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2024-04-09

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通用8篇)

篇1: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4 作者:张桃林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其中2012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十六大以来,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是2002年的1.69倍;大中型拖拉机达440万台,是2002年的4.9倍。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增幅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之快前所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2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26%,玉米机收水平从1%提高到34%,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等先进农机化技术迅速推广。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4509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社2.78万个。农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

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历史使命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要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能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挖掘稳产增产潜力,有力有序开展抗灾救灾,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能使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下,必须加快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确保我国农业不萎缩不凋敝、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

二要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载体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离开农业机械光靠传统的人畜力根本无法实现。在农业劳动力整体数量下降的今天,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依靠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成员,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耕种管防收全环节统一作业服务,科技入社就意味着科技直接到田,显著缩短了技术应用的传导链条,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质量。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纽带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必然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目前活跃在农村的5000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以此为纽带,培养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保持较快步伐,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化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较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机耕道等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度不高,一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不够快,一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

国家提出,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超过60%,2020年达到70%,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加强管理指导,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创造环境。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和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农民购置和鼓励企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加快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实施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支持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明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农机化技术。减免农机作业服务税费,鼓励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和农机信贷业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增加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和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在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把握重点,全面发展。继续集中力量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扶持、指导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农业机械操作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培育主体,社会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机制造企业自建品牌营销网络,专业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区域中心市场,方便农民选购农机,提供优质的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

四是强化监管,安全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履行好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强制性国家标准,保障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和质量跟踪调查。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尽快制定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是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全面加强基层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升人员队伍素质,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发经济有效的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机构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合作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篇2: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逐渐朝着农机一体化进步,农业的稳步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我国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一、农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农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不断取代人力劳作,农机的进步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保障。农业生产能推动农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和劳动力方面占据较高的比重,现代农机的发展替代人畜力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手段,农机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将分散的农业逐渐整合成大规模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向着现代农业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与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农机的推行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是农业史上重大的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水平,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有了稳定保障。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机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努力提高农机的利用和推广范围,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农业生产中农机起到优化生产绩效的作用

农机的利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的农耕依靠人力和牲畜进行生产,由于体能的消耗和工作效率的低下,农业生产往往处于较低水平,农机的出现有效的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不断向着高效快速的方向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逐渐提升,通过高效率的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绩效,农机在生产中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提高生产质量和产量,这是传统农业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发展农机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效率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

农机生产的高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的改革使农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不断增大,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插秧、机械喷药、机械收割逐渐取代传统农业人工播种和收割,实现了生产的高效率;节水灌溉、精确播种、稳定产量、化肥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利用上也取得突出成果,有效利用现有土地完成高产量的生产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抗旱排涝、工程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利用,有效增强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产量,节约了能源。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保证我国社会化主义进程的发展。

四、农机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在农机的推广和利用方面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偏远山区的农业耕作还遵循祖辈的劳作方式,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机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在推广方面应该不断得到加快,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农机的设计和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让偏远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依旧占据农民收入的高比重,农业生产水平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农机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率相比传统的人畜的生产有着很大的飞跃,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使农业生产更加有序化,农机的合理使用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农业与经济的矛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农机的推广能有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农机的推广和利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由于农机的现代操作手段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农机的利用是人为操控的,在利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前,农民对于农机的了解和操作应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农机的操作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操作,是以一定的生产目标作为使用手段的,考虑到农机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操作农机时,尽可能利用现有农机完成生产作业,考验农民对农机的了解和操作水平,更深层次是农民自身素质影响农机生产效率。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六、结语

篇3: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 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十六大以来, 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 是2002年的1.69倍;大中型拖拉机达440万台, 是2002年的4.9倍。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 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 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 增幅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之快前所未有, 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2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26%, 玉米机收水平从1%提高到3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等先进农机化技术迅速推广。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之快前所未有, 2011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4509亿元, 农机专业合作社2.78万个。农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

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 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 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 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 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 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历史使命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直接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机械化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要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能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 挖掘稳产增产潜力, 有力有序开展抗灾救灾, 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能使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下, 必须加快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 确保我国农业不萎缩不凋敝、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

二要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载体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 科技到田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离开农业机械光靠传统的人畜力根本无法实现。在农业劳动力整体数量下降的今天, 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 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 依靠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成员, 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耕种管防收全环节统一作业服务, 科技入社就意味着科技直接到田, 显著缩短了技术应用的传导链条, 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质量。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 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纽带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 必然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 目前活跃在农村的5000万农机手, 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 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 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 以此为纽带, 培养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 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 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保持较快步伐, 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机化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支撑将更加有力, 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较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特别是机耕道等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度不高, 一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不够快, 一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

国家提出, 到2015年,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超过60%, 2020年达到70%, 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要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 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 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 落实完善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加强管理指导,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协调推进,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前,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 创造环境。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完善补贴管理办法, 规范操作程序,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和市场机制作用, 支持农民购置和鼓励企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 加快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 改善装备结构。实施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 支持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明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农机化技术。减免农机作业服务税费, 鼓励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和农机信贷业务, 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 增加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和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 力争在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把握重点, 全面发展。继续集中力量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 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 扶持、指导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农业机械操作水平, 全面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培育主体, 社会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 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 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 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具备条件的地方, 应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 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机制造企业自建品牌营销网络, 专业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区域中心市场, 方便农民选购农机, 提供优质的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

四是强化监管, 安全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切实履行好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 制 (修) 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强制性国家标准, 保障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 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和质量跟踪调查。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 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 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尽快制定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篇4: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农业

《经济》:您认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陈传宏:纵观国内外发展趋势,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应对挑战。

挑战一,全球新科技革命对我国农业的挑战。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正在不断加速农业技术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当今世界农业正在向科技主导型的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转变。我国农业必须迎头赶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以科技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挑战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受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入世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且急剧扩大。在粮食“九连增”的同时,我们大豆、玉米、植物油等农产品进口逐年扩大。总体来讲,我国农业整体上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挑战三,全球粮食与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产量维持在21亿吨左右,目前尚有10亿人缺少充足食物,预计到2030年粮食需求量还要比目前增加50%。全球可耕地面积呈日益减少,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选择;

挑战四,我国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的非持续性问题。我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且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中低产田占到2/3。人均淡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的28%,但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却不足40%。肥料利用率平均仅为40%,农药利用率平均仅为30%,而发达国家均在60%以上。由此说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依靠科技转变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挑战五,“四化同步”中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就是要依靠科技,建立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经济》: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如何服务于“三农”?又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

陈传宏:从“四化”同步战略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当前农村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城镇化”。一是依靠现代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农业,它是以现代科技引领的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只有将农产品依靠市场需求导向,建立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相连接的新型产业链,才能实现高附加值,才能向高效益产业发展,克服农业由于受气候影响强、生产周期长等所带来的制约影响,这就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丰产增收同步,以科技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二是依靠现代科技,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先进的生产要素、经济要素和技术等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依靠数字农业技术突破和应用,建立精准化农业生产体系,不仅可以降低环境压力,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应对劳动力日益不足的新挑战;三是依靠现代科技,促进农民职业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将农民的社会身份转变为向工厂中工人一样的职业岗位身份,在产业链构建中开发创造新的就业创业岗位,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化技术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懂经营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队伍,以农民职业化带动经营规模化,以规模化引导技术标准化,以标准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四是依靠现代科技,推进新型城镇化。从中国国情来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把现代农业放在关键基础地位,以现代农业聚集现代产业,扩大农村就业空间,以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

《经济》: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

陈传宏:2001年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开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2年,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启动了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及100个左右园区(“一城两区百园”,即121工程)的战略结盟协同创新创业工程。于2012年7月在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了“121工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结盟协议”。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全国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面积300多万亩,园区各类融资总额达到1880多亿元,入住园区企业总数6218家。园区实现年产值近3000亿元,组织科普讲座培训工作超过1万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受益农民100多万人。实践表明,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拉动现代技术聚集、新兴产业聚集、人才资本集聚的独特功能,带动了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经济》:为落实“四化”,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部农村科技司今后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篇5: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1]的双重变革。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要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但是当前土地生产率明显滞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培养职业化农民,助力中原农业现代化。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 职业化农民 公共服务 论文代写

作者简介:杜豹,河南邓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基层政府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国农业发展都意义深远。本文以豫西南L村为个案,对中原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考察,进而对公共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进行若干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L村农业生产现状考察

L村是笔者的家乡,在假期时间,笔者在该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对农业生产现状进行全面考察。

(一)基本情况

L村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520户,共约2450人,耕地面积3500亩。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亩左右,以种植粮食为主,没有任何工业企业。当地地处南阳盆地西部,地势平坦,耕作便利。

村民外出务工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以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地为主,工种较为多样。在村男劳动力也在附近做工,以建筑行业居多,砖厂、建筑队、装修队等。

http:///http:/// 第13小组是重点考察的自然村,也是全村整体情况的缩影。该组是单姓自然村,共194人,耕地264.84亩,人均1.37亩。在该村18个村民小组中,该组并无特殊之处,无任何企业,外出务工84人,占劳动力总数129人的65%。农民部分收入来自于外出或当地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中比例达到70%以上。

1、种植结构:该村当前种植作物是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并种植少量的甘薯、油菜等。地理气候决定,当地可以一年两熟,一般秋季种植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这一种植结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该市是国家产粮大县并建有国家级粮食储备库。

当地的种植结构曾经也发生过变化。上世纪末,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当年都曾大面积种植。政府甚至不顾实际条件要求村民种苹果树,结果没有一棵成才挂果,不久都恢复为大田作物。2000年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对种植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村民纷纷放弃烟叶、辣椒等劳动投入较高的作物,改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以种粮为主的种植结构更加稳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在种植结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大户更倾向于种植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懒庄稼”,如小麦、大豆,以获得规模效益。玉米和花生在收获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而农忙时节,各家都忙于自家生产,大户不能以较低价格获得雇工,无法及时收获。

2、投入情况:

各家的具体投入情况略有差异,这是根据多家农户调查所得平均水平。各家在选取化肥、农药、种子时常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友推荐购买,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村民选择的重要参考。近两年,农户通过村委会购买小麦种子,质量较高,今年发生旱灾,购买的种子普遍比农户自留种子更加耐旱,长势良好。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农活可以由机器实现,机械成本在总投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29%和25%。目前耗费劳力较多的是花生和玉米的收获、喷施农药等少数生产环节。、2012年作物产量及收益:

上表所列产量和价格是根据农户平均水平得出。农户在选取秋粮作物种植结构时除要考虑收入外,还需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从经济收益看,种植花生要比玉米和黄豆效益高,但是花生收获仍需手工进行,每亩需要单个劳动力投入10天,因此各家种植面积大多在1亩到3亩之间,再多无法及时收获,种植大户也不例外。

照此计算,第13组一个四口之家,耕地(除去自留地和树林地)4.8亩,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全年务农收入约可达5827元。加上农业补贴每亩106元(粮食补贴18元,农资综合直补78元),农业收入共计约5933元。

(二)农业经营方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定期根据人口变化进行调整。自此,家庭承包经营就是本村的最主要的经营方式。

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土地流转也开始较早。13组的土地流转开始于上世纪末,目前流转比例高,全组耕地264.84亩,流转111亩,流转比例到达42%。全组共44户,实际种地农户24户。从流转对象看,主要是组内流转,村外流转只有19亩,占流转面积的17%,且均系亲戚。目前,尚无企业等在本村或本组流转土地。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土地流转价格采用实物地租形式,300斤小麦,约合270元。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国家各项惠农补贴都是以户口为依据发给名义上的土地承包者,实际耕种者无法直接获益,反而要应对因农资价格上涨等导致种地成本上涨,租金上涨空间不

http:///http:///

http:///http:/// 大。

就土地经营规模看,本村目前的经营规模不大,全村最大经营规模不到50亩。13组最大的种植大户CYT家经营面积达到30亩,最少的只有1亩。

(三)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L村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1、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过去曾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们是以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村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主要去往广东、浙江等地,尽管工资绝对量较低,但相对农业收入来说,务工收入已经比较客观。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满16岁还需要伪造身份证。当前,外出务工成为当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在村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做零工,获得非农收入。

(2)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当地是平原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目前,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以小麦为例,从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过去收割小麦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全村收割完成只需一周左右。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正是得益于外出务工和当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地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以13组为例,全组共194人,劳动力129人,外出务工84人,实际务农人数43人,务农劳动力33%,人均耕作面积5.6亩。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2]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产率越高,则表明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然而调查发现该村的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2010年冬春两季持续干旱,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其他秋粮作物也没有质的突破,产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1)农业科技水平滞后。

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是化肥和农药,小麦和玉米的化肥使用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42%和54%。但是农民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方面缺少科学指导,只凭经验决策。农民一般通过电视广告或熟人介绍,选择使用某一品牌的产品,盲目性大,风险也比较大。不少农民认为化肥、农药使用量越多越好,反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害虫抗药性增加。由于缺少测土配方条件,农民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情况施肥。优质种苗等高科技服务也仅限于村委会每年提供的少量优质种子,服务范围十分有限。整体来看,当地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处于较低

http:///http:///

http:///http:/// 水平,农民还主要依靠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生产,偶尔接受农资部门的推荐,盲目性比较大。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当地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以农田水利为例。村里共有机井45眼,2009年大旱,政府拨专款又打了10眼,村主任称仍无法满足需要。以13组为例,该村264亩耕地,只有5口井,平均每口井灌溉面积53亩,遇到旱灾时无法满足需要。九十年代,村里曾经兴修水利,在地下铺设灌溉管道,但因设计不够合理和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被村民弃用。该村目前的灌溉方式是村民自购灌溉设备抽水。灌溉设备也不断更新,经历了带式水泵,轴式水泵,电机水泵几个阶段。目前以电机泵为主,农户需要购买水泵、电线、塑料水管,花费千元左右。灌溉时,农户从家里接电线到水井边,用塑料卷管将水送到自己田地。灌溉成本,每亩大约需要10元左右。由于这种电机水泵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方便,购买者较多。13组实际种地的24户中有9户购买有水泵,自给率达到37.5%,另还有几户有购买意愿。这种农户自给型的小水利弊端十分明显。以13组为例,2009年一口机井发生故障,大家因为无法达成共识与合作,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只能“靠天吃饭”。

因此,单家独户无法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如大型水利建设、土地平整、农田道路建设等,这些涉农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新型城镇化:助力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省提出要探索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带来了新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现状,在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后,既能增加可耕地面积,还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因而将是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L村的新社区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按部就班实施。

(一)适度集中居住,增加可耕地面积。在农村地区规划修建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首先是原有的宅基地、村庄空地可以进行复垦,变为良田,而新社区的多层住宅也节约了农民的住宅用地。这样,国家基本农田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为工商业发展和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充足土地。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较早的新乡市为例,新乡市新型社区建设累计完成建房面积2473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1万户,新乡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9.2%提高到42.89%,累计完成拆迁面积5.3万亩,复垦整理土地2.6万亩。[3]就L村来说,各个自然村内都存在大量闲置空地,一家农户占用多处宅基地的现象也比较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将全村合并为一个中心社区,沿干道居住,并对村庄占地实施复垦,必将增加大量可耕地。第13组,前期土地整治,已为全村增加30余亩耕地。

(二)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各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附近通常也规划产业聚集区,帮助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将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新型社区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免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更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应当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完善公共服务,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是任何经营方式都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原农业的现代化应当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上文所述,L村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要整合惠农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根据实

http:///http:///

http:///http:/// 际情况选择化肥,提高有效性;推广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正确使用农药,提高科学性。培育和推广优质种子,改善农作物品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无公害生产,创造农产品自主品牌。

2、培养职业化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加大投入,合理规划,严格落实,即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却不易大量产生。L村的化肥、农药使用率已经很高,但农民缺乏科学指导,具有很大盲目性;农田水利建设严重缺位,单家独户的小水利只能应对小的旱灾,在大型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测土配方、农业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等在L村更是闻所未闻。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将现代生产要素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同时把握市场信息,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正如舒尔茨指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是为农民提供更有生产性的高收益生产要素以及掌握新要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实现农业现代化。[4]因此,农民培训十分必要,为农业劳动者提供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免费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由示范户“以点带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经营更加集约化,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将新的要素引入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以中原农业发展来说,外出务工和当地非农就业显著改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土地生产率因为公共服务的缺位而徘徊不前。因此,要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科学规划,正确引导,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培养现代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使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显著改善,助力中原农业现代化。

篇6: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篇7: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

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发布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代理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为增加农机数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我们突出搞活农机具购置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农机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抓住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获

得补贴资金,已使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户享受到资金补助,补助户达16户,补助资金9万元。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同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取得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拖拉机800多台套,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13台。加强与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开

展大型农机具销售贷款业务,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我县农机化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篇8: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记者:“十一五”期间, 青岛市农机部门立足当地实际, 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请您谈一下青岛农机工作有哪些突出特点?

陈志颖:可以说, 过去的5年, 是青岛市农机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5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落实购机补贴资金数额, 相当于“十五”的12倍, 其中市级财政补贴资金达到9300万元。随着政策性投入的增加,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63.6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29万台, 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1778万台, 分别比2005年增长23%、30%、63%。二是农机化领域逐步拓宽, 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化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全面发展,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内涵和外延有了质的提升。

记者:各级农机部门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组织者和监管者, 请问青岛市在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方面有什么举措?

陈志颖:“十一五”是购机补贴工作发展较好的时期。全市购机补贴资金累计达到18750万元, 共拉动农民投入资金4.44亿元, 补贴各类机具30429台 (套) , 受益农户21652户。围绕用足用活购机补贴政策, 我们重点补贴了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去年还安排补贴一定数量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小型挖掘机, 较好地满足了小麦收获机械更新换代、路域综合治理、“十绿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实行了累加补贴政策, 每年择优扶持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 补贴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达到40%。新建了购机补贴软件管理系统, 提高了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办事效率。实行了经销商资格准入制, 实施分类管理, 从三星级以上农机经销企业中确定了40家经销商, 规范补贴产品经销行为。这一做法受到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并在全国推广。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农机动力大型化、作业系列化、功能复合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

记者:在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规模经营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陈志颖:工作要有话语权和执行力, 与体系建设密切相关。针对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 我们不等不靠, 开拓创新, 确定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管服结合”的工作思路, 重点抓了两个体系的建设:

一是探索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莱西、即墨两市通过设立派出机构, 建立区域性监理推广机构, 现在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平度市、胶南市以乡镇农机服务站为载体, 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相结合, 探索建立了区域性农机服务组织;胶州市通过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来承担一些公共服务职能, 也取得较好效果。

二是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和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 本着“指导不领导, 帮办不包办, 扶持不干预”的原则, 重点发展大户带动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带动型三类农机专业合作社, 近几年共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2000多个, 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208个, 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点5个, 承担了全市44%的农机作业量。在政策扶持上, 每年重点扶持20户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按不超过购机价格的40%进行补贴, 比其他购机户提高10个百分点。在落实发展资金上, 争取市政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范围, 已扶持20多个。

记者:农机化推进工程是青岛市近年来重点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 请您介绍一下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 取得了哪些效果?

陈志颖:一是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工程。从2007年开始, 我们本着"整村推进、成方连片、区域发展"的原则, 以农业部示范基地为先导, 以15个示范区为主体, 加快推进小麦保护性耕作。去年实施面积达到35万亩, 其中3000亩以上的示范方4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持续高产高效试验研究, 培训技术推广员110人。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 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14.1%, 获得全市节能减排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今年3月中旬, 我们承办了全国春耕农机生产暨保护性耕作培训班, 并在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 受到了广泛好评。农业部首席专家认为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国同类地区领先。

二是加快推进农机“安居工程”。针对大中型高性能农机装备增长快和“有机不会用、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问题, 从2008年开始, 我们抓住农机库房占地属于农业用地的有利时机, 以砖混结构和钢架结构为主, 共建成15处农机库房、维修间和培训教室, 占地总面积5.6万多m2, 为探索解决农机存放难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三是加快推进农机试验示范工程。农机局不是单纯的种植业机械管理局, 是服务大农业的装备管理局。只有跳出农机看农机, 拓宽工作视野, 突破传统服务领域, 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支撑。根据青岛市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 我们先后引进试验花生联合收获机、茶叶精揉机、耕水机等农机化新装备, 建成了花生、马铃薯、芹菜、茶叶、水产及设施农业等20处试验示范基地, 带动全市推广安全、低耗、环保型农机装备800多台 (套) 。

四是加快推进农机公共服务工程。我们在胶州、莱西两市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 第一批投资300余万元, 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 加快农机监理、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

记者:青岛的“平安农机”建设开展得较早, 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请您介绍一下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效。

陈志颖:近年来, “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去年新创建国家级示范县1处、省级示范镇7处, 总数分别达到2个、24个, 新创建市级“平安农机”合作社12处。在平安农机建设方面, 一是以健全农机监管体系为抓手, 全面落实农机监管推广责任, 取得一定成效:平度市政府下发文件, 计划用2年时间, 从云山镇启动拖拉机专项整治, 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即墨市把农机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二是开展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试点, 进一步推广莱西经验, 认真落实“一格三网九定“制度, 逐步完善”市 (区) 监理站+镇监理中队 (分站) +村安全协管员”的监管体系, 乡镇监理机构达到46个, 农机监管员达到2000多人, 有效地保证了农机监管的顺利开展。全市农机“三率”水平均接近70%, 受到农业部督查组的充分肯定。三是建设安全检测考试中心。第一批在5市配置了移动式农机驾驶员考试设施和越野性质的监理车辆, 每个市建设一处现代化农机安全检测考试中心, 严把农机检测和培训考试关, 提高检验考试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机事故隐患。四是农机市场监管成效明显。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了农机打假护农“金盾行动”, 进一步净化了农机市场环境;创建星级文明农机销售市场和企业35家, 优化了市场秩序。

记者:“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始实施, 请问青岛市农机工作有什么打算?

上一篇:关于做好全镇村民委会换届选举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下一篇:致难忘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