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

2024-05-09

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精选4篇)

篇1: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

情系山乡贫困生

——龙游天下车友会山乡助学捐赠活动纪实 2012年6月2日,在东至县木塔乡中心学校校园内龙游天下车友会捐资助学仪式简朴而隆重举行着。

龙游天下车友会是一个有着八千多会员,涵盖华东各省市的自驾社团组织。4月14日,龙游天下车友会的领导之一方瑜一行四人,来到木塔乡中心学校了解山区基础教育现状,实地查看了薄弱学校,走访了贫困学生家庭。山乡孩子、老师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教育,不惧条件艰苦的努力、奉献与坚持令他们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在车友中间发起爱心助学活动,极尽可能来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回程后一场静悄悄的捐资助学活动正式开始:4月15至5月15日,他们与木塔乡中心学校一道完成了贫困生的摸排登记,掌握了该校及所辖教学点的办学困难。5月14日一份列有详细情况的助学贴就挂在了龙游天下车友会网站上。第一阶段的助学募捐活动到28日截止,至截止时间热心车友们在短短的13天之内,共认捐现金资金72800元,文体用品折合25000元。6月2日虽然天公不作美,阴沉中夹杂着小雨但阻挡不了龙游天下车友们的助学热情,他们一行七十余人分从合肥、南京、九江等地按照预先约定自行驾车满载着捐助物品及助学金如期来到了木塔乡中心学校进行现场助学捐赠。

助学捐赠仪式自下午2:00整正式开始,由东至县教育局吴运钿局长亲自主持。首先、吴局长将参加仪式的双方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木塔乡政府李强书记致了欢迎辞,龙游天下车友会的方瑜分会长、1

东至县政府分管教育副县长路文敏女士分别做了会议致辞,龙游天下的领导韦明代表所有车友做了持续关注和助学的表态;随后、捐助方与受赠方进行了物品与助学金的交接,受赠方木塔乡中心学校韩修都校长致了感谢词、王颖颖同学代表所有受助学生做了发言和励志表态;最后、双方合影完成即开始了捐助人到结对捐助的学生家庭访谈和后续助学商议之中。

整个现场仪式前后历时仅90分钟,简朴而隆重,现场没有锣鼓喧天的热闹,没有鞭炮齐鸣的喧嚣,也没有彩旗招展的欢迎,只有暖融融的问询与交谈,只有真心的奉献与真诚的感谢。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出爱心、救助他人,同样也快乐了自己。人人都送暖,社会更美好,龙游人的无私大爱,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此呼吁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向山区贫困学生献爱心的行列中来,让山乡孩子伴随着希望与爱健康地茁壮成长,让这种博爱精神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附:助学捐赠现场照片(后图为捐助者与受捐助学生签署捐赠协议)

篇2: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

1月25日,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榕江县第一中学校长邱国民一行7人深入水尾乡对该校几名贫困学生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了学校的关心和祝福。

(图为正在促膝而谈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们)

走访慰问中,邱国民校长一行通过实地察看、与学生家长倾心交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成长历程,认真听取了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期望和建议,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举措,以及学生在校表现。鼓励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别关怀下,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她们不要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殷切期望,自强自立、求知上进,全面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理想。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将学生培养成才。

篇3:新闻稿-情系山乡贫困生

一、人物简介

普布多吉 (1965, 10———) , 男, 藏族, 中共党员, 籍贯西藏日喀则, 本科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开始其记者生涯。分配后, 他主动要求到那曲记者站工作, 长达8年, 曾任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 现任电台副总编辑。

二、主要新闻作品及获奖情况简介

1988年至1995年在那曲记者站工作期间, 普布多吉累计完成稿件近一千篇, 其中《基层领导干部的楷模———觉拉》、《书记问粮价》、《西藏中外企业家事业的新希望》、《羌塘, 野生动物的乐园》及《藏北有个西亚尔》等五篇作品先后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 其本人被当地党委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评为“抗雪救灾宣传先进个人”、“优秀记者”。 (2)

199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 普布多吉赴那曲做“大庆”采访, 大幅超额完成采访任务, 共采写录音专题11篇, 其中《草原如歌》、《顿珠老人的幸福生活》两个专题获得西藏自治区好新闻奖。

1999年, 他与报道组成员合作完成系列报道《历史的跨越》, 该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1年6月29日, 拉萨举行青藏铁路开工典礼, 普布多吉采写并发表广播短消息《青藏铁路工期延长》, 该作品获第十二届 (2001年度) 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及西藏广播新闻一等奖。同年发表新闻作品《吉祥的日子》, 获中央电台好新闻一等奖。

2002年, 普布多吉与同事贡桑德吉、张小邓以及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同仁们共同参与、联合制作了大型直播节目《西部广播的春天》, 该节目于2003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与中国广播奖现场直播二等奖, 这也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最高奖项。

2003年, 其作品《玛吉阿米的微笑》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2004年6月23日, 青藏铁路在西藏境内开始正式铺轨, 普布多吉赴安多县铺轨现场进行采访, 完成录音报道《西藏今日铺铁路》, 此稿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提名奖。

200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普布多吉从元月起即开始策划、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大庆”宣传报道计划, 其中包括大型采访《走遍西藏》。同年, 青藏铁路铺轨、通车相继完成、实现, 为此普布多吉数次带领采访组深入青藏铁路沿线进行采访, 完成20集系列报道《青藏铁路行纪》, 广受好评, 其中录音专题《铁路修到我家乡》获2005年~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西藏广播新闻一等奖。

2008年3月, 普布多吉编辑《揭批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文章选编》一书, 为攻破境外媒体对事件真相的歪曲渲染及捏造的谣言、揭露达赖集团虚伪反动之本质, 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职业素养与新闻思想剖析

在笔者看来, 上述优秀新闻作品的出现, 首先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 更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的人物, 作为为藏族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 普布多吉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等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 他的职业素养与新闻思想更鲜明地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强烈的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对于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 因为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舆论导向, 更涉及到民族团结问题, 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与安全问题。作为一名中共党员,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 普布多吉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与是非面前, 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 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顽强的工作斗志

普布多吉认为, 一个新闻人“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忘我执着的‘敬业精神’, 积极探索的‘求实精神’, 虚心好学的‘求知精神’。”“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 总要有点精神, 精神是灯塔, 是旗帜, 是引领个人和团队不断进步的推动力。” (3) 普布多吉精神满怀、忘我工作的事例不胜枚举, 包括工作初期在“风吹石头跑, 夏天穿棉袄”的藏北那曲默默工作的8年, 以及在那期间被人们风趣解读成“从被窝里飞出来”的近千篇稿件。他为了策划组织西藏自治区成立纪念报道而不顾病痛, 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 以及突发脑出血后在半身麻木的情况下仍坚持10小时的工作……这些都充分彰显着普布多吉的职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3. 开拓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

在担任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主任期间, 普布多吉开拓性地引入激励机制, 推行超产重奖、末位淘汰的制度, “抓两头、促中间”, 此管理理念极大地提高了记者们的工作积极性, 发稿量也大幅度增长。 (4) 他所策划实施的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大型采访《红旗飘飘50年》、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型采访《走遍西藏》, 以及《西藏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直播节目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西藏广播事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对少数民族新闻工作的体会与理解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普布多吉认为, 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如何, 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 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二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 三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是要有精湛的业务, 五要有严明的纪律, 六要有良好的作风。

四、为何感恩

作为一名藏族新闻工作者, 除了情系雪域高原外, 普布多吉始终是心怀感恩的。那么, 他的感恩之心缘何而在?笔者认为, 这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

1. 农奴后代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历练成长

普布多吉是翻身农奴的后代, 藏族民谚中有这样的描述:“农奴身上三把刀, 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 逃荒、为奴和乞讨。”在民主改革前, 西藏农奴占到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 但他们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因此在旧西藏, 和他一样的农奴后代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 更不用提从事新闻这一行。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新中国的建立、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与民主改革的实施使农奴得以翻身解放, 享受权利和自由。 (5) 作为翻身农奴的后代, 作为西藏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作为党培养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 普布多吉领悟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没有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培养, 就没有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根本, 因而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也正因为感恩, 他有了强烈鲜明的政治态度, 拥护党、热爱祖国, 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用脚踏实地的新闻实践来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

2. 铁路修到我家乡

修建铁路, 是普布多吉自幼的企盼, 更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多年的企盼。2001年6月29日, 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西藏拉萨和青海格尔木两地同时举行, 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件大事, 作为新闻工作者, 普布多吉从此开始对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进行采访报道, 并与青藏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普布多吉多次提及青藏铁路的修建成就了他的新闻事业, 在笔者看来, 他的感恩之心绝不仅仅缘于这所谓的成就事业, 从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到2004年青藏铁路在西藏境内正式铺轨, 直至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普布多吉多次深入铁路沿线的施工现场采写新闻, 他见证并记录着铁路建设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出色完成家乡的铁路建设任务而付出的艰辛, 因此他带着一份感恩的心去采访铁路建设者, 向世人介绍青藏铁路, 出现了众多优秀感人的新闻作品, 这些作品是普布多吉对青藏铁路建设者崇高敬意的最好表达。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张小邓这样形容他的同事普布多吉:“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纯粹的高原新闻人, 在地球之巅, 雪山深处, 用细腻敏锐的‘新闻眼’, 俯视脚下这片高天厚土。” (6) 作为我党的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 普布多吉的脱颖而出与当今这个特殊而伟大的时代不无关系, 这一点无人可以否认。同时, 对其履历、事迹、业绩进行一番了解后, 笔者试着剖析这位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个体所具有的职业修养与感恩情怀, 并得出了如前文所言的种种理解。总之, 笔者认为, 他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和需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情系高原, 心怀感恩, 他正用勤恳踏实的新闻实践为藏族新闻事业乃至中华民族新闻事业的和谐发展而奉献着、坚守着。如今, 他依然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下)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 (3) :1038.

[2]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事迹材料——普布多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06/17/c_13354555_3.htm.

[3]张小邓:《一名纯粹的高原新闻人——记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普布多吉》[J].《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2010, (9) :38.

[4]普布多吉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的发言

[5]专访西藏电台副总编辑普布多吉:扎根在藏北高原的新闻沃土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11/09/c_13597784.htm, 2010-11-9.

篇4:情系山乡农民 汗洒杭川沃土

吕荣海在上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一干就是28年,他深爱着上杭这片沃土。

他呕心沥血、倾注真情,足迹踏遍千家万户,把农民致富的梦想化作美好的现实。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广大农民。为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吕荣海常年活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农民群众真心实意交朋友,了解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除技术上的后顾之忧,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2013年4月30日,湖洋乡水埔村的一农户打电话说,他家的稻苗发生了怪病,怀疑是种子问题。吕荣海马上赶到现场,经田间调查:品种为T78优2155,用种量1.5公斤,实插1.4亩的禾苗部分“发病”。症状是有的心叶卷曲成葱管状直立,有的茎基部膨大、变硬、变脆,心叶变窄并扭曲成畸形。诊断结果是在秧田期超量施用了含二氯喹啉酸的一种除草剂——“秧田清”药害所致。此时田间围观的农民朋友十多人,都很好奇。吕荣海借此机会,将随身带的近二年有关二氯喹啉酸药害跟踪、调查情况记录给他们看,讲述了该除草剂对水稻发生药害原因及预防措施。20多分钟的有问有答,农户认可吕荣海的解释,表示将按吕荣海的建议落实田管措施,避免了误以为是种子问题的纷争。

近三年来, 吕荣海为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86个,电话咨询2560人次,接待咨询13000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9200万元,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

一片深情藏沃土

乐做科技引路人

进行农业科研需要有一颗恒心,推广农业科技更要怀着一片真心。吕荣海情系山乡,扎根农村做技术指导先锋。他深入生产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并掌握农民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指导服务的重点,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主持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吕荣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指导农民种植更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围绕“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这个目标,实施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每年推广抛秧新技术25万亩以上,亩增收节支68元,农民年增收节支1700万元,推广面积居全省第一,上杭县被福建省农业厅誉为“抛秧强县”。每年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面积8.5万亩左右,推广面积福建省最大,亩增收节支126元,农民年增收节支1071万元。

吕荣海针对粮食作物品种混、杂、乱和退化严重、抗性差的现状,从品种更新换代入手,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展新品种筛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筛选出了适合当地不同气候区的22个水稻、10个玉米和13个蔬菜新品种,这些品种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对粮食和蔬菜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肥料和农药使用不合理、不科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以改变农民传统理念、提高科学使用技术为切入点,他先后主持编写了十多种科技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并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农药和肥料科学使用知识,提高了科技入户率,减少了农药和肥料的单位使用量,实现了节本增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009年,上杭县开始承担全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6年来共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8万余亩,吕荣海作为技术小组组长带领有关技术人员,科学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开展技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了政策到位、技术到位、服务到位和宣传展示到位。2013年,经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专家实割验收百亩示范片早季亩产518公斤、晚季亩产610公斤,年亩产达到1128公斤,年亩产增120公斤;辐射带动26万亩,增产稻谷3120万公斤,增加产值9360万元。专家测产结果表明,百亩高产攻关田、千亩展示田和万亩示范片突破了计划产量指标。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力带动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2012年上杭县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3年、2004年、2007年、2014年上杭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9年,上杭县开始承担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建设项目,吕荣海作为县项目专家组组长,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带领10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对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5个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起了全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水稻、蔬菜、果树、茶叶、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上杭县连续6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省级示范县。

勇做农技领头雁

架起百姓致富桥

吕荣海联系谢华安院士及团队,于2014年6月18日成立上杭县农技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任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院士专家工作站根据上杭县农业实际,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难点,在杂交水稻、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及其再生稻产业化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先后筛选培育了Ⅱ优航2号、宜优673、广两优676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

谢华安院士及专家团队多次到上杭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做好全国农技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15个国家及省科研院校,袁隆平高科种业、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等12家国企和省企种业开展3685个水稻新品种抗稻瘟病测试鉴定工作,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新品种。通过科技创新和精诚合作,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和传帮带作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上杭县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农业科技需要时时创新,农科人员更要与时俱进。在吕荣海从事农业科技推广28年的时光里,每年都要拿出新技术,钻研出新成果。他主持完成的“超级稻组合引进筛选与示范”获龙岩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龙岩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超级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吕荣海多次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省市县农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龙岩市组织部评为“市管优秀青年专业人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上杭县委、县政府评为“上杭县首届优秀人才”。

农技推广事业无止境。面对荣誉,吕荣海一直遵从“农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愿做一粒优良的种子,带给大地丰收,带给农民幸福”的座右铭。

责编/杨芳

上一篇:信用建设与法治保障下一篇:第一次上班的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