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庞虎波

2024-04-20

心得体会——庞虎波(通用2篇)

篇1:心得体会——庞虎波

县级骨干医师

庞虎波 心

县级骨干医师

庞虎波

2013年我有幸被单位选派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第三期县级医疗骨干培训班,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在孙钢主任的带领下,在吴桦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现已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各项内容,具体总结如下:

一、进修学习情况:

1、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分为呼吸一科和老年呼吸科,由于专长不同及原单位要求,我选择了呼吸内一科进修学习。原因是呼吸内一科有临床较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擅长于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特别是支气管镜检查,对于我院今后开展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来到呼吸内一科在孙钢主任的亲自安排下,我被分到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的吴桦副主任医师一组,担任临床一线参与科室轮流值班,分管6张床位的病人。在学习期间亲自诊治了呼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如:各种类型的肺炎、结核性胸膜炎、大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及重症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等等,并在吴桦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亲自实施胸腔积液穿刺术、胸膜腔置管闭式引流术、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及有创/无创通气技术的学习,现已基本掌握了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能单独进行呼吸科各项常规操作技术及支气管镜检查。

2、在学习期间,教学处的老师为我们安排了由各个学科富有威望的专家、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四十余次,于每周三的下午举行,专业涉及: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心电图、影像科、B超等等,让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其它的专科疾病诊治,不但丰富了临床知识,也开拓了视野。

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全国呼吸年会、全省心血管论坛、全省肾脏病年会、呼吸科专题讲座,并有幸于2014年第二届汉中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评选为委员。

二、学习体会

1、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的人文精神。每天工作时间都很长、下班都很晚,我所在的科室先后有三个医生都生了宝宝,她们在产假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孩子饿了就带到科室来哺乳,每天要往返好几趟,她们从无怨言。面对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我深深的感动了,想起我们的同志有时加个班都会喊苦喊累,跟你们的付出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

2、呼吸内一科大多数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还包括博士),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好学,遇到问题经常查阅资料、复习文献,遇到其它专科问题,经常请相关专科会诊讨论病情、研究诊疗方案。面对他们这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专业精神,我自愧不如,在我们单位很多同志只是专科、本科学历却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不思进取,殊不知当今医学发展迅速,以前技术更新要五年左右,现在三年时间指南又有很多更新。不学习就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就要落后,面对病人时,一个过时的诊疗方案可能会对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省医院的专业分科很细,很多专业还分几个科室,分攻一个专科的不同疾病,“术有专攻”,各个专科对自己的疾病研究的很仔细、很透彻,治疗也更加专业,很多专科与国外的专科互相协助,互相提高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之,一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此为目标,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最安全、有效的医疗技术。

二〇一三年七月

篇2:心得体会——庞虎波

庞虎波

尊敬的李院长、麻书记,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站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内三科自2015年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医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内三科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科室运行基本平稳,谈起医疗质量管理我们其实才刚刚起步,无法同各位老主任、老大哥相提并论,一个新科室新专业的成立,没有3-5年的平稳运行是不能有效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所以医疗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今天跟大家交流其实也是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日常工作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诸位海涵。

众所周知,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要保障医疗活动的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么我们科主任、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该如何保障医疗安全呢。

首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改变三种观念:

第一种观念:病人就是病人,我是医生必须要听我的。

在跟病人接触的第一环节,忽略了病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应具有的权利,忽视了病人的主观感受,没有让病人参与到医治疾病的过程中来,按病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理解。

第二种观念:为病人省钱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这种观念在工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该做的检查不做,该用的药不用,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导致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佳,最终为病人省了钱,家属却不领情,一旦出现漏诊、误诊导致不良后果,家属往往抓住不放、纠缠不休。

第三种观念:病人看起来都不要紧,没有太大的问题,治疗一下就好了。

这种观念最可怕。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医学至今对很多疾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用我们目前仅有的医学知识和有限的药物是不能把所有疾病都治好的,不要把医学和医生想得无所不能,医学和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萨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能使用的方法最多的是帮助和安慰,仅仅在很少的时候才能去治愈。

其次,要形成三种思维原则:

第一种思维原则:能常见病解释的,不少见病解释;不能圆满解释时,不可忽视少见病。

大家都知道法官办案时总要询问凶手的作案动机,这是“疑罪从无”的思维,三字经开头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所有我国的法律认为每一个人生来都是清白的、善良的,那么一个人犯了事,总要有他的动机和企图,只有把这个搞清楚了,一个案件才能最终结案。那么我们医生呢?恰恰相反,我们要“疑病从有”,对任何一个人只要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就要把他当做有病的人。记得刚上班的时候遇到一个初中女学生恶心、呕吐1周,在当地医院检查治疗没有好转来我院就诊,后来避开父母私下询问,告知这个月例假一直没有来,结果一查早孕。未婚女性特别是在校学生也不能忽略。

第二种思维原则:能一元论解释的,不多元论解释。

进修时遇到的一个病人,发热、咳嗽、咯血,后来又出现尿血,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考虑呼吸系统疾病可能性大,但尿血又不能解释,这时候用一种疾病解释就解释不通了,最后通过相关检查和肾穿活检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第三种思维原则:能器质性解释的,不用功能性解释。

这是在给疾病下诊断时一定要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能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因。也就是前面说的“病人看起来都不要紧,没有太大的问题,治疗一下就好了”,譬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和“冠心病”这两个疾病,预后截然不一样,如果诊断不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发生纠纷。

对于急性发病的患者,了解发病时的情景一定要细致!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乡镇的干部,中年男性,平素体检,天天还在锻炼,1周前出现感冒症状,没引起重视,随便配了一点感冒药吃,效果不佳,近几天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咳脓痰,伴右侧胸部疼痛,门诊CT检查右肺下叶实变、空洞形成伴胸腔积液,收住院入院后怎么看这个病人也不像感染这么重的表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这是《景岳全书》的“十问歌”,清代后几句改为“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样一询问患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最近一年来体重明显下降瘦了有二十多斤,赶紧一查,果然血糖二十几,尿糖3+,酮体阳性,后面的治疗就省略了。还有急腹症就诊,考虑阑尾炎最终确诊宫外孕的,临床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对急性发病的患者,发病那一段时间的事情,一定要追查清楚,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一定要细致、细致、再细致。

对慢性过程者,分析病情与检查结果相关性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尘肺、慢阻肺患者长期住院,以前一用抗生素症状很快缓解,但是有一次住院换用好几种抗生素都不起作用,最后仔细一问,这个患者在入院前一段时间在一个私人药铺开了几种效果很好的药,其中一个是“氨茶碱”,另外一个就是“强的松”,现在吃的满月脸都出现了,马上查看口腔局部有白色斑点附着,舌红无苔,考虑什么?立马涂片查真菌,结果果然是阳性,氟康唑治疗两周症状缓解出院。所以对慢性发病的患者,发病过程、治疗经过,一定要反复推敲、验证,一定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在临床诊断时一定要理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所有疾病中威胁生命的疾病一定要优先排除。

另外要养成八个习惯:

1、询问病史及查体要细致。

2、辅助检查要及时。

3、病历书写要及时。

4、病情告知要及时、有效。

5、治疗过程要多观察,及时发现细微变化并及时处理。

6、早、晚查房的习惯。

7、该会诊的一定要会诊。

8、多请示、多汇报。

我们在行医过程中要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但是又要“胆大心细行方智圆”和对医学的虔诚,对患者负责、对医院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认真执行“二十项核心制度”“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等各项规章制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上一篇:xs102加盟代理协议书下一篇:还旧居,还旧居陶渊明,还旧居的意思,还旧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