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2024-04-25

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篇1: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体制下,如何适应形势要求,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围绕中心,主动出击。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单纯满足于上级布置什么就干什么,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应付局面,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打主动仗,打进攻仗。首先,要主动围绕政府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在政府研究制定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时,要从行政监察工作的角度制定纪律,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在实施这些举措中强化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落实。对影响政策落实的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确保政令畅通。其次,要主动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在征用土地、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教育收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行政监察机关要把解决这些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次,要主动围绕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加强监督检查。从当前看,加快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

1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这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行政,从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二要拓展领域,延伸触角。在已有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主动拓宽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一方面,在广度上狠下工夫。监察机关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有权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施政过程和施政行为进行监督。基于这一点,我们要主动拓宽领域,特别是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侧重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从政行为规范,不断拓宽治本抓源头工作领域。另一方面,在深度上狠下工夫。注意克服单纯治标的做法,善于运用改革的思路,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上下工夫,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促使工作向深层次延伸。

三要用好手段,维护权威。第一,要敢于监察。就是要敢于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敢于碰硬。特别对违规违纪问题,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该查处的查处,该追究责任的要坚决予以追究,决不能姑息迁就。遇事畏首畏尾、和稀泥,是

做不好行政监察工作的,更谈不上有什么作为了。第二,要善于监察。对在检查、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努力克服过去那种电话通知、口头通知等随意做法,对应采用监察决定、监察建议手段的,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督促有关部门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维护监察权威,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第三,要依法监察。要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监察对象合法、程序合法、手段合法,坚持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

四要理顺关系,发挥职能。主要是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向纪委常委会负责与向政府负责的关系。行政监察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既要按照纪委常委会的分工要求和反腐败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又要自觉接受政府的领导,加强请示汇报,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二是处理好牵头主抓与发挥政府部门积极性的关系。行政监察机关是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从工作性质上讲,是一种再监督。在监察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要有效防止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单靠自身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搞好组织协调,更多地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处理好监察局长办公会与纪委常委会的关系。监察局长办公会是行政监察机关决策议事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按照纪检监察工作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由纪委

常委会讨论决定,有关行政监察工作的组织实施由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办公会议按职权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监察局长办公会议职责、权限和议事范围,完善议事规则。

(醴陵市纪委监察局彭晓明)

篇2: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随着企业的扩大,集团属下的子公司增多,仅靠总裁是管不过来的,必须建立内审机构,依靠内审人员来加强企业的管理。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企业必须在对外开拓市场的同时,对内强化管理,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又是我们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另外,在企业里,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比其他形式的企业更为严重,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也更为重要。我国内部审计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步子较缓慢,差距较大;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发展相比,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建设、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与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第三只眼睛”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踞市场的制高点。

一、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视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范围大幅扩大,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且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账基础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的权威性专家,提高内审机构的地位。

二、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不能和谐并进。从企业内部来看,许多领导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这些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的企业片面地理解内部审计是审计部门代表国家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也就是对企业法人进行监控,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完全认识不到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忽视内部审计,致使审计环境不理想,导致人力、资金、工作的开展处处受到限制。另外,企业普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性质明显有别于其他一般职能部门,但领导人却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与其他职能部门等同的水平线上,并隶属于经营者的管辖范围内,这样,无疑使内部审计面临“组织机构上的陷阱”。

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按照我国企业现行审计的运作状况看,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它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内审部门的许多人也最终进入了企业高级管理层。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你不控制中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立法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及安达信危机发生后,美国审计行业才注重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当缺乏,不能很好的规范保障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束手束脚,不利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法规支撑,业务操作无准则可循。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规已颁布了两部,其一是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其二是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仍然只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作出规定,而将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之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该法规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已经不适用了。另外,内部审计规范众多,但是涉及高层次内审的较少,具有全国性法律效力的,且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的法律仅有《审计法》中的少数条款,部门规章仅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三大审计中唯有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法规配套建设地位的差异。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往往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尽快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健全我国审计法规体系,界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促进内部审计在法律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法规建设不仅是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依据,内部审计更需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能在协调企业技术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评价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担负起主要职责。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改革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一)、实现内部审计业务取得的市场化、合同化

篇3: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问题与对策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在新时期又面临着新任务, 当前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进入到创新和完善职能的新阶段。这需要在科学定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上, 梳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提出建议对策。

一、正确认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执法者, 对其明确而科学的定位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首先,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赋予的职能。市场和政府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 又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 不可相互替代或侵占;另一方面,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 政府就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 这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 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中必然包含着工商部门的职能, 即“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 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 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工商行政部门的这些职能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通过法律确认的, 如市场准入法、市场行为法、市场交易法等都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

其次, 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向社会提供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性经营秩序这一公共产品。这里面有三个关键概念:一是“经营”, 这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二是“秩序”, 这就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为宗旨;三是“公共产品”, 这一概念就确定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属性, 它只能由国家专门机关提供, 全体社会公民从中受益。只有深刻理解这三个概念, 才能科学定位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

最后,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表现为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培育和市场服务。市场准入主要指的是依法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审查、登记、变更等, 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起点。市场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对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 构建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市场培育是在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发展环境的培育, 促进市场各因素不断完善和成熟, 不断提高市场整体规范程度。市场服务职能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向市场主体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市场服务, 如市场信息发布、商标注册、消费者维权、企业资质和信用查询, 等等。

二、当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表现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从计划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尽管历经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考验和锻炼, 但在机构设置、制度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难免有旧体制的痕迹和路径依赖的惯性, 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错位,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泛化。从现实情况来看,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没有专门性法律去确认去职能范围, 因此各个法律都有可能涉及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 这导致了其职能泛化和模糊化;并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政府、职场主体、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交集中, 致使其职能多样。这种职能的泛化、模糊化、多样化的现象在总体上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

第二,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越位。这主要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能, 行使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权力, 代替市场和社会做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工商机关背离自己的监管和执法职能, 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有的工商行政部门甚至公然介入到地方的拆迁工作中;还有的却在从事着一些本应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 如市场消防安全、物业管理等。民间“工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 中间还管空气”的说法就是这种职能泛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这既不利于工商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三, 工商行政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之后, 如一些该出台的法律未能及时出台, 一些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未能有效赋予, 一些该废止的法律 (违反市场竞争规律的法律) 未能及时废止;另一方面, 垂直管理贯彻不彻底, 尽管我国实行了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 但由于这些部门总是生活、工作在特定的政府管理之下, 其市场监管和执法必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影响、干预甚至控制, 这严重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独立性。

三、全面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科学定位, 全面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全力促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

第一, 整合核心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加WTO之后,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 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职能, 这样才能保证不缺位、不错位。这主要包括四大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交易安全和品牌安全和生活安全, 涉及市场进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商标管理、市场案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只有做好这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核心工作, 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核心职能的发挥, 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第二, 将监管、执法和服务结合起来,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政府部门依法授予的监管市场和依法行政的部门, 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衙门, 而应该是将监管、执法融入主动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当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和思路, 依法运用自身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 积极开展一些高端服务, 为政府宏观决策、市场主体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提供职权范围内的服务活动。

第三, 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 努力化解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不断显现, 能否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担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等常规性工作上, 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网络市场监管、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商标保护等新任务。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矛盾, 也是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民生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解决这些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上做出更大、更有力的贡献。

第四, 紧跟时代发展, 运用新科技成果, 创新监管方式, 提高监管效能。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融入这种时代潮流, 运用新科技技术来提升履职效果。如, 加大网上办公力度, 开展网上审批、网上办照等, 减少人工审批环节, 这既可以节约市场主体的时间, 还可以提高市场准人速度和透明度。通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机联网, 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网络咨询、申诉、举报以及消费安全预警、查办案件、行政执法的综合体系, 这样既提高了消费者维权的效果, 也实现了依法行政的科学化、网络化, 全面提升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篇4: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进一步强化高校办公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协调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办公室协调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办公室作为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纽带,承担了重要的协调工作职能。应该说,协调的内容很广泛,学校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中都存在协调。但从大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策协调。辅助决策是高校办公室的三大职能之一。在决策过程中辅助领导收集信息,研究、掌握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案,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这其中产生的协调,即是政策协调。实际上,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协调、不断统一认识和行动的过程。如办公室在协助领导草拟或审核文件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就一些具体政策进行协调,以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各方面的意见达到一致,使政策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

2.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对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团体与团体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高校办公室的综合、中介性质决定了在日常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并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高校办公室一项重要职责。关系协调主要有上下关系协调(上级领导机关或下级所属单位与本单位的关系协调)、左右关系协调(本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以及本单位与外界不相隶属有关单位关系的协调)、领导层协调(包括目标协调、信息协调以及领导活动的协调)等几类。

3.公务协调。公务协调在办公室工作中是最经常的、大量的。主要是办文、办会、办事的协调。办文,包括制发文件、处理文件等的协调;办会,包括会议审批、确定议题、时间地点人员统筹安排等的协调;办事,包括对重要工作事项、步骤、日程以及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协调。公务协调,旨在对各类公文、会议及各项工作进行把关,精简文件、会议的数量,合理规范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切实提高公务办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如何强化高校办公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协调职能

当前,高校正走向更加注重管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在学校日益复杂的管理工作中,离不开办公室的综合统筹协调。如何强化高校办公室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协调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三种意识。第一,要树立全局意识。强调服从全局,对于高校办公室发挥好协调作用十分重要。不论是做协调工作,还是服务工作,都要有强烈的全局意识。要站在大局的立场和高度对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综合平衡,抓住影响全局的重点工作或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把机关各部门的主要力量组织到完成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上来。无论是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还是筹划年度工作计划,办公室在协调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主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因素,以求真正达到统一和协调。第二,树立创新意识。面对新的形势,作为高校综合部门的办公室,更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协调工作中树立创新意识。一是要围绕进一步淡化管理、强化服务促使思想观念创新。高校办公室以及机关各职能部门都要顺应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不断促使思想观念创新,由管理型主体向参谋服务型主体过渡。二是促使协调工作方法手段的创新。要使联系的桥梁顺畅、便捷、高效,就要创新原来的协调工作手段和方法。更多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运用会议协调、组织协调、信息协调、逐个沟通等多种方式,协助反映、分析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第三,树立效率意识。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注意协调的内容事项要突出重点要适度,大局着眼,宏观入手,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协调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心中要有数;三是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传达指示等,要敏锐敏捷,节奏要快,办事要实,务求时效,务求实效。

2.坚持三项原则。第一,坚持调查研究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协调工作的根本依据。由于各部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或方法不同,局部利益也不完全一致,产生某些分歧甚至矛盾是难于避免的。这时,高校办公室开展协调首先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分析情况,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占有事实、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寻求实现领导意图与汲取融合各方合理意见的契合点,最终形成满意的解决方案。切不可偏听偏信,草率对待。第二,坚持平等协调的原则。高校办公室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从属性和服务性特点。办公室是作为综合部门介入、开展协调工作的,与被协调对象之间并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因此,在协调时要以平等的地位同大家商量,立足点落在“商”字上,即使意见有分歧,也要做好思想工作,应当经过充分协商,在沟通思想的基础上,求得意见的一致,把问题解决。第三,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协调中要注意分层次,依照职责职权范围,分级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凡属于业务主管部门职责范围的事,应充分发挥其内部的协调作用;涉及几个部门的一般性问题主要由各有关方面自行协商解决;对那些需要办公室协调的问题,也要注意发挥各职能处室的作用,使每个处室和每个岗位在履行各自职责的活动中,在办文、办会、办事等工作领域里,主动做好协调;对于确实需要主要领导出面协调的问题,秘书部门要及时汇报有关情况,提供有关材料,做好基础工作,为领导协调服务好。

3.强化三方面素质。第一,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特别是有关教育的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理论、政策开展工作;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善于在工作中开创新局面;要摒弃“衙门”作风,待人要热情,认真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认真受理教职工的来信来访,切实帮助他们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第二,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要懂“行”,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办公室在开展协调工作时,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及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如果对涉及的领域及学科专业知识特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很难进入角色,也难于提出实际可行的协调意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讲求方法和艺术。比如是采用电话沟通协调,还是召开会议协调,亦或是文件会签协调、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协调,等等,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就需要掌握一些辅助性知识,如科技知识、交际学、心理学、统筹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等。只有这样,协调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第三,有公道正派的人格素养。公道正派是协调工作的灵魂,对于办公室尤为重要。总的原则应该是出乎公心,公平处事,公正待人。协调工作必须讲政治、讲政策、讲原则,不偏不倚,不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廉洁自律,不借协调谋一己私利;有时为了协调大局,还可能要委曲求全,“代人受过”。唯有此,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篇5: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准确地记录会计信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严密有序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有效地约束单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堵塞财务漏洞,及时发现纠正营私舞弊行为,这也是对财务人员的一种保护,将近年来呈高发态势的财务人员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效率,加强单位资金有效使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状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①这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提供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会计监督分为狭义的会计监督和广义的会计监督。目前我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审计部门对单位及领导的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工作,但是大多数会计监督还是由单位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完成的,如报销程序中的会审会签制度,这就是通过多个主管领导审批核实来达到控制财政资金流出的目的。但是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财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异常严重。为了更有效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导致会计工作根基不牢,监管工作更是无从开展

会计工作的主体是单位财务人员,他们的会计资格水平和职业操守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会计工作能否合法有效地开展。我们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的用人体制问题,一部分会计人员在走上会计岗位前,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对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很多会计人员甚至没有基本的会计岗位从业证书,是无证上岗;有些经过了短暂培训就匆匆上岗,上岗后不注重后续学习教育,导致会计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管理方式落后,在很多时候存在随意设置会计科目,未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等账务处理不严谨的问题。很多人员记账还保留着会计制度改革以前的记账方式,自己记的账别人看不懂;也有些会计人员从业久了,对单位财务的“潜规则”摸得很透,凡事以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为准,不管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都不敢反对,到最后只能违规办理会计业务,这样的财务人员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不高,职业操守就不坚定,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更无从谈起会计的监管工作。

(二)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漠视,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责任不明晰,导致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被大大弱化

《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② 工作中,很多分管财务的领导同志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知之甚少,更别说其制度的建立及健全,甚至有的领导误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财会人员的事,出了事更是将一切的过错责任都推给单位会计承担,理由就是自己只签字,不懂会计操作;会计监督人员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体,有些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岗位分工和责任不明确,各岗位之间的牵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相容原则没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在预算申报、收支核算、采购业务、固定资产控制等方面未建立严格的稽查监管制度,会计监督相关人员未履行应尽的岗位职责,只凭单位领导的签字就可报销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些情形的出现都是导致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被大大弱化的原因。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对预算的调整与执行监控不到位,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实现

预算编制是各单位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分配工作所作的年度计划。编制单位预算应坚持做到编制方法科学准确、编制程序规范合理、编制内容完整无缺,每年要及时编制预算等,且要做到预算申报审批后在执行时一般不予以调整的原则,即预算支出确定后,除了突发性紧急状况和因政策调整导致的开支增加外,其他的支出一律不予以追加,在下年度预算编制时再予以纳入。很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按照科学合理化需求编制,编制预算计划不周,不能按要求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和建设项目经费等项目,而是逐年增加预算。在财政资金下拔后,往往根据领导的意愿花钱,导致最后预算资金的调整,影响单位正常职能的发挥,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实现。

三、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控制,打牢会计工作基础,为强化监管工作提供保证。

提高会计人员从业水平,是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应加强对财会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应吸收年轻人员充实到财务工作岗位。在提高财务人员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学习运用。强化会计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形成完整的单位财务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档案管理,如在单据处理方面,会计人员按照规定把好单据的填制、审核、归档等多道关口,保证单据信息的完整;在固定资产方面,为确保资产信息的完整准确,在资产的采购入账、实物保管、盘点、账务相符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为强化监管工作提供保证。

(二)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明确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责任,实行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制。

研究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确立稳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监督制度的落实,做到内部控制分工明确,特别是如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必须责任到人。加强会计监督人员责任意识,摒弃以往重视核算而轻视监督的理念,努力构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会计监督队伍。

单位负责人要提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担负起会计监督的主导责任,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要定期出具单位的自我评价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加强在内部控制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全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彻底改变领导“一支笔”说了算的状况。

(三)把好“预算关”,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程序也要规范执行,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单位财务人员要提前做好本年度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整理编制预算所需的各项资料,如有关的定员、定额等基本数据以及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结余调整情况,在全面领会财政部门关于计划年度预算编报工作精神的同时,做好本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也要做到科学合理,采用“零基预算法”,即一律以收支标准或定额来制定年度的收支预算,不再根据以往年度的收支情况定预算。预算数据要实,不得留有缺口,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调整。

篇6: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就乡镇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讲几个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农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地改革和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翻身得解放,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时期。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推行了高级社,1958年又推行了“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和其他农产品大都下降到1951年的水平。农村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从1961年起国家被迫采取“调整”的方针。经过几年的调整,情况刚刚好转,又在农村开展了“四清运动”,接着又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由于“十年**”,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这个时期是曲折困难时期。

第三阶段,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了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和支持,大包干责任制,到1983年迅速在全国95%以上的生产队普及开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被否定,亿万农民又重新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产品支配权,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成倍增长,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进而推动了城市的全面改革,开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农民的贡献与牺牲:“三个剪刀差、一条鸿沟”

中国农民为工业化、城市化积累资金,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大体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三个剪刀差、一条鸿沟”。

第一个“剪刀差”: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从农村积累了巨额的资金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这种办法,是正确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工业化从农村积累资金的时间拉得太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延缓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推迟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早日到来。

第二个“剪刀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全国各地出现了建设各类开发区和房地产热,因而形成了大量圈地的热潮。中国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建设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的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由于征用价格低,转手高价出售给开发商,因而形成了第二个剪刀差。这个剪刀差比第一个剪刀差大得多,积累资金更多。各地政府把圈地作为第二财政收入的来源。圈地成本低、收益高,搞了开发区、房地产,又是各级政府的“政绩”,因而圈地风屡禁不止。但是对农民来说,则失去了土地,有的变成“三无”农民,再加上野蛮拆迁,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三个“剪刀差”:中国已有1.4亿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他们的工资和城市职工的工资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剪刀差。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不能同城市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就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凭借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的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的外贸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具有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优势,不仅能吸引外资到中国投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占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20%左右,为世界所瞩目。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四。美国每小时的工资是16美元,墨西哥约4美元,中国约为0.5美元。据2003年的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大约是农村居民的四倍。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如果说,在国内城市职工每月工资大约1000—2000元,那么,农民工工资只有500—800元左右,差距是很大的,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剪刀差。

一条鸿沟: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制度使城镇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曾几何时,从农村积累提取资金,而把农民封闭在农村的狭窄土地上,只能从事以粮为纲的低效劳动,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这种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城乡的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终于形成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推迟了工业反哺农业时期的到来。

城乡统筹发展:“多予、少取、放活”,关键在放活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多予”,就是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如果不增加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少取”,也就是“多予”。过去是向农民索取甚至是剥夺,现在是少

取或不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也就等于多予了。现在有人认为,国家的投入力度不够大。但是我们要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大国,各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要量力而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国家投入的力度是会逐年加强的,并逐步建立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不仅是要求国家加强“多予”、“少取”的力度,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继续深化改革,在“放活”上下功夫。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自国家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县以下财政压得很紧,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许多县乡靠“吃财政饭”,甚至发不出工资,因而乡镇债务剧增。现在,乡镇机构林立,人员庞大,冗员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取消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改为一事一议)后,有些乡镇财源已断,而中央及省的转移支付不能及时到位或到位不足,只能靠出卖乡镇企业或出卖乡镇合并后闲置的资产,或靠出让土地的差价,或靠借债、欠发工资来维持。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最近几年在税费改革中,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已采取措施,开展了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他们的做法大体是:

1.并乡并村,减少乡、村的数目。据统计,1995年全国共有乡镇47136个,2003年减到38290个,8年间共减少了8846个,减少了18.7%。

2.精简机构。湖北的经验是,把现有机构合并成“三办一所”。“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一所”为财政所,取消政协联络处,同时实行党政领导一肩挑,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湖北的做法是党委书记兼乡镇长,副书记3人,一人兼人大主任、一人兼纪委主任、一人兼副乡镇长,党委委员有的兼副乡镇长,有的兼武装部长、组织委员等职。不仅减少领导职数,而且使班子更加精干,团队优势更加明显,既减少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山东省还推进村级综合改革。全省共精简村干部13.6万人。他们的做法是村级两委实行成员“交叉任职”,“联村自治”,调整村级规模,全省共减少村干部11万多人,再加上在换届时陆续减少2.5万多人,合计13.6万人,减幅达30%以上,每年可减少支出近4亿元。据湖北省的报导,乡镇机构改革后,精简人员也超过1/3以上。

3.实行“乡财县管”,按编制和预算开支,堵死随意设立临时机构、乱聘工作人员、乱开支的漏洞。加强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财税征管工作,不断扩大财源。要管好用好国家和省级财政不断增加的投入和转移支付,以及各种专项补助的资金,规范化管理,防止截留、挪用,保证各项经费到位,使其真正发挥效益。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之举。特别是精简人员是改革的关键和难点,阻力大,风险也很大,必须上下联动,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二)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2005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完全取消农业税,基本结束了中国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进入了以工哺农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走依靠农民供养乡镇的老路是走不下去了。我们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目的,就是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由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现在不能再向农民伸手了,而是要为农民服务,带领农民致富。主要任务是: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主要是党的扶农惠农政策。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领群众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兴修农田水利、减灾防灾、搞好科学种田,引导农民致富。三是放活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指导和扶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搞好招商引资;放活市场,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引导农民组织专业化合作社或培养发展经纪人,搞活流通。四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改革力度,巩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证机制,要加快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精简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师资和医务人员的素质。五是依法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如生态环境、土地规划、计划生育等。六是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要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调整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领导群众走富民强村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加强社会治安、信访、扶贫、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和民间组织等,搞好各项公共服务。

篇7:对我国盐业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一、盐业依法行政的实践

盐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就是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使食盐专营和小工业盐计划管理的行政权力。盐业部门既是盐业市场管理部门,同时又是食盐专营企业,除中央层面政企分开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是执法与经营合二为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企合一。盐业行政权力来自于政府授权,就是依据盐业法规的规定,管理盐业市场,这种行政权力不同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法定权力或行政机关委托管理。对盐业市场实施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对食盐进行专营,对小工业盐进行计划管理,以保障食盐安全,保证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碘盐,消除碘缺乏危害,提高人口智力,提升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依法行政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盐业行政的法律依据

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即有法可依。盐业依法行政,所依据的是现行国家盐业法规和规章,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是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盐业地方法规、规章是主体。我国盐业属于行政法规的有:国务院1990年3月颁布的《盐业管理条例》,1994年10月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996年5月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有:1991年9月原轻工业部颁布的《盐业行政执法办法》,2003年3月国家计委颁布的《食盐价格管理办法》;属于司法解释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有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各省、市、自治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和完善了地方配套的法规、规章。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所有行政执法机关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也是盐业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可见,我国盐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法律功能和效力,为盐业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制基础。

2、盐业行政的职权法定

《食盐专营办法》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目前是国家发改委盐管办,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一般是盐务局或盐管办,是各级政府授权的盐业行政执法机关。对违反盐业法规、规章的案件具有管辖权,包括独立行使盐政执法权,对盐业违法行为调查、询问、取证权,对涉案盐产品的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及运输工具的检查权,对盐业违法行为批评、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其非法生产、运销、购进的原盐、加工盐,没收其非法所得等权利。国家盐业法规、规章赋予各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自辖区内盐业管理工作的权力,是一项法定授权,可以行使,但不得放弃,这种权力既是职权,更是职责,所以各级盐业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代表国家对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是否合法进行监督,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如不履行,就是失职,就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也就是行政不作为。

3、盐业行政的法制监督

任何权力都需要监督,盐业行政执法权力同样也需要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监察、督促行为。盐业行政管理为了确保行政执法权的公正、公平、公开进行,一方面实行罚缴分离,另一方面实行分级管理和层级管理。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盐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盐政执法公示制等,对自身的盐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做到程序合法、公正执法,此为内部监督。各级政府和上一级盐业主管部门是盐业违法案件复议部门,负责对下一级盐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案件进行监督;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参与当地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此为外部监督,通过内外监督相结合,使盐业行政法制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盐业行政的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盐业行政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维护了食盐专营和小工业盐的计划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对食盐市场的冲销),保证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碘盐,实现了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盐业行政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的问题,影响了盐业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主要有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的盐业管理法规大多发布九十年代初、中期,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行了十余年之后,需要对盐业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如《盐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私营企业和个人不得开发盐资源”,但事实上,在生产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资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统天下,可让民营资本进入盐业生产;还有,随着小工业盐市场的逐步放宽管理,为有效制止小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对食盐专营的管理有必要上升为法律,因此亟须制定一部《食盐专营法》;甚至出现了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盐业公司卖给私人的违法行为,也必须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制止。

其次,在盐业法规的制订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法规条文规定不具体,界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如在碘盐零售许可证问题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对无证户的处理不明确。二是某些法规条文规定较含糊,没有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作出规定,在实践中给查处盐业违法案件造成了不便,如目前比较普遍的碘盐零售户不把私盐放在店中,而是放在家中或是寄存在他人家中,盐政执法人员因无权到店主家中或他人家中检查,难以依法处理,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三是地方法和中央法不一致。按照规定,应贯彻法律优先的原则,地方法服从中央法,下位阶法必须服从上位阶法。不可否认,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台的有关盐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国家盐业法规体系作了补充和细化,但有的地方法,有将食盐专营扩大化之嫌,在两碱(纯碱、烧碱)工业盐放开经营,一些地区对小工业盐、多品种盐实行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四是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最后,在行政法制监督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法制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着重解决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一是由于各地盐政执法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素质参差不齐,人数又比较少,盐业市场管理幅度较大,特别是人民群众素质提高后,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对复议案件的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顾及下级机关脸面,怕得罪或怕当被告而随意维护下级机关处罚决定的现象,即群众痛恨的官官相护。三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或本身不正,无法履行监督职能或自己的“屁股红堂堂”,造成当地盐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办事乃至违法办事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四是由于垂直管理,有所在地政府监督不能而上级又监督不到的现象。

三、完善盐业行政管理的思考

当前,加强盐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是盐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盐业行政管理涉及到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许可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盐业管理部门整顿和规范食盐市场秩序,必须在法制建设方面不断地加以完善,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已加入WTO,WTO对我国食盐专营制度的影响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运用盐业法律武器,完善盐业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捍卫食盐专营制度,已是摆在我们盐业人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1、增强盐业法制意识,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加快盐业法规规章的普及宣传,提高全民盐业法制意识是盐业依法行政的基础。首先,作为盐业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盐政执法人员的盐业法制水平要提高,要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入手,全面提高盐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如对现有在职人员,有计划地进行法制培训、学习、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执法人员的待遇挂钩,以增强责任心,提高积极性。

其次,在盐行业内部普及“盐法”,自身要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不能一方面你查处别人违反盐业法规的行为,另一方面你自身也在违反盐业法规,如不按计划调运,将不合格盐产品供应给消费者等。要不断提高盐业各级领导干部和盐政执法人员法制理念和法律意识,在全行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最后,强化盐业法制和科学补碘知识宣传,营造食盐专营氛围是盐业依法行政的关键。抓好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站、宣传画册、墙体标语等,同时,结合“5.15”消除碘缺乏病日,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开展联合宣传咨询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的盐业法制和科学补碘意识,使之具备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食用合格碘盐,从而减少盐业违法案件发生,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不违法的社会氛围。

2、坚持依法行政,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依法行政,要做到自身的盐业行政行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健全、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一是盐政执法队伍建设。盐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盐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因为每个具体的盐政案件都要靠盐政执法人员去实施,因此要把好入口关,凡进必考,不合格者坚决拒之门外;立足当前,尽可能把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选拔到盐政执法岗位,不能把老弱病残或其他部门不好安置的人员安排到盐政执法岗位。同时抓好岗位培训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制度化管理。严格执法证件的管理,盐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务时,特别是在脱装后,必须挂牌上岗、亮证执法,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执法种类、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法区域履行职责,以严肃执法纪律。对那些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甚至与私盐贩子内外勾结的执法人员中的败类,坚决清除出盐政执法队伍,保持盐政执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是实行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如对盐政执法人员到达发案现场时间,盐政执法案卷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荐优、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各类行为,依法追究案件承办人员、分管领导甚至主管领导的行政责任,必要时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承担因本人原因导致的相关赔偿费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有错必究。

3、强化执法监督,保证盐业法规全面实施

篇8: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

一、苏木乡镇政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职能作用难以发挥

从表面上看, 当前苏木乡镇仍然管理着相当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 而事实上由于管理效能的弱化, 苏木乡镇干部在群众面前少了底气和号召力。在发展经济上, 乡镇政府常常是“有想法, 没办法”, 更多时候, 只是满足于完成旗县下达的任务罢了, 其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能力大打折扣。在社会管理上, 随着农村牧区改革步伐加快,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及村以下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全体村民自主决定, 苏木乡镇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虽然苏木乡镇不少职能进行上划, 但信访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日常事务依然繁重。旗县什么工作重要, 就要求苏木乡镇签订责任状, 而苏木乡镇以下是行政村和群众, 苏木乡镇一级难以把责任状继续签下去, 即使签下去了, 责任追究也不好落实, 导致多数苏木乡镇政府疲于应付完成上级交办的考核任务, 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应酬接待, 很难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 行政权限不断削弱

从法律规定看,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基本上都将行政执法权授予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苏木乡镇一级没有任何执法权。从机构设置来看, 2006年机构改革后, 一般的苏木乡镇党政综合办事机构设3个, 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事业单位设3个, 即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从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权限来看, 苏木乡镇政府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组织、人事权, 所谓的财权也十分薄弱, 成为一级不完备的政府, 难以发挥整合乡村、治理乡村的功能。目前还存在着一种大趋势, 权力和利益往上走, 责任和风险往下移。旗县级把部分有权的站所收回, 税务、工商、林业、土地、司法、公安、教育、卫生等单位都实行上划管理;最后苏木乡镇剩下一些如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广播中心等“包袱”站所。对上划单位, 乡镇大多难以调控, 而上级主管部门又难以管理到位, 形成管理漏洞, 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苏木乡镇的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

(三) 财政运转十分艰难

当前, 苏木乡镇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 特别是林区乡镇多数入不敷出,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苏木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 苏木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 少的二三百万元, 个别苏木乡镇负债已达上千万。而苏木乡镇的刚性支出却在不断扩大, 信访维稳经费支出逐年加大, 致使苏木乡镇机构运转异常艰难, 职工的旅差费、办公经费、接待费无所不欠, 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形象。

二、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应遵循的原则

当前,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之所以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其根本原因就是职能定位出了问题。至今大多数人仍习惯把苏木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大包大揽的政府对待, 把所有问题都让它“扛”, 结果导致了苏木乡镇目前的困境。要解开这个难题, 必须从体制、机制和职能定位上作根本性的改革, 方可顺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形势, 实现松绑解困、促进苏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 精简效能的原则

苏木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 必须下功夫精简机构、分流人员, 高效能配置机构和人员, 重塑苏木乡镇机构框架。贯彻这一原则, 前提是要对苏木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从抓转变职能入手, 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弱化经济发展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职能。

(二) 统筹兼顾的原则

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应当考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不仅要考虑大面上的一般情况, 还要考虑特殊苏木乡镇的特殊情况, 按照城关镇、中心镇、农牧业苏木乡镇等分类施策, 摒弃“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做法。

(三) 渐进有序的原则

一方面, 要做好理论、思想准备工作,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 先行试点, 总结成功经验, 再逐步推开, 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 思维方式要从“以管理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的意识上, 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是要把“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纳入政府职能的轨道, 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行政体制。要紧紧抓住服务“三农三牧”为第一要务, 切实为农村牧区繁荣、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服务, 使苏木乡镇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和“加油站”。

三、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调整充实苏木乡镇政府职能

温家宝总理指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是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 不仅不能削弱, 还要逐步加强。”加强苏木乡镇政府的权力, 就是要着力解决苏木乡镇政府“责大权小”的问题, 因此, 要研究分期分批把上划的涉农单位、窗口服务单位尽快下划, 主管部门管业务, 人权、事权、财权由苏木乡镇统一管理, 增加苏木乡镇统一调控能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是将现有的旗县派驻的七站八所等变成苏木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 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重新划分, 直接对苏木乡镇政府负责, 使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一级实体政府, 让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组织和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执行地方和基层政务的政权主体。

(二)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 教育好和充实现有干部队伍。针对基层干部老化、学历不高的问题, 应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尤其是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针对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现状, 应逐步改善办公生活条件, 制定特殊政策, 使工资、福利待遇向一线倾斜。同时, 要从长效管理机制上去研究和激活苏木乡镇干部队伍, 研究好旗县、乡干部的双向流动渠道, 对农村牧区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人, 应注意培养和使用。通过实行竞争性苏木乡镇长直接选举, 使苏木乡镇政府更多地具备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成为有活力、有权威、有效率的基层政权。

(三) 加大对苏木乡镇财政支持力度

在现有体制模式下, 基层财政基本上无财权, 财力大小完全听凭上级摆布。针对绝大多数苏木乡镇是负债运行的现状, 上级应调查核实苏木乡镇的实际收支情况, 对财力弱小、经济总量小的苏木乡镇可进行乡财旗县管, 从转移支付中专项解决机构运转经费的不足部分。针对部分苏木乡镇的“空壳”现状, 尽量不要求苏木乡镇对一些工作和项目配套相关经费, 防范新债务苏木乡镇的产生。对现有债务苏木乡镇, 一方面严防其债务扩大;另一方面对现有债务要认真清理核查, 由上级政府拟出还债计划, 逐步还清债务, 保障苏木乡镇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四) 努力创新苏木乡镇工作方式方法

面对新形势, 广大苏木乡镇干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坚持以“务实、科学、创新”三大原则, 充分发挥苏木乡镇、村两级组织职能, 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四化”进程, 探索提高为“三农三牧”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苏木乡镇便民服务大厅, 采取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发放便民服务卡、集中办理上门服务等措施, 方便群众办事, 提高工作效率。

上一篇:施洞镇诚信计生证明下一篇:团场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