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

2024-05-03

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共12篇)

篇1: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

浅谈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和技巧

松阳一中 占悠

在英语高考中,阅读理解题历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理解题答得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考生在高考中成绩的优劣程度,并观照出考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乃至英语学科水平的高低。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这话不无道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的相关信息

准确把握考查要求,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于提高应试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做好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应当关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并注意揣摩其中的隐含信息。

1、考试说明中传达出的信息。阅读理解作为一个以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基础的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考查目标: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概念;

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

4、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做出推理判断;

5、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的含义。综合起来,也就是要考查学生在摄入文本信息、推断生词词义、理解文章主旨、推敲文章细节、解析语篇结构、进行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培养学生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的理念。

2、考查题型中传达出的信息。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题来看,主要不外乎四种题型:一是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的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试题通常针对整篇文章或某个段落提问,常见的提问方法有:“What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text? The mai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text is„..What might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等。二是事实细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阐述主题的细节与具体事实的把握能力。这种题目往往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地点、时间、有关的数字数量、特征及某个细节提问,要求考生回答何时、何地、何因、如何、多少等相关的问题,或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正误判断等。这类题目属于浅层理解题,难度较小,考生只要认真仔细,抓住相 对应的信息,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三是推理判断题,往往从常识和跨文化差异的角度,考查学生利用文章信息对文章中人或事物的特征、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方向进行预测和推断的能力。该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和信息加工,对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目的、性格特征以及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做出合理的推断。这类试题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推理和判断才能得出答案,难度较大。四是词义猜测题。往往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某个词或词组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常识或上下文来猜测词义的能力。与推理判断题一样,这类试题的答案也必须利用已知的相关信息进行猜测判断,具有一定难度。

3、高考试题中传达出的信息。通观2007年浙江卷英语高考试卷的五篇阅读材料,与往年相比,进一步强化了三方面的倾向:从体裁上看,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品文居多,故事性文章锐减,进一步突出了立足语境、强化语用的倾向。从题材上看,选材更加生活化,更多地关注与当今社会、生活、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的话题,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人生哲理、生活态度、跨文化交际、做事能力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很强。如第一个语篇描述Arthur Bonner从一个囚犯到名人的人生蜕变,不失为一篇生活教育的优秀素材。第二个语篇从科学工作者对失语症患者辨别说话者是否真实表达自己情感的研究,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特别是第三个语篇,是一则基于Google情景的网络语言材料——有关北京2008奥运的介绍,显得非常新颖。从考题设计上看,试卷的阅读量和试题难度都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更强调在关注表层语义的同时,要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对语篇中包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综合理解和推断能力。

二、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和技巧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查,将在总体保持阅读量、题型结构和试题难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日益突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更多地关注语言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鉴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以下应试建议:

1、立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阅读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而言,顾名思义,只有把语篇“阅读”深、“阅读”透,才谈得上“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的应试水平。而其 他试题的完成,同样离不开阅读的功夫。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和强化一个意识,即阅读理解题的最根本的应试对策就是强化阅读,要坚持以阅读为本,通过强化阅读训练,积累词汇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把加强阅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和应试策略。

同时,今年英语卷的素材大多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和英语国家中学生经常阅读的书刊,题材涵盖人文、科技、社会、教育、文化、环保、体育等方面。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所选语篇还突出了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蕴涵道德寓意的科普文章,有描写价值观形成的个人成长故事,有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选择的实用性广告,尤其是任务型阅读中的英语刊物介绍等资料均是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关联度非常密切。像第四个语篇,从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这一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所常用的人际交往手段,体现心灵沟能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增进友谊,加深理解的重要性。“Tell a story and tell it well, and you may open wide the eyes of a child, open up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a business, or even open people’s mind to another culture or race.”这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互相交流的意识有很大的启示。任务型阅读就像题目要求的那样,选出Cathy、Jason、Kate、Wayne、Frank各自所需的杂志,其语言的实用性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阅读的训练上,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真实的,富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语料来开展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应试效率。

2、针对考题设计的类型和特点,强化解题的技巧训练。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是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重要方法。针对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测试特点,学生应注意掌握好以下几种技巧:

一是“查阅”的技巧。即不通读全文,快速、从语篇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如寻读、略读等。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可以先读考题,看清题干的意思和要求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没有必要每词、每句必要,只要能回答问题即可。如今年浙江卷C 篇文章的四个考题,就可以通过“寻读”、“略读”找出正确答案。

二是猜测生词的技巧。生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理解的生词;一类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对于第一类生词,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对于第 二类生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推测词义:

(1)利用构词法。合成(compounding)、转换(conversion)、派生(derivation)、词缀(affixation)等有助于确定词义。如:2007年浙江卷E篇中,“My mother, dissatisfied with my father’s plain workman’s life.” 单词dissatisfied,除去前缀“dis”剩下“satisfied”是“满意的”的意思,“dis”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那么“dissatisfied”的意思就是“不满意的”。

(2)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如浙江卷E篇中,For several hours I made myself highly visible, making sure everyone could see me and the heavy black letters on the bag that said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通过后文的“making sure everyone could see me ”可猜出“visible” 是“可见的”意思。

(3)通过原文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如:“Today young couples who are just starting their households often spend lots of money on appliances, for example, washing-machines, fridges and color TVs.”由后面的举例(for example)可知,“appliances”是一类家用电器。

(4)用对比和转折方法猜测。英语中副词和短语 while, however, rather than, unlike, yet, but, instead, on the other hand等,常出现在某一生词的前面或后面,由此可推测词义。如:Mary is loquacious while her husband is the silent type.通过silent(寡言的)的对比,可猜出“loquacious”是“语多的、饶舌的”意思。

(5)利用说明词义的同位语或定语等猜测词义。如:Numbers such as and are called whole numbers, or integers.句中“whole numbers ”与“integers”同义,由前者可知后者意思为“整数”。

三是判断文章标题的技巧。揭示话题和中心内容是确立标题最基本的要求。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确切,就是指标题应切合文章的内容。(2)鲜明,就是指标题应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3)简洁,就是指标题用语精练,高度概括。如2007年浙江卷A语篇后面有这样一道考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A Promise to Mom B、A Man Saved by Butterflies C、A Story of Butterflies D、A job Offered by Dr.Mattoni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确定答案是B。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虽然文章提到了Butterfly和Dr.Mattoni,但主要叙述的是Arthur Bonner因为Butterfly而改变一生的故事。第二,它表明了Arthur Bonner和 Butterfly的关系。第三,它用语精练,高度概括。

四是总结文章中心的技巧。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难以在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必须通过概括提炼才能提炼出来。如2007年浙江卷D篇文章的第55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通读全篇,我们可知,全文从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这一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所常用的人际交往手段,体现心灵沟能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增进友谊,加深理解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得出答案是D:Storytelling helps people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others.五是揣摩作者的态度、意图、观点及文章深层含义的技巧。把握作者的态度、意图、目的,推测文章的深层含义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往往需要在整体理解文章或段落及其特定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由表而知里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如 2007年浙江卷B篇第47题:“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text?”要准确找出答案(D:People poor at one thing can be good at another.),就必须进行这样的逻辑推理。

六是理解段落或句子深层含义的技巧。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与归纳段落的大意有所不同。归纳段落大意是总结概括,而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则是透析语义,即透过字面意思去看深层含义。如2007年浙江卷D篇第52题:“What do we learn about American storytellers from Paragraph 2?” 因为文章第二段讲述的是美国人认为storytelling不仅对儿童教育有帮助,而且有助于成人理解自己和不同文化的他人,所以答案是D:they find storytelling useful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3、着眼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锻炼。高考阅读理解题,无论是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还是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特别的像推理判断题,更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 开展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创设特定的语境,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仔细揣摩作者的态度、意图、目的和文章叙述的思路,要多问几个“Why”,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在阅读理解题的训练中,要多做揣摩有关作者的意图及理解文章或语句深层含义的题目,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和掌握解题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在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理解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对一篇文章作多维度的解读,进而得出最佳理解;对一个题目的解答,也要鼓励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寻找和总结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发散式、开放式的创新思维训练,避免学生在解题时产生“一条道走到黑”困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英语的阅读理解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较好的阅读技巧,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思维品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厚实的阅读积累、扎实的语言知识、熟练的文体知识、广泛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积极的阅读态度之上的,只有奠定了各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才能在高考的阅读理解测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英语》

3、《 NMET阅读理解应试技巧谈》,载《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2006-2007学第3期

4、《从阅读理解的测试模式谈阅读策略》,载《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 2006-2007学第28期

5、《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点拨》,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4月

6、《英语阅读中猜测生词的技巧》,载《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2005-2006学第36期

篇2: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

(一)高考应试心理、策略、技巧

高考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同时,也取决于临场的发挥,高考的特点是以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一次性选拔,这就使得临场发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和总结临场解题策略,进行应试训练和心理辅导,已成为高考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运用数学高考临场解题策略,不仅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合理丢分和计算失误及笔误,而且能运用科学的检索方法,建立神经联系,挖掘思维和知识的潜能,考出最佳成绩。

1、提前进入“角色”

高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

1.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准考证、手表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这些你记住了吗?)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启动你的思维)

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2、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情绪乐观、思维活跃、适度焦虑、激发动机、积极暗示、挖掘潜能、体育锻炼、心境乐观、学习之余学会休闲。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①转移注意法:避开监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回忆考试原则,有效得分时间。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3、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摸透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以保证有良好的开端之后做一题得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稳拿中低,见机攀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4、信心要充足,暗示靠自己

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不能急。对于海中的学生要求做到:坚定信心、步步为营、力克难题。考试全程都要确定“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的必胜信念,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5、八先八后

在通览全卷,将简单题顺手完成的情况下,情绪基本趋于稳定,大脑趋于亢奋,此后七八十分钟内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季节了。实践证明,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只能拿下大部分题目或题目的大部分得分。因此,实施“八先八后”及“分段得分”的考试艺术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2.先熟后生。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策略,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3.先同后异。就是说,可考虑先做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这样思考比较集中,知识或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一般说来,考试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转移,思考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必须进行从这一章节到那一章节的跳跃,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和过陡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

4.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5.先点后面。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

6.先局部后整体。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从最初的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还有像完成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分类讨论,反证法的简单情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产生顿悟,形成思路,获得解题成功。

7.先面后点。解决应用性问题,首先要全面审察题意,迅速接受概念,此为“面”;透过冗长叙述,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重点数据,此为“点”;综合联系,提炼关系,依靠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此为“线”。如此将应用性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当然,求解过程和结果都不能离开实际背景。

8.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八先八后,要结合实际,要因人而异,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

6、一细一实

就是说,审题要细,做题要实。

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凡是题目未明显写出的,一定是隐蔽给予的,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不要怕慢。

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啰嗦重复,尤忌画蛇添足。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而严谨。

7、分段得分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鉴于这一情况,高考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其实,考生的“分段得分”是高考“分段评分”的逻辑必然。“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

2.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①缺步解答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②跳步答题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卷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③退步解答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如果你一时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参变量退到常量,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

④逆向解答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

⑤辅助解答

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既必不可少而又不困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

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有些选择题,“大胆猜测”也是一种辅助解答,实际上猜测也是一种能力。

8、以快为上

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至三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

9、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10、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高考是限时限量的选拔性考试,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大小22个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继各步的解答。所以,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提高成功率。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篇3:谈高考物理应试技巧

一、审题能力

(一) 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的已知条件, 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 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不加重视。忽略了它们, 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 思维变得混乱。我们来看一道08年的重庆高考题。

某地区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km/s和

9km/s。一种简易地震仪由竖直弹簧振子P和水平弹簧振子H组成。在一次地震中, 震源地地震仪下方, 观察到两振子相差5s开始振动, 则 ()

A.P先开始振动, 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B.P先开始振动, 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C.H先开始振动, 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D.H先开始振动, 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这一道题很多考生选成了B, 错误原因就在于对关键词“相差5秒开始振动”理解不当。想当然的认为纵波比横波快5km/s, 时间是5秒, 距离当然是5km。实际上这5秒是相差的时间, 不是运动的时间, 其实纵波4秒就已经传到地震仪了!因此, 希望同学们养成边读题边勾题目里的已经数据和关键词语的习惯, 特别是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多加留意, 正确答案为A。

(二) 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 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我们来看一道06年的重庆高考题。如图所示, 半径为R的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小球A、B质量分别为m、βm (β为待定系数) 。A球从左边与圆心等高处由静止下滑, 与静止于轨道最低点的B球相撞, 碰撞后A、B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均为, 碰撞中无机械能损失.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 (1) 待定系数β; (2) 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小球A、B各自的速度和B球对轨道的压力; (3) 小球A、B在轨道最低处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各自的速度, 并讨论小球A、B在轨道最低处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各自的速度。

该题隐含条件有两个:1、A与B第一次碰撞后速度必然反向, 2、待定系数β〉1

为什么呢?1、如果A速度不反向必然和B以相同速度达到同一高度, 碰撞中必然有机械能损失。2、既然碰撞中无机械能损失, A速度又反向, A的质量必然比B小。

(三) 排除干扰因素

题目中的干扰因素我把它称之为“迷你条件”, 目的就是迷惑你, 我们来看06年一道重庆高考题。

两根相距为L的足够长的金属直角导轨如图所示放置, 它们各有一边在同一水平面内, 另一边垂直于水平面.质量均为m的金属杆ab、cd与导轨垂直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杆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导轨电阻不计, 回路总电阻为2R。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ab杆在平行于水平导轨的拉力作用下以速度v1沿导轨向右匀速运动时, cd杆也正好以速度v2向下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b杆所受拉力F的大小为

B.cd杆所受摩擦力零

C.回路中的电流强度为

D.与v1大小的关系为

这一道题里“cd杆也正好以速度v2向下匀速运动”, 很多考生就认为这个闭合电路里有2个等效电源, 于是选择了错误答案C。实际上cd杆的速度v2是解题不需要的, 根本用不到!正确答案为A D。

二、答题能力

要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在历年的高考阅卷过程中, 都会出现较多的学生由于书写或解题不规范而丢分的现象,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就务必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规范的解题过程。

第一, 尽量用常规方法解题。有些考生解题时不从常规的方法入手, 而是为图简便而用一些特殊的、奇怪的方法, 这虽然没错, 但阅卷老师短时间不易看清, 有可能影响得分。第二, 分布列式, 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由于高考的评分方式是分布给分, 写出每一个过程对应的方程式, 只要说明、表达正确都可以得相应的分数, 有些学生喜欢写出一个综合式, 或是连等式, 这种方式很不好, 因为只要发现综合式中有一处错, 全部过程都不能得分。所以对于不会解的题, 分布列式也以得到相应的过程分, 增加得分机会。第三, 必要的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有的考生解题是从头到尾只有方程, 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程中使用的符号表示什么不写清楚;有的考生则相反, 文字表达太长, 像写作文, 关键方程没有列出, 既耽误时间, 又占据了答卷的空间。以上两种情形都属于极端的做法, 会导致丢分。因此, 提倡考生在答卷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关键处配合图示说明并结合物理方程式。第四, 计算题的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式, 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最后结果的表达式占有一定的分值, 结果表达式正确而计算过程出错, 只会丢掉很少的分。若没有结果表达式又出现计算错误, 会丢掉很多的分。第五, 对没有任何思路或时间不够的计算题, 可以把自己知道的相关的公式都抬上去, 千万别留空白。因为评分标准是按公式、方程给分, 有可能你写的公式就可以得1分, 要知道在高考场上多得1分也是胜利!

三、合理安排理综答题时间的能力

篇4: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

能阅读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历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特点及2000年题目预测

(一)历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特点

高考阅读中,选择文学作品作阅读材料的次数不多。1991年选了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1998年选了现代作家宗璞的《报秋》,2000年选了鲍昌的《长城》,2001年选了外国散文《门》。考查内容涉及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表达技巧、语句理解等方面;考查形式渐趋稳定,基本上以主观题为主。1998年阅读题四个大题中需要以文字表述作答的就有三个,其分值占阅读题满分(18分)的85%,2000年、2001年也如此。试题特点体现了既有利于中学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原则。

1.选文典型、文学性强

从几次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情况看,选文多是语言生动流畅、描写细腻准确、感情真挚含蓄、风格朴实清新,景、情、理俱佳的叙事性散文;作者多为现当代中外名家,这与中学课本中选编的散文篇章特点相吻合,符合中学生阅读鉴赏的实际水平,体现了“材料在课外、能力在课内”的原则。比如读《长城》,我们可以联想中学课本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茅盾的《风景谈》、峻青的《雄关赋》等。

2.鉴赏评价,重点突出

从考查内容上看,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直接评价的试题不多,大部分试题侧重于表达技巧的鉴别、赏析和评价,其中又以修辞格、表达方式的运用为重点。如1998年第30题,2000年第21题考了比喻;1998年第29题考了反复;2000年第24题又涉及到借代和反复。在表达方式上设题更多。2000年第22题考查人称变化对文章的作用;1998年第28题考了衬托;1991年第30题、1998年第30题考了比较;1991年第29题、2001年第24题则涉及到象征。这些试题体现了明确的命题思路:以感性鉴赏为主,理解评价为辅,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等等。

3.能力考查,难点突出

高考阅读所考查的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关键性的词语的理解与阐释,重点句子语意的把握与感悟,语段篇章主旨的归纳和概括,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与评价等能力都有涉及。从考查结果看,考生失分最多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对重点语句要旨的把握与感悟,一个是对篇章主旨、表达技巧的整体鉴赏评价。如:2001年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抽样统计表明,该题得分率仅为o.27(平均得分1.64分),鉴赏评价题得分率为0.58。

(二)2002年高考阅读命题趋势

高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说:“在高考中,以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阅读,指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应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包括除文学作品以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偏重于逻辑思维。”这说明,阅读由原来的文体划分,变为以思维特点划分。今后命题要重点强化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形象思维”的考查,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的命题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大类中,考查散文依然是首选。一方面,高考命题对散文体裁已经积累了经验,“稳定为主,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更增加了其可能性;另一方面,诗歌鉴赏在第1卷中地位稳定,而小说、戏剧要考节选,则必是新大纲规定的篇目,但2002届考生并未使用新教材,选作阅读材料的可能性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题《黄土》基本上是按小说的要求设题,而小说又是中学课本中选编数量仅次于散文的另一重要文学体裁,历年高考又从未涉足,备考训练时应予以注意。

三、文学作品阅读应掌握的要点及应试技巧

(一)阅读要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不仅指词语的基本含义,更指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多重义、双关义、潜在义等。正确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如2002年第25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却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段中“归鸿”用词语的基本义,写现实;第二段中的“飞鸿”则用引申义,是历史的见证。其作用便可归结为①由现实追溯历史的过渡;②悠悠岁月的见证。

2.把握文章重要的句子

文学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因此,“重要”的句子往往是那些能表达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倾向且表达委婉含蓄的句子。要结合语境,弄清它们的隐含意义,才能正确把握。如2001年第23题,“(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句的理解。原文隐含的意义有:“无论一个人在哪里,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据此可分析出“人不是在一起”的含义,而“马群”“牧放”等词语透露出的是“人不是动物,人有感情”。因此该句的正确便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3.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

高考阅读直接考查文章层次结构的试题并不多,但由于层次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因此,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如1998年第27题第二问“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则需要理清行文思路。从全文看,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由玉簪花而引起的联想,第二部分由第七段至第九段,写作者受到启发而发出的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由此发现由玉簪花引发的“怅然”直至第一部分末尾才收束,第二段至第四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玉簪花的生命力强,第五段点秋,第六段即是由上文描写而发出的议论,“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既点明了第一部分的题旨,也揭示了“怅然”的原因。

4.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及技巧

高考阅读中往往有一道综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及技巧、语言的鉴赏评价题。如1998年第30题。2000年、2001年第24题等,这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阅读时应遵循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阅读过程,首先要迅速了解文章体裁、背景、基本内容等,必要时还需结合作者的思想背景加以分析,以明确文章的写作意图。局部分析即深入到文章细部,把握重点词、句、段,第二个“整体”则是指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再认识,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

(二)应试技巧

1.了解命题设计原则,避免无谓失分。高考阅读的命题设计原则大致有: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了解这些原则,可以使我们在答题时少犯错误。

2.要完整阅读全文,包括题目设置及文后注释,因为最后一个多选题中能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帮助你理解文章。而注释不仅是理解文章的工具,甚至直接涉及答案。如1991年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从文末注释中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和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两处可推断出答案: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3.根据赋分多少来决定答题的字数。高考题已经取消了字数的限制,让考生有更多的思考及表达空间,这就提示我们,对赋分较多的试题,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不要忘了作文),可以多答一些,因为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很可能要失分。一些概括性強的题目,还可设①②③等序数号,使答案清晰、明白,让阅卷老师一日了然。

4.应尽量使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改造、变化的话作答。对概括性强的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切忌抛弃材料、空洞无物的答题方式,要熟练掌握一些寻找答案的常用方法。如①命题点的上下文,②段落的开头结尾,③连缀文章的重点词语,④紧扣文题,理解含义等等。

篇5:高考的应试技巧

整体浏览,了解卷情。

拿到试卷后,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后,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多少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要防止试卷错误,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且通过对全卷作的整体把握,能尽早定下作战方案。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下试卷的难易度,以便自己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会做的没有做,不会做的却浪费了时间的情况出现。

篇6:高考考场应试的答题技巧

开始答题后,要全神贯注,千万不要东张西望

在考场上,不少学生都有东张西望的毛病,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导致的。东想西想,对于大题量不要害怕,从容应对,合理分配时间和答题顺序,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篇7:高考考场应试的答题技巧

想出好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要写出来,不要只在脑中做比较

考试时一紧张,有些东西就会变得难以确认,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把答案都写下来比较,写成文字之后,每一个字都直接刺激眼睛,再以是否顺眼熟悉作为基准来判断,把握会比较大。

篇8:高考社科文的阅读要点及应试技巧

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考试说明》对社科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二、历年社科文阅读题目的特点及2002年题目预测

一般认为,“过去尤其是近几年的试题就是今年最好的模拟题”,总结自1990年至2001年的高考社科文题,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内容广泛,难度适中。1992—2001年所选的社科文涉及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种领域,文艺学方面涉及到诗歌、音乐等;教育学方面涉及文言文学习、创造性思维等。由此看出,社科文的取材比较广泛,考题多是这些领域的学术性文章的节选,长度一般在千字左右,选文也比较浅显,不像科技文那样会出现许多专业语和陌生概念,它的内容一般容易把握,可读性水较强。

2.题材多样,趋于单选。1999年以前的社科文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多项选择题,且以简答为多。而2001年全部设置为单项选择题。

3.目的明确,考查全面。充分考虑到了层级的分布。以2001年考题为例,共设置了4道题,包含了4个知识点,教师很容易对照《考试说明》分析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及能力层级。如第17题,考语句理解,B级;第18题,考信息筛选,c级;第19题,考内容分析,c级;第20题,考内容推毋f,C级。《考试说明》中的7个知识点考查了4个。

根据十年来特别是2001年的考题以及最近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对2002年的考题可以作如下预测:

1.社科文阅读与自然科学文阅读将交互出题。其原因有二:

首先,从语言学科的发展状况来看,应该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最近几年,展开了对语文各个方面的讨论,最后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加大文学作品阅读量。但是,1992—2000年的考题,对社科文重视不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01年的考题,在I卷中以社科文取代了科技文。基于此,2002年乃至以后几年,现代文阅读第1卷应该是社科文和自然科学文章交互出题,其中的第11卷可能是文学类考题一统天下,年年出题。

其次,从解题的思维方式上看,社科文和自然科学应该归为一类。有关专家在对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高考阅读的方向。阅读题因目的的不同而对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其中,社科文和自然科学文的阅读以学习知识为主,目的是获取知识,提取信息。考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偏重于抽象。因此,考题在形式上,二者应该是一致的,将社科文阅读置于第1卷,设置为单项选择题是恰如其分的。

2.题型、题量不会有多大变化。社科文阅读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的同时,题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3.“推断和想象”的题目,由于设置不久,可能不会加大难度,但有可能给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社科文阅读应掌握的要点及应试技巧

对社科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考试说明》中已有规定,但是比较概括,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的测试要求,弄清它的阅读要点。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

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第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例如1994年高考的第27题。第二,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例如1997年高考第2斗题。

2.准确把握指代性词语的含义。例如1996年考题第26、27题。

(二)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是:结构比较复杂,对文章有影响的句子;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点;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例如2001年考题第18题。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主要是: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探究段落的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段接前一段有什么道理;研究句序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句接前一句有什么道理。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是:对具体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出内容的要点;弄清概括要点与归纳段落大意的区别;分析、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例如2001年考题第19题。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找出或归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各种关系。

(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读书,储备知识,并进行一些由此及彼的相关练习。例如2001年考题第20题。

明白了社科文具体的阅读要求,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应对高考。下面就谈谈几种主要的应试技巧。

(一)从原文中找答案。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一部分考生习惯于离开文段自己寻找答案的情况而提出的。“从原文中找答案”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原理和方法,作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对于解答筛选性、选择性的理解分析题,是非常恰当的。

例如1994年的考题第27题:

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时机,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分析:孤立地看,似乎都无不可,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条件,这里的“相机”不是主动把握时机,而是由于传统的改变而不得不顺应形势;“破例’,就是打破“当然和必然”,即改变常规。应该选B,如果离开了原文凭空想像,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吃透原文,合理推想。這是针对《考试说明》中的“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而提出的。过去我们常讲“映像”原则,即每一个选项都要求在原文中找到文本根据,如果找不到,就可推断为错误,就像有“像”必有“物”一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推断题,恐怕就会误导考生。因此,指导阅读的思路要相应改变。例如2001年第20题的选项A:《四库女书》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一选项(“像”),在原文中找不到他的文本根据(“物”)。但是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作者认为《三才图会》撰写时代太晚,不能用作证据,然而作者恰恰在这里又用比《三才图会》还要晚出的《四库全书》来否定《三才图会》,而且不用其他的书作证据,那么对这一现象只能这样推断:《四库全书》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在考生方面,平时要多练习、多积累,做题时要讲究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大胆推断。

(三)整体把握,重点突破。这是针对一些考生的两种倾向而提出的:一是不管什么题目,统统通读全文,找不出重点,往往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不管全文,只是留心重点段落,结果可能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在总体掌握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重点段落。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不至于有悖于全文的内容。例如2001年第18题,就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观点,然后找出重点段落第三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反对“飞廉铜马”一说,可分三层:①否定《三才图会》一书的权威性;②指出“飞廉”有不同的说法;③指明“飞廉铜马之属”并不是指一物,而是两样东西。层次理清,意思弄懂,就会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C。很难想象,如果找不到重点段落,此类问题如何解答。

篇9:高考考场应试的答题技巧

举棋不定时,坚持第一印象

考试中常会遇到一题有几个答案,而自己又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情况,这时应选择先想到的那个。接触一道题后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本能反应,选择它,正确的概率会相对大一些。

篇10:高考考场应试的答题技巧

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

同时要自信,不要无端怀疑自己,将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匆匆忙忙另做一套错误的内容。

篇11:成人高考应试技巧

一、制定独家计划

每年,报考成人高考的人都是纷拥如潮,但真正能到达彼岸的只是有限的一些人。其实,成人高考的考题难度并不大,充其量是高二期终模拟考那水平,录取的分数线也不会太高。但是由于社会人没有升学压力,还有份工作护身,自然就没什么冲劲,难免十做九不成。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为自己制订一份周详缜密的应试计划,不仅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在工作生活中运筹帷幄的锻炼过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需综合考虑自已的工作时间,以免学习与工作发生冲突,另外也要合理利用自己的作息规律,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好的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计划是关键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能让人避开无序紧张的恐惧,但做出一份束之高阁的计划也是没有任何用处可言的。计划只是帮我们阶段性细化的学习大纲,精髓则还是需要人按条款逐条落实,逐项加强。决心和毅力很重要,它是对个人自觉性和自制力的最大挑战,只有那些经受了艰辛挑战的人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丰厚的馈赠。

当然,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必须做到具体明确,这样执行起来才不会感到茫然失措。记得一个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是这样说的:“我有意将我长跑路线的每个地点都记得烂熟,所以,当我跑完一个里程时,我就在心里默念下一个里程的名字,这样一段漫长的路途就被我自己分割了好几块,而我所要做的只是一次一次全力跑完这么一些短的“路程”,当然就容易多了。

三、考前放松也重要

记得本人当年参加成考时刚好超过录取线2分。其实按我考前那股“拼命三郎”的冲劲,按理讲是不应该得低分的。可没办法,考试前几天我一直心神不宁,好象做什么都不是,一闲下来我就想看书,可把书捧在手里的时候,我又开始走神。更可恶的是,考前一个晚上,我竟然失眠了,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生平没有失眠的毛病,当然也不会准备什么安眠药,所以就挨到天明赴考,一进考场,精神极差,状态自然也不好,卷面倒也答得流畅,刷刷几下就交了卷,但总体的效果只能用普通来评价。

篇12:成人高考阅读理解的应试小技巧

【摘要】要改变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得分不高的现状,师生须从命题者、作者、答题者、阅卷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文章本身与应试规律的关系(“博弈理论”),树立“一切答案皆在文中”的意识,全面破解答案构成要素,从考点、考题、答题、评分标准等进行全面研究,把握语文本质,总结现代文阅读应试规律与技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赢家。

【关键词】高考阅读;答案研究;应试规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校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而阅读理解作为高考最能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题型,备受出题者的青睐,更受到师生的重视。讲解阅读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师生讲练的文章也不少,但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和分数却鲜见提高,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必须重新研究现代文阅读,把师生从无序、混乱、低效中解放出来,发现其中的考试规律,使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思维全面、表述准确、省时高效,力争高分。

考试,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博弈。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重新来认识考试特别是阅读考试的全过程,我将之称为“博弈理论”。用图表示为:

首先作者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必定具备文章的要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这需要答题者通过阅读、理解并找出文章的要素,与文章交流对话,领会作者的意图;与作者交流对话,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为答题作好准备。答题者还必须明确命题者命题的形式与特点、命题的范围、相关的考点,去发现命题人要求的相关的词、句、段和篇甚至标点符号、语法、逻辑关系等,特别是其中的隐性考查点,发现识别命题的出题陷阱,并按命题者的要求进行解释、归纳概括、推理、评价、鉴赏等,并合理加工、整合、提炼。按要求答题,这既是对命题者的尊重,也是得高分的前提。当然命题的依据一是考纲和考点,二是文章本身。

当然答题者始终是考试的主角,是应试的主体。我们常讲:“是学生自己去参加考试。”因此老师教授的知识、方法规律及技巧,必须要学生真正的领会、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方法和经验,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所谓“阅读”,当然首先要读,而且要会读、善读、认真地读,因为“一切答案皆在文中”。然后,还要调动阅读积累、生活经验、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排除陷阱,整理答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全面、深刻、严谨。规范训练和总结后,在考场上学生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发现不了、搭建不起已有知识、阅历和试题之间的联系与桥梁。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五大题17题(1)题,考查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同学知道古诗鉴赏中常用此种手法,却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可用此种手法,导致严重失分。所以要想取得高分,作为答题者要主动去发现、总结考试规律,培养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答题者千辛万苦做出的答案最终是拿给阅卷者评阅给出分数的。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讲:“你心目中一定要有阅卷老师!你与文章对话、与作者交流、与命题者较量,更要学会与阅卷老师交流,你的答案如果阅卷老师看不懂或无法领会你表述的真正意图,就会影响你的得分甚至得零分。”答题者要学会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答题,必须熟悉评分规则和标准以及答案构成的要素,产生形成的过程以及与各方面之间的联系等。很多答题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很好地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全面地思考和认识现代文阅读应试的规律。看文章匆忙,不认真领会文章的要素和主旨,不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与背景,不重视命题者的要求与设置的陷阱,更没考虑到自己的答案是由阅卷者来评判的,最终成为输家。

考试的结果最终要形成答案,并体现在分数上。因此,在有了“博弈理论”的指导以后,我们还是要落实到研究答案上来,这是破解现代文阅读应试规律的最后一座碉堡。

我通过对2006年四川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如何回答文后问题,我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一)一切答案皆在文中

文章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载体,是命题者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答案制定和评分标准制定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学生必须抓住文章这个根本,特别是文章的要素及构成。包括:1.文章的思路与结构:题目(体裁)、作者、开头、过渡、结尾以及写作的时间、地点、注释等。2.语言与表达:树立语境意识,字→词→句→段→篇,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全面理解相同语言层级单位和不同语言层级单位之间的联系,整体全面地理解其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修辞义、情感义,特别是言外之义,寻找并能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精美、深刻、奇警、有内蕴),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修辞效果,学会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或全面分析。3.内容与选材。4.中心与主题。

以上文章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和命题的主要方面,理所当然也应成为学生平时阅读和解题的关注点,答案与文章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找到答案与文章相关的词、句、段、标点、修辞等,以及如何使用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加工、整合、提炼,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为了提高效率,也可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

(二)学会研究答案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里讲的研究答案,主要是指研究历年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国或各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答案,因为高考的选文、题型设计、考查范围、角度乃至表述相对都要严谨、规范、权威得多,答案的设计也会全面、周密、清晰、可信得多,也更具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1.分不同的侧重点研究。

考什么?从考点角度入手研究;怎样考?从考题的题型、陷阱、命题方式研究;怎样答?从答题的范围、角度、专业术语的使用、答案关键词的提炼、运用、思路(过程)等进行研究,学会按要求加工的技巧,研究评分标准和执行细则,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思维的全面性。特别是很多评分标准中有“意思对即可”,那如何回答表述才是意思对,这应成为师生研究的重点,因为很多学生的答案不可能与试题答案一模一样。

2.学会全面研究。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如研究答案与考点的关系,思考如何结合考点作答;答案与文章的关系,答案与题目的关系;如何按命题者的要求加工作答,找准试题关键词,特别关注题目中的陷阱和隐性考查点;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关系,学会分点、分条作答,据分作答,会整理答题思路,找准答案关键词、得分点,弄清答案各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试题题目与文章的联系,试题题目与考点的关系等。

3.学会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比研究。

主要是找出自己答案中的差距与不足,并找到解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寻找自己答案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距,寻找思维能力上的差距,寻找专业术语使用上的差距,寻找自己知识储备与积累上的差距,找准了问题和差距就找到了提高和完善的途径与方向。还可将自己的得分低的答案与得分高的同学的答案对比研究。

4.研究怎样的答案才能得高分、满分。

就像高分作文必备一定的条件和要素一样,阅读题要得高分也有一些必备的条件。作答要求:准确,找出答案中得分的关键词句;具体,哪些是阅卷老师读懂的必不可少的词句;全面,思维全面、要点全面。专业术语使用规范、恰当:勾划出答案中的语文专业术语以及揣摩如何运用专业术语结合文章及主题全面、深入地分析,体现语文学科特色。思维全面,答题思路过程清晰:如从主观与客观、空间与时间、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现象与本质、因与果、虚与实、动与静、景与情、形式与内容以及多角度、多侧面等进行思考。准确、全面表述答题的思路和思维推理过程,是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要求,同时这也是现在学生的思维缺陷,需要重点和大力训练提高。语言优美、连贯、得体,书写整洁、美观。这样易被阅卷老师理解接受,易受到阅卷老师欣赏。这也是由语文的语言美和语言这种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本质决定的。

对答案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答题者(学生)的事,而最好是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认真研究答案、不知如何研究答案的老师,上课评讲试卷恐怕就只会照本宣科念答案了,这不是一个高素质语文老师的体现,而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要求做到的,老师要率先示范研究,特别是对近三年的高考题和大型语文诊断试题答案的研究。学生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读文章,重点理解文章要素,想答案,然后研究答案。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方法总结之后,再深入一步,按文章要素全面理解文章,再按照“博弈理论”的指导解题,尽量详答,然后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比研究,发现问题与差距,弥补、完善、提高,然后再进行强化、迁移,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全面总结解题规律、解题思路与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带动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统计局2021年信息化工作总结下一篇:盐津县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