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2024-04-18

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共8篇)

篇1: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命名是公共关系形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命名融公关理念于语言代码之中,通过其语言文化内涵来体现组织的.公关设想.命名语言的运用涉及到诸多的公关理论思考,是公关理论与语言艺术相融会的综合运思过程.

作 者:许钟宁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文系,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12) 分类号:H004 关键词:命名语言   文化内涵   公关形象   公关心理   公关定位   公关策略  

篇2: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扬州楼盘命名的语言特点分析

楼盘命名是一种直接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语言运用.文章分析了285个扬州楼盘名称,总结出扬州楼盘名称的语言特点:在名称语音上以偶数音节占据优势,组合形式多样,不再仅局限于“通名+专名”,通名注重创新并且日趋丰富化.

作 者:钱玉蓉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刊 名: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4) 分类号:H146 关键词:扬州   楼盘名称   音节   组合形式   通名  

篇3: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命名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重要性

姓名是每个人生存的标志, 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简单的符号。随着物质文明生活的推进, 姓名也逐渐丰富起来。西方的姓名与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人物命名与文化的传统息息相关, 其中包括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语言文化, 是一个民族文化独特的标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 名字的运用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它不仅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 还可以透视人物命运的发展趋向。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人物命名, 记录着整个历史的演变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不仅是构成人物的一个识别标志, 还是对作品剖析主题的一个工具, 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读者可以深入掌握语言文化的魅力, 洞悉作品的人生哲理及文化内涵。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人物命名能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可塑性, 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人物命名对英语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人物是作品的关键。通常作者以时代背景、社会经历、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变化等形式, 反映时代的特点;以人物的性格,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作者在命名的过程中, 要先确定创作方向, 再确定人物进行设计名字, 每一个过程都是精心制作的, 绝非随意杜撰。

在标准的语言文化境界里, 姓名不局限于一个单纯的符号。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领域里, 姓名蕴含着文化内涵的具体象征。作品中的人名具有展示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等作用, 有的蕴藏在典故里, 有的蕴藏在名字中, 有的蕴藏在声音里, 需要读者去挖掘其中的奥妙。有学者认为, 体现作者创作思想的往往是主人公的姓名, 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确立了作者的写作立场, 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 在作者淋漓尽致的描述下, 会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想法, 人物的形象会影响读者的人生, 这就是人物命名中文化内涵的魅力。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它是以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主题, 揭露阶级家庭生活现象的一部喜剧。主人公福斯塔夫, 从一个封建士兵流落社会成为一个不务正业、失去生活理想、失去经济来源的社会底层人, “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堕落现象成就了他的全部人生哲学。一个时代的变化将人物的形象沦落到最低层, 这是文学创作内容的高潮, 也蕴含着文化背景的落差。

文学作品的人物姓名具有作品的代表性, 是作者创作文学的倾向。如《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Hamlet, 在他为父报仇的过程中, 他一直表现得不坚决, 考虑的问题太多, 导致他心情非常烦闷, 他既担心会被仇人追杀, 又害怕自己看到的是假象。最终, 只有通过装疯卖傻来掩盖这一切。于是, 人们习惯用Hamlet的形象来比喻做事不坚决、优柔寡断的人。再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有一个角色叫False, 意思是虚伪, 这也是对人物性格的一种暗示。将名字暗喻人物的命运、性格, 这是作者创作的意图, 也是作者对人物间行为的一种讽刺。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 安排角色Shylock的出现, 为商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Shylock是一个将放高利贷作为工作的人, 在他的生命中, 钱就是一切, 为了钱他可以放弃生命, 他为人阴险冷酷, 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导致他丧失了人性, 最终以人财两空完成他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人名的寓意, 揭露人性的丑恶, 抨击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善良”这一美德。后来, 人们习惯用Shylock形容贪婪、丧失人性的人。

史蒂文森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作品《化身搏斗》中的主人公Hyde, 将自己配置的神药喝下后, 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 时而是善良温存的自己, 时而是凶恶如仇的另一个自己, 他在角色的变换中两为其难。他的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人们常以Hyde比喻双重性格。再比如, 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角色Yahoo的性格非常狠毒, 是一个极其凶残的人物, 他贪婪, 嫉妒心强, 导致很多人对他反感, 因此, Yahoo就形成了凶恶的化身, 人们常用Yahoo来形容那些蛮不讲理、人面兽心的人。

三结束语

篇4: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关键词:淮扬菜 命名方式 文化内涵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菜系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作为“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不仅享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而且以其兼容南北菜系之长作为开国第一宴。这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巧,更是因为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淮扬菜系的形成

任何饮食文化流派,都是在特定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地气候、风土物产、生产力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乃至宗教信仰等因素,不仅决定人们的身体特质、饮食习惯与需求结构,也影响各类烹饪技艺的形成与提高。淮扬菜系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1]

淮扬菜是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这一大片区域菜的统称,是大运河的产物。淮扬菜系区域以H为形状构建,长江是H型的左边一竖,淮河是H型的右边一竖,而京杭大运河是H型的中间一横。如此以南京、扬州、镇江、淮安为核心圈构成的H型体系中,淮安又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近2500年来,运河虽历经无数次变迁,但无论运河如何改道,淮安运河一直是运河交通的机要枢纽。[2]

淮扬菜作为“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之一,凭借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高超的烹饪技艺,享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其说是因其兼容南北食风的优势,不如说是因其本身富有的文化魅力。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淮扬菜有其独到之处。就淮扬菜的命名方式而言,舒适、养生、美味、精雅的优势及“和、清、精、新”的特征,使其成为“四大”菜系之一。

二.淮扬菜命名方式的特色

命名方式折射出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扬菜菜名不仅有文化,而且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所研究的淮扬菜菜名主要源自北魏崔浩的《食经》、清人童岳荐的《调鼎集》、高岱明的《中国美食淮扬菜》和《淮扬菜谱》等书籍,从七种命名方式出发,研究淮扬菜系的形成及菜名中所蕴含的文化。

淮扬菜的命名有以下几个命名方式(淮扬菜命名方式比例表见文末):

以原料+原料的命名方式。此命名方式占其总数的29.2%,有146个。可见,这种命名方式颇得命名人的喜爱。以此种方式命名的常见菜肴有:鸽蛋海参、蟹黄鱼皮、干贝萝卜球等。如此命名方式,使人们可以清晰得知菜肴的组成,便于了解且不易出错。

以原料(+配料)+烹饪方式的命名方式。该命名方式在七种中占比已超过40%的,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淮扬菜都采取了原料+烹饪方式或原料+配料+烹饪方式的命名方式。以这种命名方式命名的菜肴,使人不仅能够了解它的烹饪方式,而且可以得知它的原料。仅通过菜名,人们就可以简明的知晓它的菜类与烹饪方式。这类的菜肴比较多,如:手撕风白鱼、大煮干丝、清炒蟹粉、清炒虾仁等。从这种方式命名的菜肴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淮扬菜其中的一个特色:清。

以主料+调料的命名方式。以主料+调料的命名方式在整个淮扬菜中比例较小,占总数的6.8%。这种菜肴多用调料去调味菜肴,以冷菜为主。如:五香牛脯、淮杞鞭花、麻酱烧海参等。其中调味品的运用也更注重养生,比如淮杞的使用。淮杞,它具有润肝、清肝、明目等作用,是一味放之“四海”皆有益的中药,不论是炖狮子头、炖鸡、还是炖牛羊肉都有画龙点睛之妙处。这也体现了淮扬菜的“精”。

以原料+特点的命名方式。此命名方式占据17%,有它独特的原因,是通过对菜品的描述,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有食欲,并且很期待菜肴的呈现。例如,虎皮蹄筋、虾仁翡翠羹、翡翠馄饨。光是看见菜名,便已让人垂涎三尺。翡翠、虎皮等对菜品的修饰,更是提升了菜品的档次。这些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命名方式,无形中使得淮扬菜的层次更高,此种命名方式不仅折射出的深厚文化意蕴,更是透露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

以典故命名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的菜肴,通常需要了解的人对此加以解释说明,食客才能知晓其来源。譬如淮扬特色菜:酒焖黄鸡。大诗人李白涉淮时,一路流连于山晖水媚,在马困人饥日已暮时,只好叩开了道旁农家的柴门,接纳他的是一位老妈妈,二话没说,捉了一只大黄鸡,精心烹制成美味,又捧出一坛家中自酿的村醪,招待这位素昧平生的过路人,深深迎得大诗人由衷的敬意。诗人随后抒写《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云:“螟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从此留下人间佳话,淮菜名品“黄焖鸡”即附于此事而作。[3]故而要想真正品味一道淮扬菜,其中包含的文化故事不可不知晓。

以原料+老字号店的命名方式。此种命名方式教为少见,因为能够在历史长河的考验中,流传下来的,靠得不仅是口碑,更是其技艺与品味。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比如淮扬菜中的精品——文楼汤包。“九叶诗人”王辛迪的七绝《蟹黄汤包》道出“冻肉凝脂拌蟹黄,皮薄敞开一包汤。蒸笼抓取防伤手,齿舌从容着意尝”的感叹。刘少奇、周恩来品尝以后更是赞不绝口、不断关心文楼蟹黄汤包的发展,希望汤包的技艺可以发扬光大。果然不负众望,在1997年,文楼蟹黄汤包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可见皮薄汁浓的文楼汤包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更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

以原料+地名的命名方式。虽然此种命名方式仅占总数的3%,但其在菜系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最负盛名的大抵有:盱眙龙虾、朱桥甲鱼羹、洪泽活鱼锅贴等。淮安盱眙享有“中国龙虾之都”的美誉,会从洪泽湖、八仙湖、天泉湖等湖里打捞肥硕饱满、肉实质嫩鲜活龙虾,配以十三种中药材烹饪。盱眙龙虾以其色泽红润,肉质细嫩,虾黄鲜美,麻味醇厚,辣味独特,鲜香味美的特点,广受人们的青睐。淮扬菜也是凭借这些鲜美独特的风味而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淮扬菜的命名,从其命名方式上可知原料(+配料)+烹饪方式占比最多,从字数上可知,其命名多趋于四字化。四字化的命名有其最大的优势——便于人们口耳相传,且较易朗读、记住,更符合人们语言习惯,易为百姓接受,更符合淮扬菜“和”之意,其所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不言而喻。淮扬菜命名方式,更倾向于考虑菜名是否简洁明了、齐整押韵。如此的命名不仅使菜名易于记忆,更使普通菜名具有韵味化,而且经过了从俗到雅的整编后,形成了自己地域的风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三.淮扬菜命名的文化内涵

淮扬菜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中作为淮扬菜代表地的南京、苏州、扬州等地更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国的古都、商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天然的地理造化和人类历史孕育,丰富了淮扬风味饮食文化,使淮扬菜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意韵和菜品风格。经济的繁荣兴衰,对淮扬菜的发展影响颇大,但也正是这既经历了穷极奢华的康乾盛世,又坠入令人堪忧的两淮衰落期,才愈发精炼。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这是对淮安拥有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直白描写。集各种中心于一体的淮安是南船北马的交汇点,物资在这里由水运转为陆运北上,人员乘车马在此换船优游南下,故而地处千里运河中段的淮安可以不断集结庞大的物流与人流。而又由于运河与淮河的落差比较大,每当船只行至古末口,不仅因为盘坝过闸需停泊于此,等风待潮时更要滞留淮上。[4]因此淮安城货物之丰富、仓储之发达、各色人等的汇集、市井的繁华可想而知。文人商贾高官的到来,促使商业的快速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条运河促成一系菜。得天独厚的大运河优势给淮扬菜带来了无穷的恩惠:淮扬菜起于先秦,成于隋唐,盛于明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历史的长期积淀,淮扬菜也日趋完善。

文化是根、是品位、是品牌。菜名文化不仅体现了菜系本身的可鉴性,更展现了该菜系流域的历史文化。因为菜肴的命名,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而后斟酌推敲制作菜名,继而给菜名披上一层古老文化的外衣。

四.余论

淮扬菜的发扬,在坚持自己原有讲究刀工、注重火功,口味清鲜淡雅等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扬长避短,汇天下美食之精华,集文化、养生、饮食于一体,充分展现淮扬菜的文化魅力。淮扬菜的不断创新发展,是其蒸蒸日上的推动力;淮扬菜的基于根本,是其稳固发展的保障力;淮扬菜独具文化韵味的高雅性,是其走向世界、成为大众之爱的强大吸引力。不忘根本,再度创新,一定会使淮扬菜步入新的美食天地。

参考文献

[1]高岱明:《中国美食淮扬菜》[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2-135.

[2]陈忠明,邱杨毅,胡国建:《H型架构下的淮扬菜体系》[J],中国食品期刊,2005(14).

[3]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51.

[4]钟安妮:《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J],历史文化,2006(1).

[5]朱宗宙:《淮扬菜蕴含的人文价值》[N],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

[6]潘宝明,陈月娜,姚静,李建君:《解析菜名文化》[N],扬州大学学报,2010.

[7]关向峰:《淮扬菜系的译介与运河文化的传播》[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

[8]周星宇:《淮扬菜名称探究》[J].文学教育期刊上,.2005(8).

[9]周平,刘功昭:《淮安运河遗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10]王仁湘;《饮食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岳春;《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5: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对名字命名起着主要的作用。我们的名字是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构成, 姓氏是对上辈人姓氏的继承, 它说明了血缘上的关系, 代表家族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国人名的命名仍遵循所谓的“家谱”, 每代人名中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姓氏体现了强烈的宗族思想, 代表家族的力量。这说明传统文化对名字命名的深刻影响。在我班同学中, 例如:单志鹏同学的名字受家谱影响, 单是家族姓氏, “志”来自于他家的家谱, 是他这辈人应该用的字, “鹏”, 《康熙字典》字典中对鹏的解释:“《玉篇》大鵬鸟也。《集韻》大鵬, 鵾屬。《莊子 • 逍遥遊》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爲鳥, 其名爲鵬。又《齊諧》鵬之徙於南溟, 水擊三千里, 摶扶摇而上九萬里。”[1]他的名字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远功能。名字有时表达人的美好祝愿。家长希望通过孩子的命名寄托自己的美好寄托。比如, 我班同学, 刘芳, 这个名字一听就是个女孩的名字, 因为“芳”字表花卉, 美好的, 美好的徳行或名声, 花草的香味。这个名字表达其家人的美好祝愿, 希望她的外貌可与花相媲美, 有美好的品质和德行。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命名中, 对女孩子的命名往往遵循正格的八法, 如本班同学中, 徐雅婷的名字遵循“多用女姓字”原则, 她名字中的婷是形容姿色美好的女性字;邱湘名字遵循“多用花鸟字”原则, 名字中的湘象征阴柔之美的花;郭莹莹名字遵循“多用珍宝字”原则, 莹象征了珍异的金银珠玉宝元;唐艳玲的名字遵循“多用彩艳字”, 艳指鲜艳的颜色;姜雪的名字遵循“多用柔景字”原则, 雪字表现了女子的女性美。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在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中得到体现”[2]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深远功能。

其次, 父母的愿望、感想也影响着命名。从古至今, 孩子的名字往往融入父母的感想和对孩子的愿望。在现代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 古代人的命名同样也有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秦始皇名政, 是因为他出生的这一天恰好赶上正月初一, 古时“政”与“正”通, 故名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根据当时的感想而给自己的孩子起的名字, 而有的名字则是表达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希望。如, 本班同学中, 王春翔的名字就表达了父母对于他的祝愿。他是在春天所生, 名字中的春字正表明了他出生的时令。同时, 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季节, 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希望他永远的健康快乐。而他名字中的翔字更表达了父母对他人生的期待, 希望他可以如大鹏一般翱翔在天空之中, 希望他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自由的翱翔, 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陈曦的名字也表达了父母的美好祝愿。曦字是早上出生的太阳, 她的名字象征着朝气蓬勃的气象。父母希望她永远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管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坚强的克服困难。以上例子, 说明不论是古代文化命名, 还是现代的文化命名, 名字蕴含父母对孩子们的感想和对孩子们的期望。

再次, 命名的文化内涵还与当时的思想潮流有关。每个人的名字实际上都有不同的意义, 或是内容上、形式上、思想上。每个名字在思想上也存在着差异。根据所学到的资料, “我们通常把思想表现分析为三个方面, 即科学的 (知) , 文学的 (情) , 哲学的 (意) , 这三个方面”。[3]名字是显示的反映, 也同样为思想所影响。深刻主流思想在名字中体现也特别多, 汉后独尊儒术思想支配中国社会一千年, 命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如抗战时期,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 他将自己的名改为精卫, 欲效精卫的衔石填海, 甘愿“引刀成一块”为革命牺牲。精卫填海的故事正是儒家那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汪精卫名字的改变正体现儒家思想对命名的影响, 也体现当时的社会动乱、战争等社会状况及当时人们的思想对人名命名的影响。我有一位老师, 名字叫王文革。大家从他的名字可以了解到他名字的文化内涵, 他出生于文革时期, 父母受文革的影响, 所以将他取名为“文革”, 可见文革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刻。我班同学纪建秋, 这个名字体现怎样的思想呢?建秋, 从一个秋字我们也许猜测她出生于秋天。不是的, 她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希望女儿可以给他带来好运。一年的辛苦劳作到秋天可以大丰收。她的名字就体现个人的思想对名字的影响。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 名字的命名文化内涵也必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 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4]名字的命名也属于语言中的一种。人是社会的, 有关于人的文化也是社会的。借助于文字的名字, 它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必然不同, 对命名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社会之中, 他们的名字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个性化的文字符号, 它是具有个体特性和社会特性的文化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也有许多人名具有某种的社会意义。例如:伯乐 (原名孙阳, 春秋时秦国人。“在古代神话传说中, 伯乐是掌管天马的天上之星。因孙阳善识良马, 得名伯乐。后世有‘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之语。”[5]) , 后来, 人们就淡忘了孙阳本身的名字, 称他为伯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伯乐”有了特殊的意义, 我们通常称伯乐为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启用人才的人的意义。又如:陈世美, (“他在考中状元之后, 他隐藏自己的妻室而被招为驸马。结发之妻秦香莲携子女进京认父。他不仅不承认, 反而派人前去杀害。秦香莲状告包拯之处, 陈世美被处死”[6]) 。在以前, 陈世美只是一个人的名字, 并不具有太大的社会文化内涵。然而,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 “陈世美”具有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我们如今说“陈世美”, 则指一个获取荣华富贵以后, 对妻子忘恩负义的男子。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妲己”是红颜祸水亡国的代称;“杜康”是酒和酒神的代称;“孔乙己”是无能无用的书呆子代称;“红娘”是媒人代称等等。这些人的名字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具有了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现代的社会中, 我们还是很少接触到身边的某个人, 说他的名字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意义。在我看来, 这种名字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形成也是需要特定的时间与事件来促成特定意义的形成。

命名的文化内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这里我只是就几个主要的因素进行了探究。那么, 在探究命名的文化内涵后, 我们再来分析命名所具功能。

人们常说, 好的名字有好的寓意, 象征好的未来。有些人在自己长大成年后给自己改了名字, 希望名字可以激励他们, 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所以, 从功能上说, 命名对于人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 像我们知道的鲁迅, 他原名周樟寿。他长大成人后, 他改名为周树人, 希望以此来激励自己在求学道路上不断地坚持;贺龙原名贺文朝;霍英东原名霍官泰, 等等。这些人命运随着名字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有些人的名字平庸, 平庸就成为其人生心态。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名字影响着人生, 例如, 二牛、二狗等, 有可笑之感, 对其本人来说, 也可能因为自己名字的影响, 懒散、惰性成为人生性格主导。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自身的努力也起着重关键的作用。在我看来, 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关, 名字对一个人有强大的心里暗示作用。一个好的名字有着积极的心里暗示, 所以人们愿意给自己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名字。这种作用不论对别人还是自己都有影响。如:本班同学孔畅, 她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如名字一样一路畅通, 那么怎样才能道路畅通呢, 只有不断的努力, 这给她很大的鼓励。余跃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 她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名字说, 希望她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 让我们看到她也会感到开心。生活中也是这样, 她总是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总是向我们展示她快乐的一面, 这让我们真的很喜欢她。她的名字不仅给她自己也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心理暗示, 给我们悦耳顺畅的美感。

以上通过对人名命名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命名的文化内涵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受父母的愿望, 感想的影响, 还与当时的思想潮流有关, 并且受到社会的影响。但这些只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还有许多的影响因素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其命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个人有强大的心里暗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康熙字典.

[2]尹黎云,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命名艺术》[M].华艺出版社, 2010年.

[3]萧遥天, 《中国人名研究》, [M].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4]夏中华, 出自《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 [P].2012年10月.

[5]百度文库.

篇6:专栏命名的语言策略

一、名实相符

众所周知,被认知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任何现象,都需要有一定的名称来称呼或替代。虽然名称与客观现象本身并不等同,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名称便可推知被命名的客观对象本身,因此"名"与"实"相符实在是相当重要。同样,报刊专栏的命名也必须做到名实相符。专栏的名称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组稿件的抽象化反映,是某一范围内一组稿件的共同代码。这就要求这个名称与它所刊载的稿件内容等客观实际相符。只有名实相符,人们才能从名称上获知该专栏所刊载稿件的大致情况、大致内容与性质特征,从而决定是否有针对性地投稿,是否选读其中的稿件。

二、新颖独特

犹如人名、店名一样,有的名字非常有特色,叫人永远难以忘怀,如"聂耳"、"马识途"、"牛得草"、"听雨轩"、"天堂鸟"等。而要使专栏名称也具有无穷的魅力,就必须新颖独特。新颖独特的专栏名称,易产生较强的刺激性和感染力,叫人百说不烦,百听不厌;平淡无奇的专栏名称则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有的甚至会令读者、作者掩耳塞听,目不忍睹。因此,给报刊专栏起一个新颖独特的名字不仅便于人们的记忆、认读,而且也与一般作者、读者的认知心理、接受心理相吻合。

要使专栏名称新颖独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有个性,避免雷同。这是说专栏的名称应有不同于其他同类专栏名称的个性特征。作为编辑就应该根据报刊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刊宗旨等设置不同于其他报刊的专栏,不去步别人的后尘。尽量使报刊专栏名称不与其他报刊专栏名称雷同,避免语言形式上的重复。而要使自己报刊的专栏名称独具风采,就要求编辑在设置专栏、给专栏起名之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全面地收集有关专栏名称,仔细地研究,反复地推敲,求其异去其同。

2.新异奇巧,力戒平庸。一般说来,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新异的信息,而不愿接受已熟知的信息。而新异奇巧的名称可以传递新的信息,让人们接受新的事理,所以新奇的名称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报刊专栏的命名就应力避陈词滥调,力争使专栏名称新鲜奇异。要用富于生气的形式,变化多样的言辞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之下来给语言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使栏目名称醒目传神,出奇制胜,人见人爱。

三、简洁精炼

专栏名称是对所载一组稿件所传递的信息的高度浓缩与概括,这就撇开了各个稿件自身的特征,包括篇幅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内容的深浅等,而只反映其共性特征。况且,人们阅读报刊时,往往是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专栏的总的信息。所以,专栏名称的语言应力求简洁精炼,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去表述尽可能多的语义信息,使文字紧凑简练。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专栏名称的用词量一般以一至五个词为宜,超过这个限度就显得冗长拖沓,而且也超出了一般人的短时记忆能力。要使专栏名称简洁精炼,编辑就应该精心选择、认真锤炼词语,在表意明白的前提下坚决删除不该用或不必用的词语。要尽可能用音节少的词语,不用音节多的词语;能用一个词表达的,决不用两个词表达;能用简单的句法结构的,决不用复杂的句法结构;要少用附加成分,尽可能省略连词与介词等虚词。这样,就可以使专栏名称短小精悍,并富于表现力。

四、巧选手法

编辑在给专栏命名时应巧选艺术手法,使专栏名称既能够与事实相符,又做到简明扼要,新颖独特。常用的手法如下:

1.直白式命名法。

所谓直白式命名法,就是用语意明晰的朴实平易的词语直截了当地给专栏命名。这种命名法,注重的是写实。命名时,不用华丽的辞藻,不用寓意丰富的词语,不用比喻、借代等积极修辞手段,不加雕饰,不事渲染。只求语言准确,具体明白,把要表达的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毫不含混,绝无歧解。这就要求编辑在给栏目命名时,要选用意义分明的词语,应使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分明,应分清主次,使专栏名称的语义重心较为明确地显现出来。语言应平白如话,使语言平中见巧,淡中有味,言明意显。这种命名法尤其适用于学术期刊专栏的命名。这种命名手法又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手段。

A.用人名命名,即用某个人的名字或一半用人名来给专栏命名。这类专栏名下稿件内容都与某人有关。

B.用作品名命名,即用某部作品的名字或一半用作品的名字来给专栏命名。这类专栏名下的稿件内容都与某部作品有关。

C.用学科名命名,即用学科的名称或一半用学科的名称来给专栏命名,表明该专栏名下的稿件内容与某些学科有关。

D.依据性质特征命名。如这类专栏名称就是把一组稿件的共性特征抽出来作为专栏名的。

2.生动式命名法。

篇7: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一、两岸三地恐怖电影命名的语言特色

(一) 大陆恐怖电影的暗示性命名

笔者此次共收集到60部大陆拍摄的恐怖电影, 从拍摄年份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2年, 大陆地区恐怖电影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些电影的名称大多由二到五个音节构成, 其中五音节以上的名称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并且这六分之一中还包括《XX (内地版) 》一类, 《浮出水面的影子》等, 单纯的多音节名称比重是很小的, 所以大陆恐怖电影命名从语音方面看具有短促、经济的特点。

从词汇角度看, 大致可分为: (1) 名词或动词式, 如《门》《诅咒 (内地版) 》等; (2) 偏正式, 这类名称占绝大多数, 如《断章的命运》《紫宅》《黑色死亡》等; (3) 动宾式, 如《救我》《设计死亡》等; (4) 联合式, 如《罪与罚》《安娜与安娜》等; (4) 单句式, 如《天黑请闭眼》《好奇害死猫》等。

从语义角度看, 大陆的恐怖电影的名称中直接选用鬼、凶等带有恐怖义项的词语并不多, 反而很多名称会选择那些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词汇, 如《陶器人形》《绣花鞋》《门》《密室》等, 这些名称可以引发人们对画面的联想。

此外, 还有两种很特殊的命名方式: (1) 运用带有否定含义的指令性句子, 产生一种与观众对话的效果, 如《半夜不要照镜子》《别爱陌生人》等, 这种否定句式给观众的直观刺激非常强烈; (2) 采用网络流行语, 如《囧探佳人》中的“囧”, 《门》中的依各种门演变而来的“门”, 这种创新式的命名是大陆对于恐怖电影模式化命名的突破。

(二) 香港恐怖电影的公式化命名

香港恐怖电影相较而言具有历史长并且成功案例多的特点, 这一点从数量上就可以直观反映出来。仅收集到的2002~2012十年间的恐怖电影就有110部之多, 并且其中有《三更》《阴阳路》等为观众熟知的系列。不过香港恐怖电影数量在减少, 这与香港电影的整体衰落有直接关系, 此处不再详述。

香港恐怖电影名称五音节以上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就音节数量而言, 大陆与香港的数量趋于平衡, 双方在向对方逐渐靠拢。

就词语搭配方式而言, 大致包括: (1) 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式, 如《怪物》《亲爱的》《妄想》等; (2) 偏正式, 如《双瞳》《错爱》等; (3) 联合式, 如《凶男寡女》《一楼一鬼》等; (4) 动宾式, 如《灭门》《追凶》等; (5) 中补式, 如《心寒》, 不过这类很少, 只有这一例; (6) 单句式, 如《我左眼见到鬼》《有只僵尸暗恋你》等。

香港恐怖电影很容易被广大恐怖电影爱好者辨别出来, 因为它的命名方式有鲜明的香港特色,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粤方言的融入, 粤方言在电影片名中的登场次数远高于其他任何方言, 如《阿嫲出更》中的阿嫲、《茶餐厅十四号》中的茶餐厅、《魂魄唔齐》中表否定的唔、《九个女仔一只鬼》中的女仔等都是粤方言中的词汇。随着香港电影的传播, 这些简单的词汇已经为粤方言地区以外的人所了解。

(2) 叠音词的妙用, 如《天降横财心惊惊》《古宅心慌慌》等。惊与慌等带有恐怖含义的词语重叠使用是一种增强恐怖氛围的有效手段, 也是香港地区的惯用手段之一。

(3) 代表恐怖元素的词语的滥用, 在收集的110部影片名称中, 用到鬼、凶、魂、尸这四个字的电影名称分别有18部、9部、8部、7部, 此外还有聊斋、头七、降头等直接代表恐怖义项的词语, 所以香港电影在命名时采取直接刺激的方式是毋庸置疑的。

(4) 语码、字母、符号的混用, 如《office有鬼》《A-1头条》《b区32号》《ICQ幽灵》等, 这种多种符号混用是香港电影特别是比较早期的香港电影中常见的现象, 并且已经传播到更广的地区。

(5) 三、五、七的活用, 如《三更2之饺子》《三不管》《五个吓鬼的少年》《五个堕落的男女》《关人7事》《头七》等。三、五、七具有不吉利的附加义项, 这种附加义项融入在恐怖电影名称中是香港恐怖电影的妙计之一。

(三) 台湾恐怖电影的文艺性命名

台湾电影以文艺性著名, 台湾文艺电影的产量很大, 而恐怖电影则非常稀少, 笔者此次只收集到19部, 然而虽然数量少, 但是台湾恐怖电影名称却也别具特色, 深受文艺创作之风的影响。

台湾恐怖电影的名称比大陆更加简洁明了, 19部作品中只有《命运化妆师》和《午夜照相馆》的名称是五个音节, 五音节以上的名称数量为零, 这与台湾地区电影作品的简洁风格非常吻合, 与香港电影则非常不同。

台湾恐怖电影中单纯词名称占很大比重, 如《虎姑婆》《蛋》《回声》等;当然也有偏正式, 如《命运化妆师》《墙之魇》和联合式, 如《鱼狗》等;此外还有词缀构词类, 如《神选者》《命运化妆师》, 这一点是到目前为止在大陆及香港的恐怖电影名称中没有出现的。

台湾恐怖电影名称中恐怖元素多已消失或者被赋予了文艺气息, 例如《命运化妆师》《回声》《鱼狗》等名称很难和恐怖电影联系起来。这种被赋予文艺气息的恐怖电影名称是台湾的特色, 在大陆及香港并不多, 只在近几年才出现了《青魇》《错爱》等几部。

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在命名方面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如《Z-108弃城》中的字母、符号的融入以及《虎姑婆》 (虎姑婆是台湾地区流传的吃人的怪物) 等带有地域色彩的词语活用。但是, 无论是产量、名称的音节数量还是带有刺激恐怖元素的词语运用上, 台湾恐怖电影都远不及香港。

曾有学者指出电影片名主要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是指将影片的内容简单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使得观众能立即捕捉到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都要附加于信息功能之上。结合上面的实例分析, 如果笼统概括的话, 香港恐怖电影无疑是信息功能占主导, 而大陆和台湾恐怖电影则是美感功能稍强, 并且大陆恐怖电影名称有时还有很强的祈使功能。

二、两岸三地特色命名产生的原因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恐怖电影的核心就是恐怖, 可是大陆、香港和台湾却可以依靠不同方式的命名给人以不同的恐怖体验, 这无疑要归功于语言的社会变体在电影命名中发挥的作用。

(一) 商业影响的香港恐怖电影

在恐怖电影数量及名称的地方特色方面, 香港地区都要胜于大陆及台湾地区, 这是由恐怖电影在香港的拍摄传统导致的。香港恐怖电影和动作电影一直是香港地区盛产的影片类型,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就开始大量拍摄以僵尸、凶宅、鬼魂为题材的恐怖电影,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鉴于当时电影命名还不是影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所以没有像现在一样精雕细琢, 因此形成了一种呆板化和模式化, 尸、鬼反复出现在几乎所有恐怖电影中, 如猛鬼差馆类和林正英僵尸系列, 所以说香港电影使用这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字眼和粤方言词汇是从上世纪沿袭下来的。此外, 香港电影一直以商业性为前提, 所以如何让影片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引观众进入影院是命名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烂俗词语、叠音词、恐怖事件等进入电影名称也无可厚非, 并且因为香港恐怖电影已经开拓出了尸鬼的路线, 所以名称中尽量往这个方向靠拢就等于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也就成为了香港恐怖电影的标志。

(二) 蹒跚学步的大陆恐怖电影

对于大陆而言, 政治题材电影曾垄断了电影界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恐怖电影的拍摄相对起步较晚, 这就导致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现在大陆恐怖电影数量急剧上升, 也逐渐找到了区别于港台的路线。因为起步晚, 所以在竞争中就需要靠名称吸引观众, 且难免有学习日本、泰国及香港等恐怖电影发展较好地区的方面, 所以大陆的恐怖电影名称最多元, 刺激性与文艺性并存, 并且最有与时俱进性。此外, 由于大陆地区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 即便是恐怖电影的名称也摆脱不了中庸之道, 不过这种中庸也逐渐成为刺激性与文艺性融合的润滑剂, 成为了大陆恐怖电影暗示性的命名特色。

(三) 突出重围的台湾恐怖电影

台湾恐怖电影不同于大陆和香港, 它是台湾电影为了走出文艺路线的尝试之作。“台湾有最好的艺术电影, 可是, 就是这种文艺片的传统束缚了台湾电影在类型上的创新, 由此一来, 商业性逐渐被艺术性吞噬。台湾电影压力中抬不起头来, 许多人也想效法前人去弄影展, 别的不学就学长镜头, 学不动镜头, 把电影弄得四不像。等猛然惊醒电影是需要观众时, 又回头走一些最有保障的路, 用恐怖片和同性恋题材争取最保守、安全的族群。”所以说台湾的恐怖电影不过是冲出文艺电影垄断的一只先遣兵, 虽然我们看到台湾有《午夜照相馆》这种以“午夜”冠名的恐怖电影名称, 可是大部分仍未摆脱文艺性的命名方式, 总的说来就是以文艺之名修饰不文艺之题材。

三、两岸三地华语恐怖电影的命名趋势

上文讨论的是两岸三地恐怖电影命名的差异问题, 然而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到两岸三地恐怖电影已逐渐呈现出一种靠拢的趋势。

(一) 两岸三地的合作与学习

两岸三地恐怖电影数量在靠拢, 名称音节也在靠拢, 并且出于电影商业价值的考虑, 为了争取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 两岸三地制作班底的合作也日渐增多。两岸三地的恐怖电影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都在不断取长补短, 在命名方面也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综上所述, 台湾恐怖电影《Z-108弃城》和香港恐怖电影《A-1头条》在命名上出现雷同就也可以理解了。如果严格说两岸三地恐怖电影命名各具特色太绝对, 但是靠拢并不等于等同, 不同的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在恐怖电影的命名过程中时还是存在着一些变体的, 特别是大陆、台湾与香港恐怖电影命名中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 受外国恐怖电影的影响

无论是以恐怖电影轰动一时的香港, 还是初起步的大陆和台湾, 在当代恐怖电影的创作上都难以避免受到邻国, 特别是日本、泰国等恐怖电影强国的影响, 所以继日本的《午夜凶铃》之后, 大陆有了《午夜微博》, 香港有了《午夜出租车》, 台湾也有了《午夜照相馆》, 这并不是偶然, 而是出于商业价值考虑后的保险政策, 就像香港的“僵尸”一样, 似乎冠以这样的名字就可以有稳定的票房保证, 这就是大家同饮一瓢圣水的必然结果。

虽然在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恐怖电影命名呈现出这样一种靠拢的趋势, 但是靠拢毕竟只是趋势, 差异才是根基。因为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恐怖电影命名中体现了充分的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特色作用于电影命名, 进而演变成为一种语言标记也是保持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没有了这种差异就没有了竞争力, 所以利用地域差异造就的恐怖电影命名中的语言差异是不会因为靠拢而消失的。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3]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4]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

[5]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5]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篇8:命名语言的公关内涵

从东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汉代名臣张良的第九代孙张陵(亦称张道陵)创立道教之后,道观便应运而生。虽然历经一千多年,屡遭战乱,但仍有大量道观保存下来。我们通过对罗哲文等编写的《中国名观》中的道观名称进行语言学分析,希望能找到道观命名的基本规律和内涵。

一、道观名称的语用分析

在考察的51个著名道观中,通名使用“宫”的共有19个,占总数的37.3%使用“观”和“庙”的各有11个,分别占总数的21.6K,使用“殿”和“院”的各有2个,占总数的3.9%,其他使用“祠”“府”“洞天”“池”“台”“阁”的各有1个,分别占总数的2%,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道教的著名建筑命名使用的通名相对比较集中,“宫”“观”“庙”占主要位置,是总数的80.5%。

此外在这些通名中,除了“池”和“台”本身不属于建筑中可居住类外,其他都是可居住建筑的通名,而“洞天”“观”“庙”则属于道教特有的建筑术语。

道观通名的选择和建筑规模也密切相关,人们一般从通名就可以断定该道观的建筑情况。因为在这些通名中,“宫”和“府”的规模相对最大,而且是比较豪华的建筑,如“永乐宫”“青羊宫”“天师府”:“观”和“院”的规模次之,但也是有一定的建筑规模,如“嘉应观”“玉泉观”“抱朴道院”等:“庙”的规模相对最小,有的小到只有一个建筑物的程度,如遍布各地的土地庙、水神庙、城隍庙等,其中就有一些只有一间屋子大小。所以从规模上看,道观的命名也是有严格的标准。

二、著名道观专名的语义语用分析

道观在命名中选用专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语义指向,但是每种专名的选择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中国现存著名道观专名的选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供奉的神灵名命名 这类道观采用直接命名的方式,把观的名称和所供奉的神灵直接挂钩,生动形象,让人见名思义,立即可以断定观内的主题。如北京东岳庙,里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泰山神)的神像:天津天后宫里供奉的则是天妃的神像,也就是沿海称作妈祖的海神;北山玉皇阁顾名思义自然就是玉皇大帝的神像;泰山碧霞元君祠祭祀的则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龙虎山天师府,祭祀的是张道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张天师;西安八仙宫则是传说中的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位神仙。

(2)以某地的地名来命名 这种道观的命名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即直接采用所在地的地名来为道观命名,地域色彩极其浓厚。如芮城永乐宫,是因为这座道观最初建在山西永济县的永乐镇(传说中吕洞宾的故乡),所以就命名为永乐宫;泰山岱庙也是一种地名命名,因为泰山以前被称为岱山;鹤鸣山道观直接以山名来命名。

(3)以传说故事来命名 这类道观命名很有文化特色,道观的名字和故事紧密相关,较具神话色彩。如武当山复真观,据说古代净乐国太子十五岁时上山修行,但在修行过程中一度灰心,试图下山回家,途中遇到紫元真君以“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点化,于是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上山修行,以后,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一座道观,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命名为复真观。再如罗浮山酥醪观,传说秦代著名方士安期生曾和神女在这里相会,大谈玄机,痛饮美酒,二人吐出的水露形成了酥醪,所以就叫酥醪观,

(4)以富有道教文化内涵的词语命名 这类命名包括皇帝御赐和道教人士自身命名,但是不管如何,这类命名往往采用吉祥且富有道教文化内涵的词语。如苏州玄妙观,“玄”和“妙”向来就是道家追求的一种高深境界;茅山九霄万福宫,这里的“九霄”一是因为观建在茅山主峰,二是因为九霄在传统文化里指代天上,这也是道教追求修炼成仙升天思想的折射,“万福”则是道教和世人所追求的美好、吉祥的事物;再如新建万寿宫,“万寿”是道教和世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的反映。其他的如升真元化第十六洞天、青城山建福宫等都属于该种命名方式。

(5)以与道观有关的景物命名 如北京白云观,是因为看到有白云从观上升起,所以以此命名;武当山紫霄宫也是以看到的紫色天空来命名;华山玉泉院,是因为道观里有泉水的原因。

(6)以道观的特点来命名 如千山无量观是因为道观建筑很有特色,内部没有大梁,所以称为“无梁观”,“梁”和“量”谐音,所以成为“无量观”:武当山金殿得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座道观是镏金铜铸建筑物;广州三元宫认为这里是天上的上、中、下三元之星照耀的地方,所以命名为三元宫,

尽管道观的命名种类众多,但是所占比例却是不相同的,分析对比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著名道观命名中以神灵名字命名的最多,占的比例是43.1%:其次是以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词语来命名,占比例的29.4%,其中很多道观的名字是皇帝所赐,这也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希望祈求长寿平安、江山永固的思想;其他的命名方式总共约占27%,显示出命名方式的多样性。

三、著名道观命名的字数和结构分析

由下表可以看出,中国著名道观命名以三个字为主,共有39个,占的比例是74.5%;其次是五个字的,共有6个,占的比例是11.8%;两个字和九个字的比较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道观在命名中习惯采用三个字的格式,而且都是“双音词+单音词”的结构,如“长春观”“东岳庙”“天后宫”等;其次五字格的命名也相对较多,结构主要以“双音词+双音词+单音词”,如“九霄万福宫”“碧霞元君祠”“霍泉水神庙”等。

通过对中国现存著名道观的命名方式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道教文化,尤其是对道观命名的方式和内涵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上一篇:单翅的天使,也能飞翔散文欣赏下一篇:用追求的汗水灌溉梦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