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2024-05-24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通用9篇)

篇1: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王强,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2011年被评为教授,病逝于2012年9月。最大成就: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法政学被多数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吾亦如此。然而,《光明日报》对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其魅力所在,只待你去探索并为之沉迷。”无疑,王强他找到了为之沉迷的所在---研究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王强逝世时也才只有42岁,处于经验较为丰厚、精力较为旺盛的年龄段,正是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好时期。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没有白活:短短四年时间里,王强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且在病榻上每年坚持给七位学生指导论文„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强教授毕生热爱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至死不渝。他对贾后名老师的临终嘱托、对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念念不忘、让纸笔占据了的病床、病后时而来学校的坚持、重症拮据却依然捐赠书籍的默然、身体不行就动脑的执着、永远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些近乎“痴迷”的举动,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他“死要重于泰山”的信念。这不仅是取决于他时日无多而对自身毅力的激发,也是日常生活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总是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傻劲”,和学生们打闹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穿同学,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掏心掏肺,让孩子们颠覆了以前对公共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真正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以为这正是一位教师真正价值意义的体现。他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钻劲。凡是有关经济法政学的问题,他都得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于是一点、两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跃然纸上;他也深刻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借此提升思想而不是只做一个只会教书育人的书呆子。

王强教授与孙卫芳老师忠贞不渝的爱情令我钦羡与感伤,他们既是伴侣亦是知己,大学中志同道同的契合引为朋友,毕业后双宿双飞于落后区执教,书房中窝在一起静静的看书学习,病床上的相濡以沫(墨)„我在此诚信祝愿孙卫芳老师忘记苦痛,保留这份难能可贵的记忆,继续追寻幸福、追求事业去过完余生。

篇2: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以为,王强教授,正是用生命炼就了一副坚持追求真理钢铁之躯。哪怕肿瘤掠走他的气力,哪怕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依旧在“用生命守望着马克思主义阵地”。

中国文明网对王强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的确,他是时代先锋,他是崇高楷模,但这些虚名一定从来也不是他苦苦索求的。在所有的光芒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爱岗、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执着学者,千千万万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凡的那一个!

从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起直至2012那年病逝,王强教授,我更愿意叫他作王老师,他在教育工作者的岗位上坚守的整整20年。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总说:“人生遇王强老师,足矣!能上王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王老师有股“傻”劲,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王老师,更有股“钻”劲,他上课不仅是讲授知识,也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他花了很多心思,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王老师用他短暂却辉煌,朴实却耀眼的艺术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住院期间,王老师没办法在课堂上讲学了,但即便在化疗期间,他也不肯闲着。他总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从2008年断断续续住院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各类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他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是一名矜矜业业的学者,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篇3: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岁月匆匆, 转眼间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也已工作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回首任教以来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 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令我思绪万千。有人认为教师的生活单调而平凡, 往往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明天又是昨天的翻版。也有的人由于不甚了解而羡慕高校教师工作的清闲稳定, 但作为身处教学一线每天都和大量像自己孩子们的学生接触的老师, 笔者想说, 可以在平凡的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就是不平凡。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 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在加强, 每一天都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 我为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感到骄傲, 为拥有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感到知足, 漫步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里内心的宁静充实而感到快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 教书也是一个漫长的育人之旅。在教学中, 我尝试着努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那么, 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意思是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人, 又是被学习的模范和榜样。知识渊博所以成为传授知识的人, 品德高尚所以成为模范和榜样。唐代韩愈在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 即教授做人的道理, 第二才是知识技能。但教育学生并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 让学生背诵手册里日常行为规范就能做到的。“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 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尤其作为党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积极模范表率作用, 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言谈风貌。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 让学生佩服, 从而仿效。

几年前作为一名刚上岗的新老师, 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 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关心和帮助, 尤其是同一教研室的同事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逐渐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学生, 我内心的不安当时可以用色厉内荏来形容。学生中大部分是男生班里也只有几个女生, 担心男生可能调皮捣蛋不太好管理, 所以上课时我都努力地维持好课堂秩序, 以显示老师的威信, 对于回答不出问题或没有完成布置任务的学生更是要求比较严格, 这样上完课下来都觉得身心疲惫了。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良好, 有的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老师累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也不高。有时看到学生因课堂上提问不会, 十分可怜低着头又偷偷看我希望老师原谅的样子, 让我好气又好笑同时感到这帮孩子的可爱纯真, 不禁思考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真正有多少。记得刚带的班里有个学生的英语分数开始非常低, 考试挂科, 平时也不敢发言, 读英语都非常吃力, 我课下专门找她谈想知道原因, 结果她吃惊地说老师我以为你知道了, 我当时一愣经她说完才明白过来, 原来开学不久我曾给大家布置过一篇作文, 而她并没有按要求写规定的题目内容而是在作文中讲了自己对英语没有信心, 中学时基础就很差, 当地高考英语由于没有听力平时不重视所以听力基本上听不懂, 高考也只考了四五十分。而我在批阅大量学生的作文时只是简单以为她写走题了而忽略了她在作文中想告诉老师的情况, 这让我从此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尤其是后进生, 从学生的写作中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个学生的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位女生来到大学后因为英语赶不上大家的进度而显得更加自卑, 甚至想放弃学业, 我仔细帮她分析原因, 鼓励她不要放弃坚持努力下去, 每天争取一点一滴的进步, 语言学习只有逐步地积累才有成效, 起码她写的作文可以让人大概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再后来我发现这位女生无论每次上课都非常认真, 成绩不仅赶上来了而且达到班里中上水平。

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 在讲课时我会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 宁让程度较好的学生等, 也不能让不懂的学生继续不懂, 同时也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来满足水平较好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轻松活跃, 师生间也随之和谐亲密, 学生们课下都亲切地称我为姐, 忘不了讲课时突然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学生们纷纷的关心问候;当学生得知我结婚的消息时每人亲手制作的我珍藏至今的小礼物和婚礼当天送来的百合花及祝福, 让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结婚礼物, 感到身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所教的第一届学生两年过去后, 一位班长曾对我说, 您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也是两年中我们唯一没有换的老师, 这让我当时讶异了好久。我希望学生在回顾他们成长时会动情地说:我的一生遇到过好多位很棒的老师。对于一位老师最高的评价应该是, 您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优秀老师的责任, 不仅认真完成了工作, 并且思考了以往的工作, 要有一颗爱心, 愿意为此做点什么, 用实际行动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几天前, 当又有几名考试成绩很低的男生站在我面前, 抱怨学英语总赶不上没有效果, 似乎想直接破罐破摔的表情了, 他们来自青海、内蒙等省份让我想起情况很类似的两年前的那位女生, 我讲了她的例子, 告诉他们要下定决心去多付出, 清楚记得有位男生瞬间变明亮的眼神:“老师, 你真觉得我也能做到啊?”我回答他:“当然啊!”人的行为形成的秘密是:先定为, 再装为, 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学生爱学习, 就可以通过以上三步来实现。当这个学生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 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 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学生了。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 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能让学生在现有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那教育就取得很大的成功。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是社会人的缩影, 老师的世界观, 老师的品行, 老师的生活, 老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如果老师急功近利, 忙于搞课题发论文走捷径或在外兼职而不专注于本职教学, 如何培养出有创新有个性, 追求真理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走向社会的他们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靠的是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从其影响中, 不仅能学会怎样做学问, 也能学会怎样做人, 做怎样的人。老师在严以律己的同时, 对学生的要求应做到“严”而有“度”。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 特别是后进生, 鼓励他们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 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 让他们把老师当作朋友, 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关怀, 因材施教, 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学生们信心, 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由他律实现自律, 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大胆发言, 积极思维, 不断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高为师, 顺应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进步的、有时代气息的知识, 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头号任务。

篇4:学习孟二冬教授优秀事迹有感1

当我默默的读完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时,已是热泪盈眶,激动之处禁不住掉下泪来。孟二冬教授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洗礼。总书记的信,充分肯定了孟二冬教授辉煌的一生,高度的赞扬了他崇高的精神和品德,号召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向他认真学习。

作为北京大学一名普通的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勤于治学,在平实、平凡、平淡中见崇高、见追求、见精神。孟二冬教授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言传身教,谱写了一曲人生最动人的乐章。孟二冬教授为人宽厚、真诚、平等,身教胜于言传。他一生沉静、活泼、坚毅、慈祥、谦和、智慧、乐观。一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孟二冬教授研究功底非常深厚扎实,他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判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成果显著。正如他常教导学生那样:板凳应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字空。他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通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特别是100百多万字的上、中、下三册«<科考记事>补正», 这一项呕心沥血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空白,不仅内容翔实,而且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该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得到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1

力作。每次孟老师出了新书,他的朋友和学生都为他高兴,但他的妻子耿琴却每次都要哭一场,因为他清楚书里面饱含着丈夫太多太多的心血。他妻子说, 这么多年来,老孟从没拿一份额外报酬,«<登科记考>补正»稿费只有三万元,但就是这三万元,他全部换成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想象,在当今能有人花这样多的时间做这种枯燥而扎实的学问,象这样文学史料性质的书籍,销量极少,不会有轰动效应,目标显而易见,不图金钱与享受。他白天连轴般上课,晚上,一吃完饭,就一头钻进图书馆,直到闭馆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离开。七年时间浸泡在图书馆, 在石河子大学的日子里,无论刮风下雨,他天天如此,有人问他:“在„故纸堆里‟不觉得苦吗?” 孟二冬教授回答:“说实在的,„以心中有常乐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坐在图书馆里,一闻到线装书那特有的纸香味,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为别人写推荐信,连被推荐的人也不知道;省吃俭用的钱还送给学生用;石河子大学缺图书资料,就让爱人刻录了200多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送给师生们。孟二冬教授在主动申请下乡到新疆石河子支教期间,身患绝症,喉咙沙哑,几乎无法发声,医生要他“禁声”,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没关系,我能坚持”。仍然坚守在讲台上,克服着巨大的病痛和折磨,坚持上完最后一堂课,乃至昏倒在课堂上。在病榻上他还惦记着自己的学生,给他们寄书籍和资料;在手术后不久,就给他的博士生上课,辅导论文,答疑解惑。面对病魔,孟二冬教授更是表现出坚毅顽强、达观从容的生活态度,这是什么精神力量,什么人生观念支撑着他,取得如此恢宏的人生

经历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孟二冬教授坚定的马列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这个内在的动力,在当今市场经济“肉欲横流”的环境下,出淤泥而不染,名与利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孟二冬教授就是那样,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具体体现在自己的事业上和学生上,心中始终装有祖国和人民,默默奉献还总嫌不够,在他身上体现了平凡与崇高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充分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勤劳扑实的工作作风,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和出色的工作成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仁们的尊敬和好评。为此,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同志 “全国模范教师” 荣誉称号,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孟二冬教授是北大优秀教师的典范,是众多教师的代表,是全国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以孟二冬教授为榜样、为楷模,学习孟二冬教授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坚韧顽强,乐观豁达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踏踏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教书育人,为学为师为人之尽责,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讲台的崇高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对孟二东女儿的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意义深远。体现了对全国教师的尊重、关怀和厚爱,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他们坚定不移的推进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心。总书记的回信,给我们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做教师、做完美人的道德标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书记对孟菲的寄语,也是对全国青年一代的希望和嘱托。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方面做起,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孜孜不倦、追求卓越,树立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成才观和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去,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做一名象孟二冬教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英语教师苏陶

篇5:王强模教授简介

贵州省榕江县人,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历任该校中文系副主任、教授。贵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

一、论著方面:

1、《小说写作艺术》、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获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奖

3、《论对语言的及限与超越》,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1期;

4、《标点符号工具书的佼佼者》,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3期;

5、《论孙应鳌的文学观》,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6期

6、《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应用写作,2002年4期

7、《论老子的写作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8、《论老子写作观的哲学基础》,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

9、《谈谈写作受体的作用》,贵阳师专学报,2000年4期;

10、《略谈写作受体的创造》,金筑大学学报,2000年4期;

11、《注入感情,写出特色》,教育通讯1999年7月;

12、《我的母亲,100岁》,贵州日报·娄山观2004年2月6日;

13、《应对文:一种交叉文体》,2002年香港国际学术会论文《新世纪应用文论文集》2002年12月出版;

14《优秀教育家黄质夫的心声》,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5、《学术论文集》,主编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6、《中国历代文学思想·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7、《新时期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 月版

18、《实用写作问题研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二、教学方面: 1、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教学任务,课程 为“当代写作学”,周学时10节以上,2004年达16节。同在职教师一样,超工作量。

2、批改作文5年达5千多本。2004年上半年,批改作文千余本。

3、承担中文系下达的指导青年教师任务。

三、社会工作方面:

1、应贵州师范大学特请,两次为全省中学语文教师骨干讲课。

2、应贵州教育学院统战部之请,赴黄平、天柱讲课。

3、应贵阳市宣传部特邀,参加编辑《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一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版。

4、应贵阳市教育局之请,参加贵阳市中小学名校名师评选工作。

篇6: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收看完《新闻联播》关于李保国教授报道,我深有感触,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新闻联播上怎么说我不管,但是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我得知了李保国教授他的伟大。“他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总是无偿为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清楚记得,曾有记者问李保国,“你有这么好的技术,整日奔波在外,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吧?”李保国回答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一个心眼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岂止是不拿工资、不持股份,“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硬汉”杨双牛哽咽着,深情回忆:1996年8月,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村里200多亩保命田,山上果树损失严重。村民们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忙乱中,刚赶到村里救灾的李保国递给担任村支书的杨双牛一张纸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

就这样,李保国带着行李扎进了岗底村。岗底村的苹果原来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保国教果农套袋,有的人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还能长吗?”李保国花钱买来苹果袋,让果农白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秋天到了,苹果红了,套了袋的苹果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如今,岗底村人均年收入31000元,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李老师是我们的恩人,我不相信,我就是不相信,李老师竟然这样走了!”人民大会堂内,杨双牛声嘶力竭地喊着,那一刹那,他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至今无法接受事实的还有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别的我都不需要,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

第 1页

着有多享受。”“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件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生前说的话,一句句被回忆起,人们为之动容。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李保国教授生前任教的大学,我深感自豪,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警醒。当代大学生应积极追赶李保国教授的“愚公”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篇7: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刘义权同志———一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越历史、超越极限的英雄,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体现了一名军人的坚毅风骨, 更体现了一名兰台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说他平凡, 是因为他38年来默默无闻, 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普通的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说他非凡, 是因为他收集整理的军事档案在重大军事决策、重要军事活动、军事教育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用毕生精力, 为记载我军发展历程、构建我军档案资源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鲁迅先生曾讲过, 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这是民族的脊梁。刘义权同志就是这样一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 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最使我感动的是他有“三个了不起”。一是刘义权同志忠诚于党, 坚定信念, 坚守平凡, 一辈子干档案工作了不起。平凡人做了非凡事感动了所有人, 证明了英雄不仅是诞生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中, 默默无闻的人照样可以成为英雄, 再平凡的小事做多了照样惊天动地。刘义权同志作为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他的事迹却感动了身边战友, 感动了党和军队领导人, 甚至还深深打动了外军将领。这份感动的力量源自哪里?走进刘义权的精神世界, 追寻他几十年奋斗的足迹, 我们不难找出答案———坚守平凡、创造非凡。二是刘义权同志视事业重于山, 视名利淡于水, 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优良品质了不起。他总是感到知足, 正因为有了这种“知足”, 在他眼里除了干好档案工作, 一切功名利禄都显得苍白。刘义权同志从事档案工作的几十年, 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忠诚党的档案事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 把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忠于职守的自觉行动上, 高标准地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他的事迹说明, 在平凡的岗位上, 只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当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价值多元、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 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考验着每一个人。有的人因此迷失了方向, 甚至犯了错误。而刘义权同志对平凡的坚守,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每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都应该像他那样, 把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在平凡岗位上执著追求, 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刘义权同志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地奋斗了不起。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 但经天纬地的历史却都珍藏其中。刘义权同志从事档案工作以来, 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多达83万份。看似简单的数字, 背后却浸透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几十年来, 他始终把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与军队建设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与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局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 不知疲倦, 直至生命受到病魔威胁时仍不放弃。

今天, 档案事业服务于主战线的战鼓正愈擂愈响,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蓝图已经展开。处在发展机遇期的档案事业, 正需要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奉献。也许, 我们的奉献不如金戈铁马般昂首激扬, 但平凡绝不是平庸, 伟大就是平凡的积累和升华。只要我们像刘义权同志那样, 立足岗位, 兢兢业业, 用心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每一件事, 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 奉献给档案事业, 就一样能够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在奉献中铸就辉煌。

篇8: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赵开坤教授画速写摆模特和别人不一样, 他喜欢动作扭动大的, 我觉得这样就符合了米开朗基罗雕塑的扭转美学风格。比如米开朗基罗的《昼》《夜》《奴隶》都是大动态的扭转。胸、胯骨 (骨盆) 这两个人体不动的大轴儿始终是反方向运动或者说是扭转着的, 米开朗基罗表现了人类精神受束缚的彷徨与挣扎。扭转这一定律不仅应用在雕塑中, 对于速写艺术也是一大法宝, 赵老师摆动作一般喜欢较大的动势, 这样可以产生大的体、面的朝向变化, 姿态动势强烈, 富有活力。

二、强化人体关节结构

赵老师速写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对人体关键部位结构的强化处理, 尽管是用线, 但是结构却实是每个人体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 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 这是大自然造物主给人类最美的礼物。我时常惊叹于人体之美, 男性壮美, 阳刚有力, 女性柔美圆润, 富有生机。赵老师创造性地重新组合了肩部、手臂、腰部、胯骨、大腿、小腿这些关节的结构关系, 从而使画面成为了“夸张但不造作的形式”。一位大爷、一位农妇, 形体特征鲜明强烈, 强化结构关系成为了他人体速写的主旋律, 艺术大师塞尚说过:“一切物体都是圆形、锥形、圆柱形”,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厚重稳固的实体;艺术家的任务在于如何用冷静的目光和头脑去分析它的体积。”即结构是人体组织组合在一起的方式, 这个组合是紧密的, 人体以不同形体 (方形、球形、锥形、梯形等)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结构美感的组合的形体。赵老师速写中局部有些地方是夸张的, 以结构的方式看人体才是他要解决与追求的。

三、强化空间透视变化

空间透视即空间透视原理, 也包含关节朝向的变化产生人体空间透视变化, 记得赵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 大意是追求空间是艺术家永恒的工作, 这在他的速写里有充分的体现。线条看似随意, 其实是深思熟虑的。观者观看模特时对模特的体积、形体、线条的感受在他的画里一下子宣泄出来, 几条线条, 在人体大的关节处会有出于结构考虑的增加线来组织画面, 比如腰部, 本看不到线条, 却加入一些富有变化交织的线条, 这是出于结构的需要, 也是构图的需要, 给人感觉很过瘾, 很有力量, 试想如果一幅只有轮廓线的画面能否称为速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没有对人体结构的处理与认识, 对空间的理解就很难让赵老师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线条节奏, 这种空间感是加强的, 比如脚部、脚踝部的处理就会让你感觉到观者的位置可能比实际空间的透视更大, 更深远。几根线条画面就活了, 从这种线的节奏变化对我产生的视觉感受是, 人体的轮廓线表现着丰满的内在体积变化。所以说赵老师的线是有灵魂的, 是在呼吸着的, 在思考着的。有时候模特的脚的朝向是被他“改造”过的, 这样的处理使人体更有生机和活力, 从纯粹的侧面的脚“改造”为30度角的朝向观者的脚。

四、我对赵老师速写中线的认识

速写是线条的艺术, 用线来表达生命, 表达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敬畏, 我们画画为什么要有线, 这个线是什么?可能是中心线、辅助线、结构线、明暗线、分界线, 它暗示了人对形体的空间处理, 尤其在结构素描中尤为如此, 也可能是轮廓线。线的区域划分有利于找准结构, 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人体结构来说, 俄罗斯素描大家觉得很硬很多直线就是找这个结构的。赵老师的线平滑、优美、连贯, 这源于他对模特形体的细微观察, 当然也有主观意象化的处理, 比如面部, 就处理得像个小姑娘一样的可爱, 面部多为鼓脸的女人, 还有道具的加入也丰富画面的语言。有的描绘男性的线则刚直、粗壮有力, 女人的线柔美、连贯、平滑。我认为世上本没有线, 线不过是人为相对于画面组织需要的产物, 这种名为线的东西与点、面共同组织了画面, 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和谐的韵律变化, 也就是产生了美感。无数的点沿着同一路径运动形成了名为线的物质, 但是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存在线的, 而模特的身体上并不存在这种物质, 或者说线条仅仅是我们对于画面的一种表述方式, 它是被从物象、自然中提炼出来的, 这方面中国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还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也是线条艺术, 甚至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大量线造型作品。

赵老师近期速写呈现出个人化的符号和特征, 从局部看会发现一些赵老师速写的习惯处理方式, 轮廓线、结构线穿插进行, 强调轮廓就会放松结构, 强调结构线也会放松轮廓线。

空间、形体一直是他常说的话, 在以线为主要描绘的速写里, 画面呈现出主观空间化的意象与符号语言, 意象化处理包括脸, 手、脚等部位。在赵老师的画里, 线条的浓淡疏密变化很有韵味, 有组织规律。这使我想起袁武 (当代著名国画家) 的话:速写过程中想得太多不行, 不想也不行。既要有无意识的行笔, 又要有所制约。笔笔讲究则太拘束太做作, 线条过于随意则太油滑, 形放松线要紧, 形严谨线要松, 这样呼应画面好些……线本身具有艺术魅力。这其中要么以金石味直取线条, 追求线的毛、涩感觉, 体现一种韵味;要么行笔讲究轻重、浓淡变化、挥洒率意, 表现一种节奏感。赵老师的线应该是后者。看赵老师的速写, 对于眼睛和心灵都是一种享受, 每一处形体, 头、手、脚、肩、胯骨都暗含了他对人体形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与艺术加工。加工以后呈现一种类似机械零件似的工业化美感。用他自己话说, 他的速写要在平面的画面中表现人体的空间和结构, 这种结构要像机械零件一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速写妙趣横生, 谈笑间一张速写已经在他笔下完成。

赵老师的速写里用线条传达了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 这里面看似随意, 却包含了他几十年的手感, 悟性。我们看模特的时候, 根本也看不到身体上的线条啊, 那是赵老师为了画面而重新组织的线条, 赵老师通过“对结构的联想与主动参与”完成了从第一自然画室中的模特到第二自然绘画的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线条是主体, 贯穿于其他的元素点和面, 线条的疏密、节奏变化、粗细随着美工笔的主锋与偏锋的角度调整而变化, 呈现出丰富的画面语言。

赵老师的线是有象征性的, 男性的线条粗犷、浓烈, 具体以方正、直线、折线为主, 女性的线则柔和、含蓄, 这种象征性也是恰恰是男女本质区别的体现。这说明赵老师已经考虑到了线条的象征性, 或者说线条本身的“气质”, 他赋予了线条生命, 也让模特在她笔下有了艺术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当代著名国画家——《袁武》作品集.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篇9: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当今时代, 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新闻评论的教学和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媒体新闻评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新闻评论课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分层的教学方式。形势的发展, 亟需在普及本科新闻评论教学的基础上,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撰写的《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新闻评论研究引论》是赵教授近年来在为该校新闻评论班学生授课的基础上完成的新著。本书从新闻传播、社会进程和人的认识论角度阐释了新闻评论的时代功能;从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和宽容胸怀论述了评论者的基本素养;从受众需求、受众思维、思维方法和思维训练介绍了新闻评论思维;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角度展望了新闻评论的认识与发现。本书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专著, 可供媒体评论员及大学硕士、博士生研究与教学使用。

尤其在当前社会对新闻评论的需求达到一个空前高度的大背景下, 如何从理论上来指导新闻评论的写作和如何正确研究新闻评论, 赵教授又推出了他的新作《新闻评论研究引论》, 该书具有为新闻评论从学理上正名、从学科体系上为之建构完善研究框架之功用。该书定名为“引论”, 透露着赵教授的治学严谨风格, 也更包含着教授的一片苦心和对新闻评论研究的期冀, 希望此书能起抛砖引玉之功, 激发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对新闻评论进行深入研究。品读赵教授新作, 深刻地感受到该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新的突破:

一是对研究对象剖析全面系统且精辟深入。该书从新闻评论的功能、品格、思维、发现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对新闻评论的认识相当精辟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闻评论产生的目的和功能来看,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要以这四个方面作为实践或研究的指南;从生产者而言, 这四点为新闻评论者树立了如何生产新闻评论的圭臬, 既提供了生产上的技巧, 又给出了实践时的思维技巧。熟读该书, 能使评论者不再只靠一时兴起而感性地撰写新闻评论, 而是基于理性科学的思维来表达观点、抒发胸臆。从研究者而言, 也给出了在研究新闻评论时的具体对象, 从而使新闻评论的学科和理论研究有了全面而清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不再限于零星散乱的研究态势。例如, 该书开篇即指出新闻评论具有三大时代功用,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新闻评论是增强媒体竞争力、提高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新闻评论提供了公众言论自由的讲坛, 为构建公共领域创造了平台, 也为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作用;尤为可贵的是, 该书从认识论的层面指出, 新闻评论源于感性认识, 但须高于感性认识, 达到哲学认识的高度, 从而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一系列的分析将新闻评论的时代功能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出来, 国内不多见。此外, 对新闻评论的品格、思维和发现等方面的论述, 同样架构合理、条理清晰, 剖析深入, 显示了作者对新闻评论广泛的关注和深度的思考。

二是该书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且研究视角独到。“新闻无学”这一说法多少反映了新闻研究上的学理不足, 很多研究基本是对实践技能的总结与规律的归纳。该书则破除了这一传统新闻学研究的囿限, 将新闻评论的研究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 从而又对评论实践能够予以指导。该书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来对新闻评论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和提升。在多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上, 相关的研究也就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总结概述, 而是依据以上的学科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 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学理高度。例如, 作者因循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新闻评论所需蕴含的品格, 科学、民主、独立和宽容都是社会学学科中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新闻评论的内涵体系的研究具有社会学的理论高度;因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从受众思维和作者思维两个方面对新闻评论的写作和创造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和总结, 兼具了心理学和新闻学的学理色彩。作为新闻学科研究生教材, 《新闻评论研究引论》一书, 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索, 而这是新闻业务书籍向来的短板, 因此, 可以说赵教授的这本著作不仅反映了一个新闻学教授的思考, 更反映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三是该书的研究视角较新、结论和观点屡见创新。品读这本著作, 明显的感受之一就是该书谈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结论。例如新闻评论在写作时不能引刀成一快, 由性而为, 正如赵教授所言, “为了确保通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评论作品能够启迪大众思想, 增益大众知识, 就要有穷究事理的精神, 要有按照事物自身规律来认识与反映事物的态度。”这是受众对评论者寄予的希望, 也是评论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格。这一种思想品格, 我们称之为‘科学精神’”。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绚丽多彩, 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 我们才能找到事情的起因和它的发展趋势。新闻评论也是如此, 唯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 新闻评论才能避免逻辑暴力和语言的暴力, 以及推理的随意性, 最终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书中总结了新闻评论者所必须具备的质素如科学精神, 民主意识, 独立品格、宽容胸襟, 并清晰给出它们各自的意义界定、社会功用、培养路径和方法等。这些都是本书的独到之论, 现今出版的有关评论著作中还没有提到过, 这些观点也闪烁着作者积淀多年而迸发的思想火花。

上一篇:勿忘历史圆梦中华讲话稿下一篇:班级荣誉感班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