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2024-05-05

《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共12篇)

篇1:《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大班社会教案《有用的筷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做到持筷姿势正确,能挑、拨、夹东西,让幼儿了解筷子的种类和作用,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社会《有用的筷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筷子的种类和作用,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

2、学习使用筷子,做到持筷姿势正确,能挑、拨、夹东西。

3、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筷子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不同材料的筷子。

2、难点: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

活动准备:

1、收集废旧的一次性筷子若干,并涂上颜色,幼儿每人一双。

2、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摆放玻璃球、杏(话梅)核、小纸团、玉米粒等,供幼儿练习持筷夹东西。

3、几种常见的筷子(竹筷、木筷、铁筷、塑料筷、不锈钢筷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筷子:“兄弟俩,一样长,是咸还是淡,它们先来尝。”引导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各种筷子。

2、引导幼儿观察筷子,了解筷子的特点、制作材料和作用,并提出问题。

(1)筷子是什么样子的?(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筷子像两根小棍儿,上边粗、下边细,上面是方的、下面是圆的,有的筷子上下都是圆的,筷子的表面很光滑)

(2)老师这里有几种筷子?(有木筷、竹筷、所料筷、铁筷等,筷子的颜色也各不相同)

(3)这些筷子是干什么用的?(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木筷、竹筷、塑料筷、不锈钢筷是人们吃饭用的,铁筷子一般是帮助人们夹一些如蜂窝煤、焦炭等比较烫的物品,长的木筷或竹筷大多用来夹刚炸好的油条,以免烫伤)

(4)为什么吃饭用筷子更好?(幼儿回答,老师小结: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长期使用筷子吃饭,能锻炼手指动作,使手部活动灵活,并能开发智力。外国人吃饭一般都用刀、*等)

3、启发幼儿联想。

(1)你还见过或知道有什么样的筷子?(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小结: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悠久,所以筷子的种类也比较多,有一些筷子比较名贵和讲究,如过去皇宫里使用的象牙筷、骨筷、银筷等,现在已陈列在博物馆保存,供人们欣赏)

(2)出示一次性筷子,让幼儿了解一次性筷子虽然使用比较方便、卫生,但为了保护树木,国家已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并让幼儿想一想,一次性筷子用完后还可以做什么用?(练习夹东西、拼摆图形、涂上颜色做筷子操、回收造纸等)

4、老师讲解用筷子的方法,并示范:两根筷子都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大拇指在连根筷子的上面,食指抵住一根筷子,中指在两根筷子中间,无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小拇指在无名指下面。

5、幼儿练习拿筷子:每个幼儿用右手拿一双筷子,按老师讲解的方法学拿筷子,练习用筷子夹、挑、拨桌上准备的东西,比一比谁夹得多、夹得快。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并启发幼儿说一说:什么东西好夹,什么东西不好夹?为什么?是拿筷子的上面好夹?还是拿下面好夹?为什么?(玻璃球和玉米粒等因为光滑且小难夹,杏核和小纸团有棱角好夹)

6、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筷子好用?为什么?(竹筷、木筷好用,因为竹筷、木筷不滑,好夹东西)

(2)用筷子吃饭时应注意什么?(不咬筷子、不用筷子击桌子、击碗,不拿筷子玩等)

活动延伸:

1、用旧挂历纸自制纸筷子,供游戏时用。

2、收集旧的一次性筷子,和老师一起涂色,制作筷子操器械。

3、学做筷子操。

教学反思:

通过猜谜语,引起了幼儿观察筷子的兴趣,认识了筷子的特点、种类及什么情况下使用筷子,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拿筷子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85%的幼儿基本学会了拿筷子,会用筷子,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

本文扩展阅读: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篇2:《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种类和作用,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

2.学习使用筷子,做到持筷姿势正确,能挑、拨、夹东西。

3.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筷子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不同材料的筷子。

难点: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

活动准备:

1.收集废旧的一次性筷子若干,并涂上颜色,幼儿每人一双。

2.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摆放玻璃球、杏(话梅)核、小纸团、玉米粒等,供幼儿练习持筷夹东西。

3.几种常见的筷子(竹筷、木筷、铁筷、塑料筷、不锈钢筷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筷子:“兄弟俩,一样长,是咸还是淡,它们先来尝。”引导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各种筷子。

2.引导幼儿观察筷子,了解筷子的特点、制作材料和作用,并提出问题。

(1)筷子是什么样子的?(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筷子像两根小棍儿,上边粗、下边细,上面是方的、下面是圆的,有的筷子上下都是圆的,筷子的表面很光滑)

(2)老师这里有几种筷子?(有木筷、竹筷、所料筷、铁筷等,筷子的颜色也各不相同)

(3)这些筷子是干什么用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木筷、竹筷、塑料筷、不锈钢筷是人们吃饭用的,铁筷子一般是帮助人们夹一些如蜂窝煤、焦炭等比较烫的物品,长的木筷或竹筷大多用来夹刚炸好的油条,以免烫伤)

(4)为什么吃饭用筷子更好?(幼儿回答,老师小结: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长期使用筷子吃饭,能锻炼手指动作,使手部活动灵活,并能开发智力。外国人吃饭一般都用刀、*等)

3.启发幼儿联想。

(1)你还见过或知道有什么样的筷子?(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小结: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悠久,所以筷子的种类也比较多,有一些筷子比较名贵和讲究,如过去皇宫里使用的象牙筷、骨筷、银筷等,现在已陈列在博物馆保存,供人们欣赏)

(2)出示一次性筷子,让幼儿了解一次性筷子虽然使用比较方便、卫生,但为了保护树木,国家已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并让幼儿想一想,一次性筷子用完后还可以做什么用?(练习夹东西、拼摆图形、涂上颜色做筷子操、回收造纸等)

4.老师讲解用筷子的方法,并示范:两根筷子都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大拇指在连根筷子的上面,食指抵住一根筷子,中指在两根筷子中间,无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小拇指在无名指下面。

5.幼儿练习拿筷子:每个幼儿用右手拿一双筷子,按老师讲解的方法学拿筷子,练习用筷子夹、挑、拨桌上准备的东西,比一比谁夹得多、夹得快。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并启发幼儿说一说:什么东西好夹,什么东西不好夹?为什么?是拿筷子的上面好夹?还是拿下面好夹?为什么?(玻璃球和玉米粒等因为光滑且小难夹,杏核和小纸团有棱角好夹)

6.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筷子好用?为什么?(竹筷、木筷好用,因为竹筷、木筷不滑,好夹东西)

(2)用筷子吃饭时应注意什么?(不咬筷子、不用筷子击桌子、击碗,不拿筷子玩等)

活动延伸

1.用旧挂历纸自制纸筷子,供游戏时用。

2.收集旧的一次性筷子,和老师一起涂色,制作筷子操器械。

3.学做筷子操。

教学反思:

通过猜谜语,引起了幼儿观察筷子的兴趣,认识了筷子的特点、种类及什么情况下使用筷子,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拿筷子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85%的幼儿基本学会了拿筷子,会用筷子,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篇3:《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它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 以模仿和想象, 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 通过扮演角色, 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 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假想的情景中去体验成人的生活, 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首先, 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成人的劳动和交往, 培养了幼儿对角色的认同感和角色意识, 愿意与人交往, 潜移默化的对幼儿产生影响。其次,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 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成人的活动, 他们进行独立的对话, 展开自由的交往, 这些都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 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发展。在游戏中, 幼儿互相协商分配角色, 商量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准备游戏材料。这些都需要幼儿相互协商并自我控制才能达成一致。

二、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及社会性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明显增强,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 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 幼儿知道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 上课发言要举手等。幼儿的自主结伴游戏明显增多, 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幼儿在责任感和自制力方面还存在问题, 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有的幼儿也缺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 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

三、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方法

( 一) 创设丰富、合理的环境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1.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首先, 提供各种成品材料, 如餐具、书报等。其次, 制作一些半成品材料, 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各种纸盒、瓶子、布料等废旧物品,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想象, “以物代物”。

2. 合理划分教室的游戏区域, 根据游戏的需要增设游戏区, 并做到动静交替。如开设烧烤店、饺子店、饮料吧、收银台和手工吧五个部门, 了解班级教室的空间大小和各部门的特点。在分组游戏时, 将不同的部门分教室安排, 游戏活跃的部门和游戏时较安静的部门分开设置, 给幼儿留出游戏和讲评的空间。

3. 在各游戏区的明显位置粘贴小标记、提供工作证等, 帮助幼儿更快地区分和进入角色, 如厨师帽, 经理证等。

( 二) 细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情绪

在开展角色游戏时,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情绪, 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一次饮料吧的游戏中, 我看到文文和朵朵在角落里哭, 走过去问了才知道是两个人都想当饮料销售员, 都不妥协, 最后都哭了起来。我提出让他们石头剪刀布来决定, 可是两人都不愿意。我对文文说:“文文, 你之前当过饮料销售员, 朵朵没有当过, 那这次就让给朵朵可以吗?”说了很久, 文文还是只哭, 不肯退让。我想起上次游戏中, 朵朵当手工吧经理的时候开心的摸样, 便对朵朵说: “朵朵, 老师记得上次你当手工吧经理的时候当得特别好, 教小朋友做手工, 评价小朋友的作品, 特别棒, 游戏都开始了, 手工吧还没有经理呢, 要不你去手工吧帮帮小朋友吧。”听到这, 朵朵心动了, 便停止了哭泣, 高兴地拿着经理的工作牌离开了, 文文便成为了饮料销售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都是因为上次游戏时对孩子的仔细观察。将观察的东西记录下来或者拍下来, 很有可能对之后的活动带来帮助。

2. 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如常用哪些材料? 是如何操作材料的? 不会使用到什么材料? 有没有一物多用? 当缺少某样物品时是否使用了其他的替代物等。通过观察, 及时地调整游戏材料, 为幼儿深入地开展游戏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 选择适当的时机、方式介入游戏

1. 介入的时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了困难会向老师寻求帮助, 当幼儿严重违反了游戏的规则时或者无所事事时, 老师也需要介入游戏。老师对于解决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时, 可以采用“发现幼儿问题———等待幼儿思考———幼儿互相协商方法———提出解决方法”的方法。例如, 在烧烤店的角色游戏中, 服务员端来烤好的食物, 放到了两位顾客中间, 两个小朋友就争抢了起来。这时, 服务员也忘了到底是谁点的餐了, 便发生了争执。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便介入了进来。我先询问事情发生的过程, 了解问题的原因所在, 然后我留了一点时间, 给自己和幼儿理清事情、解决问题的时间。在我已经想好解决方法的情况下, 我将问题抛给幼儿, 请幼儿自己想想解决方法。一名幼儿提出看服务员手里的菜单, 可是服务员为了给下一位顾客点餐, 已经擦掉了刚才的记录。有幼儿提出大家一起吃, 如果两个人不够, 就再点一份。听到这里, 一名幼儿直接就把烧烤让给了同伴, 说自己再点一份。问题解决了, 我才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如服务员要在送餐之后再擦掉记录或者准备多份菜单, 并对两个幼儿在情绪上有了一定的安抚。

2. 介入的方式

(1) 语言的提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 或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 教师的一两句建议性的提示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如发生角色争抢时, 教师说“你们可以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选择角色啊。”在手工吧的游戏中, 幼儿制作了手工作品, 需要出售来赚钱, 但是在商量价格时不是很合理, 两人发生了争吵, 老师说“你买的价格稍微高一点吧, 小朋友做东西也是很辛苦的。”

(2) 行为的暗示。行为的暗示即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的示范帮助幼儿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游戏。如在饺子店的游戏中, “顾客”把吃了饺子的碗、筷子随便仍在桌上, 教师看到了, 便“忙”了起来, 整理桌上的东西, 并说了句“这样店里就干净多了。”有服务员和顾客看到后, 便自觉地收拾起来。

(3) 直接的干预。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 或者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 教师便需要直接以教师的身份接入到游戏中去。

( 四) 关注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 鼓励幼儿积极交往

在游戏中, 除了那些能干的幼儿, 还有一些孩子会被我们忽略。也许是因为胆小、不自信, 他们只能玩到没有人愿意玩的角色, 或者因为无法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不参与游戏。典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朋友, 当我看到他一个人坐在旁边的时候, 便问他: “典典, 你怎么不去玩游戏?”他说: “我不想玩。”原来是他想扮演的角色被别的小朋友扮演了, 他又不想去玩别的角色。于是我先慢慢引导他选择其他角色, 告诉他除了他喜欢的角色外, 其他角色也非常重要, 如果做得好, 也可以为小朋友带来帮助。我也告诉他, 在下次游戏中, 让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激发他游戏的兴趣。通过努力, 他慢慢开始接触别的角色, 玩得很开心。

( 五) 丰富幼儿评价经验, 帮助幼儿发展

通过每次游戏评价环节, 我总结了角色游戏评价环节的内容。首先, 可以评价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一般指幼儿对角色的装扮、语言、动作、职责的认识等。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做出“请”的手势, 送菜的时候用双手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其次, 是分析评价幼儿反映的生活经验。如幼儿在烧烤店的游戏中, 知道服务员是如何点餐的, 知道烧烤的摆放位置等。再次, 是评价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如有幼儿提出“厨师做烧烤很慢, 顾客要等很久”, 幼儿是否爱惜游戏材料也可以是评价的一个方面。在评价时使用多种讲评方式。包括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讲评等。在评价时, 我会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 请幼儿观察回忆, 帮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如有幼儿提出自己是饺子店的服务员, 但是生意不好, 大家都去烧烤店了, 饺子店没人, 通过吆喝的方式吸引顾客也没有用。这时, 有幼儿提出把饺子做得更美味才行, 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些调味料, 让顾客自己调味道。有幼儿提出要增加饺子的种类, 如蒸饺子、煮饺子、煎饺子, 还可以有不同馅的饺子, 这样才能吸引顾客。有幼儿也提出了饺子的价格要规定好。教师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做了改进, 增加相应的游戏材料, 下次游戏中, 饺子店的生意好多了。

由于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 其社会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感受快乐, 在玩中学、在玩中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教师要适当引导, 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进入大班, 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他们有了与同伴相互合作、交往的需要, 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 对社会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 以模仿和想象, 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 创造性地再现社会生活, 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在活动中, 有部分幼儿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缺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和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本文试图从环境创设、游戏中的观察、游戏介入和游戏评价等方面阐述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以帮助幼儿获得勇气、健康成长。

关键词:角色游戏,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瑜.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8) :64-65.

[2]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J].幼儿教育, 2008, (7、8) :30-38.

[3]王月霞.观察法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 2006, (10) :23-25.

[4]方建华.角色游戏中教师对问题的判断与指导[J].幼儿教育, 2010, (1、2) :41-44.

篇4:《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关键词】建构游戏;幼儿;社会性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古往今来的孩子都着迷于游戏,游戏代表着孩子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还蕴含着有益于幼儿发展的隐形教育潜能。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因为使用材料协调上的争执或活动角色分配上的不一致而引发幼儿间冲突的发生,冲突发生之后的协调过程或避免冲突的发生,都是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一个关键时机。幼儿解决冲突、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合作与分享的发展。所以组织和开展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基本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该从教育层面上来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主体的发展,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案例:在中班的时候,我班的玩具材料不是很充足,但是有一种材料算是最多的,就是大型的积木玩具,于是我就开始给小朋友接触这一类的玩具,中班阶段小朋友的逻辑思维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前一个月搭形状只是偏于平面化,但是小朋友的兴趣意犹未尽,兴致非常高,于是又接着给他们玩下去,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他们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房子、小船、卡车、凉亭、长廊等等形状。实践证明,只要建构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思维还能促进幼儿的基本活动的形成。

二、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作为最基本的幼儿生活现象,它与人类历史伴随始终。但是,把幼儿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是近来幼儿教育的事情。研究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成为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的主动性

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建构性游戏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想象为中心,让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

案例:我县在五月份举行了大型的建构游戏比赛,比赛内容是根据小朋友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跟着爸妈到公园玩的情景,把自己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利用大型积木、花束和塑料玩具拼搭出来的。

在良好的游戏设计中,幼儿可以不断地处在问题情景之中,保持高度亢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

(二)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学习是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并因此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产生了成就感,从而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此外,幼儿在伙伴交往中必须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获得健康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心理要求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包括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游戏应该满足、发展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建构游戏则能充分促进幼儿认知中好奇之心的发展。它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明显的特征是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

建构性游戏理念指导下的结构游戏是以构造为活动内容的游戏。幼儿利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经过动手操作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反映不是对眼前事物的简单直接地再现、模仿,而是具有明显的幼儿认知个性的按照其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构想和搭建,它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辐合的结果,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游戏。建构游戏发展幼儿的构造、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

(四)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建构性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而拼搭起来的东西,同时幼儿也不断的寻找发法企图把他自己搭的东西拼搭的更好,他就会不断的挖空心思,投放更多的感情,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五)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建构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应该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发展幼儿社会性,幼儿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等揭露幼儿鲜活的内心世界。建构游戏活动以一种“小的社会形式”与幼儿相互作用,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不断的社会化交往中获得发展。

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建构性游戏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好奇、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博览》.2010年 5月份,第25-26页

篇5:《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选自大班(秋期)健康《正确握筷子》,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光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分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大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有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此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形状和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2、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3、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知道多活动手指有益健康。

4、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理解团结力量大。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筷子的形状和用途,掌握正确握筷子的方法。

难点: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

2、每组一只托盘,里面装有玻璃球、纸球、花生粒、豌豆粒若干。

3、《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4、幼儿用书第12页、第13页。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活动主题。

1、教师说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引导幼儿说出谜底——筷子。

二、幼儿认识筷子,并说说它的用途。

1、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

2、请小朋友们拿起筷子,说说筷子是什么样子的?(一头是圆圆的,另一头是方方的),筷子有什么用呢?

三、幼儿掌握正确握筷子的方法。

1、小朋友们都说筷子可以用来吃饭和夹菜,请小朋友们夹一夹。

2、教师讲解示范拿筷子的正确姿势:两根筷子都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大拇指在两根筷子的上面,食指抵住一根筷子,中指在两根筷子的中间,无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小拇指在无名指下面。

四、幼儿分组比赛用筷子夹夹托盘里的东西,并说一说感受。

1、幼儿先夹一夹托盘里的玻璃珠和纸球,并说一说什么好夹,什么不好夹,为什么?若姿势不正确要及时纠正。

2、把筷子分开,看看能不能夹起东西,认识团结的力量。

3、在此基础上分组比赛:幼儿随着音乐声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夹托盘里的东西,看谁夹的多。

五、小结:“健康博士告诉我”使用筷子的好处。

1、通过健康博士的谈话,让幼儿明白多动手的好处。

2、筷子只有中国人使用,使用它能灵活我们的双手,手是我们的“第二脑”手指灵活会使我们更聪明。我们一定要经常活动手指,让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六、活动延伸:

教师提问:“筷子除了可以吃饭、夹菜,还可以怎么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用筷子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谈话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3、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幼儿通过对玻璃球和纸球的训练,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比赛活动,通过夹取不同的东西,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活动延伸之前,应穿插一个游戏活动。因为《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用筷子夹托盘里的东西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奏乐。[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这样,整个课堂教就完整了。

篇6:大班社会健康教案《筷子兄弟》

(健康、社会)

一、设计意图

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了。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筷子是中国餐桌上的重要餐具,筷子在使用和摆放时,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礼仪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4-5岁幼儿能够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筷子的文化吧!

二、活动目标

1、会姿势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

2、知道筷子在摆放和使用时的一些简单的礼仪规范。

三、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筷子兄弟》

小小筷子本领强,手握中间对齐棒。拇食中指来帮忙,先张开再合拢。反反复复夹菜忙,饭菜吃完味更香。

(二)错误的用筷方式有哪些

出示图片,分别讲解错误的用筷礼仪。

(三)观看正确用筷子的视频,学习正确的用筷姿势和礼仪

(四)活动延伸

亲子游戏:小小筷子送货员

篇7: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有用的车牌》

设计意图:

今天我选择这一题材来源于生活,记得在一次“交通警察我爱你,交通规则记心里”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与警察的互动,让我发现了孩子们对警察叔叔、阿姨们每天的工作很感兴趣,同时也了解了有关的交通意识。于是,我在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孩子对车牌几乎没有认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有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车子已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每天接触到车子,虽然不会开车却天天坐车,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让人应接不暇。为此,我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有用的车牌》,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车牌的重要性,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了解车牌的重要性、构成及车牌颜色的意义。

2.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区分淮安车牌和外地车牌。

3.继续萌发探究车牌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有了解,并有一定的交通规则意识。

教具准备:“车牌的秘密”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自制车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熟悉交通规则,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1.儿歌欣赏“交通规则记心间”。

师: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要经过一条条马路,你们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了吗?下面一起看看……

2.引导幼儿根据交警的指挥手势猜想发生了什么事。

提问:看到警察叔叔的手势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3.引导幼儿观察被叫停的汽车,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4.提问:警察为什么要让这辆车停下?为什么汽车有车牌才能上路行驶?

5.教师总结车牌的重要性。

二、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车牌的构成。

1.了解车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认识淮安的车牌。

(1)以警察的提问引发观察车牌的兴趣。

(2)出示课件车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车牌的构成。

提问:车牌上有什么?(汉字、字母、数字)

(3)理解车牌第一个汉字表示的意义。

引导幼儿认读车牌上的汉字“苏”。

结合中国地图课件,了解汉字代表省,“苏”就表示我们所在的省――江苏省。

(4)理解车牌上汉字后字母表示的意义。

引导幼儿认读车牌上的字母“H”。

结合课件江苏省地图,了解字母代表一个城市,“H”就表示我们所在的市――淮安市。

(5)了解车牌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课件,让幼儿了解车牌上的数字是每一辆车的编号。

(6)总结:车牌上有汉字、字母和数字组成,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车牌上的“苏”代表江苏,大写的“H”代表我们淮安市。

2.了解车牌颜色的意义。

(1)启发性提问:这块车牌是蓝色的`,是不是所有车牌都是蓝色的?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车牌?你见过什么车上面是蓝(黄、白)色车牌?

(2)结合课件让幼儿了解车牌颜色的意义

(3)总结:大型客车和货车是黄色牌照,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蓝色牌照、白色牌照是军车和警车。

三、巩固对车牌的认识

1.游戏:选车牌(按车型选相应颜色的车牌)

2.游戏:找车牌(在众多车牌中找出淮安的车牌)

3.游戏:猜车牌(根据车型猜车牌的颜色,在根据车牌上汉字和字母辨别是否是本地车)

四、操作活动:帮警察叔叔分车牌

1.分组自选:a.区分淮安车牌和外地车牌。b.区分大客车、警车、轿车车牌。

2.集体检查。

活动延伸:

继续激发幼儿探究车牌的兴趣。

1.车牌有蓝色、黄色、白色,还有其它颜色的车牌吗?

篇8:《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通过在成都市某幼儿园对A幼儿一日生活一周的观察, 发现在值日生选举的时候会出现幼儿私下叫小朋友给他投票的现象, 如果有同伴没有给他投票他也不会投票给那个小朋友, 老师对这种现象也没有干预。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关于值日生的文章没有涉及此问题的, 本文试图通过A幼儿的案例来呈现一些粗浅的观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成都市某幼儿园大班A幼儿, 5岁, 男。由于是个案, 故选举值日生的活动为A幼儿参与的选举; 本研究运用到的方法为观察法和访谈法。

三、案例呈现

此时正值放寒假的倒数第二周, 幼儿园在举办一个关于庆祝春节的活动。

观察的第一天, A幼儿一直在户外画画 ( 庆祝春节活动的一部分) 故没有参与值日生的选举;

观察第二天没有进行值日生选举;

观察第三天10: 45—10: 50是选值日生的时间, 吃完水果, A幼儿和班上小男孩聊了起来: “由北京开往青岛方向的列车以3600米的速度超速行驶, 由于列车离心力撞到了电线杆上……。”老师打断了, “说话的待会儿就不选值日生了哈, 他昨天中午吐饭, 还选 ( 指着A幼儿) ?”他抿着嘴摇摇头。

选举开始了。

Y老师: “想当值日生的男小朋友举手?”他举手了。

Y老师: “举手的都上去 ( 站成一排让其他小朋友举手投票) 。”

Y老师: “同意他 ( A幼儿) 的举手”。这时他歪着小脑袋看了看哪些小朋友举手了。

Y老师: “哦, 两票”。他撅着小嘴, 嘀咕着: 哼, 以后也不选你了。

观察的第四天10: 15—10: 20选值日生, 今天选男小朋友当值日生的时候他没有举手。从Y老师说开始选的时候, 他就一直在和同桌的另一个小伙伴商量什么。当老师说选B的时候, 他同桌的小朋友举手了, 他直接把同桌小朋友举的手压了下来 ( 意思是叫他不要选他) 。当老师说选C小朋友的举手, 他笑着把手举得高高的, 还冲着同桌做鬼脸。

观察的第五天11: 05—11: 10选值日生, 他站上去就对D幼儿说: “D, 你投我哈。”刚竞选没有成功的一个小女孩对他说: “A, 你不选我, 我就不选你。”他歪着脑袋仔细的看了看举手选他的小朋友。

小朋友争当值日生有很多原因: 1. 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或奖励。例如有的幼儿当值日生是为了获得教师的称赞还有的幼儿是为了获得漂亮的小奖品; 2. 当值日生可以管别人, 行使一定的权利;3. 认为当上值日生是小伙伴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回家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讲, 觉得这是一件自豪的事情等。但幼儿这种私下“拉票”的举动有哪些原因呢?

( 一)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 特别是现在的小朋友都聪明。当听到大人的一些对话或行为都会很快的学会, 他们的“拉票”行为可能会从电视或一些其他成人的事例中习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 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 因此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对儿童来说, 不仅教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 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模仿对象。

( 二) 幼儿确实特别想当值日生但一直又没有办法当上, 因为每次只选一个男小朋友和一个女小朋友, 即使表现好但投票出来还是没有办法选上值日生可能就会想到私下拉票的办法。

( 三) 老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没有建设性的干预, 老师是比较赞赏的, Y老师曾对我说: “A幼儿的情商很高, 他的情商体现在选值日生的时候, 叫小朋友都选他, 下次他就反选他们。”尤其是老师在幼儿面前流露出这种赞赏之情的时候, 幼儿会觉得这是一种鼓励, 值得继续做的事情。

对于幼儿在争做值日生这一现象上, 我们家长、教师是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们知道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们家长、老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成为他们的榜样。

我认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给孩子的是一些正面的教育。当孩子回家跟父母谈论起自己当上值日生的时候, 除了感到自豪还应该问问在学校都为小朋友干了些什么, 小朋友为什么选自己当值日生啊。如果孩子说是跟小朋友商量好选自己的, 父母是不是应该给一些引导。告诉孩子, 每个小朋友都想当值日生, 在选举中是不是应该公平的让小朋友投票, 让表现好得到大家认可的小朋友当值日生呢。

作为一位幼儿老师, 更能及时的发现幼儿在园的一些行为表现。对幼儿值日生私下“拉票”这样一些行为, 幼儿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开展移情教育

移情又称同理心 , 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心情, 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当老师看到这种现象是不是可以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移情教育, 为了不针对某一个幼儿让他没有面子可以在其他的一些活动中进行干预, 比如: 在角色游戏的时候再次玩值日生选举的游戏, 老师也参与其中就当那个叫其他小伙伴选他当值日生的幼儿, 如果其他小朋友不选他下次就也不选他们。并正对这种行为引发一些讨论, 这样到底对不对? 如果我每天很听老师的话, 没有违反规则等但还是做不了值日生 , 一个又不听话的小朋友当了值日生 ( 拉票的结果) , 我会不会难过? 通过一些问题的思考, 孩子们可能会更明辨是非, 公正选举。《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有说到: 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是幼儿形成良好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指南》社会领域的相关部分指出要结合具体情境,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学习理解他人。

2、对于值日生的选举, 我们应该有一些标准比如: 好好吃饭, 安静睡觉, 遵守规则……同时尽量让参选的幼儿自己讲出自己的优点或则平常的表现让小朋友来评判。这样比起想要竞选的幼儿站成一排到教室的中间, 一言不发, 让小伙伴投票可能更能公平, 更能判断一些。但切记将值日生工作制度变成一种奖惩的手段, 对“表现不好”的幼儿, 剥夺了别人当值日生的权利, 比如有个小朋友一直调皮捣蛋, 喜欢表现, 老师觉得他影响了老师的管理, 就从来不让他参与竞选值日生。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方式, 会伤害到幼儿幼小的心灵。

3、针对每次分别只有一个男女小朋友能当选值日生, 如果能适当增加一两个值日生名额。参选的幼儿比较多, 可能竞争就没有这么激烈了。

不能说大班幼儿在值日生中的“拉票”现象就是绝对的不好, 这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引导其社会性更好的发展。学校及社会, 幼儿园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幼儿则是小小的社会活动家。《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值日生竞选中的“拉票”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幼儿在做出选谁到值日生, 不选谁当值日生的时候也是一种对同伴、对事件认同的过程, 发展着他们的人际关系。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初期。幼儿在这一阶段对人物、事物和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逐渐发展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 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 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 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一时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会慢慢认识周围的环境, 接触到社会行为规范, 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等的认同, 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总而言之, 幼儿这一时期对其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该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于美荣.关于中班幼儿值日生劳动态度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03)

[2]王莉丽.浅谈大班的值日生教育[J].园所视点

篇9:《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关键词】幼儿 社会领域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情境创设是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的一种教学策略。《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情境教学模式能使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的配合更合理、更协调、更有效。

当前,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虽然提倡设置“情境”运用到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偏差,比如问题情境没有针对性,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情境体验过程走过场,缺少交流与感悟,无法迁移应有经验,没能达到升华的价值。那么怎样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教学活动有生气、有效率,使社会领域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运用巧妙的情境,激发幼儿主动体验

情境含有“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 “情境”与“体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幼儿对相关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幼儿情感体验、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情境创设巧妙与否在于要能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还在于它能唤醒幼儿的感性经验、能围绕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通过实践尝试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的行动,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激起幼儿表达交流的欲望。所以,能为社会性教学内容提供“攀爬支架” 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巧妙适宜地把孩子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吸引孩子处于探究境地,自己主动去发现、体验;唤起孩子的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从而保证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内化体验

在情境中设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幼儿的学,可使幼儿从被动地“学”到主动的“学”,实现幼儿从”学会”过度到”会学”,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内化学习目标。

(一)明确目标。了解幼儿的年龄情况和需要,设计与主题目标一致的问题情境,才能目标明确地针对情境中生成的真实问题,指向性清晰地引导幼儿心理活动的方向,引发参与者思考人与人沟通交往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层次清晰。问题情境的环环相扣、层次深入有利于带领孩子进入问题体验的情境,如果在问题情境中一次性地把新旧经验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的情境问题幼儿会有理解困难,新的社会经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分层提问,循序渐进地把新经验引入或分散在不同的体验情境中,让幼儿由浅入深的内化亲社会的行为。

(三)因势利导。情境中的问题设疑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幼仅仅儿通过回答问题解决社会行为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常常不一致,采取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体验--讨论梳理-再体验这种因势利导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思维线索,通过幼儿自主的体验,教师给予适时、深入的引导,诱发孩子产生新的情绪体验。

三、创设体验的情境,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对积极的事物,可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体验”,因为儿童的年龄特质需要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而体验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适宜的体验氛围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体验活动,促进幼儿产生愉快的体验、领悟和反省,从而达到通过感悟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在角色游戏和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远离说教的方式,让孩子展开飞向生活的翅膀,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获得情感体验。

(一)创设激发共鸣的生活情境,支持幼儿情感换位体验。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生活情境的设计是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贴近幼儿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想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的行为。在“爱心闯关”的亲子活动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感觉,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盲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不方便,多么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接着营造亲子蒙眼闯关取宝的情景氛围,设计如何帮助蒙眼人(家长)的问题,引导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助人经验。 教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体验情境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处境中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让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助人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体验父母的艰辛。

(二)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情境,唤起情感体验产生移情行为。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教师经常通过游戏来让幼儿感知各种幼儿陌生的事物、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践行某项技能。其中最常见的是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在直接参与扮演某种角色或观看某种角色表演的情境中体验这个角色身份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促使“移情”作用发生,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获得这个角色特有的认知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技能。

篇10:《有用的电池》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池的简单知识,并尝试运用。

2.知道废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电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电动玩具,(这些玩具电池容易拆装,且都是一次性电池)。

2.各种电池.(老师准备一些形状、大小各异的蓄电池)。

3.有关电池危害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电池的功能

1.师:小朋友,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

幼:玩具。

师:今天是我们班玩具展览会,你可以选一件你喜欢的玩具玩。(幼儿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玩。)

2.师:大家玩的真开心,问:xx你拿的什么玩具?怎么玩呢?

幼:我拿的小熊敲鼓,我一开按钮,它就动起来。

(其他幼儿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手中的玩具怎么玩。)

3.师:为什么这些玩具又能动又能发出声音呢?

幼:因为装有电池。

师:电池宝宝本领可真大,现在我们一起认识电池宝宝。

二、观察电池的外形、种类。

1. 师:小朋友找找,你手中的玩具,电池在哪儿呢?找到把它放在桌子上。

(幼儿动手找电池,找到后放到桌子上,桌上放有各种形状的电池。)

2. 师:现在看看,这些电池一样么?都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大的`,有小的,还有象纽扣一样的。

3. 师:我们把它们分一下类好么?(幼儿动手将电池分类。)

4. 老师这儿也带来一些电池,看看认识么?

(老师出示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蓄电池,边出示边提问。)

5.幼儿在引导下回答:手机电池,照相机电池,电瓶…….。

6. 师:这些电池用完后,还可以充电,又叫充电电池,你们玩具里的电池能充电么?(不能),它们叫一次性电池。

三、学会电池的正确安装

1. 师:现在小朋友把电池装进玩具里,再让它动起来。

(幼儿动手安装电池,有的幼儿装好电池后,玩具又动起来,有的装好电池玩具还是不动,很着急。)

2. 师:哎,点点怎么啦?奥,玩具坏了,找找什么原因?呀,小朋友也来帮助他,真团结。

(有的玩具装上电池还是不动,小朋友以为它坏了,其他人也过来帮忙。)

3. 师:谁找见原因啦?奥,是电池上反了,怎么才不会把电池上反呢?(小朋友举手回答)

4. 师:我们来看这组电池(出示课件),电池上面写着“+”,下面写着“—”,我们安装电池时要把电池的“+”对着壳子的“+”, 电池的“—”对着壳子的“—”才行。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四、知道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知道了电池的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表扬、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师: 老师这儿有一块电池用很久了,没电了,我把它扔了吧。

(幼儿急忙阻止,说不能扔。)

师:为什么不能扔?(幼儿说出各种原因。)

师: 小朋友看完这段录象就知道了。

(多媒体录像演示电池的危害。)

活动延伸:

师:看玩了这段录象,你们知道废电池该往哪扔?

幼:废旧电池回收箱

师:看来我们班也该设立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师出示自制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小朋友可以把用完的废电池扔进这个垃圾箱里。(师把刚才的废电池当众扔进去。)

教学反思:

篇11:《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目标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过程

1、长高了吗?长胖了吗?

准备:每名幼儿在中班和大班的身长体重测量结果卡(中班、大班用不同颜色区分,身长、体重后留有空格让幼儿做标记)

组织策略:

⑴谈话引起幼儿对保健老师体检测量身长体重的回忆。

⑵出示幼儿体检记录卡,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内容。

⑶幼儿比较自己中、大班的体检记录,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长。

⑷展示幼儿的记录,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我找到了数字

准备:笔、纸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出话题:你找到了数字吗?

⑵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⑶展示幼儿的记录,采用结伴及小组交流的方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幼儿园里的数字

准备:选择晴朗的天气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数字?哪里有数字?

⑵幼儿自由结伴在幼儿园里寻找数字。

⑶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有哪些数字?

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探索的记录单,实物投影或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用视频探头分别展示个别幼儿和家长探索发现的记录单,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和家长探索的结果。

⑵小结归纳幼儿与家长的发现。

⑶将幼儿与家长的探索结果放大,展示在活动室中,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加深对数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5、我家里的数字

准备:幼儿自己的探索记录卡或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结伴交谈:我家里也有数字

⑵展示幼儿探索的记录卡并请幼儿介绍数字表示的用途。

⑶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实物,讨论: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6、汽车上的数字

准备:事前与梁超小朋友的爸爸(汽车司机)取得联系,做好介绍汽车上位置、不同部件上数字用途的准备

组织策略:

⑴提出前一次活动中的问题,引发兴趣。

⑵介绍前来做客的梁叔叔。

⑶幼儿向叔叔提出自己探索中遇到的有关汽车上许多有关数字的问题。

⑷参观叔叔的汽车,了解汽车上不同部件、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用途。

7、书写数字1—10(此活动可分几次完成)

准备:笔,日字格纸,书写在日字格中数字卡1—10,黑板,粉笔。

组织策略:

⑴观察数字卡片,了解数字的书写要求

⑵教师示范数字在日字格中书写规范。

⑶幼儿练习,正确地书写数字1—10。

8、数字连画(此活动可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准备:数点图(提供的图片按序连接后呈一个具体的物体形象)

组织策略:

⑴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数字?

⑵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

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⑷按照数序连线,看看是什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9、数字变形画

准备: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的藏有数字的图画和由变形的数字组成的画

组织策略:

⑴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

⑵找一找1—10的数字躲藏在哪里?

⑶按照数序顺数和倒数。

10、数字的加减(结合主题探索活动超市购物活动进行)

11、音乐中的数字(哆嘞咪)

准备:汪明子和妈妈收集的音乐教室里的音阶图,学习乐器的孩

子们收集的乐谱。

组织策略:

⑴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图片和乐谱

⑵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

⑶用唱名读一读乐谱中的数字。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音乐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2、我做的……上有数字

准备:笔、纸、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浆糊、胶带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我想做……”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想制作的物体以及上面数字的意义。

⑵幼儿自由交谈,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设想。

⑶幼儿用笔画出自己的设计。

⑷幼儿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件有数字的物体。

(此活动分为前后两次进行,前一次为谈话设计,后一次为制作。两次活动之间给幼儿1—2天收集、准备材料的时间)

13、我们来测量

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种测量工具。

组织策略:

⑴认识各种测量工具,了解量尺上的数字的作用。

⑵讨论:怎样测量

⑶探索:我是这样测量的(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测量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4、认识时钟

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种时钟

组织策略:

⑴小小时钟展

⑵时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⑶自己做时钟

⑷我设计的时钟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时钟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5、举办“有用的数字”展览

准备:幼儿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的有数字的物

体,办展览需要的材料(纸、笔、泡沫板、大头针、回形针、胶带、积木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你们还想用大家收集的和自己制作的有数字的物品做什么?

⑵讨论:在哪里办展览?

⑶自己动手,为展览作准备(选择场地、物品分类、布置展览等)。

⑷举办“有用的数字”展。

篇12:《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民间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舞谱”教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3、通过筷子发出的有节奏的悦耳声响,训练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使幼儿动作整齐,协调优美。

4、让幼儿自己设计出新的舞蹈动作,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音乐创造性。

5、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二、活动准备

1、为幼儿准备每人两束“筷子”,筷子尾部系上小彩带。

2、舞谱

3、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以歌曲“幸福拍手歌”进入活动室。

谈话:感到幸福的时候,你还想干什么?

你们从电视上或其他地方见到小朋友跳舞手里拿什么东西。(幼儿充分回答)

2、谈话引出舞蹈“筷子舞”,欣赏教师表演的筷子舞,引起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3、引导幼儿观看舞谱,学习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4、按照音乐节奏教幼儿练习每个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集体练习。

5、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设计更美的舞蹈动作,按音乐节拍,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发展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6、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向老师们表演舞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真棒,舞蹈表演的真好!欢迎老师们六一儿童节那天到我们小朋友在舞台上演出好吗?跟老师们再见吧!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奇妙的音乐城堡》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音乐、乐曲的感受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表演动作。

2、节奏练习。

A、教师弹钢琴,幼儿根据节拍拍声音。

B、教师出示课件,请幼儿根据动物的队型和帽子拍出相应的节奏。

C、教师出示课件,幼儿根据听到的节奏声音拍出相应的节奏。

D、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变变变的歌曲,幼儿自己创编名字的节奏。

3、演唱练习。

A、一起演唱茉莉花,并带着微笑。

B、出示课件,幼儿体会歌曲的起伏感觉。

C、幼儿根据歌曲,配上不同的节奏型。

D、幼儿分为两组,一组为另外一组伴唱。

E、幼儿分为两个声部,二重唱的练习。

4、结束活动:

小树叶飞舞。

幼儿根据相应的曲调,分辨出高低音、上行、下行音等等。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上一篇:东兴酒店周例会管理制度下一篇:村干部队伍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