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网-以专业网站占领市场制高点

2024-04-17

中化网-以专业网站占领市场制高点(通用2篇)

篇1:中化网-以专业网站占领市场制高点

中化网――以专业网站占领市场制高点

杭州中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良,1991年7月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本科,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杭州瑞力得自动化公司。

5月,孙德良带领公司如期推出全球首家中文化工专业网站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 。8月,成立杭州中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杭州中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从12月起步,在四年的时间里未利用一分钱外援,从最初3个人3万元发展到如今200多人,设全国5个分支机构,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利润率达40%以上,在网络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有强势赢利能力的网络公司,被媒体称为“业界的奇迹”。据称,其采购额为200亿元人民币,保守估计实际网上交易额为20%,也就是40亿人民币。

建立“专业网站纵队”

自1911月开通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垂直化工网站China Chemical Network (中国化工网)英文版(www.chinachemnet.com )起,公司一直走着一条开发运营专业化网站的道路。

公司在四年的时间里创建并运营了以中国化工网为核心的多个国内外著名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 )、中国纺织网(www.texnet.com.cn )、中国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 )、中国蔬菜网(www.vegnet.com.cn ),以及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一代B2B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全球化工交易中心(www.chemnet.com),这些专业网站的成功运作,形成了一支规模化的专业网站纵队。

在线业务与离线业务的创新结合

目前,中国化工网在业内的`国际化工门户全球化工交易中心已经全面启动。其明确的全球战略目标就是:在线业务(Online Business)与离线业务(Offline Business)创新结合、互动发展,打造“信息、贸易、实业一体化”的新型跨国集团航母。

“化工网络共同体”(Chemnet Union)是一新型的国际化运作商业模式。“共同体“内所有网站将遵循”WTO“的双边互惠互利原则进行贸易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网站可以将本国愿意到其他国家开拓市场的化工企业,介绍到当地的化工网上进行网上发布和网上交易。这不仅为本国的化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而且所有的成员网站都可以分享均等的最大利益。当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在中国推广真正可以操作的电子商务系统,在现有的近五千家中国化工网客户基础上中深入展开工作。

目前中国化工网已与韩国化工网(www.Korchmnet.com)、美国化工工业网(Chmical Industry)以及台湾化工网(www.Chemnet.com.tw)等八家世界知名的化工网络就以“共同体”方式合作达成初步共识。12月,中国化工网同德国Buyersguidechem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实现(下转67页)(上接66页)业务交换;201月,与澳大利亚chemlink.com.au成功合作,将市场触角延伸到了澳洲,从而拉开了“共同体”成功运作的序幕。

我国电子商务基础条件的障碍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支付问题。

就中国化工网来说,其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有普遍性的。当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在网上创造了交易渠道后,企业之间的支付问题便成了深入发展电子商务要面临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网上达成意向合同后,如何来采取措施保证双方规避发货和付款的风险从而让交易成功?

就目前来说,采用信用证付款,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应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让具备条件的部门或企业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第三方介入,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必将能加速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电子商务的秩序。

“化工网络共同体”(Chemnet Union)是一新型的国际化运作商业模式。“共同体”内所有网站将遵循“WTO”的双边互惠互利原则进行贸易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篇2:地方党政如何占领网媒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①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党委面临着“建设”、“利用”与“管理”三大问题。

网络媒体城乡差距的现状与成因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媒体虽然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但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网络媒体在基层社会,尤其在人口数量最多的、西部乡镇村的发展和管理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不可回避的差距。由于网络媒体的利用受硬件设备和文化教育的制约,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表现为“东高西低”、“城(市)高乡(村)低”,呈现依次递减的特征。下表是《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部分情况:

此表最能说明网络媒体受经济文化制约的特点。另外《报告》还显示城镇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6.5倍,而在网民各职业分布中,农民只占了0.4%。报告指出:“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

最近,笔者对四川经济发展好、中、差三个层次的部分乡镇(不在城市周边)作了调查,他们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分别是人口数的1.5%、1%和0.6%,有些地方还要少。

中国的互联网在东部与西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由这组资料可见一斑,而这种“知识沟”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继续升温,很可能在一定时期差距还会拉得更大,这种社会信息生态的悬殊现象很值得关注。须知,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与信息的占有分不开的。我国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发展网络媒体,充实基层信息的占有量,加快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基层网络媒体发展滞后的成因。网络媒体在基层,尤其在农村的发展与利用,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基层党政干部缺乏发展和利用网络媒体的认识和意识。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产业,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似乎与自己的工作涉及甚少,至于网络媒体对信息获取的便捷,以及它作为大众媒介所体现的“监督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促进教育和提供娱乐”等功能,除教育部门外,很少触及基层干部的意识。他们认为,基层党政的工作非常现实,对发展经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大事,在这些方面的人力、财力上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和资金去投入网络媒体这种“务虚”的事。因此,基层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基本还处于“自由繁殖”和无政府状态。

二是网络媒体生成低水平、低效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意识和资金、技术等原因,往往只有学校教学才配置电脑,而很多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尚无电脑。作为基层党政,有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只有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才有资格享用电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即使有些地方配置得多一些,但由于受文化和相关知识的制约,利用率很低,甚至成了一种“作秀”的摆设。不少人就是简单地打打游戏,很少有意识地用它来“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基本上未体现出现代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率。目前,基层党政这种网络文化环境自然阻碍着网络媒体的成长,这种滞后状态与社会进步对信息的需求很不协调。

三是网络媒体在基层的发展缺乏有关政策支撑。综观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法规,主要集中于网络的申办、归口管理、系统安全保护、域名注册等方面,以及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管理规定,这些法规主要集中在“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两个方面,而“授权性规范”的条款却很少,尤其是鼓励性条款,几乎是空白。另外,国家对互联网站从事新闻传播的管理条款很宏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推出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地市以下,尤其是乡镇、社区等基层建立新闻网站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市县一级没有任何理由在网上发布新闻,而实际上有些人又在自己的网页上转载和发布新闻信息。因此,基层单位目前对网络媒体的发展、利用和管理,由于政策的缺失,不知从何做起,显得很被动。

地方党委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的对策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在基层的这种现状,既不利于中央提出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精神,也不利于基层党委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和舆论把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②特别是基层党委,面对怎样用好和管好网络媒体这一“新的课题”,很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士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努力推进网络媒体发展战略。中央已把网络媒体的利用和管理,提到了“关系到了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高度,我们要做到党中央提出的“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就得以积极的态度,研究网络媒体的管理,探索“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的路子。

一是宣传引导,加快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笔者认为,基层党政领导须认真领悟中央的精神,平心静气地了解互联网在当今世界发展和各种竞争中的传导能量,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推进基层各项事业中的巨大潜力。无论是乡镇还是社区,从现在起都应做好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每年的发展计划,并在一年一度的财政支出计划中,划拨一定的资金,投入网络媒体的硬件建设。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层干部划出年龄段,分期分批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特别是45岁以下的干部和大中专毕业后到基层工作的干部,更应该扫计算机盲。

二是加快基层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培训。基层社会网络媒体发展滞后,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和计算机人才匮乏是其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基层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发挥市县两级党校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两级党校除组织县乡两级干部进行常规的思想文化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外,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争学历教育,结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地方党校与其去争学历教育资源,还不如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在干部常规的思想文化和时事政治学习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展新科技的普及培训,比如计算机方面知识的普及性学习等。第二,整合基层文化建设资源。近年来,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乡镇、社区有文化站、广播站等,各村和街道有文化室、广播室。基层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丰富原有文化广播站的内涵,整合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增设一定的电脑,并利用基层的广播电视线路,连接互联网,主动积极占领基层网络媒体阵地。

适度管理、开源导流。基层党委要占领网络媒体制高点,在积极发展普及的同时,还要有效地管理,做到发展、利用与管理并重。我们知道,互联网的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世界的公开与自由,但虚拟性在扩大公民言论自由度、知情权的同时,也释放了人性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所以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正负面效应良莠分明,尤其在基层,目前负面效应还较突出。作为地方党委,应客观地看到它的优势和前景,“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③目前,地方党委对网络媒体的弊端,既要正视,又不能因噎废食。

积极引导,让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最近,笔者对地方党委就如何管理和利用网络媒体作了一些调查,综合调查情况分析,认为与其管死,不如开源导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宣传部门要加强与网民的交流,疏导人们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宣传部门是我国舆论导向的“守门人”,既要守住网络媒体不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噪音”的任意释放,又要以积极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发展土壤,发挥好这一新兴媒体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其主管人士就应深入实际,多与网民接触,克服指手画脚的机关作风,变“堵”为“疏”,尤其要加强与当地有影响的网站经营人士的交流,做好龙头网站和“意见领袖”的工作,发挥他们在文明网络文化中的带头作用。其次,引导网络媒体服务工业、农业,传递生产、商品流通、消费等信息。在基层社会,有些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介质优势,加强产品信息沟通,加快商品流通,增加收入,但目前能这样做的只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个别种植养殖大户,而往往管理者素质较高的单位才有这种意识。这种现象无疑是网络文化在基层社会中呈现出的亮点,地方党政应因势利导,对当地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先行者给予鼓励,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更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学习服务。最后,整合民间网站,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散点式传播和互动式传播是网络媒体突出的特点之一,任何公民只要申请了账户,就可建立自己的网页,就有条件传播信息,因此地方党委对网络媒体的舆论把关难度非常大。如德阳市辖内目前有网站2000多家,加上个人网页有六七千家,如此分散,管理起来很麻烦,于是有的地方(如绵竹市)便把当地民间一些稍有影响的网页网站进行整合并加以正面引导。其办法是人员、技术互用,骨干人员组成优势群体,以沙龙的形式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管理人员适当地参与进去,加强舆论引导。笔者认为,目前此方法不失为占领基层网络媒体阵地的好办法。

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县乡村应由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合建立网络文化的管理网络,各级管理者分层次地对网站、网页经营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有关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树立起积极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是乡村、街道基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组织网民学习、座谈,让广大网民自觉地意识到,网络媒体的自由度虽然很大,但不是滥用自由的天堂,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心中有数,如涉及政治、民族、宗教这些敏感问题的信息,要各自负责。

对于基层网络媒体的管理,除基层党委、政府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外,作为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应延伸到基层,配套相应的管理细则,以便基层党政有效地操作。

注释:

①②③《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 第1版 。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系主任)

上一篇:满月宴会致辞下一篇:李官中学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