志愿义工队、法律援助队等群众组织,构筑义务巡逻、门栋关照、纠纷调解、普法宣传、— 5 — 帮教转化等“五位一体”的社区治安网络和防控体系,使社区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四是文明创建进社区。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小区、文明家庭等活动,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3、推进社区信息化创新服务。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在全省率先建设AA市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热线(呼叫)系统。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全市城区社区居委会配备了计算机终端设备,安装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居委会应用软件,完成了全市20多万户居民的信息采集和录入,建立了涵盖社区党建、低保、劳动保障、计生、残疾人、退休人员等多方面信息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完善社区服务在线网站和电话呼叫热线,开通了全市社区服务在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加大物化投入,强化社区工作保障

1、实施“123行动计划”,改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实施进社区建设“123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在中心城区实施了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为重点的“123”行动计划,即用3年的时间使中心城区社区的居委会组织工作用房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采取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分级投入的办法,按“统一规划、统— 6 — 一标识、统一标准和统一功能布局”的要求,中心城区已有102个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城区共投入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560万元,达标社区市、区两级财政各补贴10万元,已补贴78个社区)。二是将社区用房纳入城市开发建设配套设施解决。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时,要求开发单位必须按照规划选址和标准建设,并以建设、物价等部门核定的成本价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工作和服务用房。三是企事业单位的居委会,在单位改制、出让、破产时,必须按规划标准无偿给社区组织解决工作用房和服务用房。四是对口帮扶社区的部门和单位在财力、物力、资源上给予支持。五是通过社区协商、联谊、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动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积极主动支持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六是把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房产调剂给社区用于工作和服务用房。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社区工作经费。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36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中心城区社区工作经费和补贴社区工作者工资。2006年起,每年增加财政预算24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其中,社区工作经费按“每100户居民每年1000元”的标准拨付,绝大多数社区在2万元左右;社区工作者工资财政补贴部分由过去

— 7 — 每年6000元提高到1万元。此外,在原有党费开支的基础上,按每名社区党员每年20元的标准,从财政新增了社区党员活动经费预算,用于补贴社区兼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开支、社区党员评先表优、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等,保证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2009年,全市城区每年社区补贴经费增加到700多万元,居全省领先水平。

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为了激励广大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我市逐年增加社区干部工资待遇,目前,我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月平标准为500-1800元,城区达到1200-1800元,山区县500-800元。城区和大部分县市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购买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在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的同时,我们还为工作表现突出、居民群众公认的社区工作者提高政治待遇,相当一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AA委提拔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每月享受专项补贴。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社区建设活力

1、推行“三推一选”,创新社区选人用人机制。市委统一部署,在全市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推行了“三推一选”,即由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区单位推荐候选人,由全体选民和社区自管党员分别差额直选社区— 8 — “两委”班子成员。“三推一选”实行自荐报名、“三推”提名、资格审查、公开竞选,选举时先选党组织,后选居委会,选举结果凭得票多少决定。这种选举方式,让居民群众真正行使了选人用人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社区单位职工、党政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等各方热心人士积极报名参选,改善了社区“两委”班子结构。一些有党务工作经验的离退休干部被推选为社区党委、总支、支部成员,增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力量。

2、探索“选聘分离”,创新社区干部管理机制。市委在SS区试点,探索实行了“选聘分离”的做法。社区“两委”班子经过选举产生后,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由社区居委会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具体承担社区事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招聘面向全社区,按照“文化考试、居民评议、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程序进行。上岗时统一签订聘用合同,颁发从业资格证。管理上实行“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其工作情况必须定期向居委会汇报并接受居民评议,居委会根据居民群众的评价,决定专职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奖惩去留,凡居民不满意率达到三分之一的,解除聘用合同。实行“选聘分离”的新机制,使社区“两委”班子能集中精力思考社区大事,同时强化了经常性监

— 9 — 管,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

3、建立“三会一制”,创新社区议事监督机制。在社区普遍建立了公共事务听证会、重大事项议事恳谈会、社区干部民主评议会,并坚持和完善了党务居务公开制度。社区所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都由居民自主决定,社区“两委”干部的工作情况年终由居民评议,社区党建的重要工作、事关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重要政策、居委会的重要开支、社区服务的重要程序及时向居民群众公开,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居民群众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热情。中心城区建设商业步行街,拆迁涉及近百户居民,因为对补偿标准有不同意见,一些居民迟迟不搬,解放路等几个社区党组织联手将相关部门和居民请在一起听证、协商,使步行街建设如期施工。城建部门心悦诚服地说:“社区党组织做工作比给钱还管用”。

(五)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增强社区党建实效

1、学习实践活动让社区党员受教育。社区党员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力量,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化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创造出“党员争星”、“案例模拟培训”、“市民讲坛”、“流动党员QQ群”等经验做法,使广大社区党员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西坝街道办事处针对辖区外来党员群众,开展了以科技科普、权益维护、劳动保障、医疗卫生— 10 —(环境卫生)、文化体育、生育文明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新市民”教育服务工程体系。学院街四方堰等社区开展了“党员争星”活动,通过党员互评、楼栋支部推荐、社区党组织核准、群众认可的方式评选“社区党员明星”,形成社区党员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石板溪社区开设了以时事政治、科学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生活健康等为主题的“市民讲坛”,通过采纳民意、专家授课、嘉宾参与、听众互动等开放形式,扩大了社区党员群众参与面,受到中央文明办肯定。

2、“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着力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抓住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核心和本质,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组织实施了“万名党代表进万户听民声”实践活动,在市级领导干部党代表的带领下,各级党代表进选区、进社区、进家庭,真情问候于民、广泛问计于民、及时问需于民、科学献策于民、长远造福于民、主动求教于民,架起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AA区党代表、纪委书记积极协调中燃公司,克服房屋老化、搭建改造等安装困难,帮助解决了困扰QQ小区168户居民十年之久的天然气报装难题,WW社区居民赠送了“灯亮亮民心、气通通民意”的锦旗。市委因势利导出台党代表联系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并将此制度列为《全市街

— 11 — 道、社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重要载体。

3、“社区党员工作室”为无职党员搭建舞台。全市社区推广AAA经验,按照有“实用的办公用房、式样统一的标牌、必备的办公设施、完善的工作制度、健全的工作网络”的“五有”要求,建立了社区党员工作室。社区党组织按照党员自愿报名、组织认定的方式,挑选素质较高、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担任义务工作者,在社区党员工作室轮流值班,协助处理社区事务。这一做法受到各方欢迎。居民群众说,社区有了一大批不拿工资的社区干部,随时能找到他们办事;社区“两委”成员说,多了无数个帮手,社区再难的事也不难;参加党员工作室的党员说,有了发挥作用的舞台,过得非常充实。社区党员工作室成了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和党员服务居民群众的平台。

4、“在职党员进社区”激发在职党员内在动力。为探索党员志愿者参与和带动社区义务服务的新路子,我们组织广大在职党员,开展“党员进社区,联创构和谐”活动,要求每名党员每年参加社区活动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考评、管理。把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活动纳入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并建立一整套管理机制予以保障。如报到、回执制度、定岗定责— 12 — 及活动记录制度、监督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考核制度等,将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活动的表现情况和居住地党组织的意见,作为评优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5、党员“关爱工程”激励党员永葆先进性。在深入推进“安家工程”的基础上,全市组织实施了党员“关爱工程”,坚持政治关怀、生活关心、就业帮助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各社区对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病受灾的特困党员分类建档,联合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出台帮助就学、就医、住房等优惠措施。在坚持开展“三助一扶”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万名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许多有困难的社区党员得到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真诚帮助,切实增强了归属感和光荣感,强化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枝江市定期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听一堂党课、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写一份思想汇报;宜都市80多名社区失业党员得到该市“困难党员创业基金”支持后,带动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共驻共建机制与社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

社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地位作

— 13 — 用日益重要。“三会”组织在增进共驻共建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有部分中、省单位存在“身份等级”意识,社区党组织与部分驻地单位党组织的关系仍难协调,街道社区与驻地单位工作联系仍然比较松散,需要进行体制创新。

(二)社区专职工作者素质能力与社区管理服务要求还不相适应

这在城区改造中新建社区及村居混合型社区较为突出。社区目前待遇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社区领导班子中一部分人缺乏城市管理经验、知识更新乏门,有的工作方法简单,只习惯于处理具体事务。

(三)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与发挥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仍不完全适应

社区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还缺乏切实管用的手段。

(四)社区工作经费支撑与社区党建工作任务仍不相适应

当前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经费来源多数停留在财政拨款和收取房屋租金和部分管理费等。一些职能部门未落实费随事转政策,经费仍然严重短缺。

(五)全面完成社区服务设施达标任务还存在较大困难

一是部分中心城区社区因为建设用地受限难以找到建房地点。二是社区以成本价购房落实难。如EE社区拟购买辖区内“香格里拉”小区二期300平方米办公楼,开发商最后优惠价是3000元/平方米。三是已完成建设任务的社区也普遍存在负债,如QQQ区21个已完成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的社区负债达410万元,平均每个社区负债近20万元。

四、意见及建议

围绕实现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三有一化”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好“有足够的钱办事”问题

建议中央和省委出台相关政策,对社区党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要求,进一步增加社区工作经费,采用分级承担的办法,按照约50元/年人的标准,对城市社区党员的活动经费作适当补贴,保证社区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进一步优化社区干部队伍,解决好“有素质合格的人办事”问题

— 15 — 建议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选拔、竞争择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干部。要从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到社区挂职锻炼。解决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以“社区党员工作室”为平台,从中优选部分专兼职社区党务工作者。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解决好“有适宜的场所议事”的问题

建议对目前场所建设不达标的社区,可列出时间表,主要通过财政支持奖励、机关企事业对口支持、督促开发商履行相关义务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予以扶持解决。

(四)进一步创新机制载体,构建区域化社区建设新格局

篇5: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家家景园社区成立于2007年4月,社区范围以青阳路以西,史河路以南,淠和路以北,樊洼路以东,总面积约 1.1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有颐和花园、庐阳佳苑、理想年代、亲亲家园、家家景园等物业小区和安徽省地震局、省农机所等单位。辖区共有住宅楼182幢,共计 6978多户,总人口约13208人。社区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狠抓落实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将社区各项工作朝着蓬勃向上的方向发展。现就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蜀山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举措,明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目标、新方向;判断改革新形势、新内容;探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打造深化创新工作的新机制、新亮点。全面提升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合肥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社区以此为契机,以解决当前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继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准则,着重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服务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管控、社会要素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工作、推进虚拟社会创新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八个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基本原则

本着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社区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社会

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负责、全面推进。建立健全基层管理网络,发展壮大基层组织,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理顺基层组织间的关系,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同时,按照综合治理的思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

二、主要任务

社区建立完善健全的网络资源信息体系,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民生工程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服务优先作为贯穿社会管理的红线,把社会建设特别是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社会管理的突出内容,把资源整合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效办法,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撑,把项目推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目标追求。

(一)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推进社会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借助社区社会保障的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辖区内困难群体就业率。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压力,巩固和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2、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争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促使辖区内各企业和单位保险的缴纳。扩大城镇居民全民医保的参保比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区的社会公益事业,救助辖区的特困群体,促进社会服务和谐文明。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信息共享、基础完善、机制健全的公共就业保障服务平台。

3、推进小区业委会组成建设。在现有小区的基础上,加强指导

物业公司的管理,指导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

(二)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1、深化社区网格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网格责任人聘用、评价、淘汰、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百姓需求和管理需要为核心,通过构建统一的受理渠道,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各部门原先分散的管理和服务资源,支撑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破传统的部门和空间界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格化管理中实现及时发现、反应灵敏、处臵有方和管理高效。

2、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切实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和惠民直达工程,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建立社区人口、单位基本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更新。

4、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依据为民服务理念,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扶、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

(三)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创新

1、完善社会矛盾化解组织体系。完善社区、辖区单位二级调解工作平台,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作范围、职责和要求。规范社区、辖区单位调委会或调解小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乃至小区、院落等更小单元的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化解组织体系。

2、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做到“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

3、坚持依法治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理,社区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格行政执法,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制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对群众反映合法合理的问题及时有效依法按政策解决,对群众无理诉求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

(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管控工作创新

不断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关注社会舆情,定期搜集、分析、研究、办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问题。加大源头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力度,加大对重大不稳定问题的调度化解力度,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五)推进相关社会要素管理创新

1、加强对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

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和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期的安臵帮教工作,建立社区帮扶机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生活、就学、就业、创业等问题,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及时掌握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实时动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依托相关成熟的信息网络,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动态管理。

3、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体系,社区依托现有的志愿者队伍,继续在社区居民中征集热心社区服务、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六)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工作创新

1、深入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明确社区综治工作中心,配齐配强专职主任、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

2、加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建设。物业小区按照《合肥市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配齐配强保安人员和值班门卫人员。

(七)推进“两新组织”管理创新

加强“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对非公企业新经济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准确掌握全街新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并登记造册,建档。加强对新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推动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

三、工作特色:

1、打造社区文明示范商业街

利用社区荣获全国商业示范街的机遇,打造一条文明创建示范街,在社区商业网点内选择一些文明经营、管理规范的商户进行授牌:文明示范经营户、党员示范经营户,结合社区浓厚的商业气氛,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的商户共同文明经营,打造十分钟商圈,使整个商业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成为社区新的品牌和亮点。

2、打造社区商务网络平台

利用社区商务35114网络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务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推动社区居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形成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有效互动。

3、打造心灵茶吧

家家景园社区是以小区居多,而小区居民大多是社会中产阶级以上,文化层次较高。为构建和谐家庭,有效排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了以心理咨询、交流为目的的—心灵茶吧,为社区和居民彼此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心灵理疗师科学把脉,打开了心结,让紧张的情绪在这里得到轻松的释放。心灵茶吧还集计生宣传教育、民事调解、以及学习、培训、交流、休

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已经是社区的心灵乐园。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心灵茶吧进校园、进机关、进小区等一系列活动,受到了很好的反响。让社区内的矛盾、隐患及其他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在轻松交流中化解。

4、打造少年法庭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市凤凰城小学和社区联合举办了“送法进校园”活动。凤凰城小学党支部书记陈平宣读了关于聘任胡权明副庭长、陈华琳审判长为该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决定。并由校长彭林、党支部书记陈平为他们颁发了聘书。此次活动针对在未成年犯罪中,很多青少年曾经都是优秀学生,但青少年意志薄弱,容易沾染上各种坏习惯的特征,因为一时失足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教训发人深省。法官们结合大量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向全体学生阐述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传授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听,仔细的记,并与两位法官现场互动,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还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参观了大法庭、以及关押犯人的羁押室。还坐在审判席上亲身体验了一下当小法官的滋味。

篇6:健康路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你们好:

健康路社区东临承德北路;西临银川路;南至健康东路;北至废黄河。社区总面积约72000平方米,总户数:2714户,总人口:7083人。辖区单位4个,包括八二医院、石油公司、联通公司、幽兰都大酒店;9个小区和生活大院,包括八二新村、拥军新村、水岸名宅、康城明珠小区、党校宿舍、农校宿舍、财校宿舍、水文局宿舍、水利局宿舍。

近年来,在淮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强化对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系、方式方法的创新,以网格为单位,“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和新进展。现将社区管理创新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拓展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搭建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自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将社区划分为五个网格,通过信息平台录入事件3598件,对每一个事件认真梳理、仔细分析、上报协办、跟踪回访,主要以1、2、3、4的形式办理群众利益诉求。

1、是指一个宗旨。

一个宗旨是:以人为本,用心服务。

2、是指2支队伍:专职队伍与志愿者队伍。

专职队伍是:综治专干与协管员。

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等。

3、是指在了解到网格中出现事件的解决方法的三步骤: 第一步,是在了解到事件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第二步,是办结后总结经验。

第三步,是汇报事件办理后回访群众的满意率。

如:社区孤儿徐上,父亲早逝,母亲远嫁他乡,奶奶二级残疾,祖母也与其生活在一起,一家四口全依靠着爷爷退休金生活。

通过网格走访,我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马上开会研究解决办法为其联系民政部门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安排了淮安日报社与其结对帮扶,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同时这类关爱行动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关心与支持,清河区区委书记王海平等多位领导,先后都为徐上等同学送去了慰问金,鼓励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另外由于第一网格八二新村地势低洼,一道雨季,容易形成洪涝。加之前期的修路造成了下水管道的堵塞,网格协管员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及时通过平台上报,市政部门及时的解决了问题。

4、是指四及时:利用社区资源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内加大力度宣传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上报事件、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二、运用网格化管理,创新社区特色服务载体。

构建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

我辖区内有流动人口576人,流动人口管理在社区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我社区把为流动人口家庭服务渗透到各项活动中,成立了健康路社区家庭人口文化公共服务室。为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促进辖区的社会稳定。

健康路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面积达150平方米,包含人口家庭生育药具吧、人口家庭政策吧、人口家庭说说吧、人口家庭宣教室、人口家庭文化书屋五个部分。中心依托社区,以服务家庭为重点,坚持公益性质,服务由育龄人群家庭向全人口和生命的全过程拓展,由单纯的生殖健康服务向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拓展。对计划怀孕家庭、0-3岁婴幼儿家庭、青春期家庭、育龄期家庭、更年期家庭、老年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七类家庭开展个性化服务。探索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室建设新模式,实现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拓展。

1、人口家庭生育药具吧。提供有效避孕促进、生殖健康促进服务。药具吧分为: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基本知识宣传一角和药具摆放陈列橱窗.人口家庭生育药具吧是为育龄群众提供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药具领取服务站.2、人口家庭文化“政策吧”。计生相关政策上墙,方便了育龄群众及时了解计生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宣传。

3、人口家庭文化“说说吧”。为育龄妇女设置了私密空间,可以为育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育龄妇女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空间。

4、人口家庭文化宣教室。发挥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先导功能。坚持面向全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传播政策培训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和谐计生氛围。

5、人口家庭文化书屋。人口家庭文化书屋设置开放式书柜、阅览桌椅、电脑等基本设施。共关于人口文化类图书200多册,各种杂志报纸近10种种,音像制品10余种,视群众需求逐年增加相适应的文化书籍。

搭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平台。

2012年初,清河区首家“希望来吧”在健康路社区揭牌。为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搭建一个学习和活动的阵地、为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搭建一个平台。一年来,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5项内容开展了各类关爱活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社区“希望来吧”的实际,开展“四个一”的特色建设。

1、是建立一个档案。为“希望来吧”的每个孩子建立档案,记录孩子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有何愿望等。为每次活动建立档案,活动之前有方案,活动之后有总结,包括参加活动孩子的情况和志愿者的情况。每个季度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更新。

2、是帮助一个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每一个到“希望来吧”的孩子,志愿者们都尽心尽力,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定期与其沟通,在自护能力、生活资助多方面给予关爱。如在“六一儿童节”,“希望来吧”开展了慈善募捐活动,展出了20块以“关爱儿童,远离灾难”为主题的展版。这次爱心捐助为社区一白血病孩子献上了一点绵薄之力。

3、是培养一个兴趣。“希望来吧”在为孩子进行学业辅导之外,还更加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邀请一些有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书法、体育、唱歌、电脑等兴趣班,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如在暑假开展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架起爱的桥梁”活动,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知识的爱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4、是搞好一个活动。为了扩大“希望来吧”的影响力,与清河团区委开展的“和谐社区青春行”相结合,实施基层团组织结对共建,将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团组织结对“希望来吧”,在每个月开展一个孩子感兴趣并有帮助的主题活动。如在“学雷锋”日,开展了“观”、“谈”、“学”、“乐”等学雷锋系列活动,制作雷锋生平事迹的PPT,与孩子交流雷锋精神。

截止目前,定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服务队3支,人数57名,服务孩子700多人次。

发展温暖老年人群体的延伸力。

除了让辖区单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网格关爱行动中,与社区中空巢老人挂靠帮扶之外。我们也让一些服务性企业参与其中。

3月23日围绕着“社区梦”一主题,健康路社区进行了“社区梦”系列活动内容之一-----雷锋志愿者活动暨兴淮家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赠机仪式,社区党员、社区盲人志愿者、社区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区关工委、社区近百名老人及居民参与了此次活动。为探索新时期学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新形势、新内涵的实践,在社区培育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雷锋精神和关爱社区老人,丰富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篇7: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全

关键词:基层统战;社区统战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情况

当前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社区统战工作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凝聚合力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总体看,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广大社区统战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基础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区范围内统战成员数据库,并分门别类、建档立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夯实了统战基础管理工作。

2.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绝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把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统战工作有效融入社会管理创新。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的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的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

3.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信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区统战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积极建立健全社区统战委员(干部)职责及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党政有关部门统战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处理突发群体事件机制和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关制度,有效推进社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席评价进出机制,采取上级评议、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予以评价考核,建立客观公正、重点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违法违纪一票否定和综合评价末位淘汰的方法,对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纯洁性。

4.创新活动平台,努力提高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必须把搭建活动平台作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不懈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系列活动,为统战工作服务社区管理提供广阔舞台。积极开展“非公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通建言献策信箱、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统战成员服务。鼓励基层商会组织非公企业“抱团取暖”,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和转型升级。积极引导统战成员服务社区,促进和谐共建,发挥各民主党派优势,指导组建各民主党派“同心·社会服务团”,吸引各党派成员中有技能特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积极开展义诊医疗、法律咨询、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实现社区统战工作深度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汪叶兵.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0).

[2]徐晓波.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社区统战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上一篇:五二班主题班会下一篇:机械设计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