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行政权力德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大学作为现代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纷争,为提高管理绩效,让各利益主体相互协调发挥出应有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一种和谐管理。基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本文从大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试图构建大学权力正常的运行机制,努力使大学成员各项权力得到应有的彰显,更好地促进大学组织及成员和谐发展,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大学氛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术行政权力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术行政权力德育论文 篇1:

论大学精神的困境对大学德育工作的阻碍

摘 要:当前,大学精神出现困境因而对大学德育工作产生着阻碍 作用。大学价值理想的失落阻碍着大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中功利主义的弥漫阻碍着大学 创 新精神的弘扬,大学中的顺从迎合之风阻碍着大学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为提高大学德育 工作 的成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精神环境的建设:应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为大 学的德育工 作增添浓郁的人文意蕴;应完善大学的学术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设良好的条件;应改 革管理体制,为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德育工作;困境;重建

一、大学精神的困境及其对大学德育工作的阻碍

1.价值理想的失落阻碍着大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大学是探寻真理、培育人才的殿堂,大学的价值理想就是追求人的心性的完善。这正如雅斯 贝尔斯所说的,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大学总是按照一定时代的理想,营造着一种有 利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价值并掌握着创造真理的智力。作为首要职能,大学的价值 理 想集中体现在其对人才的培养上。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强调对学生个性 的陶冶和心智的训练,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 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1]。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但当前,大学 的价值理想在专门化、职业化办学理念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失 落。这种失落主要表现为:在大学里,人们的道德感在降低,人们普遍缺乏一种道德内省的 品质和炽热的道德情感;责任感在降低,浮躁、虚假之风遮蔽了人们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及其 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崇高感在降低,从而削弱了大学对人类共同命运深切关怀的情怀和 精神品质,缺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卓越的品格。对于在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大学人来讲, 大学价值理想的失落必然阻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当大学的价值理想发生偏向之后,大学 固有的理性、道德、智慧、崇高等品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与大力的弘扬,其作为社会精神灯 塔的光辉就会黯淡,其精神引领的作用就会降低,从而也制约着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2.功利主义的弥漫阻碍着大学创新精神的弘扬

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科学研究,大学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都需要遵循人才 成长的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因而必须超越功利的束缚。可以说,对功利主义的信奉,是 对大学精神和办学规律的偏离和亵渎。但使人忧虑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发展,功利主义的思想也渐渐浸入大学校园,并在校园形成一种风气和氛围,对大学的 办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是办学目标上的功利。在办学资源普遍紧张而办学规 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许多大学脱离实际地追求实现功利化办学目标。许多大学在学校发展 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与其现实条件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包括学生个 人发展的需要及社会需要)相脱节、相游离,没有真正把学生确立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以 至于本来应该是直接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逐渐游离于为提高学术水平服务 、为学校升格晋级服务之外[2]。功利化的办学方式势必影响大学对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二是学术研究上的功利。这主要表现为,课题研究目前已成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要动力及 方向标,因而过分重视科研课题申报中的等级和数量,并以这种所谓等级高、数量多来证明 学校或个人的学术实力与学术地位,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一种申请项目、写论文、评职称,再 申请项目、再写论文、再评职称的怪圈,从而也出现了大量的弄虚做假、抄袭剽窃、重复劳 动的现象。功利主义的弥漫,使人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丧失远见卓识,会泯灭大学探求真理的 勇气和品格,从而制约着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弘扬。

3.顺从迎合之风阻碍着大学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

独立与自由是大学的内在特质。这种独立性是由大学的性质与职能所决定的,它既 是社会长远利益的需要,也是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并在这种服务中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当然这种独立性并不是说不需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支持[3]。这也就是说 ,大学既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又不能完全依附于政府,而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与自 由意志,并以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责任感理性地对待社会及社会上 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但是,由于缺乏自治的传统与健全的体制,所以当 前 大学的顺从迎合之风就凸显了出来。一是立场的顺从。由于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为得到更多 和更大的支持,所以目前许多大学存在着唯上、唯权和唯官是从的倾向,遇事一味地顺从迎 合,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及批判的秉赋与品格。二是学术对行政权的迎合。在目前的以行政 约束为主导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作的大学里,政治化、行政化、官本位的倾向十分 严重,行政权力甚至主导着大学的学术研究,因而致使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权术而不是学术。 这些都使大学本来应有的自由平等与民主协商的本质特征变了味[4]。三是自 由氛围的缺失。大学本应崇尚自由探究,但目前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 种自由精神,管理上的官僚化、研究中的规划性束缚着自由的发展。社会要什么,大学就 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也给什么。如此一来,大学不 知 不觉地被社会化、政治化、市场化了……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了即产即用 的知识工厂,大学与社会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学应该保持其清静思维的特质也因而 消失了[5]。 大学办学过程中的过份依附、大学立场的迎合、大学管理的滞后,都弱化着大学独立与自由 精神的形成,同时也削弱着大学德育工作的力度、深度与实际效果。

二、加强大学精神建设,推动大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1.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为大学德育工作增添浓郁的人文意蕴

自由地探究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性,是大学应追求的价值及 意 义。对自由、平等、民主、独立、批判、道德、责任和崇高等价值的信奉,对永恒意义的不 懈追求,是大学的使命之所在。为此,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学办学 理念,并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使之升华为一种精神,形成为一种浓厚的人文意蕴,使之成为 大学发展的精神明灯。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精神的方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大学 是 什么”、“大学向何处去”,一直是关于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现着大学的精神 品质 。大学自产生以来,在长期的发展变迁中,正是由于人们对大学基本理念的坚守,所以大学 才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中播下理性、知识与智慧的种子,才能传承文 明,发展文化,张扬精神,烛照社会发展的方向。相反,如果缺失了对大学基本理念 的 坚守,大学就会蜕变成机关、公司或市场,就会失去大学之为大学的本原属性,大学就会因 缺 少大学精神而失去其方向标,从而黯淡无光。大学理念还制约着大学精神丰盈的过程。“大 学应该做什么”、“大学应该如何做”等问题,也是大学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大学 的办学实践及其成效,体现着大学的精神风貌。当今,大学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与 政 府、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政府、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及期望不断在提高。但大学是个学术 机 构,所以大学要清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既不能宥于“象牙塔”而脱离社会,也不 能过度地依附于政府而失去自己。大学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的教育理想,大 学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没有灵魂、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 这样,就会只有大学之名而无大学之实,就会只有大学物质之“壳”而无大学精神之“魂” 。在 一个缺失了大学精神之“魂”的大学校园里,德育工作的人文意蕴将无从谈起。因此,重建 大学的价值理想,使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地厚重起来,将极大地有利于大学德育工作的开 展。

2.完善学术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创新精神是大学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创新精神,至为关键的就是要 以科学的原则和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将功利主义思想赶出学术的殿堂。为此,必须完善学术 机制,坚守学术法则。一是要纯正科学目的,营造一个怀疑与批判的氛围。作为探索真理、 传播真理的场所,大学应唯“真”、唯“实”,不断推进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正确认识 ,发展科学,造福人类,不以获取名誉、地位和物质为自己的目标。在学术研究中,要以批 判与怀疑的精神审视世界与人类,而不应屈从于任何所谓的权威。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达 到自身的目的。二是改革评价体系,铲除学术活动中弄虚做假的土壤。起着导向、规范和激 励功能的学术评价必须遵循学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改变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的学术评 价方式,确立以学术组织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方式,同时重视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 。要完善大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各自的评价标准,并使这种评价有其科 学而明确的依据。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规范评价程序,确保评价过程的严谨性、严 肃性和学术性。三是要改变完全规划式的研究模式,创设自由探索的环境。与其他科研机构 不同,大学在探究真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所以自由研究的空间 是 其天然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改变通过严格的目标管理手段来开展研究的模式,充分发挥研 究者个人的兴趣与专长,提倡具有学术决策权的研究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合作研究 的关系,组成自由和谐的科研群体。这在基础研究领域尤为重要。学术机制的完善,有助于 形成一种积极的学术氛围,有助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改革管理体制,为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代社会,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推动社 会和谐发展、民主进步的责任的体现,也是大学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在 大学,培育独立与自由的精神,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应把独立与自由精 神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之中来。为此,一是应科学界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真正确 立大学自主办学的地位。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以全面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大学办 学的自由权,即既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政策管理,又确保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从而改变政 府过多、过细地管理大学的僵化的体制,使大学的民主管理有其体制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应 科学地界定大学内部的行政管理权与学术管理权的界限,确立学术管理权在学术活动中的主 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大学应确立《大学章程》的权威,应以章程为准则来规范学校的行政 管理与学术管理,改变目前存在的学校行政方面过多地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以充分发挥“ 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教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应正确处理决策层与教职工的关系,深化民主管理 ,保证教授们的学术权利,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要真正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 选择权与监督权,完善学校决策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要立足大学的发展,重视教职工在民 主管理中的作用,以形成一种统一领导、民主管理、教授治学、教职工治校的管理模式。四 是应正确处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既不能以行政权 威压 制学术活动,也不能以学术权威压制学术活动。要做到在真理与学术面前,无论教师还是 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自由探究和充分表达的权利,不能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总之,进一步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大学真正回归到大 学的本原,就会为人的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于京天.从中美比较中看提高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作者:刘 涛

学术行政权力德育论文 篇2:

和谐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权力运行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作为现代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纷争,为提高管理绩效,让各利益主体相互协调发挥出应有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一种和谐管理。基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本文从大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试图构建大学权力正常的运行机制,努力使大学成员各项权力得到应有的彰显,更好地促进大学组织及成员和谐发展,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大学氛围。

关键词:和谐管理;和谐主题;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作者简介:伍厚文(1968-),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安徽 芜湖 241000)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社会组织——大学,其组织发展到类型不断多样化、学校内部组织日益复杂化、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界限日益模糊、高等教育的课程日益市场化、学术人员日益专业化,这些变化使得大学组织整体功能的确立和发挥日益困难,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大学管理变得困难。大学内部、外部等各种权力相互博弈,经典的刚性化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基于一种和谐管理理论对于诠释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研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探索。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如高校管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校级行政与院系自主管理的矛盾;制度刚性与人性的冲突问题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以和谐管理的理论对大学权力机制进行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1.“Y理论”是和谐管理的逻辑起点

“Y理论”又称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由麦格里格(Mcgregor)所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不是天生就厌恶劳动,一些逃避责任、缺乏抱负的行为通常是由不恰当的环境所造成的;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目标并无太大的差距,当组织发生困难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麦格里格认为自我实现方式主要来自任务本身。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创造条件使组织成员得到发展,转变自己的指挥者、管理者、监督者角色为辅助者。通过“Y理论”,我们得知,组织的成员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与管理者达成一致的愿望,只要方法恰当,环境允许,整个管理系统的和谐是能够实现的,管理的最高效益也是能够获得的。和谐管理的真谛就是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积极协作,它正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寻找最理想的方法,去调动组织成员最大限度的参与意识的一种管理方式。

2.我国马酋民和谐管理理论简介

和谐管理以和则(He Princples)、谐则(XiePrinciples)和和谐耦合(HeXie Coupling)为手段,致力于使组织系统由不和谐状态逐步趋向和谐状态,不断逼近和实现组织所期望的管理绩效。围绕和谐主题,即组织在一定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或问题,和则主要着眼于不确定性的消减和利用,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谐则主要着眼于行为路线的事先规定和安排,以形成一种在相对确定性下进行理性设计和优化的控制机制;而和谐耦合则体现了和则与谐则围绕主题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体现了目的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这种以管理问题导向的方法学实质上是和谐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其合理性业已得到经验证明。应用和谐管理理论能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问题。

二、我国大学权力运行情况分析

我国现行法律明示或默示的四种权力。

1.政治领导权利

法律规定党对高校政治领导组织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2.行政权力

大学管理者或领导者即高校行政人员来自职务的权力,此种权力是基于大学为一个有着较为复杂结构和隶属关系的科层组织,校、院、系之间以一种垂直命令关系相连接,遵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呈现一种纵向等级制.

3.学术权力

法律规定学术性任务型组织所行使的权力。我国法律通过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各种审议学术事项的任务型组织的形式。诸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明示或默示了这种组织中根据审议学术事项的任务需要而建构起来的权力,学术权力又称知识性权力——专业权力。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议”。

4.民主管理权力

法律规定以一定组织为形式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高等教育法》进一步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条规定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有了法律依据。除了上述大学的四种权力之外,还有学生的有关权力。在此不再赘述。

三、我国大学权力运行过程中失衡及不和谐因素透析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已规定大学各个主体的权力范围和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法》设计的大学内部治理权力架构,包括决策层面的政治领导权力,操作层面的行政执行权力,监督层面的民主制约权力和学术管理中的专业权力。大学的和谐要求这些权力在大学的治理过程中有效恰当和协调,但在实际大学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权力的失衡与冲突。

1. “领导”与“负责”的矛盾与冲突,两个“一把手”的困惑

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被赋予的权力是政治权力,党委对学校的的重大事项具有讨论和决定的权力,是学校的法人即“领导一把手”,而校长是学校行政长官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具体实施的第一负责人,也是“一把手”,这样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系不免发生冲突和摩擦,法律地位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纲要》提出对“保证行政领导人的职权”和《高等教育法》提出的 “支持校长独立地行使职权”两个一把手难于形成制度性机制,这种不和谐会导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低效率运行。

2.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矛盾和不和谐

我国大学管理基本上具有行政管理色彩,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泛化。某些行政人员利用职权干预大学学术权力,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与冲突。校、院、系行政级别等级森严,在基层,教师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学校事务,即使是学术事务也缺少发言权往往是系主任等代替行使,出现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弱化了教师学术权力,使学者失去了学术灵感,制约了学者的创造性,挫伤了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而在某些研究型大学中却存在着所谓“学霸”现象,知名教授借助自己在学术上的影响力,有时出现学术权力干扰或代替行政权力的现象。

3.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使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之一,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权力机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大学发展和大学治理实践中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需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教职工代表大会没有足够强大的权力便无法形成制约管理权力的约束机制,从而难以实现对管理权力的有效监督。国外大学的教授会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是因为教授会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具有有效的制度性权力机制,教职工代表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民主参与的失效。

四、和谐管理理论在大学权力运行中的应用

和谐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政府等组织,对大学的管理也是适用的,因为大学不仅具有较完备的组织特点,而且其管理对象有着较高的素质人群,借助和谐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人、财、物的有效管理。通过对权力运行机制进行配置和协调以实现大学正常而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依据和谐主题构建大学权力全面运行机制。以共同目标任务为主题广泛建立大学各主体的权力网,努力实现上述四种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事不对人,在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处理上要按组织程序进行,不能越俎代庖相互替代。虽然可以在理性层面上明确区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但作为高校权力结构的两个方面,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行使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使大学办得更好、更有特色,实力更强,要达到这一目标,恰恰需要强化学术,尊重学术权力的存在,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行政因素不能不从学术角度加以考虑,不能不包含学术因素。而学术权力也不能脱离行政权力单独行使,变成学术霸权。这两种权力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泛化。“对行政权力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影响从事学术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过分松散的学术权力则将有损于大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组织内部的交汇点上不可避免地产生力量失衡。在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中,权力失衡的结果是权力向行政偏移,忽视了学术权力的作用。

2.根据和则管理要求,鉴于目前大学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应对大学的各种权利进行非理性化指导和协调。高校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特性要求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依据高校的特点,以和谐的实现为指向,必须从整体上对高校各方权力配置管理,力求实现在模式、结构、制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高校各方权力的行使要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进行,努力构建起一个教师安居乐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高校。以和谐管理的理念改造现行的高校管理模式必须寻求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寻求和谐的高校管理模式,即由管理向“治理”过渡,尊重各方权利,实现各方利益的和谐;二是寻求和谐的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即由高校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实现权力的和谐;三是寻求和谐的高校管理制度形式,即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从而实现了各方权力运行的效率。

3.和谐耦合则体现了和则与谐则围绕主题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体现了目的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各方权力在和谐主题下即在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使之发生相互作用,促进管理的绩效。大学各种权利相互博弈,权力博弈的结果也会影响大学权力关系发生变迁。回顾大学发展史,大学的整个发展历程都深深烙下了权力斗争与博弈的烙印。历史上,大学组织内外的各利益群体和阶层无不在为了拥有和支配更多权力而进行斗争,从中世纪宗教权力主宰大学到“文艺复兴”后教授权力的盛行,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行政权力的膨胀到20世纪中期学术权力扩大和学生权力的高涨等,权力在各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被重新分配,权力重心不断地在更替和迁徙,权力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可以说,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权力博弈的发展史。历史上大学权力关系的变化就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权力不仅成为各利益集团进行竞争、博弈的动力和目标,博弈的效用或结果也可能形成了另一种大学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下一次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不管各方权力如何博弈斗争,只要我们本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的健康发展,在共同目标这样一个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权利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何妨呢?

总之,和谐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只有达到了组织内部诸要素及组织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和谐统一,才能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使组织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对高等院校来说,和谐管理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席酉民,王洪涛,唐方成.管理控制与和谐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04,(7).

[2]闫月勤.论和谐文化视域中的高校管理[J].宁夏社会科学,2009,(7).

[3]吴国娟,李昌新.大学权力博弈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1).

[4]许志红.试析大学权力结构的重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伍厚文

学术行政权力德育论文 篇3: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党委领导研究

【摘 要】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必须重视系统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机构的优化,正确把握其中国特色。在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江汉大学作为课题案例,从江汉大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践、提高党建工作绩效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大学治理结构的党、政、学权力运行现状,以及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党委领导的原因,进而认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其实现路径就是要厘清大学内部党委领导的边界,从科学决策、完善制度、协调关系、发挥约束、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对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做了理性思考和优化设计。

【关键词】 大学治理结构;高校党建;现代大学制度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大学治理结构对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童蕊,江汉大学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创新与政策分析;燕良滔,江汉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江汉大学法律事务室主任,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工作和应用法律。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构建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党委领导对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对“党委领导”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制的设置和内部组织结构负责人的人选,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治理机制,其实质是在高等学校建立以党委为核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权力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即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下的共同治理。这意味着,高校要在党委政治核心的治理框架内,明确党委领导的治理边界,在方向把握、制度设计、关系协调、氛围营造、监督保障等方面来实现大学内部的良好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厘清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思路

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前提条件是要有科学的决策运行模式,在大学领导层面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并能付诸实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相互配套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应该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以勇于改革创新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基本思路上,首先要坚持这一基本制度,将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思想统一到共谋大学发展创新大计上来。在此基础上明确校长和党委书记两套班子各自的职权范围,防止职权模糊不清,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教育部在相关政策法规中已经规定了高校党委班子和校长行政班子的职责,但在实践操作中,仍然会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亟待从大学章程层面对二者的职责和权限予以清晰界定,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通有无。对于领导班子的会议制度和决策规则也应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厘清党委会应该在哪些重大事宜上做决定。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党委的领导对象不是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学术组织应享有学术自由, 才能更好地创新,党委应该领导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组织及领导干部。其内容包括学校宏观管理决策,行政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学科和学术发展的长远指导。所谓宏观管理决策,指的是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构设置和岗位变更、教职工队伍建设等,对于具体的院系行政和学术事务并不干涉。

党委领导的方式直接与其边界是否清晰有关。只有在职责边界清晰的基础上,才能使党委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产生正向积极的作用。高校中的党委领导就是党委书记领导的政治组织对校长领导的行政组织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具有决定性和发展性。党委领导成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当“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被提上重要议程后,大学党委的领导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既有利于大学的当下实际, 又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高校党委领导方式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是党委带领师生员工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保证。

二、创新领导方式,激发组织活力

首先,高校党委领导方式的创新变革体现为决策过程的动态性,主要涉及创新主题和内容、创新幅度、 执行动力等方面。党委领导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明确其内容和目标,目标包括党委领导效能的提高、对其他行政组织影响力的增强、激发其他主体积极性等,在大学的制度设计、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创新。然后对学校发展战略、权力行使以及职权履行的程度进行分析,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大学的现实发展情况而定。高校党委应当对某一时期的问题分清主次,按照不同幅度进行创新。

其次,高校党委应将领导方式的创新置于重要地位,真正实现党委领导和多元共治的融合。因此,党委应将其他利益主体的诉求也考虑在决策范围内,将以前集中、封闭、命令的领导方式转变为开放、民主、协商的领导方式。大学的目标是多元的,不仅有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也要有管理效能目标。通过目标激励,将教职工的个人利益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利益中来,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让教职工深切感受到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决策过程能使个人利益实现最大化;还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尊重和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管理建言献策;通过权力激励,实现充分授权和分权,达到职权履行到位,职责分工明确的目的,满足教职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调动党委班子和教职工班子(包括行政班子和学术班子)参与治校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党委应站得更高,转变领导职能,创新人事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 按照社会对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期望和要求,不断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更加高效地配置内部资源, 激发学术组织活力。

三、完善制度, 推进高校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确立和完善党委常委会的议事与决策制度。决策贯穿管理过程,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机制有助于避免决策失误。应成立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决策的重要作用。对一些重要事项,应在专家充分论证可行性和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进行决策。大学党委班子更应当完善党委书记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规范党委领导的具体方式。此外, 还可以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包括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论证学校的重大决策,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其次,完善党委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大学党委领导班子决策重大事宜的民主集中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及重大事项决策咨询制度。党委领导实质是党委班子集体决策,校长应在党委领导下对大学的行政管理事务行使最高权力并对其负责,保证依法治校。一些重要决策经集体讨论决定后,各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决策能顺利执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再次,完善党委和行政领导两套班子的沟通制度。党委起着政治引导与思想指导的作用,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作为行政班子的负责人和大学的法人代表,应在党委领导下积极主动地依法行使职权。党委班子和校长行政班子分清职责界限, 校长行政班子接受党委的领导,尊重党委对大学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的最终决策方案;党委也必须尊重校长行政班子的行政决策权力,学校的重要决策议题由校长行政班子负责提出并给出方案,提交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后,再交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最后行政领导班子安排实施。

最后,完善党组织制度建设。各学院党支部是党在大学开展工作的基础, 也是推动学校各项事务顺利开展的保证。理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的蓬勃发展有重要作用。一要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将组织生活制度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生活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使党员清晰认识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构建完善的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二要积极主动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平台可以是线上平台也可以是线下平台,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搭建服务和学习平台,实现学校、学院党务公开, 探索学习型、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机制。

四、协调各方关系,形成治理主体良性互动

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或者行政权力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 就会降低组织效能。也有管理学家认为,冲突不一定会产生负效能,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和方式避免、消除冲突, 使冲突产生积极效果,这种手段就是协调。大学是多方利益主体的聚集地,也是众多利益诉求的汇集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的组织目标并提高大学组织的整体绩效,有必要解决大学内外部各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各纵横层级之间的冲突关系。可以说,通过协调,能够将管理活动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各要素之间达到最大耦合值, 并朝一个方向运转,进而实现组织目标。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其主要目标是增强大学内部治理能力,这又与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分不开, 缺乏良性互动的大学治理是空中楼阁。

大学党委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重要的治理主体,在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中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权力的分配。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有效分配权力是重要的,何种权力有发言权就决定了大学的气质是何品相。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以学科教师和专家为基础所体现的一种能力,这种权力尊重的是知识体系而非其他,是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感召权力;而行政权力是由制度赋予的,按照一定的层级划分权力大小。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行政权力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有时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干涉学术事务的例子不在少数, 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之下式微,逐渐有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倾向,并出现重行政权力而轻学术权力的怪现象。两种权力背后,是行政组织及其人员和学术组织及其人员两类治理主体的互动。

并非所有的行政都拥有“权力”,大学内部的行政有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之分,前者是行政主体对重大事项进行充分论证后的决策,并对其负责,后者根据制度化的程序依规则行使,很少涉及权力的实施。权力对应相应的职责。因此,学术权力不仅关注和强调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更强调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应有的学术道德。可见,尽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但二者却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和融合的。在功能上,两种权力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行政组织及其决策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和制度支持,学术组织为行政组织在学校重要事项方面提供智囊支持,确保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进一步说,两种权力的行使对象大多数都是重叠的,两种权力呈交叉运行状态。专家学者担任大学的行政要职,行政系统协助解决和实施学术系统决策后的相关事宜。

党委在大学内部治理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厘清党委和行政组织以及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权力分配,职责划分,不抢事,干实事,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原则,积极鼓励和发挥教学科研人员在各项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行政决策中的咨询参议作用; 其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等, 实现全校力量的整合,发挥代表大会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作用,促进不同治理主体在合适的平台上建言献策,沟通协作,以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完善的治理结构。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既能有效实现党委的领导,又能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形成治理结构内部权力的有效分配。

五、发挥优势,营造内部权力共同治理的氛围

首先应辩证看待西方大学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其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尊重学术权力、强调各方利益主体共治校园等。但也应该看到, 有些治理实践在中国国情下的适用性并不是很强,并且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利用。因此,党组织应发挥思想宣传这一重要职能,对教职员工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大学的治理理念和实践予以扬弃,在此基础上确保大学的思想阵地的牢固性,建设有中国特色但又不失国际竞争力的大学。

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党委不仅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治理制度,还可以从治理思想的宣传、培育校园治理文化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营造共同治理的氛围,使师生员工深化自身作为治理主体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治理;利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现代大学治理思想,使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大学的高地,让“参与”“共赢”等思想深入师生心中;注重治理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公正平等、参与共享、谈判协商和共同责任等治理价值观念,营造尊重学术自由的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如果说制度建设是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硬条件的话,那么治理思想、治理文化则是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软条件。文化在大学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制度,它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激发其参与治理的热情;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保障学术组织的风清气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学校治理;加强对行政权力主体教育, 使行政人员充分认识到大学不变的是学术,改变的是行政,学术性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属性,从而自觉尊重学术人员、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六、保障约束,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了大学民主管理的时代要求,党委的领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上,同样体现在对其他治理主体权力执行的保障约束上。应构建党内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等相互结合的多元监督体系。高校党委首先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按照党要管党的思想,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治校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正确看待和利用纪委监察部门,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发展观和政绩观;要发挥制度监督的保障作用,以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校务委员会、民主党派以及师生员工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让高校的治理体系更加民主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曹娟,马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模式之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2] 欧阳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J].红旗文稿,2011,(5) .

责任编辑:赵春燕

作者:童蕊 燕良滔

上一篇:幼儿心理保健措施论文下一篇:企业培训效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