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汇报

2024-04-26

智慧城管汇报(精选6篇)

篇1:智慧城管汇报

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市智慧城管平台建设以“建设数字城管,打造美丽城市”为总体目标,完成了城区50平方公里区域的地理数据普查及数据库建设,按照住建部要求建成了九大核心系统和12319热线、领导督办、多维分析、视频管理及全民城管子系统。平台同时整合了在建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和渣土车管理平台,兼容移动执法系统信息化项目,建设了数字城管模式监督评价体系,完成数字城管模式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5月23日,智慧城管平台顺利通过了省住建厅城市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智慧城管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局视察智慧城管平台的建设情况,听取工作汇报。

为更高效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我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由专业公司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组建了信息采集员和坐席员队伍,负责对我市城区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建立了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情况反馈的工作体系,以信息化手段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处置高效、快捷,切实推进了城市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平台投入运行后,按照“第一时发现问题、笫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要求,加大信息员巡査力度,明确网格化管理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充分利用智慧城管终端发现问题随时上传,数字化城管平台及时受理、派遣、督办,及时解决,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低效方式向高效、快捷、精确方式的转变。

针对城市管理考核和城市防汛等工作,我们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网格化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城区裸露土地、升级公交站亭、主次干道过街线杆等专项普查工作,有利地促进了城市精细化管理。

同时,我局积极推广“市民通”全面城管子系统,广大市民通过“市民通”手机APP随时随地将放生在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上传至智慧城管平台,平台分类转至各责任单位进行处置,更大程度地发挥智慧城管平台快捷、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作用。平台运行以来,共上报城市各类问题13393件,其中,街面秩序2996件;宣传广告31196件;市容环境1817件,市政公共设施201件,施工管理9件,12319热线投诉43件,全民城管上报131件。立案2943件,结案2940件,结案率99.7%。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局要求,积极与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对接,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同时,我们还制定了100路视频监控和智慧环卫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智慧城管平台的功能扩展,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篇2:智慧城管汇报

营销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1 1.建设背景...........................................1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2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4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7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9 4.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9 第三章...............................................11 1.基础知识篇........................................11 2.建设应用篇........................................16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

1.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面向未来,城市管理需要变革和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科学、高效、精细、长效‛的管理,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这个时代下必然的产物。它要求将现代工程科学中的系统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现代社会学中的‚善治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创建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3年5月,在原北京东城区委陈平书记的领导下,与课题组一起研究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优化、梳理城市管理机构和流程,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04年10月,经过17个月的反复摸索,‚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新模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7月,随着‚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取得突出成效,新模式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推广。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

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

2.1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在市、区、街道、社区边界的基础上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为准。单元网格划分完成后,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区域(若干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负责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分区域管理。通过分区域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被动、盲目管理问题。

2.2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

将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原则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的要求。在对部件相关的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上,实现城市管理内容数字化。

2.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城管通‛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工具。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城管通‛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调度。‚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城管通‛硬件选型和应用软件开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 293)。

2.4‚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2.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城市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闭环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

2.6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 292)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工作过程、工作绩效的评价,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同时,将监督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和其它城市维护责任主体在奖惩、任用、争优、创先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保证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

从东城区创建数字城管新模式,将现代化城市管理构想变为现实,到如今新模式在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新模式的推广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新模式也在探索磨合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4年10月,为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通过近百次的论

证、修改以及研发团队们的大力协同,基于‚网格化‛管理新概念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2005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当月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10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5年8月,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由建设部颁布执行。同月,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3月,建设部在无锡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试点城市座谈会‛,并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17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6年11月,建设部在扬州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会上扬州模式得到好评,并被大力推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的目标,并指出,‚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在五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覆盖;中等发达的省份五年内应该完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试点城市;发展中的省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突破,至少是省会城市、大城市获得推广。‛

2007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甘肃白银等第三批共24个试点城市(城区)。至此,‚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已达51个,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部办公厅[2007]42 5

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7年7月,建设部在成都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借成都系统验收契机,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两年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2006、2007年间,浙江省和江苏省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在省内的推广,并展开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06-2015年)》,至2012年底,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县(市,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另外,江苏省《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力争在2010年以前,全省13个省辖市和苏南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全部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2007年10月,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在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的培训会议上向各城市代表宣贯了51个试点城市的试点任务,并强调建设工作应首先按照建设部标准规范执行。

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汪光焘部长会上提到,‚继续推广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经验,各试点城市年底前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2008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和《绩效评价》得到颁布执行,标志着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标准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向深入迈进。目前,《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臵结案》正在编制过 6

程中。数字城管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对数字化城管执行手段的提升和运行效果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常州、郑州、长沙、烟台等城市纷纷通过建设部验收,全国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模式,纷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继续加强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城市内涝。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

4.1建设内容(1)管理模式

独立运转的监督员队伍;监管分离的两轴管理体系;闭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包括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2)运行环境

中心机房网络、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建设;硬件和平台软件的配臵集成;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场地建设等。(3)数据建设

部件和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和入库、网格划分和入库、基础数据处

理和入库。(4)应用系统

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核心应用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4.2实施管理体系

数字城管建设涉及体制机制、数据和系统搭建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应组建合理的项目管理队伍,对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分工,使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员能有效地协同工作,发挥最高的效率。一般项目管理体系中包括数字城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管理组、系统组、数据组等角色。4.3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数字城管

(1)通过‚以租代建‛形式建设‚城管通‛、‚呼叫中心‛等部分内容,可减少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由运营商进行建设,通过以上系统的服务外包,可以节省大量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经费,监督指挥中心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技术的研究和拓展中去。

(2)采用BOT方式分期投资,减少一次性投入。

在已经投入运行的试点项目中,有几个项目采用了运营集成商整体投资建设,政府分期还款的项目投资建设模式,即BOT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城市在项目建设初期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有效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又充分调动和利用总承建商的 8

资金、技术和科技力量,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3)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软硬件设备。

在数字城管项目实施前,许多城区已经有网络资源覆盖,数字城管要实现与市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互联,如果单独组网,费用极高。依据这种情况,目前已完成建设的城区大都充分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专网,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

1.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

1.1移动督办子系统(领导通)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是给领导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进行联网办公。领导通过手机移动办公终端,每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最新城市管理状态,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并能查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包括重要紧急的问题,超时处理的问题,高发的问题,每日发生问题来源,监督员的工作情况等,可以让领导全面了解城市管理运行情况。1.2业务短信子系统

短信子系统主要用于通过桌面推送方式和手机短信方式实现人员间消息提示。在使用计算机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时,如果操作人员不在电脑旁边,往往不能立刻获知已经到达的城市问题或者消息通知,这样就无法完全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问题快速反应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手机短信功能。当操作人员需要离开电脑旁边,可以选择需要短信提示,这样当有新案件到达时,会收到案件到达的短信通知,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和传达及时。1.3视频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获取城市管理问题事发现场情况的直接手段,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调用视频显示现场周边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市政、环卫、交通、治安等情况,为指挥判断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各类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

视频监控子系统也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核实及问题的核查提供了新的渠道。夜间监督员不在岗的时间里,可由值守人员通过分布在全市各地的视频探头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保证夜间应急事件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采集。

第三章

1.基础知识篇

应该从哪几个角度介绍数字城管?(1)数字城管新模式的介绍。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2)数字城管的六个创新点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流程再造;综合评价体系。(3)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

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4)目前数字城管新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情况

从2005年,东城区系统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城管新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后,建设部三年期间内共确认三批共51个试点城市,许多非试点城市也纷纷展开了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建设部办公厅[2007]42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 年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新模式,同年,11

浙江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城管新模式建设。

1.2什么是城市部件、城市事件?两者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等,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部件的大类分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扩展部件类。

城市事件即为非部件类的城市管理事件,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事件的大类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扩展事件类。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件是可以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而事件是指行为或者现象。

1.3单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万米单元网格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城市管理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实

地区域(如下图所示,每个网格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单元网格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地形测量数据比例尺一般以1/500或1/1000为宜,但不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超过一万平方米时或者小于一万平方米时,都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为强化和实施有效管理,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出行习惯,考虑一定时间内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负责均衡原则:兼顾建筑物、城市管理对象的完整性,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管理对象,并使各责任网格内的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便于管理。

(7)无缝拼接原则: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或者没人管理。

(8)相对稳定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宜保持相对稳定。1.4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

监督中心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实现问题 13

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综合评价等功能。1.5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

指挥中心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1.6什么是专业部门?

专业部门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专业部门。

城市市政、公用、国土、房产、环保、园林、市容、环卫、建筑等各专业和街道的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数字城管系统的专业工作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运转,反馈问题处理结果。1.7什么是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在数字城管系统中由地理编码子系统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臵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臵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1.8什么是‚城管通‛?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专用的‚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即‚城管通‛)在所负责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

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城管通‛是专业的移动通讯工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日常办公的工具。1.9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城市建设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臵。城市的管理问题缺乏主动发现且畅通、固定的渠道,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早发现隐患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才被动获知,从而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2)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问题没有明确的属主部门和透明的解决流程,容易造成当问题发生时,有关部门相互推委,使问题长期无法解决。(3)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城市管理问题缺乏描述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往往造成城市管理问题不能一次得到彻底解决。久而久之,当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必须通过调动相关资源,以突击、运动的方式加以解决。(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多少、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没有衡量的尺度和奖惩机制。

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干多干少、干快干慢、干好干坏一个样。(5)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市民对城市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终端、各种服务热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市民可以更大程度上在城市管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参与并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等手段实时评价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城市管理问题响应及时性和解决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的突出矛盾,是催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2.建设应用篇

2.1系统建设投资模式有哪几种?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建设资金等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多种商业模式。

(1)自建模式:政府选择自行投资建设,由政府一次性投资,电信、根据介入‚数字城管‛项目业务的程度,提供业务咨询、网络、应用系统、设备租赁(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设备维护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2)BOT模式:政府选择由运营商等垫资建设,由政府分若干年把一次性投资和利息分期偿还给电信。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经验,BOT投资建设运行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和风险;可以解决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碰到的经验和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可以通过考核方式有效保证承建商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可以充分整合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长效地开展。

(3)ASP模式(集中模式):ASP在业务模式上属于集中模式,由电信出资(一般在省一级,也可以考虑在地市一级)集中进行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的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网络等。各市在进行数字城管建设的时候,只需要建设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大屏幕系统、本地机房和网络,并进行普查测绘,然后接入省级的集中平台即可。这样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提高业务平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适合于有集中建设需求的省份。

2.2在资金不能一次到位的前提下,怎样划分系统建设阶段。

可以分期进行数字城管系统建设:

首先,按照部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标准,数字城管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九大标准核心子系统。在建设时,可以先满足建设部标准要求完成对这九大子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实际运转和成熟过程中挖掘新需求,再进行个性化业务的扩充,拓展其他子系统。

其次,在系统建设中,管理范围可以选择不一次性覆盖所有计划管理区域,而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先选取几个区或者街道作为试点纳入系统管理,在系统投入运转,各方面进一步熟悉新模式理念和机制后,再对管理范围进行扩展。

2.3针对市区两级系统,区县版应选择什么样的系统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以来,经历了区级模式、市区两级交换式(分布式)、市区两级一体化(集中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分布式和集中式都是针对市级平台的建设模式。

所谓集中式,是指将服务器等中央系统设在市监督指挥中心,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在市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完成,各市直城市管理部门和区级城管指挥中心终端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终端自己不作任何处理,所有任务都在主机上进行处理;所谓分布式,是指在市级平台和各区级平台都建立相对独立的系统,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使用。

集中式较分布式有实现全市统一化、市区两级数据同步一致、利于总体管理等优势,特别是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市级平台已经完成建设的前提下,区县版的推广最好采用集中式的架构进行。

2.4数字城管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哪些资源?建成之后又可以给其他部门提供什么资源?

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大大节省建设投资。一般来讲,系统建设可以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主要包括:

(1)规划或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主要需要的是1:500、1:1000或1:2000的基础地形图数据,系统建设需要基于基础地形图作为底图开展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和部件普查工作。(2)网络资源。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需要实现网络上的互联互通,本项建设工作投资巨大,因此在项目的建设初期应着重了解政府的电子政务专网的覆盖范围,以便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3)视频资源。视频监控作为一种发现问题的手段是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视频资源实现上述目的,如公

安视频、防汛视频等。

(4)呼叫中心资源。呼叫中心是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是城市管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本城市已经具备类似的热线呼叫系统,如12319,12345等,可以考虑利用该类资源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呼叫受理。如果城市不具备该类热线或热线不具备共享利用条件,也可以考虑租用中国电信的呼叫中心平台实现上述功能。

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各专业部门基于政府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系统进行办案的协同办公机制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集中和完善;监督指挥大厅实现了面向满足城市日常和应急需要的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工作体系。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所积累起来的这些的管理资源,可以为今后的城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共享。

除此之外,数字城管系统的建成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政务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树立了典型。例如:单元网格管理法、事部件管理法、GISMISOA一体化、无线通讯技术与政务管理应用软件的结合等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在今后政务管理的各个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和作用。

2.5数字城管项目一般由哪些部门牵头?

各地的牵头部门不同,不过一般都是城建相关部门或者信息化建设部门,目前各地在建设中,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牵头部门分别有:城管局、建设局、建委、市容局、市政局、信产局、政府信息办等部门。

2.6数字城管建设运行涉及哪些方面的数据,应该如何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建设方法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普查与测绘,完成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部件数据进行外业调查,调查结束后,需对部件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定,对地形图数据需作必要的处理,根据网格划分标准划分网格。(1)基础地形数据

基础地形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道路、水系、建筑物等图层)、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人文、社会经济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

基础空间数据库是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的基础。数据分类依据各委办局所管理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划分。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为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建议使用1:500比例尺的基础地形图。(2)栅格影像数据

栅格影像数据将作为地形图的补充,用于直观反映城市地形和地貌,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位臵定位的需要。栅格影像数据一般包括正射影像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正射影像数据一般采用航拍方式获得,精度较高。(3)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 20

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臵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4)单元网格数据

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5)事、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

通过拉网式数据普查,对市内的部件进行全面统计,按照网格化管理思想,将部件数据定位在电子地图上。

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具体分类标准参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

数据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

 完整性要求:部件、事件的相关属性(时间、空间、位臵、权属、对应城管员等),要完整无缺地反映在待建系统中。

 一致性要求:系统的数据来自多个部门和业务系统,要保证数据 的一致性。

 准确性要求:地理位臵的偏差不能超过2米;权属信息不能有误;完好情况不能有误。

 实时性要求:事件数据非空间数据在市镇两级平台更新的时间不超过5秒;空间以及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视数据量和网络负载情况不同,1M数据量在网络带宽不低于1M的情况下,更新(提取、传输、转换、入库)周期不超过5秒。

 安全性要求:部件的具体位臵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如要对社会公众开放,需要经过管理员授权,要防止非法使用。整个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信息中枢,需要具备较高的灾备、恢复措施。2.7数字城管项目对地图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根据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的要求,在数字城管建设中,对使用的数字化地形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一般情况下,各地的规划、国土部门或多或少均具备这样的基础地形图数据。通常,数字城管需要用到的基础地形图图层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面状房屋、河流、铁路、地名等。一般,城市基础地形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工作由当地城市测绘院负责,可以通过政府协调获得这类数据。基于该类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以及部件普查,即可完成系统地图数据的建设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城市地理测绘工作起步较晚,有可能没有基础地形图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快速建设数字城管,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建设:购买城区范围的卫星或

航拍的正射影像图,基于该影像图进行网格划分和部件普查、建库,也可以基本满足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行需要。随着系统的运行,相关城市可后逐步展开并完善地形图数据的测绘,最终建设成为符合建设部标准的数字城管系统。

2.8数字化地图的格式要求有哪些?

地图作为数字城管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需要按照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中的相关要求来提供。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图、部件图、地理编码图、行政区划网格化分图、影像图等。

所有地图数据,均需采用当地独立的坐标系,除特殊需求外均按照ArcGIS的shpfile格式进行提供,要求属性数据齐全。影像图数据要求提供sid或jpeg格式。

提交的数据按照数据类型分类提供项目规划范围的整幅shp图数据,例如上水井盖图层,需独立提交整个范围的独立shp文件。

目前主流的电子地图格式有:ArcGis、Mapinfo、AutoCAD,这几种数据格式均可以通过各自的工具自由转换。

2.9城管通手机有规定的品牌和型号吗?城管通在系统中的作用?能实现哪些功能?

目前系统并没有对手机的具体型号提出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对手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要求,目前成熟应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安卓、windows mobile系列、windows CE系列。

根据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的要求,‚城管通‛是提供给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巡查过程中向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受中心的任务指令并反馈。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打电话、短信群户、问题上报、任务接收、数据同步、GPS定位、地图浏览等。此外基于3G网络的城管通还可以实现视频上报等功能。

2.11数字城管建设过程的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开展?

从培训内容上主要包括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培训,数字城管业务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系统维护培训四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数字城管建设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和主要参建方组成的项目组成员、领导 培训时间:售前阶段

培训内容: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如何成立领导小组,如何分工等

(二)数字城管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的主要业务人员 培训时间:售中阶段

培训内容:组织机构的设立、指挥手册的制定、管理制度的确立等

(三)数字城管系统操作培训

培训对象:系统操作人员,分为监督员、接线员、值班长、派遣员、职能部门、督查员,按照角色分别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试运行之前

培训内容:系统的基本操作,使用技巧,高级应用等

(四)数字城管系统维护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系统管理员 培训时间:系统试运行之后

培训内容:如何操作服务器,如何使用维护系统,基本故障的排除和解决方法,应急预案等。

3.5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前后,具体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经过对各系统建成城市的调查,可以看到数字城管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1)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2)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减少,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并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数字城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新模式的管理思路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4)‚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城市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吸引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经济效益:

(1)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人力车辆成本;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降低事件处理成本。

(2)由于城市部件(如:井盖丢失等)问题,普通事件及突发事件(如爆管、火灾)能够被及时发现,使得人员伤亡、资源流失、财产损失得到极大的降低及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3)极大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每年将为居民、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带来巨额的社会福利增量,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3.6为什么说数字城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建设内容、管理机制、参与部门决定着其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应用系统、基础数据、运行环境四大块,整个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位协调的内容比较多。如基础数据的协调需要跨部门进行协调,还有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机构的成立、队伍的成立、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指挥手册的编制等,均需要一把手进行协调和决策。根据各地的建设经验,一把手重视项目推进速度比较快,运行效果比较好;反之,一把手不重视,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慢,运行效果不明显。

3.7要让数字城管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尽快建成,应该怎样建设?

(1)在技术上一定要把好关,特别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2)选择有一定项目建设经验的承建单位。

(3)在实施前,建议要充分调研政府现有资源情况,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在项目建设前期,协助用户做调研工作,根据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中的经验和特点,充分考虑已有网络和软硬件设备、GIS图层、服务热线、视频等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又可以缩短建设时间。

3.8 3G技术结合数字城管能做些什么?(1)专业部门的无线3G上网接入

目前3G牌照在国内已经发放,伴随着无线网络在速度、容量的大幅提升,以前很多由于速率问题无法实现的应用都可以进行开发。

3G技术在数字城管的拓展应用中,可以在提升专业部门处臵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在专业部门处臵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在电脑前等待问题的派遣,而在处臵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看到电脑上的数据,也无法达到快速处臵的目的。通过手机上的应用处臵子系统开发,可以让专业部门处臵人员随身携带3G手机,随时随地接收问题的派遣,处臵完成后立即反馈信息。

另外,在监督员上报和城管执法过程中,通过3G手机,可以对现场进行录像取证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为城市执法管理提供完整的影响资料。

(2)移动视频

在当前3G的应用领域,视频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3G网络的应用,可以将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到3G手机上,使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摄像监控信息,这个设计可以在数字城管、公安、交警等多个领域应用。

此外,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可以利用手机摄像头作为一个移动的摄像终端,利用3G网络实时向中心机房上传视频信息。该应用在无形中增加了大量城市监控终端,在日常城市管理,尤其是应急指挥领域,提供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

3.9视频资源(天网、全球眼)怎样与数字城管系统进行结合?

全球眼系统具有直观性、实时性和可追溯性等多个特性,这些特性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执行和监管工具,因此在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过程中都有较多的应用。全球眼与数字城管的结合方式如下:(1)电视墙应用方式:即视频信号采用传统方式在电视墙上展现,该方式下视频信号不能直接为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应用较少。(2)接口方式:通过全球通平台的接口模块,数字城管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视频信号,并允许进行云台控制、截图、录像、录音等多种操作。将视频位臵点在地图上标示后,通过直接在地图上点击视频点,就可以看到该位臵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可以完成各项控制和其他功能。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视频资源应用方式:

(1)视频巡查与上报:视频监督员在监督中心,通过大屏幕和电视墙查看不同视频信号中反馈的图像,通过GIS系统可以在地图上随机选择视频信号,一旦发现违反城市管理要求的事件间,即可通过视频

巡查页面截图、保留录像、录音等功能形成城市管理案卷的佐证,派遣至相关部门解决,相关部门通过上述佐证即可轻松完成案卷的处理。

(2)视频定位与补充:监督员上报案卷或者群众举报案卷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距离举报位臵最近的视频点,获取现场的视频信号,从而完成对已上报案卷的补充佐证。

(3)视频核查与回溯:专业部门完成案卷处臵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视频系统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通过视频回溯功能对比先前的录像信息,直观的完成核查工作。

视频资源在数字城管中有较多应用,下面列举其中几项:(1)常规视频监控:在城管重点关注的路段、广场等场所,布臵常规视频监控,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长效监管。

(2)工地管理:为各建筑工地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收集图像监控信息和声音监控信息,用于工地噪音管理、工地夜间施工管理等;由于工地视频多为临时性,因此,建议采用租用方式。

(3)渣土车管理:在渣土倾倒重点路段、场所附近,布臵一定数量的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控乱倾倒行为。

(4)移动全球眼:通过在执法车辆上配臵移动全球眼,完成执法行动保障、移动监管等,全面拓展城管的灵活性,解决执法行动无法取证的难点;通过拓展城管通的功能,增加移动视频,使数量庞大的城管员成为遍布城市各地的移动电子眼。

视频资源的运作模式如下:(1)新建视频资源: 29

购买:城管局出资购买摄像头、线路及平台,搭建整套视频系统。租用:电信根据城管局意愿,在指定地点增加视频点,利用现有的全球眼平台为城管提供服务,城管只需按期支付租用费即可。(2)整合现有资源: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等视频资源,通过模拟信号支路的方式为城管提供相应服务。

3.10采用模拟信号输出的视频能否整合到数字城管系统中?

当前摄像头输出信号分为两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传统的视频监控建设中以模拟信号居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新建设的视频信号基本以数字信号为主。

模拟信号的接入及展示主要以电视墙为主,配合以视频矩阵用于控制切换,缺点是应用不灵活,对网络条件要求高,优点是视频图像质量好。数字信号的优点是应用灵活,可以与电子信息平台紧密结合,因为是以流媒体方式发布,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查看。

篇3:智慧城管汇报

关键词:大数据采集,智慧城管,采集策略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如井盖缺失、下水道堵塞等公共卫生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是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智慧城管系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城市管理管理方法在不断补充和优化, 在智慧城市大背景下, 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1]。

1 传统数据采集存在问题和分析

城市信息采集是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的第一步, 采集信息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以及采集的时效对城市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 浙江省11个地级市智慧城管已稳定运行并逐步向区县的延伸和覆盖, 部分县级城市也已经完成了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改造升级, 例如温岭智慧城管、海宁智慧城管等均走在了县级智慧城管建设的前列。据笔者调查, 省内大多数县级城市都采用信息采集市场化运作机制, 即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做法[2], 向专业数据采集公司进行公开招投标, 通过竞争选择专业的采集公司进行数据采集, 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以市场利益为杠杆, 激励信息采集公司规划化运作, 提高了信息采集数量和质量。同时很好的解决政府职能问题, 大大降低了智慧城管信息采集的成本,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1 采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 采集公司采集人员大部分来自下岗、失业人员, 年龄普遍偏大。一方面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虽然工作责任心强, 遇到简单的问题都可以做到及时上报, 但面临复杂问题时候, 由于受教育及学历层次不高, 对立结案规范的理解、接受、运用能力相对较弱, 最终造成了信息的漏保。另一方面在采集工作中不能准确把握上级领导的指示, 不关心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对于领导关注的内容没有及时上报, 对于百姓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

1.2 采集公司管理良莠不齐

采集公司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规范度。目前, 从事数据采集的采集公司规模和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浙江省各个地级市都选择了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采集公司, 例如杭州市政府与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巾帼西丽服务集团等较大规模公司合作采集业务。但据笔者了解, 浙江省大部分县级市智慧城管采集公司规模相对较小, 管理松散, 部分采集员以完成量化指标而工作, 案卷质量较低, 不注意事、部件比例, 大量采集简单易采集事件类案卷, 忽略影响公共秩序安全的部件问题, 漏报情况较为严重。而且部分城市采集公司服务期限较短, 通常服务期只有一年, 采集公司变换频繁对采集业务的熟悉、城市管理突出性问题的把握, 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采集业务延续的不确定性导致采集公司以无过就是功的心态开展工作。

2 大数据与智慧城管的关系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带来了自动的数据产生, 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地增长和累计,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智慧城管是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协同等技术, 整合城市管理资源, 拓展城市管理范围, 增强平台服务能力, 优化监督管理方法, 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通过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上升级, 为公众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真正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

大数据对城市管理实现智慧化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政府部门服务、决策的核心支撑技术。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正大跨步的向前发展并日趋成熟。智慧城管以网格化的虚拟物理平台, 依托智能感知和分析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各类城市管理事、部件信息自动采集上传至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将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储存, 从而形成大数据系统[3]。

3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采集策略

智慧城管运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需要在原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手段, 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感知和采集终端为我们采集海量的数据, 并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整合数据资源, 形成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全方位地解决方案。

3.1 加强智慧城管顶层设计, 实现全省数据联网

随着智慧城管建设的不断深入, 浙江省逐步形成了多级覆盖, 信息互融、高位监管的新型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但在省内一些县级城市, 各类硬件设施建设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 获取的实时数据难以有效的共享和集成, 不能很好的发挥信息融合等综合效应。另外, 由于有些城市管理问题职责一时难以界定, 难免产生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协调较难的情况。因此, 需要强化技术标准的顶层设计与规范, 制定统一的各种标准, 建立智慧城管省级监控平台, 全面掌握城市管理基础部件信息和案件处置信息, 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

3.2 发挥传统采集优势, 提高信息有效性

充分利用信息采集市场化运作的优势,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考核机制, 逐步提高采集员的总体素质, 招聘一些有智慧城管专业背景的职业院校学生, 提高采集员工资待遇, 确保采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和良性循环。同时, 充分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 发挥“96310”执法热线、“12319”投诉热线等信息采集渠道, 逐步降低信息采集上报的作废量和归档量。

3.3 开发公众版APP, 逐步实现全民信息采集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当下, 我们已经跨入了移动时代, 同时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城市管理应充分发挥市民的力量, 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一套适合市民使用的智慧城管公众版APP软件, 使市民能够在第一时间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普及性, 缓解现有信息采集人员人手不够、信息漏报等现象, 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城市管理中产生的问题和信息进行采集。

3.4 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通过学习杭州、宁波、北京等地构建物联网系统平台的成功经验, 从信息采集着手,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知平台, 利用物联网技术、电子传感设备、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智能识别技术, 将城市公共设施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 对城市运行过程进行实时感测。同时, 进一步加大整合公安、交警视频资源力度, 提升智能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设备自动监测, 可以针对漏报和某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事部件进行采集, 减少人员监测漏洞, 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提高案卷发现、处置的时效性。

4 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应用已经逐步渗透到城市管理各个方面, 而城市运行信息的采集是大数据发挥作用最基础,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本文针对浙江省县级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 分析了当前县级智慧城建建设情况, 针对当前信息采集过程的不足, 提出了相应的采集策略, 为城市信息采集及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若佳, 易钢, 李坚.“智慧城管”初探: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管理创新[J].学理论, 2015 (13) :28-29.

[2]房立洲, 李楠.数字化:助杭州成功跨越城管“U”型峡谷[J].上海城市管理, 2012 (2) :59-62.

篇4:智慧城管汇报

关键词:数字城管;智慧城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9

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运行失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正在努力探究,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加适应当今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也进行了一些城市管理模式的尝试,从前期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再到目前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人们对城市管理的思考逐渐完善与发展[1]。

1 数字城管

1.1 数字城管的含义。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城市的所有的城市管理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其工作原理是将每个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管理系统之中,这些元素包括;路灯、井盖、邮筒以及电话亭等等,例如某街道上的一个路灯不亮了,无须拨打投诉电话,只需要运用GPS定位系统进行追踪,城市管理部门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1.2 数字城管的实施历程

(1)我国数字城管的首次尝试。2003年,网络化城管的课题首先在北京东城区开展研究,2004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这是我国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行,东城区信息化城管项目得到了广泛的高度评价,2005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确定首批试点城市。随之,国家组织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推广,并且确定了杭州、扬州、上海长宁、上海卢湾、深圳、武汉江汉区、烟台、成都以及南京鼓楼等十个试点城市(城区)。2005年8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东城区政府和数字城管课题人员共同编制而成。2005年9月,南京鼓楼区数字城管系统率先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拉开了帷幕。

(3)数字城管的全面开展。2006年3月,国家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包括郑州、诸暨以及台州等17个城市。随之,同年4月,杭州与扬州数字城管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城市的良性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年建设部颁布了42号函,确定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城管,包括一些具备综合条件的县级市。

2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

2.1 数字城管的存在问题。随着我国数字城管的模式不断推行,一些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总体管理意识薄弱。由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主管数字城管项目的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数字城管关键在于城市或者城区的政府行政机关的建设,并且最重要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切实保证实施,在信息系统搜集到城市元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立即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为城市居民排忧解难。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政府领导对数字城管认识不到位,一贯只有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思想,而忽视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虽然在体制上确认了数字城管项目,但是实际操作没有落实,政府领导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相关部门的执行力不够,阻碍了数字城管的发展[2]。

(2)数字城管建设水平有差距。虽然数字城管在多个城市或者城区进行了试点,但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本身就比较缺乏,在实现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的国情,而且还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来进行数字城管模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个城市的数字城管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同一城市或者城区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存在差距,不利于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

(3)全面推广重效率、轻质量。我国数字城管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但是许多城市在实行过程中,专注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甚至是通过不断地新建与扩建显示数字城管的蓬勃发展,没有真正将其用于实际的城市管理活动中,信息化城市管理的使用效果不明显。

2.2 智慧城管的兴起。数字城管的局限性日益暴露,随着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逐渐发展,智慧城管应运而生。

(1)智慧城管的含义。智慧城管是指通过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融合、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城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且进行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2)智慧城市的特点。智慧城市是智慧城管的前提条件,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也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体看来,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与激励创新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3 智慧城管的意义

智慧城管能够自动获取信息,监督管理活动更加细致入微,城市管理职能更加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更加智能化,同时赋予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在城市资源整合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可以说,智慧城管在极大程度上对数字城管进行了改良与发展。

4 智慧城管的发展策略

4.1 全面物联,拓宽管理。将整个城市的公共管理设施纳入全面的物联网系统中,各个城市元素通过智能传感设备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互联”的城市管理系统[3]。由此,智慧城管可以监管城市的公共建筑、环境管理和治安监控以及城市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城市管理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了城市管理的内容,能够充分利用视频识别与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进行能为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识别,能够实现城市管理服务和对象的高度整合,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4.2 充分整合、深化协同。在全面物联网的系统之下,智慧城管可以收集城市管理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城市管理部门直接的交流与共享,城市数据经过不同部门的分析与处理,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协调服务,政府部门和居民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城市管理的工作,逐渐形成城市协同治理、政府协同办公以及面向市民、面向区域的协同管理。

4.3 坚持民本、公众参与。智慧城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广大市民,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管需要设立各类在线服务平台,给与市民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与交流的空间,在城市管理中,政府要大力倡导公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最初尝试的数字城管,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得城市管理模式变得主动、精细、综合而现代化、网络化,但是数字城管并没有深入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中的存在问题。然而,智慧城管在整体上全面地体现了智慧城市整合、民主、创新与智能化等理念,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09):53-60.

[2]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1):83-88.

[3]房立洲.“云时代”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与理想模型[J].上海城市管理,2012(04):12-16.

作者简介:张沈莘(1979.09-),本科,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和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5:住建部推动智慧城管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天发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知,通知指出,2014年,紧紧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心工作,推进深化改革,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全文如下: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心工作,推进深化改革,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各地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全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二是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开展城市综合管廊试点。一是做好呈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发文及落实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工作会议。二是下发《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管网普查,查清家底,排除隐患。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制订《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导则》等技术指导文件。

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一是开展《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期评估工作,强化城镇供水信息化管理。二是推进规范化管理考核,抽查部分城市的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情况,继续实施全国县城供水水质督察。

加强城镇燃气供应和运行安全管理。一是研究城镇燃气供需平衡的政策措施,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做好燃气供需平衡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燃气安全生产,落实国务院安委会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工作。三是贯彻《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制订《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城镇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文件提出的全国城镇燃气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建立城镇燃气改造项目库,指导各地做好2014年城镇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工作。

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及照明管理。一是做好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的指导工作。印发《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的通知》,组织专家对各地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继续指导城市窨井盖的安全管理。二是推进城市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订《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则》,督导各地危桥改造和省级城市桥梁管理信息建设进展情况。三是继续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开展城市绿色照明示范。

强化城市综合交通的政策指导。一是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入手,研究制定促进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政策。二是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线网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指导作用。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核会签工作。三是研究制定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的政策,引导城市停车健康发展。四是研究出台《城市交通设计导则》,通过精细化设计,提高交通设施使用功能和效率。五是研究出台《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技术导则》,支持科学规划建设和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动地方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督促各地在今年3月底以前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二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推动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改革。三是研究完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修订城镇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规范特许经营招投标管理。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

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一是组织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推广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等典型经验。二是会同有关部门修订《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等标准,推动垃圾分类,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组织编制《存量垃圾(非正规垃圾场地)治理技术指南》并实施。推动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三是推动落实“十二五”规划,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及上报机制,指导各地做好项目储备。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强对各地落实“十二五”规划情况的指导和督查,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行业监管,研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指标体系,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五是推进行业能力提升,研究发布生活垃圾处理相关技术政策,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环卫工人社会地位和环卫行业形象。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一是贯彻落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研究制(修)订城镇排水许可、污水处理收费等配套规章制度。二是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推动设施规划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绩效和管理水平。

继续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一是研究出台《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二是召开2014年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会议。三是开展供热计量专项检查,加强对新建建筑和经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的监管。四是加快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指导地方完成2014年北方采暖地区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要求,做好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政策措施,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一是制订推进供热计量、绿色交通、扬尘监管、扩大园林绿地规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等工作的评估考核。三是配合有关单位制订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筑节能、绿色生态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推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一是继续开展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试点工作,确定示范项目,按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指导各地做好示范项目。二是继续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增强宣传力度和活动效果,促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基础设施,倡导绿色出行。

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一是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将城市节水工作与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尤其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强化城市节水工作。二是组织各地做好第七批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申报工作,加强国家节水型城市日常管理和基础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三是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对阶梯水价制度实施的指导和检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一是指导各地加快数字城管的建设,逐步实现设市城市数字城管平台全覆盖。二是将数字城管功能向地下管线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城市应急调度等方面拓展,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提升城市日常和应急管理水平。三是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完善城管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管理向服务群众生活转变。四是针对城市管理现实需要,开展城市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研讨,加强城市管理理论研究。

加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一是修订《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研究制订《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市场管理的意见》、《绿线划定技术规程》、《国家重点公园标准》等。二是强化公园绿地建设与监督管理。加快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严格绿线管制,组织专项检查,强化公园公共服务属性。三是开展防灾避险公园专题研究及示范建设。制订《防灾避险公园规划设计导则》,选取试点城市建设防灾避险示范公园。四是开展城市绿地雨洪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及应用示范研究。制订《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技术规程(草案)》,修订《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选取试点城市建设下沉式绿地等示范项目,实现城市绿地调蓄雨洪等“城市海绵体”功能。五是推动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体系,强化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保护线管制。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编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导手册》,加强对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过程指导和培训服务。

加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一是研究完善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具有引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引导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促进提升城镇人居生态环境。二是做好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组织评选及复查工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组织做好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评选申报工作。

加强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一是制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门票和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技术规范,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详细规划审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核准。开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三是继续开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遥感动态监测,实现监测全覆盖,加强监督管理。四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抓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相关研究。五是抓好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立审查。发挥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重点做好南方喀斯特二期、新疆阿尔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

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

加强学习教育。认真学好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等文件报告,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群众反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推动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篇6:温州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挂牌

去年元旦,我市“数字城管”率先在鹿城区投入试运行,2011年4月实现建成区全覆盖。今年,我市“数字城管”覆盖全市174平方公里。每天,信息采集员都会在各自网格范围内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反馈给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由中心派件处理。

而安装“智慧芯”之后的“智慧城管”,将再添十八般武艺,包括:地上三维实景、实时监控平台、地下管网显形、“智慧”网站便民、曝光平台互动、桥梁联网监管、停车逐步规范、路灯自动报警、户外广告提醒、门前三包入户、河道工地联控、完善单兵系统、城市排水通畅、窨井管理自动、演示体验互动、架空线缆“署名”、“提质扩面”升级、数据信息整合等。

温州市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副主任戴熔燎介绍,新添的18项功能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实现,而其中3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很快就将建设完成。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智慧城管’的门户网站;开设环境曝光台与市民进行互动;同时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的大厅里也将建立一个演示厅,让普通老百姓了解信息采集系统,扮演一回信息采集员的角色。

据悉,我市“智慧城管”全部建成后,城市中的建筑物实体、道路和桥梁、路灯、园林等市政设施将全部实现数字化、实景化。市民可以通过电视、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等随时了解情况,资源共享。出行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快速获取地下车库、路面停车泊位、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公厕、大型公园等地理信息。

上一篇:老人与海的读后感450字下一篇:争胜小学干部作风整顿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