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

2. 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 学习生词,正确书写。 2. 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3. 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情,小结学法。

1.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能说明德国风情特点的关键词。

2.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 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 小结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 情

1. 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 学生抓住关 键 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 品“脊梁”,感受风 情之独特。

3. 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4. 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5.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6. 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7. 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 回顾学习方法。

3. 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4.总结。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花的脊梁

奇丽花的海洋

篇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等新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美景,为领悟文章内涵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一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请你找出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自己――别人)

这自己指的是谁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去好好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关注这些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把课文都统读顺。

二、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字词学习

出示相关词语(见上)

这些词语哪些你已经会了?(指生介绍字音、字型、词义)

强调“脊”的笔顺(板演-范写)、“脊梁”的读音(轻声)、“锦”、“暇”的偏旁(找形近字)、“嫣”字型(范写)

字义:教学“脊梁”时回文理解书中是“花的脊梁”指的是花的背面,并朗读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读正确读通顺)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结合图片理解。

山阴道上:讲解出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如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如:好像,入:进入 如如山阴道上:仿佛走进了上阴道上。

课文中的山阴道指的是(繁花似锦的德国街道)

走在花团锦簇的德国街头就如同进入了山阴道上,指导读这句话(正确流利)

四、通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了生字新词,也练习读了难读的句子,相信现在读起课文来,大家肯定更加得心应手了,谁第一个来读?(分自然段朗读)

五、理解“自己”,二读课题

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谁能来告诉我,这自己指的是谁?(德国人)

此刻,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读课题

六、品读文字,体悟美景

德国人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形成了怎样一番景色呢?

默读,找出相关语段划下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自由朗读

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交流:花多,花美)

请你把这种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指读,推荐读,竞赛读)

教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再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这段话(齐读)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这是一道多么奇丽的风景,这同样是刻在作者季羡林先生脑海中那一抹永远挥之不去的美丽的回忆。在她离开德国的几十年间,这幅画面其实一直未变。我们再一起读(齐读)

今天,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他严重出现的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指读,齐读)

是啊,作者又看到了窗口上那一簇簇久违的鲜花,又找到了那一抹难忘的回忆,记忆中那幅美丽的画面再次重现,再齐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七、三读课题,课末留情

四五十年前如此,四五十年间如此,四五十年后这美景依旧未变,这一起都是因为(三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徐虹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 对文本做了全新的解读, 紧扣“奇丽”展开教学, 引领学生由表及里, 由言到意, 由意得法, 深刻感悟德国人养花的习俗, 体会异域风情,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过程:

一、初感“奇丽”

1.揭示课题。这节课, 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爷爷走进德国, 看看德国人是怎么养花的。板书课题, 齐读。

2.初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 句子读通, 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整体感知。

(1) 联系课题,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 作者两次去德国, 都看到了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于是, 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 齐读句子, 相机理解“奇丽”。

【评析: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题拓展法”了解主要内容, 并从重点句切入本课主题, 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观照。】

二、深悟“奇丽”

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一) 预设:第3段相关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学生交流。

2.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 想象画面:读着这两个词语, 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否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 练读并随机理解“姹、嫣”的意思, 指导书写生字“嫣”。

(3) 段落引领:你们的朗读, 你们的想象, 仿佛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 读)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4) 小结:这样的情景浓缩为两个词, 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 图片欣赏:你们的朗读仿佛又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鲜花满街的组图并配乐)

(6) 美读积累:让我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中, 把这份美丽永留心间。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重点词语感悟“奇丽”, 通过“想象画面”“段落引领”“图片欣赏”“美读积累”多种形式, 让学生将两个词融合在一起读成了一幅画面, 打破了传统的词语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了在语境中学习。同时, 在以词带句, 以读代讲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奇丽”的画面和语言同时积累了下来。】

出示:“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1.学生交流。

2.理解“山阴道”。

(1) 自主理解:对“山阴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2) 引出典故:其实这里的“山阴道”是具体有所指的, 这条道就在浙江, 还有一个典故呢!指名读——— (出示) 《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

(3) 美读积累:在作者的笔下,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也有走在山阴道上的感觉, 谁能把花的美感通过朗读读出来?

【评析:教师围绕“山阴道”这一教学难点, 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字面意思, 然后引出典故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课内外融通, 在层层深入理解“山阴道”的过程中感悟了“奇丽”。】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学生交流。

2.聚焦标点:在这个句子中, 前后分句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用分号呢?谁读懂了这个标点符号?

3.小组对读: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 体会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评析:“课标”强调第3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此处教师就以标点符号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理解“分号”作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

(二) 预设:第2段相关句子

1.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2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 完成练习。

出示: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1) 交流小练笔, 师生共同评议。随机理解“脊梁”。

(2) 加标点:如果在“中国和德国”两个句子之间加个标点符号, 你们觉得加什么最恰当?为什么?

【评析:透过这一练笔设计, 学生不仅能将课文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而且能通过对比的形式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习俗, 最后还将“分号”学以致用, 可谓一举三得。】

2.聚焦“都”:这么奇丽的景色,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行吗?

(1) 教师范读:故意漏掉三个“都”。

(2) 学生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

(3) 小结:不要小看这三个“都”, 就因为家家户户“都”养花, 花“都”栽在窗户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 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所以才让我们感到“奇丽”啊!

【评析:为了更深入地感悟“奇丽”, 教师以范读出错的形式, 引起学生对反复出现的“都”字的关注并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三个“都”字中读懂德国人“每家在养花”“养花方式独特”“花的形态一致”三处奇景。】

三、对比“奇丽”

1.了解关联:课文第2段是写奇丽的景色, 第3段也在写奇丽的景色, 你们觉得重复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2.再次发现并积累:为更好理解这两段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我们再读读这两个段落。

3.了解背景:四五十年以前,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德国人养花的奇丽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了解到他们这样养花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外资料:德国人养花的风俗。)

篇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篇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篇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课文的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篇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

“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叶明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特点的材料,学生多数从网上搜查到有关资料。这些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有的在课文结束后专门抽了一块时间进行了交流。这样,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帮助阅读课文,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当然,有的是在上完课文后再引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熊仁国】

〖真实乃习作之本认识生活,感悟真实的人生〗

案例:一段真情的告白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再写读后感。有的同学说,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同学说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应该有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还有同学在读后感中写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先想到别人,从自己身边的一滴滴小事做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到多为别人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如其人。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表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凭借习作这个平台,反映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百态,触动表达真、善、美的琴弦,以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真实人生的目的。不过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精糙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要立足从小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认同学生。

【广东省深圳市宝城小学 龙 慧】

〖语文学习资料的拓展是为了什么?结构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先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德国人爱在窗外种花,当他四五十年后,再次回到德国,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我补充了老先生的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的文章来帮助学生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呼应开头的写法。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德国法西斯头子统治有术,而德国人民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谜。

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年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窝、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整个吞下去。

德国人民怎么样呢?经过我十年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德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之一。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近代哪一个民族也比不上。而且为人正直、淳朴,各个都是老实巴交的样子。在政治上,他们却是比较单纯的,真心拥护希特勒者占绝大多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希特勒极端诬蔑中国人,视为文明的破坏者。按理说,我在德国应当遇到很多麻烦。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麻烦也没有遇到。听说,在美国,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人社会。可我在德国,自始至终就在德国人社会之中,我就住在德国人家中,我的德国老师,我的德国同学,我的德国同事,我的德国朋友,从来待我如自己人,没有丝毫歧视。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李 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预习的趣味性的〗

指导预习当然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们动力十足。那怎样加强趣味性?一种经验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和父母一块在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因此倍觉劳动无趣,但如果没有父母监督,任务明确(即使多),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此时他们会或多或少会感到劳动也并不是什么负担,至少较父母在跟前监督有一定情趣。因此不能让孩子在强劲的压力下阅读,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

另外,趣味往往与竞赛有关。让孩子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老师的要求可以是笼统的“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预习目标就是开放式的质疑解疑)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们预习思考的兴趣来。

也或者可以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增加情趣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集思广益就会有收获。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育才小学 周穗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张百修老师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领孩子们读读悟悟,读读思思,读读写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忘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如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板“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学生反反复复读,老师及时纠正字音,直到读准为止,并指导书写,接着让学生读带有“脊梁”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老师问: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五年级语文教学的感受点滴挖掘“活”因素,促思维 育情感 积知识〗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

【四川省广元市雪峰开发区广元外国语学校 罗 宏】

〖要重视语文课中的科学问题〗

有位老师在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全文小结时对孩子们说:“……德国人心灵很美,德国人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能这么讲吗?我们到底该学习别人的什么?能仅以“栽花”一事就这样妄下结论吗?这且不是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吗?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我们又怎么评价?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渗透科学的、辨证的、和平、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为什么就不挖掘一点儿我们民族的美?更有趣的是:在拓展时,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美。有位孩子站起来对大家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情,首先请大家不要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妈妈在前面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下了,我看见后边还有个空位子,就往后走,走到才看见一只狗坐在上面。我只好站着,也没有人让座位。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后面拉我的袖子,我还以为有人给我让座位,回头一看,才是那只狗,它把我拉到它坐的位置上让我坐下。我觉得狗都知道让座,这也是一种美。”他这一说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大家这么一笑,上课的老师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也不做任何评论,干脆一笑了之。多好的素材呀!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不渗透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人与动物共生、和谐相处,狗通人性,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朝阳小学 朱 林】

〖语文教学中几点感悟从文本展开想像,在展示中验证〗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上能收到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老师找到了德国人种花的相关图片,但没有急于在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想像当时街道的花景。特别是讲到文中具体介绍花景的自然段时,老师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所想到的景色。师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刚才想像的画面得到验证。同时,老师还结合图片适机地讲解了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并学会了应用。最后,老师引导回到文本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翁 静】

〖写批注的一点思考〗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阅读文本,使其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要求他们在预习时,运用符号和文字,记下自己的所疑、所思、所想,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做充分的准备。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品词析句。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注重品晰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一个孩子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女主人用“莞尔一笑”而不用“微微一笑”,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学生探究词语运用的乐趣;有些学生属于理性思考,注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篇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 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自由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 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 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 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1) 小组之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1) 好, 我们一起来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 可以补充, 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 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2) 就这一段, 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 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 一边展开想象,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1)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3) 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 闻着花香, 听着鸟语, 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 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 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 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 唉,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 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 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 那季爷爷初到德国, 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 花朝外开, 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 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 自由练习朗读。

(5) 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 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 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 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 奇特的民族, 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 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 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 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 作者漫步异地, 置身于花的海洋, 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 此时, 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 了解他的心境。课下,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篇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篇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湖北省荆门市金虾路小学 彭 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著名的北大校园里,有这样一个老人,穿一身旧式中山装,整个就是个看门人。于是,一个扛着行李正前来报道的新生请他帮忙看会行李,自己好去报道,老头答应了并认认真真的在那里守着。过了好半天,学生回来了,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学生吃惊的发现那个老头竟然坐在主席台上,还是一位副校长,大名鼎鼎的教授。有没有谁知道这位老人是谁?(生答:季羡林)你是怎么知道了呢?对,他(出示照片)就是季羡林老先生。季老先生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还是一位散文大家呢!几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齐读。)

2、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是谁种花给别人看吗?(德国人)德国人养花给季老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

(引学生用书中的话说出来。)

4、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

奇丽、奇特

三、品读感悟

师:到底是怎样一番奇丽的景色,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来到德国,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用 波浪线画出德国人爱花、养花的句子。

师:我刚才看见许多句子都被同学们划上了记号,谁先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你找的是这段话(出示句子)。

师:从这段话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生:他们都很爱花。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呢?

生:家家户户。

师:(家家户户变红)透过家家户户你有感受到什么?

生:不是一个,而是每家每户。

师:是啊,好一个爱花的民族!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什么?

生:他们养花很奇怪,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注意这个词(脊梁变红)A:音;B:形,脊还是个生字,可不好写呢,来抬起手来我们一块儿写一写;C:义,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想想看,在屋子里看到花的脊梁,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生答。)

师:为什么只能看见花的脊梁呢?

生:因为他们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临街窗外,朝外变红。)

板书:

临街窗外

师:那么爱花,那么爱养花,却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谁来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

(指名读。)

师:为什么德国人把花都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这不禁引起了我的猜测,谁来当我的女房东,帮我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指名上台)允许你把书带上来,知道依据课文的哪里做准备吗?(生指文)好极了。

师:可以开始了吗?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师:大家来评评这位女房东当的怎么样?

生:她的表情做的好,做出了莞尔一笑。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莞尔一笑”是什么样的呢?

生:淡淡的,微微的笑。

师:来我们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莞尔一笑。(互动)老师刚才看见好多女同学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微的一笑,真美。

师:刚才同学注意到了“莞尔一笑”这个词,1、音:变调;2、多音字东莞。

师:老师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你刚才莞尔一笑说的那么好?

生:我觉得这在我们德国很平常啊,同时,能让别人欣赏到自己种的花,我也有一点点自豪。

师:好一个自豪的女房东!(老师带头鼓掌)请上位。

师: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句子,出示句子。)

师:从这段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美)你们从哪些词体会到美的呢?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词)。

师:姹和嫣都是生字,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什么了?

生:都是女字旁。

师:对,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注意到了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大胆的猜猜看,那这两个字都是形容什么的?(女子)好样的,在字典里。“姹”是美丽的意思,“嫣”是娇艳的意思。都是形容女子的没有的。看,古人造字就是这么有意思,总是把字音、字型、字意结合起来,掌握这个规律了,以后再来学习这方方正正的汉字就不会觉得难了。但是,在“姹紫嫣红”这个词里就不是形容女子而是形容花了。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样的?

(指2、3人答。)

师:还从哪里能感受到花的多呢?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那么,“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又是什么样的呢?

(指2、3人答。)

师: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在眼前想象画面。

(配乐师范读。)

板书:

花的海洋

师: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

师:你的描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进画里呢?谁来读读这段话?

(指2、3人答。)

师:你读的真好,老师和全班同学都被你的朗读给陶醉了。大家想读吗?(想)好,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上画面,我们一块儿来读 。

(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同走进了花的海洋呢?谁来为大家读读这段话呢?

(出示句子。)

师:这些句子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再细细品读这段话,看看每那句话打动了你?

(自由读。)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会读书。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答。)

师:是啊正因为每一家都把花种在外面,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所以,走在街上又能欣赏到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儿的每一个人早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呢?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生举例子。)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在生活中理解了这句话的真真含义。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的。所以,只要我为人人就会换来人人为我,就会换来花香满街,就会换来美好的人间。

师:在四五十年之后,这位老人又一次来到了这条街上,他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们一块来读读第4自然段。(齐读第 4段)老人不禁感叹“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出示句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什么变了?(生答)那没有改变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

师: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生答。)

四、小结拓展

师: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老师知道,课前,很多同学收集了关于德国和季老先生的资料,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在这一一交流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图片)下去之后,同学们可以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举办一个专题汇报吧!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多遍,越来越觉得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会议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 《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了魂牵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

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一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树起一道丰碑!这行云流水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篇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邹慧珍,中共党员,漳州市龙师附小语文高级教师,1994年7月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普师班,同年8月分配到附小任教至今。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章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世界各地风光片;德国街景片、重点词语和句子幻灯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齐读课题。

2、简介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摸清学情。

1、分段概括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2、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紧扣“奇”,了解德国风情。

1、自由读文

2、找找能体现德国这个民族“奇”的句子。画画圈圈作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一:

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脊梁。”

1、教学生字词“脊梁”; 什么是“花的脊梁”?

2、抓住关键词语谈体会。

3、师小结:德国人这种养花方式真奇呀!

4、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预设二: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导读好“如入山阴道上”。

2、默读,找关键词谈体会。

3.相机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

4、体验德国奇丽街景。

5、朗读指导。

6、师小结。

预设三:

C、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读句子。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境界。

预设四:

D、“……美丽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开满了鲜花。”

1、读句子。

2、体会“美丽没有改变”。

四、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写生字。

选做题:

1、查阅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试着写写“梦”的内容。

2、搜集有关德国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德国。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耐人寻味? 养花方式 人人为我 花团锦簇

美丽不变? 奇 花多而美 我为人人 姹紫嫣红

奇丽、奇特? 美丽不变 应接不暇

思乡的梦?

第二课时(略)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依照课标,体现学段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教学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析,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思路进行,紧扣“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悟到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上一篇:热能与动力工程考研专业课问题下一篇:铁道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