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

2024-05-09

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精选6篇)

篇1: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刘诚

一、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个原则之一,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措施之一,阐明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法治不仅是工具、手段,而且是理念、目标。国外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如英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救济立法的国家、德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美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障综合立法的国家,其立法无不源于社会矛盾的剧烈,其立法也都达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特征的社会。(2)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核心内容。(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重大的主题。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其主体要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4)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前提。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特征。但离开了公平正义,社会的安定有序就无法得到保证。[1]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于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会公平目标的实现。[2]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罗尔斯在其代表作《正义论》中也有专门研究。他把公平的机会均等看作是这样一套体制,他们保证使具有同样动机的人得到同样的教育和文化的机会,并根据与有关部门任务和工作相当的才能和努力,使各种职位所有人开放。[3]并且,从代际正义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障问题,提出“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位最不利集团的期望,就是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标准”。[4]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加注重公平,但注重公平不等于忽视效率。如果没有效率,陷入物质匮乏,则社会矛盾的加剧不可避免。因此,发展和分享应该并重。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兼顾了发展与分享,既通过分享解决了社会稳定的问题、又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促进消费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又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安全体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岗位后,给予救助,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又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铁血宰相”俾斯麦在解释政府为何要为工人搞社会保险时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希望得到养老金的人,一般不会好斗,而且易于管理。” [5]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客观上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促进公平的价值,对效率也有重要价值。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必将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效率、并且具有持续性。[6]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力地保证了贫困者的生存权、也保障了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不仅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均等,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从而对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可以促进消费,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必须平衡,没有消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与需求的支持,生产与供给就不可能持续进行。经济危机的历史说明,只有提高收入水平从而扩大需求,才能使经济平稳增长。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为广大人民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若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历史经验证明,“利益独占”造成社会经济差距扩大,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利益分享”通过缩小社会经济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利益分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独占”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主张把建立全社会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7]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说明,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均是立法先行的。英国在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1349年就通过了《济贫法》,[8]德国则在1883—1889年间相继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美国1935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法》为名的法律。《社会保障法》被看作是“新政”的“奠基石”,减少了社会冲突、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二战之后,有较长一个相对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应该说各国的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依法建立起来的,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当代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这是由公共权力的法定性(法无授权则禁止)和社会保障产品的公共性(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决定的: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公平地确定并公之于众,国家对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给予帮助只有通过立法才得以强制施行。因此,在现代法治国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都被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法治建设通过有效实现社会公平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实行利益分享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目前,尽管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过去指导思想的偏差,正花大力气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但在社会保障领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指导思想仍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混淆了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政府责任不到位与越位并存,突出表现在把应由政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承担的责任错误地当成企业和个人的责任而推向市场。二是混淆了国民经济效率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效率问题,混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公平原则)与市场制度的原则(效率原则)。三是重效率轻安全,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安全网的功能。四是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与相关制度的配套协调问题。五是片面注重立法数量,忽视立法质量;重视义务(第一性义务)方面的规定,轻视法律责任(第二性义务)方面的规定,导致法律的可实施性差、许多法律规定流于形式。

(二)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例不是立法在先。如德国在1883年就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尔后于1884年和1889年分别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和《残废和老年保险法》。[9]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无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理应首先立法,但至今尚没有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出台。仅从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方面看,社会保险费拖欠、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是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现象严重,一些效益好、有缴费能力的企业也大量拖欠养老保险费,既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削弱了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不断发生,最近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充分说明了立法滞后的危害性。此外,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议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三)公共卫生体系脆弱、义务教育制度收费

公共卫生体系脆弱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漏洞。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个人责任,混淆了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导致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末至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SARS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费短缺、设备落后,体系不健全(有的省竟然没有传染病防治机构)。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更为严重,不得不依靠计划生育体系开展SARS防治工作。目前,尽管状况得到改善,公共卫生体系脆弱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义务教育收费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问题。底层人群代际传承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制度则是解决底层人群代际传承、实现底层人群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机制;义务教育是实现机会平等的前提,如果没有义务教育,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推行。如,墨西哥实行10年免费义务教育,包括一年学前教育,不需缴纳学费和课本费;印度实行8年免费义务教育,免费范围通常包括学费、教科书、校服、午餐等(私立学校也可免费就读);连卢旺达也实行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10]但我国多年来却一直实行收费的义务教育。如浙江省政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003年通过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杂费、代管费”,“接收借读学生的,可以收取借读费”。[11]除了合法的收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乱收费。

(四)社会保障实施机制较弱

社会保障的实施机制包括行政执法、司法、争议解决的仲裁以及法律监督等。实施机制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法律中缺乏明确的责任规范和有效的制裁措施。目前突出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社会保险基金缺乏有力的保护,刑法没有将其列入保护范围。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拖欠和挤占、挪用、截留问题相当严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拖欠社会保险基金。许多企业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存在攀比思想,因此也拖欠。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但现行刑法缺乏保护社会保险基金的规定,致使社会保险基金得不到有力的保护、违法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惩罚,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12]

三、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使社会保障活动得以规范;通过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会保障法的修改,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端正指导思想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解决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低效率问题,也要解决政府责任问题;既要解决政府越位问题,也要解决政府缺位问题。此外,加强法治建设不同于法律数量的简单增加;立法质量问题更加重要。应该更加关注立法技术,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保障全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基本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明确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把社会保障责任推给个人和市场。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效率为核心、以不伤害国民经济效率为限度。二是公平原则,即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坚持公平优先。三是安全原则,即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四是协调原则,即社会保障制度与相关制度配套协调、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相适应。五是实用原则,即更加关注立法质量问题,切实保障立法的可操作性、避免立法流于形式。

(二)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

目前,应该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社会保险制度禀承积少成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保险精神,在劳动者遇到生育、伤害、疾痛、残废、老年、死亡等事项时,依法支付保险金。制定社会保险法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法最重要的子法,居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从我国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社会保险领域问题严重,迫切需要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安全问题,切实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此外,如果没有关于社会保险问题的法律,在发生纠纷后司法难以介入,即便介入也因无法律依据而无法真正解决纠纷。

考虑到目前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仍然存在方法论方面的巨大分歧,[13]并且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具有法典的性质、而我国社会保险理论和实务界的力量还不足以制定法典,当前应该分别立法。即首先制定《工伤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法》,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先由地方立法进行探索,待时机成熟再制定法律。

(三)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制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任何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都是国家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责任。首先,应该迅速建立健全各级传染病防治机构,并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切实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为此,需要完善相关立法。鉴于现有的《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无法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另外制定《公共卫生法》,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制度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200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教育立法层面上纠正了过去的失误,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但这一修改仍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相关配套立法的支持(特别是有关条款的细化工作,需要有关法规和规章的配套)。譬如,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这一规定就需要进一步细化。

(四)完善司法保障措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和执法就没有法治。因此,应该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制度,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首先,应明确规定违法责任。在没有保护性规则的情况下,单纯的调整性规则没有意义——权利只有在存在救济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享有,义务只有在有制裁或制裁威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履行。义务(第一性义务)需要法律责任(第二性义务)来保证履行。其次,应严格执法。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实现,社会保障法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完善社会保障法治,不仅立法要跟上、司法和行政执法也要跟上。司法和执法机关应恪尽职守、公正司法和执法,保障有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认真执行。为此,应强调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中的法律责任的承担。除在社会保障法律中规定法律责任外,还应在刑法中规定相应的处罚条款。对严重违反社会保障法、特别是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挪用、挤占、截留等非法侵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释: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教授、法学博士。

[1]参见江文富:《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9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龙翼飞:《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1日。

[3] [4](美)约翰·罗尔斯著,谢延光译:《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第312页。

[5]参见龙翼飞:《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1日。

[6]笔者不赞成“可持续发展”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源于“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前途的悲观判断,认为资源将耗尽。实际上。资源既具有有限性、也具有无限性;现实可利用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未来可开发资源是无限的,特别是智力资源。

[7]参见李炳炎:《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载《中国改革报》2007年2月15日。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21页。

[9]参见史探径著:《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京)1999年第2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0]见《免费义务教育,各国在行动》,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6日。

[11]需要说明的是,收费具有普遍性,并非只有浙江。这里引用浙江地方政府规章,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

[12]参见贾俊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初探》,载《经济法研究》第l卷(杨紫炬主编),第369页。

[13]需要说明的是,利益冲突方面的任何分歧都可以通过妥协解决,但方法论方面的重大分歧不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

篇2: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

自去年始,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展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这次改革的重大内容和最显着的主题。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标志着各个领域分头推进的法治建设阶段已经结束,基于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的法治建设新阶段开始,也标志着国家“全方位一体化”的法治观形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国家的能力,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加快建设公正权威的司法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个案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建设的路径既清晰又务实,这一切都反映在了法治与人权保障机制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及时回应上。

立法是否科学,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好是坏,社会应有发言权。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定废止实行了50余年的劳动教养制度。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法治不健全、社会治理能力不高的特定社会条件下,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教育挽救违法人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人权发展环境的变化,为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和宪法法律权威,依法废止劳动教养制度顺应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大势。实行了4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形势的变化,对此项政策加以调整完善也是水到渠成。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依法作出决议: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随即响应,相继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确保此项政策依法落地。

执法是否严格,执法是为民还是谋私,是文明还是野蛮,社会公众自有公断。执法必严,执法为民,文明执法是法治的应有之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让政府权力全天候接受阳光的照射。去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开始了一场以“清权、减权、制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力自我革命。大幅砍伐审批事项,权力清单制度快速建立,清单之外的审批一律不再实施。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达400多项。“法无授权皆禁止”的行政执法原则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全面铺开,实现了从单纯量的精简到质的跨越。除了清权和减权,政府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减少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政府正在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注重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尤其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领域内,努力做到程序上的步骤清楚、机会平等、方法得当、期限明确,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申辩权、公众参与权和救济权等基本程序权利,通过指导、协商、教育等非强制性的方式实现行政目的,严格杜绝执法简单化、粗暴化的倾向,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

司法是否公正,所作的判决是曲是直,当事人需要感受到,社会需要看得到。如何在司法过程中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如何确保司法公平正义,不仅需要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更需要严丝合缝的原则与规则体系的支撑。2013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实施《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共548条,是最高人民法院条文最多的司法解释;非法证据排除、证人鉴定人出庭、二审开庭、限制发回重审、严格上诉不加刑等保护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的原则与制度进一步规范细化。公正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以公开促公正成为司法部门的自觉,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除法定不予公开的以外均要求在互联网公布;各级各地法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阳光司法工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2013年的***案,广受社会关注,在济南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庭审时,实现了微博全程直播,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性效果。

进入2013年,浙江张辉、张高平强奸案等数起冤假错案相继曝光,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司法实务部门做出了快速高效的反应,依法予以改判并予以国家赔偿,同时启动对相关办案人员的责任调查与追究程序。在此同时,司法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更具体、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保障人权的规定,探索启动了一系列设计更严密、执行更高效、结果更公平的保障人权的措施。各级司法实务部门相继建立健全了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要求维护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诉讼权利,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首次明

篇3:浅析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

人权具有普适性和道义性, 本人觉得所有不合理的区别对待都是反人权的。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及国际组织。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权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 我国的人权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我国的人权发展起步晚, 在人权的建设方面,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在我国, 人权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立足现有的法治国情, 人权的现状也是现有法治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 法治比人治更加的稳定, 法治强调的是权利制衡与法律救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大到国家的政策, 小到公民的一言一行, 都需要法治来规范。要注重保障人权, 以自由、民主为基础。

法律有时候是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的, 而法治是迫使政府守法的手段, 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关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目标。法治是中立的, 而法律则未必一定是中立的。法治的根本目标不是治理人民, 而是治理政府。作为人权保障的源头, 立法机关必须为人权保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专横和武断不过弄脏了水流, 立法权的滥用则败坏了水源”。 (1) 立法机关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对一些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章、条例、规范性文件等视而不见等。所以, 要有效保障权利, 我国立法机关首当其冲的义务就是要加强立法, 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现实需要以及法律发展程度等因素制定、认可、修改现有法律, 承认和批准相关国际条约, 通过“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 以提高立法质量; (2) 其次, 要加强立法审查力度, 既要对主动自身立法进行系统的合宪合法性审查, 也要“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二、保障人权要规制好政府的权限和职能

要合理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注重对人权的保护, 防止人权成为空喊的口号。2012 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这是中国的人权从口头性到司法实践转变的标志。只有把口号落实了, 人权才会真正的实现, 才会实现民众的根本利益。正如日本宪法学家芦部信喜所说: “这种规定国家权力的组织与授权的规范, 乃是宪法之所不可或缺者。然而, 宪法并非以这种组织规定与授权规范来作为核心, 其存在的目的也只在赞襄更基本的规范, 亦即在匡辅自由规范的人权规范。……人权规定就是构成宪法的核心的‘根本规范’。” (3) 所以, 没有人权就没有法治, 而人权要有法治的保障。另外, 法治一定要强于人治, 政府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

三、保障人权要坚持司法独立、维护公平正义

应该坚持司法独立, 使司法不受政府的制约, 当自己是裁判者, 自己本身又是参与者的时候, 很难能做到公平、公正。司法救济, 被誉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 司法权一定要独立于政府, 做到公正廉明。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冤假错案产生, 比如念斌案、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等, 这就构成了对人权的侵犯, 甚至有的人被无辜剥夺了生命。有些案件还涉及到一些刑讯逼供, 虐待体罚。刑讯逼供不仅严重侵犯了人权, 危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声望, 破坏人民大众对法律的信仰, 这将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被执行死刑的犯罪分子, 一旦被错判, 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所要严禁刑讯逼供, 健全错案的防止、纠正和责任的追究制度。要严格慎用死刑, 少杀、慎杀。《刑法修正案 ( 八) 》取消了十三个死刑罪名, 《刑法修正案 ( 九) 》取消了九个死刑罪名。逐步减少死刑, 并且控制死刑的适用, 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体现了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精神。

四、结语

要将人权保障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 普及法律知识, 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健全人权保障的方式、方法。依法保障公民的人权, 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增强全社会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摘要:人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人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人权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点, 人权保障的义务主体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人权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首先要有国家做后盾。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 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 不滥用权力;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维护好法律的权威, 保证司法独立, 不受外界的干涉。要加强法制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 让更多的人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而实现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法治,人权,政府,司法救济

注释

11肖金明.中国立法检视与反省——侧重于行政领域的立法检讨[J].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2 (3) .

2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篇4:完善法治江苏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是组织领导要健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领导体制,把法治建设工作全面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法治建设绩效列入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部署法治建设工作,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就法治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进一步加强各级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建设,规范工作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充实编制职数,使其更好地履行统筹谋划、协调部署等工作职责。

二是分工责任要落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实施、推动工作落实的责任机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要求省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结合本部门职责,对照任务清单,抓紧制定本部门本单位落实任务的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提出时序进度要求。要求各牵头单位负责协调落实,各参加单位积极配合,省依法治省办定期督查通报,并将其纳入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考核,强化了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分工落实责任制。省依法治省办全面加强对省各有关部门分工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意见重要举措情况的督促检查,评估考核工作举措、进展绩效,激励各地各部门抓好落实。

三是基础支撑要有力。通过加强地方法规制度、法治文化和高素质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供重要支撑和基础条件。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地方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司法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四是创建体系要完善。在目前全省业已形成的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区域法治创建为主体,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示范点等行业法治创建为支撑,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及机关企事业等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法治创建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创建工作,推动从活动创建向系统构建转变,不断提高法治江苏建设整体水平。坚持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教育为工作重点,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法治江苏的生动实践。以推动法治建设为民办实事为有效形式,继续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工程,真正使法治建设看得见、可操作、能感受、易评价。

五是考核评价要科学。建立健全科学的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中的引领、规范和激励作用。省“两办”已正式印发《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设置了7大类、29项考核指标和1项综合评判指标,是科学评价法治江苏建设绩效考核表彰法治创建活动的量化标准,是展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建设法治江苏阶段性成果的直接体现。省依法治省办将围绕发挥《指标体系》的功能作用抓好相关运用工作。

篇5: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

一、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制知识

(一)举办政策法规讲座、宣讲会,切实提高我区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意识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

(二)组织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在“春风行动”和大型招聘会等活动中,通过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人社部门法律法规知识和政策,并设立社保、劳动保障、劳动关系等多个法律宣传咨询点,现场接受群众的咨询并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及时在网站上更新人社新政

策,工作新动态,2019年我局共报送各类稿件信息99余篇,充分展示了法制人社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四)是以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平台,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将法律法规常识送进机关、送进乡村、送进社区、送进学校、送进企业、送进单位。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一)重视单位职工学法用法。组织所有在编人员参加2019年度普法学习并统一参加考试,干部职工普法考试通过率达100%。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法用法工作,全面提高了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

(二)积极参加法制教育培训。对待上级组织的法制教育培训,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并在会后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宣传新的法规政策。

(三)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行政机关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动性,督促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防止不作为、乱作为。

三、强化监管模式,实现高效执法

(一)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019年6月联合区总工会、区工商联开展蒸湘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以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今年共有133家用人单位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2019年,我局共受理投诉举报案53起,其中协商解决45起,立案8起,为劳动者追回工资30余万元;

开展日常巡视监察142次;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3次,涉及劳动者3700余人。做好“两法衔接”和案件移送。我局严格按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做好“两法衔接”工作,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2起,同时加强各行政执法之间的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高效便捷的仲裁制度。2019年,我局进一步加强仲裁效能建设,努力提高争议处理效能,仲裁案件依法有序办理,截至目前,已受理劳动仲裁案件50余起。

篇6: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3月13日 浏览:

《中国环境法治》年刊是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出版的一本环境法学术集刊,以研究历年中

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为主旨,吸纳当前环境法治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

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热点研究,为广大致力于中国环境法治研究的学者、从事环境法治工作的人士提供平台,为全社会传递环境法治研究和实践的动态过程和最新成果。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中华环保联

合会《中国环境法治》年刊特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权、环境司法、环境

犯罪、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司法与执法协同保障等问题展开。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具

体案件分析及对策建议;可以是对他山之石的介绍,也可以是本土或地方经验的总结。本次

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获奖作者可获得奖金、证

书,并有机会参加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

院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专题研讨会。

论文篇幅以10000字至30000字为宜,需附摘要、关键词,注释体例采用脚注,具体格式请

见附件。

本次征文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1日。征文统一提交电子版至environmentallaw@sohu.com。中华环保联合会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下一篇: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