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2024-05-21

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共10篇)

篇1: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0-5-2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城市土地资源缺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城区工业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支持城市的规划改造,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城市,同时也为城区工业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政府鼓励城区企业搬迁到郊区,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财税(2007)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提出对企业政策性搬迁的会计税务处理的建议。

财税(2007)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是指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搬迁企业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搬迁企业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一政府补助》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无偿从政府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人的资本。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属于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和税法从不同角度均有相关规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例]某城区甲工业企业,原厂区位于市中心,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污染,经研究决定甲企业搬迁到郊区。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甲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均搬迁到新厂区,发生搬迁费15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拆迁取得资产的变卖收入6507/元,厂房等建筑物的账面原价3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900万元。甲企业在郊区购置土地使用权发生支出18007/元,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发生支出25007/元,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

(1)甲企业收到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00013000

贷:专项应付款10000000

笔者认为,甲企业受到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虽然是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资金,但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入,因为此款项中有一部分是对企业搬迁的一种经济补偿,先将其计人专项应付款,以后发生的各种搬迁费用及税法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项目,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转出,核算清晰且准确。

(2)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0000000

贷:专项应付款 40000000

因为根据财税(2007)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搬迁企业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属于政策性搬迁收入,也应先计人专项应付款。

(3)甲企业支付各种搬迁费用时,会计处理为:

借:专项应付款 150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0

(4)甲企业拆迁厂房等建筑物,并取得厂房等建筑物的变卖收入650万元时,会计处理为:借:专项应付款 11000000

累计折旧19000000

贷:固定资产30000000

借:银行存款6500000

贷:专项应付款6500000

因为根据财税(2007)61号通知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人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增加专项应付款,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减少专项应付款。

(5)甲企业购置土地使用权,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时,会计处理为:借:无形资产 18000000

贷:银行存款18000000

借:固定资产 2500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00

借:专项应付款 43000000

贷:资本公积 43000000

根据财税(2007)61号通知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上述支出不计人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上述支出应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扣除,同时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不计人营业外收入。

(6)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计算应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

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1000+4000-150+650-11013-4300=100(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专项应付款 1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1000000

因为根据财税(2007)61号通知的规定,搬迁企业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其余额并人搬迁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计人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属于政府补助,应计人营业外收入。

来源:中国财务总监网

相关连接

篇2: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的会计处理规定为财政部200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该解释规定:“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有结余的,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的税收处理规定为《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国税函[2009]118号),该文件规定:“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如果有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则在五年内准予企业从搬迁补偿款中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则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文件规定,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一)2008年会计处理

1、取得搬迁补偿款时,借:银行存款3000万元,贷:专项应付款3000万元。

2、清理固定资产时,借:累计折旧560万元,借:固定资产清理40万元,贷:固定资产600万元。

3、结转资产处置损失,借:递延收益400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40万元,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360万元;同时核销专项应付款,借:专项应付款400万元,贷:递延收益400万元。

4、处理拆迁收入时,借:银行存款10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10万元;结转收入时,借:固定资产清理10万元,贷:营业外收入10万元。

5、重置机器设备时,借:固定资产1200万元,贷:银行存款1200万元;同时核销专项应付款,借:专项应付款1200万元,贷:递延收益1200万元。

6、11-12月计提设备折旧时,借:制造费用20万元,贷:累计折旧20万元;同时结转递延收益,借:递延收益20万元,贷:营业外收入20万元。(备注:制造费用全部结转产品销售成本)

(二)2008年企业所得税税收处理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搬迁改造期间取得的搬迁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营业外收入中拆迁收入10万元应作纳税调减;另外利用政策性搬迁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税前扣除计提的折旧或摊销额,所以递延收益转为营业外收入20万元应纳税调减。2008年共纳税调减30万元。

(三)2009年会计处理

1、重置机器设备时,借:固定资产200万元,贷:银行存款200万元;同时核销专项应付款,借:专项应付款200万元,贷:递延收益200万元。

2、计提设备折旧,借:制造费用130万元,贷:累计折旧130万元;同时结转递延收

益,借:递延收益130万元,贷:营业外收入130万元。

3、结转搬迁补偿款余额时,借:专项应付款1200万元,贷:资本公积1200万元。

(四)2009年税收处理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收入5年内完成搬迁改造的,应将取得的补偿款加上搬迁处置收入再扣除固定资产重置等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资本公积中属于搬迁补偿款扣除重置各种支出后的余额1200万元应作纳税调增处理,2008年纳税调减的拆迁收入10万元应作纳税调增,同时营业外收入中设备折旧130万元应作纳税调减处理,2009纳税调增金额为1080万元。

(五)2010年以后设备还需计提折旧(1200+120-130-20)=1170万元,相应转为营业外收入,应作纳税调减。

综上所述,对于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来说,其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和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处理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一)对搬迁企业取得的处置收入是否计入收入的规定不一致。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五年内未完成搬迁的,在未完成搬迁期间取得的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上应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所以计算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减处理,如本例先作纳税调减后作纳税调增的拆迁处置收入10万元,即处置收入部分享受递延纳税优惠。

(二)对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后的搬迁补偿款结余是否计入收入的规定不一致。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在规划搬迁次年起五年内完成搬迁的,应将取得的补偿款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无重置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则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上规定,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有结余的,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如本例补偿收入3000万在扣除搬迁损失400万与重置设备支出1400万后的余额1200万计算所得税时这部分结余应作纳税调增处理,即结余部分享受递延纳税优惠。

(三)对企业以搬迁补偿收入重置资产的折旧和摊销额是否计入费用支出的规定不一致。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会计处理上,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搬迁补偿款形成的资产计提的折旧和摊销额应由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如本例中累计计提折旧1400万元在允许税前扣除的同时,相应的营业外收入应纳税调减,也即给予的重置补偿1400万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税收免税优惠。

(四)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以及处置费用,也即固定资产损失不在实际发生当年扣除,而递延至搬迁完成之日,如本例2008年资产处置损失400万元在2009年和重置设备支出1400万冲抵补偿款3000万后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上述资产处置损失400万未通过资产损失审批,则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为1600万元(3000-1400)。对于该项折余价值与处置费用也有另一种理解,即在损失发生2008年经审批后可以扣除,那么本例2008年应作纳税调减400万,2009年应作纳税调增1600万,共计调增1200万,属于时间性差异。

(五)五年的理解,不到五年即完成搬迁那么搬迁或处置收入是在搬迁完成还是在第五年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呢?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表述为:“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篇3: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财税 (2007) 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 是指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 搬迁企业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以及搬迁企业通过市场 (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 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二条规定, 政府补助, 是指企业无偿从政府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属于政府补助, 会计准则和税法从不同角度均有相关规定,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例]某城区甲工业企业, 原厂区位于市中心, 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污染, 经研究决定甲企业搬迁到郊区。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 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甲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均搬迁到新厂区, 发生搬迁费15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拆迁取得资产的变卖收入650万元, 厂房等建筑物的账面原价3000万元, 已计提折旧1900万元。甲企业在郊区购置土地使用权发生支出1800万元, 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发生支出2500万元, 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

(1) 甲企业收到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时, 会计处理为:

笔者认为, 甲企业受到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 虽然是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资金, 但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入, 因为此款项中有一部分是对企业搬迁的一种经济补偿, 先将其计入专项应付款, 以后发生的各种搬迁费用及税法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项目, 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转出, 核算清晰且准确。

(2) 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 会计处理为:

因为根据财税 (2007) 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搬迁企业通过市场 (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 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属于政策性搬迁收入, 也应先计入专项应付款。

(3) 甲企业支付各种搬迁费用时, 会计处理为:

(4) 甲企业拆迁厂房等建筑物, 并取得厂房等建筑物的变卖收入650万元时, 会计处理为:

因为根据财税 (2007) 61号通知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增加专项应付款, 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减少专项应付款。

(5) 甲企业购置土地使用权, 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时, 会计处理为:

根据财税 (2007) 61号通知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可以扣除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 上述支出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上述支出应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扣除, 同时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 不计入营业外收入。

(6) 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 计算应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

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1000+4000-150+650-1100-4300=100 (万元)

会计处理为:

因为根据财税 (2007) 61号通知的规定, 搬迁企业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 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 其余额并入搬迁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上述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 属于政府补助, 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4: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政策性搬迁和资产处置收入的界定

所谓的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而从本企业以外(包括政府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本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

在界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 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是指企业由于搬迁取得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补偿收入。具体包括:对被征用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搬迁、安置而给予的补偿;对停产停业形成的损失而给予的补偿;资产搬迁过程中遭到毁损而取得的保险赔款;其他补偿收入。

(二) 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是指企业由于搬迁而处置企业各类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三) 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应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不作为企业搬迁收入。

二、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的账务处理分析

(一)政策性搬迁涉及资产的税务处理:

1、搬迁后原资产经过简单安装或不安装(如无形资产)仍可继续用,在该资产重新投资使用后,继续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

2.搬迁后原资产需要大修理后才能投入使用的,该资产的净值加上大修理支出,为该资产的计税成本。在该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就该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同时,该大修理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二)企业搬迁所得为盈利的税务处理:

搬迁所得=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补偿收入+资产处置收入)-(搬迁费用支出+资产处置支出)

注意:上述所得中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应在符合40号公告规定的搬迁完成年度,进行搬迁清算,计入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搬迁完成年度:1.从搬迁开始,5年内(包括搬迁当年度)任何一年完成搬迁的。

2.从搬迁开始,搬迁时间满5年(包括搬迁当年度)的年度。

(三)企业搬迁所得为亏损的税务处理:

企业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为负数的数额,为企业搬迁损失。由企业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扣除:

1.在搬迁完成年度,一次性作为损失进行扣除。

2.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3个年度,均匀在税前扣除。

上述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四) 政策性搬迁,企业亏损弥补期限的计算: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尚未弥补的亏损的,凡企业由于搬迁停止生产经营无所得的,从搬迁年度次年起,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

例如:某企业2012年12月1日按照规定进行政策性搬迁,搬迁前存在2009年尚未弥补的亏损为50万元,搬迁完成年度为2014年10月,则该企业搬迁完成年度后可以继续弥补亏损的年限=法定弥补年限-截至到搬迁年度已经弥补的年限=5-3=2,从2015年1月起,2009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可以继续弥补的年限为2年。

(五) 政策性搬迁需要向主管税务部门报送的材料以及时间:

1. 企业应当自搬迁开始年度,至次年5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报送政策性搬迁依据、搬迁规划等相关材料。

2. 企业搬迁完成当年,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应同时报送《企业政策性搬迁清算损益表》及相关材料。

案例分析:

一、收到政府政策性搬迁补偿款9000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9000万元

贷:专项应付款9000万元

税务处理:收到当期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会计上也不计入损益,不需要纳税调整。

三、原企业资产搬迁后经过简单安装或修理后重新使用的情况:

1.将要搬迁的资产进行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2000万元

累计折旧5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机器设备7000万元

2. 部分机器设备搬迁后无法使用,销售给丙企业,原值30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00万元,销售收入13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万元

累计折旧2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机器设备3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13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13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300万元/1.04*2%25万元

贷: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25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275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275万元

税务处理:在符合搬迁完成年度前,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使用政策性搬迁补偿款进行拆卸、运输、大修理重新安装机器设备发生1000万元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000万元

4.按照发生的支出确认递延收益冲销专项应付款

借:专项应付款1000万元

贷:递延收益1000万元

5.重新使用安装后的机器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3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3000万元

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000万元,需要大修理后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原固定资产净值+大修理支出=20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

6.该资产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假设折旧年限10年,残值10%,每月计提折旧22.5万元。

借:制造费用等22.5万元

贷:累计折旧22.5万元

税务处理:如果会计折旧年限和残值率没有违反税法规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7.形成成本费用时应分摊递延收益

应当分摊的递延收益=使用补偿款部分金额*分摊计入成本费用金额/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元*22.5万元/3000万元=7.5万元。

借:递延收益7.5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7.5万元

税务处理:在符合搬迁完成年度前,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四、使用政府性搬迁补偿款支付职工安置费等2000万元

借:管理费用或应付职工薪酬等2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2000万元

税务处理:在符合搬迁完成年度前,应当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五、搬迁完成后,核销专项应付款余额

专项应付款余额=90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6000万元

借:专项应付款6000万元

贷:资本公积6000万元

税务处理:

篇5: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王小容秦瑞/文

一、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的判断标准

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与政府补助区别在于: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它具有补偿性、强制性、政府主导性,是政府承担责任的体现。因此企业取得的政府拆迁补偿超过搬迁和重建过程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不计入收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性质是无偿性,它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为了鼓励和扶持特定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给予有关企业的经济支持。企业取得的除政府财政预算之外的搬迁补偿,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进行处理,即按资产处置处理,发生费用都计入当期损益,收到的搬迁补偿款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进行处理。

二、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的会计处理

企业收到政府的搬迁补偿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科目。企业因搬迁和重建所发生的资产处置损失、迁置费用、职工安置费等,应区别对待。第一,因搬迁发生的资产处置损失和费用支出,企业已经发生的,应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包括四种情况: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档案等的迁置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第二,企业新建房屋,购置土地、设备等按企业正常经营处理。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搬迁结束时,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因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资产处置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职工安置费,拟新建资

产等结余计入资本公积。搬迁补偿收入不足以补偿搬迁损失、费用等,则应将搬迁补偿收入不足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等科目)。

三、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的税务处理

根据《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的有关规定: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篇6: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损失税务处理之我见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3月12日出台《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该文件明确了当前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的税务处理方法。文件中规定:“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规定“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通过该文件上述二个规定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该文件中对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损失的规定是不甚明晰的。试问:如果一个企业取得了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并进行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或技术改造,那么企业的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应该怎么样处理呢?

概而言之,处理的方法无非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处理方法,根据财政部于2005年8月15日出台《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

[2005]123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后,再按照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第二种处理方法,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一般为负数),按照《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规定报批后调增重置资产的价值,通过折旧扣除。搬迁收入另行按照国税函

[2009]118号的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第三种处理方法,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一般为负数),按照《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规定报批后并在当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搬迁收入另行按照国税函

[2009]118号的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笔者赞同第三种处理方法,理由如下:

财政部出台的《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是相关财务处理的规范文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我们细读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在该文件中首先明确了企业

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的定义,“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文件中规定“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文件中同时规定“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通过这二条规定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将这二条规定的原文组合一下,则成为:“如果企业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则搬迁收入不要先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扣除后的余额,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组合后的规定与财政部出台的财企[2005]123号规范文件是不一致,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当然,有同志认为,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的“固定资产重置„ „支出”中就应该包含了“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但笔者对此不能认同。

首先,固定资产重置支出不是一个规范的专业用语,其与会计专业用语“重置完全价值”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会计专业用语“重置完全价值”是固定资产计价的一种方法。重置完全价值也称为现时重置成本,它是指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按现时重置成本计价,虽然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其他问题,会计实务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这种方法仅在确定清查财产中盘盈固定资产的价值时使用,或在对报表进行补充、附注说明时采用。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企业接受损赠的固定资产也采用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其次,固定资产重置支出应是指重置某项固定资产时的历史成本。《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没有任何一类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中包括“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有同志认为,税法规定改建的固定资产,是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但是笔者认为改建的固定资产与企业政策性搬迁重置(或新置)的固定资产,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试想,如果某企业有一处房产被政策性搬迁,企业用搬迁收入购置新的固定资产(例如:一个机器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

(例如生产设备改造),按照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这样是可以的,但该企业是不可能将被搬迁房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计入新购置的机器设备计税基础的。

最后,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中将两个政策是并列陈述的,有和没有相关重置固定资产等计划的情况,税务处理规定是有明显差别的。而且该文件应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5月18日出台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的政策延续。《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2005年8月9日颁布,目前状态是有效但不再作为执行依据)第九条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由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但是,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要符合《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依据下列证据认定财产损失: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及法律政策依据。

(二)专业技术部门或中介机构鉴定证明。

(三)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依据。可见,根据这一税法规定,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发生的财产损失是允许税前扣除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应将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一般为负数),按照《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规定报批后并在当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搬迁收入另行按照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篇7: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作者: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5期

(2009年3月12日国税函[2009]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现将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明确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二、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应按以下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三、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收入和原厂土地转让收入加强管理。重点审核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有无搬迁协议和搬迁计划,有无企业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篇8: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案例简介

2013年初, 甲公司在当地政府主导下, 为满足市政公用事业需要, 实施了整体搬迁。搬迁过程中主要发生如下业务: (1) 财政预算拨付搬迁补偿款4000万元 (直接拨付方式) ; (2) A设备在搬迁期间被征用, 换入另一设备B, 并以搬迁补偿款支付补价20万元;A设备原值300万元, 累计折旧100万元;两台设备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3) 由于土地被征用, 政府以置换方式拨给另一块土地。被置换土地原价800万元, 账面价值600万元。置换过程中以搬迁补偿款支付相关费用80万元; (4) 搬迁过程中转让设备C, 原值500万元, 已计提折旧400万元, 转让价款50万元;设备D因无转让价值而报废, 原值800万元, 累计折旧750万元, 获保险赔款20万元; (5) 公司用搬迁补偿款购置固定资产E一台, 价值1800万元; (6) 公司将以前年度积压的存货销售, 含税价117万元, 成本80万元; (7) 搬迁中发生其他费用700万元, 其中职工安置费、资产搬迁安装费用等100万元, 固定资产大修理费600万元; (8) 2017年初该政策性搬迁项目完成汇总清算。

二、企业政策性搬迁业务会计处理

根据《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 (财会[2009]8号文) , 企业为了满足城镇规划等公共利益原因而进行的整体搬迁, 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 (预算直接拨付) , 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当然, 企业在搬迁中可能会取得多项收入, 这些收入并不仅限于从财政预算直接取得, 因此, 企业在政策性搬迁中取得的各项收入也并非均适用财会[2009]8号文。而对于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损失、费用性支出及新建资产等, 属于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进行补偿部分, 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应, 之后如有结余, 再转入“资本公积”。本例中会计分录单位为万元。

1、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项:

2、设备置换, 由于两台设备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该交换不符合商业实质:

以搬迁补偿款支付的补价, 应同时从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换入的B设备投入使用后, 应按其折旧进度将该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

3、土地被征用, 政府以置换方式拨给另一块土地, 不具有商业实质:

以搬迁补偿款支付的费用, 应同时从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置换的新土地投入使用后, 计入递延收益的80万元, 应按新土地的摊销进度转入营业外收入。

4、转让、报废设备:

(1) 转让C设备:

首先, 将转让的C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其次, 收到设备转让价款时:

最后, 将C设备转让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余额转入当期损益:

(2) 报废设备D:

首先, 将转让的D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其次, 收到设备保险赔款时:

最后, 将D设备保险赔款扣除账面价值后的余额转入当期损益:

(3) 转让设备C和报废设备D而发生的损失均由搬迁收入补偿, 所以应将计入“营业外支出”的80万元由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由于转让设备C和报废设备D的损失已经发生, 所以同时将已确认的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

5、以搬迁补偿款购置新设备:

以搬迁补偿款购入新设备E而计入递延收益的1800万元, 应自该设备投入使用后, 按其折旧进度由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

6、政策性搬迁发生的后续支出:

(1) 政策性搬迁后续支出中费用化部分:

(2) 政策性搬迁后续支出中资本化部分:

后续支出款项均来源于搬迁补偿款

计入递延收益的700万元, 其中费用化支出部分应于费用发生时转入营业外收入, 资本化支出部分应于相关资产投入使用后, 按折旧或摊销进度转入营业外收入。

7、搬迁中销售以前年度积压的产品:

8、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为2680万元, 余额320万元应转入资本公积。

三、企业政策性搬迁业务所得税处理

(一) 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的税务处理

根据40号公告文, 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收入:一是从本企业以外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二是本企业内部搬迁资产处置收入。这里要注意的是关于本企业内部搬迁资产处置收入, 其中搬迁中处置以前年度存货收入的处理, 在2012年第40号公告以前一直存有争议。40号公告对此终于明确, 即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应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 不作为企业的搬迁收入。国税函[2009]118号文并无这方面的规定。本案例中甲公司政策性搬迁收入共4870万元, 包括:财政预算直接拨付搬迁补偿款4000万元;固定资产置换中, 被置换固定资产A非货币性收入200万元;土地置换中, 被置换土地非货币性收入600万元;设备C变卖价款50万元;设备D因报废而获得的保险赔款20万元。

(二) 企业政策性搬迁中资产的税务处理

2012年第40号公告与国税函[2009]118号文相比有重大变化, 同时2013年第11号公告又有补充规定。

(1) 搬迁中置换资产的处理。国税函[2009]118号文对置换资产的处理并无规定。40号公告曾对企业政策性搬迁中土地置换的所得税处理作出规定, 但未涉及其他资产置换的处理。2013年第11号公告规定, 企业政策性搬迁被征用的资产, 采取资产置换的, 其换入资产的计税成本按被征用资产的净值, 加上换入资产所支付的税费和补价款计算确定。这实际上是对政策性搬迁中对包括土地在内的各项非货币资产的置换采取了相同的处理原则。因此, 甲公司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应为换出土地的净值加相关费用即680万元, 而换入设备B的计税成本应为换出设备A的净值加支付的补价为220万元。

(2) 重置资产支出不作为搬迁支出。在企业搬迁后重置资产的情况下, 国税函[2009]118号文规定可从搬迁收入中扣除资产重置价值。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纳税资金压力。但这样处理, 相当于将用于重置资产的搬迁收入作为免税收入, 从而使得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将会在税前重复扣除。为此, 40号公告规定, 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 应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 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 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然而, 这个处理办法虽然解决了企业政策性搬迁中新购置资产的税前重复扣除问题, 但又带来一个新问题。如果企业重建时将搬迁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资产重置, 那么企业将很可能产生大额的搬迁所得, 需在搬迁完成年度缴纳所得税, 这势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影响搬迁进度。2012年第40号公告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而根据该公告第26条, 对于企业符合本公告规定的搬迁事项, 如果在本公告生效前尚未完成搬迁的, 一律按本公告执行。这条规定对于已经按照国税函[2009]118号文制订并实施搬迁规划的企业, 显然很不利。为此, 2013年第11号公告规定, 凡在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尚未完成搬迁清算的企业政策性搬迁项目, 企业在重建或恢复生产过程中购置的各类资产支出, 可以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但购置的各类资产, 应剔除该搬迁补偿收入后作为计税基础。与国税函[2009]118号文不同, 2013年第11号公告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将企业用于重置资产的搬迁收入作为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并不属于税收优惠, 只是将这部分支出递延到所购置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期间分期纳税。假设甲公司的政策性搬迁在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 则该公司重置的各类资产支出共2700万元 (换入土地支出680万元, 换入设备B支出220万元, 购置固定资产E支出1800万元) , 均可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同时其计税基础应剔除搬迁补偿收入。

(3) 搬迁资产的后续支出, 区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作不同处理。根据40号公告, 企业搬迁的资产, 简单安装或不需要安装即可继续使用的, 在该项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 就其净值作为其计税成本;如果大修理后才能重新使用的, 应就该资产的净值加上大修理过程所发生的支出, 作为该资产的计税成本。因此, 甲公司搬迁中发生的安装费等100万元不应计入搬迁资产的计税成本, 而应作为费用化支出计入搬迁支出;发生的的大修理费用600万元应计入相关资产的计税成本, 而不能作为搬迁支出。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第40号公告对大修理支出的处理与重置资产的处理原则一样, 即都不得作为搬迁支出, 但2013年第11号公告只明确了重置资产的处理, 而未明确搬迁资产大修理支出的处理。笔者认为, 对这类项目的大修理支出也应与重置资产的处理一样, 即对于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尚未完成清算的政策性搬迁项目的大修理支出, 允许作为搬迁支出。同样, 相关资产也应剔除该大修理费用后作为计税成本。

(三) 企业政策性搬迁支出的税务处理

这里2012年第40号公告也有较大变化。2012年第40号公告中搬迁支出包括费用支出和资产处置支出。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 企业在政策性搬迁中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应作入政策性搬迁收入和处置收入的一部分, 而在企业异地重建重置固定资产的情况下, 准予从搬迁或处置收入中扣除的支出, 却并不包括资产处置支出。这对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 实务中对此也一直存有争议。综上, 甲公司应计入搬迁支出的金额共1050万元, 具体包括:土地置换中, 被置换土地的净值600万元;固定资产置换中, 被置换固定资产A净值200万元;转让的设备C的净值100万元;报废的设备D净值50万元;搬迁中费用化支出100万元。如果甲公司的政策性搬迁在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 则其搬迁支出还应包括重置资产支出2700万元和搬迁资产的资本化后续支出600万元, 即甲公司的搬迁支出应为4380万元, 此时这些重置资产的计税基础就不应剔除相应的搬迁补偿收入。

参考文献

[1]高培林、赵新贵:《企业政策性搬迁业务会计与所得税处理》, 《中国税务报》2012年12月3日。

[2]《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函 (2012) 40号文。

篇9: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摘 要 近年来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它的充分使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对我国原有会计体系的确认、计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原有的会计体系已不能完全在反映金融工具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CAS22对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为金融工具提供了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关键词 金融工具 CAS22 计量 会计体系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实物资产的对称。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1]。

一、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在取得一项金融资产时,若可确定其不属于货币资金和长期股权投资类,应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持有该资产的能力及意图将其划分为四类金融资产[2]。

(1)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简称“交易性金融资产”)。该类资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准则规定,该类资产一经确定不允许再划分为其他三类,其他三类也不得再确认为该类资产。

(2)持有至到期投资。该类金融资产确认后以摊余成本计量。我们在判断该类资产确认时,应选择以下3个条件作为标准:一是该资产到期日固定;二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三是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实务中,划分为该类资产的主要是企业购买的债券及国债投资。

(3)贷款和应收款项目。该类金融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各类应收款项及金融企业的贷款等,确认后以摊余成本计量。判断该类资产时亦有3个条件:一是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如应收款项目;二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三是非衍生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资产主要包括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划分为上述三类资产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该类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调整解析

1、初始计量的处理。CAS 22 中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其历史成本,即买价与交易费用之和。

2、后续计量的处理。CAS 22 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并调整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税法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的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税基础在其持有期间都是取得该资产时的成本。此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

3、处置时的处理。CAS 22 规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税法规定,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此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3]。

三、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1、初始计量的处理。CAS22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交易费用。所得税法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包括公允价值和购买时支付的相关税费。比较可知,两者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差异。

2、后续计量的处理。CAS22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所得税法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是历史成本,持有期間,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日期和金额确认利息收入。

3、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CAS22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计提时,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作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但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计入损益外,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发生的增、减值,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这就产生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 该差异为暂时性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4、重分类的处理。CAS22规定,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或持有能力发生改变,应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因出售或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较大,且并非例外情况,企业应将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重分类,税法中没有此项规定。因此,会计上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不会改变税法的计税基础。 税法上对于该项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仍然为该资产的历史成本。

5、处置和兑现的处理。根据CAS22,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根据税法,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取得的价款为财产转让收入,该项财产转让收入扣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税基础(即历史成本)后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见,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既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又导致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该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四、贷款和应收款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一般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它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非常相似。在此不做详细解析。

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1、金融资产的取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也应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同,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初始入账价值。同时还应区分股票类和债券类。

2、后续计量。

可供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对利息的确认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很相似,均按照面值*票面利率的金额确定“应收利息”,按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的金额确定“投资收益”,同时将两者之差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同,具体会计处理也分两步。先将取得的价款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部分转出,计入投资收益[4]。

参考文献:

[1]马广奇,张露.企业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实物与操作.2012.2: 24~126.

[2]杨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业务与技术.2012(22):32~34.

[3]潘岺.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解析.财会研究.2011.12:110~111.

篇10: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苏州市地税局

作者:张志忠

字 体:【大 中 小】

近年来,各地对原城区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布局,不少企业因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搬迁,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笔者在税务管理中发现,企业收到搬迁补偿款,帐务处理千差万别,表现为贷记“递延损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造成实务处理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在会计上统一搬迁补偿款处理方法。最近,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09]35号),拟对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款会计处理方法予以明确,将有利于规范搬迁补偿款的核算。但由于税收上对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有特别规定,形成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企业应善加甄别,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一、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

搬迁补偿款是由于政府市政规划等占用了企业的资源,为了弥补企业所产生的损失和持续再生产需要,政府按规定标准给予企业的补助和赔偿款,政府不因补偿而构成投资者。会计上关于搬迁补偿款的处理方法尚未统一,财政部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实务上企业结合自身适用的会计制度和取得的搬迁补偿款的不同情形,会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搬迁补偿款作为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具有收益的性质,但因不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不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作为收入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收到或应收的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 “补贴收入”科目。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通常将搬迁补偿款视为政府补助,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核算。其中,企业收到或应收的与资产相关的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与收益相关的搬迁补偿款,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按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在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未来期间,按应补偿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按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因此,企业将搬迁补偿款记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核算方法,背离了搬迁补偿款的性质,也不符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而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核算内容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其形成的主体与所有者或投资者紧密联系。《〈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也明确规定,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因此,除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而收到政府从预算资金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外,企业通常不应将搬迁补偿款记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科目。

二、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因此,企业从政府处获得搬迁补偿款,无论是货币资金还是非货币资金,从性质和根源上均构成税收上的收入。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按税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考虑到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款将用于弥补搬迁损失和支付重建成本,为减轻企业税收资金占用负担,对将搬迁补偿款确实用于安排搬迁成本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按企业是否有搬迁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税务处理方法:

一是企业没有重置固定资产(用企业搬迁补偿款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或没有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没有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企业应以搬迁补偿款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将其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是企业有相应的搬迁规划,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对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准予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考虑到企业搬迁的阶段性需要,税收上制定了企业可以推迟(递延)确认收入的优惠政策。

为约束企业确实将搬迁补偿款用于再生产,税收对企业搬迁补偿款推迟确认收入在时间上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搬迁补偿款暂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搬迁补偿款余额应并入完成搬迁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五年期满后,如果企业仍未完成搬迁,即使在搬迁规划确定的计划内,在规划搬迁次年起的第六年,也要将搬迁补偿款余额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纳税。

三、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基于上述对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分析可见,搬迁补偿款具有补助和赔偿双重特征,其本质上构成企业的一项收益,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原则是一致的,或在收到当期确认收益,或递延以后确认收益。但在具体确认时,双方存在着一定差异:

1、搬迁补偿款确认的条件不同。根据政府补助具体准则推定,会计上确认搬迁补偿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能够满足政策性搬迁补偿所附条件,二是企业能够收到政府的补偿款。与会计确认条件不同的是,税收是在企业已经取得搬迁补偿款时才予以确认,未收到政府补偿款就不存在税务处理问题,更侧重于规范企业享受收入抵减和推迟纳税优惠的限制条件。确认时,需要重点审核企业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有无搬迁协议和搬迁计划,有无企业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是否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和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等。

2、搬迁补偿款确认损益的方式不同。会计处理上,无论是适用会计制度还是遵循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均全额确认为收益,具有鲜明的“补助”特征,企业因搬迁发生的相应支出按常规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属于企业的补助性收入,直接或分期结转收益,体现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税收处理上,对于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均按余额确认为收益,具有很强的“赔偿”性质,企业因搬迁发生的相应支出优先从取得的搬迁补偿款中开支,搬迁补偿款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3、搬迁补偿款推迟(递延)确认损益的时间不同。会计上对与资产相关的搬迁补偿款所确认的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结转损益,其分配期间与形成的资产使用寿命相一致;对与收益相关的搬迁补偿款所确认的递延收益,在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在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未来期间,按应补偿的金额确认损益,其确认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税收对搬迁补偿款确认收益的时间,则规定得非常明确和具体:企业没有搬迁规划的,收到搬迁补偿款的当年就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有搬迁规划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搬迁补偿款可以在规划搬迁次年起递延5年,超过5年的在第6年要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实际搬迁规划期间不足5年的,则在完成搬迁活动的当年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

上一篇:营销策划的创意与方法下一篇:白云泉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