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2024-05-08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精选6篇)

篇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数学建模集训模拟赛题第一轮(2013.08.09-08.12)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注:论文须完全按国赛格式完成并于8.13上午8点前交至所提供邮箱。

篇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9.1%,相当于节省标准煤6.3亿吨,第一文库网换算成碳排放就是15亿吨。该报告主编、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认为,中国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但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碳减排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7%经济增长速度、20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到,中国要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指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三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非化石能源比重的上升,在核电当前遭遇发展阻碍、可再生能源比重基数又很低的条件下,要达到目标绝非易事。工业部门尤其是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强度的继续下降将是实现全国能耗强度目标的关键,但未来五年仍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推进的阶段,要继续保持各个部门能耗强度明显下降的态势,其难度也将明显增加。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影响评估,是该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邀请到的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的能源问题专家和直接参与震后赈灾复兴计划制定和能源战略调整的第一线专家学者的基本看法是:日本的能源政策可能从应对气候变化优先转向保证能源安全供给优先,从“核电立国”转向“不完全依赖也不完全放弃核电”的立场,在提高核电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核电的.比重,并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开发的步伐。

薛进军认为,核电站的临时关闭和停运造成短期电力不足,迫使日本恢复和增加火力发电,这将可能增加日本的碳排放。与此同时,核泄露事件严重影响了日本核能发展计划,促使日本更加坚定反对京都议定书延长的立场,有可能在近期修正25%的减排目标。

篇3: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因能源使用消耗引起的环境及其原因的认识不断深入,除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害被认识到以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被人们所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和方式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建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最早引入“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政府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其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威胁清楚地认识以后,其能源供给开始由自给自足向依靠进口迈进。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6年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使将来每年的GDP避免5%-20%的损失,号召全球转向低碳经济。美国参议员于2007年7月提交的《低碳经济法案》显示,美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很可能向低碳方向发展。联合国在2007年12月于巴厘岛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决定2009年将安排举行新的谈判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巴厘岛路线图”这一广受世人关注的气候变化图问世。“巴厘岛路线图”在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经济绿色增长,其核心是对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成为全球的关注点。欧美国家因为起步早、水平高低碳领域抢占了先机,登上了制高点,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的发展,着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调整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在全球范围已悄然打响低碳经济的争夺战。与中国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2.1 挑战之一:

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发展排放”的“高碳”化受到制约。怎样才能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又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一大挑战。

2.2 挑战之二: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的电力只有约20%来自水电,火电却超过77%,“高碳”稳居统治地位。计算显示,每吨煤的燃烧会伴随着4.12吨CO2气体的排放比同比石油高30%,与天然气相比要高出70%。预算显示,中国能源部门将在未来20年拨付1.8万亿美元用于电力投资。由此不可小看火电对环境的威胁。

2.3 挑战之三:

我国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体,使得工业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使得我国经济的“重碳”局面加重。资料显示,中国能源消耗在1993-2005年之间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其中约70%的能源消费来自工业生产。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的64.4来自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行业。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加大资源利用率,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4 挑战之四:

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变为“低碳”的最大阻碍就是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缺乏科技研发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义务,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我国主要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技术转让。据估计,以我国2006年的GDP计算,要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投入250亿美元的资金。对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额投入。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面对自己国情,必须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举措。

3.1 整体规划

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规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

3.2 先行试点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深圳,它是第一个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通过的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市。住建部支持在深圳优先试验国家为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制定的各项新政策和新技术标准,让各相关项目在深圳优先落户,并向全国推广经验;国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各项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均由深圳负责,住房部对深圳市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也持支持态度,让它成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交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理论的平台。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进下又好又快发展。

3.3 建立机构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要建立组织机构,指导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3.4 制定政策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配套政策,系统的产业和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等,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3.5 发展“低碳产业”

要不断增强我国低碳经济与技术的竞争力,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使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出现在经济转型、转变中。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是我国第一个资金规模达50亿的低碳产业,它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它将投资方向定义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节能减排就包含在高碳改造中;对原有设备使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加以升级是低碳升级的内容;像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则包含在无碳替代中。

3.6 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家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浪费,使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4 结语

著名学者何建坤强调:“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好处如下:首先,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国家和企业节约能源,降低能源需求量,使能源的国际依赖度降低,使我国的能源安全提高了。其次,生态环境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保护,新的就业机会也因为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不断创造出来。最后,低碳技术是创新技术,低碳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制高点,使得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引擎,其必将引起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生存受到影响,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有利于解决气候和能源危机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

[2]姬宪恒.我国经济发展可分三步走[N].中国商报,2009.12.8第二版.

[3]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26.

[4]樊纲.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N].解放日报,2009.12.20第8版.

[5]绍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23.

[6]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6.57.

篇4:低碳经济:为中国发展强行升级

作为一个后发的中国经济体系,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怎样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如何少走弯路?如何提升品质?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发展,由始至终面临着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速度,即我们能否对发达国家实现赶超?第二个是品质,也就是在追赶和提速中保持我们经济一直向好的方向。

又好又快,是中国政府的决策根据,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这种主观意图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低碳经济来得正是时候。这是因为,对于曾经丧失了发展机会不得不以国家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而言,在探索自己发展前途的过程中,可以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源还是脑力?发展的品质辩证

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很有可能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有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来说,目前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29个巨大的脚印在北京上空穿行。除了震撼,还有震惊——连焰火都安上了电脑芯片,人类真正进入了数码时代即脑力开發的新世纪。

数码技术的最大魅力,是它的公开性。这种迄今为止最为公开的技术所造成的,是真正公平和公正的竞争。它使所有的竞争者都在第一时间里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看到,在这些年里拼命也要赶上新经济快车的柯达,是怎样在与时代的赛跑中惟恐慢了半拍的。特别是它在终端——将柯达彩印变成柯达数码的努力上所投入的巨大成本,真是让人感受到了“产业革命”的本质——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胶片为成像介质的彩色照片技术,将成为“旧知识”。新技术革命的力量之一,就是它将让传统产品、技术和品牌“归零”——或者成为古董,或者变为新宠。

我们还看到,即使是像柯达这样的速跑冠军,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分到的一杯羹也不会更多。原来,是产品同质化,富士们和它争走了许多顾客。现在,是跨行业的“兼容”,先是被拍照手机抢了数码相机的生意,再是被电子相册抢了数码打印的生意。

数码效应,不仅是柯达一家,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在一个早晨起来面临着一个统一的天花板:“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于是,柯达的出路,其实就剩下在创新上不遗余力这一条——应用数码技术让自己成为数码柯达,利用IT技术让自己成为网络柯达。但纳闷儿的是,在摇身一变的星罗棋布的柯达数码彩印店里,为什么不能上网?

创新,在新经济时代里,一定是全面的、彻底的和无限的。只图一次变革就企图再领风骚多少年的神话,起码地在柯达这里被推翻了。

创新,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上去看,一定是人类本能之一即追求新知识诉求的产物——从“火”的使用、石头、青铜、铁、机器、电子到——“最新石器时代”:以硅片为记忆载体的新技术革命。

一方面,发生在传统工业自身的革命,以从未有过的“重力加速度”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层出不穷。这里与我们大家最接近的例子是住房里门窗的“材料革命”,曾经红极一时的铝合金门窗突然间被新型塑钢取代。从木头到铁的门窗,经历了几万年。而从铝合金到塑钢,仅用了几年,这是多么可怕的节奏?这是多么令人后怕的产品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当你身陷其中被业内技术革命搞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时候,一种带有“格式化”功能的新技术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来叩你的门:要么上网,要么死亡!当防不胜防的你在忧心如焚中朝不保夕里枕戈待旦时或“过剩”或“停滞”或“不景气”或“无业绩”而走投无路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想不想换个活法儿?第二,能换成啥样?

数码效应,是这样一种效应——没有英雄,没有神话,没有奇迹,全都要速跑,唯有创新。谁创造了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谁就是新技术即新财富的新擂主。资源越是短缺,就越是要选择最经济的应用技术,这才是和谐发展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早期发达国家靠的是资源掠夺和占有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天要发展的经济体,则失去了往日的机会。但是这种失落完全可以战胜,因为这种落后本身就带有非创新不可的意味——脑力资源的开发就这样迫在眉睫。

一方面,低碳经济未来是可能实现多种社会发展目标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国家经济发展三步走总体目标、中国构建科技创新强国目标都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就是强调在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方向的未来发展中,彻底解决一直以来单纯依靠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人类发展问题等等。

变被动为主动,经过全面努力,中国的节能技术发展目标可以是在2020年和2030年达到全球最高的能源效率。根据现在的能源政策,中国目前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要在未来明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进而有可能在2030年实现CO2排放的峰值,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的减缓目标。

发展还是发达?经济的属性拷问

革命导师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著名论断,说的是那危机每隔几年必来一次。此次美国金融海啸如此猛烈,是因为它将多年的危机集成了。

我们先来看两个数字。一是2008年美国GDP虽然仍高居世界首位,但其年增长率仅为1.4%,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长下降了6.2%,由此可见,2009年陷入负增长铁定无疑。 再看美元,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比例达64%,但是美国的GDP仅占世界的25%。不足30%的实体经济却要支撑60%以上的世界货币功能,显然危险而吃力。

面对如此经济形势,如何选择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来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考验的不仅是经济智慧,而且是国际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

讳疾忌医,是很多病人的价值观。美国人因为不想自动放弃其美元霸主地位,便在头疼医脚的忙乱中,以他们惯有的牛仔作风来面对来自全球的声讨。病入膏肓,就是它必然的结局。

我们人类目前正在进入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个英雄,是客观的历史规律造就的先进一派。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

经济实力,不是虚力。被多年垢病拖向深渊的美国人,正在干的是一种拆东墙补南墙的游戏。与其相反,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时刻,大笔支出的却是“民生工程”。2009年,中央政府四万亿主要投向7个方面,3700亿用于农村民生工程,15000亿用于基础设施,3700亿用于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10000亿用于灾后重建,4000亿用于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1500亿用于卫生、文化、计划生育。

拆东墙补南墙,于南辕北辙中谬以千里,美国人的日子不会好过。而在世界的东方,在古老的华夏,我们正在建造的是和谐社会的铜墙铁壁。经济危机一来,我们稳健地以静制动和以动制动,在苦练内功中促进发展,并且以责任大国的身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言,表达大国立场,中国的发展与强盛,有目共睹。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世界里,谁都渴望“发展”,但不能以威胁“和平”为代价。因为在这架天平上,富国更倾向于和平,穷国则倾向于发展。而这里的所谓偏激,则来自于某些大国的更为偏颇的海外政策。在朝鲜半岛上,美国人捧一个,杀一个,将南北对立不断升级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被朝鲜屈服于美国化,从而使美国的势力在亚洲得以不断的巩固。此种自以为得计的把戏,美国人已经玩了近百年。

侵略,这是一个非常不“绝圣”的字眼儿。但却被这个地球上某些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外国人在中国销售的牙膏,其开口度都比本土的大一倍以上。由此造成的浪费,则使得高露洁们的销量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一倍以上。不必严格要求,类似这样的做法都与低碳相悖。

相反,以“民利百倍”为政治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向来使以“绝圣弃智”的大智慧为福祉,杜绝玩小聪明,不愿为小伎俩,摒弃使小手段,诉求自然和谐,强调仁者爱人,令高山仰止,使天下为公。

大智若愚,大巧若呐,大音稀声,深深谙熟辩证唯物论的中国人,也因为这样的智慧而吃尽苦头。在闭关锁国中与经济奇迹失之交臂,害得我们在追赶中略显得有些的吃力。但是,这不是我们要改弦更张不再“绝圣”的理由。中国人在“绝圣弃智”上是最优秀的一群。

于是,科技疯长、经济流感、气候危机、核威胁与恐怖主义之“智”不弃,全世界和全人类“绝圣”的希望渺茫。就未来发展而眼言,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给这个多少有些疯狂的世界以“解药”。实现低碳经济,可以将经济调整到低能耗高效的产业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大范围普及先进高效技术,全面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使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全民参与,改变生活方式,寻求低碳排放的消费行为;发展低碳农业,增强森林覆盖和管理。对中国来讲,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国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发展核电,特别是着重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公众意识提高,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

我们看到,低碳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努力是一致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甚至是对已往发展道路的反思,是对经济品质的反省,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最有益探索。

低碳还是高碳?创新的经济展望

我们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如果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技术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中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因此造成的高排放问题将很难解决。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坚定地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这是因为,相对于冰山融化的未来水世界而言,任何讨价还价的作为都是可耻的。当地球的上的一些岛国已经开始沦陷,它敲起的是比以往任何战争、瘟疫和其它灾难都要令人惊醒的关于全人类的丧钟。

将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是开给气候问题的最妙药方。抛开政客、利益集团、文化偏见和既得利益,寄希望于全人类的自我完善——新能源,新理念,新生产与生活方式,将带来的新财富的创造。而这一切,又因为人类告别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在创意生活和低碳式生存,实现人类的集体性价值,直到走出资本主义的泥沼。

低碳世界,高尚生活。富于牺牲精神的中华民族,始终以正直的为道德的坚守,以弘扬正义为不屈的使命。当年的万隆会议如此,今天的气候大会上若此。节能减排,义不容辞,是使命,更是义务。一以贯之的高风亮节,有理有力的成功斡旋,再加上对低碳世界未来的本质把握。

荧光灯泡、太阳能热水炉、电动汽车、生物柴油……这些以往的概念,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实在的产品成为消费领域不二的选择;节能减排、巨额投资、产业倾斜、政府法案、税务津贴……红色中国正在刮起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风暴。

国家创新,强调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基本概念,说的是对生产力的保护与促进。中国作为棉花生产大国,避开发达国家转基因陷阱,开发出自己的转基因棉花产品,避免了大豆战争的失利。当农业生产越来越演变成为一场全新的商业战争的时候,所谓春种秋收,种豆得豆的概念已经被推翻。

狹科技以令产业,靠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维持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西方人自鸣得意,玩得兴起之际,中国则以棉里藏针的大智慧将绿色产业的发展陈仓暗渡。

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就中国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重视播发评论説,北京几乎每周都会颁布关于绿色产业的新法令,中国加大对替代能源支持力度的速度甚至令最乐观的分析人士也吃惊不小,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支持环保改革。中国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奇迹,即绿色奇迹”,可与过去30年来的“经济奇迹”相媲美。

在离乌鲁木齐数英里远的达坂城,最初的13架风车如今的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而今,这里已经是风车林立,向来咳人的风暴正在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在这些现象的后面,是中国政府在投资可再生能源时突然产生的紧迫感。

这种“突然”的数据证明是,18个月前,中国政府公布的一份全国能源战略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为30千兆瓦。但是近日的承诺则是将达到100千兆瓦,是原来的3倍还不止。

放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模式,这是中国政府的明智选择,更是作为世界大国以牺牲为代价的责任感使然。但是,在放弃旧的模式的同时,马不停蹄地立竿见影地向新绿色产业进军,行动之果敢,效果之明显,决策之鲜明,是中国“绿色奇迹”得以产生的前提。

这一切都不足奇怪的是,向来以强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所谓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中,早已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谙熟于心并身体力行。特别是中国工业化已经带来的污染后果,或者说中国人已经受到的污染报复,让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绿色产业不仅非常支持而且充满期待。《中国日报》最近刊登了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估计,中国10%的生育缺陷、即每年出生的100万畸形儿是由污染造成的。

用刻不容缓来形容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其中不仅来自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也来自全球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特别机会,更来自对中国和谐社会与世界和谐的努力目标。来自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09年和2010年,就在各自经济中所占百分比而言,中国在促进环保方面的开支将是美国的六倍多。

初看上去,节能减排,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一个陷阱,一杯苦酒。但是,在辩证法上能够出神入化的中国人,则一个漂亮的转身,就将其化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在工业化上仍在跋涉的、在信息产业上迎头赶上的、在新能源开发上异军突起的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一种超越。

篇5:认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对于正陷入瓶颈的世界经济来说,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再次摆脱低迷,走向繁荣的高峰的火车头。

“低碳经济”,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具体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等。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题中之意和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目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长远实现零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未来全球的发展将面临碳排放空间的严重制约,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严峻挑战。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如新型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服务业需求,而且会促进一系列产业相互融合和集成创新,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低碳经济是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从经济领域看,低碳技术与经济是未来20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调整机遇,尽快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争取在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建立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

然而,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5%,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三大产业仍停留在1∶5∶4的比例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部分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问题仍然突出。

再次,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在我国,尽管相关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有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与此同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示范项目投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还不够。

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困难,但必须重视其重要性,逐步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方式转变。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不占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抢占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在相关方面下足功夫。我认为,具体要实施留六步战略:

1、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是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提高天然气比重;适当扩大外来电的规模。二是加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积极发展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三是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积极发展分布式储能,全方位推广能源智能化应用,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3、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4、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许多国家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作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要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煤炭现象,提高煤利用率,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保障石油安全供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加速发展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调整现有能源结构。发展超导技术,淘汰传统高能耗设备,支持智能能源系统发展。

5、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建立低碳生产、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推行低碳标识,制定低碳产品的技术标准。政府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金融融资支持等手段,引导企业发展低碳技术,实现技术升级。开展低碳经济宣传,使各阶层人群在生活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引导厉行节约,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加强低碳教育,将低碳经济知识引入教科书,推广低碳经济理念和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6:中国经济转型之低碳经济

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大量开采和消耗化石能源,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快速流向大气碳库,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今,为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低碳经济成为许多国家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以化石能源为基础,而伴随而来的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称之为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制约,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就业压力巨大等。但也应看到,未来20年,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相对充足,正是我国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有利时机。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地球上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也迫使人类改变能源结构,寻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首先,现阶段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故实施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其次,资金和技术是重要考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突破,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第三,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在哪里? 切入点应该还是提高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且以新能源的开发为辅助。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经济成本问题。经济转型我们已经提出很久了,要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把高消耗的工业在经济结构中降下去。

转型不影响增速,低碳革命推动经济转型,对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而对于我国则是机遇大于挑战。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已经很高了,要进行低碳

经济转型,必须用新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而我们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要发展低碳经济,会从提高目前的能源利用率,这样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最容易着手。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

目前的情况就是高能耗不能延续,低碳成为必然。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科学技术,第二是国家政策。目前已经不少这方面的技术,未来科学技术进步,改换生产流程,改换生产结构,使成本降低,企业就愿意接受,而政府则要鼓励,用政府采购、补贴、税收减免来让企业觉得不吃亏,甚至这些政策可以是法律方面的。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加大各类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替代高碳能源的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物质循环减量化技术、环保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目前,全球已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我国应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开展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可以尝试设立碳交易市场,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建立碳排放指标交易平台和规范,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法律规制和政策引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目标责任制,并完善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机制保障。注重引导消费行为。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广泛宣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意义,提高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加快普及和应用节能产品,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半导体照明(LED),实现照明节能;推广节能家电,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等等。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把能源结构调整一下。中国现在92%用的还是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所以要增加新能源,比如风能、水能、核能的应用。

不过,除了中国本身所遭遇的内外部能源问题,还有就是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全球各国对于低碳的重视。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必须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可再生能源本身是可持续、可再生、清洁的,但能源要转变成能量才有用,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载体,载体却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要建立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比如,能源传递理论、能源材料学、能源仿生学、能源化学、能源生物学、能源物理学、能源生态学等能源新理论,以及收集技术、转换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开发节能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发展节能建筑即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替代化石燃料车的电动汽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可以减少石油的消耗,控制污染,同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工业节能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相差甚大,但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发展的空间,所以大力发展工业节能技术不仅可为低碳经济作贡献,而且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上一篇:2018年武汉六中十月月考答案下一篇:中学生国旗下关于森林防火演讲稿_森林防火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