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2024-05-02

徒手心肺复苏讲义(通用7篇)

篇1: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演示者:**

目的:当病人呼吸停止、心脏骤停时,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以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评估:

1.评估患者:

确认患者无意识、无颈动脉搏动、无呼吸。

2.有无禁忌症:胸部严重挤压伤、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

2.物品:急救车(内备各种急救药、物品),治疗车、复苏板、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湾盘、棉签、酒精纱布、手消液、电极片、污物缸

护理记录单。

3.环境:安全、宽敞、适宜操作。

4.体位:仰卧位。

操作流程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2、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呼唤双耳,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没有意识。

3、检查呼吸及颈动脉搏动:

用左手小鱼际压前额以保持头后仰,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胸廓起伏5--10秒(默念1001,1002,1003,1004,1005……1010)告知无呼吸,无颈动脉搏动。

4、呼救:来人啊!

请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

5,将患者放在硬板上,去枕平卧,使头,颈、躯干、下肢在同一直线上,上肢位于躯干的两侧,松解衣领及裤带,打开衣服,暴露胸壁。施救者位于病人右侧,靠近病人,双膝跪下,与肩同宽,左膝与病人肩部同一直线。

6、胸外心脏按压:

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双手重叠十指相扣,手指离开胸壁,双臂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快速、有力、均匀向下压,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5-6cm。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7、开放气道:

仰头抬颌法、双手抬颌法(适用于颈、脊椎损伤时),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假牙等异物.8、人工呼吸: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隙),注意不要漏气;连续吹2口气,每次缓慢吹气,持续大于1秒,不要过分用力,吹气毕,松开口鼻,确保胸部升起,频率:成人8-10次/分,当口腔有伤时可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呼吸、心跳是否恢复,若未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继续心肺复苏,往复循环,直至到达终止心肺复苏指征。

11、尽早电除颤,进一步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1.评估环境,确保安全。

2.患者需平躺在地板或硬板上,摆复苏体位,患者头、颈、躯千平直无弯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3.判断患者有无反应,有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颈动脉是否搏动,判断时间5-10秒。

4.按压部位必须准确,胸骨中下1/3段(双乳头连线中点),避免压在剑突上。

理论提问: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针有哪些?

答:

能扪及颈动脉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有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

篇2: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示意操作开始:举手报告(报告考官,我是X科医生XXX,已做好考试准备,请指示!)。

操作流程:发现患者倒地意识不清→判断有无意识(轻拍患者肩部,同时在患者耳旁问“同志你怎么了”)→患者无意识(紧急呼救“来人啊!抢救病人!现在是10点30分”)→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解衣领→判断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同时进行(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向左或右滑动2-3厘米摸颈动脉,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完成判断。眼看:胸部有无起伏;面感:有无气流流出;耳听:有无呼吸音,时间10秒)→颈动脉无搏动、呼吸停止(病人没有心跳和呼吸)→解上衣、松裤带, 暴露胸部→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成人—乳中线、婴儿—乳中线之下,或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沿患者肋弓往上滑至剑突下上两横指即为按压区)→进行胸部按压30次(频率至少 100次/分,以胸骨下陷5厘米为宜,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相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头侧一边用纱布清理,如有义齿取下)→开放气道(把头摆正,仰头抬颏法: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仰头抬颌法:手掌小鱼肌按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抬起下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用按于前额的手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将口紧贴患者口唇,深而慢地用力吹气,送气时间为1秒,直至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口离开,手松开鼻)→操作5个循环→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病人恢复了心跳呼吸,散大瞳孔已缩小,面色、口唇、甲床转红润,复苏成功,现在是11点正,进一步送生命支持治疗)→给患者扣好衣扣,取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整理床单元和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如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到达。

理论提问内容:(选择其中1~2项提问)1.心肺复苏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2.心肺复苏术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如晕厥、昏迷或伴有短阵抽搐。(2)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3)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4)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5)瞳孔散大;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

4.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能扪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Kpa(60mmmHg)。(2)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3)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4)散大的瞳孔缩小。

(5)眼球活动,捷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高。

5.现场心肺复苏术适应症:各种原因致循环骤停或呼吸骤停。6.现场心肺复苏术禁忌: 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胞积液;凡已明确心、肺、脑功能不能逆转者。

篇3: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创新体制的出台, 目前职业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技能大赛是目前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大设计与创新, 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 我省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从教育厅到各市教育局以及各类职业学校都制订了相关比赛制度。2009年技能大赛覆盖到卫生类护理专业, 设立临床基础护理竞赛项目, 其中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为竞赛项目之一。2010年第2届护理技能大赛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仍为竞赛项目之一。2届护理技能大赛都在我校承办, 笔者作为我校心肺复苏项目的指导教师, 在研究此项目考核过程中对经常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析, 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 真正达到技能大赛的“四促进”目的。

1 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理论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每次理论考核后, 笔者及时与选手交流考核内容, 同时也与承担技能大赛裁判工作的江苏省护理专家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研究技能大赛, 总结经验。因为心肺复苏项目连续2年都是竞赛项目之一, 通过2次相关理论试题的分析, 选手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对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的精神实质未能理解透彻,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欠缺。对于给出的病例大部分选手不能具体分析而是死背理论。还有部分选手没有掌握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的内容, 比如早期为什么除颤?新指南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回答欠妥。

1.2 技能考核中暴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2.1 急救意识体现不够

此项操作是对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技术, 时间就是生命, 从操作开始到最后都应体现急救意识, 紧张有序, 节奏鲜明, 规范到位。但部分选手只是操作开始呼救时体现救命的紧急性,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可能因为体力原因, 或是未能注意到急救的紧迫性, 整个操作过程给人的感觉没有时间紧迫感。

1.2.2 开放气道手法与力度不到位

开放气道是复苏抢救的首要措施, 气道开放是否到位是急救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目前开放气道首选的手法为按额抬颏法, 力度应使耳垂与地面成90°。部分选手按额抬颏的手法不规范, 未能注意到保护病人面部眼睛与下颌软组织。人工呼吸时也有部分选手不能始终保持气道的开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训练时可能不能持续保持规范的动作, 导致比赛时由于紧张、临场发挥欠佳而出现气道不能完全开放。

1.2.3 人工呼吸问题较多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对人工呼吸有很多新的建议, 仍有很多选手在操作时未能体现。关于人工呼吸新建议有:每次人工呼吸时间1 s内;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500 mL~600 mL, 能够观察到胸廓起伏, 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如果已经有人工气道, 并且有二人进行心肺复苏, 则每分钟通气10次~12次。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人工呼吸时间长于1 s, 用力吸气与吹气导致潮气量过大。

1.2.4 胸外心脏按压细节处理不好

绝大部分选手经过多次训练, 胸外心脏按压的姿势、力度、部位都是符合规范的, 但仍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 如定位的手法不够精确, 按压的频率偏快, 按压时着力点不是掌根部等。笔者认为训练时注重细节非常重要, 在比赛中胜出的选手肯定是每一个细节处理的科学合理。

1.2.5 复苏后的评价不到位

复苏后评价是否有效要做到位, 保证评价的时间, 注重细节。部分选手复苏后评价不到位。评价环节在整个操作评分中一般占10%, 因此不容忽视该环节的训练。

1.3 选手综合能力与心理素质问题

部分选手可以看出比赛前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很熟悉, 但在比赛现场, 可能是环境改变, 操作用物与平时使用的有差别, 评委如果在比赛开始前设置与操作有关的情境, 选手很可能就发挥不出平时训练的水平, 留下很多遗憾。这也许与选手的综合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 特别是中职选手, 教师选手一般表现较好。

2 对策

2.1 认真学习美国心脏学会 (AHA)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 (CPR) 与心血管急救 (ECC) 指南

该指南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刊出, 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医学专家的心血, 为世界范围提供了最先进的复苏理论和实际经验。因此, 作为技能大赛项目的备赛准备, 指导教师一定要认真掌握新指南内容, 领会内涵, 用通俗易懂得的方法教给学生。

2.2 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细节, 理论指导技能

2.2.1 急救意识贯穿始终

作为一项急救技术, 在比赛的自始至终都要体现急救意识, 动作迅速而到位, 从用物准备到复苏后的评价与用物处理, 一气呵成。

2.2.2 开放气道手法规范, 力度到位

目前首选按额抬颏法开放气道。按额时必须注意左手用大鱼际肌用力向下按前额, 注意保护病人眼睛;抬颏法目前主张用右手的食指呈钩状向上托起下颌骨的下方骨组织, 摈弃过去食指和中指两手指的抬颏法, 主要原因是此手法5个循环后有可能损伤下颌软组织。力度要达到耳垂与地面成90°, 尤其在人工呼吸时都要保持此角度。

2.2.3 人工呼吸熟练掌握要点

严格按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关于人工呼吸的新建议, 正常平静呼吸后给予病人吹气, 时间在1 s内, 吹气的同时眼睛注视胸廓, 2次人工呼吸中间间隔2 s~3 s。人工呼吸同时保持气道开放也是有效的关键。

2.2.4 胸外按压注重实效与细节

胸外心脏按压首先是部位要准确, 定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两乳头连线中点;其次是按压力量要均匀适度, 过轻达不到效果, 过重易造成损伤, 胸骨下陷4 cm~5 cm。按压姿势要正确, 注意肘关节伸直, 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 手指不应加压于病人胸部, 在按压间隙的放松期, 操作者不加任何压力, 但手掌根仍置于胸骨中下半部, 不离开胸壁, 以免移位。 最后按压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评价按压效果。总之, 胸外按压务必注重实效,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特别强调建议实施并改进有效的胸部按压。

2.2.5 复苏后及时评价

此环节也不容忽视, 评价复苏的效果和复苏前评价同样的重要, 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可放松, 可能因为操作5个循环后有部分选手体力出现透支, 所以往往忽视此环节。

2.3 提高综合素质

虽然考核的仅仅是一项操作技能, 但通过选手的礼仪、用物准备、操作后的终末处理等往往体现选手的综合素质。所以平时的训练不能仅针对操作技能, 过分强调步骤, 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校选手一般会从礼仪、心理、技能、理论等方面进行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 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

3 讨论

3.1 《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是指导CPR技能项目的重要依据

CPCR技术从1960年问世以来, 各国复苏专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与总结其规范程序。在很长时期内参考的标准是《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 在2005年复苏专家修订了该指南, 并于2005年发表了《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 修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通过提高尽早获得高质量心肺复苏治疗的心搏停止人数, 来提高此类病人的存活几率[1]。因此指导训练CPR技能操作必须以此指南为依据, 认真研读内涵, 分析比较与前述指南的区别, 否则就会出现过去的操作痕迹。

3.2 通过比赛达到普及提高急救技能的目的

成人徒手心肺复苏作为考核项目之一, 笔者认为其意义是借助于大赛, 普及对心搏、呼吸骤停病人急救技术, 提高急救质量。有资料表明,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心搏骤停者的生存几率。因此比赛绝不能办成是少数参赛选手的精英教育, 而是要达到人人参赛、普及提高的目的, 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技能大赛的各项文件精神。特别是成人徒手心肺复苏项目, 通过比赛, 提高急救质量, 提高心搏、呼吸骤停者的生存几率, 才能体现大赛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篇4:徒手心肺复苏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

【关键词】徒手心肺复苏实验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09-01

徒手心肺复苏作为临床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其技术性强,,复苏质量是提高复苏实际效果的关键[1]。笔者就教学方法开展探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学习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落后性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所用的部分教材,护考輔导书,录像,试卷的参考答案,所参考的知识点甚至都还是《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标准,所以知识点都是老标准的,和现行的理论不符合。这样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学”的困惑,同时教师需要逐个更改教材中落后的观点,就导致了教师“教”的繁琐,因此影响了心肺复苏教学效果。

1.2 急救现场的应急判断能力

传统的急诊教学的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后再使用简单的心肺复苏模型,多为单一的技能操作训练,无法锻炼其实际应对能力,没有医院急救场景的模仿,导致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会素手无策,手忙脚乱,甚至操作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能够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应用和发挥所学的知识,进行快速评估、正确决策、果断实施,是急救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3 操作过程细节的错误

1.3.1 评估 意识评估方面,学生在拍打患者用力过猛,或摇动患者肩部等部位,容易导致头、颈损伤的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病情。呼唤患者时声音太低或者只在患者的一侧耳旁呼唤,这样容易将有意识的患者误判为无意识。学生与患者面部距离太远,容易遗漏患者的细微反应,。大动脉搏动评估方面,在触及颈总动脉时候,由于操作的慌乱,盲目,触诊的时间要么太短了,要么过久了,从而不能正确的判断大动脉的搏动情况。

1.3.2 体位 学生未描述体位的选择,或者在去枕时动作太粗暴。

1.3.3 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按压定位不准确,按压手法不正确,,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不达标,松弛时间不足,按压速度不均,或因人工呼吸操作后,整个流程衔接不流畅,导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过长。

1.3.4 开放气道 学生对患者气道未开放或开放不够比较常见,从而会导致人工呼吸的操作不成功。另外在施救时学生未将患者口鼻中的异物清除,使异物推向口腔深处,加重了气道梗阻。

1.3.5 人工呼吸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学生自身未深吸气从而使得吹气量过少。另外由于学生的嘴未完全包紧患者的嘴容易导致漏气,学生体力不足常常会使得人工吹气时间过短。

1.3.6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学生的评估过于形式化不严谨,判断颈总动脉搏动时间不足5秒等。

2 对策

2.1 统一讲义

学习掌握一门临床技能,理论学习是先决条件。只有对技能相关理论学习透彻,才能理解每一步的操作意义,减少错误操作的出现。教材,教辅材料,录像,都要统一《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标准。根据中专生接受知识能力的特点,以《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基础,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编写CPR教学讲义,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提高急救现场的应急判断力

在实验课中,我们摒弃传统的心肺复苏模型,采购高端模拟人(ECS)为实验模型。高端模拟人可以模拟真实的病人反应,无论操作是否正确,系统都会自动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真实治疗病人的环境中,能实时了解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并且及时的纠正。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旦发现有或可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应该立即启动紧急救助服务,实施CPR,以免使生存链中断。实施心肺复苏必须分秒必争,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

2.2 严把操作细节关

2.2.1 评估 意识评估方面,强调“轻拍高喊”,并且分别在病人两侧耳旁高声呼喊,同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胸廓起伏,听呼吸音。大动脉搏动评估方面,在触及颈总动脉:用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触诊时间需要5~10秒。

2.2.2 身体 位置于硬板床上,去枕仰卧,搬动病人时注意将头、颈、身体处于同一轴进行转动。

2.2.3 胸外心脏按压 强调快速的按、用力的按。

①胸外按压手法 双手十指相扣,只用掌根部位按压,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②胸外按压部位 对于成人患者,未培训过的施救者强调在胸部中央按压,经过培训的人员应该准确定位:a、男性患者宜选择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方法定位;b、女性尤其是年老女性患者宜选择示、中指向两侧肋弓交汇处滑移的方法定位或c所示的方法定位;c、腹部肥胖以及孕妇患者,用一手五指并拢平放在患者胸骨的正中处,中指尖对准患者胸骨上凹,以掌根为轴顺时针旋转90°的方法定位[2]。

③胸外心脏按压速率 每分钟至少按压100次,并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并且掌根不离开胸壁,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特别是两人进行操作时,抢救动作衔接要紧密,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10秒钟以内。

④胸外按压幅度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2.3.4 学生通过反复正确的练习达到高质量,熟练的效果。

①开放气道 采用压头抬颏法,使得下颌,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要注意有颈椎损伤或者怀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如果再次挪动颈部的话有再次受伤的风险。

②人工呼吸 吹气时,捏紧患者的鼻孔,包住患者的口唇,均匀吹气1秒,双目余光可见患者胸廓上抬,此时人工呼吸有效。之后松手,单纯通气频率10~12次每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30:2。

③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心肺复苏不单单是一件需要力气的体力活,更需要抢救者不断的观察,评估,判断,更是一项脑力活。心肺复苏终止的指标如下:①患者已经恢复意识,自主呼吸,心跳。②病人已经死亡③经过30分钟以上抢救,患者仍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缩小。

教师先逐个动作讲解并且指出易犯的错误,之后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步骤学习心肺复苏的各个阶级,最后采用情境教学法,分情景设计、情境带入、情境运用三个阶段进行培训,模拟急救现场,学生进行对高端模拟人的徒手心肺复苏。教师在观看模拟抢救之后逐个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笔者在心肺复苏教学中,采用统一讲义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创造的临床模拟场景把心肺复苏整个过程程序化、熟练化,纠正错误,反复练习,最终达到实践中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的目的,最后进行理论以及操作考核,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3-14.

[2] 唐从耀,毛志森,张运忠.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273-274.

篇5:心肺复苏讲义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B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篇6: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某高校2012级护理专科护生207人为研究对象, 学制均为3年, 其中女生201人、男生6人。选取的研究对象已完成《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吸氧、铺麻醉床、导尿等部分护理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 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讲授流程为 (1) 授课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心肺复苏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2) 带教教师演示整个操作流程。 (3) 将操作步骤分解讲述并告知护生每个操作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 (4) 带教教师带着学生回顾整个操作流程、要点。 (5) 随机安排一名护生进行预回视。 (6) 将小班护生随机分为6组, 每组选出组长1名, 并告知护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相互监督、纠正错误的操作手法, 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 激励学生竞相学习。 (7) 护生在练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进行巡视, 将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及时纠正。 (8) 安排护生逐个回视, 检测学习效果;在回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9) 总结护生操作情况。

1.2.2 分组方法

将207名护生随机分成9组, 每组选1名组长进行“小班制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学号将本组学生再次划分成6小组, 每小组由组员推荐1名学生任小组长。

1.2.3 评价方法

(1) 课堂评价: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实验教学结束后, 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训练习。练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逐个回视并选取若干学生与带教教师共同担任评委, 对回视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打分测评。评价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指出学生在操作回视过程中的不足, 以使其及时纠正。 (2) 课后评价:课后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查看、评价心肺复苏术的实验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分析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环节、原因及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课后回视中, 颈总动脉定位方式、气道的打开、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率较高, 错误包括操作步骤遗漏、时间观念不强、推理理念淡薄。

3 常见错误分析

3.1 颈总动脉的触摸

在颈总动脉触摸过程中, 207名护生中共有123人颈总动脉触摸不规范, 其中触摸手法有误者32人、触摸位置有误者106人, 为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错误率最高的一个环节, 见表1。颈总动脉的触摸手法简单, 但是其判断结果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要不要做或者继续做心肺复苏。发生错误的原因有: (1) 未充分认识到颈总动脉触摸的重要性, 定位随意, 以至出现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2) 解剖学知识掌握欠佳, 不能准确定位。

3.2 人工呼吸

在人工呼吸这一环节中, 207名护生中共出现人工呼吸失败152人, 见表1, 其中气道未打开53人 (26%) 。发生原因如下: (1) 手法有误、气道未打开。在所有气道未打开的53人中, 36人手法有误, 不符合正确打开气道的标准, 导致气道无法打开。 (2) 操作手法不连贯, 打开的气道再次复原。53人气道未打开的案例中共有17人出现此种情况。口对口人工呼吸中, 操作者的口唇未完全包绕被操作者的口唇者99人 (48%) 。发生原因如下: (1) 护生大多为女生, 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不情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模拟训练, 缺乏练习。 (2) 手法不正确, 导致患者的嘴被分开的过大或自己的手所放置的位置不当, 使操作者的口唇未将被操作者的口唇完全包绕。

3.3 操作步骤遗漏

在心肺复苏实训、回视过程中, 护生出现操作步骤遗漏现象很普遍, 207名护生中共有162人 (78%) 出现操作步骤遗漏的现象。主要遗漏的内容包括:查看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时间, 207名护生中遗忘看时间者117人 (57%) ;启动EMS, 207名护生中遗漏启动EMS者46人 (22%) ;去枕以及评估患者所趟的平面是否为坚硬的平面。主要原因如下: (1) 操作步骤不熟练。 (2) 没完全认识到每一步骤的具体作用及重要性。 (3) 训练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练习而忽略了其他步骤的重要性。 (4) 由于心肺复苏这一操作所具有的特点, 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争分夺秒, 使得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遗漏操作步骤的现象普遍存在。

3.4 胸外心脏按压

207名护生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有27人 (13%) 胸外心脏按压不达标, 主要包括按压深度不够、按压频率不足、手法不正确、用力方式不正确等。主要原因为: (1) 护生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用力部位不正确, 在胸外心脏按压时正确的按压方式为利用操作者上半身体重, 肩部、臂部肌肉垂直下压[1]。但部分学生在下压时, 使用手臂力量下压, 用力突然, 单纯地使用臂力下压易造成被操作者胸骨的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操作者易疲劳。 (2) 207名护生中36人出现按压频率不均匀现象, 主要由于护生缺乏练习及按压时未喊号子。 (3) 定位不准确、按压手法不规范。

4 措施

4.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教学效果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 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作为带教教师, 进行心肺复苏教学时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过程中重在阐述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复苏成功的有效指征, 相关理论应适当精简;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方法。笔者在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讲授过程中采取情景模拟及竞争式教学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消除护生自主练习初期存在的问题

实验讲授结束后, 安排护生分组练习, 在自主练习初期, 带教教师须严格监督, 发现护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规范的操作应及时给予纠正, 将不规范的手法消除在初始阶段, 防止护生产生“习惯性错误”的手法, 影响训练效果。

4.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护生加强心肺复苏的理论学习, 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理论知识是护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学习的前提条件。在示教演示前和学习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时, 应加强相关解剖学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解读面颅骨、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方面相关解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结合解剖学知识多次示范触摸颈总动脉、开放呼吸道、胸外心脏按压等错误率较高的操作, 反复强调出现错误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降低操作的错误率。

4.4 教师监督与学生监督相结合

护生分组练习过程时, 带教教师可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教学班护生平均分组, 训练前告知所有护生在训练时应相互监督、发现不规范的手法相互提醒、纠正, 共同提高, 形成带教教师与实训护生共同监督的良好监督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带教教师不能全程、逐一监督的不足, 提高训练效果、教学质量。

4.5 增强服务意识并培养护生爱伤观念

带教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加强护生服务意识、爱伤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时间观念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 在演示过程中做到争分夺秒, 注重节奏的把握, 整个操作过程有快有慢。如进行意识、动脉搏动的判断时一定要慢下来, 不可求快,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操作者做心肺复苏或者要不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等操作环节时, 一定要有紧迫感, 让护生感觉到逼真的操作氛围, 让护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及抢救生命的神圣性, 培养、增强护生的爱伤观念。

4.6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引导护生自主学习, 同时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护生实训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学习气氛, 课堂应适当活跃, 但要防止过于活跃或过于呆板。

5 讨论与小结

心肺复苏作为急救措施中的一种, 需要一系列的评估指标和干预措施, 护士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和运用的好坏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2]。在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此项操作的重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爱伤观念。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以实践为主, 忌实验课教学中教授理论课内容过多, 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 影响护生对护理操作的掌握。在授课前多阅读相关的科研文献、学术报告, 了解学生的易错点, 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手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示教时强调判断的重要性。通过对操作对象的判断, 操作者才能决定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措施。护生忌不实地判断, 按操作流程僵硬的完成操作而对自己的操作对象的病情判断等认识不清。带教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反复强调操作中的易错点, 并安排护生在训练过程中把握一定的节奏, 在整个操作的各个环节快慢要合理分配。

摘要:目的:对某高校2012级专科护生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内容, 以期提高护生的操作水平、提高护理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对2012级护理专科学生讲授《201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术, 随机选取本年级护生207人, 分为9组, 在讲授及逐一回视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反思、总结。结果: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课后回视中, 颈总动脉定位方式、气道的打开、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率较高, 错误包括操作步骤遗漏、时间观念不强、推理理念淡薄。结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注意授课方式、时间的安排, 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手法, 训练结束后逐一回视, 再次纠正。

关键词:心肺复苏,专科,护生,对策

参考文献

[1]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et a1.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te science[J].Circulation, 2010, 122 (Suppl3) :S640-S934.

篇7:徒手心肺复苏讲义

[关键词]心肺复苏 教学 问题

[作者简介]覃英,女,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健康教育。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是患者最紧急的状态,病死率高。呼吸、心跳突然停止,使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大脑一旦发生缺血缺氧4~6分钟,脑组织即发生损伤,超过10分钟即可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徙手心肺復苏是现场急救的第一步,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及预后的关键。徒手心肺复苏术涉及面广。因为伤病员心跳、呼吸停止的第一目击者绝大多数是非医护人员,他们要在第一时间救助伤病者,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救护技术,所以应向全民推广徒手心肺复苏术。迄今为止,美国已有5000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即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调查显示,我国中学没有设置专门的急救课程,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直接导致我国目前院外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极低。学校救护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公民素质的最佳最根本途径,且教育成本低、效果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2009年11月根据2005年心肺复苏新指南对驾驶班2008级3个班共150个学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培训。采取多媒体讲座、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示范,经过培训,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但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1.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徒手心肺复苏这一技术包括:反应评估,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所以在实操之前讲解的理论知识涉及解剖学,如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及血液循环等。而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医师,没有必要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导致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出现听课不耐烦的情绪。造成学生对有效指征的判断及操作中并发症的观察没有全面认识,同时对操作的步骤和要领不能很好地掌握。

2.操作训练欠规范。在培训过程中发现此项操作错误共同之处在于:心肺按压频率太慢或太快,按压速度不均,开放气道手法不正确,心脏按压的姿势不正确,按压时胸骨下陷不到位及不合理的按压停顿,等等,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

3.缺乏时间观念。心肺复苏是项急救技术,必须争分夺秒,在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可能有50%的成功率,超过6分钟的成功率仅为4%,“4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但在操作中,学生没能体现“急”的意识,呼救时间过长,操作时慢条斯理、停停顿顿,显得拖沓,导致操作不合格。

二、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提起兴趣,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进行培训,首先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操作原理及各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因为他们对心肺复苏技术很陌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习,理解急救内涵。同时,借助投影仪、多媒体,以及网络等教学途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危重病人抢救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加强实践培训,提高操作规范性。我校利用“高级自动电脑复苏模拟人”进行操作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在模拟人上进行正规的心肺复苏术示范,然后进行分解、分组练习,要求每人分别操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并给予正确指导。比如,通畅呼吸道,常用仰头举颏法,正确的手法是:将食、中指置于患者下颌骨或下颌角处,使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呈90度角为宜;对颈椎损伤或疑似损伤患者正确的手法为托颌法,以免使头部后仰,加重颈椎损伤的危险性。在培训中严格把关,发现错误操作手法及时纠正并进行反复训练。

研究表明,按压频率过快是影响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种原因主要是操作者过于紧张引起,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从而能从容面对急救场面。所以,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3.注重抢救时效性。心肺复苏是一项挽救生命的技术,时间就是生命。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强调时间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操作不够熟练也是影响操作不紧凑、连贯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强化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通过对驾驶专业2008级3个班使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关对策,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水平,普及了急救知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等.救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廖琴等.简易标准化病人用徒手心肺复苏教学实践初探[J].实用预防医学,2005,(5).

[3]Clements R,Macrenzie R.Com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 .

[4]王玉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

[5]孟凡山等.急救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

上一篇:驻足那一刻我是夜空中的一颗偏星的情感美文下一篇:c文员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