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2024-04-08

202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精选12篇)

篇1:202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附件:

##区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2014版)

一、监测目的居民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应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一)具有##区户籍的居民、##区常住居民(在辖区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居民为常住居民,包括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新生儿),均属登记报告、统计对象。

(二)非##区户籍的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不足半年),属登记报告对象,不属统计对象。

三、监测内容

(一)以卫计委规定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2014年开始使用)作为统计凭证,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4-

网报);定期与本级的公安、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掌握的死亡信息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

负责收集本单位经治医生上报的《死亡证》,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填卡15日之内进行网报),定期与院内死亡病例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病例。

(四)##区疾控中心

对各直报单位网络报告的《死亡卡》,严格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严格质量控制,及时查重;对直报单位的网络角色、权限等进行管理。

六、质量控制目标

(一)《死亡卡》填写: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准确率≥95%,死因诊断符合率≥95%。

(二)根本死因编码:编码正确率≥95%,不明原因死亡者应≤5%。

(三)死因监测报告和审核:报告和审核及时率应100%。

(四)人群粗死亡率争取达≥6‰。

篇2:202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二〇一四年)

为统一开展我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好主要慢性病的发现、报告、诊治、随访和评价,畅通运行慢性病管理流程,建立统一、有效的死因监测和肿瘤报告体系,制订本规范。

1、任务分工 村服务站点:

(1)负责出具本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每旬集中交镇服务中心防保科,第三联交死者家属注销户口,第四联交死者家属作火化凭证。

(2)将死亡信息即时登记到《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手册》中的“居民死因监测登记表”中,每旬集中报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镇级服务中心医疗科:

(1)负责出具院内死亡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即时交防保科。

(2)协助进行死因推断工作。

镇级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负责婴儿死亡登记并报防保科。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1)统一保管本镇《死亡医学证明书》,统一编号,建立发放、回收台帐,填写、保存第一联。

(2)每月与镇社事办核对死亡登记信息。

(3)负责本镇所有死亡信息的收集、复核和报告,填报“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和“慢性病防治镇级月报表”中的死因监测部分。

(4)负责死因信息网络直报,对《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时进行复核和完善,尤其是填明调查记录,于次月15日前完成网报。

(5)组织开展本镇居民死因漏错报调查。

2、资料要求

《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台帐必须与其发放、回收、质控等实际情况相符。镇村死因登记必须相符、必须与《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相符、镇级死因登记与慢防镇级月报表的统计内容相符,即表册相符、表证相符、表表相符。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使用要求:

(1)统一编号:例如 200901001 注解 2009为年代,以后逐年类推(必须4位),01为镇代号,001为死者编号。

(2)第一联必须根据第二联内容对应填全项目并保存,注:医师签名为村医生签名,院内死亡的为接诊医生签名。

(3)第二、三、四联统一盖卫生院公章,不得盖防保科、村服务站等其他章,不盖骑缝章。

(4)第二联填写注意点: a.框外地址栏不得缺项。

b.死者基本信息不得缺项,农民工作单位填写其住址,出生日期不详用“99”。

c.死亡原因必须在对应栏目填写,不得填写出格,车祸等非正常死亡必须在I(a)直接死因栏填写临床疾病,在I(b)根本死因栏填写详细的非正常原因。

d.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不得缺项,癌症等诊断明确的疾病不得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溺水等非正常死亡不得填写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可填写临床依据等,衰老可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

e.医师签名实行“双签名制”。f.调查记录必须包括就诊过程(时间)、就诊单位和临床表现等。镇级“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填表说明:

备注栏填写对应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未出具证明书的不填。

3、网络直报

镇级服务中心配全电脑网络等设备,按全市统一要求开展死因网络直报。慢防医生收到死亡证明书7日内或填卡日期后1月内进行网报,否则视为网报不及时,对审核不通过的3日内订正后提请重审。

4、重点指标

全年报告死亡率≥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率≥95%,不明原因死亡(含衰老)<5%,不明原因死亡入户调查率达100%,网报及时率≥95%、合格率达100%

黄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

2013年01月04日

抄 送: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慢病科

篇3:死因监测方案

一、死因监测目的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的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二、死因监测网

(一)死因监测行政管理:由孝感市及各县市区卫生局统一领导,协调公安、民政、统计部门组织、管理本辖区内的死因监测工作。

(二)死因监测网构成:死因监测网由孝感市及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辖区内各级各类哨点医疗机构组成。

三、死因监测网职责

(一)孝感市疾控中心职责

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湖北省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方案,组织县市区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2、根据死因监测工作进展,针对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协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不定期组织开展死亡漏报调查,核实和校正死亡信息。

4、及时收集本市网络直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定期分析本市的死亡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

(二)县市区疾控中心职责

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考核方案,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根据本县市区实际情况,针对各級各类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审核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并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定期分析本县市区居民病伤死亡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同时及时反馈给各乡镇防保站。

4、参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5、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6、制定考核方案,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至少一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配合上级疾控中心做好死亡漏报调查。

7、采集上统计部门人口统计数据供统计使用。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职责

1、负责收集村卫生室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对死因不明或主项填写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入户调查。

2、每月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核对,及时补报。

3、对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村卫生室死因监测工作。

(四)医疗机构职责

1、负责收集本单位各科室医务人员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编码、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

2、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等相关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3、建立健全本单位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漏报。

(五)妇幼保健部门职责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除按本方案做好死亡登记报告之外,加强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死亡报告,负责掌握核对5岁以下儿童及孕产妇死亡情况,应及时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作,相互提供所需的死亡信息资料。

四、监测的对象及责任报告人

(一)监测对象

1、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统计对象为本辖区内户籍人口中的死亡者。

(二)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五、报告凭证及使用

(一)报告凭证

全市统一使用卫生部制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作为报告的凭证。

(二)报告凭证的使用

1、卫生部门死因报告的依据。

2、户口注销凭证。

3、办理殡葬手续的证明。

六、死因报告

(一)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过程中的死亡者,均由经治医生及时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未作出明确诊断的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在家中或求医途中以及在其他场所的正常死亡者,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负责前来救治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或体征进行推断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未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的医务人员家访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同时必须填写第二联背面的死亡调查记录。

(三)在外地死亡的当地未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者,由户口所在地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补填。

(四)凡非正常死亡者,需依照司法部门判定的死因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七、《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正确填写。

(二)部分基础项目填写说明

卡片编号:由卫生部门统一编号;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是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以备调查;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最长的职业填写,同时填写详细工种,如工人中的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挡车工、排版工、电镀工等;身份证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应与出生日期一致;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龄-出生年龄-1 已过生日者:死亡年龄-出生年龄; 未满1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死亡地点: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常住户口地址: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村;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他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三)部分特殊项目填写说明:

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1、第Ⅰ部分是用于填写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但至少(a)行要填写一个疾病。以上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不要只填写临死情形。

2、第Ⅱ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与致死疾病无关但对死亡有影响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第Ⅱ部分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都须报告,如精神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等.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Ⅰ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

3、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

4、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5、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6、填报日期:指出具死亡证明书的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四)调查记录:在家死亡、死因不明或来院已死,由该死亡者诊治医生或者负责入户调查的医生填写: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用精简的医学术语,写出病历摘要,如达不到此要求,也可将死者家属提供的有关情况如实记录下来,内容应 包括: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指发病后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残留病症)、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 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 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3.与死者的关系:指被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或邻里同事等关系;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联系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调查时间.死亡证明书在完成上述项目的填写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五)统计项目的填写要求:

由统计人员按ICD-10填写根本死亡原因编码。

(六)《死亡医学证明书》用途与管理:

1、《死亡医学证明书》四联的用途: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所在辖区疾控机构作为死因报告原始依据;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证明。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第一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县市区疾控机构长期保存;第三、四联分别由公安机关和殡仪馆妥善保存。

3、县市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内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市区疾控机构。

4、《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各级使用单位要做好收发编号登记。

八、死亡信息的报告程序

(一)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责任报告人对本村(社区)常住人口中发生的的死亡者应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报送所在乡镇或街道防保站。

(二)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单位

由本单位预防保健科负责收集各科室经治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进行第一级审核,对不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应核实重新填写,审核后及时上网填报。定期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乡镇或街道防保站

负责收集卫生院经治医生及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上网填报。定期与本级公安、民政、妇幼、计生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四)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对辖区内医疗单位、乡镇防保站网络直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每天上网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对核实无误的进行根本死因编码,每周查重。

(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对县市区网上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第三级审核。

九、《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审核时限

(一)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

(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和网络报告。

(三)县市区级疾控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和根本死因编码。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确认。

十、质量控制

(一)《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质量控制: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正确率≥95%,死因诊断符合率≥95%。

(二)根本死因编码的质量控制:编码正确率≥98%,不能归类的其他疾病、其他原因者应≤1%。

(三)死因监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报告和审核及时率均为100%;县市区每全部《死亡医学证明书》中填写老衰和诊断不明者应≤5%;《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符合率应≥98%;月、年报表的差错率应≤5%。

(四)漏报率:县市区漏报率≤8%。

十一、督导、考核与评价

(一)市疾控中心每年不定期对县市区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作出评价。

篇4: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

A死因链/顺序

一、只发生在男性/女性的死因

新生儿(围生儿)死因: 吸入性肺炎、窒息、早产、先天性疾病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肺炎、腹泻、营养不良

孕产妇死因: 梗阻性分娩、妊高症、产后出血 老年人死因: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

中青年死因: 损伤/中毒:机动车事故、工伤、自杀

二、常常不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继发性疾病: 继发性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早发生的疾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急性支气管炎 医疗操作并发症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临死前的症状:如呼衰、心衰

三、常常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原发性疾病:原发性恶性肿瘤;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晚发生的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类疾病;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还有糖尿病、精神病、孕产妇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肾炎、慢性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举 例:

1、慢支30年→肺气肿10年→肺心病5年→死亡;

2、意外被撞(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意外被卡车撞倒)1小时→颅骨骨折1小时→颅内损伤1小时→死亡;

3、(a)脑梗死(b)脑血管意外 根本死因:脑梗死

4、(a)三期梅毒(b)初期梅毒 根本死因:三期梅毒

5、(a)慢性肾炎(b)急性肾炎 根本死因:未特指的慢性肾炎

6、(a)肺纤维化(b)陈旧性肺结核病 根本死因:呼吸道结核病的后遗症

7、(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8、(a)急性心肌梗死(b)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流行性感冒 根本死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a)心包炎(b)尿毒症和肺炎 根本死因:尿毒症

10、(a)恶性贫血和足坏疽(b)动脉粥样硬化 根本死因:恶性贫血

11、(a)风湿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风湿性心脏病

12、(a)胰腺纤维囊性病(b)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根本死因:胰腺纤维囊性病

13、Ⅰ(a)支气管肺炎 Ⅱ 继发性贫血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根本死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14、(a)贫血(b)脾大 根本死因:脾大性贫血

15、(a)心肌变性和肺气肿(b)衰老(R54)根本死因:心肌变性

16、a)心源性休克 b)心力衰竭 c)心脏扩大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心衰

17、a)肺部感染 b)尿毒症c)动脉硬化性肾病d)高心病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

18、(a)风湿性心脏病(b)二尖瓣狭窄 根本死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19、(a)脑膜炎(b)结核病 根本死因:结核性脑膜炎 20、Ⅰ(a)妊娠中严重的高血压 Ⅱ子痫惊厥 根本死因:妊娠子痫

21、(a)脑干损伤功能衰竭(b)脑挫裂伤(c)前颅底骨折并颅内积气(d)车祸伤 根本死因:车祸伤

22、(a)肺脓肿(b)大叶性肺炎 根本死因:大叶性肺炎

23、(a)支气管肺炎(b)脑梗死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脑梗死

24、(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25、(a)多脏器功能衰竭(b)慢性肺气肿(c)慢性肾孟肾炎(d)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慢性肺气肿

26、(a)衰老和坠积性肺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 根本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

B常见错误解析

一、恶性肿瘤

1、原发肿瘤编码为继发Ⅰ(a)肺癌 错误编码为: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34(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

2、宫颈癌编码为宫体癌Ⅰ(a)宫颈癌 错误编码为:C54(子宫体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53(宫颈恶性肿瘤)

3、低年龄患一些恶性肿瘤 Ⅰ(a)乳腺癌 年龄5岁 要进一步核查年龄和死因;

二、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 Ⅰ(a)心脏病 年龄1岁 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Ⅰ(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三、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 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Ⅰ(a)心脏病 年龄1岁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4、低年龄患脑出血、脑中风(1)脑瘤错误编码为脑动脉瘤Ⅰ(a)脑瘤 年龄13岁 错误编码为:I 67.1(脑动脉瘤)正确编码应为C71(脑恶性肿瘤)(2)新生儿脑出血错误编码为成人脑血管病 Ⅰ(a)颅内出血 年龄0岁(b)产伤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P10.1(由于产伤引起的大脑出血)(3)伤害错误编码为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Ⅰ(a)车祸脑出血 年龄10岁 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V89.9(交通事故);

四、呼吸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病毒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支气管肺炎 年龄5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J18.9(肺炎,未特指)(2)新生儿、先天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新生儿肺炎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P24.9(新生儿肺炎);

五、消化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消化系统疾病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系疾病错误编码为成人消化系疾病 Ⅰ(a)肝硬变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K74.1(肝硬化)正确编码为:P78.8(先天性肝硬变)

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1、低年龄围生期疾病P类错误编码为O类 Ⅰ(a)早产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O60(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早产)正确编码为:P07.3(其他早产婴儿)

2、高年龄其他疾病错误编码为O类 Ⅰ(a)乳腺癌 年龄60岁(b)乳腺炎 错误编码为:O91.2(与分娩有关的非化脓性乳腺炎)正确编码为:C50(乳腺癌)Ⅰ(a)脑血栓 年龄73岁 错误编码为:O22.5(妊娠期大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编码为:I63(脑梗死);

七、围生期疾病

1、妊娠期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产后大出血 年龄37岁 错误编码为:P15.9(产伤,未特指)正确编码为:O72(产后出血)

2、成年人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肺气肿 年龄43岁 错误编码为:P25.0(起源于围生期的间质肺气肿)正确编码为:J43(肺气肿)

3、伤害死亡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的产伤Ⅰ(a)颅骨骨折 年龄41岁 煤矿塌方导致 错误编码为:P13.0(由于产伤引起的颅骨骨折)正确编码为:W77(塌方伤害);

八、先天性疾病

1、恶性肿瘤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 Ⅰ(a)胆总管癌 年龄61岁 错误编码为:Q44(胆囊、胆管和肝先天性畸形)正确编码为:C24(胆管癌)

成年人的慢性病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Ⅰ(a)冠心病 年龄69岁 错误编码为:Q24.5(先天性冠状动脉瘤)正确编码为:I25(冠心病);

九、年龄和伤害的逻辑错误 5岁以下的自杀

例子一:四岁男孩 I.a)灭鼠药中毒1天 编码为:X68(杀虫剂的故意自害)错误原因:意外中毒被判定为故意自害(服毒自杀)。正确编码为X48(杀虫剂的意外中毒)。

篇5: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按照《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规范》和上级工作要求,加强我院死亡病历的监测工作,杜绝死亡病历的漏报、迟报现象,健全死亡病历报告制度,特制定2015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标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死因网络报告程序。

(二)按照工作规范,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二、措施

(一)对各科临床医生进行死亡医学证明书培训,要求完整准确及时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要求各科室做好死亡病例登记工作。并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做好记录。

(三)负责网络直报工作人员在核实确认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卡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卡片的收集、保存和登记。

篇6: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组长:

孔西海(院长)副组长:耿会卿(主管院长)

组员:

许倩(体检科主任)刘艳铭(防保科主任)

信息科主任

质控科主任

二、职责:

1、负责研究制定我院死因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协调各科工作。

2、体检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领用、发放、收集、登记工作。

3、防保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审核、网报、检查、奖惩工作。

4、病案室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疾病编码、病历及存根等原始资料的保存。

三、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例会制度

1)、每半年组织本院临床科室医生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因管理、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2、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本院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5)、必须由执业医师负责死亡报告工作。

3、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4、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5、培训工作制度

1)、防保科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6、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7、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制度,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2015年12月3日

篇7: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领用、发放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教科负责管理,医教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教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登记制度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教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死亡证明审核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拒保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 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3)诊断单位;(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码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

死因登记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资料保存与管理

1.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篇8: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例会制度

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

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医院医务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医院每两个月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篇9:死因监测工作流程(精)

死因监测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

(1 建立辖区死因登记报告的工作网络,逐级确定专门人员,明确工作任务;(2 制定辖区死因登记方案和工作计划,参照国家死因登记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辖区死因登记工作;(3 指导、培训辖区相关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居民死亡原因,正确填写《死亡证》;(4 定期组织召开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例会,对死因诊断的疑难案例进行讨论核实,对情况不清或死因信息不明确的应进行入户调查;(5 定期收集辖区内填写完整的《死亡证》,进行编码,并定期上报上级疾控机构;(6 按年度分析死因数据,撰写分析报告,并报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7 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如期进行监测工作督导、检查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进行报告和反馈;(8 专题调查按照上级要求进行。

篇10:2017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 标书,开展好我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旗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旗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院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镇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医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使得我旗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2017年我院共死亡5例,2017年我院共完成死因监测 5例,网络上报例,上报率100%,监测率100%。规范填写死亡证明书5例,无漏项。

总之,通过全院职工和全体村医的努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的关心下,我院较为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填写死亡证明书不规范等,我将在以的工作中抓差补缺,把下一年工作做得更好!

蒙中医医院控感科

篇11:死因监测工作制度(医疗机构)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证》,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证》。

2.医务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诊断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 7 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等;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 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死亡证》背面〈调查记录〉一 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预防保健科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同时上传国家监控网络。

篇12: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例会制度

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

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医院医务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医院每两个月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死因工作流程图

村医 乡镇防保 各镇区医疗 区级医院及区卫生防疫站 县以下医疗机构机构诊治医生

家庭或其它场所死亡个案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7天内完成报告 30天内完成报告

5收集、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网络报告(查重、补报)县CDC

个工作日完成代报

上一篇:潮女可爱照片简单diy制作下一篇:家长学校学期课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