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2022-07-10

第一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西畴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

一、农技推广机构 ㈠县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臵西畴县建设科,负责农、林、工业、交通等事业的行政管理。

1956年,县人民政府设臵西畴县农林水利科。 1960年8月,农林水利科改称农水局。 1962年7月,农水局改为农林水利科。

文革期间,1967年3月实行军管,1968年10月属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1972年成立县农水系统革命委员会。

1977年8月,分设农林局、水利电力局。 1978年6月,农业局与林业局分设。

1980年11月,农业局所属气象站行政、财权收归州气象局,并于1988年10月成立县气象局。

1982年2月,县畜牧站从农业局分出,成立县畜牧局。 1983年12月,县农业局与县畜牧局合并为西畴县农牧渔业局。

1996年12月,县畜牧兽医站又分出,单独设立畜牧局,县农牧渔业局改称县农业局。

2010年12月,组建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原县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及经济商务局承担的乡镇企业行业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农科局,并加挂畜牧局、乡镇企业局、生物资源开发局牌子。

— 1 —

㈡农业事业推广机构

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55年,1981年改称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西畴县种子管理工作站,1963年成立。 西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53年成立。 西畴县国营兴街良种繁殖场,1953年成立。 各乡(镇)拖拉机站,1974年成立,隶属农机局。 西畴县植保植检站,1982年12月成立。 西畴县渔业工作站,1985年1月成立。 西畴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1954年成立。 西畴县经济作物工作站,1987年12月成立。

各乡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1981年10月,建立西洒、蚌谷、莲花塘、新马街、兴街、董马、鸡街7个农技站,1983年建立坪寨农技站,1988年建立柏林农技站,1989年建立法斗农技站。

西畴县土肥站,2003年5月原县农业科技推广所改为县土肥站。

西畴县农机推广站,2003年5月成立。

西畴县茶叶站,2008年3月原林业局管理茶叶站划入县农业局。

西畴县农广校,1999年成立。 西畴县农环站,2008年3月成立。 西畴县农技推广中心,1991年1月成立。

2 — —

西畴县农业执法大队,2009年2月成立。

2011年底,各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水务站合并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财、物权划归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㈢技术人员

1978年前,全县农业推广技术人员不到60人。改革开往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发展较快。2011年末,全县农科系统共有县乡推广机构33个,乡级18个,县级15个,有工作人员287人,其中行政人员31人,科技人员257人。农科系统科技人员,涵盖了农学、土肥、植保、种子、经作、蔬菜、茶叶、农建、农机、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水产等各类专业。在科技人员中,按专业分,种植业135人,畜牧业54人,兽医专业21人,水产工程8人,其他39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93人,初职106人,其他34人。

二、近年农技推广成效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国家盛。“十一五”以来,西畴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围绕农业增产增效,扎实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

1、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6年以来,累计落实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地膜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等各项资金补贴累计达20021.82万元。其中:种粮补贴、油菜补贴、地膜补贴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1534万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

— 3 —

11565.55万元;农机购臵补贴资金230万元。

2、大力强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一是重点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三大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群众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单产水平提高。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4.68万亩;实施间套种样板11万亩,带动大面积生产30万亩;推广地膜玉米栽培8.5万亩。通过这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共计增加粮食产量1960万公斤。二是切实加大两杂良种推广、优化种植、规范化种植、病虫综防、测土施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十一项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实用科技措施面积达670万亩次,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播种面积的76.5%和农民总户数的91.7%。三是切实加大粮油、经作、果蔬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力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大力开展样板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实用科技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五是全面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2006年以来,5年来,累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1676期13万人次。其中:举办“绿证”培训班1063个,培训人数7480人次,颁发“绿证”2611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个,完成农村实用技术4096人,已毕业312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7期2.9万人。

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西畴县每年都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仅2011年就组织实施了“西畴县2010年3000亩巩固退耕还林 4 — —

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和“西畴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两个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6.1万元,群众自筹12.9万元,投入劳工2.75万个,完成基本农田建设3525亩。“十一五”以来,共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万亩。

通过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实施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使西畴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9484.9万公斤,比2005年增长1279.4万公斤,年均递增2.44%。

三、财政经费数量

农业科技财政经费投入逐步增长。其中,1972-1988年,省、州、县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经费投入共453.93万元,年均26.7万元;1989-1998年,省、州、县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经费投入共969.14万元,年均96.91万元;2011年,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共2766.73万元,其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498.73万元,小春冬农样板物质补贴100万元,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科技投入168万元。

四、农技人员实行聘任制的情况和问题

全县农技人员均实行岗位聘任制。根据《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1986年3月14日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云人„2008‟24号)以及省、州、县人事部门有关岗位设臵管理文件要求,结合西畴县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西畴县农业局制定了《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主系列和非主系列以及工勤技能各级岗位说明书》、

— 5 —

《西畴县农业局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臵方案》。经农业系列初级评委会通过,明确了主系列农业系列专业技术岗位,非主系列经济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各级岗位职责任务,岗位工作标准,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按岗位设臵方案,西畴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臵副高级岗位(

五、

六、七级)20个,中级岗位(

八、

九、十级)74个,初级岗位(十

一、十二级)46个。岗位聘任制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僧多粥少,部分条件达到的技术人员无法受聘中、高级岗位,也影响了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

五、专业技术职称、业绩评价与考评办法

西畴县农科局每年均与县乡各站签订科技目标责任书,并与每位科技人员签订了岗位责任书,每年底均对所有科技人员进行业绩评价与考评。

六、技术推广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1、体制不顺。2011年末实施的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水务站,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而人、财、物权的管理划归各乡(镇)人民政府,致使农技人员工作不定,人心不稳,从事行政事务的人员多,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少,严重影响了各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

2、基础设施差。全县农技推广单位中,各乡镇农技站办公条件较差。各乡农技站建站最早的是1981年,最晚的是1998年。虽然都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但总体来看仍受计划经济影响较 6 — —

深,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房“挤”且“危”。仅有办公用房1286.2m2,且多为1981年前后建盖,被认定为危房的有5个农技站,而西洒镇农技站自1981年建立至今仍没有自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二是各农技站均没有公用交通工具,下乡凭双腿,加之我县以山区为主,相对高差大,影响了科技推广的效率,农技人员形象地总结“出门看得见,走到半天多”。三是市场信息传递严重滞后。虽然大部分地方开通了移动电话,2007年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后,各乡级农技站均配备了1台电脑,但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将“爆炸”式的市场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并进而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四是不具备相应设备,推广大多凭“感觉”。各站目前均没有土壤样品和病虫标本检测设备,科技推广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大体上”、“差不多”,严重制约了科技贡献率和生产力的提高。五是引导性作用较差。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对主要粮食作物技术掌握全面,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掌握较少,研究欠缺,通过市场化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的能力较弱。

3、财政经费投入少。每一项农业增产措施的推广,都需要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经费,但由于县级财政较为困难,财政以保障工资为主,有养兵的钱,没打仗的款,致使很多农业科技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七、建议

1、健全机构,乡(镇)农技站、畜牧站还需单独成立。由

— 7 —

于乡级农、牧两站撤消,使各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指导能力遭到削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理顺管理体制,乡(镇)农技站、畜牧站的管理归口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较为妥当,以便于业务指导。

3、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对各乡镇农技站危旧房改造,购臵化验、试验等所需必备仪器设备,并配备交通工具,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4、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每年应将农业科研、推广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5、适当增加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使具备相应岗位能力的技术人员都能得到最起码的人生价值的肯定,确保农技人员队伍的稳定。

西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8 — —

第二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篇: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托普仪器——致力于中国农业仪器的发展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 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 网破、 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 ;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 、“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 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 一)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 示范、 展示、 培训、 信息发布、 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 新成果、 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 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 九五. 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 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 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 二)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 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 一) 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 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 市) 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 简称“三权”) , 由县( 市) 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 “上稳下散”状态; 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 。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 销售、 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 经管分别占11% 和 13% 。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 经作、 园艺、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 ; 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 ; 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 25% ) 与行政工作( 约 7% ) 。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 包括在职攻读中专、 大专等人员) 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 。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二) 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 农药、 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

2 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 仪器设备、 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 住房无窝、 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 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 三) 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 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 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 职能定位、 机构设置、 运行机制、 推广方法、 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 一)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 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 有关院校、 涉农企业、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 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 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 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 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 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 区域性、 综合性、 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 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 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 二)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 即定性、 定编、 定员) ,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 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 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 、 “自下而上” 、“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 权、 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承包、 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 三) 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 畜牧局、 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 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 养老、 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 四) 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 市) 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 畜牧、 水果、 中草药、 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 示范、 推广、 培训、 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 五) 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协会、 学会、 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 土专家、 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 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 自我运营、 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 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 六) 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 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 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 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 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 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 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

2 胡泰龙、 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3罗治平、 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 9/ 17) 。

5于水兵《谈当前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川农业科技网, 2003( 6/19 ) 。

第四篇: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XX县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拓宽思路,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XX年,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比项目实施前的2008年增加2600元,增幅44.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

1主要做法

1.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农技推广保障力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协调、督导和资金监管等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XX县农技推广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农业局进一步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强力推进,成立了技术专家小组,负责农技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指导,聘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为技术顾问,为农技推广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1.2强化资金投入,提升农技推广支撑力一方面,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农技推广项目要求,确保专款专用,真正使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大地方投入。把农技推广编内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并按人均0.17万元的工作经

1费拨付使用。农技推广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均按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办理,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1.3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农技推广推动力把全县原有13个乡镇农技站改建为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充分发挥集团作战功能,促进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转。建立健全了人员聘用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推广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彻底打破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工作局面,建立起“干有目标、奖有标准、惩有依据”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了全县广大农技人员干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强化队伍建设,注入农技推广新活力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补充新鲜“血液”。坚持把人才引进作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后发优势来抓,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1人,其中研究生1人,充实了现有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坚持每年选派3名农业技术骨干,参加在山东农业大学举办的为期15天的重点培训班,不断培养农业专家型人才。同时,每年组织县乡97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德州市农广校举办的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了XX县广大农技人员的服务本领。

2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

虽然XX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1农技推广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由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由单纯的产中技术指导向产前、产后延伸。如何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如何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如何

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都是当前农技推广需要完善的内容。

2.2农技推广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当前,县乡农技人员结构偏向老化,农技人员出现年龄断层。XX县农技人员35岁以下的占28.3%,36-45岁的占53.1%,46岁以上的占18.6%,30岁以下的新生力量不足,即使有新人进来也存在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整体开拓性和创造性不足。

2.3农技推广的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经商,向

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多的趋势。目前,XX县农村人口38.72万,农村劳动力18.21万人,外出务工4.5万人,从事农(牧、渔)业生产7.78万人(男性3.5万人,女性4.28万人;30岁以下的0.7万人,31-40岁的1.58万人,41-50岁的2.3万人,51-60岁的3.2万人)。由于务农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针对特殊人群的有效推广方式。

2.4农技推广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只能满足现有生产技术指导,缺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经费,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现象,农技推广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3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XX县实际出发,就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3.1更新理念,提高服务功能改变过去就技术抓推广的习惯做法,努力实现农技推广工作的“两个转变”,既实现从以技术为本向以农民

为本的转变,把农民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作为农技推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向农业技术服务转变,从产中技术推广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延伸。

3.2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实行统一考核、竞争上岗、加强培训,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优惠政策,招聘农业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让新人进的来、留得住。

3.3不断创新,增强推广实效以农民需求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技术+行政=技术推广”的农技推广方式,实现“农民需求+技术+农民自愿学习=技术推广”的农技推广方式。根据农民学习特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实地指导,积极开办田间课堂,让农民学中做、做中学,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4加大投入,夯实基层基础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障日常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提高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水平,尤其是对乡镇农技站要做到“四有”: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全面提升农技推广能力。

第五篇: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关于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与建设问题

一、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吉水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1.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3万,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素有‚赣中粮仓‛美誉。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0年被列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打造好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完成综合建站任务。2009年,我县按照省里‚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要求,将乡镇原有的农业五站合一,全县建立1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集中办公,工作统分结合、经费分块使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 ‚‘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综合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调配和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农业综合站现有人员274人,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全额拨款,阳光津贴从2010年元月起,也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彻底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每个乡镇站财政预算办公经费2万元。四是乡镇站工作条件大

大改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建的陈旧站房、办公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 2009年县农业局筹集资金100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新建黄桥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主房建设面积400多平方米;整合原乡镇农业五站的资产和资金,更新、改建了乌江,金滩、双村、尚贤等4个乡镇综合站,全县全县近几年更新、改建站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外由县农业局统一筹资配备办公设施,乡镇站配备了固定电话、电脑等设施,八都、文峰等8个乡镇站还配备了面包车进行科技服务。今年,枫江、白水两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纳入新建规划,计划年底完工。五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制定了乡镇农技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乡镇农技人员末位鞭策、乡镇农技人员三方双重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序、有效规范管理。六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开展了信息咨询服务、包村联户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开展挂牌服务、跟踪服务,抓基地、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房建设问题。我县乡镇农业综合站站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房屋破旧,建设面积少,居住环境差,服务功能

弱,有的已成了危房,不能住人。加上综合建站后,平均每站就有十几个人,原有站房容纳不了,改扩建乡站站房迫在眉捷。

2、农技推广服务设备问题。服务手段滞后。缺乏开展农技服务的基本设备,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脚‛的方式搞技术推广,服务效率较低。

3、乡镇站推广经费问题。目前虽然每个乡镇站有2万元的推广经费,只够维持站里的电话、电费及办公用品费用,乡镇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及推广经费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农业新技术推广进展慢。

4、农技干部知识更新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亟待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目前还没有项目支持建立农技干部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设想

1、建设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添置技术推广设备,建设成集培训、咨询、办公、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全县乡镇站房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6个站房成了危房的站进行新建,需资金420万元;对其余12个站的站房进行改扩建,需资金480万元。计划在3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但要国家项目支持,争取项目解决600万元,县财政和自筹300万元。

2、加强乡镇站服务硬件建设。按照‚六个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投影仪、一台显微镜、一台测土仪器、一辆科技服务车)标准对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进行配备,每站预计投资10万元,全县需180万元,力争通过项目资金解决。2011年乡镇站都要实现办公自动化,2012年以前乡镇站都要配置手提电脑、投影仪、显微镜、测土仪器等设备,购置科技服务车,改变‚一张嘴,两条脚‛落后的服务方式。

3、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设面积各100亩。建设内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等。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投资20万元,共360万元,通过国农项目投资完成。

4、保证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推广经费。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要发挥农技队伍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要保障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费、开展试验、示范、农民培训、服务设施维护、办公经费、炊事员工资、进村入户交通费等每站每年15万元,全县每年要270万元。国家项目扶持占70%,争取县财政解决30%。

5、继续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配置、创新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服务到位、充满活力

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达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试验示范科学化、信息传递多元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实现‚管理在县、工作在乡、服务到户、指导到田,农民考核、绩效挂钩‛。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上一篇:年度销售计划方案下一篇:诺氟沙星合成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