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2024-04-28

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共14篇)

篇1: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认识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计数方法,知道用条形图进行统计更清楚。

3、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记录纸每组两份,每份4张;记号笔

2、4个橱子内摆放4种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进行记录。

师:“又到了超市需要进货的时候,请你们来帮经理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你统计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表格、画点点的办法,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

二、尝试用条形图涂色的办法进行第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条形统计图和记录方法。

师:这也是一个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有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下代表统计什么东西,纵坐标上的刻度代表统计的数量。如果统计出来苹果有2个,那么就画两个格子。

2、师幼共同完成一份条形统计图

3、再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师: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小结:用条形图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

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

三、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时候会见到统计图。

篇2: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1、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重点: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幼儿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记录表、数字卡、各种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幼儿随音乐《摘果子》进入活动室。

2、在进入教室时,每位幼儿从树上摘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

并回到座位上。

3、让幼儿给水果分类,并排列在黑板上。

二、播放课件,幼儿学习分类统计

1、出示课件,水果统计表。

2、教师讲解统计概念。

3、学习条形统计,通过图表感知数量多少。

三、游戏《猜拳》

游戏规则:男女小朋友各十人,教师出示统计表,找一名幼儿进行统计,其余幼儿猜拳游戏。

篇3: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上出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形成了同一内容下不同结构的课.

两位老师处理问题的风格迥然不同, 但是成功的原因如出一辙, 即都是一位“别有用心”的数学老师.

一、巧设陷阱, 暴露缺陷

“陷阱”教学法是针对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 巧设“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易犯的错误,

然后再根据学生所出现的错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深入剖析,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错在了哪里, 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如果事先在题目中设置“陷阱”, 让学生去做一做, 使其“上当”, 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 给他们“当头一棒”, 再通过正误辩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 记取教训, 便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1. 在概念、公式的理解上巧设陷阱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等内容的表达十分严密,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是记住结论, 忽视内涵而容易出错.函数的概念是初中阶段最抽象最冷门也是学生内心最拒绝的一个知识点, 由于情感上的因素, 给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辨析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所以用让学生犯错的方法来加深记忆, 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比如, A老师在知识回顾的环节, 对函数关系式进行辨析时, 给出了是否为函数?

如A老师所愿, 绝大部分一致认定这是一个函数, A老师抓住了这一个机会, 再次让学生回顾了一遍函数的定义———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让学生细品了一下“唯一”两个字, 学生恍然大悟, 当给定x=4时, 将会出现y=±2, 所以不是函数关系.

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 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 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巧设“陷阱”, 巧妙地把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 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以此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实现了学生主体和学习材料的主动沟通, 营造了一种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在相似、易混的问题处巧设陷阱

比如, A老师在辨析二次函数概念时, 给出了y=22+2x和y= (x-2) 2-x2, 学生很

容易被形式上的“2”给迷惑, 这便让对定义没有吃透的同学无处遁形, 等出错后再来及时总结, 就很容易抓住判断二次函数的两个关键:一个未知数和二次项系数a≠0.

巧设“陷阱”, 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浮躁的热烈气氛.教学实践证明, 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初学者上当受骗的“陷阱”, 能唤起学生有意注意, 产生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感到仅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 从而有效地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

二、穷追不舍, 一箭双雕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 就没有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 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 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情到浓时方为真, 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 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

1. 追问———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初中数学中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就像是串在一条链子上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因此如何在每一节课上做到时刻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做到学习了新知识而没有遗弃旧知识,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 这确实应该是每个数学老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需要深厚的数学修养和教学艺术.

B老师在辨析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形式时, 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形式y=ax2+bx+c, 当学生们回答了“不是二次函数, 因为没有规定a≠0”时, B老师的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那它到底是个什么函数?”对这个问题的价值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并把学过的所有形式的函数进行了一次总结和复习:

当a=0, b≠0时, y=c是常数函数;

当a=0, b≠0, c≠0时, y=bx+c是一次函数;

当a=0, b≠0, c=0时, y=bx是正比例函数;

当a≠0时, y=ax2+bx+c是二次函数.

继续追问:二次函数的形式让同学们联想到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一元二次方程.

由此便把二次函数中的a, b, c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联系在了一起, 做到了知识的首尾呼应.

A老师也在这对y=ax2+bx+c (a≠0) 是否是二次函数进行了类似的归纳,

即y=ax2, y=ax2+bx, y=ax2+bx+c,

这三个都是二次函数.这就改变了同学们脑子中固有的二次函数的模式.

2. 追问——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B老师在二次函数的概念的运用时, 给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

x支球队参加比赛, 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

(1) 写出比赛的场次y与球队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 当x=10时, y的值;

(3) 当y=10时, x的值.

这个题目交给了一个娇小的女生到黑板前板书!

学生板书:

解这个方程得, x1=5, x2=-4 (舍) .

对于这么完美的板书, B老师并没有就此:“放过”这位同学, 而是, 让她在黑板前讲解自己的思路.

这位同学大致描述了思路后, 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回报!

当掌声结束时, B老师继续追问:请问为什么要除以2?

这个问题追问得非常有价值, 因为在刚才的B老师的巡视中, 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得到的表达式是y=x (x-1) , 而且即使是正确的同学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

这位同学用来概率统计中的列举的方法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回答其实已经说明这个聪明的女孩已经把概率统计的知识和二次函数的知识串联起来了, 但是这样的答案不足以回答为什么要除以2的问题.

她想了想, 说, 本来A要和B打一场, B要和A打一场, 但是在这种比赛的题目中, 两场只能算一场, 所以需要除以2.

大家继续用掌声肯定了这个表达能力很强的女生的回答!

B老师似乎还没有放过这个题目的意思, 继续追问, 那什么情况下表达式是不需要除以2的呢?请举例!

学生举例, 老师总结, 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寄卡片, 朋友之间相互请客等.

B老师的紧追, 充分体现了B老师的功底至深, 充分体现了该老师对课标的理解, 让学生做数学的主人, 每个人都能在数学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充满追问的课堂是富有灵动和灵性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这样追问的过程中, 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一个提问或多个追问的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他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 在教师的引领下, 他学会了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培养了思维的敏锐度.

三、“吝啬”说话, 懂得放手

A, B两位老师都充分尊重了课标中描述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组织者.懂得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索, 让学生去说、去表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课堂的理解, 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来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

学生与教师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们有着孩子的视角, 与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想法, 宁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 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学生学习搭建“手脚架”而不是放置“绊脚石”!

在A老师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时, 没有直接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而是给出一些问题导引后, 由学生自己归纳, 并在黑板上形成了这样的板书:

A老师用类比学习的方法, 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对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进行归纳!既做到了少说话, 又做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相信一般的知识学生独立或通过合作是能够解决的.如果不相信学生的这种能力, 课堂中是无法放手的, 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放手而不撒手,

四、重视小结, 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 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A老师的框架式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 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目的明确, 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但也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 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 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B老师的充满悬念式小结:

本节课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函数的一般研究顺序是:表达式———函数———图像和性质, 那么我们下节课将会研究什么内容呢?会怎么研究呢?

学习既具阶段性, 又不乏连续性.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 造成悬念, 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 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 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取长补短,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篇4:做身边的数学 学有用的数学

一、凭借生活,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1捕捉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我在教学时采用寻找身边的数、收集整理数据、模拟生活情景、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学习北师版《一分钟能干什么》这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初步感知一分钟能干什么,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一分钟能写18个字,一分钟能读2篇短文,一分钟能做30道口算题,一分钟能背5个单词,一分钟能拍40下皮球,一分钟能跳跃35下,一分钟能……在本课的总结中,有的学生说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宝贵的,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我认为商人把时间看成金钱,我们把时间看成知识,我们要珍惜每分每秒。”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应用意识。

2模拟生活,进行思维实践。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计这样一段。请小朋友写写“我的家”:(1)我()岁。(2)我爸()岁。(3)我家()口人。(4)我掉了()颗牙。这些数据,能让学生显现出生活回忆,对“数”与“物”的映射也易于理解了。

二、源于实际生活,服务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后又服务于生活,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利用春游乘车这个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老师说:“下周我们班就要去春游了,老师要联系车子,我们一起来找个最佳方案,好吗?”学生马上回答:“好。”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获得了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紧接着老师出示投影: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四年级师生共170人。学生小组合作,很快列式计算。第一组方案:面包车4輛,大客车3辆。列式:200x4+240x3=1520元;第二组方案:面包车7辆,大客车1辆。列式:200x7+240=1640元;第三组方案:面包车1辆,大客车5辆。列式:200+240x5=1400元;第四组方案:大客车7辆。列式:240x7=1440元。

老师问:“各组的分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佳,为什么?”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达成一致:第三组的分法最佳,恰好乘下全年级的师生,而且省车、省钱、省能源。

三、依托生活事例,挖掘数学思想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将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挖掘数学思想。

如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收集的大数不但丰富而且有价值:“农博会7天迎客1500000万人次;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四千二百万次;光的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千米……”于是在教学时我撇开教材,就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我还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找的大数。这样的教学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吗?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篇5:《有用的统计》大班教案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3.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人手一张统计表、水彩笔、黑板、白纸、各种超市用品。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超市,初步探索统计的方法

1、货架上有什么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2、幼儿分组自由选择货架进行记录,记录方法由幼儿自由决定。

3、教师点评幼儿统计结果。

二、通过观察法和推理法来学习统计

1、我的朋友也有一家店,是糖果店,糖果店的阿姨和蜘蛛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来看看吧!

(1)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了东东的买糖记录表。

提问: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他可能会买什么糖?

(2)洋洋来买糖,蜘蛛出示洋洋的买糖记录。

提问:洋洋买了几种糖?她怎么来过5次,只买了4种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

小结:好吃的东西会经常买。

(3)菲菲来买糖,蜘蛛出示菲菲的买糖记录。

提问:菲菲来过几次?买过几种糖?这次他会选棉花糖还是果冻?下次会买什么糖?

小结:两种喜欢吃的东西轮流买。

三、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1、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才是最受欢迎的呢?

2、出示“一周糖果销售记录表”及“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理解。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统计表,找出最受欢迎的糖果。

4、教师讲解:数字最大的就是卖出数量最多的,就可以多进货,数字最小的就是卖出数量最少的,就要少进货。

活动结束:

篇6:大班数学 趣味统计与分类 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文档仅供参考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文档仅供参考

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案例点评: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篇7:有用的纸盒大班教案

1、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多种活动。

2、尝试用鞋盒,酸奶盒等纸盒当活动材料,探索多种玩法,培养创新能力。

3、能够完成游戏任务,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环境安全准备:检查场地,材料,幼儿服装的安全性。

2、玩教具准备:鞋盒,酸奶盒,垫子,平衡木。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教师带幼儿进行简单的队列练习,幼儿变队成圆圈,教师带领幼儿手拿酸奶盒子进行纸盒操,活动身体各部位。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做了纸盒操,想一想,用纸盒与我们身体各个部位还可以怎么玩儿?请你们试一试,比一比,看谁想得多,和别人的不一样。

2、探索体验

幼儿在场地自由探索纸盒的玩法,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探索单人,双人合作及多人玩儿盒的方法。

3、交流分享

幼儿展示纸盒的多种玩法。

4、拓展练习

(1)将幼儿按性别分成男孩女孩两队,带到教师布置好的场地上。

场地布置如下:

起点——沿中线左右摆放的空纸盒——平衡木——垫子——横向摆放的空纸盒——终点。

让幼儿思考如何带着纸盒从起点安全到达终点,保护手中的纸盒宝宝不掉到地上,并请几名幼儿上前示范讲述方法。

(2)闯关游戏

请幼儿依次尝试带着纸盒宝宝从起点赶到终点,幼儿运用自己探索的方法行进。(如:先踏着盒子走到平衡木前,将酸奶盒子平放在手上或头顶走过平衡木,用头顶或腿夹着盒子过垫子,最后跨跳或双脚跳等方法越过最后一关,到达终点)

教师进行小结,请幼儿集体再次进行一次闯关游戏,教师有意识提醒男女孩子进行闯关比赛(幼儿到达终点后从场地两侧跑回起点处)。

(3)送纸盒宝宝回家

教师:纸盒宝宝玩儿累了,要休息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安全送回家吧,比一比,赛一赛,男孩女孩谁最快!

幼儿与教师一起念儿歌:纸盒纸盒真有趣,我们和它做游戏,看看谁的本领强,安全送它回家去。念完儿歌后男女孩子出发,继续闯关将纸盒送到终点指定位置,然后从场地两侧回到起点处。

5、教师小结纸盒的不同玩法

三、结束部分

篇8: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以及在统计表中做统计记录。

2.学习使用曲线图来表示事物的变化过程,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和尝试精神。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环境:设置四个入口“玩具关”、“动物关”、“图形关”、“颜色关”。地上画有两个大统计表。

2.统计表若干,铅笔若干。

3.电脑课件,大空白记录表1张,录音机,磁带。

4.骰子、保龄球、套圈、气温记录表、飞标、鲨鱼牙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引起兴趣。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孙悟空的花果山里玩呀?不过进入花果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来问问孙悟空,怎样才能进入花果山呢?

2.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

(1)配班教师扮演孙悟空,提出问题。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花果山做客。不过,想进入花果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果山有四个入口,分别是“玩具关”、“图形关”、“动物关”和“颜色关”,而每个关内都设有难题,小朋友把这些难题解决了,就可以进入我的花果山玩了。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刚才孙悟空告诉老师,这些难题就是数一数图形关里面的图形、动物关里面的动物、玩具关里面的玩具、颜色关里面的颜色的数量有多少,然后用数字在表格上记录好。看哪一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最先攻破难题,进入花果山。

(3)幼儿合作操作。

3.小结:统计的概念

4.学习曲线图的记录方法。

(1)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2)幼儿第二次尝试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骰子、记录表),探索掷骰子的记录方法。

(3)教师小结操作情况。

(4)学习曲线图的记录方法。

A.示范记录孙悟空掷骰子的变化过程。

(幼儿看课件,教师在大空白表格上示范记录。)

B.引导幼儿小结记录的步骤。

(5)幼儿第三次尝试操作。

幼儿分组操作:猜拳、掷骰子、打保龄球、记气温、圈套、掷飞标、按鲨鱼牙。

(6)教师小结操作情况。

5.游戏:会跳舞的曲线图。

幼儿戴上头饰扮演音符,在地上的表格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站好,组成曲线图听音乐跳舞。

6.听音乐出场。

小朋友,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

教学反思:

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篇9:有用的水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水的多种用途。

2、尝试用多种工具、多种方法玩水的游戏。

3、让孩子知道水与人、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树立节水意识,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幻灯片。

2、学具:小盆手绢水壶盆花水杯装有水的桶和盆实物黄瓜、苹果小椅子大、小水桶等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是让幼儿知道水的多种用途;

2、难点是知道水与人、动植物生长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放《吹泡泡》录音带,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入座。看吹泡泡幻灯片,谈话引入。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吹泡泡)你们知道泡泡是怎么来的吗?对,吹泡泡要用到水。

二、基本部分:

1、创设环境,让幼儿在玩中感知水的用途。

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水呢?看,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玩的东西,看看你能用水干什么?

幼儿自由选择工具,边玩边探索水的用途。教师巡回与孩子交流,适时指导

你用水干了什么?你用它做什么了?(对每组幼儿都进行提问)

2、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找出了这么多水的用处。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来听一个童话故事《水的用途》。根据故事内容,适时放映相关的幻灯片。

水的用处可真多呀,可以用来洗菜、洗水果,可以用来浇花草树木,可以用来洗澡、洗衣服,口渴了要喝水。

水还有没有其他用处呢?放灭火幻灯片,教育幼儿不能玩火。

3、让幼儿知道水的重要性,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水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离开水,人们不能生存,动植物也不能生长。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节约用水)你是怎样做的?(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同时放幻灯片):看见水龙头没拧紧,应该赶紧关好;用完水要关好水龙头;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可以用淘米洗菜的水冲马桶。

总之,小朋友们应该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三、结束部分:

篇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用的工具

1、了解锯子的产生以及它的功能

2、阅读图书,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小矮人运用劳动工具的情况

3、学会观察生活,对工具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

各种工具的图片(如锯子、斧头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鲁班造锯》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1)锯子是谁发明的呢?

(2)他是怎么会想到发明这种形状的锯子的呢?这就是仿生学原理,除了锯子,你还知道还有哪些工具也是运用仿生学原理的呢?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仿生学原理。

二、了解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

(1)除了锯子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呢?

(2)这些工具有什么用呢?

(3)我们怎样使用这些工具呢?

(4)我们小朋友如果使用这些工具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5)使用工具有什么好处呢?

在此过程中边说边看图片,让幼儿对所说的工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三、阅读故事《小矮人造房子》,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小矮人使用了那些工具?

(2)这些工具有什么用?

(3)小矮人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

在此环节中,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鼓励幼儿小组交流后集体总结。

四、延伸活动“如果我是科学家”

(1)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发明什么工具呢?

(2)为什么要发明这些工具呢?

(3)这些工具有什么用呢?

(4)怎么使用这些工具呢?

篇11: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有用的车牌》

设计意图:

今天我选择这一题材来源于生活,记得在一次“交通警察我爱你,交通规则记心里”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与警察的互动,让我发现了孩子们对警察叔叔、阿姨们每天的工作很感兴趣,同时也了解了有关的交通意识。于是,我在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孩子对车牌几乎没有认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有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车子已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每天接触到车子,虽然不会开车却天天坐车,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让人应接不暇。为此,我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有用的车牌》,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车牌的重要性,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了解车牌的重要性、构成及车牌颜色的意义。

2.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区分淮安车牌和外地车牌。

3.继续萌发探究车牌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有了解,并有一定的交通规则意识。

教具准备:“车牌的秘密”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自制车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熟悉交通规则,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1.儿歌欣赏“交通规则记心间”。

师: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要经过一条条马路,你们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了吗?下面一起看看……

2.引导幼儿根据交警的指挥手势猜想发生了什么事。

提问:看到警察叔叔的手势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3.引导幼儿观察被叫停的汽车,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4.提问:警察为什么要让这辆车停下?为什么汽车有车牌才能上路行驶?

5.教师总结车牌的重要性。

二、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车牌的构成。

1.了解车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认识淮安的车牌。

(1)以警察的提问引发观察车牌的兴趣。

(2)出示课件车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车牌的构成。

提问:车牌上有什么?(汉字、字母、数字)

(3)理解车牌第一个汉字表示的意义。

引导幼儿认读车牌上的汉字“苏”。

结合中国地图课件,了解汉字代表省,“苏”就表示我们所在的省――江苏省。

(4)理解车牌上汉字后字母表示的意义。

引导幼儿认读车牌上的字母“H”。

结合课件江苏省地图,了解字母代表一个城市,“H”就表示我们所在的市――淮安市。

(5)了解车牌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课件,让幼儿了解车牌上的数字是每一辆车的编号。

(6)总结:车牌上有汉字、字母和数字组成,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车牌上的“苏”代表江苏,大写的“H”代表我们淮安市。

2.了解车牌颜色的意义。

(1)启发性提问:这块车牌是蓝色的`,是不是所有车牌都是蓝色的?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车牌?你见过什么车上面是蓝(黄、白)色车牌?

(2)结合课件让幼儿了解车牌颜色的意义

(3)总结:大型客车和货车是黄色牌照,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蓝色牌照、白色牌照是军车和警车。

三、巩固对车牌的认识

1.游戏:选车牌(按车型选相应颜色的车牌)

2.游戏:找车牌(在众多车牌中找出淮安的车牌)

3.游戏:猜车牌(根据车型猜车牌的颜色,在根据车牌上汉字和字母辨别是否是本地车)

四、操作活动:帮警察叔叔分车牌

1.分组自选:a.区分淮安车牌和外地车牌。b.区分大客车、警车、轿车车牌。

2.集体检查。

活动延伸:

继续激发幼儿探究车牌的兴趣。

1.车牌有蓝色、黄色、白色,还有其它颜色的车牌吗?

篇12: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分类记录“9”以内农庄里的农作物和动物数量,认识统计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教具:农庄动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统记表ppt。种子统计表1份;

2、学具:每人一份种子、动物记录单,动物统计表每小组一份,农家菜园记录、统计表作业单每人一份;4个篮子里装有白果、花生、蚕豆、黄豆种子(数量在9以内),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支,农庄小小统计员奖牌若干。每张桌上贴有水果标志2份。

活动过程:

一、农庄收种子,探索统计的方法

1、设置情景,“农庄里收获了许多种子,王爷爷不小心把种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做农庄小统计员帮助王爷爷把种子分一分,记一记。”

2、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出示种子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统计表。明确统计时要找到相应的标志,在它对应的格子里记录数字。

3、师幼共同完成种子统计表。

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1、幼儿观看农庄小动物ppt,初次尝试记录小动物数量

2、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动物数量。

讨论:有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动物又快又对的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记录小动物。

小组商量,幼儿自主选择统计的小动物。

观看ppt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交流分享记录的方法

3、小组合作统计农庄里的小动物。

4、师幼共同检查每组统计情况。

三、独立完成蔬菜统计小统计员们,你能一个人独立的统计农庄里其它物品吗?那我们挑战一下吧!统计的又对又快、细心认真的小朋友活动后将颁发“农庄小统计员”奖牌。

1、幼儿观看农家菜园ppt。

2、教师提出比赛的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自主评价统计表四、颁发奖牌,结束

篇13:大班数学日历真有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年妈妈送礼物的形式导入新课,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听故事,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形成年月日的概念。

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听“年妈妈”的故事,形象具体的让孩子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365天,一年有十二个月,把复杂的时间概念具体化。

(三)观察、讨论每月的天数、感知大小月的区别。

出示十二座房子,让幼儿观察房子的特点(大小),再让幼儿互相讨论房顶上的数字和房子里的数字是哪些,每座房子里的数字有什么不同。来提升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演示、操作来认读具体的时间

老师告诉幼儿表示月份的数字及日期的数字,演示读法,再请个别幼儿指出具体的时间,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认读,知道先读月份,再读日期,让其它幼儿观察,感知具体的时间。

(五)、幼儿操作,圈出具体的时间。

老师指定具体时间,请幼儿在自带的日历上圈出来,并圈出自己的生日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 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一年有365天。

2、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如今年是哪一年?今天是几月几日,?明天是几月几日,?昨天又是几月几日?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从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并教育幼儿珍惜时间。活动重点: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30(28、31)天,有大小月之分,一年有365天。活动难点: 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2、28、30、31、365”各一张;红包一个;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数字大小有区分);小字卡2、4、6、9、11

2、每人一份小挂历。活动过程:

1、游戏:红花红花几月开。边拍手边做游戏,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老师问:“红花红花几月开”,幼儿答:“红花红花一月开”。老师接着再问:“红花红花几月开”,幼儿接着答:“红花红花二月开”。老师一直问到十二月。十二月花开完后,就过新年了,年妈妈送来了一个大红包,红包里会是什么呢?

2、出示年月日、12、28、30、31、365,原来是汉字和一些数字,这些汉字和数字跟年妈妈有什么关系昵?我们听听年妈妈的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位奇怪的妈妈,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年。年妈妈一共有365个孩子,每位孩子的名字都叫日。一天年妈妈为孩子造了12座房子,大房子有7座,小房子有4 座,最小的房子有1座,这12座房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月。等房子造好了,这个年妈妈就让孩子住在房子里,为了使房子不挤。年妈妈就在大房子里住31个孩子,小房子里住30个孩子,最小的房子里住28个孩子。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提问: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一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个)盖了几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

4、出示“房子”,让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提问有几座房子?每座房子的房顶上有什么?(数字)是哪些数字?(1、2、3、„„12)房子里面有什么?让幼儿观察每座房子里的数字,讨论每座房子里数字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发现有的是1——30,有的是1——31,还有的是1——28。

5、明确大小月及日的概念。

提问:一座房子就是一个月,一共有几个月?让幼儿数一数。房顶上面的数字就叫1月、2月„„12月,让幼儿说一遍。房子里面的数字表示每一天,每一天就叫日,数字1就是1日,数字2就是2日,数字3就是3日„„让幼儿读一读1月房子里面的数字。提问:1月房子里面最后一个数字是什么?最后这个数字是31,那1月份就有31天。我们只要看最后这个数字,就能知道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再让幼儿观察2月份有几天,再提问每个月的天数。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还有的是29天),住了31天的房子就要大些,叫大月,住30天的房子小一点,就叫小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让幼儿寻找并回答。

6、了解二月份的特殊性:二月房子里只住了28个日娃娃,有时还住29个日娃娃,因为29日这个日娃娃很贪玩,经常会偷偷的跑出去玩,只有4年才会回来一次,就住在2月房子里,所以2月房子里经常只有28个日娃娃,2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年妈妈给它起名字叫平月。

复习巩固:一个月是31天的叫大月,一个月是30天的叫小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

教师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一年有365天。以后,人们就把年妈妈一家叫做日历。

7、认读日历:

读日历时先说月份再说日,老师指着数字示范读一个如:1月1日,1月2日,1月3日„„并让幼儿跟读,再随意带读几个;老师随意指数字,让幼儿辨读是几月几日。

8、指认日历。

你们在日历上能找到1月1日吗?

导语:我们看日历的时候,先找到1月份,再到这个月份里找到1日娃娃,这样合起来就是1月1日,同样的方法找6月1日,10月1日。

全班认日历:介绍不同的日历,请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日历和铅笔,在日历上找出老师指定的几月几日,并把自己的生日圈起来。

9、欣赏诗歌《时间伯伯》,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时间伯伯时间伯伯,你是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停止自己的脚步。

从过去走到现在,从昨天走到今天,从现在走向将来。时间伯伯,叔叔阿姨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一定爱惜你,跟随你的脚步,做时间的小主人。

10、活动延伸

篇14: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围绕“有用的绳子’’进行谈话。2.帮助幼儿学习用轮流、修补的方式进行自由、有序的交谈。3.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大方地向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会用“轮流、修补”的方式谈话,是启发幼儿围绕话题谈话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让幼儿在这次活动中乐于、善于用轮流修补的方式谈论绳子的用处,让幼儿用玩的经验去生动地认识体验绳子的用途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运用了多感观参与的方法让幼儿充分地去玩弄绳子,以达到‘‘用连贯性的语言大方的向同伴谈论绳子用途”的目的。)

活动准备

1.各种绳子(毛线、尼龙、扎头的发带)若干。2.幼儿每人自带一根绳子。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引出谈话话题。”

(1)教师讲故事:有一个人,常常忘事,他就用绳子打结帮助自己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结果呀„„

(2)与幼儿讨论如下问题:你在哪里看过绳子?绳子可以做什么用?找一找,自己身上有没有绳子?

(话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都来寻找“我用绳子干了些什么的欲望。)

2.运用“玩一玩,说一说”的方法,让幼儿自由地交谈。(1)让幼儿自由组合,将自己带来的绳子创造性地玩一玩,说一说它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活动。例如:将绳子圈在椅子上跳、爬,把绳子放在地上,在绳子上面走、玩蹦蹦绳游戏。

(2)教师指导幼儿边玩边说。通过插话,帮助那些只玩不说的幼儿与同伴进行交谈。

(这一环节有两个作用。一是给幼儿充分体验、表达的机会,因为全班几十个孩子,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有在集体面前谈话的机会。通过玩耍和自由两两交谈,使每个幼儿都享受了谈话的权利。二是通过集中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对轮流、延续谈话方式的掌握情况,以帮助幼儿更有效地捕捉别人谈话的信息进行对话。)

3.运用假设,拓展谈话范围。

教师提出假设:假如我们的身体是一根绳子,躯干是粗绳子,四肢是不粗不细的绳子,手指脚趾是细绳子,头发是细细的绳子,它们又能干什么用?启发幼儿围绕这些假设,有兴趣地与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交谈,也可以用集中谈话的方式进行有趣的谈话活动。

上一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