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2024-05-23

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共7篇)

篇1: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并书写汉字6个;能用音序查字法查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为绿化设计标语牌。

4、懂得保护公共绿化人人有责。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你来到大草坪上,你会看到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出示:巨人

指名拼读,学习笔画,“巨人”是怎样的`?

3、(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小老师带读生字,

草坪巨人森林正在举行弹琴地震亲情藏(读准前后鼻音)

(2)出示:弱小保护(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3、检查读文,课题中的“你”是指谁?

4、轻声读课文,为什么“我们人类”像巨人?找到有关内容好好读一读。(读好课文1、2节)

5、交流朗读

(1)指名读

(2)和同桌一块儿读一读

(3)师生配合读

(4)读的比赛

(5)是啊,那么美丽的环境,那么快乐的小动物,人们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让我们读课文第三节,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齐读第三节)

6、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了这一节了解了什么?

7、小结:

三、熟读成诵,感受体会

1、你们愿意做怎样的巨人呢?齐读全文。

2、学习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试背课文。

四、游戏巩固,课外拓展:

1、美丽的大自然(出示各种花、草、动物、带有词语)

2、在美丽的公园里,请为它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3、回家为小区设计一条标语,提醒居民都要保护绿化。

五、指导书写

篇2: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1.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

2.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3. 学习童话独有的语言,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从中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学会积累运用

听写四字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绿树成阴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巨人的花园以前是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他赶走孩子们以后,花园里天天( )、( ),孩子们偷偷钻进来后又给了花园春意,可是巨人又训斥孩子们,把孩子们赶跑了,与此同时( )、( )、花园又被( )了。

师小结:是巨人的态度和行为让花园前后有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打开书本继续走进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二、对比朗读,体会巨人的冷漠与改变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之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几次驱赶孩子们?后来是怎么样的?把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 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交流反馈。

3. 指导朗读。

4. 你感觉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 补充资料:巨人没有朋友,他一个人呆在花园里。他每天都很孤独,的朋友是一个妖怪。因为自己是巨人,所有的人都向他投去奇怪的眼神。他变得不爱说话,有一次他到妖怪家去,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这一走就是七年。

5. 小男孩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6.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吻吗?它吻走了什么?吻来了什么?(冷酷、无情、训斥;关爱、温暖、改变。)

7. 如果你是巨人,你明白了什么?(快乐要与人分享。)

三、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快乐了,所以他的花园四季如春了,这是多美好的画面,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常常能够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 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童话中那么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对吗?

四、续编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

1.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喜同悲,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续编故事: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词语提供:不再是……而是……;巨人、孩子们、花园。)

2. 故事交流。

3.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作业。

4. 补充资料袋。推荐《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集》

板书设计:

篇3: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一、教师自己读,多角色读童话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童话课文,教师首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读童话,用不同的角色去体会经典童话要向世界传递的不同声音。

1. 以常人之心读童话,体会童话之义

童话作品虽然通俗易懂,但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需要细细领会。如《巨人的花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如果只是粗粗一读,很难领会作者创作的本义。因此,教师以常人之心读童话,既要读懂文章本身,也要读懂作者,理解作品的背景。

2. 以教师之眼读童话,体会童话之真

教师读童话,要更多关注童话的教育性、人文性与丰富性,如读《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课文,要对童话在教育意义、优美词句、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之后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3. 以儿童之心读童话,体会童话之趣

我发现一些学生喜欢读课外童话,但不喜欢阅读课文童话,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们不愿听到别人问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课外阅读童话让他们觉得更轻松、更自由。因此,教师还应以“儿童本位”来解读童话,少一些分析,少一些深刻,多一点直观感动,多一点生命的触动。

二、引领学生读,多维度品童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己读明白了,更要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宽容的心引领学生去品读、感受童话之美。

1. 正确设定教学目标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动人。童话课堂不应预设答案,而要关注课堂生成。设定童话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三个化:“儿童化”,不提成人化的思想教育目标;“多元化”,不做无谓的标准形式规定;“真实化”,辩证对待童话的真实含义。如《狮子和鹿》,何必非求得“漂亮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不一定漂亮”这一标准答案呢?如有“鹿的美丽、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等理解,不是更真实的感悟吗?

2. 尊重学生多元理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品读童话,要童心式理解,儿童式解读,让学生自由发挥;要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个性生成;要多角度理解,或批判,或颂扬,或阐述道理,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但最重要的是要读出童话的真善美,即使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凄惨但又何其美丽!

三、师生共同读,多方式赏童话

童话课堂,就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徜徉在童话世界里,感受快乐,分享美好。赏读童话,多一份直观,多一份参与,就会多一份感悟。

1. 让童话与“画”紧密联系

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常伴有形象的绘图。文本是平面的,绘图却是鲜活的。要重视绘图的作用,使“画”成为语言与形象的中间媒介。如教学《小熊住山洞》《骆驼和羊》等童话,都能以图入文,通过析图、赏读、配音等手段,让孩子走进有声有色的童话世界。在读画之中读文,在阅读之中悦己,不仅读画、读书、读文字,更是读人、读心、读世界。

2. 让童话与“话”相依相存

在童话教学中应多一些“儿童化语言”,做到用“童话”教学童话。如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我这样肯定一名大胆想象的学生:“你这只小白兔已经考虑如何把菜种好后种花生的问题了,真不赖!”另外,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体验中生成“童话”,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童话”的创造者。如读《雪孩子》进入情境后,孩子的感悟精彩纷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融化了,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它可能就是雪孩子。”“雪孩子已经变成春天了!”……我觉得这些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真正走进了童话。

3. 让童话永远没有结尾

《两只小狮子》《幸福是什么》等,每一个童话,其实都没有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期待着孩子们给主人公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每一个童话故事都可以有许多个开放性的结尾,这是作者的“留白”,也是学生的“期盼”。教师要给学生这样一个“童话”舞台,让他们自由地交流,寻找那一份美好的期盼。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徜徉,肯定会爱上童话!

学生的世界如童话般五彩缤纷,充满着创造,充溢着灵性。教师要少一些成人化、工具化、单一化的说教,多一份趣味性、真实性、儿童化的交流,肯定会让学生的童年多一些童话,多一份童真,多一点童心!

摘要:教学童话类课文,是引导学生读童话、品童话、赏童话的过程。教师应多角色读童话,引导学生多维度品童话、多方式赏童话,以儿童之心读出童话之美。

关键词:童话教学,品读,赏析

参考文献

篇4: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以下是发生在我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说:“自己轻声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类像巨人的句子读一读。 ”话没说完,学生们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他们的声浪中。我怕学生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果不出所料,巡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明白读完课文后要做些什么。

先来分析一下每一个教学片段:

在片断一中,学生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学习只是停留在了对课文表层内容的反复朗读上。

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培养。“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已有知识局限,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而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平时的小练习中,就发现有的孩子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有时,孩子们的作业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

看来,注重对孩子“听”的训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一般课堂上的“听”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即:老师听学生说、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听学生说。针对此,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以身作则。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

二、细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

三、表扬鼓励。

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应及时鼓励,必要时,要把文章做足。当然,老师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篇5: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 中学教师面临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这种转变, 是在前人丰厚积累基础上的转变。就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教学中, 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合理继承, 又要勇于创新, 用崭新的视角看待新课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与历史割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中学语文教学, 注定是继承下的创新与发展。

新课程中的中学语文教学, 依然重视基础知识。学生首先要在语文课上学习基本的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读写能力, 这种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要, 必须做到扎扎实实, 因为最基本的训练是前提, 否则一切“锦上添花”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创新、提高和“基础”应该辩证统一起来———在扎实的基础上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随文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重视每课都有的“读一读, 写一写”的训练, 以便加强字词的积累;配合教材的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等。为学生学习的飞跃打下一个良好的底色。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点拨与讲授仍然是必须的。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达到一个“仰之弥高, 钻之弥深”的境界, 而且要成为一个教育通才。这样, 在“蹲下身子与孩子一起看世界”时, 才不会陷入盲目和混乱。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继承、保持和发扬的。

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对传统的继承, 还表现在倡导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要精读、细读, 善于感知文章的细部, 从而领会文章的精髓。例如, 教《藤野先生》一文时, 指导学生在弄清明、暗两条线索, 体验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爱国情感的前提下, 深究、细察重点词句等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中的中学语文教学, 应继续抓紧全面而突出重点的“复习”环节。这是我们语文中的常规式的教学法, 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短时记忆的能力很有限, 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 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 新的信息进来, 就会把部分原有的信息赶走, 若欲保持信息, 就得采取复述复习的强化策略, 使信息离开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所以“复习”依然是新课改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值得提倡。

关注人, 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创新是新课程的成长点, 惟有创新才能赋予教学以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的创新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勇于走出自己的路。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当他们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 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 与另一个人 (作者) 交流。因此, 从实质上来说, 这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为了张扬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动脑, 发挥自由创造的才能, 乐于创新, 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纸船》、《金色花》两首诗的时候, 教师可采用“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去观察自己的母亲, 观察母亲的眼睛、母亲的手、母亲的背影、母亲的举手投足等, 在体验到母爱的点点滴滴的同时, 去感悟冰心、泰戈尔两位著名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令人感动的母爱真情。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应再与学生一起来探究: (1) 说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 (2) 你从诗中体验到了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3) 这首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哪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4) 对于这两首诗,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5) 分享了老师与同学们的观点与材料之后, 再读一遍课文,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与同学们交流?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情境中, 使教学达到高效, 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而在教鲁迅先生的名篇《风筝》时, 教师则可采用“读—悟—赏”的教学模式。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文章, 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 所以学起来有难度。教师采用“读—悟—赏”的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读熟、悟透、赏好”, 强调“读”课文的重要性, 强调朗读的内化要求和外化要求;注重“悟”的过程,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 悟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文“赏析与拓展”部分可体现开放性、多向性,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阅读, 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注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就要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只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拓展延伸的技巧与方法, 真正做到立足课文, 立足课本, 放眼生活, 因为生活有多宽广, 语文就有多宽广。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好习惯, 并能使学生在了解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基础上, 深层把握课文;其次, 要关注、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在教唐诗《使至塞上》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王维所处的盛唐时期和盛唐精神;了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了解王维前期和后期的思想特点, 并依据这些信息来鉴赏这首古诗的意境美、画面美。同时, 运用对比教学。举出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晚唐衰败的特点;再举盛唐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写出了盛唐人豪迈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浪漫情怀, 这是盛唐诗人特有的浪漫的英雄气概。通过学习, 学生既会查阅相关的资料, 又会懂得今后学习古诗文, 要知人论世。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赏析更多的古诗, 既增加知识量, 开阔视野, 又使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得以迁移, 真正做到立足课本, 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另一个含义是指,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在这方面, 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起着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钱理群教授说: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 这一文化基础可以为每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打下一个良好的“精神的底子”,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亮起来。

在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思考, 去联系实际, 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 心灵得到关爱。如学习《山的那一边》要让学生明白:实现远大理想, 必须百折不挠, 必须坚持奋斗, 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 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从而锻炼学生的韧性。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和《金色花》两篇课文时, 教师可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个主题:“十五岁,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是“丑小鸭”, 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困惑, 建立自信, 开阔成长的天空呢?这两篇课文将给学生有益的启迪与帮助。

新的世纪, 新的课程, 语文教师应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上更加奋然前行, 在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广阔田野上, 播撒下创新的种子, 收获更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走向新课程.

篇6: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需要尊重学生

我始终认为对待学生一定要尊重, 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最大的爱心。尊重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品质。当我们看网络上曝光的一系列师生之间的冲突案例时, 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只是出现一个方面。在我们抱怨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时, 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否给予学生了尊重。面对师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 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对学生缺乏基本的尊重。

当我们从内心里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时, 我们就会自觉地去尊重学生。做一个尊重学生的有爱心的教师, 其实很简单。比如, 在上课前几分钟, 我们就到教室门口, 有笑脸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 向每一位学生致以美好的问候。这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对学生的爱。这样营造的氛围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南京的一名小学教师, 当学生放学时, 要和每一位学生来一个拥抱, 把这一个拥抱当成一天学校生活的结束。我们不要小瞧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拥抱, 它是对学生爱心的表现。学生从教师的这一抱中, 体验到了教师对自己浓浓的爱意。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行为, 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 也更加热爱自己教师所教的课, 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从这个角度来讲, 尊重学生,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需要宽容学生

师生之间出现冲突,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宽容与沟通。作为教师, 尤其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宽容学生的错误。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正是在改正一个个错误, 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面对学生成长中的这些错误和问题,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 正确引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小声说话, 教师会如何处理呢?现实教学中, 有很多教师会停下讲课, 让学生站起来, 大声斥责。但这样自然而然就把一件小小的课堂事件上升为师生之间的冲突了。脾气大的学生摔门而去, 只留下面面相觑的师生。细究一下, 这件事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呢?无疑, 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说话, 违反了课堂纪律, 固然不对, 但教师的处理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呢?当事教师可能说:“我这也是为了大家好吗, 严格要求又有什么错呢?”事实上, 严格要求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问恰恰出在了严格要求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 完全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之。我们可以稍作停顿, 以眼神示之, 这位说话的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到, 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更能维护学生的利益。

在这里, 我们需要说明的是, 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并非对学生所犯的错误, 不论大小, 不论性质地一味地宽容。这里的宽容应对的是学生所犯的那些无伤大雅的非原则性的错误和问题。而对待学生所犯的那些原则性的错误和问题, 我们需要慎重待之, 严格要求和批评。否则, 那就是纵容。纵容可能使学生不明是非, 不辨对错,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做一个有爱心的小学语文教师, 要宽容学生, 而不要纵容学生。

总之, 做有爱心的教师, 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断给学生鼓励;做有爱心的教师, 需要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做有爱心的教师, 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最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徐重云.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J].新课程:上旬, 2015 (10) .

篇7:小学语文《你像一个巨人》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 教师要综合教学资源, 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活力课堂的重要作用

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教师在与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 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因小学生具有多动、好奇的特点, 活力课堂更可以接近学生的心理状态, 符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格特点, 增强对其的吸引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感情,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管齐下,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 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制订教学计划。 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教学任务, 对各个过渡环节进行巧妙设计, 在宏观上把握课堂教学进度, 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创建活力课堂的重要保障。

(二) 巧妙的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在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有效问题的设置和“微课教学”等模式开展。如在《荷花》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的图片与“微课”资源的方法,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 课堂教学展现个人魅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自身的言谈举止, 提高素质能力、品格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心情愉快, 通过自身的语言形态、 肢体动作等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四)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尚未成熟, 其对新奇的事物较好奇。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趣味教学模式,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如教师在进行课堂词语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小组比赛形式开展“看图猜字”的游戏进行教学, 教师在小卡片上画上相关词语, 学生通过看图猜出词语。 整个游戏过程寓教于乐, 让学生充分学习了知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比赛的机制,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有效提高了课堂活跃程度, 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与凝聚力。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乏味, 更具有灵活性, 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五)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与培养,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同一问题, 因为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知识掌握能力的不同, 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制定衡量的标准, 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 全面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生因自身的群体特点, 更适合活跃的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 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多管齐下,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萍.如何营造宽松、和诸的课堂气氛[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47) :12.

[2]高雪.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 2011 (14) :13.

上一篇:电梯维保招标评分标准下一篇:反邪教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