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腊八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2024-04-08

写腊八节的小学优秀作文(通用18篇)

篇1:写腊八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年级学过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于是,我和妈妈联手,做了一顿腊八粥。

我们准备了好多材料,有黑糯米、白糯米、花生米、绿豆、黄豆、核桃可丰富啦!我们先洗了洗,然后在水里浸泡了2小时,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把这些材料倒进了电饭煲,炖着炖着,我们就闻到了一阵阵香喷喷的气味,我打开一开,哇!已经炖好啦!我急忙把它盛出来,再放一点冰糖,腊八粥就做好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的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喝腊八粥。

这是我第一次为家人做腊八粥,我祝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多么幸福啊!的腊八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20的腊八节。

篇2:写腊八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活动还没开始,签到处早已人山人海。开始后,广场上更是人声鼎沸,小记者们向四面八方散去,我也赶紧走向我最期待的地方,用毛笔写福。

因为有书法基础,所以我信心满满地提起毛笔,一通龙飞凤舞,一个大大的福出现在眼前,旁边一位老者大加称赞,我自豪得快爆棚了。回头看见环卫工人在辛苦地为大家服务打扫广场,便把自己的墨宝火红的福字送给了他。见他捧在手中开心地笑着,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篇3:写腊八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探索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如对作文命题方式、谋篇、布局、技巧和语言等的探讨与研究。这些努力, 曾取得过一些成绩, 但是较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加之其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在可操作性方面, 尚有待进一步规范, 因此作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既然我们已经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过太多的战术上的改良却不甚奏效, 就应该在战略上另找出路。笔者对学生的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进行了长时间的教学与分析, 认识到,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说写间的有效结合, 将会明显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作文教学现状

(一)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 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 出现“偏、抄、套”和“假、大、空”的现象。学生作文只会“克隆”, 而不会真情倾吐。现行作文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套作现象, 即一篇作文可以在不同的题材中套用。如《一件难忘的事》这类作文, 可以套用在“难忘的教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等作文题中;惰性心理。选择一些自己较为熟悉的、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做好事就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这类故事, 缺乏创新;雷同思维。人云亦云, 思维比较狭窄, 想象比较单调;表达不当。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过于质朴, 语感流于平淡, 表达形式单调, 有些文章甚至啰唆冗长却又重点不突出;出现常识性错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 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比如土豆结在树上。学生怕写作文, 认为作文难写, 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怎么写, 二是作文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二) 导致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

导致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学生表达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 在作文教学中常采用“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有的教师囿于认识和能力, 甚至有意回避深层次的指导, 这样势必陷入“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作文训练方式来看, 与我们长期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训练方式, 忽视口头表达的训练, 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 不能做到二者并重有关。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口头表达的训练只是低年级书面作文的辅助形式, 高年级阶段已没有重视这个环节的必要, 而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写作复杂书面作文的技能。实际上,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不在于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 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 有一定的说理层次, 这却是复杂的, 有的甚至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除了要求表达态度、表情外, 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与敏捷, 而这正是完成高质量书面作文的基本。

二、说写之间的联系

说与写同属人的信息输出活动, 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写作只不过“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 “说话是不留痕迹在纸面的文章”。叶老的话通俗简明地揭示了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正因为这样, 所以说话说得好的人, 其文章往往也写得精彩;或者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其口才往往非一般人可比。

(一) 说与写的联系分为两方面。

1.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

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 人们学习语言也是先学会说话, 然后才学习写字, 写文章。比如, 小孩子出生不久就会叫“妈妈”, 可是要学会写“妈妈”这个词却要等到上了幼儿园或小学。

2. 从能力构成的基本因素和思维转化过程看

说与写大致相同。如果就写作的某些方面的能力训练来看, 说则可以部分甚至完全代替写的训练。从思维转化过程看, 人们要把内在的思想形成文字, 必须经过“内孕—内化—词句”的过程, 即把感性的认知, 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 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果;这时便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 于是首先外化成口头语言, 再经过加工提炼, 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 就变成准确、鲜明、生动的书面语言。这个过程说明, 口头语言是思想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一个中转站。

(二) 说写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口头语言是内孕的结果, 又是外化的起始。一个人只有到了“有话要说”的时候, 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 这时拿起笔来才会“有文可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一文中所说:“ (说和写) 这两件事同出一源, 而说先于写, 必须能说然后能写, 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只是说和写所借助的工具方式不同, 而且写可以将要说的话经过反复推敲, 精心安排内容次序, 比说渗入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因而书面语言显得更精粹。

但是, 这种差别会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影响口头表达, 使书面表达的能力迁移到口头表达中去, 如遣词造句的能力, 谋篇布局的能力, 确定详略主次的能力等。这样, 说和写互相促进, 它们之间的“贫富”距离逐步拉大。王尚文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由于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 口头语感和笔头语感也往往相互渗透, 口语因之可以更加精炼严密, 书面语因之可以更生动活泼。口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书面语的水平, 书面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的质量……”可见, 说和写密切联系, 说是写的基础, 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文章, 二者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 写的事就只剩下把话记下来罢了”。基于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通过加强说话训练, 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说写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 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流畅、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功夫, 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进而推动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必须依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 从每一节语文课抓起, 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说话训练。

首先, 语文教学要改变“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如提问、复述、讨论、表演等, 都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 且容易实行, 又不影响教学。语文课堂要以朗读和口头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串起“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方式, 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 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还应加以点评强调, 以引起注意。这样, 把口语训练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久而久之, 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说话流畅了, 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自然不会太伤脑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构成写作能力的最关键的能力要素。

其次, 还要倡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大自然, 走向社会, 关注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活动, 让他们学会表达, 学会合作, 学会应对, 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饱览美丽的景色, 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说写。如, 春天, 可带领全班学生春游, 让他们亲眼看到美丽的春色, 随后通过“春天的花儿怎么样、小草怎么样、树上怎么样、它们和冬天里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田地里庄稼怎么样、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回课堂后,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优美的语言具体地说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比如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带领全班学生去野外放了一次风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口语交际训练:今天放风筝以后, 风筝放得最高的同学要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诀窍;没有风筝的同学说说谁的风筝最美, 美在哪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在全班交流时都有不同的认识, 意见纷呈。那天的日记同学们大部分都写得很精彩。这样, 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说, 写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 同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以说促写。

1. 先说后写

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说引进作文训练中来, 将说和写贯通起来, 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而且, 这样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说话和写作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 把想要说的话经过组织整理, 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从而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轻装上阵, 对写好作文更有信心。

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但真的落笔写时又老半天写不出几句话。这种情形其实就是还没有想清楚的表现, 只是在心里头有个模糊笼统的“思想团块”。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先说后写的办法, 在写前先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清楚了。即作文前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试用口语说一遍, 理清思路, 琢磨话语是否说得通顺, 然后再正式动笔写, 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了。这是因为, 藏在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要拿出来就得把它作为语言”。“所谓想清楚就是形成语言的形式, 所谓想不清楚就是形成不了语言的形成”。作文中先说后写正是利用这一规律, 将学生比较模糊笼统的思想变得清晰, 将流动不羁的思想得到定型。例如, 作文《说秋天》, 在书面作文前, 先让学生“说”。经过讨论, 让个别学生发言, 再有针对性地分析一两个学生的发言, 不足之处予以点拨。由此再进行作文, 学生们感觉就轻松多了。

2. 说中写文

清朝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即一边吟诵, 一边写作。这是他自己的写作经验。这种写作方法正是让作者置身在语言行为内孕、外化的关口上, 先将思想感情化为可以捕捉的词句, 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 使之实在、明确, 这就成为文章了。其实口念手写的诀窍是许多人写作经验的总结。古人早就有“吟诗作对”的说法。有人问语言大师老舍为什么北京话用得那么纯熟, 他回答说:“我是出着声儿写的。”这种方法之所以是一条十分便捷有效的语言运用经验, 是因为口念手写, 可以使语言内孕进程加快, 迅速转向外化, 锻炼了思维的敏捷, 提高了写作的速度。同时说出口的话, 一般都概念准确, 是非分明, 语气顺畅, 并且还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判定每遣一词、每造一语, 能否上口、入耳, 是否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像贾岛那样忘情推敲, 像卢廷让那样“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根须”的苦吟,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举不胜举的。我们不妨把这种写作方法搬进写作教学的课堂, 定会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活泼流畅起来, 更富有韵味。

(三) 以写促说。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写”既是作业练习, 又是作文练习。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说”的能力的提高, 培养一定的现场意识。在小学阶段,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 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 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 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 呈现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会写而不敢说”的矛盾。“以写促说”型作文教学能消除这种心理。

“以写促说”具体该怎么做呢?主要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母亲节来临之际, 我要求学生以《感恩母亲》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回家说给母亲听, 由母亲读后签名交给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 写出观察日记, 说给同学听;就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件事, 写一则新闻, 讲给同学听;采访一位老人, 替老人写一篇传记, 讲给同学听;把你看过的一场球赛、拳击赛、文艺晚会等,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来, 把班级当成一个舞台或现场, 把同学当成观众, 当众叙述, 培养现场意识……这样既训练了作文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更促进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 说可以较快地检查思考的结果, 从而促使表达者积极思考, 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敏捷度, 有利于写的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先说后写的作文策略, 可以避免从构思阶段直接进入表述阶段固有的写写停停、思路不畅的毛病。书面作文中的写与修改有利于思维凝重性的养成, 这种能力又反过来促进说的准确、清晰和严密。先写后说, 可以保证说的有序性与完整性, 反过来也促进了写的润色、修改, 在表达效率上都具有加快速度、节省时间的特点。同时, 先说后写, 先写后说, 有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语脉、结构, 表现在议论中, 可以增强语势, 领略什么是“一气呵成”;表现在记叙文中, 可以做到线索清晰、连贯, 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在抒情文体中, 可以使感情抒发得自然、酣畅, 富于感染力, 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林一平.重视口头作文训练[N].台州台专学报, 2005_4_12 (A2) .

[2]叶圣陶.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02.

[3]叶圣陶.拿起笔来之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65.

[4]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66.

[5]温慧君.论作文教学中的说写结合[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6]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9.

[7]叶圣陶.文艺写作必须依靠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253-255.

篇4:写具体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

一、再现生活,把内容写具体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只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写出个性鲜明、感情真挚的习作来。可有时生活中的事稍纵即逝,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有关,学生无暇细看;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事先没想到要关注。再说,学生什么都要观察,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回忆、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出生活中人和事、景和物,让学生置身于所写的情境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埋下头、闭紧眼写作文。闭着眼睛怎么写?其实就是让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入情入境地进行回忆,并对生活的中发生的事,做一些必要剪辑和补充,然后像放电影一样把它们展现在读者眼前。写作时,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说这人带着手铐脚镣不能动;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我就说这些人都是哑巴;有的学生不注意环境描写,我就说:噢,这件事发生在大沙漠上,只有人,连一棵草都没有……最后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具体,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放大细节,把内容写具体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最动情的一瞬间,有最能表现中心的小细节。把这部分写具体,不但有助于很好地展现中心、表达感情,更有助于感染读者。朱自清说:在观察生活时要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成几个部分,把人物的行动分解成若干动作,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可以使描写变得具体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体会。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学会了包粽子》中写道:“妈妈包得很快,一会儿就包了三四个,我总是包不好。”我问他:“妈妈是怎么包的?你又是怎样包的?你能告诉老师吗?”然后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只见妈妈先把两片粽叶错开重叠平放,然后两边相叠转成漏斗状,用左手托握‘漏斗’,右手依次放入一小勺糯米、 三小块肉,再盖上糯米,铺平,将多出部分的粽叶折转,盖住糯米,用线紧绕一圈,打上结,一个粽子就包成了,非常简单。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照着妈妈的样子,抽出两片粽叶,把它们拼在一起,再转成一个较大的圆锥握在手心中。我小心翼翼地用调羹舀点糯米倒在圆锥形的粽叶里,接着夹了一些肉放入,又往粽子里加了些糯米,然后用一根筷子在粽叶里面插了插,以便让糯米紧固。这时‘漏斗’下面开始有点漏米了,我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绳子绕呀绕,可是粽叶好像不听我使唤。‘哗’,糯米和肉都漏了出来,粽叶也被我折断了。” “错开平放”“转成”“放入”“折转”“盖住”“绕一圈”“打上结”等动词展示了包粽子的过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包粽子的全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三、适当联想,把内容写具体

联想古已有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因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或有一定联系的人或物,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由此时看到的人或事物想到彼时的人或事物。例如,一位学生写花坛是这样写的:“花坛中有鸡冠花、美人蕉、一串红和牵牛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很显然,这位小学生只抓住了主干,却忽略了枝枝叶叶,导致描写的空洞。每样花到底怎么美丽?我借助课件再现花坛中各种花的姿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把各种花写具体。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鸡冠花,高高的,直直的,深红色,重重叠叠,真像雄鸡头上了鸡冠;那美人蕉,绿色的大叶子、火红的花朵,就像一双绿色的手掌高擎着一支燃烧的火炬;一串红是由几十朵鲜红的小花组成,活像一根细细的竹棒上串着无数个鲜红的小辣椒;那牵牛花,爬满了半面墙,犹如绿色的绸缎上点缀着一颗颗紫红色的宝石。整个花坛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这样一写,作文就生动具体了,会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香之感 。

四、展开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在叙述和描写中,合理想象有助于把事物写具体。有的学生在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想”,不知道进行换位思考。如学生写《文具盒里的故事》,那些钢笔、铅笔、橡皮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我让学生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变成一群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就是钢笔,我会说些什么呢?让这些文具有人的思维和情感,夜深人静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进行想象。

内容具体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

篇5:写腊八粥的作文

紧张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要等的人是谁。因为在我家的大门上,每年到了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都会出现几个字:明天腊八粥。我感到既可气又可笑,过腊八节的风俗谁不知道呢?何况我家喝不喝腊八粥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门上的几个字,有时是用粉笔写的,有时是用白灰写的,有些流畅,完全不像小孩子捣乱一般。这样准时出现的提醒已经连续三年了,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一定要等到这个人出现。

我晚上有看书的习惯,但今天书在我手中翻着,竟然一点也读不进去,每隔几分钟,我就会踱到院子里,侧耳细听。院门是虚掩着的,稍微有一点动静都逃不过我的耳朵。不过此时院子里安静极了,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墙角那株腊梅,肆意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让我忘记了冬日的寒冷。

夜深了,正屋里父母看完电视已经睡下了。院子里放着母亲晒的干菜和红豆还没有收,我小心地帮母亲收起。红豆是明天用来熬粥用的,干菜是母亲准备的年货,也是她的心肝。过年的时候,不但要用它们熬上一锅肥肉招待回家过年的哥哥、姐姐。走的时候还要让他们带上一些回去。姐姐远在深圳,他说他最喜欢吃娘自制的干菜。

我忽然有些心疼母亲,已经七十岁的人了,不但要照料着这个家,还要照顾生病了四年的父亲。父亲身体不错,就是有些老年痴呆,经常忘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病情严重的时候,连我的名字都不能叫出来。但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吃过那么多苦,我和母亲能做的只是照顾好他。

腊梅的香气越来越浓,夜却越来越凉。我有些熬不住了,看来今年的这个“贼”是抓不住了。我决定睡觉。

但是,就这这个时候,我家正屋的门“吱”的一声响了,是父亲起来小解。我没有影响他,奇怪的是父亲没有去影壁墙后的厕所,而是径直走到了大门口,在大门上写起字来。我惊讶得几乎叫出声来,原来,“家贼”难防呀。写字的人,是我父亲!

我用手捂住自己的嘴,依然没有惊扰他,我知道,一定是父亲的痴呆病又犯了。父亲走后,我跑到大门前,在淡淡的月光下,我看到了父亲写的字。白色的粉笔字迹歪歪扭扭,果然是我熟悉的“明天腊八粥”这几个字。

看来,需要带着父亲到大医院去看看了。第二天,我把这个谜底说给家人听。本来想批评一下父亲。想不到,母亲却啜泣起来。母亲对我说,你不知道,你们小的时候,一年也喝不上配料这么丰富的粥,能喝上玉米糊糊就不错了。但是有一年,你生病了,想喝图画书上的腊八粥,你父亲就答应你了。但是我们家徒四壁,上哪儿给你熬八宝粥呢?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你父亲用小车推着几袋粮食,一个人偷偷地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山里,贩了两只羊回来。卖羊赚了钱,那一年,我们家喝上了真正的腊八粥。你不知道,这以后,你父亲每年都会在日历上记下几个字,提醒我给你们熬上一锅腊八粥,直到你们长大。可是,前年他病了,我以为他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想不到他会用这种方式……

母亲自顾自说着,父亲痴痴地笑着,望着他苍老而又满足的脸,我的泪却流了下来。痴呆病使父亲忘掉了很多,父爱却永远不会忘记。

篇6:三八节作文要怎么写

到了家里,我用面纸把鸡蛋包好,再套上一个塑料袋,再用透明胶包好,包好后我觉得鸡蛋球像一个垒球。

到了校车上,我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鸡蛋,放在手里,“啪”一个鸡蛋碎了,我东张西望,一看,原来是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真可惜!一会儿就到了学校,我把鸡蛋轻轻地放在台肚里,到了跑步的时候,大家都紧张起来了,我也非常紧张,开跑时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跑,跑完了腿都麻了。到吃饭的时候,我蹲下来把泡沫盖放到地上的时候,我才发现口袋里还有鸡蛋,差点就被我压破,我马上站起来生怕把它压破了。到了放学的时候我终于把我的鸡蛋完好无损地带回家了,紧张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篇7:《腊八粥》第一段仿写作文

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会工作了的大孩子,满头白发的老孩子,一说到汤圆,谁的嘴里不是一种粘粘的甜甜的感觉呢?汤圆是元宵节必备的食品。汤圆是用糯米粉和豆沙馅等一些馅做成的,拿糯米粉将馅包住,之后放入锅里。几分钟之后,一个个像白胖子一样的汤圆就出锅了。吃到嘴里绵软香甜,满嘴都是幸福的感觉。

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汤圆是我最爱吃的,你们呢?

篇8:小学生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这种方法是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 把文章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活动。这种开头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且还不会跑题。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 我爱故乡的杨梅。”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例如《课间十分钟》一文开头:“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 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这个开头就点明了时间———“下课”, 地点———“操场上”, 人物———“同学们”, 事情———“课间活动”。非常直截了当。《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 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如《视死如归》的开头:“一九三一年深秋 (时间) , 王若飞同志 (人物) 在包头 (地点) 不幸被捕 (事件) ”。初学者最好用这种方法。如《捉鱼》一文的开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 我和小辰拿着小盆, 拎着小桶来到一条小溪边围坝捉鱼。”这个开头, 只用一句话就把很多内容交代清楚了, 很简练。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 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也就是说既要根据材料确定好要表现的中心, 又要准确地概括。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作文时可以随时考虑围绕中心描述, 这样容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 掌握基本内容, 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巧妙引用引人入胜

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 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 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 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 说明事理等等。如《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巧用俗语, 点明文章主题。又如:“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入……”借助歌谣, 使读者捧作在手, 都能情不自禁怀着深切的感激之情去吟唱这首歌谣, 感怀妈妈给予我们的生命, 是妈妈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是妈妈教育我们知道事情的好坏……这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冬天已经到来, 春天还会远吗?”每次当我面对失败时, 爸爸都会在我耳边不厌其烦地念叨这句话, 直到今天当我真的站在失败的肩膀上迎来成功时, 心中对他的感激自是不胜言表。……借助名句, 引申文章主题, 使读者都能深刻理解文章中“爸爸”的良苦用心和作者的感激之情, 从而升华了文章主题。例如:“落叶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引用诗句, 使读者都能望着翩翩起舞的落叶, 陷入美好的遐思, 更赋予了文章深邃内涵。

三、巧用修辞文采凸现

开头就提出问题, 或引起读者注意, 或激发读者思考, 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海底世界》的开头:“你可知道, 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如《大力士=小蚂蚁》的开头:小蚂蚁, 只有线头那么大, 多不起眼儿呀。大力士和小蚂蚁画等号, 你说不是怪事吗?开头运用排比, 文辞优美, 更使叙述和情感递进, 同时能起到使习作主题逐步升华的作用。如《童年》的开头:童年是一首歌, 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 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 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 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如习作《我喜爱的一门学科———语文》的开头: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 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 清甜解渴……虽然她没有数学那么精确, 也没有理化的趣味, 但她独具魅力, 宛如以为戴着面纱的少女, 美丽而神秘。如习作《学语文的好处》的开头: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要学说话、认字、写字, 儿童时要看书上学, 成年时要写简历写论文, 成为老年人时要总结工作与生活经验, 告诉下一代要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这些都要运用到语文。

开头运用比喻, 使习作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也使读者更易感受, 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共鸣的妙用。如习作《爱》的开头:妈妈的爱, 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 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 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 没有惊天动地, 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如《美丽人生》的开头: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 小作者话锋一转, 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主体部分, 可谓言此意彼, 欲擒故纵, 曲径通幽, 韵味悠长。

综上所述, 文章开头巧用修辞, 不仅能凸显文采, 使习作更具有语言美、修辞美, 而且更能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去感受文章的整体美、意境美。

篇9: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1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使他们能有章可循,减少他们写作困难,他们自然就有兴趣。“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的作文教学要淡化文体,但并不是说不要教给他们怎么写作文。例如要想使学生成功地写好身边的人物,学生必须要有写好人物外貌、语言、行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本领,还要善于捕捉细节。今年我辅导的“毕业班作文强化班”最终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此。在进行人物写作时,我参考《小学生作文新概念》。每次训练时,我首先让他们相互谈心、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心中有底;然后搜集妙词佳句,诵读范文并体味;再动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欣赏。结果的确让人吃惊:“‘老板娘,再来一碗’,爸爸摸着自己的肚子,笑哈哈地对妈妈说。”十来个字就形象地勾画了人物。在一次写人习作中,一位小男生这样介绍他的同学:“他,小小而又炯炯有神的眼睛,圆圆而有劲的嘴巴,蒲扇般的耳朵。他的体重吗,不称不知道,一称吓一跳,妈呀,140多斤。”作为小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我认为已相当不错了。

2鼓励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动手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许多学生觉得难以下笔,没米下锅,你就是硬要他们写又有什么用,这只能使他们更加讨厌写作文。作为教师平时要多一个心眼,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情境,丰富他们的生活。平时教学时可以利用班晨会、课外活动、节假日旅游、参观的时机,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让他们愉快地享受生活,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自然就会热爱生活,写作材料自然就十分丰富,他们也就不会再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头痛的事了。当然作文开始时,不要让他们忙于动笔,而是先启发他们,回忆生活中的镜头,捕捉精彩的瞬间,必要时还要进行课堂实践。例如我教三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了《石榴》一文后,我就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水果,还让他们在课堂上把自己带来的苹果、桔子、梨、葡萄等拿出来,再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评一评,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味道,兴趣也很浓。

3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有新意的游戏,抓住这一点,我们利用迁移的原理,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写作,效果很好。一次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要求学生在做游戏时,不许说话,老师也不许说话,学生情绪高涨:“太有趣了!”“我们保证不说话!”老师手脚比画“甩长绳”,全班跳呀,跳呀,学生跳得极为高兴,但是课堂没有任何讲话声音,只有“哧哧”的笑声,游戏结束、作文开始,这时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动笔写,容易多了。

4重视口语训练,先说后写。每次作文,我都遵循由说到写的顺序。学生进入作文状态后,我要求学生不要忙写,而是同座相互说一说,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再指定1~2位代表大组发言,让全班同学在互相欣赏的同时再次进行评议、借鉴。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既克服学生盲目作文、随意作文的坏习惯,也是一个由“扶”到“放”,转难为易,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学生对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5重视评改。这个评改主要是由学生完成,“自改一互改一再改”。从开始重视字词句、标点的修改,过渡到对文章的整体评价(写评语),在这个过程中要留意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

(1)激发改的兴趣。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或学生中的典型事例去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总共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改为“绿”,这不仅写出了春风吹拂的动态,又渲染了江南沿岸一片新绿色彩,十分成功,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重视修改。还可想出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改的兴趣。比如:举办“成功习作修改”展览,“文章病院”专栏。

(2)注重在读写结合中指导学生改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习作的欣赏,多引入成功范文与草稿进行比较,让他们感悟“为什么要改”“应怎样改”,当然开始时学生是不知所措的,但我们不能着急,要耐心地教育、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参与,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修改的方法。

(3)提供学生动手改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改的能力。学生知道了改的方法,改的兴趣也就浓了,再加上教者多给他们动手改的机会,学生动手改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今年任教三年级,一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改,文章错别字连篇,多的每篇可达十几个,而经过整整一年严格训练后,现在学生文章规范多了,尤其是在他们的文章中已很难找到错别字、病句。我想这应得益于学生自己动手评改作文吧。

篇10:《腊八粥》第一段仿写作文

胡辣汤又名糊辣汤,它是一种小吃。胡辣汤的特点是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液黏稠香辣可口,可以搭配油条,包子等其它早点。由三十余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的汤料,再加入胡椒和辣椒,用骨头汤做底料的胡辣汤又香又辣,不管老人还是小孩儿,提起胡辣汤嘴里就都会立时生出一种麻辣的感觉,又香又辣,可好喝啦!

这就是我心中的美食,你呢?

篇11:《腊八粥》第一段仿写作文

我最喜欢吃红烧肉了,它可是我的最爱!它的做法我也了如指掌:先买一块五花肉,切成块,放入清水中煮沸腾,用筛子捞出白沫,再另起一个锅,锅热时倒入适量的油,调至中火,再倒入十八颗左右的冰糖,熬制呈枣红色,油中的大泡变成了小泡,小泡快没有的时候就好了。

之后立刻把缩了水的五花肉放进去,迅速翻炒至五花肉每一面都裹上了糖,接着放入适量的料酒、老抽、蚝油、八角、及葱花姜片,之后翻炒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来没过五花肉,再加少许盐。

最后开大火沸腾后转小火煮一个小时左右,再转大火收汁即可!

篇12:写腊八节周记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死俩仨。每年我都并没注意,今年可谓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番。昨天的天气还没感受到那么冷,还是阳光明媚。感受到了冬日大暖阳带来的温暖。今早一打开窗户,一阵冷风袭来,是我这个在家穿短袖的孩子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寒意,冻得我关节疼。于是,脑袋里闪出了一个词语: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从小家里的小孩子就喜欢在过节时,听一些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传说,那些对于世人来说飘渺虚幻的鬼怪传说,实在是吸引人的。而我也是如此,从小喜欢听姥姥讲一些所谓“神奇的”传说。因为家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天津卫人,所以都很喜欢坐在一起去听故事,舅舅说,姥姥小时候给他们也是这样讲的,到了过年过节,大家伙全都坐在一起,听姥姥讲故事,而现在姥姥是给你们这样大的孩子讲故事了,而我们这些儿女仿佛也回到了小时候,那些幸福的童年时光。姥姥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其实,小孩子听故事真的不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仅仅是觉得好玩,好奇。听完故事的孩子们,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微笑,那么单纯、那么可爱。然而老人也是如此,永远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小孩子,永远的呵护着他们。而腊八节是在过年前夕的第一个可以团圆的节日了。

篇13:浅谈小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学会读书、写读后感

在读书过程中我一开始也鼓励学生摘抄好词好句, 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积累, 而在习作当中根本不会运用, 或者是原封不动地照抄, 在引导使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但仍是不尽人意。

我不得不改变方式, 让学生写读后感, 而且写读后感是循序渐进地呈梯度上升, 也就是说学生每处于一个阶段我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只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通过读童话, 演童话, 补编童话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中年级学生阶段通过写读后感及自己的三言两语的感言, 学会把读书和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 会写完整的故事, 把读书和习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增高, 我会让学生简单概括内容, 而主要在联系实际写事上下功夫, 在分析写作方法上下功夫, 在运用修辞手法上下功夫等等。

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尤其是高年级阶段,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读的书来判断生活中自己做的事对还是不对, 也能够应用书中的具体事例来评判自己和别人, 这让学生明白是与非, 明辨美与丑, 怎能不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呢?同年级的教师问我:“你班的学生为什么分析能力那么强呢?”我轻松一笑:“那还不是学生爱读书的结果呀!”而且通过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会灵活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来, 这不能不说是两全其美。

二、改作文的方式不能固守陈规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最让教师劳心费神的工作, 但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不可忽视。我让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讨论, 轮流评改四篇习作。这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此举可以放在学生互改之后, 也可以放在自我修改草稿之后。每组先选其中的一本进行评改, 请一人通读全文, 其余三人边听边想, 有好词句的, 及时给予鼓励, 若有病句的地方停下来, 帮忙修改, 若是意见不一时, 进行商讨或是求助教师。作文基础好的学生评遣词造句如何, 是否写得具体, 使同组的学生得到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也学着品评哪个句子表达得好, 哪个标点用得不对。然后, 每组按教师布置的作文要求评论优劣, 写出评语。每人评价一个方面, 就直接写在作文的后面。教师在班上巡视, 选择有代表性的评议例子, 鼓励学生在班上大胆评议。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 恰当地加以小结, 讲评中有指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也在七嘴八舌的评议争论中, 作文水平、修改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思考要独具匠心

写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思想, 表达一种不同的思想, 抛去所有的人云亦云, 要求见解鲜明, 独树一帜, 令人读之, 颌首赞叹。虽然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种道理, 教师一定要反复地灌输给学生。世界上的事物, 相同的越多, 其价值越低, 把这个道理用到写作上, 就是要求与众不同, 别开生面。作文要表达积极的思想, 因为人类的思想非常复杂, 教师要引领学生表达积极的思想, 传递责任感, 渲染真善美, 歌颂正义, 描写道德, 讴歌伦理。一篇文章, 我们先看它的性质, 然后再看它的质量。一篇思想拙劣道德低下的文章, 纵然文字锦绣, 也一文不值。在中国历史上, 优秀的文学家前赴后继, 他们呕心沥血, 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 传承我国优秀的文明。

篇14:小学生写好作文的“三种”途径

一、积累材料

有的学生提笔写作文就犯难,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即使按正确的结构来写,也是枯燥无味的,这就是材料的贫乏。可见,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少了,是写不出好的作文的。积累材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的好处。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不但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真读书还能从中摘录好的词句,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2.多观察。古人云:“连文不成观鹤舞,做诗无绪赏花开。”这不是点出了“观察”对作文的重要作用吗?写作文是抽象思维活动,但它来源于具体的观察实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当然写不出实际内容,只好用空话、套话编作文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其特点。如植物的生长过程,要注意详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细小的特点。

3.多体验。学生在写心理活动时,一般只会写高兴、难过、伤心、哭等词语,而写不出实景中的实情来。这主要是体验不够,这类材料最难积累,所以要提醒学生注意感受各种场面所带来的动作、神态。并及时回忆、记录,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表示。

二、练笔

1.写日记。写日记,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一个人把自己在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助于锻炼意志,培养恒心。因此,要引导学生写日记。日记内容可以不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起先,写几句、写一段就可以,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写出一小篇,一大篇。内容也会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物,从贫乏到生动。机构也会由杂乱到合理。

2.仿寫。读到一篇好的课文或短文,就可以仿写,读写结合。仿写其结构、其特点。但要注意仿中有变,使作文写得实在。

3.修改。学习修改方法之后,经常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首先,修改其结构上的不足,再修改句子,最后修改字、词、标的。其实,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小小的提高,就这样,经常修改,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写作水平。

三、评比

作文写得多,不一定写得好,只有进行经常性的作文评比,才知道各篇作文的成功与不足,才知道写作水平是否提高。作文评比可以通过竞赛,让学生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差距;也可以与自己以前的作文进行纵向对比,找出自己的进步以及没进步的地方,发挥优点,弥补不足,争取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中心小学校)

篇15:腊八节作文小学六年级

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真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即使是枣树把饭吃掉了。

大家如此做的缘由,据老大家讲,原来大家这个区域的枣树原都不结果,大家都不想种枣树。枣神见大家都不尊敬她,便变成一个老太婆来到人间。她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画了一片果园,满园枣树,红枣满枝。大家摘下一尝,又酸又甜,美味极了,就纷纷跑到管理枣树的老太婆那里讨教。

老太婆告诉大伙,只须每年腊月初八给枣树喂顿米饭,枣树就会结果。大家根据她说的办法去做,果然棵棵树上都结出了红枣。这不过是一个传闻而已,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科学道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提供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要。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方法罢了。

篇16:小学生腊八节作文

不知道是听谁说的,腊八这天采来的映山红花(就是野生的杜鹃花),放到瓶子里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这天一定盛开。那个时候,也没有卖鲜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里有一瓶子盛开的鲜花也不错!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在郊区的东山上,踩着没膝的积,登山爬砬子去采那些干枝的映山红。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丫头,也是够龙性的了,干脆就没想到,山上会出现什么野牲口,会随时有坠崖的危险。由于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后,每个人都湿了半截裤腿子,被风打过,冻得硬梆梆的,当然也免不了被家里人责怪。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瓶子的花啊,开得那叫欢实呢?我也终于有了一些成就感,家里人也为这盛开的鲜花感到节日的喜庆。

还记得在同学家吃过一种绿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腻菜肴时,用它做辅餐,那是相当得味。同学的妈妈说:腊八这天,把剥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里浸泡,到了春节时,大蒜就变成了翠绿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腊八蒜。名字好听,也很喜庆。从那以后,我们家的餐桌上就多了这道菜,当然也是我的杰作。

篇17:小学腊八节作文600字

时间可过得真快,想去年的腊八,我还呆在学校里准备考试呢,呵呵。昨天发短信的时候,居然有位大哥问我,腊八是什么?我汗,只好简单地解释了一下,不过我自己也是去年的腊八才知道他的典故的,也没好到哪里去。

腊八即我国农历的12月8日。这一天,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仙之前,为寻求人生的道理,曾遍访名山大川。一天,由于旅途劳累再加上饥渴交加,释迦牟尼昏倒在人烟稀少的尼连河边。后来,一位牧羊女发现了他。牧羊女将随身带来的各种杂粮,连同采集来的野果,再加上清澈甘甜的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将他救活。苏醒过来的释迦牟尼[复习必备 | 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APP”>>>点击了解]在菩提树下静坐深思,终于在农历12月8日这一天修成正果。寺院的僧侣们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从此以后,每到农历12月8日,便用五谷杂粮煮成粥供奉在佛祖像前。民间也纷纷效仿,长此成俗。到清朝的时候,吃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皇室还在雍和宫煮粥供奉,制粥和供奉的礼节都非常讲究。雍和宫的腊八粥是由内务府主办,一顿粥要用十万两银子!煮好后先恭呈给皇上,然后再分别赏给王公大臣。谁如果得到这么一碗粥,会认为是非常体面的事。

腊八粥的具体做法是:将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和粥果放在一起,加水熬煮。五谷杂粮有大米、小米、江米、薏仁米、大麦米、红豆、蚕豆等,粥果有栗子、红枣、核桃、桂圆肉等,一边煮,一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动。讲究一点的还要再另备一盘果料,如瓜子仁、杏仁、松子、葡萄干、蜜饯、青红丝,这是为了放在粥面上的。

不过好象北方喝腊八粥比较多,宁波还没怎么听说过,以后在家里自己烧。

家乡的腊八

在我们家乡有句民谣;过了腊八便是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这句民谣说明在我们家乡腊八节是我们的头一个年节,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伴随着这浓香的味道,年喜也便就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记忆里,我们这里的腊八节是很喜庆热闹的,不管家里多么穷苦,在这一天家家都要准备一些鸡肉、猪肉等,当然还有孩子们最盼最恋的腊八粥。腊八粥很好吃,做法也简单,把各种杂粮、晾干后的瓜果、蔬菜等收集起来,再加一些鲜花,一起熬煮即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腊八粥选择的食材越来越好,足足有一二十种,大多是我们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比如干果类的,就有红枣、杏干、沙面抽栗、香酥核桃仁、白糯莲子,鲜果片儿有鸭梨、山楂、橘子[复习必备 | 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APP”>>>点击了解]瓣儿,杂粮类的更齐全,像江米、花生米、大麦仁、豌豆黄、红薯干等等,当然腊八粥的做法也越来越讲究,不但保留了北方本地的原汁原味,还加进了南方特产,吃起来更加美味。

还有在这一天你不仅要顾着自己和家人,还要记得那些不会说话的哑巴生灵,那这些哑巴生灵是什么呢?他们当然指的是那些鸡、鸭、牛、羊、猪、狗等动物了,这一天他们也是要吃粥的。据说吃了腊八粥,来年他们会长的膘肥体壮。

如今,在很多的大都市腊八节的节日氛围已随着岁月变迁无奈的淡化,但它在我们的家乡依旧是鲜活而深刻的,我也期望未来这些美好的传统能够被重拾,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体会到我们民族节日的魅力。

泡腊八蒜

我早就听说腊八蒜好吃,所以决定自己试一试。不但可以学会泡腊八蒜,还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岂不是一举两得?

腊八那天,我把七、八头蒜剥好,洗干净,哇,这些白生生的蒜瓣儿有的像个小驼背,弯着腰,躬着背;有的像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小可爱;有的像久别的朋友,两个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纸盒里,再放到暖气片上烘干。然后,把蒜瓣儿装进一个玻璃瓶,倒进我最喜欢的、最让我陶醉的——界中米醋。最后,将瓶盖拧紧,密封好,就ok了。

转眼间,新春佳节便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复习必备 | 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APP”>>>点击了解],我拿出泡蒜的瓶子,透过玻璃往里“偷窥”,蒜变成绿色的了,浅浅的,看上去十分好看。我打开瓶子的盖儿,一股蒜香扑鼻而来,我满怀希望地用筷子夹出一瓣儿蒜,咬一小口,稍稍有点辣,嚼一嚼,脆脆的,香甜可口。再仔细品尝一下,辣中有点酸,还带点微微的甜,后味无穷。蒜瓣儿的里面颜色更绿,像一块美丽的绿宝石。妈妈打趣说:“你往这蒜瓣儿上扎个洞,穿上线,戴到脖子上可以当玉坠儿啦!”

没想到我第一次泡腊八蒜就泡得这么好,这腊八蒜呀,让爸爸赞不绝口,让妈妈爱不释口,真是“有蒜能使我推磨”,就连平时讨厌吃蒜的我也喜欢上了吃腊八蒜。

对了,为什么腊八蒜会变成绿的呢?上网一查,原来,低温是大蒜变绿的重要条件,醋起到了催化作用,低温和醋使大蒜产生了蒜绿素,所以大蒜就变绿了。哦,原来腊八蒜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哩。

家乡的腊八节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就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们家乡的人却喜欢吃咸味腊八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据老人们讲,原来我们这个地区的枣树原都不结果,人们都不愿意种枣树。枣神见人们都不尊敬她,便变成一个老太婆来到人间。她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画了一片果园,满园枣树,红枣满枝。人们摘下一尝,又酸又甜,好吃极了,就纷纷跑到管理枣树的老太婆那里[复习必备 | 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APP”>>>点击了解]讨教。老太婆告诉大家,只要每年腊月初八给枣树喂顿米饭,枣树就会结果。人们按照她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树上都结出了红枣。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办法罢了。

直到现在,家乡的有些地方还保留有腊月初八让枣树吃米饭的风俗。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干连蛋”,是家乡的土语,意即枣树硕果累累,果稠个大。

从《腊八粥》说起

如果现在还是封建主义社会的话,当官的鱼肉百姓,不劳而获与劳而不获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可是现在是一个真才识学年代,如果你成天瘫坐着,不工作,不学习,去享受。那钱财会从天而降,决定是一个美好的梦。在人类的心灵中,有着一架分毫不差的天平,它是劳动者唯一的法门,只有付出了血和汗,才能得到它们的洗礼。而那把天平失去了平稳,那人便是不劳而获,贪图别人的血汗钱,将占为己有,那是懒惰无能的人。有了付出才会有成果,人类有着两件致富的法宝——头脑与双手。钱并不是得心应手,那些富人也有着致富的聪慧头脑。

从《腊八粥》说起,在一户勤劳的家庭中,一对夫妻俩勤勤恳恳,创下了一份份的遗产。成天到晚的工作着,因此过了几年,这一口子,便富了。但是他们对其子从小就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复习必备 | 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APP”>>>点击了解] 对他由衷的关心,促使他养成了懒惰贪吃的坏习惯。等老两口去世后,他和他的妻子便成天吃喝玩乐。饿了吃父母留下的粮食,冷了穿父母留下的衣服,过着神仙一般的快活日子。因此过了许久,也就是腊八这天,他俩只剩下一碗粥。最后被饿死,冻死。没有吃不完的饭,没有穿不破的衣,《腊八粥》中懒夫妇的下场也就是不劳而获者的下场。这把心中的天平称已经失去了平衡,东倒西歪。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耕耘,便想得到收获的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

篇18:小学生仿写作文的方法及意义

笔者积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仿造优秀作文的格式、写作技巧、内容及句段来写作。当然,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挥而就, 教师应多给学生信心, 指导学生从仿写入手,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仿写作文的方法

1. 与范文相结合。

范文的选择, 教师要独具慧眼, 要选择有亮点、特别精彩、符合小学生阅读心理的文章。它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 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 课外阅读中的名家名作, 也可以是教师的文章。仿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 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全面仿写, 即对范文的立意、情节、技巧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模仿, 也可以对范文的局部仿写, 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模仿。作文教学中, 笔者在学生正确理解、充分认识、认真体会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仿写, 帮助学生把好的语句、词汇和写作技巧充分“吸收”和“消化”, 拓宽学生视野, 使学生逐步过渡到独立写作的阶段, 缓解学生习作难度。

2. 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要明确阅读教学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 打下了哪些基础, 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树立榜样, 使学生写作时有所依傍。

3. 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多指导学生读课外书, 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光读不写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多读心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花。”在多读课外书的基础上, 偶尔仿写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抓住机遇, 随机仿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 如果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特别感兴趣, 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仿写。二是分类搜索, 综合仿写。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在《谈写作》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 笔者根据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去分类阅读, 分类搜索, 综合仿写。

4. 与课余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游戏、游览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嘴去询问、用脑去思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体会乐趣, 领悟道理。

二、仿写作文的意义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小学生写作文是起步阶段, 仿而习之的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作文课时明确说过, 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作文, 那要求也过高了, 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学生根本就写不出个所以然。因为学生还没有入门, 只要学生能模仿例文, 写好相同主题的作文, 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必急着苛求, 只要这样坚持下来, 到了高年级, 何愁写不好作文呢?模仿在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但是模仿不等于全抄, 有的学生领悟错了, 竟然全文誊抄, 或只换个名字, 这样是毫无长进的。仿写很好, 但不可误解, 它必须以读为基础, 只有读熟悟透, 方能写出好文章。

实践经验证明, 仿写这种教学模式,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它虽然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 但不失为小学生借鉴性作文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意志和生活情趣等, 无不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而这些方面的提高或培养, 离不开作文课这个主阵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仿写, 既可以消化“读”的内容, 又可以提高“写”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仿写的用意不在于刻意的模仿, 而在于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

上一篇:反邪教社会宣传篇下一篇:饥荒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