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2024-04-19

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通用11篇)

篇1: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

第一条: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守法经营,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组织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运输经营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道路运输经营者负责经营许可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公司总经理为运输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管理负总责。安全科长为安全管理工作第二责任人,负责涉及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办领导交办的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安全管理责任,各部门负责人按“一岗双责”要求,对本部门许可事项和安全管理负直接安全管理责任,各部门员工对本公司主办的工作负安全管理岗位责任。

第三条:公司实行全员工安全工作责任制,全体员工必须在各自岗位对保证运输安全负责。

第四条:公司总经理的职责:

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陈昆,职务:总经理兼安全科长

1.对公司运输安全负全面领导责任。

2.审定运输安全计划,解决重大安全隐患。

3.每月主持召开一次运输安全会议,分析运输安全形势,不断完善运输安全措施。

4.及时研究解决运输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检查指导运输安全工作;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5.对运输安全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奖励与处罚。

第五条:安全科长的职责

1.安全科长是总经理在运输安全工作中的助手,负责督促、检查、汇总情况,并做好协调工作,对职责范围内因工作失误而导致的事故负责。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运输安全的政策、法令、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并经常检查贯彻执行情况。

3.负责制订、修改运输安全工作计划、措施。

4.负责组织运输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5.负责组织运输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有权限期整改。

6.参加各种运输经营会议,提出安全方面的建议和要求。

7.参加运输车辆事故的现场勘察、调查、分析、处理、索赔。

8.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运输安全形势分析会,查找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

第六条:安全员职责

本单位安全员:霍察

1.宣传和贯彻政府颁发的安全法规、条例、规定和公司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措施、定期组织安全学习,抓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2.制订单位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防范措施。

3.处理运输事故,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善后和结案工作,同时做好事故车辆的估价、预算和索赔工作。

4.负责事故登记、里程统计、安全奖罚等安全业务。

5.办理公司领导委托和交办的其它运输安全组织管理工作。

第七条:驾驶员的职责

1.遵守交通法规和操作规程,抵制违章行为,维护交通秩序,确保安全行车。

2.积极参加各项安全学习及活动,提高安全行车意识和技术水平。

3.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服从调度指挥,按时、按质完成运输任务。

4.遵守车辆管理和保修制度,自觉做好车辆“三清例保”工作,保持车辆、轮胎、附属装备、随车工具的整洁及车牌、证件齐全和完好。

5.熟悉车辆性能,熟练驾驶技术,学习先进经验,掌握行车规律,努力完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6.服从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和检查,接受上级布置的有关任务和培训。

7.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驾驶作风。

重庆东特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0日

篇2: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第一部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部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一、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二、危险化学品购销制度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四、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五、安全生产奖励制度

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七、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八、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九、应急管理制度

十、事故管理制度

十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十二、出入库管理制度

十三、销售记录管理制度

篇3: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模式选择

根据保险的实施方式可以将保险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当选择何种模式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分歧, 主要有强制保险说、自愿保险说、半强制保险说等。

笔者认为对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来说, 食品这一特殊行业应当遵从其行业特点选取最为适合的保险方式, 即根据不同食品种类接合其事故发生的概率、影响范围、损害后果等因素采取部分强制投保和部分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一) 对于基础性日常食品采取强制保险

在这些基础性的、消费人群较大的食品行业里,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最容易引发大范围的受害群, 这样的风险扩散性较高, 社会影响力较大。此时商家往往面临着巨额的赔偿金。那么, 在此领域内采取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就能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分散风险的社会作用。如乳制品、水果、蔬菜 (包括块根类) 、豆类、粮食和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

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 其保险关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上, 凡符合条件的投保人必须投保, 保险人也不得拒绝承保。强制保险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给予保险公司自主经营的权利比较有限。虽然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者、销售者的成本, 但比起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要面临的巨额赔偿甚至破产的后果所带来的损失, 可谓是以小保大、规避风险的良策。

(二) 对于其他类食品采取自愿保险

对于一些不属于生活必须或日常必备的食品, 其相对的影响范围较小一些, 不会带来大规模的不良后果, 可以采取自愿投保的措施, 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如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 (包括类巧克力和代巧克力) 以及糖果、焙烤食品、坚果以及籽类等、甜味料、调味品、特殊营养食品。

对于此类的商业性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保险公司和商家完全可以依据平等自愿的原则订立合同, 即投保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投保、和谁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有权决定是否承保。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可以对保险合同的期限、保险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等详细条款进行磋商。保险人实行赢利性经营原则。

这样的一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平衡自由与安全之间价值冲突问题, 是一个权衡利弊, 既考虑到多方主体的利益, 如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财产、成本, 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又调和了合同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为食安全提供了更好、更实际的保障措施。

二、免责事由

对于责任保险来说, 并非投保人投保后发生的一切因被保险人责任产生的损害后果均由保险人承担, 即责任保险并不是“一保到底”, 如果由被保险人承担保险后果的事由属于除外责任, 则保险人此时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除外责任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基于合同的约定。例如《保险法》第27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一) 因被保险人的故意而免责

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 一般也认为除外责任包括被保险人故意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或者商品造成任何人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产品责任。

如何判断和认定被保险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很难把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 对于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是否属于保险单约定的除外责任, 适用从严解释的原则: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 仅以被保险人具有特定致害目的所造成第三人损害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限, 属于除外责任。[4]

笔者认为, 作为食品的生产加工者, 被保险人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有特定致害对象而故意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情况比较少见, 且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纳入《刑法》的范围对其进行制裁。实践中, 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明知生产的食品会对消费者不产生利的损害后果, 仍然生产加工的, 尽管其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安全事故, 但其可以预见该行为产生的后果并具有放任的主观心态, 即构成间接故意。因此只要食品生产者在生产加工食品时, 明知其生产的食品可能造成损害后果, 但仍继续生产加工的, 即可构成间接故意, 并不要求以特定致害对象为限, 此时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二) 免责的阻却事由———被保险人的过失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 当食品生产者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因摄食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而造成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以及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但不包括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 如糖尿病等, 按照法律规定需食品生产者进行赔偿的, 此时食品生产者可以依据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 保险公司应当支付损害赔偿金。

但是这种情况下也有例外, 即若是保险公司能够证明其曾经指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但由于食品生产者自身的原因未及时排除隐患, 导致事故发生的, 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或是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三、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措施

针对食品安全责任问题, 我国目前只是通过《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来规范, 并没有具体针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这一专业领域进行规范。笔者要讨论的是关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一) 纵向维度——分阶段实施

法律是现实的法, 只有当它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 才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所以一个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正所谓上层建筑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基于此, 笔者认为,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实施同样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空间上的差异而分阶段实施。

文章第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关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适宜采用半强制措施, 即依据食品的不同种类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模式。

当然,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是否可以考虑完全采用自愿投保的模式, 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强制保险提供的仅仅是法定的基本保障, 而商业保险能在此基础上更灵活地满足经营者的不同需求。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行的初期, 很多生产者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这种新型保险, 存在一定的疑虑或抵触, 不愿主动购买, 所以现阶段采用半强制的模式更加合适。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者的风险意识会越来越强, 普遍接受这种风险转嫁的新型保险, 有理由期待生产者们主动购买保险, 从而奠定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商业化的基础。

从半强制到自愿的转变可以在一些地区先进行尝试,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食品安全要求程度也不同, 要因地制宜, 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标准。

(二) 横向维度——分企业规模实施

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生产者采取放任的态度, 或者说因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导致投保的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追求利益最大化仍是企业的根本和首要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盈利方式就是尽一切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生产者很可能并不愿意主动投保, 承担一份不确定的风险, 从其心理上讲认为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很低, 投保所带来的可能的损失补偿并没有不参加投保而节省下来的保费来的划算。

相对而言, 首先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经济方面能够承受对食品投保的费用, 从另一层面上讲,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并不仅仅再追求纯经济上的利益, 他们更注重企业的无形价值财富, 这包括企业的商誉、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等等。而企业给自己的食品投保无形中可以提高了食品的价值, 给公众一份“安心保障”, 也更多地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所以笔者认为, 对不同规模的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设定不同的费率, 并给予一定的费率浮动能够更好、更机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保障食品安全。

(三) 整体打包———再保险风险转移

因为食品安全涉及到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是人身安全, 具有相当广的公众性, 那么现阶段国家就不得不承担其应承担的义务。

再保险是分散风险的又一重保障, 国家再保险给予了更“厚重”的安全感。以国家为主导的这种保险制度, 保险公司就依照普通的保险业务进行签单和收取保费, 而不用过多考虑高风险可能带来的冲击。表面上看来其与其他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及其他保险公司服务项目上并无差别, 但内部上, 以消除高危险群被保险人被列入特殊渠道所造成的名誉上的损失, 难以避免的核保损失则由国家作为最终承担者。

需要指出的是, 在运行这种方式时必须明确保险人的作用和责任, 否则会因责任的模糊性导致保险人风险管理意识的降低, 不但起不到再保险的作用, 还会额外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甚至产生新的道德风险。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不应仅仅是从文化的角度谈论酸甜苦辣这么简单, 从传统的食物制作到当代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的食品安全, 我们更应当体现出国人特有的“气质”。如何建立或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等问题亟需研讨和解决。如同单一的调味品做不出精美的佳肴一样, 对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也必须调和多种手段, 刚柔并济,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食品种类进行条块性的保险制度管理。同时在推行具体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措施时, 需采用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方式, 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一的情形, 保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落到实处, 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制度保驾护航。

摘要: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强化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应运而生。但是, 如何构建该制度在理论和实务中并未达成一致共识。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对食品安全责任险的投保方式进行论述, 进一步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免责事由和不予承保的范围进行探讨, 从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措施, 为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半强制说,免责事由,不予承保,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中华.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制度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 4.

[2]卢燕,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现实选择[J].保险研究, 2008 (5) ;96-98.

[3]靳珍艳, 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J].上海保险, 2010 (3) ;14-18.

[4]李新天, 印通,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二元结构论[J].政法论丛, 2012 (4) .72-78.

[5]王化楠, 中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46.

篇4: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一是加强领导 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二是落实责任 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抓好安全生产的一项基本制度,逐级细化分解目标管理责任指标,将安全生产责任逐步落实到基层。

三是深化整治 针对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集中整治,使各专项整治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是强化监管 各单位加强安全生产日常检查、监督和事故隐患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和安全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落实整改资金和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五是抓好基础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安监干部、乡镇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抓好建设工程项目“三同时”;开展创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试点活动;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与“安康杯”竞赛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

六是严肃查处 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302号令、省政府66号令及“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事故调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对全省各级、各部门领导特别是行政正职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起到好的警示作用。

李川指出,2003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为2004年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各级各部门要冷静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及规律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的部署,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着力于构建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做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做到“七个强化”: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生产责任;二、强化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三、强化基层基础,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四、强化日常监管,落实事故隐患整改;五、强化预防为主,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六、强化法制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七、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篇5:安全办公室安全目标责任书ok

2012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安全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确保安全”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防止重大事故,减少各类一般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等安全法规和本单位安全规章的要求,本公司(以下称“甲方”)决定和安全办公室(以下称“乙方”)签订2012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具体如下:

一、安全目标

1、重伤、死亡、爆炸、火灾等重大事故为零;

2、千人负伤率≤0.5‰;

3、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4、新进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5、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6、隐患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

7、安全投入保障率100%;

8、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100%。

二、安全职责

1、负责本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贯彻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对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安全员进行安全技术指导;

2、参与制定、修订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检查执行情况。

3、协助各级领导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对新进员工、变换岗位员工、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的教育;检查、督促班组岗位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教育档案。

4、负责检查、考核各部门、车间、班组的安全活动,负责安全设备、消防器材、防护器材、急救器具的管理,确保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5、每天深入生产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制止违章作业。检查单位单位房、仓库、宿舍有无火灾隐患;物品堆放是否符合消防要求;各出入口是否畅通,是否符合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的安全要求。

6、组织并参加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汇总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7、主持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8、组织、参加企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做好统计分析,按时上报。

8、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做到实用、齐全、规范化;

9、负责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并协助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责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10、按照企业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不断地总结经验,予以更新。

三、安全目标、职责管理

1、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的有关措施,确保责任书各项指标的完成。

2、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并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3、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安全事故。

4、经常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5、分别在次月初,将上月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工作活动开展情况、安全检查情况以及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书面报告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或本单位领导。

6、本单位将对安全主任的安全活动与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对安全主任进行综合评定,公布考核结果,落实奖惩制度。

7、本目标责任书期限为一年,即从2012年1月5日起至2013年1月4日止。

8、责任书签字人因工作变动,接任人为自然签字人。

9、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另一份交安全办公室备查。

甲方(盖章):乙方:安全办公室

主要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篇6: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安全防火管理制度

公司消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制订如下制度:

1、健全各级安全防火责任人制度,确定各部门、车间、班组的领导人是该部门、车间、班组的防火责任人,并兼任义务消防员。2、与消防无关,任何人不得随意动用消防设施,安全防火人人有责。、定时检查、维修或增补消防设备,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4、严禁带火种进入仓库,领材料时,班组应指定专人办理,与生产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仓库。、严禁在车间内生产场地生明火,如需生明火的,事先要请示报告,获批准后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方能动火。、凡装用过易燃易爆物品(汽油箱、罐),严禁进行烧焊。

篇7: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为保证对施工安全实施有效监控,实现“六无”“三控”“一消灭”“一创建”的安全目标,项目部将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隐患进行经济处罚,具体如下:

(一)对现场的临时设施不进行安全设计,随意加工使用临时设施的单位,按300元/处进行处罚,并责令其停止该临时设施的使用。因此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现场管理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二)对存在关键工序无安全技术交底或安全技术交底有严重漏洞的单位,按 100元/处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因此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施工技术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三)对存在不执行安全操作挂牌制的单位,按100元/处〃次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因此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拌和场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四)对存在不按期进行安全检查的单位或虽进行安全检查但无措施、无落实、无记录的,按10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

(五)对有下行为之一者,按50~10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

1、在一切施工场地内不带安全帽者,包括施工场地范围内的所有施工人员;

2、特殊工种,如爆破、电器、电焊工、高处作业人员、机械操作、车辆驾驶人员等不佩带安全防护用品的;

3、非特殊工种而进行特殊工种作业的;

4、扒车、追车和强行搭车;

5、用碘钨灯取暖的。

6、发现不开展班前讲话的班组,对所属单位,按50元/班(组)〃次进行处罚。

7、对存在不开展“周一”安全活动日的单位,按50元/班(组)〃次进行处罚。

8、对存在不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单位,按照50元/人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

9、对存在领工员不进行交接班或不填写交接班记录或交接班记录有严重安全缺陷的,按5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改正。

(六)对司乘人员的处罚(造成事故的进入事故处理程序):

1、酒后驾驶机械或车辆的,按50~20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2、无“双证”或交无证人员驾驶机械车辆,按20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3、驾驶作风不好或驾驶装载物不符合规定,按50~20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4、穿拖鞋驾驶机械车辆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5、未关好机械、车辆门、车箱而驾驶机械车辆,按50~20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6、机动翻斗车搭乘除司机以外的人员,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7、自卸车车箱搭人,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8、砼运输罐车驾驶室以外任何部位搭人,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9、非运送人员的平板车搭人,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0、允许搭载人员的车辆未按规定搭载人员的,每超员一人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1、驾驶“带病”机械车辆作业,按5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2、人料混装的,按50元/人〃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3、超速行驶的,按50~10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4、洞内超车,按50~10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15、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其它驾驶行为,按50~100元/次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

(八)对机械、设备、机具、车辆、电器方面违规,除责令改正外,处罚标准如下:

1、在用各类机械、机具、车辆安全防护不齐全的,按50~100元/处进行处罚。

2、各类电线、电缆未按规定设置的,按50~100元/处处罚;

3、电气设备外露的传动和传动部分(如靠背轮、链轮、皮带和齿轮等)必须加装遮栏或防护罩,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的,按50~100元/处进行处罚;

4、在用车辆、机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无刹车或刹车不全不灵、无灯光或灯光不全)的,按50~100元/处进行处罚。

5、电器、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变压器漏油、无防护、浸在水中、洞内变压器中性接地等)的,按300元/处进行处罚;

6、应安装漏电保护器而未安装的,按100元/处进行处罚;

7、采用碘钨灯照明的高度不够或固定措施不到位的,并处100元以上的罚款;

(九)其它违章行为将示情况处50~1000元的处罚:

1、上班时间内打牌,罚50元/人。

2、酒后进入施工场地进行作业,罚50元/人。

3、施工期间出现打架闹事、起哄,偷盗罚300元/次,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治安条例的,移送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4、各办公室、宿舍未经允许接入大功率电器或进行做饭,处罚并没收电器,罚200元/次。

5、破坏安全设施及施工现场成品的罚200元/次。

6、易燃易爆等未按指定位置堆放、乱放,并不符合有关标准无安全防护措施,罚100元/处。

7、施工期间在地面及结构物上留有直立钢筋头、带钉木板等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清除,罚50元/处。

8、施工过程中发现电缆、光缆、不明管线或结构物不及时上报、私自处理或作业前未通知旁站管理人员,罚500元/次,造成破坏或严重后果的,承担一切损失。

9、从高出往下抛扔工具材料,罚50元/人。

10、对存在问题通知后未按时整改完毕罚200元/次。

11、撕毁整改通知单或技术交底,态度恶劣,罚1000元/次,并公开道歉。

12、施工设备、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求立刻停工仍继续施工,罚200-1000元/次。

13、上级(政府安质监督部门、业主、监理、公司上级)检查发现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不及时整改,罚200元/项。

14、在林区、危险品、易燃品、木工棚场、炸药库、仓库吸烟或施工现场生火,罚200元/次,其中在林区、炸药库吸烟或生火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移送当地机关处理。

15、氧气瓶、乙炔瓶堆放未保持5米以上距离、与明火未保持10米以上,二者暴晒、乙炔瓶倒放,罚30元/次。

16、在气瓶上敲击、碰撞或滚动搬运,压力表损坏或无压力表,罚50元/次。

17、各种照明设施与易燃物的距离小于30cm,罚100元/处。

18、焊接施工时未清理周围易燃物,无防燃措,罚50元/次。

篇8: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由来及其发展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又称生产者责任扩大 (Exten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EPR的概念, 首先是由瑞典的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 林赫斯特 (Thomas.Lindhqvist) 在1990年提出的。托马斯在1992年给瑞典环境与自然资源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 对EPR做出正式的定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EPR) 是一种环境保护战略, 旨在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目标。它通过使产品制造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1995年在对报废汽车回收项目研究基础上, 托马斯教授对EPR的定义进行了再修订:“生产者责任延伸 (EPR) 是一项制度原则, 主要通过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至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产品消费后阶段的回收、再循环和最终处理处置, 以促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保护。”此次修订强化了EPR 内容是针对产品消费后阶段的责任, 使该责任范围更加具体化。

EPR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机构纷纷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 在欧盟, 将EPR定义为“生产者必须负责产品使用完毕回收、再生或弃置责任”, 其策略是将产品弃置阶段责任完全归于生产者;在美国, 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议会 (PCSD) 就生产者责任延伸进行了修订, 将EPR中的P由生产者 (Producer) 修订为产品 (Product) , 意为“延伸产品责任”即在延伸产品责任体系中, 制造商、供应商、使用者 (公共和个人) 以及产品处置者将共同承担产品及其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责任。其目标之一就是识别生产链条上那些最有能力改善产品环境影响的参与者, 而该责任主体视情况而定, 或者是原材料的生产者, 或者是最终用户或者其他;在经合组织国家,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其《EPR框架报告》中较为完整地阐释了该定义:EPR是指产品的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对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大部分责任, 包括原材料选取和产品设计的上游影响, 生产过程的中游影响以及产品消费后回收处理处置的下游影响。2001年《EPR:政府工作指引》的研究报告显示, OECD对EPR的定义进行了再次修正和完善:EPR是一项环境政策, 在该项政策中, 生产者对产品有形责任或者经济责任将被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此次对EPR定义的修正,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的转移, 产品消费后回收处理处置责任由政府承担转移给产品的生产者承担;二是激励产品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将产品的环境影响考虑进去。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现实意义

EPR是一项环保制度。其不仅可以促使生产者主动地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使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最小, 以达到在产品报废以后便于回收利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目的, 而且还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1.完善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制度控制。

考察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法律制度, 可以发现:在产品生产前有环境影响评价、生产许可等源头控制制度;在产品生产中有清洁生产制度、环保技术要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在产品使用中有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的规范。EPR制度以对产品的消费后阶段为控制重心, 不仅直接实现了对废旧产品的法律控制, 更可以通过这种控制对责任者产生激励, 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 从而实现对产品环境影响的全程控制。

2.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较而言的。它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安排人类经济活动, 将人类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集约式循环流动过程。在EPR制度下, 生产者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 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有关的法律义务。该制度通过经济杆杆或立法强制, 促使企业在原料选购、工艺筛选及生产过程中主动采取保护环境的预防措施, 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与能量, 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 进而实现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的“3R”目标。

3.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力保证。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国家数量少、人口总量小、技术能力低, 经济总量也较小。无论18世纪中后叶的英国、荷兰,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德国, 还是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美国和日本, 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 都没有遇到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到了20世纪,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 就是源于资源的短缺, 但此时,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但像我国,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资源的需求量大, 在面临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保护及国际政治形势等因素的强制约下, 靠走粗放型、环境污染型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此,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特征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EPR制度下, 通过将产品在消费后的回收和处置的费用内化为生产者实际成本, 从而激励生产者在产品生命的各阶段能自觉贯彻“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 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强有力的保证。

4.为人人享有平等的环境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环境资源作为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 这使得环境资源的成本通过市场难以内部化, 形成“外部不经济性”, 即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了不付成本的环境资源而获利, 而由此产生的负效应 (环境污染) 则由其他人分摊, 剥夺了其他人理应享有的环境权。EPR制度的设立, 明确了产品消费后处置的法律主体的责任。这样, 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了因生产出售产品而受益的生产者却不参与产品消费后废弃回收处理处置的责任分摊, 以及对因废弃物引发的公共环境质量维护中出现的“国家承担, 公众分摊, 生产者不管”的不合理分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提起诉讼, 包括公益诉讼、保护个人与公众生活环境的安全, 提供了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依据。

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途径及其影响

1.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途径。

(1)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对象。确立EPR制度,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适用的对象。就国外的立法实践而言, 首先适用于包装物 (德国, 1991) , 而后扩展到电子电器产品、汽车、轮胎、电池、冷冻剂、润滑油、油漆等。产品的寿命、构成、市场分布状态、再生资源市场等, 都是在确定产品是否适合实施EPR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通常而言, 产品回收价值和废弃物的环境影响是决定该产品是否适合采用EPR的主要因素。回收价值较高、环境影响较低的产品, 一般可以自发地形成市场化回收再生体系;而环境影响较大、产量增长迅速、缺乏回收再生商业潜力的废弃产品, 则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 应是实施EPR制度的重点。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包装物、家用电器、废旧电脑、电池和废旧车辆可列入制度适用的对象。

(2) 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手段。一是企业自愿:生产者自愿采取措施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最小, 而不是在法律强制下进行。二是政府立法强制: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对有关方面施加强制性要求来实施, 如政府强制企业回收报废产品, 禁止使用某种危险物质和材料等。三是经济杆杆:一般包括政府收取产品费、生态税、预付处置费以及抵押金返还计划等。

(3) 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方法。归纳起来, 主要涉及两类主体, 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消费者, EPR的要求一般是要求消费者不得将废弃物随意丢弃, 必须分类放置或送至指定回收点;对生产者, EPR要求生产者必须全部 (或部分) 负责产品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物质与经济责任或者委托第三方负责。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品回收体系分为两种:一是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共用产品回收体系一般涉及以下三类企业组织, 即生产企业或进口商、第三方 (生产者责任组织) 、回收企业。其中生产者或进口商通过市场合约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回收责任委托给第三方即生产者责任组织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 简称PRO) , 但PRO组织自己并不提供产品的回收服务, 而是仅作为中间组织与各地提供具体服务的回收企业再签订市场合约, 使自己成为整个合约的中枢共用产品回收体系的建立, 可有效避免在实施EPR政策后中小企业因难于独立完成产品回收而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尴尬局面, 从而在保证EPR顺利实施的情况下, 也能保持产品市场的有效竞争。二是专用的产品回收体系。专用的产品回收体系是指由产品制造企业自行建立, 从事本企业产品的回收业务的产品回收体系。它更符合EPR的政策, 在这种体系下, 生产者独立承担自己的生产者责任, 会有更大的动力降低产品回收处置的成本。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影响。

(1) 对消费者的影响。EPR的本质是由谁来承担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费用。其特征表现为这一费用由生产者来承担。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者成本的上升, 最终进入产品价格, 从而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使消费者的货币负担增加。另一方面, 通过将废弃物管理成本内部化可以激励生产者进行更有效率的废弃物从而产品的管理, 可以通过减量投入、再利用循环利用来降低成本, 并且保护环境, 这又使得消费者的货币负担减少, 同时获得健康生活的享受。在当今人们更注重环境、健康、享受的时代, EPR的实施何尝不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呢。

(2) 对生产者的影响。一是成本策略。在EPR实施以前, 产品消费后阶段回收与处理费用一般由政府承担, 不构成企业的成本, 在实施EPR以后, 产品消费后阶段的费用就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势必会对市场消费产生消极影响。企业从市场和利润的角度, 就会有动力去消化和优化成本, 使之对产品的市场销售影响最小。二是产品战略。在EPR实施以前, 企业注重的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创建名牌等方面, 而在EPR实施后, 企业就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及处置的便利和费用, 在制定产品战略时, 就必须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品设计。三是流通渠道策略。在实施EPR之前, 企业只关心产品由生产者通过流通环节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考虑了EPR之后, 流通渠道必然相应延长, 变成了循环的通道, 即以消费者为出发点, 建立以消费后的废弃物为资源的再使用和资源化的流通渠道。四是宣传策略EPR的实施, 必然导致企业成本的提高和价格的上升, 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因此, 企业必须采取措施, 向消费者传递相关的信息。除了宣传企业产品的特性之外, 更要强化产品在环保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以此, 也可树立起负责任企业的良好的公众形象,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3) 对政府的影响。EPR的实施将原本由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转由生产者主要承担, 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就没有责任了。在EPR制度中, 政府的主要责任有:设立EPR法律制度以及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宣传与教育, 对EPR进行政策支持, 包括政策性税费优惠、倡导绿色消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鼓励技术升级和对EPR进行有效监督。

四、对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思考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 比如欧盟实施了《WEEE》和《ROHS》指令 (简称双指令) , 这对已经加入WTO的我国相应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得我国建立和实施EPR有了现实的迫切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使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不太可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 而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建立和实施EPR正是实现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又使得建立和实施EPR有了现实的严峻性。建立和实施我国的EPR制度, 需要我们认真地应对。

1.利用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任何一项大的社会改革, 只有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实现, 而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 深入的学习, 才能使广大民众了解和领悟有关EPR含义、必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接受了EPR, 才可能使各项EPR政策得以真正的落实和执行。

2.制定相关法律, 明确各方责任。EPR的施行, 对生产者来说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因而从作为“理性人”的生产者来讲, 它本身是没有激励去主动实施EPR的。所以, 政府在相应的法规中,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制造商 (进口商、零售商) 是受益者, 应承担主要的责任, 消费者是使用者, 如果不按规定随意丢弃废旧产品或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也应承担次要的责任或予以处罚。

3.建立有效的回收体系。针对企业产品及其生产与回收程序的特点, 可选择不同的回收体系。当回收品对于生产者作为原料而不是零部件, 且回收处置或利用过程的通用性强, 如纸类、塑料、玻璃、马口铁之类, 可选择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当回收品对于生产者可以作为零部件使用, 且回收品与回收利用过程企业专用性强, 如电器电子产品、设备等, 可选择独立的专用产品回收体系。

4.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性工具。包括法规性工具, 如健全产品的分类标准、产品的报废标准、产品的回收拆解技术规范、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经济工具, 如制定并实施有力的奖惩制度, 完善经济杠杆, 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政策;咨询工具, 如建立完善的环境标识制度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将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等。

5.研究国外的发展动向, 强化技术研究, 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法规, 更要以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基础后盾。目前, 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研发电子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 以达到减少污染并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而我国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大多还采用人工拆解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 对环境和劳动者都有相当的危害, 并且没有使再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 政府应加大公共投资并鼓励企业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 以保证EPR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宏春, 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王干.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 2006 (7)

[3].李燕萍.论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J].环境保护, 2005 (7)

篇9: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度新OK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3](美)波斯特.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重要岗位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制度

第一条实施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策略、重点、制度和措施,对本单位的信息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安全责任人,负责本科室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条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作为本单位的日常信息管理机构,对本单位的办公系统、业务系统、网站系统等的建立和信息发布具有审核和管理权,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应用开发、运行维护与用户管理。

第三条实行信息发布责任追究制度,所报送的一切信息必须真实有效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凡因虚假、反动、色情等内容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报送者承担,如属个人因素影响信息发布工作,将追究责任。

第四条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确保网络信息及时更新,做到安全、真实、可靠。

(一)网络管理员应定期更换管理员密码,及时注销无效用户;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二)不允许外来人员单独接触计算机网络系统资源。

(三)各用户要加强安全保密意识,注意个人ID及密码的保密,不得与他人共用系统的账号。

第五条 在网站系统上发布信息的,应按规定填写《文稿审核表》并办理审核手续。

第六条 对于网站栏目中的具有交互性的内容,如留言板、征求意见箱等,必须实行审核,如发现不良信息,保存有关记录,及时向报告与备案。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相关制度包括:信息发布审核登记制度和信息中心机房管理制度。

第七条按照相关保密要求,制订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的具体措施,坚持“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各科室属于业务工作范围的信息,在发布前必须填写《文稿审核表》,由本科室主管领导审核,分管领导签署通过后存档备案,然后由信息网络管理员处在网上发布。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对信息的合法性和相关问题负责。

第八条在政府网络上严禁下列行为:

(一)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二)破坏、盗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活动。

(三)盗用他人账号、盗用他人IP地址。

(四)私自转借、转让用户账号造成危害。

(五)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六)不按国家和本单位有关规定,擅自使用网络资源。

(七)上网信息审查不严, 造成严重后果。

(八)以各种方式,破坏网络正常运行。

篇11:学校消防安全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

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提高学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学校火警、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管理

1、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

2、建立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法人代表)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安全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年级班主任组成。

3、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均应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管理责任。

4、组织教职工适时开展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负责学校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学校火警、火灾预防管理工作。

2、将消防安全工作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使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定期检查、部署、协调消防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处室和工作人员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3、制定《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制度》、《学校防火防灾工作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岗位责任。

4、保障消防安全经费投入,加强消防设备设施建设和管理。

5、开展常用灭火器械使用和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培训。

6、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法规和常识的学习宣传,提高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灭火、逃生自救能力。

7、建立消防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一旦发生险情,按《学校防火防灾

工作应急预案》实施抢救和救援。

8、发生火灾事故,协助调查火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常规管理

1、加强消防安全法规和常识的学习宣传。学校德育处负责组织每期至少1次相关宣教活动,通过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知识竞赛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师生了解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了解应急疏散的主要通道位置;做到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逃生自救。

2、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每期一次的相关学习培训,争取在公安消防机构指导下掌握预防火灾常识和扑救初起火灾技能。

3、加强防火巡查和定期全面防火检查。学校保卫科坚持每日防火巡查,及时纠正违章行为;期末和期初以及重大节假日前均应组织全面防火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并督促其整改。

4、加强校园防火安全行为规范管理。全校师生应做到不玩火,不乱扔烟头和火种,不损坏、圈占或遮压消防设备设施,不携带易燃易爆品进入校园和其他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发现危害消防安全行为,及时向老师或相关人员举报;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报告相关处室和人员处理;发现火警、火灾险情,迅速按规定拨打119报警电话;进入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火灾袭来迅速自救逃生。

上一篇:亚克力激光切割机与家具设计范文下一篇:业务代表六步提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