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2024-05-0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

篇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这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德国风情。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理解和积累优美语言;另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班的学生自小生活在农村,受生活经验所限,视野、见识不够开阔丰富,德国对于他们来说遥远而神秘。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呈现能较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德国的花美、景美,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但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猜想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相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优美的句子。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并运用“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等好词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积累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感悟德国的美。

3、情感目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其中,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耐人寻味的话的含义作为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并力求在语文教学中去落实知识点的训练,使学生灵活而又轻松地掌握预设的每一个知识点,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知识点的训练,本节课我采用第一种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另一方面借助电子白板、教学课件的恰当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德国的花美、景美、人更美。

本节课我采用的第二种教学策略是:朗读课文,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找出体现德国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汇报并出示句子,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感情朗读的多种方式去理解、感悟德国的花美、景美,并从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理解与认识,我灵活运用教学课件有目的地向学生们呈现,并力所能及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说话练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利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些词语,去练习说话,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词语,做到积累与运用优美语言的目的。本节课,我采用的第三种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从而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领悟文章的中心,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优美的词语。这种教学策略体现在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作者重游德国的感受,是:“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德国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找出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去反复朗读、理解与感悟。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的含义。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知道了耐人寻味的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含义,我充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寻相关的例子,在小组里相互交流、感悟,在班上汇报、交流。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学生从自己与同学列举的具体例子中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最后,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读句子并猜猜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是什么?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下来。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这节课上获益良多。首先,我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作用,让我制作的课件能在这先进的教学设备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们美的熏陶,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知识。其次,我抓住“奇丽”和“奇特”两根教学的主线,突出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与感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多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真正做到了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再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和模式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了,想象能力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领悟文章的中心,从这节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接受了教育。最后,在这节课上,我还努力地体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这节上得以巩固。

篇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 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自由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 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 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 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1) 小组之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1) 好, 我们一起来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 可以补充, 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 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2) 就这一段, 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 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 一边展开想象,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1)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3) 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 闻着花香, 听着鸟语, 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 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 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 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 唉,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 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 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 那季爷爷初到德国, 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 花朝外开, 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 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 自由练习朗读。

(5) 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 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 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 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 奇特的民族, 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 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 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 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 作者漫步异地, 置身于花的海洋, 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 此时, 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 了解他的心境。课下,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篇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篇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一、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再让他们说说身边这样的事例,最后让学生在《给予》中情感得到升华,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二、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默读――指名读―评价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2、课堂中不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心形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说是这一课堂设计的新颖之处,我把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通俗易懂地诠释在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形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表情也过于平淡,总有一种羞于表达的感觉。

三、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景色奇丽”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让学生感悟“丽”时做得比较到位,但对“奇”的感悟时却稍有欠缺。

篇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本案中有借鉴网友及教案的设计,在此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掌握“脊”、“嫣”的笔顺;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u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德国风景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影像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一盆花;课件。

u 教学流程:

一、身临其境,看题质疑

1.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德国风光影像,请同学观看,并讲解。

2.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吗?(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当你看到这样的课题时会有怎么样的疑问?

二、初步阅读,学习生字词

1.带着刚才的问题,阅读课文,并努力写好批注。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并着重学习“脊”、“嫣”的笔顺。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指名读第一段

2.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呢?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寻找语句)

3.待学生说之后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朗读。

4.让学生试演“德国人种花时怎么安放花盆的”。引导理解“脊梁”。

5.理解“莞尔一笑”。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什么词语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6.季羡林爷爷当时惊讶,而房东却平常,你能理解作者心情吗?用朗读来体会下。

过渡: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1. 示范朗读。

2. 学生发言。

预测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3.总结: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4.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5.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接着抄写并练读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抄写的语句。

7.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8.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9.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10.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11.理解“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想的梦。”

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了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引导交流:人永远不可能以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是,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试举例谈谈。(出示课件)

在家庭里,

在 里,

2.总结全文:德国风景奇丽,民族奇特,在季羡林爷爷的笔墨下,你记住爷爷什么话了?

3.出示作业: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学习课文后,你赞同作者这样说吗? 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景美

民族奇特 人更

篇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

许芙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授课结束后,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让课文走进内心。

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景色更是令人神往,所以决定在集体备课时展示这一课。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对德国这样一个异域国度充满了向往,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我不断深入解读文本,不断地在内心自我发问:文本到底要给我们展示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如果我是学生,我想学什么?我有哪些是自己读文就可以理解的,又有什么是自己疑惑的?从而确立好本文的三维目标,让自己的备课有了确定性的方向!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学生走进文本还能走出文本

自己喜欢的文章不代表学生会喜欢,自己感悟的情感不代表就是学生的情感。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文本间自由行走!

1、抓关键词句,通过多种读文方式和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等,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导入部分以“花”的四字词语为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花”的其它四字词语。目的一:直接走进今天文本中的“花”,走进文本;其

二、为下文学习德国“多么奇丽的景色”部分的拓展朗读做好铺垫!

2、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借助画面理解读,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再次渲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同时,在此处采用词语替换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了词语,多角度深层次感受景色奇丽。

3、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一、在品味“民族奇特”时学生由于课前收集了有关德国的资料,所以对文本上所展示的句段的解析偏少,多数都是以自己收集的资料为补充说明,这一环节稍显处理的仓促,没有很好地站在文本的基础上。

二、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向他人学习,自我反思,寻求更好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篇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认识三个生字, 会写七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 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整体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

难点:能懂得其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朗读感悟法;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的中国文化, 又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今天, 我们就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到德国去走一走、看一看, 领略一下那里奇特的风景与风俗。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 齐读课题。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自己养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

2. 你家里有养过花吗?是给谁看的?

二、学习课文

1.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同时边读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这个民族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收获吧。

(1) 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话? (投影出示)

a.“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读“脊梁”。摸一摸自己的脊梁。在这句话中“花的脊梁”指什么?

b.莞尔一笑, 说:“是这样!”“莞尔一笑”是怎么一种笑?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莞”字还有一个读音, 当地名时读“guan”, 如“广东东莞”。

c.“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分别是描写花的什么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应接不暇”这个词中的“暇”字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d.“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什么意思?“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2) 生字大家掌握得不错!课文内容读懂了吗? (投影出示)

作者先后 () 次踏上德国。在德国留学期间作者惊奇地发现 () 。时隔四五十年, 作者又来到德国, 他发 () 。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多么 () !多么 () !”

3.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德国是奇特的民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4. 全班交流。 (谁来读读让你感到“奇”的句子)

(1) 体会“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含义

读了这些句子, 你觉得“奇”在哪里? (指导朗读) 感受到“奇”了吧!还有吗?

(2) 体会“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的含义

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这哪里是大街呀, 简直就是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吧。读——”

(3) 体会“我走在街上, 抬头一看, 又是”的含义此处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 体会“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的含义。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 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 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 大家轮流值日, 还有呢?

三、课堂总结

课上到这里, 在上课之初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吧?正因为在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 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 本人根据教学过程反思, 可以通过在学生自学字词, 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 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 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并进行语句的填空, 训练学生表达。

五、布置作业

(1) 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自己身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故事。

(2) 推荐读书: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

师: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 让我么绽放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里。

六、总结写法, 拓展延伸

1、回顾全文, 了解课文写景抒情明理的写作方法。

板书:写景抒情明理

2、师:今天, 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 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 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 带着对德国人的敬重, 再次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你家里有养过花吗?是给谁看的?

“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篇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篇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学生课前将课文读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980年,作者再次来到哥廷根访问。后来,他写下了这篇抒发心中感慨的美文。

3、初次读到这个题目,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4、你能模仿这样的句式说几个短语吗?

5、从这些短语中,你体会到大家都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乐于奉献)

6、文中有几处地方和题目遥相呼应,体现了这样的奉献精神?

二、朗读课文,体会精神

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批注。

2、交流讨论,找出两处和题目互相照应的地方。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人在这个句子中加上一些关联词语,你觉得哪个句子最恰当,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只有人人为我,我才会为人人。

(2)只要人人为我,我就会为人人。

(3)因为人人都在为我,所以我也要为人人。

4、尝试比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区别。

前者:感恩、报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精神。

后者:最终利己的心态。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的最终目的是想要人人为我;要想人人为我,所以必须先付出。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段。

三、聚焦奇丽,积累语言

1、面对眼前的鲜花,听着德国人的心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2、聚焦“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里?

3、聚焦“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说这是一片奇丽的景色?景色的奇丽又表现在哪里?

4、朗读、背诵第三节。

5、小结: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年年有了这奇丽的景色!

四、质疑问难,深入内心

1、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问难,讨论回答。

3、师引疑:

(1)德国人爱花、养花,到了如此奇特的地步,相信季羡林先生25岁初到德国那一年,不会没有深刻的感受,这篇文章应该早在1935年就写出来了,为何直到45年后的今天才写出来?

联系时代背景。

时代的对比、中德两国国情的对比。

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季羡林《怀念西府海棠》

(2)作者为什么说回到哥廷根,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作者历经浩劫,幸运活了下来,完全不敢相信还能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眼前熟悉的一切,仿佛是一个不真切的梦!他不会不想起――

四五十年前的生活

四五十年前的师友

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请读一读这几个片段――

女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般。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她的照顾下愉快地生活(我要离开哥廷根了),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

――摘自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

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是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

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东西,哪一点不饱含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

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面前来;愿这些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摘录自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

(3)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五、布置作业,简洁结课

1、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当天夜里,季羡林就在旅馆里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泪水几乎打湿稿纸”

2、让我们再次走进季老先生的思乡之梦――(齐读两段课文)。

篇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叶小丽,女,1980年10月20日出生,小学高级教师,6月毕业于龙海师范学校,现任教于长泰第二实验小学。执教以来,坚持把教育工作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

效,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教学里的佼佼者;视工作为生活,视学生为希望,在点点滴滴的教抚中给学生带来知识与欢乐,体现“快乐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理解“颇”“耐人寻味”的意思?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课文(见第1号教者)

篇1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会读会写“莞、诧、嫣、脊”等生词,“并且弄懂“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深刻明白文章标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和合作探究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生活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导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对德国景象的描写。其实我们也像德国人一样,自己也种花,但是我们种花更多是为了自己欣赏、好看,而季羡林先生说德国人种花为了给别人看?让我们带着好奇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

(1)请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大声朗读生字词并评价,同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生字本上规范地书写生字。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强调“脊”的笔顺。

(2)请另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生字词,并尝试造句,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别的同学作补充,教师都给予激励评价。

2、扫清生字词障碍后,同学齐声朗读全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那两方面的内容?”,在文中找出来,并请学生分享。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三)深入研读

问1:文章标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别人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自读2、3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①文章标题意思:“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所以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②看到的奇丽景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齐声朗读,感受景美)(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美”)

问2:这个民族的奇特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来,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民族的奇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组1:德国人种花真神奇,为己又为人。

组2:德国人真善良,他们的关系肯定很和谐。

组3:德国人他们在种花这么小的事情上都在为别人着想和服务,他们这个地方不仅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棒!确实,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一种乐于、主动奉献的人性美、心灵美,也正是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不变的美丽”。(板书“人美”)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把视角放到生活,发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啊?”学生自由发言。(如警察叔叔维护治安、清洁阿姨打扫街道、边疆战士保家卫国……)

(五)小结作业

篇1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要求。

【教学过程】

1. 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同时想一想,家里摘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看投影上的图片,说说图片上的人把花养在哪里?(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总结图片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师(谈话):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先让学生说说养花的目的,然后教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而出现奇丽的景色,最后引出话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师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脊、嫣”等生字。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情况)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景色,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作铺垫。

3. 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师(出示):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师: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请同学生们读读课文,找出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标注出来。(师随机出示句子,并作相应指导)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的指导,首先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朗读时声调要上扬,要有层次)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句话的指导,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要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进行提示,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语速可稍快,要有“应接不暇”之感)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这句话的指导,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原因;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要保持高昂的情绪)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人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请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我为人人”与第二自然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联系起来理解。

师:把“人人为我”与第三自然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联系起来理解。

师:把“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与第四自然段“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联系起来理解。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师: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教师指导学生读句子,明白“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有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师:朗读时,要在“美丽”后稍作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出“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师(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到的“花”指什么?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河和家乡的花)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4. 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师:请同学们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5.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同学们写一写生活中你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篇1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片段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他们认为美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后,师指名汇报)

生1:我认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几句很美。

师:“脊梁”指什么?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自己在家看花的脊梁是不是说明这些德国人并不喜欢花?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2:不,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还有刚才看到的德国风光图中也可以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公园里、路边的绿化带中都有用花种植的图案呢。

师:哦,自己种花却是为了让别人欣赏,那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那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指名读,齐读。要求学生读出敬佩的语气)(在学生找出如下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要求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几个词语后)

师:假如此时的你就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认为会看到一些什么样的花?用屏幕上的句子说一说。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

(白的茉莉花,红的芍药花,黄的……)

师:走在街道上能欣赏这么美的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美读这几句话,有个人读,小组读和齐读)

(当有学生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时)

师:对,我也很欣赏这一句话。大家齐读这一句话。“人人”指谁?“我”又指谁?

(大屏幕展示下面两句话,要求学生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师:能自觉做到我为人人,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呢?

(生自由说)

师:是呀,每家每户,每个人都那么无私,他们的品格是多么高尚。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赏析】执教者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与同学交流,汇报时教师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广度,在可见可想的美景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心灵美,从而震撼每位学生的心灵。

【片段二】

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季老先生就是因为无法忘记哥廷根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才再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抓住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季羡林的个人简介,特别是他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事实。)

(有个别学生写到了季羡林的梦可能是希望未来中国的街道也能花团锦簇,人们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虽然身处美丽的德国,但他迫切希望学成回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把她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赏析】这个片段中,执教者用季羡林自己的事迹和课文结语很好地诠释了全文的主题:为别人着想,欣赏别人的美丽,为他人创造美丽,让自己的人格更完美,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作者单位:遂川县泉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上一篇:钢筋班组劳务分包合同下一篇:暑假实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