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主题

2024-05-10

中国古典文化主题(精选6篇)

篇1:中国古典文化主题

【中国古典文化总结】 省去你看百科全书将近70%的时间!

一、古典文化之“第一” 总结

1.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2.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3.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1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5.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16.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17.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18.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9.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20.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21.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22.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23.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24.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25.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26.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27.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8.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29.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30.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3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32.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33.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34.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 龙须沟!

二、与“二”有关的古典文化

35.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3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3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3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4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41.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42.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43.唐代开元两大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在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44.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45.“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三、与“三”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46.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47.三代:夏、商、周48.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9.先古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50.三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51.中国三教:儒教、释教、道教

52.三公:周时指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时指太师、太傅、太保

5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54.**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55.江南三大古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56.岁寒三友:松、竹、梅

57.三大名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58.科考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59.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60.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国画

61.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2.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63.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64.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5.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66.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67.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68.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69.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70.时令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71.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72.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媒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

73.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

“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74.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75.三山五岳“三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6.祭祀三性:牛、羊、猪

77.戏剧三律: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78.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

79.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80.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81.文坛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82.三吴:吴郡、吴兴、会稽

83、三国:魏、蜀、吴

84.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

85.古时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

86.三原色:红、绿、蓝

87.三坟五典“三坟”:伏羲、神农、黄帝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88.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89.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90.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91.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92.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93.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94.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95.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96.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97.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9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四、与“四”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99.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00.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101.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10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10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05.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106.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07.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

108.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09.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10.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11.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112.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13.古书四库:经、史、子、集

114.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1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116.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117.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118.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119.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120.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121.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122.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123.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24.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125.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26.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127.古代四美: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28.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29.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30.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商丘应天府

131.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132.宋中兴四诗人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33.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134.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135、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136.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7.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138.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139.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140.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141.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元素

142.古代治国四纲:礼、义、廉、耻四道德!

五、与“五”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43.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144.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145.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46.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147.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48.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49.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150.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1.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52.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53.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54.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155.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156.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157.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158.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159.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160.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161.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162.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163.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164.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165.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166.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167.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168.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六、与“六”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69.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170.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171.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172.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173.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174.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175.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176.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177.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178.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179.六甲: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180.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181.六合:天(上)、地(下)、东、西、南、北

182.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七、与“七”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18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8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185.古时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186.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187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188.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八、与“八”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89.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190.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191.四时八节中的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92.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193.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94.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九、与“九”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95.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196.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197.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198.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十、与“十”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

199.十大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苏惠、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200.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

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201.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

中山狼》、《风筝误》

202.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203.十恶不赦中的“十恶”: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204.当代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十一、与“十二”、“十三”有关的古典文化总结205.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06.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207.十二时: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208.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209.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篇2:中国古典文化主题

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它给我们留下了最精美的传统文化。有着蕴含美丽传说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光辉灿烂的文学名著、大气磅礴的字画艺术、典雅唯美的民族戏曲等等,总之中华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我对汉家衣裳特别独钟。汉服;这个集聚了中华4500多年的历史,而满清入关,汉服又中断了300多年,如今身为华夏儿女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大气华丽的美丽衣裳,有多少人还认识这是我们的汉装华服,还常常承受诸多子虚乌有的骂名,有人说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说是朝鲜服、还有人说是古装,实在可笑,身为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汉服乃和服之祖,这种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华夏、文明千古,怎么能就这么被遗忘呢!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除了汉族,而其他55个民族遇到重大节日,通常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越南、德国、英国、埃及等任何一个有点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有和服,朝鲜有朝鲜服,满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现在的我们穿得西装革履,但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竟然没了自己的汉家衣裳。

实在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作为华夏儿女请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流河叫长江,有一队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华的汉字汉语也具代表意义。(汉字、汉语、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射覆、酒令等……)最喜欢的还是诗词歌赋,很特别,韵味深远,清灵的感觉。看多了那些诗词,觉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很佩服他们,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或诗词,每一个字都很用心去想,还找一些典故,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样子,托腮冥思,觉得那些传统的文字,诗词就是一副意境高远的中国画,用流动的眼眸,欣赏蓝天白云;又觉得是一首清朗圆润的古曲,可以闭目凝神,听莺歌燕语……我眼中的文学应该像李白那样有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该是陶渊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闲适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也很欣赏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细腻、三毛的真实亲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们的思想精华我想这辈子都吸取不完,顿悟不息,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我想也许我暂时不理解,但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引导下,我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思考角度也会拓宽吧!文学太绚丽、太多彩,既深刻又内涵。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又像一缕清风,抹去我眼中的晨雾;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身在现代的我们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随处可见流行网络语,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讯息知道很多国际前端的事物,但是别忘了在追逐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持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别忘了那些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有我们不可丢弃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说到艺术,首先让我想到的便是古典乐器了。

对于古典乐器,中国的古典乐器更是数不胜数,音乐更是动听、唯美。“古琴、唢呐、萧、竹笛、笙、扬琴、琵琶、古筝……等等”这些里面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古筝了,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记得白居易的《夜筝》 写过这样一句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古筝的音乐柔美,清雅,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以清新中不失庄严,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独特风格。

聆听时令人充分得到宁静,空灵、飘逸,悠扬动听的古曲,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意境。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约定,当那清净如水的音符在这夜色里飘起,空灵悠远的足音,久久的回荡在心中,心灵一片意外的宁静,很美……很美。

篇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主题

自古以来, 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 远道而来, 或觥筹交错, 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 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 一唱一和。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 “千里搭凉棚, 没有不散的宴席”, 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 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 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究其原因, 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 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 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 (《人间词话》)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 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 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等等, 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 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 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 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 是抒发感情的载体。古道边的依依杨柳, 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 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 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 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 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 (贾岛《游子吟》) 中, 李白用“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 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的豪迈, 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 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 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 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 感情含蓄, 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境界自出。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 而实不可离。”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 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 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等, 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写一时之景以兴怀, 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诗法家数》)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 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 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国历史上, 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 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酒肆留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 乘舟而去, 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 境界宽阔, 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有“海阔任鱼游”的逍遥感, 越走越远, 反而越感孤独无依、与情人相见越是遥遥无期、前途越来越渺茫无望。这种境界与心境的强烈对比, 还体现在其它一些诗歌中,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铃》中的“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既包含着空间的往复对照, 又体现着时间的回环对比,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令人荡气回肠。

篇4:畅谈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史

关键词:古典音乐;大司乐;十二律;戏曲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样音乐文化也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设立了“大司乐”,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伦理道德观念;乐语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等礼教行为规范;乐舞则包括大舞、小舞等音乐理论和音乐诗篇的唱诵、舞蹈及六代乐舞的表演。

六代乐舞据说是六部史诗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大韶》,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闱》以及西周时期的《大武》。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

西周时期宫廷除乐舞之外,还引进了秦、楚、吴、越等地的四夷之乐,说明当时各民族的音乐已经开始融合。

如果说西周是我国古典音乐的开端,那么春秋时期便是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在《管子.地员篇》中,正式记载了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数学方法,史称“三分损益法”,并完整记述了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国语.周语》中,还记载有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的七声音阶,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间,各音分别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是运用三分损益法在求得五声音阶后进一步推算的结果。当时五声音阶在音乐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为合乐和旋宫的需要,还确立了十二律制,也称之为“十二律吕”。有了五音、七声、十二律,便有了音阶中以宫为主的观念,“旋相为宫”的理论也由此进一步确立。

到了秦朝为适应政治与文化的统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西汉时期,更是扩大了乐府的机构与职能,当时政府四处搜集民乐,还兼收了西域、北狄等边远民族的音乐,并在此基础上以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与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对此进行整理、加工、填词,以供宫中祭祀、宴乐之用。

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迁移,致使外域音乐同中原音乐之间相互交流,这在音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曹魏时期建立了清商署,实为乐府变体。到了晋朝,南北两方音乐互为交流,使清商乐成为包括前朝传下来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总称,成为了当时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北方民歌在歌词、题材方面比南方要广泛,其中《木兰辞》就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热情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史上最灿烂的篇章,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李白、杜甫、刘禹锡、王之焕、王维、柳宗元等诗人的著名诗篇有的被编成了民歌,有的则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王维的《阳关曲》,更是成为了人们送别朋友经常演唱的曲目。

宋代时期都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在词体音乐方面,宋代堪称是我国词体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多以男女之情为主,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而豪放派在词的内容上,打破了音律的束缚,风格雄健粗犷,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张寿祥、岳飞等。如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所说,“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元明清时期,音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的主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戏曲和乱弹,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这个时期戏曲主要分为弋、昆两腔。弋起源于江西弋阳又称高腔,它不以丝竹管弦奏乐而只以锣鼓伴奏,选用民间的帮腔形式,以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独特的戏剧性效果,又因其唱词通俗易解、唱腔自由灵活而经久不衰。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在演唱上细腻抒缓,转音若丝;在节奏上采用“赠板”,使一板三眼的曲调放慢一倍,具有“曼声徐度”的特点;在旋律创作方面要求“依字行腔”,讲究曲、字、调的和谐;在伴奏方面形成了以笛为主的笙、箫、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乐队。当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作品,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乱弹又称“梆子腔”,其曲调高昂、强烈、急促,唱词通俗易懂,能够表现不同的情绪,尤擅刻划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性冲突,且其主要以梆子、二弦、胡呼拉弦乐器为主,因此很快便得到传播。至今我国各地仍保有梆子腔,如山西梆子(现晋剧)、河南梆子(现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四川梆子(即弹戏)、绍兴大班(或称乱弹)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光绪年间已进入盛期的京剧,在清朝末期开始面临着被封建统治者攫夺和垄断的危机,逐渐脱离人民和现实生活。随着清末民初一系列反帝反封运动的开展,具有封建统治性质和垄断性质的京剧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京剧开始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侬出于对清政府昏庸腐败、屈辱媚外的不满,自编自演了《党人碑》、《哭祖庙》、《骂阎罗》等新戏,借此抨击时政,宣传爱国,寄寓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根据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孙菊仙二派之长,另创苍劲悲壮、吐字有力的新腔。

辛亥革命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对戏剧进行改良,使之更符合时代的气息。在当时,汪笑侬曾主持开展了戏曲改良运动。在戏曲改良运动及“文明戏”的启示下,上海的夏月珊、夏月润和潘月樵等也编演了《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爱国反帝、鼓吹革命的新戏,使海派京剧进一步成型。民国初年的戏曲改良活动,对戏曲艺术同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联系起了促进作用;不少新剧目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枷锁的愿望;在唱腔、表演、舞台装置、服装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革新。继后的周信芳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于“五四”前后编演了《宋教仁》等新戏。同一时期,梅兰芳等人对京剧的创新和改革的成绩也十分突出,他们融青衣、花旦、刀马旦所长,聚唱、做、念、打于一身,别创“花衫”行当,使京剧旦角艺术臻于完美,他的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中國古典音乐包含着民族的文化与特点,反映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彰显着民族独有的风格和特色。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受到艺术的感染,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交流。

参考资料: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张以文.四书全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4]耿飞.浅析音乐美的范畴[J].大舞台艺术,2005(2).

[5]朱黎光.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考略[J].兰台世界,2009年08期.

[6]关迪.音乐文献学在音乐学中的学科定位[J].艺术研究,2009年01期.

篇5:中国建筑文化古典典籍读后感

他说:建筑不应该是是社会理性的产物,建筑是文化。从中我们能看出汉先生极为推崇感性在建筑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我们所崇尚的理性。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筑是一种行为。是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用途所建构的构筑物。他还别有心裁的解释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他说,一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要爱惜万物的生命,以仁慈对待生命,同时对于自己要注意生命的延长与延续。是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地球人还在肆无忌惮的消耗或者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读古书,但是我们要从古书中应用中现代社会中来,而不是照本宣书。那样只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而不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

他对中国建筑是土木建筑的解释是:中国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在中国文化里,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这是困惑很久的一个有关中国建筑为什么是土木建筑的很好的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声声不息的民族,自然建筑也就会随着主人的兴衰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这是中国文化本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建筑生长理论。人在建筑才能真正的有他存在的价值,没有人的建筑,只能是建筑的悲哀。红楼梦中提到的大观园就是很好的见证了人世的兴衰与跌宕起伏,他们是我们的生老病死以及荣辱兴衰的见证。

其中也提到了风水理论。他认为风水理论的作用是求生的机制,其目的不过是接纳生气,排除煞气而已,建筑在此几乎成为求生的工具。个中道理,我有些含糊,因为我对风水理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也不能肯定他的观点就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他实际的意义的,而不是空穴来潮或是无中生有,是他经过自己的研习以及实践得出的自己对风水的理解,读后感《中国建筑文化古典典籍读后感》。

中国的建筑文化:他在书中提到人本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呈现在宗教建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但是他的这个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建筑的博大精深。特别是皇家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宗教是古时统治者统治人们的一种精神控制,当然宗教建筑也与人性有着极为紧密地联系。这在我们这次调研和做ppt中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古代的东西,要辩证的对待先前的事物,因为他的出现是建立在当时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对他们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才能下定义或者作出判断。

乐是和谐的声音,礼是和谐的动作,礼乐合起来是古典诗人的理想生活。这在我们这个基本上算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难么多钱吗?我们真的要为了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吗?我们真的有了钱就能很好的生活吗?答案,很明显,不是那么个状况。

汉宝德先生还把我们的文化界定为单纯的文化、棒棒文化、平面文化等等一些鲜有人提到的文化解释。当然汉先生能比较好的阐述他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样界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显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那么点俗气或者是不雅的成分。他是从一些实例上解释他的定义,我只能说是不反对。

他还讲到了,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单与双、方与圆、简与繁。这部分是古典建筑的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礼制的一些作用。一般的建筑开间都是单数,而很少是双数。这也符合《易经》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成为什么定义性的东西。天圆地方说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天坛的形制明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建造的。简与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界定现代设计与古典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现代设计崇尚简约,古典设计享受复杂、奢华。当然现时代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是在这个规则之外。

中国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本书能解释很清晰的,我们也会看到汉宝德先生言语中也有不妥的地方,但是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兴趣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思。他还在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等等方面探讨他对建筑的认识。当汉先生更多的谈的是他对建筑、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界定和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情绪淡薄。人们在信仰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

篇6:中国古典文化主题

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

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

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1979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授古诗词。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出名很早,大学时她的老师顾随对其诗词习作有“青年有清才若此”的惊叹,到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的称赏。

B.叶嘉莹因为自感“老之已至”,所以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⑵从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古诗词教学实践来看,阅读中国古典诗词、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⑶叶嘉莹是诗词研究者、鉴赏者,但本文却不写其诗词造诣。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⑷叶嘉莹认为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提炼相关信息。

(2)根据要求筛选整合信息。

(3)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特点及其作用。

(4)根据文本整合信息,并理解文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项中“叶嘉莹出名很早”并无根据,受老师赞赏与“出名”并不是一回事。B项强加因果。C项中“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是她评价胡适诗歌的评语。

(2)(6分)

答:①阅读中国古典诗词会让人有对自然、人生都有关怀的爱心;②诗词给人以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③领会传统文化中的弱德,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养成待己严待人宽的心性。(每点2分)

(3)(6分)

答:①内容选材上,偏重叶嘉莹传承诗歌,主要写叶嘉莹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②主旨上,写儿童诗歌教育与写她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二者交融,突出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③语言表达上,文中有大量引用,表现传主的性格、思想,增强了传记真实性、可信度。(每点2分)

(4)(8分)

&nbs

上一篇:最新年报审计报告格式下一篇: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