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2024-05-08

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精选6篇)

篇1: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和边塞诗

[教学要点]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选题材也有很大的差异。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当然,这样的分法未必准确,有些诗的内容有多向性。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写景诗,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又是深沉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二、分类鉴赏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篇2: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简介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的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谢灵运: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孟浩然: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李白: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

杨万里: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三、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A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 B写景的空间顺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 C、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五:解题步骤:解题三部曲,一

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二

体味情景交融之意境,三

领会写景表现之情感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围 常见问题: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象——意境——表达情感)

2、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侧重表现手法:手法--说明---情感)

六、精讲精练

(一)课内精选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⑦喧:吵闹.1.诗中展现了江边、山中两个场景,说说诗人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烟”和“忽”的妙处。

鹿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二)高考链接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篇3: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诗歌鉴赏程序包含三部分:知人论世、缘境求情、寻技问法。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把握诗人的心路历程,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感悟诗人灵魂的骚动和困惑,从诗中获悉诗人的情志,了解诗作中反映的社会深度。这是了解诗歌的第一步,现在我们走入文本,解读诗作。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介绍陶渊明、王维两位作家(山水田园代表性作家),理解社会人生的不同经历对作者诗风的影响。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结合《归园田居》《过香积寺》两首诗,同样是田园山水自然风貌,让学生找出两位作者的诗风有何特点?(读诗:看作者、题目、注释)即社会人生的不同经历对其诗风有何影响?将两位作家进行对比,品味其中的不同。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王维处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衣食无忧的环境,仕途通达,晚年无心仕途,厌倦官场,超然物外,专心奉佛。他的诗风特点:富有禅趣、雅致幽静、超然空灵、清新自然,即雅。

从知人论世角看度陶渊明处在社会黑暗时期,生活贫苦却不屑为官,亲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死也不改其志。其诗风特点:朴质无华、平淡自然、带有泥土芳香、阳光的气息、语言明白如话,即朴。因此概括山水田园诗常见风格:宁静淡泊、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经过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就能充分理解这些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灵魂的骚动和困惑。

二、缘境求情

把握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心路历程是了解诗歌的第二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绝境求情,解读意象(找意象,品意境,析感情)归纳,得出结论。

中国古典诗歌特色是寓情于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蓄)。所谓意象是具体形象,表达诗人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意象的组合,整体的画面,营造怎样的氛围,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我们把意象比作珍珠,感情是穿起珍珠的丝线,意境则是盛起这串串珍珠有形而又无形的玉盘。而山水田园诗描写对象决定田园诗的价值:朴实无华,淡到看不见诗。山川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笔下有情,房前屋后皆风景。

陶渊明所处时代东晋,战乱,篡权,社会极其黑暗。他虽出身于贫寒家庭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走向洁身守志崎岖小路,过着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生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亲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以农耕基至乞讨为生,却最终没有踏出过田园。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诗风质朴,带有泥土芬芳。他写出了日常生活中明白易懂的田家语,无华、大气———大巧若拙。

王维处于盛唐时代。这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力蒸蒸日上。王维少年得志,顺风顺水,衣食无忧,功成名就,却能看穿政治起伏,厌倦官场;晚年无心仕途,专心奉佛,超然物外,心如净水,焚香炳烛,参禅悟道,安静打坐。因此他的诗风雅静,恬静,与世无争,清新脱然,富有禅趣———受挫后华丽转身,脱尽人间烟火。

三、寻技问法

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山水田园诗高妙的语言技巧。

一谈技巧,感觉是精工细琢,甚至做作。那么山水田园诗如何摹写景物营造出新清自然的优美意境?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把刻画的精髓带进诗歌天地, 以其灵动之语, 妙笔生花, 为我们绘出一幅幅浪漫、空灵的传神之作。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所谓绘画就是讲究形、色。色即视觉,冷暖色调,乐景,哀景等氛围的营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泼洒在青松上的日光,因为山林的幽暗,显得阴冷,使我们置身其中。有的事物本身也有色彩,如古木,深山,岩扉,松径,幽人(幽暗,冷寂,冷僻)等等。

此外,还有动静结合、衬托等多种技法,可以让我们感悟山水,感悟田园。

摘要:山水田园诗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题材内容, 把握作者背景, 知人论世是走入诗歌的第一步。然后再去结合文本, 进行深入研究, 去理解物象、意象、意境三者的关系, 从而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掌握技法, 有的放矢地理解朴实无华、意味隽永的山水田园诗。

篇4:皖南山水田园诗初探

关键词:唐宋  皖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分支,以其音韵美、意境美的清新淡雅魅力占据着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口耳相传,绵绵不息。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诗歌中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探究、去琢磨。而在山水田园诗中所蕴含的那种自然的、幽静的、清远淡雅的风神韵致,是未经工业污染和城市化的农业社会所特有的美丽,也正是我们恰好缺乏的诗意生活。

例如晋代世人嵇康在《赠兄秀才入军》中写道:“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叶不垂荫。习习谷风,吹我素琴”[1]。驾一辆马车,去林中享受草木的葳蕤繁茂,谷风的清新爽朗,抚一曲素琴,歌一首春天,净化一次心灵。这种和谐、宁静、安详的生活是我们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所遗忘的,是我们无意中流失的美丽祥和。

《原诗·内篇下》曾云:“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2]。可见,受唐宋时期繁荣昌盛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山水田园诗在千年前达到一个高潮,一个顶峰。而皖南地区因其秀美瑰丽、宁静祥和的自然风光,引得当时的文人骚客留下大量佳作名篇。有词云“春至皖南黄花盛,日晚赴潭州。花似往年遍山头,风过暗香流”,花香日晚,微风暗流,寥寥数语,皖南地区风景之秀丽迷人可见一斑。

我们将运用生态的思维、从美学的视角等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来解读唐宋时期皖南山水田园诗。同时笔者也将立足于唐宋时期皖南地区来分析山水田园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哲理探究古人留下的生态启示。通过对这些生态作品的研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所衍生出的种种和谐之美、纯净之美、质朴之美。

一、唐宋山水田园诗的渊源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具体来说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两种,一为山水诗,一为田园诗,普遍认为山水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而田园诗则源于晋代陶渊明。但在此之前,有关于山水、田园的诗歌就已经被创造出来,只是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山水田园诗的概念,山水田园诗也尚未成为一种表明心志、传递人生哲理的一大流派或一大潮流。

我国古代的哲学中就有物感之说,即以心体物,物我合一,人物不分。《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3],将人的喜怒哀乐赋予到山水草木之中。这种心物感应在唐宋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大量的体现。

唐宋两朝山水田园诗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其中由于盛唐时期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诗歌形式文体日臻完美,再加上高度繁荣的经济状况,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影响下变得瑰丽多变、浪漫洒脱。唐代多元的文化氛围,使儒、道、释三家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取其精华。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被唐代文人所采纳,成为山水田园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铺垫。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神韵,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的文人骚客从山水田园中找寻人生的真谛,却不拘泥于山水形态,他们更多的是追寻山水的个性,用来达到一种物我交融、水乳相融的境界。这样的想法让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亦真亦幻、飘渺空灵,多了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与之相反的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则受到宋代理学和禅学的影响,宋代的山水田园诗普遍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与思想水平。宋代文人墨客在“林泉之志”和“民胞物与”的思想感召下,亲近自然,在与山川植被、江河湖海的相处相交中去感悟生活、领略自然,相对于唐代山水田园诗歌而言,更加接“地气”。加上宋代时期,重文抑武,文人数量以及诗歌创作数量上都是历届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宋代文人与唐代文人相比较,淡泊内敛、理智现实,他们将描写的对象细致入微地融到真实的乡间事物中,从山水草木、人事劳作的细微之处展现山水田园的生态魅力。所以宋代山水田园诗讲究缘情体物(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即抒发感情,描写事物,生活气息更加浓烈。宋代的田园诗在经历了承袭、自立、突变、繁盛、深化五个时期后,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薄走向丰厚,形成煌煌大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两宋是继晋唐之后“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4],而宋代田园诗到梅尧臣后开始有了质的飞跃,正如刘克庄评曰:“本朝诗唯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淮之哇谣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5]。梅尧臣出生于皖南宣城,曾在皖南留下了许多著名诗词。

不得不说,山水田园诗在唐宋两代达到鼎盛有着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背后的广袤且深邃的生态背景和博大且缜密的文化形态也不是我们能一言以蔽之的,不是能用任何一种现象、一首诗词、一段解析能阐明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接、相互覆盖,在时间、空间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巨大的网络关联。

二、唐宋皖南山水田园诗的生态美

山水在生态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正如阴阳相融,冷暖相对。山为静、水为动;山为理,水为性;山为万物之所,水为生命之源。所谓“人至山水处,寄情山水间”。谢灵运《游名山志并序》曰:“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所以说人和山水自然、田园乡土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不可对立、不可分割的。“滋养万物的大自然,在滋养万物的同时,也滋养了人类本身,将其性格和气质灌输给了人类”。[6]所以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寄托了文人们涤尽尘缨、枕流漱石、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和情趣。

唐宋山水诗在审美构思、艺术形式、意境创造甚至理想构建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生态层次上超越了文字本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正所谓“三江四海皆有爱,万水千山总关情”。山水田园,是情感的寄托,是生活的调剂,是心灵的释放之所。大自然的豁达可以融化内心的苦闷,田园的温馨宁静可以平静情感的烦躁,只有人与自然充分融合,交流,才能体会到内心的纯真无邪。

比如“花”这一自然事物,古人给它赋予了太多的生态内涵。唐代大诗人李白无花无酒不成诗。他在“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中都提到了花。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不仅仅用来装饰而是代表了一种心境。前者写闻花,后者写赏花。花,在唐宋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寄托,是一种风流不羁的形态。因为花香而心情愉悦,因为花美而不辜负美景明月佳酿。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不知迭嶂夜来雨,清晓石楠花乱流”,写不知夜雨,但见石楠花碎了一地浮萍,拨皱一池春水。无独有偶,宋代诗人苏为所作的《宣城花歌》中写到“宣城花,迭嶂楼前簇绮霞。若非翠露陶潜宅,即是红藏小谢家”[7]。可见宣城中花如彩霞斑斓,而这些乱红带给诗人的是宁静和平和,是田园中所蕴含的淡泊致远的意蕴。

安徽池州,就是隐在诗中的一朵杏花。说到池州,可能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恐怕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早春时节,杏花、牧童、微雨、细风传承了千年的诗意,至今不息。李白曾在池州的山水中留下了“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名句。清溪河水面如镜,映出岸上的垂柳、长廊、青山、飞鸟、万点花。一片人与自然相友善,人与环境相依相偎,和睦相处,和谐融洽的氛围,而这份和谐就是诗意的人生。正所谓“一城山水满城诗”,清溪夜月、百牙荷风、南湖烟柳、六风霁雪等等,山水亦是诗句。宋代诗人王十朋《泊池州》有“城南风物似西湖,万里归州入画图”的诗句,经过雨水温润过的杏花,就好像微醺诗人的腮,撩起了诗意,掀起了安静的美丽,这一幅水墨画,提成长短句。在这山色水韵里,满城翻卷雨,粉墙黛瓦,飘飘渺渺酒旗烟雨里。小酌依稀,点醒了我们笔墨底下的惋惜。

钟嵘《诗品·序》中曾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物与心是息息相关的,情景交融,感其哀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8]可谓千古名句,诗人观察入微,落笔精细,雨细花闲,与好友谈天说地,情景交融,这种闲适、惬意之感是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所忽视的。又如“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9]莓苔、白云、水泽、芳草、青松、落花,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诗意十足的景象,情境相生,自然飘逸,安静宁谧。溪花与禅意,都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美丽,我们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听,忘记了语言,只留下心灵的释放和安歇。有时候我们刻意去忽视花开花落的宁谧,抱怨濛濛细雨打乱了出行的步伐,所以我们缺少了发现美丽的眼睛,我们放弃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窗中列远岫诗》吟道“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远处秋山静好,近处竹影朦胧,诗人的心情,藏在墨色山水里,虽然没有描写片刻,我们却从山水中体会到了诗人对自然的倾诉,体会到了心灵的宁静。而他在《南湖早春》中写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10]。大雨初晴的好时节,花开纷飞,绿萍浮荡,白雁低飞,黄鹂鸣语,美丽的江南春色,却因身体多病而消失了欣赏的心情。可是反过来思索,诗人的眼中观察到如此多的美丽景色,这又怎是丢失了欣赏的心情。没有的不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是怕没有了体会美的时光。

皖南当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李白在皖南当涂天门山曾留下千古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浩荡东流的楚江,巍峨中断的天门山,波涛汹涌的碧浪,乘风破浪的孤帆。浩荡之气、豪放之心破然而出。而在天门山不远处就是牛渚矶,李白也曾在此吟唱“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牛渚矶的清江月夜让李白想到了古人,想到了今人,想到了当地,想到了远方。他借文学展开了心灵的沟通,昔人已逝,但他们的故事却留在了山山水水之中,永远流传下去。有时候,我们的生态情感需要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思索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山水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才能真正体会山水之间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然深远的兴致。

宣城,乃江南名郡,被誉为人文荟萃之地。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诗人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画家在这里看到的是一首押韵合辙的诗。宋代诗人梅尧臣就是宣城人,他享受在这里的安静静谧的田园时光。例如“潺潺泻寒日,滉漾照春梅。白鹭惊飞处,鱼多见底回”,“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宛溪二首》),寒日、春梅、白鹭、鱼、鹅、稻花,这些田园里简单的事物却在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后显得如此可贵而美好。唐代诗人李白在《清溪行》中写道“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溪水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屏风,用人和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而宋代诗人曾巩同写水,则是“池上红深绿浅时,春风荡漾水逶迤”,红绿对比,强烈明快的色彩带给我们以视觉冲击力,让我们感受到池水逶迤的美丽。这些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让我们所产生的遐想远远大于这些文字本身的意境,它们勾勒的画面如此美丽,如此纯净,足以涤荡内心的尘埃和污浊。

敬亭山位于安徽皖南宣州(宣城)市境内,又名昭亭山,素有“江南诗山”之称。文人在此留下了大量诗篇,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韩愈、文天祥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皆在此留下足迹。例如李白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简单几笔,勾勒出一幅鸟尽天空、天高云淡的画面,青峰之间兀然独坐,既不感到寂寥,又无登高的胜利欣喜,淡淡的,平静宁和的。敬亭山于李白而言不是需要征服的土地,或者需要踏平的高度,而是相互倾诉、彼此欣赏的知己。若论山川壮丽巍峨、险峻瑰丽,敬亭山自是比不上黄山、泰山,若论葱茏清秀、繁茂优雅,敬亭山又比不得庐山、九华山,但是若论知己而言,无关风景,只关乎心境。细品山林之美,敬亭山树木参天,竹海连绵,少了些人为的雕凿,多了些书墨的气息。

宋代的山水诗与前人相比,韵多篇长,故可细致形象地体现文人在行、望、游、居名山胜景、青山绿水之乐、之喜。同时许多诗歌中按照山水景物的高低、远近、明暗、隐显、大小等有逻辑的一一排列出来,这也使得宋代山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宋代诗人文同的《凝云榭晚兴》:“晚策倚危榭,群峰天际横。云阴下斜谷,雨势落褒城。远渡孤烟起,前村夕照明。遥怀寄新月,又见一稜生。”[11]诗中斜晖脉脉落霞飞,随时间看云看雨看远处孤烟前村,直到月起星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在时间的微妙推移下展现出一幅宁静淡雅、大气优雅的傍晚登高赏景图,有着清晰的空间层次。而这种美景只属于荒野远岭,而不是被污染的、被高楼笼罩的拥挤的城市景观。

宋代诗人谢朓的《宣城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诗人登高望郡,看到一派苍茫辽阔之景,写山高陡峻,逶迤起伏,写水蜿蜒曲折,潺潺不绝。山水互应,在作者的巧心安排下勾画出了一幅深秋时节宣城苍茫辽阔、冷寂萧瑟的水墨图画。远眺的是风景,冷冻的是浮躁的心,面对自然的广阔无垠,我们是渺小的,也是卑微的。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山水田园中无不是诗人的心灵写照,而正是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才让诗人的心所有寄托。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见的是花,思的则是家乡;唐代诗人罗隐在《登宛陵条风楼寄窦常侍》中写“只有远山含暖律,不知高阁动归心”。见的是远山,思的则是归隐;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雪中怀广教真上人》中写“堂上看飞雪,水边思练裙”,看的是飞雪,思的则是故人。一草一木皆关情,这是大自然无声的曲调,只能弹给懂得的人听。那委婉的语句,没有直接抒发心中的悲伤,但含蓄地说出隐藏在水墨中的孤寂,无论是飞雪夜雨还是清溪晓峰,无论是草木峥嵘还是颓墙败瓦,都是诗人笔下最真实的情感。其实,山水田园诗歌在表现着或雄浑苍茫,或清新明快,或冷寂幽静的景色的同时“除了”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又何尝不是对读者心灵的陶冶与净化?它们所传递出的诗性之美、之思、之意,足以藻血尘滓、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唐宋皖南山水田园诗的生态美韵

在唐宋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人类和一草一木是平等的,是对等的,是能够相互对话、相互体恤的。山水不再是山水,山是知己,水是红颜。法国哲学家、伦理学家阿尔伯特·施韦兹(Albert Schweitzer)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过:“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12]如果说历史的进程是要求人们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么唐宋诗歌似乎又证明了我们的错误。如果我们能与自然交友,能深入体会自然之美,那么我们会获得一个更平和的心态、一个不需要语言交流的红颜知己。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3],阐明了文学创作需要将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万物、风景事物联系起来。推而广之,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考方式也需要与自然相关联。春花嫩柳,夏云暑雨,秋月冷雨,冬雪霜冻,无不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情感相关系。因为有关联,有牵绊,所以才会关注,才会保护。宋代词人张载曾写过“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养万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尽其道”。“大人”就是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些人是热爱自然的事物的,是遵循天地的法则的。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改造自然,更是遵循自然,在与自然交友的过程中收获,互利。

在山水田园诗中,对于日月星辰、山水草木、动物天地无不是反复描绘,虽有相同之处却又各不相同。它们在诗人的笔下是世外桃源,是美丽的伊甸园,是理想的乌托邦。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没有狭窄拥挤的住宅小区,没有飞驰的汽车和随之产生的尾气。人们日落而息,日升而起,看山看水,不急不躁。虽然我们的效率高了,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过度开发的结果是我们的心空了。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工业社会带来的快速高效的美丽,但我们同样不能丢弃农业社会带来的传统文明。

我们借助生态的理念去阐明和论述人与生态的联系,我们借助文学的视角去拓展和深化人和自然的平等关联、依赖共存的准则。正所谓“道生万物”,世间一切息息相关,花草树木、山水日月,它们的美需要一点一点用沉稳宁和的心去挖掘。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美,用融入的心境去审视美,用关联的态度去保护美,而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所需要的、所探寻的东西。

(本文为传统文化项目“唐宋时期皖南生态诗学”[项目编号:2014CXCY668]的阶段性成果。)

(指导教师:祁高飞)

注释:

[1][清]沈德潜选编,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2]叶燮:《原诗·内篇下》,丁福保编辑:《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88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4]周锡:《中国田园诗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5]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54页。

[6]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7]郭绍虞:《诗话总龟》(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8]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30页。

[9]《常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68页。

[1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皖志综述史州》,1998年版,第744页。

[11][清]张景星编选:《宋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0页。

[12]阿尔伯特·施韦兹:《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3]陆机:《文赋》,《御定历代赋汇》卷六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

[1]刘谓.宋代田园诗的演进与分期[J].文史哲,2004,(6).

[2]陶文鹏.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3]曹瑞娟.宋代生态诗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代迅.走向生态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一个可能突破方向[J].西南大学学报,2010,(1).

篇5: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篇6: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源起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发展为极盛。作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的王维更以其精妙的创作将山水田园诗推向极致。他综合了陶渊明咏写田园和谢灵运摹写山水的传统,加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成功地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静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做到了色彩清雅,意境清幽。他的诗既有概写雄奇壮丽的景物,又有细描自然事物的情态;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他巧妙捕捉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体现意境幽深、清幽自然、秀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盛唐众多诗人仕途失意,王维却因其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得以重用,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尤在后期思想消沉,加之自幼受母亲信佛思想影响,隐居思绪日渐趋重,“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对现实基本上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晚年惟好静,万世不关心”,亦官亦隐,变成一个隐居山林,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寄情于山水田园,抒发超尘绝俗的闲情逸趣。但也正因为抛弃了世俗的喧嚣与诱惑,他对自然山水的感情是那样真挚深切,美的观念深植诗人心中,加之具有丰富的音乐绘画天赋,他感受到的山川景致是那么细致入微、真切单纯,倾注于笔端的感情也是自然贴切、情深意重。同时又因诗人深得佛理的感悟,能不露痕迹地借山水景致传情达意,超凡脱俗,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作是情景相生,情境结合。抒情里有意,达意中有情。诗是情趣的流露,客观的形象在主观想象和情感的怀抱里,就变成情景交融的意象。境界深幽,作品也就有了灵魂。这一层面,正是诗歌创作的胜境。

王维诗中素以山水田园诗最负盛名。若细作分别,按所咏内容可分为一般的风景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以及描绘祖国河山的山水诗三类。每一类的写景抒情都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及归隐思想;艺术上视觉明彻,层次清晰,意境清幽澹远,对自然景物形式美的感受和表现都极为精细。同时,每一类诗都展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一、色彩清淡、意雅境幽的风景诗

这类诗以王维自编的《辋川集》为代表。下面的这组五言绝句中,诗人的灵感和画家的设色布局结合得非常完美,情景交融,自然真切。《竹里馆》写得幽深寂静,达到物我合一之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独坐竹林、弹琴长啸的逸趣。首写静境,次写动境。“独坐”为诗眼,其环境为“深林”,“弹琴”为活动,“长啸”为逸趣。此种清兴逸趣,只因“独坐”“深林”而得,不为世人所知,但明月会意来“相照”,人月相融,兴与景会,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给人幽深之感。《鹿砦》一诗写出了森林傍晚幽深寂静之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空山”为诗眼,已寓空旷无人之意,“不见人”正笔写出空寂;“但闻人语”是有声,“返景”、“复照”是有色。诗人不是从无声无色下笔,偏从有声有色写来,以动破静,复又显静;以景写空,又复照于青苔,不见余物,“空山”之意自出,无我之景却达无我之境,故沈德潜评之:“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唐诗别裁》)。《鸟鸣涧》更是描写山水的绝妙五绝。诗人摹写了春夜空山寂静之景及心地的平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中,“闲”字为诗眼,诗人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带有动态的景物引画,烘托出此涧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描写真切,写景如画;静中见动,又以动衬静,且诗中寓有佛理,意境清逸。

读了这些诗,后人曾评之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中,有此妙理”(《唐诗选评》)。诗人以淳古淡泊之音,吟咏山林闲适之情,这其实也是诗人借题发挥向往园林、蔑视世俗之胸臆。

二、色彩明丽、意真境美的田园诗

王维的田园诗创作时代特征鲜明。值开元、天宝的盛唐时期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王维的田园诗作也反映了承平时期一派融融乐乐的太平景象,再加上诗人厌倦官场、崇尚释家,乐在田园的思想在其作品中表现无疑,田园生活的其乐融融因诗人悠闲自适的心情而被领略并表现出来。《田园乐》七首是其代表作。其内容丰富,有咏“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其六)的春晨美景与山客心地的恬然;有写酌酒临泉、抱琴倚松的逸趣;有颂“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其七)的劳作;有赋“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月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园里人家”……这里展现的田园如同桃花源,寄寓出诗人的向往。田家乐园的生活丰富多彩,意境醇厚朴实,这种境界正是”厌见千门万户”的隐士所向往的乐境。王维精于此,写得意真境美。

王维也有将农家生活真实相互表现的作品,如《渭川田家》描摹了一幅夕阳西下时恬然自安的田家晚归图,表达了诗人油然而生的羡慕之情: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的核心是一“归”字。诗的前八句是描绘田家日落歇工之前的情景:夕阳西斜,视线从村落移向深巷再到田园,野老倚杖候扉念童,田夫荷锄依依相语,情态自如,意境真率,图中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纯然田家本色。至诗的结尾,诗人情不自禁地唱起“式微,式微,胡不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弃官归田的愿望。

《赠裴十迪》一诗,更以明快生动的笔触描述春天降临的喜悦之情: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谵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

老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澹澹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其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诗中写景由远及近,“远空”到“我篱”,感情色彩非常浓烈;并借农家之口,形象化地列举了田间外的种种景象,“欣欣”以嘱农事,亲切动人。全诗基调轻松自然,真切感人。

三、闲情逸趣、意奇境深的山水诗

王维隐居终南山与辋川后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他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江河山川,泉石云瀑,在他的笔下,无不化作神奇的景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让人吟味,产生共鸣。诗人借助观察和感悟,展开想象的翅膀,巧用比喻,有的甚至加以提炼,予以夸张,创造出一个个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境界。在表现山水之美时,诗人因厌倦尘世,深爱自然山水,所以流注于笔端的感情真切,真正达到了“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

《山居秋瞑》一诗描写了秋天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古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幽静淳朴的生活图景俨然世外桃源,体现了诗人厌恶仕途、向往山林的归隐思想。所写的空间是人迹罕至、寂静空旷的“空山”;时间是晚来雨后的新秋;风景为“明月”、“清泉”、“竹”、“莲”;人物是“女”,这其中种种均象征着诗人的清雅高洁,山村美景吸引王孙自留,写景如画,意境幽远。

《终南山》一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形象高大,气势磅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如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山问樵夫。

诗歌的前部分先写山的高峻雄奇,近天连海;后写远近望终南山之壮观,显现了终南山高耸入云妙境如画的景致;再写山势之广,山中众谷之间阴晴各异,给人已“苍然如雅”之感,从而衬托出终南山的广大与深远。结尾借问樵夫投宿,在壮阔山水画面上着一樵夫。这是将山水画法运用于诗中,既说明山远人稀,与尘世隔绝,又使画面生动起来,使得神境自出,隐然中暗寓诗人出世之意。这正如刘辰翁所评:“语不深僻,清奇众妙。”若画中无此樵夫,诗意就显得单调、平板。故沈德潜赞之为:“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渭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起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汉江临泛》一诗,更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宏阔的意境: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咏汉江之雄奇。诗人先写汉江水势之广远壮阔:南接三湘,东通九江。次写江流之波澜壮阔及水光山色的奇观,出人意表:山色微茫难辩,忽隐忽现,似有若无。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浮”、“动”二字气韵生动,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了起来,真实状写了汉江声势。最后盛称襄阳风景,与山翁一起留醉忘归,颇得意趣。全诗雄奇奔放,气象涵蓄,意境宽大。

上一篇:全体党员干部要做到守纪律讲规矩下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次月考试卷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