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及电除颤

2022-07-20

第一篇:心肺复苏及电除颤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有3个步骤构成,分别为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简称心肺复苏ABC。

虽然是这样简称,但是现在心肺复苏的步骤已经把C步骤,也就是胸外心脏按压提到了第一位,也就是说在心肺复苏术中,胸外心脏按压是比较重要的。在判断完病人的意识状态之后,首先把病人马上摆放成复苏体位,同时注意颈部受伤患者的脊柱的保护;然后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简单的做一下呼吸道的清理,速度要快,紧接着马上为病人做胸外心脏按压。

做胸外心脏按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部位要准确:按压的部位一定要准确,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位置不准确,会损伤肋骨或者内脏;2.深度要适当: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太深会导致胸骨骨折,太浅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3.姿势要正确:两臂一定要伸直,不能弯曲,身体也不要前后摇晃,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4.频率要迅速: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这样才能达到按压的效果。

对于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以记住这四句话:捏住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缓慢呼气。首先鼻孔一定要捏住,防止气体从鼻孔跑出;对也要包住病人全口,同样是为了防止漏气;施救者不需要深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人工呼吸要求的潮气量是400~500ml;施救者呼气时一定要注意缓慢,不要过快。施救者在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胸部起伏情况,判断人工呼吸的效果。

心肺复苏术可以单人做,也可以双人合作。如果是单人做的话,必须先做胸外心脏按压30次,然后再做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是双人,也是要其中一人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再做2次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应该是30:2,儿童可以是15:2。

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一般做5个循环后,观察一下病人的面色,呼吸和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判断是否有继续心肺复苏的必要。待到病人面色恢复红润,有了自主呼吸,有规律的颈动脉搏动,就可以停止心肺复苏,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实施心肺复苏的步骤 (在所有操作前,一定要确认环境危险已经排除,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戴上安全手套,才能进行抢救。)

一、判断意识

先在伤病员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再轻轻拍伤病员的肩部,婴儿排击足跟。如伤病员对呼唤、轻拍无反应,婴儿不能哭泣,可判断其无意识。

二、立即呼唤

当判断伤病员意识丧失,应该求助他人帮助,在原地高声呼唤:“快来人!救命啊!我市救护员,请这位先生(女士)快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来救护。”

三、救护体位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若伤病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循环为了防止呼吸道被舌后坠或粘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致窒息,对伤病员应采用侧卧体位(复苏体位),分泌物容易从口中引流。体位应稳定,并易于对伤病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通常气道,超过30分钟,翻转伤病员到另一侧。

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病员,以免造成伤害,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病员,不要搬动和摇动以确定有头部或颈部外伤者等。有颈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

(一)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操作方法

1、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2、将伤病员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上伸直

3、将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

4、救护员一只手托住伤病员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插入远离救护员一侧伤病员的腋下或跨部

5、将伤病员整体地翻转向救护员侧

6、伤病员翻为仰卧位,再将伤病员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二)复原体位(仰卧式)操作方法

1、救护员位于伤病员的一侧

2、救护员将靠近自身的伤病员手臂肘关节曲置与头部侧方,伤病员另一只手臂弯曲置于胸前

3、把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膝关节弯曲

4、救护员用一只手扶住伤病员肩部另一只手扶住伤病员的膝部,轻轻将伤病员侧卧

5、将伤病员的手置于面颊上方,防止面部朝下,打开气道

6、将伤病员弯曲的腿置于伸直腿的前方

(三)救护员体位

救护员在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位于伤病员一侧,将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于(或位于)伤病员的肩、胸部,有利于实施操作。

(四)其他体位

头部外伤者,则是水平仰卧,头部稍稍抬高;如面色发红,则取头部脚底位;面色发青,取头底脚高位。

四、打开气道

伤病员呼吸心跳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后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病员的衣领、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污垢、土块、痰、呕吐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畅通。再将气道打开。

(一)仰头举颏法

1、救护员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分置于伤病员的前额,另一只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边线和地面垂直

2、救护员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二)托颌法(抬拉颌法)

1、救护员将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两侧

2、握紧伤病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颌

3、如伤病员禁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4、如果需要进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伤病员的鼻孔

5、此法适用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伤病员。

五、判断呼吸

检查呼吸,救护员将伤病员气道打开,利用视、听、感觉在10秒钟时间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病员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睛看胸部或上腹部随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如果胸廊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呼出,伤病员即不存在呼吸。

六、人工呼吸

救护员经检查后,判断伤病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

七、检查循环体征

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成人几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在5-10秒钟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心跳。

颈动脉:用一只手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中点内侧,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重指出,评估循环体征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及人工呼吸的反应。

1、对无反应、无呼吸的伤病员提供初始呼吸

2、救护员侧头用耳靠近伤病员的口、鼻、看、听、感觉有无呼吸或咳嗽

3、快速掌握伤病员的运动体征

4、如果伤病员没有呼吸咳嗽运动,应立即开始心外按压。 2005年心指南指出:非医务人员无须检查循环情况,2次人工通气后,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八、人工循环

救护员判断伤病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定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

九、注意问题

(一)心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是30:2

(二)按压频率:100次/分钟,压/放时间相等

(三)按压要领:用力下压,快速按压,不得冲击性按压

(四)五组30:2后应吹两口气,因之前吹的两口气属于判断是否是气道阻塞

(五)从判断意识到完成五组30:2,要在2分钟内完成

第二篇:心肺复苏

现场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的潘有龙,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救护培训并担任授课老师,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现场急救中的心肺复苏。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和看到这样的意外场景:

车祸后人被卡在车内;家中有老人晕倒在地;孩子溺水后获救已没有呼吸;房屋倒塌了有人被埋在下面;儿童吃果冻时被噎住了„„现实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常常在不经意间吞噬生命。在危急事件中,我们除了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急救人员赶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一位多年从事急诊的医生说,许多病人送到医院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回天乏术。有的因为不当的现场救护而二度受伤。

资料表明:事故发生后的4分钟至6分钟,在医学上被誉为生命救护的“黄金时间”。在人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瞬间内,对伤员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有效的生命支持,伤员的生存率可达43%。

急需扩大救护培训人群

其实,现场初级卫生救护技能并不复杂,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在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的今天,有识之士呼吁:卫生救护培训急需走进普通市民工作生活。建议把普及救护知识培训纳入全民灾害事故防范工作中,并作为一项安全生产规则推广。特别要在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驾驶员、导游、电力人员、学校师生中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据了解,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十分重视现场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美国经过救护培训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香港约为12%,德国设立了全民救护日。北京和上海、青岛等地已经把红十字应急救护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或政府应急救护体系,从而有效地降低灾害事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一、什么是现场救护?

任何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把危急病人送达医院或医疗急救系统到达现场都有一段漫长的等候期。在此期间,病人一旦出现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等症状,

超过医学上称之为“黄金时间”的4-6分钟,便会延误最佳急救时间,造成成终身残疾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现场救护培训就是进行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培训人员可以及时、正确地运用救护技能,挽救生命。根据医学知识和有关统计,在人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瞬间内(即4-6分钟),对伤员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则伤员的生存率可达43%

从理论上讲,所有意外事故受伤人员在兼而有之医院前都需要现场救护,包括溺水、触电、烧伤、摔伤、食物中毒及急性病症的发作。但从各地医院急诊室接诊的情况看,能幸运的得到现场救护的伤患者实在不多。

二、开展驾驶员进行现场救护培训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及国家有关规定

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是人类社会的第一要务,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的基石。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我省打造“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学习掌握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举措。

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和人口素质。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省的这项工作相对滞后,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一条短板。据了解,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公民学习掌握现场救护技能的比例达50%以上,而在我省,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

2006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09年之前,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以及运输、矿产开发、地质、建筑、电力等高危行业的初级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其它行业普及率逐年提高。

我省开展驾驶员救护培训,是根据国家红十字总会等15个部委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开展的。规定要求,我省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工作首先从驾驶员培训开始。在各级各类驾驶人员培训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科目一的要求,强化伤员救护知识的教学力度,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参加红十字救护培训。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从事客运经营的驾驶人员,要接受伤员救护培训,并通过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旅客急救基本知识考试”。

第三篇:小儿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

心肺复苏是包括采用一组简单的技术,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方法。

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 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一系列支持或恢复呼吸或心跳呼吸停止儿童的有效通气或循环功能的技能。任何一个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或非医务人员都可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它对伤病儿童的最终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当心跳呼吸停止或怀疑停止时,同样需要迅速将患儿送到能给以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医疗机构。

二、 高级生命支持:为心肺复苏的第二阶段,医护人员参与此时的抢救工作,并且常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辅助药物应用、输液、监护及必要的记录。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后对人工通气或用氧有反应、或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的时间<5分钟上,在复苏成功后神经系统正常的可性较大。

三、 稳定及复苏后的监护:指为使复苏后的患者稳定而进行进一步处理及监护。

病因

原因甚多,如新生儿窒息、婴儿猝死综合征、喉痉挛、喉梗阻、气管异物、(胃食管反流、严重肺炎及呼吸衰竭、脑干脑炎―――临床上最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过程等。高危因素包括:

1、 心血管系统的状态不稳定:如大量失血、难治性心衰、低血压及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

2、 急速进展的肺部疾病:如严重的哮喘、喉炎、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等。

3、 外科手术后的早期:如应用全身麻醉及大量镇静剂使患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射能力改变。

4、

5、 人工气道的患儿气管插管发生堵塞或脱开。 神经系统疾病有急剧恶化时。

另外,临床的一些操作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能加重或触发心跳呼吸骤停。包括:A:气道的吸引:能引起低氧、肺泡萎陷及反射性心动过缓。B:不适当的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翻身、吸痰等),可使更多的分泌物溢出,阻塞气 ,也可使患儿产生疲劳。C、任何形式的呼吸支持的撤离:使患者必须从以前的人工呼吸转变为自主呼吸做功,如降低吸入氧浓度、撤离CPAP或机械通气、拔除气管插管等。D、各种操作:如腰穿、鼻胃管的放置、气管插管操作。E、高危患儿由于吞咽-呼吸不协调也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临床表现:突然的昏迷,部分有一过性抽搐,呼吸停止,面色灰暗或发绀,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如做心电图可见等电位线、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等。

诊断并不困难,一般在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搏动消失即可诊断。

治疗:

按常规推荐用A-B-C-D-E方案。

1、 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A):小儿低氧血症和呼吸停止可引起或造成病情急剧恶化和心跳呼吸停止。因此建立和维持气道的开放和保持足够的通气是基本生命支持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去除气自道内的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有休件时予口、鼻等上气道吸引。异物吸入是儿童常见的气道阻塞原因,复苏时应予考虑,尽可能去除气道异物。将患儿头稍向后仰,抬高下颌,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将头向背部倾斜并处于正中位,颈部稍微伸展,即嗅气位。用另一只手的几个手指放在下颌骨的颏下,提起下颌骨身外上方,注意不要让嘴闭上或推颌下的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当颈椎损伤完全不能运动时,通过提下颌来开通气道。也可放置口咽管,使口咽部处于开放状态。

2、 建立呼吸(Breathing,B)

气道通畅后,患儿可能出现自主呼吸。如仍无自主呼吸时应采用人工辅助通气,以维持气体交换。对于新生儿,如无自主呼吸或为无效喘息、有自主呼吸但心率<100次/分、在80%浓度的氧气吸入后仍有中心性紫绀时即可进行正压通气复苏。常用方法有:

(1) 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法适合于现场急救。操作者先深吸一口气,如患者是1岁以下婴儿,将嘴覆盖婴儿的鼻和嘴;如果是较大的婴儿或儿童,用口对口封住,拇指和食指紧捏住患儿的鼻子,保持其头后倾;将气吹入,同时可见患儿的胸廓抬起。停止吹气后,放开鼻孔,使患儿自然呼气,排出肺内气体。重复上述操作,儿童18~20次/分,婴儿可稍加快。口对口呼吸即使操作正确,吸入氧浓度也较低(<18%),操作时间过长,术者极易疲劳,也有感染疾病的潜在可能,故应尽快获取其他辅助呼吸的方法代替。

(2) 复苏囊的应用:在多数儿科急诊中,婴幼儿可用气囊面罩进行有效的通气。常用的气囊通气装置为自膨胀气囊,递送的氧气浓度为30%~40%。气囊尾部可配贮氧装置,保证输送高浓度的氧气。带有贮氧装置的气囊可以提供60%~95%浓度的氧气。气囊

常配置有压力限制活瓣装置,压力水平在30~40cmH2O。将连接于复苏皮囊的面罩覆盖于患儿的口鼻。正确的面罩大小应该能保证将空气密闭在面部,从鼻梁到下颏间隙盖住口鼻,但露出眼睛。用一只手将面罩固定在口鼻并将头或下颌向上翘起。对婴幼儿,术者

4、5指钩住下颌角向上抬,第3指根部抵住下颌,保证面罩与面部紧密接触。在面罩吸氧时,一定程度的头部伸展能保证气体通常。婴儿和幼儿要最好保持在中间的吸氧位置,而不要过度伸展头部,以免产生气道压迫梗阻。在上述操作时应观察患儿的胸廓起伏以了解辅助通气的效果;如无有效通气(表现为胸廓抬动不明显)应考虑是否存在气道梗阻,如气管异物仍未排除等。

对于新生儿复苏的用氧问题:采用空气(21%氧浓度)复苏可能与100%氧同样有效,甚至更为有利。可在开始用空气复苏,如在生后90秒后无改善,则改为100%氧复苏。

(3) 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法:当需要持久通气时,或面罩吸氧不能提供足够通气时,就需要用气管内插管代替面罩吸氧。小于8岁的患儿不用带囊气管内插管,大于8岁患儿用带囊插管。插管内径的大小可

用公式进行估算:内径(cm)=(16+患儿年龄)/4。插管后可继续进行皮囊加压通气,或连接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在气道通畅和建立了有效通气后应检查脉搏,如无脉搏,应给以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指证是:新生儿心率<60次/分;婴儿或儿童心率<60次/分伴有灌注不良的体征。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新生儿或小婴儿按压时可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将另一手两手指置于乳头下一指处进行按压,或两手掌及四手指托住两侧背部,双手大拇指按压。对于1~8岁的儿童,可用一只手固定患儿头部,以便通气;另一手的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避开剑突),手掌根部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一致。对于年长儿(>8岁),胸部按压方法与成人相同,应将患儿置于硬板上,将一手掌根部交叉放在另一手背上,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每次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1/3~1/2,频率在新生儿、婴儿和儿童为100次。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在新生儿为3:1,<8岁为5:1;>8岁为15:2。按压后1分钟判断有无改善,观察颈动脉(对于1~8岁儿童)、股动脉搏动,瞳孔大小及皮肤颜色等。在临床上当触及大动脉搏动提示按压有效;如有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其值上升也提示有效。

4、 药物治疗(Drugs,D):大多数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在呼吸道通畅,呼吸建立后心跳可恢复。如胸外心脏按压仍无效,可试用药物。在心跳骤停时,最好静脉内给药,但由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有些药物可在气管内给入,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其中肾上腺素是最常用的药物。儿童气管内用药最佳剂量尚不肯定,气管内用药剂量应比静脉内用量大,才能达到同样的疗效。药物从骨髓腔注入能很好地吸收,骨髓腔内注射与静脉内注射效果相同。常用药物有:

(1) 肾上腺素:儿科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和心动过缓,肾上腺素有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首次剂量:0.01mg/kg,(1:10000溶液0.1ml/kg),静脉或骨髓腔内给以;第二剂和以后的剂量可与首剂相同,也可用1:1000溶液、剂量为0.1~0.2mg/kg;气管内给药剂量为0.1mg/kg。上述给药可间隔3~5分钟重复1次。

(2) 碳酸氢钠:儿科患者中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快速有效的通气对于控制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很有必要。在心脏骤停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并不一定能改善预后。碳酸氢钠应用可促进CO2生成,而CO2比HCO3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可以引起短暂的细胞内酸中毒,从而导致心肌

功能不全。鉴于这些潜在的不利因素,对于轻、中度酸中毒、特别是有通气不足存在时,不宜使用碳酸氢钠。而改善通气和扩容改善循环一般可以解决酸中毒问题。碳酸氢钠在较长时间的心脏骤停患儿可考虑使用,其剂量为1mEq/kg,可经静脉或骨髓腔给予。当自主循环建立后及抗休克液体输入后,碳酸氢钠的用量可依血气分析的结果而定。

(3) 阿托品:应用指证:低灌注和低血压性心动过缓、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迷走神经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的少见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抗胆碱酯酶类药中毒等。剂量:0.01~0.02mg/kg,静脉、气管内或骨髓腔给药,间隔5分钟可重复使用。最大剂量儿童不能超过1mg,青少年不超过2mg。

(4) 葡萄糖:在婴幼儿心脏复苏时,应快速进行床边的血糖检测,有低血糖时应立即给葡萄糖;当无血糖监测条件而患儿有低血糖症状或临床怀疑低血糖时,也可给以葡萄糖。剂量:0.5~1.0g/kg,以2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对于新生儿,可用10%葡萄糖液1ml/kg静脉注射。

(5) 钙剂:仅在疑有低钙血症时才可给钙剂,在治疗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也可考虑使用。对心跳已停搏者不适用。剂量:葡萄糖酸

钙100~200mg/kg(10%葡萄糖酸钙1~2ml/kg)或氯化钙10~30mg/kg(10%氯化钙0.1~0.3ml/kg)。

(6) 利多卡因:当存在室颤时可用利多卡因。剂量:负荷量为1mg/kg,给负荷量后即给静脉维持,剂量为20~50ug/(kg ▪ min)。

(7) 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在新生儿,纳洛酮仅用于在正压通气后心率和皮肤颜色正常而患儿仍有呼吸抑制,同时患儿母亲在分娩前4分钟内有使用过阿片类药物者。常用剂量为0.1mg/kg,静脉或气管内应用,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最大剂量为2mg。

5、 电击除颤复律(Electricity,E):尽管患儿可能无基础心脏疾病,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当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用电击除颤复律。

6、 其他治疗:对复苏后患儿出现的低血压、心律失常、颅内高压等应分别给以预防及处理。

第四篇:心肺复苏演练

2017年明水县妇幼保健院 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院内、妇科医疗护理应急救治反应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在抢救中协调和应变能力,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7年1月11日-1月20日, 在我院妇产科病房,对我院内科、妇产科医务人员(医生、护士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参加人员共18人,人人严格按照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演练。

一、演练的目的和原则

检验我院的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工作准备情况。及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掌握程度。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本次应急演练活动,医院成立院应急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郭中兴

副组长 :李洪友 刘 霞

成 员 :临床内科、妇产科所有医务人员均参与。

三、演练内容:本次演练科目: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四、院领导班子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发现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进行救治,分秒必争,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此次演练,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点及操作要点的掌握,并演练了科室间密切协作与配合,医务人员对抢救流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急救操作,强化在抢救中通用知识及操作要点,做到了对心肺复苏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

五、这次演练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 但在演练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1月22日

护理部

第五篇:徒手心肺复苏

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判断复苏成功标准。

2、熟悉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 教学内容及分配时间:

1、心肺复苏初步认识。(五分钟)

2、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十分钟)

3、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十分钟)

4、判断复苏成功标准。(五分钟) 重点: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时应实施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丧失泵血功能,导致全身各组织严重缺血、缺氧。

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呼吸停止、气管异物、气道阻塞等,冠心病是猝死最常见原因,其中70%死于医院外

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到2小时。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股动脉和颈动脉的搏动消失,凭这两点即可肯定心脏骤停的诊断。 此外还可能有瞳孔扩大、喘息、发绀、呼吸停止等征象。 心肺复苏的意义,时间就是生命:

在常温情况下

心跳停止3秒钟时病人感头晕,

10~20秒钟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

60秒钟后瞳孔散大,呼吸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秒钟后停止

4~6分钟后大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

急救“黄金时间”,是指呼吸、心跳骤停后的4~6分钟。如果病人在4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成活率>60%;一旦超过6分钟,成活率<10%;超过10分钟,几乎无存活可能。

二、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

1、判断环境,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救助。

2、判断被救人的意识呼吸是否正常。

3、进行呼救,拨打120,放置病人呈仰卧位,注意保护病人颈椎。

4、判断是否心脏骤停。

5、胸外按压。

6、畅通呼吸道。

7、口对口人工呼吸。

三、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图文结合,更直观。具体见PPT13~18页。

四、判断复苏成功指征:

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

能触摸大动脉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

神志: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瞳孔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活动。

终止复苏指征:

1、脑死亡

2、无心跳及脉搏

3、有以上两点条件,再加上已做CPR30分钟以上。

复苏是一种义务:

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人救活,更要救一个重新进入人类社会的人。

上一篇:心肺复苏学习心得下一篇:消防安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