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2024-05-11

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精选6篇)

篇1: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

自 查 报 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规范我镇的行政权力运行行为,努力做到执法职责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关于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县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对近来行政进行情况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自纠工作,我镇由镇长亲自抓,分管副镇长切实负责,从党政办等相关部门抽调6人专门负责自查自纠。

二、自查情况

(一)行政审批工作的基本情况

1、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县行政运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实施方案》工作要求,我镇领导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权力“取得有据、配置科学、运行公开、行使依法、监督到位”的总体要求,依据法律、法规、“三定”方案以及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安排自查清理工作,确保对现有行使的行政权力全面、彻底的清理。

2、完成了涉及企业登记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细化规范工作。并对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登记。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项,是企业集团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章程备案。并制定下发《XX集镇关于公布调整后的行政审批事项细化内容的通知》将压缩后的3项审批项目规范细化内容通过窗口登记指南(告知单)进行公开。

3、将行政审批时限从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承诺时限)。对清理调整保留的项目,编制公开行政职权目录,并进行了公布。

4、加强对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的监管。我镇成立专门监管小组,对已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进行监管,确保这些事项不再实施审批。同时杜绝违法违规设立审批事项和变相审批,确保各项审批事项真实、合法。

5、推行“阳光审批”。所有审批事项均实施“阳光操作”,内容、标准进行公开,避免“搭车收费”和超标准收费。设立举报电话,杜绝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过程中出现吃拿卡要等现象。

(二)行政处罚情况

(一)行政处罚职责明晰。所办理案件均属于乡镇执法部门职权范围,无越权管理、越权处罚行为,对超出乡镇执法部门职权范围或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均已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自2012年以来,我镇辖区内的2起违法超生户的社会抚养费征缴,已依法移送县法院。

(二)行政处罚主体合法。所有执法人员均持证上岗,并在明显位置进行公示;在未取得执法资格证之前,执法工作人员不参与行政处罚工作。

(三)行政处罚程序合法。按一般程序办理的行政案件,都经过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并形成处理意见、告知(听证)、作出行政处理决定、送达、执行、结案等程序。案件办理遵循“先立案,后查处”原则,查处时均有2个以上执法人员,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所有立案案件经集体审理并做到查审分离。

(四)行政处罚定性准确、取证到位。行政案件的办理能对违法事实认定清楚、全面,证据确凿,证据间相互佐证,对违法行为定性准确、全面,不避重就轻。

(五)法律适用准确。严格遵循法律适用原则,做到优先适用上位法、特别法和新法,不存在选择性适用法条以及增、减法条规定的行政处罚内容的情况,文字表述准确,适用法律写全称。

(六)自由裁量权行使正确。为保证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我镇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具体包括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自由裁量公示制度;重大或复杂裁量事项集体会办制度;行政执法时限制度;行政执法查处分离制度;重大行政处罚事项报送备案制度,规定所有立案调查的行政处罚案件均必须进行集体讨论,重大行政处罚作出后七日内按规定报送县政府法制部门备案。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设置标准,上级部门有专门规定的,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规定;对于上级部门没有专门规定的,均在起罚线以上作出,不作出低于起罚线的行政处罚。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危害等,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存在应罚不罚、避重就轻的情况,行政处罚亦不存在显失公正的情况。

(三)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情况

1、人口与计生服务、民政及社会保障等8个窗口单位均做到权力下放至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都由1-2名乡镇干部组成,确保到每个窗口都能实现“一站式办公”。针对行政审批权限在上级的行政许可类事项,开展初审、呈报、代理服务。

2、在全镇公开窗口单位服务人员、联系电话及办理程序。在服务过程中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政务公开为基础,突出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预约服务制度的工作制度,稳步实施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行业执法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落实优质服务标准、执法责任制和承诺服务制,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还不够完善;

3、学习不够重视,特别是对行政审批事项工作贯彻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4、执法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5、法制宣传形式比较单一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重点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和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办案水平、办案质量。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加强对程序、实体的监督检查、使行政审批行为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努力实现审批行为的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

三是强化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办事程序,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营造依法审批的良好氛围。

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通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质量推进公共绩效管理和效能政府建设,巩固和深化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

XX镇人民政府

2013年4月4日

篇2: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行政许可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深刻理解、准确实施《行政许可法》,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本镇经济建设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x府办[2005]43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我镇在近段时间认真开展了《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自查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告如下:

一、突出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及培训工作。

二、认真抓好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工作。

我镇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认真清理有关行政许可项目和规定,对与《行政许可法》规定不一致的制度和做法,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在清理工作中,做到与清理许可项目相结合,与清理行政许可主体相结合,与行政许可收费的清理相结合。

三、抓好机制创新工作。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我镇研究制定推进行政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案。一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不该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行业组织。二是对应当由政府管理同时又不宜实施的行政许可的事项,取消行政许可后,加强监管的措施和方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管,把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监管有机统一起来,确保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三是在贯彻《行政许可法》工作中,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继续完善便民的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依照有关处理权限及时回复群众。

四、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后,镇政府工作人员还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

xx市xx镇人民政府

篇3: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各种现实问题的出现不断推动着大学治理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必须要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为此,本研究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导向,在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个范畴界定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此之上,诠释了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前述研究,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国大学治理问题, 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架构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来设计中国大学治理创新的路径。上述内容在本研究中由“导论”“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 路径与制度保障”“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转变: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六章构成,内化于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

大学治理理论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对于“大学治理的目标是什么”“大学治理应承担何种机能”等基本问题,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 如果认为治理是大学的一种制度安排,就无法在回避“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下来理解大学治理的内涵。然而,对于大学的本质问题,当前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说”和“学术研究说”等诸多争论,这直接引致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目标与机能的认知差异。事实上,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的目标,而大学治理是实现高校目标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理论上对大学治理若干问题的认知仍存在分歧的现实,按照大学本质→大学目标→大学治理的逻辑思路,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治理要义与治理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针对各国高校治理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制多式和路径分叉现象,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理论解析。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各国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制度背景因素,揭示了影响其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构建由一组概念(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所支撑的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是大学治理的主题。大学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与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存在绝对理想的、绝对成功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模式,几种典型的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模式也各有利弊,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要采取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予以移植或照搬,必须要使大学治理制度设计与本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予以匹配。

与此同时看,大学治理制度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均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大学治理制度的演变表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外因) 和大学内部的各类问题(内因)都可能会引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致使原来经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所达到均衡的治理制度向失衡转变(范德格拉夫,2001; Birnbaum, 2004;甘永涛,2007)。然而,能否突破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等因素所导致的制度创新瓶颈,则取决于当时利益相关者是“创新变革”还是“维持现状”的“共有信念”的对比。如果前者少于后者,大学治理制度失衡将持续,反之将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创新变革”实现新的均衡。当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制度创新达成了共识之后, 在矛盾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过程中,各方会逐渐明确未来制度设计的可能方向,届时将采取激进或渐进的方式,在已有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对治理制度作出选择。新的治理制度一旦生成,作为矛盾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者弱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并作为“共有信念”固定下来,协调和控制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从大学治理制度演化的整体过程来看,大学治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因素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博弈起始于一个均衡,然后历经了“制度失衡”→“制度创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但是一个周期完成后,治理制度并未静止不动。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新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出现,受各种诱致性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技能、决策习惯和认知模式以及相互之间力量对比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样就会给参与人带来不稳定的限制。由此直接引致原来潜在的治理问题可能会凸显出来,成为新的矛盾点,达到均衡的大学治理制度便潜伏着向失衡过渡的趋势,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变动,利益相关者不断进行着“谈判”活动,从而通过重复博弈打破均衡状态,使得一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变动,形成一种新的均衡解,即由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变革周期都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来推动的,而其变迁方向又要受到制度的初始禀赋、有限理性(Boundedly Rational)以及一定时期内人们共有信念的制约。一般而言,政府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立法、 行政等程序完成制度的推进和确认,在大学治理制度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

鉴于中国大学自身的特殊性,本研究将首先对中国高校的生成与演进进行理论解析,考察中国高校产生与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解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度的历史演进,对中国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原因进行分析。在此之上,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个概念予以测度并形成“政学对比度”指数,进而验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互动对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据此辨明中国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现状,解析隐匿其背后的逻辑要因。研究发现, 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4. 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路径与制度保障

就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范畴而言,人们寄希望于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早日推进, 其实质就是对大学自治的追求。无需赘言,此间的“去行政化”显然不是指去掉大学组织自身的科层化(冯向东,2010),也不是简单的“去掉大学的行政级别” 和泛泛而行的“教授治校”。中国大学当前“去行政化”的治理要义应该是厘清大学组织内部行政权力与政府权力以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王世权、刘桂秋,2012), 弱化大学的“官本位意识”,让政府与政治远离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使大学行政方面能够做到以先进的大学治理理念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检验行政效果。在此之上,实现中国大学由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大学治理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大学治理的范式与中国大学治理的路径及相应的制度保证问题,并提出了大学分层治理的思想。 探讨了中介组织作为大学外部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治理方式。

5. 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转变

中国大学治理有效性的提高,不仅需要相关治理机制的完善,而且要做到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转变,否则改革只能是形式上的。根据前述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并借鉴已有研究,根据中国大学治理的实践特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政府、校长、教师、校友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行为取向及归隐问题,在此之上,探讨了上述利益相关者行为应该实现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的转变的方式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为研究的着眼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强调管理学与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采取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1. 比较制度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部分。本研究将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以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为着眼点,依托历史路径依赖、战略互补和制度互补等理念,来分析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生成及演进,梳理出其中的内在差异及原因,为解析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提供指导。

2. 实证研究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部分。 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结合中国大学网站数据,用实证证据回答当前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状况,影响大学治理的要因有哪些,中国大学治理的短板在何处,进而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实践支持。

3. 案例研究方法

该方法基本上贯穿于本研究的始终。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从多种渠道获取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增强对模型中变量实际情况的了解,初步确定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挖掘案例大学的成功与失败的治理经验,为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大学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围绕前述内容,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1. 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有待突破

通过对大学治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逐步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大学发展的治理机制,调整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大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立论基点,从多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已有文献对于大学治理问题的关注,大多是从经验的借鉴总结出发,虽然观点中透着真知灼见,但逻辑性和说理性不强。由于经验总是同特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无法区别特质性与普遍适用性,因此也无法刺透“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的遁词防线,讨论难以深入,致使理论深度显著不足。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理论研究,少实证研究,教育学、行政学等角度研究多,经济管理角度研究少的现象。 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对实践规律的总结,不能够深入把握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直接导致缺乏对大学治理关键制约因素的提炼、涵盖与整合,难以有效解释大学治理的深层动因与机理。

2. 关于大学、大学治理及大学治理理念的研究结论

研究认为,大学在本质上是融学术性与契约性为一体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大学、 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异质共生与互补”。大学的目标是智素资本升值,其实现是基于“学术性”的履约过程。对此,要求大学治理承担着“对等”的两项机能——“保健机能”和“激励机能”。依此逻辑,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可以表述为基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其治理要义为基于决策权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 治理边界可界定为大学校级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此同时,通过对德国、 英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治理实践中所秉承的治理理念审视可知,现代大学治理理念除却要践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还要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的‘疏’‘统’并举”。

3. 大学治理:应实施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

综合来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的大学观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尽大学所能按照多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其治理逻辑是协作治理,认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害构成了其参与治理的基础。“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也主张协作治理,但由于其大学观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大学是按照极少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的,并同时注重大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所以更强调参与治理的基础在于关键利害,相应的也就只有那些关键利益相关者才能够参与大学治理。对此,本研究认为,相较而言,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将是大学治理实践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确定哪些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大学治理(即确定大学治理主体),则是构建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关键。并且,对于治理主体的界定不能单纯从价值创造性角度,也要考虑一定的正当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科学合理地界定出应该参与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4. 大学治理制度优化路径: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转型

与欧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始终在既要脱离政府,又要依赖政府的矛盾中成长, 由此决定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也直接引致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行政型治理”普遍存在于各类大学的现实。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行政型治理”支撑了过去中国大学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引致“行政型治理” 的弊端日益凸显,中国大学治理正处于阶段性失衡状态,影响着大学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教师再到社会公众,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大学进一步变革充满了期待,变革正在成为人们的共有信念。此时正处于中国大学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外大学治理的实践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变革的要点就应以“大学自治与大学自由”为目标,以“去行政化”为依托,重新匹配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实现“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而此间的关键则在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创新及相应的制度保障。

5.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视角对德国、 日本、英国以及美国四个典型国家的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审视,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其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因素,揭示了影响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以及驱动因素与约束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的能够诠释出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认为一国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6. 中国情境下大学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在对大学治理等变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学治理对大学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二)对策

篇4:镇机构运行情况的自查报告

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编[2012]10号)和《关于调查了解乡镇机构运行情况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镇结合本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法人制度落实和履职业务职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事业单位编制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人员编制97名,实有在职在编人员117名,其中:行政编制24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15名,下设事业单位5个,核定事业编制69人,实有在职在编人员78名。

二、机构改革后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机构改革后,镇政府由领导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把无限管理、有限服务变为规范管理、无限服务,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镇政府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的职能得到了全面加强。同时,镇政府与区直部门间关系进一步理顺,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紧迫意识明显增强,从而提高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行政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镇政府12个部门整合为4个服务中心、1个所,进一步整合了镇政府行政资源,实现了机构职能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三定”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专干和服务中心工作职能、工作范围和工作权限,将权力和责任分解到各专干和服务中心,实现一人多岗、交叉任职、相互补充,减少了办事环节,避免了推诿扯皮和内耗,从而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是用人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实行岗位管理,变国家用人为单位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强了干部职工责任意识。通过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向上承接上级机关的各项政策、指令,向下承担了几乎一切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管理任务,如组织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合作医疗、调解民间纠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等等,而且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属“一票否决”、“黄牌警告”事务,但机构改革后设置的专干和4个服务中心根本无力完成以上事务,要完成这些任务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对口部门。因此,机构改革设置的岗位和部门与乡镇 2

实际工作不完全相适应,并没有真正实现精减、高效的目的。

(二)职能设置欠合理。实行市场经济,政府应该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制定规则、维护秩序。在实行居民、村民自治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更要清楚界定自身的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当前为了对应上级各个部门,加上乡镇实际工作的繁杂,不少乡镇干部在经济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干得又苦又累,群众却不满意。这种职能错位的现象既削弱了乡镇的管治权威,又损害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形象。

(三)经费不足难维持。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社会事务管理、乡镇自身的正常运转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但乡镇的财政收入本来就少,再加上历史欠帐多、养人头多、应付上级的接待费用多等,乡镇经费非常紧张,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重要来源被切断,使本已很困难的乡镇机关更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三、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建议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减事”项目。今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要从严界定乡镇机构工作职能,有效“减事”,提高工作效率,让乡镇干部专心做好群众所想所盼之事,努力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建议上级政府明确需下放的职权,以便使“减事”真正取得成效。同时,在现代网络办公建设上予以扶持,3

使乡镇逐步推行网上会议、网上办事,减少行政成本。

二是内强素质外引强援,提高整体水平。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技能培训,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乡镇干部自学和外出培训,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加强对干部的动态管理、目标考核、业务培训和形势教育,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当前乡镇干部素质不高、服务“主业”本能差等问题。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在乡镇适时组织公务员考录。

三是理顺与上级部门关系,增强政府功能。原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上划垂管部门实施意见,切实清除过去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

四是完善监督协调机制,控制机构膨胀。编制管理是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的闸门,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乡镇编制与财政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堵住导致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漏洞,有效消除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现象。

镇人民政府

篇5: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县东北部,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2万。

XX镇纪委现有纪委委员7名,纪委书记1名,纪委副书记1名,纪检干事1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人,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和纪检干事享受办案津贴220元/月。目前,镇纪委有专用办公电脑1台,其他办公设备未置齐,无独立的办公室和谈话室。

全镇14个村(居)党组织都设有纪检委员,成立了14个村(居)纪检小组,成员52人,组长由村(居)纪检委员担任,成员由村(居)纪检委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中的骨干人员组成。

二、主要成效

1、监督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开展宣传教育2次,受理信访举报15件,指导村(居)党风廉政建设14次;开展监督检查3次,查处损害群众利益案件2件。开展“三重一大”监督检查2次,“三务”公开监督检查2次,农村“三资”监督检查1次;配合县纪委查办案件1件,处分党员干部1人,实行监督2次,对“三重一大”监督检查1次,对“三务”公开检查1次。

2、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推进“三转”,纪委书记分管与纪检监察相关工作2项,未分管和从事土地房屋征收等不利于执纪监督职能发挥的工作。纪委副书记、纪检干事除纪检监察工作外,其他分管工作已报县纪委备案。镇党委、政府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纪委书记都有参加。

3、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一是协助镇党委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协调工作机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二是督促落实机关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和各部门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站所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了镇村两级干部的廉政教育,制定了严密的学习制度和作风监督检查制度。四是规范了信访举报、案件审理、监督检查等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相关制度,信访渠道得道进一步畅通,办案程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4、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14年参加县级以上业务培训的乡镇纪检干部3名,培训村(居)纪检人员14人,推荐到县纪委跟班学习1人。

三、存在问题

1、办公办案条件有待加强。没有专门的纪委办公室和谈话室,镇纪委除了上级配备的1台电脑,没有其他的如打印机、录音笔、相机、传真机、举报电话等,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2、干部队伍能力有待提升。除纪委书记、副书记、纪检干事接受过上级的相关业务培训,其他纪委委员、村级纪检员素质低、业务差的问题普遍存在。

3、办案查案积极性有待提高。接到信访和举报,一般都是纪委书记、副书记和纪检干事牵头调查核实,其他委员因身兼其他职务又未享受办案精铁,对纪委口子的工作不上心,存在得过且过、能拖则拖的心理,积极性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廉政宣传教育,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对全体党员进行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二是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一批廉政文化精品示范点,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2、突出纪委监督责任,着力推进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突出监督重点。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谈话等制度。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关注人、财、物管理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保证政令畅通。二是转变监督方式。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民生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查找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潜在风险,立足预防教育与监督管理,着力建立起“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监督”的廉政预警防范机制。

3、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是认真开展“加快XX发展、重塑XX形象”深化提升年活动。强化效能问责,推进机关办事提速、服务提升、工作提效、能力提升,实现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新转变。二是严格制度执行。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督促严格执行,实行定期通报,把作风效能建设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以查办群众反映强烈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为重点,严厉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案件。

篇6:XX镇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自查报告

对照县教体局制发的《XX2010年乡镇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我镇全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总结,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自查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标准分20分)为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詹善清同志直接分管教育工作,并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郑蓉同志协管,建立了党政领导定点联系中小学制度,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制定年度教育工作意见,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2010年度共计拨款3万元用于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教师节、六一儿童节,镇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7000元资金对全体教师和全镇小学生进行了慰问.此项工作自评得分20分。

二、依法治校,维护学校治安(标准分20分)一是定期对学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危险校舍及时进行维修,没有学生在D类危房中上课。二是成立了XX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联合镇安监站、派出所、交警中队全年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检查两次,没有一起侵害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事件发生。校园门口无摊点,交通道路畅通。三是成立了中小学生暑期防溺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镇安监站、水务站对辖区内的重点水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指导各村委会积极开展防溺水安全工作的宣传工作。四是认真组织人员开展对各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督查,没有发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摊销现象。此项工作自评得分20分。

三、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全民教育发展水平成效显著(标准分25分)

镇政府认真组织,镇、村、学校防流控辍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形成合力,并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和制度,防流控辍执行到位。我镇“两基”工作在县教育局主管部门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指标均达到省颁布标准并稳中有升,镇政府始终把“两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XX中心小学开办了镇中心幼儿园,全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7.96%以上。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分别举办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达400多人次,效果很好。完成了县扶贫局、县教育局有关旅游扶贫招生工作,中职招生和普高招生达到规定的职普比例,完成当年职高招生任务。此项自评得分25分。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标准分15分)我镇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今年我镇继续实施对贫困中小学生资助,共资助贫困中小学生97人,资助资金32200元,从项目资金中安排了1万元给北贡小学安装自来水,解决了学校用水紧张的状况,“六一”儿童节拿出4000元对各小学进行了慰问。此项自评得分15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分10分)

一是协助县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本镇教职工队伍,实现队伍的合理流动,积极配合县推行教育干部人事改革,提出学校干部使用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解决教师信访问题。二是采取多种戳是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爱岗敬业、乐于从教。中村中学夏玲红老师为县人大代表,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了XX镇鼓励学校和教师教学争先进位若干意见(试行),促进我镇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的教师节对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共享的教师进行表彰。此项工作自评得分20分。

六、2010年由我镇联络共为XX镇各中小学筹措各项教育经费10余万元,关爱贫困生、留守儿童工作成效显著。

七、自评总得分105分。

上一篇:8岁儿童的睡前故事阅读下一篇:群众工作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