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初中作文

2024-04-22

清明的初中作文(精选16篇)

篇1:清明的初中作文

清明的雨初中作文

人们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不是嘛,清明前后总有几场雨在等着人们,仿佛这雨中饱含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祖国对先烈们的缅怀。这雨中,总有种淡淡地挥不去的悲伤。

下午,天空突然昏暗了下来,大片如墨似的乌云沉沉地压了下来,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阵阵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刮得树叶直颤。滴答,几滴雨坠了下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雨丝扑向大地,在地上开出一朵朵素色的花朵。春姑娘拿着针线,在天地之间织出了一块无色的花布,编出一张笼罩大地的丝网。如发丝般绵柔,像牛毛般纤细的雨丝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雨多像一个个勇敢无畏的小伞兵,从云中跳了下来。瞧,那边的雨丝好像早已定好了目标,笔直地坠了下来;这边的雨丝又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不时蹦到我的头发、袖口上;远处的雨丝像是被风吹晕了头,歪歪斜斜地掉了下来。

雨慢慢大了,像泼,像倒。街道成了一匹光滑、闪光的绸缎,硬邦邦的.水泥路在水的映衬下似乎变得柔软、灵动起来。这倾盆大雨有一种奇特的魔力,雨跳到小花上,低垂着头的小花立刻精神抖擞;雨跳到柳叶上,干燥的叶片立刻光泽起来。雨像是要洗尽这世界的灰尘,不惜粉碎自己晶莹美丽的躯体,给大地换来了一片清新。这不禁让我想起来那些先烈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雨就是先烈的灵魂所变,用自己的躯体为大地贡献出清新。

清明的雨,先烈的灵魂……

篇2:清明的初中作文

曾祖父的坟墓在深山里,要去祭拜需要走很长的山路。当天凌晨,大雾漫天,几米外的景物已非常模糊。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出门就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今天得去好几个山头祭拜先人。只记得,当天早上,父亲挑着祭品走在后边,我蹦蹦跳跳地跑在前边,如一只脱笼的小鸟。嘴里似乎还在哼着曲调吧,或许吧。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我的胸前。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又翻过几个山头,终于来到一条峡谷里。父亲轻轻喊了一声:“别跑得太快,前边就是一片竹林了。”我应了一声,却一个劲地往峡谷里跑。父亲在后边摇了摇头,微微地笑了。他明知道我非常喜欢竹子的。

近了,近了。山风中吹来一阵沙沙的轻响,然而在弯角处我终于看到了竹林的身影。绿色般的潮水,从此在我的人生里扎了根,再也无法抹去。

竹林上方的叶子雀跃地随风倾倒,发出寒战的声音,宛如一片绿色的急流,所有的叶子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修长而青翠的叶子,恰如急流中的扁舟,朝前争渡。我站在万千的竹子当中,只觉得自己已被绿色所征服。高大的竹子直耸云霄,一直长到了峡谷的顶端,遮没了天空,嬉戏着白云。细小的竹子,刚刚破土而出的竹子吧,就像我的手指大小,嫩绿地,也在枝头泼洒出一簇簇细小的舟子,加入这雾中的争流。绿色的震撼铺天盖地,万千的翡翠招摇在我的面前,我抚摸着大大小小的竹子,在林间绕来绕去,只觉得一切都就是如此的美妙。

父亲放下肩头的祭品,站在林间,也有点出神。

林间传来清脆的鸟鸣声,那就是山雀吧,在绿色的枝头上跳跃着,尽情地享受这天地的气息。潺潺的声响,那就是从岩缝里渗下的清泉吧,如珠玉一般的晶莹。寒雾在竹子身上渗出一颗颗的水珠,有的顺着竹节轻滑而下,留下溪流走过的痕迹;然而有的从叶尖晃了几晃,便顽皮地荡了开去,如流星般向大地急坠而去。

后来,或许就是第一缕刺破林间雾气的阳光唤醒了父亲吧。他用一把小刀削下拇指大小的一根竹子,递给了我。轻轻拍了拍我的小脑袋,唤道:“走吧,然而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或许就是年幼吧,也或许就是不对先祖们感情不够深沉。荒山中的孤冢总让我感觉阴森,要就是没有父亲在身旁的话,我敢担保我会吓哭的。那年的清明没有留下太多关于祖先的记忆,却永远铭记了那片竹林,那片绿色的,空灵的世界。也记得了父亲削给我的那根竹子,那根在清明的夜里削成了笛子的竹子,在父亲唇边吹响的竹子。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

篇3:清明节的传说

19年后 ,重耳做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 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了, 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 说后羞愧 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4:清明节的清明馍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杀杀寒气。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远远地指向了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但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杏花春雨贵如油。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彼时田地正需要时节好雨的滋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农人们不像诗人多愁善感,他们在意的只是庄稼的丰欠,因此这场及时春雨让他们欢呼雀跃。在农耕时代,风调雨顺那就是好年景,赶紧播种吧,秋天又能多收三五斗了。

杜牧《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也让“杏花村”名满天下。据说诗人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此处便以产美酒著称,这首诗直接将“杏花村”捧成了中国名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渊源深,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当时清明墓祭的速写。清明细雨是离不了的,像那些拜祭人的愁肠,把人们的悲哀情愫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清明雨像牛毛、像细丝,落在人的衣衫上,湿漉漉的,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如果因为些许细雨就取消清明行程,倒显得阴阳相隔的人们感情菲薄如纸而已,那么对于祖先的虔诚与离愁又从何谈起呢?

程颢,字伯淳,人称道明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他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也是写清明,但是那种常见的阴霾或者郁闷一丝也没有,在诗人的笔触中,清明正是花红柳绿时节,结伴春游踏青去,切莫要辜负了大好春光。能喝你就多喝点,能跑你就走远点,兴之所至,反正务必图个痛快!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谁说清明就一定要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呢?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这可是儿时的一道美食。在我们固有的记忆中,每年小麦丰收后,父亲都要把部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炕馍馍给我们吃,名为“吃新”。把面粉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直到面团变得浓稠,就可以炕馍馍了。首先把锅烧热,把菜油倒在锅铲上,沿着锅壁下划一圈,如此则整个锅里都有菜油了,炕馍馍时面团就不会粘锅。抓一块面团,两手和在一起稍微搓一下,使面团呈圆形,然后啪的一下贴在锅里,用手背稍压一下即可。注意炉火不能过大,不然馍馍很快就焦糊了,不好吃了。估计一面已经酥黄,就用锅铲翻一下,使馍馍另一面贴在锅里。等着馍馍两面都酥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就是乡村传统的小麦面馍馍作法。

然而清明馍馍跟面粉馍馍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地方叫“青团”,也有叫“清明粑”的。清明馍馍所需原料是糯米粉和棉花草。糯米粉很简单,将糯米打成粉即可,就是俗称的汤圆粉,当然也可以用石磨推出来,但是费劲费事,就看你有无那心情了。何况作为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找盘石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城市,这已经成为一件稀罕物件。

棉花草又称清明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田埂沟坎边,白色的茎,青绿的叶,肥嘟嘟地贴着地面。叶子狭长,背面灰白,细细柔柔的绒毛附着一层密密的粉状的东西,如披霜雪。叶片中央,一簇淡黄的花儿静静绽放,花细小,只有米粒大小。素朴,淡雅。清明时节,山坡上,田野边,到处都长着棉花草。在饥荒年代,据说棉花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毕竟这样可以吃的野菜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觉得,棉花草是专为清明而生的,它丰满着国人年复一年的清明记忆。母亲就曾告诫我,清明时节一定要吃棉花草,吃了肚子不会痛。是否真有其效,没有考证过。这就像端午节那天,百草都具有药性的说法差不多。

棉花草采摘回家后,择去黄叶,洗净泥沙,放在开水里淖一下,再用清水漂一漂,细细地切碎。然后把棉花草和糯米粉混合起来搅拌均匀,呈浓稠状,当然可以加上温开水、鸡蛋液和白糖。最后选择适量面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待两面变得酥黄就可以起锅品尝了。这种清明馍馍滑嫩、清香、焦脆,特别是其中的棉花草,给馍馍增色不少。

当然清明馍馍也可以换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在笼屉上蒸熟,只不过馍馍里面要加入馅心,这就有点像包子了。馅心看个人喜好,母亲喜欢用蕨苔炒腊肉粒做馅心。如果棉花草混合得比较多,那么蒸熟的清明馍馍就碧玉一般,盛在盘子里端上桌,简直就是艺术品,使人根本不忍心下口。

篇5:清明节的初中英语作文

Qing Ming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 Zhui, who lived in Shanxi province in 600 B.C. Legend has it that Jie saved his starving lord s life by serving a piece of his own leg. When the lord succeeded in becoming the ruler of a small principality, he invited his faithful follower to join him. However, Jie declined his invitation, preferring to lead a hermit s life with his mother in the mountains.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force Jie out by burning the mountain, the lord ordered his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To his consternation, Jie chose to remain where he was and was burnt to death. To commemorate Jie, the lord ordered all fires in every home to be put out on the anniversary of Jie s death. Thus began the cold food feast , a day when no food could be cooked since no fire could be lit.

The cold food festival occurs on the eve of Qing Ming and is oft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Qing Ming festival. As time passes, the Qing Ming festival replaced the cold food festival. Whatever practice is observed,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Qing Ming is to remember one s elders by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visit their graves, ashes or ancestral tablets. To make the visit even more meaningful, some time should be spent to remind the young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of the live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ir ancestors, and the story of Jie Zi Zhui who choose death over capitulation.

篇6:初中作文:家乡的清明上河园

我的家乡在开封,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大相国寺、龙亭、铁塔公园等,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最近几年才建成的、再现宋代风土人情和繁华集市景象的清明上河园。现在,就让我领你去看一看吧。

早上9点整,清明上河园的门打开了,这时,从园内走出了一群人,看那个走在最前面的,一身官袍,脸黑生生的,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样的印记。咦!这不是铁面无私、大名鼎鼎的清官包青天吗!不过你放心,他不是来审案子的,是来欢迎你的。他站在清明上河园的大门口,手里拿着清明上河园简介和导游图, 你如果进去参观,他就会热情地给你递上一份,并对你点头示意。

进了清明上河园,你就会怀疑,这是不是在做梦呀?好象真的进入一个画中世界,清明上河图在这里复活了。那小桥流水、古代民居,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依画中而建。展现在面前的是几百年前宋代集市的热闹和繁华景象,那些身穿各色古装、梳着各种古代发型的的人熙熙攘攘,有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有吹糖人的、卖雨伞的、沿街卖药的,还有娶亲的、唱戏的、耍猴的,好不热闹,能让你看的.眼花缭乱。

往前走,你会碰上招考状元的宏大场面,千万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哟!赶快进去试试,没准你还能过一回状元瘾、披红带花、神气的坐着花轿免费游一圈呢。你还会碰见公主小姐抛绣球找新郎的热闹场面,要是谁抓住了绣球,谁就可以做“新郎”,还举行“婚礼”呢!再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露天舞台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那是杨家将正在教训两个抢劫犯,哇噻!这两位女将真是身手不凡,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两个市井无赖打爬在地,仔细一看,原来是杨八妹和杨排风。这时佘老太君走过来,她虽然看上去年纪很大,但两眼炯炯有神、箭步如飞…… 如果你在清明上河园呆上一两个小时,还会看到许许多多这样历史性的场面,如“上早朝”等,真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沿时光隧道回到了几百年前,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有回过头去看看大门外,才能让你回到现实。原来那些“古人”都是清明上河园的工作人员,他们煞费苦心的搞这么多丰富多彩的节目,就是想真实的再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生活在现在的我们能有机会重温一下“过去的时光”,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再往前走就是游乐场了,那用木头搭起的平衡玩具让你惊心动魄。来到酒坊,那十年陈酿的女儿红、甜甜的米酒让那些爱酒的人留恋往返… …

走了这么多路,一定又累又饿吧。园内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会让你大饱口福,到前面的小店里,坐在石凳上歇一歇,喝上一碗鸡血汤、吃上一笼开封灌汤小笼包,你就会乏意全消。

天黑了,你如果意犹未尽,可在清明上河园的驿站里过夜。那里面的装饰、家具,包括枕头、被褥、灯具等都是古乡古色的,还可趁机享受一下“古人”的服务,那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一定会让你做一个好梦。第二天吃完早饭,再继续饱览清明上河园的风采。如果你还没有去过的话,那就赶快行动吧!你一定不会枉费此行的。

篇7:清明放风筝的初中作文

清明时节,人们有一项最喜爱的活动,那就是放风筝。据说清明时节放风筝,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呢!今天是清明节的前一天,风和日丽,最适合放风筝了。我、弟弟和妹妹一起去了齐山植物园放风筝,咱们既激动,又兴奋,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那儿。几分钟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来到风筝店,只见各式各样的风筝摆满了店铺,让我不知应该挑选哪只好了,经过一翻挑选,我买了一只老虎风筝,咱们各自写上了自己的心愿,准备去放风筝了。

咱们拿着风筝,一起走进公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风筝飞在空中,有蝙蝠式样的、沙燕的、飞机式样的,让咱们三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见了这只,又看见了那一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了出来,这时我真希望自己长了许多眼睛分开看。不是是弟弟还是妹妹,说了一句:“别看了,快放吧!”把我从思索中拉了回来。咱们三个左手拿着线轴,右手拿着风筝,一点一点地放线,可是风筝就像一片死气沉沉的大树叶在地上“走”。

咱们换了一种方法,就是一人拿着风筝一人放线,果然这种方法立竿见影,风筝慢慢飞起来了,而且越飞越高,我的风筝就像一只大鸟,在和其它的风筝比赛呢!今天,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一天,咱们三都异常地开心。

篇8:读杜牧的《清明》随想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形象真切的春雨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雨纷纷”形象地凸现出春雨清冷明丽、似寒非寒、时密时疏的特征,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境界迷茫,令人惆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雨”意象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悲凉、孤独幻灭的思绪。“客愁多在雨声中”。“客———愁———雨声”是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艺术形式。雨声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与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又是哀愁的雨,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里“雨”既是实写,写出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又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的凄凉漂泊与孤独幻灭之感。

第二句写行人孤身一人,在这风雨萧萧的清明时节,长途跋涉。细雨绵绵,衣衫湿透,苦不堪言,感伤落寞,心境更加凄迷纷乱沉重。“路上”写出了诗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的沮丧,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疲惫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欲断魂”恰到好处,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心理,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感伤。

“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冒雨出门的人定有急事要事要办,出了门却偏遇“雨纷纷”,身被雨打湿,路滑难走,又冷又饿,心急意烦,这是诗的浅层意思。在这浅层意思的背后,还有深层意蕴。作者的家族自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世代为官,门第显赫。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编《通典》二百卷。杜牧深受其影响,决心继承家风;他风流俊赏,研究政治、兵法,有忧国伤时之心,济世安邦之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清初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的《杜牧之论》中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读其诗词,感其愤时,与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但杜牧虽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却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内忧外患、世事动荡、风雨飘摇、各种矛盾日益加深,元气丧尽的唐王朝晚期。杜牧自负其有经世之才,极欲施展报国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是他的宿愿和素志。然而,杜牧仕途坎坷,求名无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把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忧虑、内心的忧愤之情倾注笔端。

纷纷之“雨”,已使作者身体上“不胜寒”了;世事艰辛,心中的“凄凄惨惨戚戚”,在这高天旷野,纷纷细雨中,又到哪里去,以何种方式解脱。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行人”的心理活动,雨中行人又渴又饿又冷,想找个酒家,一来歇脚充饥,二来饮酒御寒;三来借酒浇愁,驱散心中的烦恼。附近哪里有酒家?一路无人,问谁?可以想见行人当时的孤独寂寞。“借问”显示出问者焦急的心情以及急于得到回答的渴望,是行人想要歇脚避雨解寒的心情,更是要借此消消心中愁绪的希望。“欲断魂”把作者内心苍凉伤痛复杂的情感真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篇9:清明的春草滋味

小时候,宁波城绝没有现在那么大,山野、田垄,这些词儿,于我真是不陌生的。雷雨刚过的时候,站在唐代的天封塔上,便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一带碧青的翠山。每尝清明前后,外婆家的远方亲戚常会邀请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亲戚去他们的农间乡舍,喝一碗醉人的家酿米酒,吃一锅家养的老母鸡煲汤,长大之后,随着老师读诵唐诗,对于孟夫子的那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真是分外地亲切。

那头顶着白色团花的,是三叶的紫云英。宁波人爱把这漂亮的紫云英作“草籽”来唤,因为最适宜做菜的时候恰是紫云英未结花苞之前,所以,当紫云英油绿的嫩茎之梢刚刚抽卷出一条漂亮的三叶芽儿的时候,田间拾掇完春稻米的老农们便顺势用镰刀顺拉下一把来。还沾着田间春露的紫云英是如此地水灵,晚间,家家户户的大灶镬里就都有了一把嫩嫩的,水灵灵的紫云英了。不用油炒,不用加水,新采来的紫云英可以直接放入大铁镬子里,只消稍放些盐巴,拿铁铲微微翻炒便是作成了一盘新嫩好吃的清明野菜了。

那带着绛紫色根茎的,是毛茸茸的马兰头。马兰头是特别挑地儿的,是最爱沾了水汽生长的,所以,在荒郊露野的地方,是绝对寻觅不到马兰的踪影儿的,因为马兰都密密地集中在水渠边上呢。

回到家,新挑的马兰头要先往锅子里拿清水一焯,然后取一卷白纱巾,裹着刚焯熟的马兰揉去青色的涩汁,再用快刀利利斩碎,顺便往里头搁些春笋丁儿或者白相干丁儿。如果要用这马兰摆碟子待客人,那么在临吃之前,须得花费心思在白瓷盘内将之堆码成一个宝塔式的,于是,这便成了江浙一道必不可少的春季待客凉菜——清拌马兰头。

当然,还有那从石头缝儿里窜出来的,小巧的乌龟头野葱儿。采这样子的小野葱必须得到了清明祭扫的时候,还得在大人的指导之下方能细细辨认地出,不然,容易混在野草堆中,再也辨识不出来。每常清明扫墓之后,各户人家通常都只带着两把东西回家,一把是用来插瓶的映山红,一把就是这小野葱儿了。

乌龟头野葱儿的学名我并不清楚,只是家乡人总是这般戏谑地唤它,我也只记住了这个可爱的名字。这种野葱儿爱长在山野里,一般的田亩中是绝见不着的。许是得了山野的雨露之恩,野葱儿的个头虽小,但滋味却是极好的。切成小段儿的,就用来炒土鸡蛋;不切段儿的野葱,是专门用来做葱烤河鲫鱼的。此时,葱香和豆油香,火与食材,交织成一段奇妙的滋味之旅,而成品自然绝非普通香葱的风味可以比拟。

还有那山道边油油地开出一片片深浅的绿色,新清的味儿隔了老就遥遥蔓延开来的艾草。艾草遍植各地,古人早就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的记录。在浙江,生活于浙北、浙东的人们最是爱用艾草做清明果了。艾草清明果的成品呈深绿色,被模具压制成紧实的方形,正宗的里面是能清晰地见到艾草纤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艾香味的,宁波人独独爱把这样的清明果称为“麻糍”。麻糍可以用油煎,陪白糖食用。而将麻糍另糅了团状或饼状,往里面添加黄豆馅、红豆沙或者芝麻猪油馅心,再用模具往饼状糕团表面印上龙凤呈祥、芝草献瑞吉等祥图案的才真正够格成为清明祭扫的供品——青团。

清明春草几多味,使人一想,便回味不止。今年的清明亦已随春雨绵绵而至,春草的滋味儿,油油然早已滋蔓起来了。

篇10:清明节的思念初中作文

姥爷,您可曾记得?不!你一定记得在这个池塘边,我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度过了多少个清晨黄昏?在清澈的池水边,我们一起捉蜗牛;在光滑的石凳上,您搂着我,给我讲您雷峰的故事。如今,池塘的水依然清澈;蜗牛依然在爬;我依然记得雷峰的故事,可是你再也回来了。

记得那是一个阴晦的夜晚,月亮躲在厚厚的云层后边,若隐若现。我被您从同学的生日party上硬拉着回家,一路上,不管您问什么,我始终没有回答,心里暗暗埋怨您多事。过马路时,您要领着我,我仍是一肚子怨气,便挣脱了,倔强的往前走。突然,一阵汽笛声传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觉得有一股外力将我使劲一推,我便滚到路边的草地上,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我抬起头,您和汽车仅差“0.1”毫米,当时简直是吓傻了,幸好汽车及时刹车,你没有受伤。您哆嗦地看着我:“没事,别怕!”我努力的笑了笑,想起自己前一刻的态度,心里懊悔极了。

风萧萧,雨绵绵,我默默站在您的坟前,不知是堆堆黄土,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还是被风雨洗涤后碑文字迹,像把把锋利的剑刺向我的眼睛,于是,毫无意义的泪滴湿润了我的唇齿―苦涩。这种苦中蕴涵着心痛,一种无与伦比的痛。大人们都拜跪在那里,尽管路是泥泞,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但他们依然如雕像般,久久不愿离去……

天空为今天垂泪,大地为今天叹息,也许历史会忘记您,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历史刻在墓碑上字迹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刻在我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有形的墓碑可能会跨掉,但立在我心里的那座碑永远屹立。

篇11:清明踏青的初中作文700字

那是我还小呢。我养了一只小乌龟,没有吃的,所以爸爸经常用他那大手牵我到河边网鱼。网了有些鱼,爸爸就和我坐在草地上吃些东西。我们背靠在一棵松树上,面向小河,脚下是满坡的青草,尤其春雨过后,草绿得格外耀眼。我们背后是一片杨树林,每次微风吹过,总是引起一片沙沙的声音,就像是观众席上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我就在这“掌声”中问了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里离我们家不远,所以我们经常来这儿散步、踏青,这样过了好几年,我上了初中。现如今,又是一场春雨!我们又决定去踏一次青。

一样的美,一样的自然,一样的富有生机。弯曲的小河,绿色的斜坡,红、黄、白相间的花,连同草地上点缀着的无名小野花,构成了一副自然的画。这里如同天堂一般!河上架着几座石拱桥,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弯弯的拱,与倒影构成了完美的圆。河边长着柳树,嫩绿的柳枝轻拂着水面。

河水缓缓的流淌,我的人生也在向前奔走。几年前我还可以坐在父亲的膝上,而父亲坐在草地上,我们聊着天。转瞬之间,我是大人了,我和父亲一般高了!我也不愿意去草地上坐着看风景了,尽管那风景如旧。

踏青几年来是一样的,不过不再是我的手被父亲牵着了,我和父亲并肩携手了!我们在这儿享受阳光,而晚上我们在这儿数着仅有的几颗星星。

踏青自然是美好的,只是我长大了,父亲的皱纹也不断增加。我们享受着风景,享受着春天,但也只能散散步,观赏着这里的迎春花、樱花和桃花,寻找一下柳树树梢上的芽儿。

这样踏着青,我就会想起几年前的我美好的回忆:我们网的鱼、我的奇怪的问题,以及背后杨树林鼓掌的声音。

篇12:热闹的清明节初中作文

人们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年老天爷特别照顾我们,这几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趁着这大好时光到海安城来逛街,购物呢!

看!青年人们穿的整整齐齐。三五成群,像参加什麽盛会似的;老人们拄着拐杖慢慢地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着,有说有笑的;年轻的妈妈们可忙了,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提着大袋小袋的,在买东西;系着红领巾的小孩,笑着跳着,东瞧瞧西看看,可兴奋了;……听!到处都是商贩们的买卖声;孩子们的欢叫雀跃声;还有大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似乎天下的所有的响声聚集到了海安城来了,似乎海安城就要沸腾了。

海安城的大街小巷摆满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有琳琅满目的衣服,五花八门的玩具,各种各样的美食,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多得真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继续往前走,一位年轻妇人正与一位商贩还着价钱。仔细端详,她手里早已提着大包小袋,看这样子,她似乎要买好多东西呢。人们纷纷购买着,生怕错过这大好机会。

篇13:清明文化的电视传播探析

一、清明的节日仪式与节目仪式

清明是一场春的仪式, 仪式是信仰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与载体。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 宗教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与仪式。宗教中的信仰透过仪式, 得以传播与转化成一种超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对仪式参与者实施心理约束和控制, 可以是神灵, 也可以是一种神圣的人生理想。抽象的神灵借助具象的仪式而显现。诚然,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必须要以一定仪式为外观和载体来传达共同的价值观和民族信仰。这其中的仪式既包括放风筝, 荡秋千, 吃寒食等广义仪式, 也包括祭拜祖先, 祭奠英烈等狭义仪式。对比来看, 这些广义仪式乃是“自然的人化”, 鲜活生动, 根植于日常生活;而狭义仪式则是精神信仰的凝练表达, 庄严神圣, 具有很高的象征性。然而在西俗东渐的全球化文化背景下, 广义的节日仪式由于内涵单一较容易被人遗忘, 而意义深刻的狭义节日仪式却少之又少。传统节日面临着文化意义慢慢被消解, 仪式感逐渐被淡化的窘境。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 詹姆斯·凯瑞将传播观念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两种。他认为, 传递观传播是讯息在地理空间、距离上的传播, 而仪式观传播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一种神圣典礼。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 电视可以对传统的节日仪式进行直接记录和播出, 这是符合传递观的传播。而更重要的是要求电视利用有效的艺术创作手段, 创造出指向传统节日文化内核的节目仪式, 这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仪式观传播, 强调的是节目仪式对人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产生的作用。

二、清明节的电视节目数量与形式

笔者在2013年清明节4月1日到4月6日00:00到24:00全天时间段中, 选取了中央电视台12个频道与全国36个地方卫视作为样本, 进行节目观看和研究, 初步获得了清明节期间不同电视频道在不同时段所推出的与清明节相关的电视节目, 其频道, 时间、节目和形式如下所示:

由以上表格可见, 从数量上来说, 中央电视台12个频道中共有6频道推出了12档清明特别节目, 而在36个地方卫视中, 只有3个卫视推出了4档和清明相关的节目;就形式而言, 这些节目的形式主要有节日晚会、节日诗会、直播报道以及一些日常节目的节日特别策划。可见, 中央电视台50%的频道做了清明特别节目, 节目形式丰富, 编排上也注重不同频道的联动效应, 对于清明节做了全面立体的传播和呈现。相较而言, 样本中全国36个地方卫视只有不到10%的电视台做了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策划, 可以说, 较少的节目数量和形式, 难以满足观众的定向期待, 对于清明节的文化传播较难起到明显效果。

三、对清明的电视传播分析

在清明节的众多电视节目中, 笔者选取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目进行分析:

在清明节的节日晚会中, 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华长歌行》。2013年, 《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来到了江西赣州, 以缅怀和感恩为主题, 既追忆了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 也了解了客家人独特的清明节日习俗, 对清明自然文化和社会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值得关注的是栏目将目光投向普通百姓, 捕捉了茶农田言成炒茶、宋方华兄弟扎竹灯等平凡的生活细节, 将隐藏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下的中国百姓的精神世界进行细腻描绘, 表达了对平凡生命个体的尊重, 成为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和质朴的缩影, 是对清明生命个体文化的生动展现。

相较于更注重文化宣传和精神守望的节日晚会《中华长歌行》, 清明诗会则更具婉约清新的艺术风格, 在既肃穆又愉悦的清明节日氛围中给人情感上的妥帖慰藉。《2013清明诗会》将拍摄地点设置在溧阳天目湖, 置身其间不仅使表演者因触景生情而愈加灵动地演绎诗歌, 也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审美愉悦与关于生命的思考。从电视本体的视听语言来讲, 节目中电视语言的运用注重对于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对意象的图解式表达, 节目中用大全景和特写两级镜头相互调度, 既展现了天目湖的开阔春景又捕捉了细微的植物萌发细节;运用小景深制造的虚实效果, 营造出疏朗朦胧的中国画意境;在构图巧妙安排, 虚化的柳条前景, 模糊的山青水绿的背景, 更增强了春光醉人的画面感染力;运用电子动画技术与中国水墨画制作的片花, 既有古朴的意味又颇具现代感。诗歌所表达的人文情怀与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相得益彰, 通过清明诗会这场电视仪式, 大大增强了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与节日晚会和节日诗会等电视节目仪式不同,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是电视对狭义节日仪式的一次电视直播。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利用一定的电视手段将清明公祭策划成媒介事件。这些策划手段包括对祭祀典礼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等祭祀仪式的现场直播, 演播室主持人与专家互动进行祭祀信息解读, 以及记者现场采访台湾同胞和旅居海外认识的祭祀感受, 它们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清明公祭轩辕黄帝进行了全面立体的报道。《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实际是以祭祀仪式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节目, 它的优点是即时将清明公祭的信息迅速传递给电视观众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但是它在感染观众和构建共同文化方面却远远逊色于对于前文提到的节目仪式, 至于对自然文化和个体生命文化的挖掘更是微乎其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央视科教频道为清明节特别推出了清明节大型直播报道节目《清明·记忆》。整台节目由“清明文化”、“信仰”、“奉献”、“传承”四个篇章组成, 通过对革命先烈、劳动楷模、民间英雄的无私义举的讲述, 展现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 为实现中国梦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其间, 连线陕西黄陵公祭轩辕黄帝现场和上海“钱学森纪念馆”的纪念活动现场, 穿插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 并引入短信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清明·记忆》也被策划成了一次媒介事件, 通过电视的传播和短信的互动使得清明的直播报道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具有了仪式的性质, 使得清明节的直播报道由媒介事件发展成为媒介仪式。虽然节目从清明的文化内涵出发, 做了精心的编排和设计, 但是指向清明自然和人文内涵的狭义节目仪式微乎其微, 观众在收看过程中获得了较多的精神和文化符号, 但是节目的策划者却没有对这些符号进行电视化的感性解读, 使得节目流于肤浅的符号堆砌, 清明文化的传播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但是自2008年清明节被划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以来, 《清明·记忆》是近些年来第一档针对清明文化所做的长达250分钟的直播报道节目,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它作为清明的媒介仪式, 在将更多观众拉回到清明节日文化方面, 不失为一次较好的尝试。

综上所述, 电视策划人要通过电视的传播手段把传统节日策划为媒介事件, 发挥媒介仪式广泛的传播作用, 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电视策划人要认真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结合节日仪, 积极利用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不断创造出既有新颖形式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仪式, 从实处肩负起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摘要:年年清明, 今又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仪式,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象征。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对2013年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清明节电视节目进行分析, 意在增强电视节目策划者对节日电视节目仪式的创新意识, 增加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感。

关键词:清明,节日文化,节日仪式,节目仪式,电视传播

参考文献

[1]周文.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3]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丹尼尔.戴扬.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篇14:永远的清明

记忆中,奶奶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因为要上班把我留在奶奶身边。当我哭闹的时候,无论奶奶多累,都会抱着我从街这头转到街那头,来来回回地哄我。晚上,我枕着奶奶的胳膊,她在我背上一遍遍地给我挠痒。伴着古老的歌谣,我在她的臂弯中进入甜甜的梦乡。在奶奶粗糙双手的抚摸中,我幸福地度过了学龄前的时光。

冬天天明得晚。为了我能按时到校,奶奶早早就起床,熬出甘甜可口的红薯小米汤,馏好热腾腾的馒头,炒出香喷喷、脆生生的土豆丝,那是我最爱吃的早餐。奶奶做的馒头白嫩松软,吃起来就像面包。她还会把肉馅卷在面里,做出比包子更美味的肉卷馍。白面裹着肉丝,肉香渗入面内,肥而不腻,余香满口,我能三五口吞掉一个!但奶奶的手,却因为劳作过多,总是在冬天皲裂,布满深深的口子。记得有一次,奶奶为了给我蒸馍,起得很早,一不留神摔倒了,脸被石板磕了一下,两条腿也受伤流血了。看到奶奶一瘸一拐的样子,我心痛极了,发誓一定要孝顺奶奶。后来家里每次吃饭时的第一碗饭。都是我恭恭敬敬地给奶奶端去,连妈妈都有些“眼红”呢。

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奶奶都给我留着,自己从不吃一口。冬天她盖着薄薄的旧被子,让我盖新棉絮被子。每次钻进暖烘烘的被窝,我都忘不了奶奶的好。对我,奶奶是疼到了骨头缝里;对自己,她却是个“吝啬鬼”。为了节省家用,她总是烧柴做饭。柴火进出的点点火星,把她的衣服烧出无数小洞。妈妈让她买件新衣服,她总是说下次赶集再买。可到了赶集那天,她又总是“忘”了去。最后妈妈给她买了新衣服,她也不穿。老说今年的衣服还能穿,等明年再穿吧。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可天有不测风云。我读小学六年级的一天,奶奶正在和面蒸馍,突然滑倒在地,不省人事。送到医院20多分钟后,奶奶永远闭上了她那慈爱的眼睛。得到这个消息,我发疯似的冲回家。看到奶奶静静地躺在床上,我不禁扑到奶奶身上痛哭。“奶奶,你醒醒!”可是奶奶却再也不答应了。

如今,我只能静静地看着奶奶的遗像想她。我多希望奶奶能再喊一声我的名字,或者我叫她一声,她欢喜地答应。每次在路上听到别人喊“奶奶,饭做好了吗”,我心中都充满了嫉妒。有多少次在梦中我又重新穿上了奶奶做的衣服,吃上了奶奶蒸的肉卷馍。我真是做梦都高兴得笑出了声,可醒来后却发现是一场梦,又免不了一阵伤心难过。

篇15:我们的清明初中优秀作文

我跟着人群,慢慢上山。山道两边,有那么多的坟墓,心里感受不堪复杂。这些墓中人像我们一样,活过、累过、爱过、恨过、满意过、失意过,而今只要一块块碑石躲正在杂草中论述着他的名誉取泪水。

中国老苍生家如果买房子亦或其他土地,总会叫风水先生来tt风水.风水好,利子孙,老一辈就感觉心里塌实。正在老里,是次要的,要紧的是做为生之大流的一个点滴,可以或许让江海永久不断地流去,波涛蔚为壮阔。接天连城,成为一个动态的!有了如许的思惟,不就有了万人拜山、平易近族扫墓的注脚吗?

山上的.住户越来越多,好正在取我无关。自生下来起我都没履历过亲人散的生离死别。对于那些早已安睡,化为一y黄土的老祖,心底对他们我生命而感激。除此,很难正在心里找到什么伤痛的感受。只要正在清明节归去焚喷鼻致祭。回忆某位大爷喂过我吃饭,某位大婶抱过我,某位大伯救我于患难各种旧事,正在岁月里发酵,越酿越醇。

篇16:清明节的初中作文400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弟弟于20xx年8月22日离世的,自此,每年的清明我的心就会有伤。走在绢花盛开的街道,那绢花分明挂着亲人的泪滴。站在弟弟的墓前,青青的柏树如弟弟年轻的生命永恒。清明的阳光如弟弟灿烂的笑容,清明的清风如弟弟似水的性格。每次来到弟弟的墓前,我们的心都会痛得流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次摩托车的相撞而陨落,这种意外让他身边的亲人一直不能接受。弟弟的孩子在大学里入了党、学习也很优秀,如果弟弟还活着,他该多么高兴啊。

母亲每提到弟弟都会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父亲也忧伤得银白了头发。弟弟离世后,我们一有空就回家,父母也越惦记我们,弟弟离世的伤一直在我们的心里。

弟弟身材修长,是个瓦匠。年一过,弟弟就到北方搞建筑,十月,北方就冰天雪地了,弟弟就回家揽一些零活。其中的辛苦都写在他清瘦的脸庞上,虽如此,弟弟每天都乐呵呵的,后辈的孩子们没一个不喜欢他的。

逝去了,孩童时在炎热的夏天为我捕蝉的弟弟;逝去了,青春时忙着恋爱的弟弟;逝去了,牵着他孩子的手去买零食的弟弟;逝去了,为他的孩子打理行李到重点高中报到的弟弟;逝去了……

上一篇: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件怎样举证?下一篇:赴苏州参观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