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2024-05-23

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通用9篇)

篇1: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雎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篇2: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

篇3: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客家是在历史上从秦代开始, 由于政治斗争、耕地、战乱等原因导致的北方中原南迁汉人与南方的畲、瑶等土著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来的一只最具独特性的汉民体系。客家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客方言, 独特的民俗文化、餐饮习惯和情感特质。

围屋, 字面意思为围起来的房屋, 所以也被人成为东方的城堡, 是一种集家、祠、防于一体, 具有鲜明防卫的封闭式建筑。由于客家人特殊的历史环境原因, 大部分赣南客家围屋都以方字形为主, 主房屋的四周砌以外高墙为主, 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它的防御安全性。但是也有少部分赣南客家围屋是以半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它们和闽西圆形的土楼还有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大部分的赣南客家围屋为砖石结构, 墙基为坚固的花岗石所砌, 墙身为青砖、麻石、河卵石所砌, 所以结构非常坚固。砌墙用的粘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混合土, 粘性特别强, 墙体千年不松。赣南围屋这些建筑特征构成了独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赣南客家围屋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民居, 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高水平建筑艺术, 在建筑业内被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更使得建筑家, 历史学家、艺术家及海内外广大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是民、赣、粤等的客家人祖先聚居形成的建筑形式。也是赣南客家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客家系是在我国汉族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发展出来的。因此,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之上, 历经千辛万苦, 长途迁移为了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创造出来的, 赣南客家人以顽强的毅力, 艰辛的劳动, 乐观的精神建设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家园, 形成了一幅“锁在深闺无人识”的自娱自乐, 自耕自作的悠然景象。

二、围屋建筑结构与功能

1. 围屋的建筑结构

典型的赣南客家围屋, 其鸟瞰平面为方形, 其四角构筑有朝外突出的炮楼, 外墙厚一米左右。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 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 但是在屋顶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或者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设有一直两口井。围门一般为一孔, 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 围内别无房屋, 此数量较少, 规模也较少;后者则在围屋内, 还建有一座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 小者或一明二暗, 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的厅屋组合式居民, 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围屋外墙体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 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 三分之而后的内墙体则用土抷;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 即用石灰、黄泥和沙, 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相伴筑墙, 此种围屋墙体的坚韧耐久性毫不逊色于钢筋混凝土墙。

2. 围屋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它的外墙厚1至3米, 高三、四层约10至15米, 四角向外凸出建有炮楼;炮楼和四周围墙匀设有瞭望空和射击孔。围屋一层作厨房、柴草间、牛猪栏;二.三层为贮藏室和寝室;四楼即顶层楼是战略用房, 既不住人也不置放杂物, 且间间友们联通;其走马楼上下环行四通发达。一座围屋一般只有一扇外门供进出 (个别大围如龙南关西围有两扇外门) 。此门使整个围屋的安危所在, 股门墙特别加厚, 门框亦巨石至成, 并备有横竖栅栏杆, 以防不测。厚实的门板包以铁皮, 有粗实门杆。板门后大多还有一道闸门, 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为防火攻, 门顶上还设有水漏。如们一旦被攻破, 可以从两侧和炮楼予以夹击, 还可以在通往围屋内一道道港门窄路途中阻击。围屋中还掘有水井, 设有专门囤积粮食的仓库, 其他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一旦有事, 紧闭外门, 可以坚守1~2月之久。

三、围屋文化

1. 建筑构造艺术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居民, 但因建围着匀是富商或地方名绅, 所以, 他们在建围是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的坚固、易守难攻外, 还有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 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之上, 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 在现代看来让人叹为观止。

围屋的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 特别是方字形的厅堂建筑中。在赣南客家围屋中, 往往一个厅堂质量的高低, 直接代表着这房人的地位及脸面。所以赣南客家人对厅堂中的门窗额枋、柱联柱基、天花铺地等, 都会花大价钱想尽一切办法来精益求精的进行装饰。例如在围屋的祠堂大门门面, 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雕刻。梁架的制作非常精致, 前厅的天花板上一般绘制民间彩画, 甚至还有澡井;朝厅堂开设的门, 环板上匀雕刻人物或植物花卉、瑞兽等, 其风格非常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 则用八扇格扇门, 围屋窗棂多为不同的拐子纹和雕花棂相结合。厅堂里的柱子一般有木质或石质, 石质四面题刻对联且柱基上雕饰, 纹饰一般为瑞兽。另外, 客家围屋的围内一般踩用卵石拼铺, 其地室外铺地花样。

2. 围屋宗族文化

住在围内的居民, 一般都是同一个姓氏, 追溯其上几代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有着共同祖先, 都有辈分或大或小, 维持着非常强的血缘性, 所以宗族文化能很好地遗留下来。

祖堂是赣南客家围屋里最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 位置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上。祖堂的作用是客家人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议会的场所, 例如每年的祭祖、族长组织开展各种会议以便于围屋的日常生活管理。祖堂是用来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主要场所, 在平时客家人都是个小的几口之家为政, 只有在祭祖时以大家庭的名义聚集在一起。如果遇上战乱或外敌入侵 (与周边村庄发生各种耕田山林纠纷) 时, 族长便把全围屋人组成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来抵御对方的攻击。

赣南客家围屋所住居民之多, 即使都是有血缘关系, 也肯定会发生鸡毛蒜皮之事。所以客家祖先在建造围屋之时, 便制定了一套非常的日常管理管理, 即公约。例如龙南的田心围, 前厅便有一禁碑, 上书:“祖堂乃先公英灵西索, 永禁堆放竹木等项;天井、丹永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平港道, 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 永禁接詹载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牺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角, 永禁架木笠厕, 蔽塞外界”。

自古客家人就对不同的神灵的崇拜, 通过祭拜期望神灵对他们进行庇佑保护。神灵信仰是客家围屋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故围屋建筑以不同形式来祭拜神灵, 有的围屋把土地庙建在围屋内, 定期祭祀以求保护。

土地庙一般建在在围门的内侧, 每月的初一、十五, 居民们都要在祭拜。即使战乱时期被困, 都不忘向神灵祈祷保佑平安。

四、结语

在通过对赣南客家围屋的走访调查, 我们发现, 从围屋的外建筑面到其内部建筑结构, 或是围屋所体现出的客家文化, 给后人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有凝聚力量的宗亲家族气息。在感受之余也让我想起作为现代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赣南客家建筑和文化好好保护和继承发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要, 而且非常必要。

摘要:围绕赣南客家围屋独有的特征:展示赣南客家威武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特色。赣南文化的缩影—客家围屋, 承载了千百年优秀的赣南客家文化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围屋,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黄崇岳, 杨耀林.客家围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钟东林.赣南客家画报[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

[3]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4]邱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商务印书馆, 1998.

篇4:赣南客家围屋探幽

“围都”声名鹊起

围屋是客家先民们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晋末之乱,中原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屏蔽的赣南、粤北、闽西迁徙和定居。

进入赣粤闽山区的中原人,被 当地土著畲、瑶人视为客人,客家人之称由此而来。客家人在与畲、瑶人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生活是安定的。但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再次动荡 ,赣、粤、闽边区民不聊生,于是山民聚众为“匪”者不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有着防御功能的客家人的围屋、围拢屋、土楼便应运而生。

龙南与广东为邻,“匪”盛至极,因而围屋也多如牛毛,围屋一时成了客家人的普遍民居形式。时光过去500余年,如今龙南一县仍残留370余座围屋,那围屋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2003年,龙南“客家围屋”入选为“赣南现代十景”,同年,龙南县的关西新围、燕翼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向全世界展示了围屋风貌,使得历经了390年岁月沧桑的赣南围屋一下子声名鹊起。

赣南围屋大至上万平方米,内可居数百人,如龙南武当镇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然而小的围屋如龙南县里仁乡的猫柜围,围内仅住一户人家。

赣南围屋主要建于明清时期,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乌石村的盘石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学者片山和俊教授考察赣南围屋后说:“赣南围屋的构造并不复杂,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间、大容量,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功能集于一体,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令人震撼!”是的,看了围屋就像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犹如日本人初看古罗马建筑一样,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赣南围屋是东方的罗马”。

最富传奇色彩的围屋

方今龙南境内最富传奇色彩的围屋,是关西镇新围村的关西新围。在这座硕大的围屋里,大院风水壁照上花团锦簇的画已经剥落殆尽,但大院前的两对石狮,气势十分了得:那雄狮英姿勃发,一副气吞河山的气势;雌狮则闭合着嘴,一派温柔祥和神态,特别是雌狮身上附着的两只小狮子,更是寄寓意着主人敬重的两位小夫人的一片情意。

传说新围屋的主人名叫徐名均(因排行老四,又称徐老四),他年轻时便从事木竹贩运生意,经商致富后便成了个逍遥之人,钻进了苏州、扬州等地的花花世界。等到钱财散尽,他便带了两位张氏女子回家作二房、三房,过起了平淡日子。后来,两位小夫人竭力劝他重新振作,并以平生积蓄予以资助,受两位小夫人鼓励,徐名均又做起了木排生意。开始,生意做得并不太好,后来却发生了一次奇遇:一日,他从赣州启程时有位青年公子欲搭便船下南昌,但众船家不愿意,只有徐名均天性豪爽,一口应允。此后几日酒肉款待,两人交谈甚欢。不日到达洪城,公子告别,稍后却有轿来请徐名均到巡抚处作客。到得府里,才知乘自己商船者乃是巡抚之子。因为老四旅途中热情款待公子,巡抚甚为感激,叙谈中问到有什么需要帮助,老四说:“木排生意中沿途关卡税收太多,有些烦恼。”巡抚思忖片刻,写一道官文,允老四的“西昌号”木排在江西境内水域三年内免收银税,任意方便。从此老四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老四,搭靠“西昌号”做生意,老四因而大发其财。一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散了架,根本无法分清货主是谁,结果全部木材归了徐老四,老四一夜暴富,平白多赚了十数万两银子。中国农民有钱就盖房,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于是老四动用百万巨资,耗时十余载终于建成了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高十多米、厚一米的长方形围屋,这是嘉庆、道光年间在龙南轰动一时的事。

为了感谢两位小夫人的鼓励,老四不动声色地在院子前的母狮上做了些布置,于是便出现了大小三只母狮共瞻天下的情形。今天,新围西门外小花洲地面上遗留的荷池、假山石等痕迹,仍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本来面目该是一座何等典雅的苏州园林呀?!

关西新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个建筑五组并列,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在这里生动地得到了验证。

寻求新的辉煌

与关西新围共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村镇的燕翼围,也是座不同凡响的围屋。

燕翼围自公元1650年始建以来,以其高大、坚固、防御功能强之特点名闻天下,如今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和专家学者必到之地。燕翼围呈方形,高15米,长12米,宽32米,面积1368米,房间136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处,四层为战楼,有58个射击口。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二口暗井,一为水井,一为粮库井,平时以土埋之。此围屋因高大易守,因而有“高守围”别称。上世纪40年代,时任江西第四行政公署专员的蒋经国曾在此围住过三日。

在围屋绕廊行走,寻觅往昔的辉煌,可惜古物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被烟火染得乌黑的窗棂、木柱仍在向人们诉说当年人们生活在这里的情景,那推磨用的龙头、清朝的睡床仍然静静地躺在柴屋里。

如今,对杨村人来说,客家围屋或客家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数百年来,这里简单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他们每天都见到许多探寻者,无论你抱着怎样的目的、怀着怎样的热望来看围屋,无论你现在给这里带来几多喧嚣与热闹或回去花费几多笔墨去大书特书这里的神秘与美丽,这里的人一概波纹不兴,一点也引不起激动,因为古老的围屋与客家文化随着岁月流逝而日渐老朽了,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再也不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好在如今燕翼围的人有许多已经觉醒:祖先的荣耀不属于今人,今人的荣耀还得自己创造。于是这儿也涌现了众多经商致富的聪明人,今天,这里有一两万人走出了围屋,涌往广东、浙江、福建等开放地区打工、做生意,更有无数的后生在家乡创业,据说,百万以上家产的人家已有好几十户了!

(本文摄影龚映华)

Circular Houses in Southern Jiangxi

By Gong Wenrui

The circular houses in southern Jiangxi were first built by immigrants known as Hakka people, who were actually refugees fleeing from war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entral China as early as the last years of the Jin Dynasty (317-420).

篇5: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篇6:江西赣南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篇7:客家围屋导游词

栗园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里仁镇,占地68亩,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围墙均为毛石砌造,几百间民房错落有致,密布其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栗园围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李将军追随著名的儒将王阳明统军平叛,战功卓著,还乡后就用赏赐的土地建了围屋,据说“栗园围”这三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

栗园围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栊梃厅、新灶下厅和梨树下厅。其中纪缙祖祠是整个围屋的主祠,族人集会议事婚丧嫁娶都要来这里。新灶下厅竣工于嘉靖末年,这里出了两个五品大夫,成了栗园围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汉在95岁高龄的时候又喜得重重孙,“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时传为佳话。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树林,名叫“栗树园”。板栗树林西边长着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梨树,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热之病,久治不愈。有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大家,旁边梨园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热排毒润肺,再挖取树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此时,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却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点破天机,原来老妇人正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来,为百姓除灾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树根,梨树林慢慢枯死了。但这片“梨园”却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梨园”的位置建起一座“围中围”,起名为“梨树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远感谢她对李家的救助之恩

篇8:浅谈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征

一、客家围屋的环境与布局

客家多聚居粤东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 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 夏长冬暖, 日平均在20℃以上占全年的四分之三。春夏吹东南风, 冬季吹东北风, 东南部绵延的莲花山脉屏障, 使台风影响较小, 又属华南地盾的地质构造, 地震也少见。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 按传统的要求和防御的需要, 使客家形成聚族而居习俗。总体布局上多有统一的考虑, 采用集团式的摆布方法, 把几十户或上百户同族人家组成一个村落。有的一幢屋就是一个姓氏, 较大的自然村, 常常由几个集团住宅组成, 把几个围龙屋或多堂屋散座在低丘岗地之间, 相距数百米, 座落在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台地上, 背山面田, 前低后高, 以利排水和通风透光, 屋前多有半圆形池塘, 屋后是丛林和草地, 作为取薪、牧牛等副业生产用。村头和村间多种有“风水林”, 围合村界, 各村有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气候。屋 (村) 间多用2米宽的田间路串通, 然是衔接通往圩镇或县城的干道。建筑群体 (村) 前, 多有一溪泉水从屋前流过, 岸边种植竹、果树、芭蕉、屋 (村) 前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野。客家围屋 (村) 掩映在绿色世界里, 充满田园诗韵。

在赣南地区, 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地区 (龙南、定南、全南) , 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等地的南部, 其中龙南县位于江西南端的九连山脉与广东交界。此外, 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行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 也最为集中。关西围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 围屋整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 围屋的核心建筑在中间的“口”字部位, 其结构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 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内共有主房124间。“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 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 层层递进, 层层增高;“六开”则是以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 两边院落, 房屋对称、门窗对称。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 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大宅配套的还有花园、戏台、书房、轿房和九个消防水池, 并将牲畜圈养围外, 保持围内卫生。整幢围屋以廊、墙、甬道连通或屏隔。结构严谨, 布局奇巧, 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院落组织非常丰富, 集军事和生活为一体, 既是一座森严冷峻的堡垒, 又是一座内藏玄机的兵营, 同时又是一座依山傍水, 适合人居的庄园。形式也多为悬山, 在别县很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 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 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 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

客家围屋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它奇特的外观造型,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内部空间的构成中, 它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内部厅堂的布局、卧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的对称,

围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 以备敌人既使长困久围时, 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故某种意义上说, 它具有割据性, 只要将围门一关, 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多了解了几座围屋之后, 给人的艺术感觉是, 外表朴实无华, 甚至还有些冷峻和压抑感, 但走进围内, 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 乡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感。

二、赣南客家围屋的主要特征

客家是汉族不断迁徙的产生, 迁到赣南后, 面临着极其险峻的环境, 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客家围屋的建造都考虑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 还要同土著和匪盗殊死斗争以及猛兽袭击, 为了生存和人身安全, 客家人不得不筑起围屋来保卫自己。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观念, 它是聚族而居的。因而就形成了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围屋。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 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 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

客家人选址都会刻意的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好的宅基来讲, 仅有“山”还不行, 要想兴旺发达, 还要靠“水”来满足。客家人认为水能聚气, 可以使得家族人丁和钱财都兴旺。这种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 开拓进取, 不断向前的心愿。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 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 以祖堂为核心, 向前逐步延伸, 向左右对称发展。每一座围屋都不能缺少的一个空间就是祠堂。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纽带。也是围屋里最神圣的地方, 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 装饰最华丽的地方。

在客家围屋的人文关怀这一块, 客家人有着自己的信奉, 在围屋内他们有着自己的供奉, 有自己的信仰, 就是土地庙。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与非理性主义浑然一体的。倡导终极关怀和本体追求的精神。筑的人文精神是建筑文化的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 人们没有很好地将建筑同人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意义联系起来, 而只是把它当作某种外在于人的对象—“物”来看待, 从而使建筑失去了与生活的内在关联, 失却了它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这种建筑无法满足人类生活的真实需求, 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喜爱和共鸣。然而, 围屋的浮现却将这一说法一一击败。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 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三、客家围屋的特点

客家围屋一般座北朝南、依山傍水之地, 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 称为“花台”主体群。房屋中、正中有龙厅、上堂 (祖堂) 、中堂、下堂, 左右两边及中间的露天部分叫“天井”, 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 又有骑马廊、伸手郎、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围龙间、枕杠间、老人间, 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禾坪、池塘、照壁。中间正屋内的上、中、下堂, 平时用木制隔扇屏风关着, 遇喜庆节日或红白事人多时, 方拆下使之成为通堂大院。

围龙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 主次分明, 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 多层次的天井, 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禾坪供晾晒、活动和乘凉。池塘蓄水防旱防水、养鱼及净化污水, 塘泥肥田, 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禾坪、池塘设置, 衬托围屋, 可陶冶人们爱美情操。叶剑英元帅故居和叶氏宗祠是一座大围龙屋。梅县隆文岩前村华侨兴建的秉彝庄大围屋, 占地12亩, 有12个厅堂, 近百个房间。1982年, 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 介绍其建筑艺术特色。还有“走马楼”、“四点金” (如五华县亚洲球王李惠堂故居) 、“五凤楼”等客家民居建筑。

随着时代发展, 围屋的建筑造型也吸收西方建筑特点, 把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 它的独特风格对现代世界建筑亦有重要的贡献。

结语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历经千年流传到今天, 客家人以围屋为家。铭刻着客家人的历史兴衰, 记载着客家人的岁月沧桑。它们的青砖灰瓦与背后的青山绿水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山水之间的一道美丽风景。是研究客家文化和风俗的重要地点。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凝集力的体现, 我们从客家围屋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客家先民在生活中团结奋斗、注重文化修养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它重要的角色, 给客家人民带来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罗勇《走进赣州——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

[2].董励《客家——岭南文化知识书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

[3].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檐翼围及赣南围屋源流考》刊名:南方文物2001年3月

[5].《赣南围屋及其成因》刊名:华中建筑1996年4月

[6].《话说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广东史志1994年1月

[7].《客家唯物的生态特色——江西龙南县客家围屋佣景研究》刊名:华中建筑2004年1月

篇9: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关西新围始建于(1978――1827)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关西新围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我县总共有376座围屋,在关西新围的周围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围屋,所以龙南是客家围屋第一县,镇是客家围屋第一镇。

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耸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设计处处体现军事防卫的功能。

围屋总共有2道门:一个是东门,一个是西门。每道门都是三重门,由铁板门,木杠门,铁门构成,由上往下垂直下来,可谓是坚固异常。围门一关,围内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上一篇:细节管理促进企业服务的提升下一篇:小学教师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