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2024-04-30

《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通用10篇)

篇1:《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榆次第九中学

关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2009年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两周年,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规范和加强全校突发应对工作,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决定11月份在全校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师生员工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员工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促进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宣传活动时间

2009年11月4日-12月4日

三、宣传活动主题

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四、宣传活动内容

1、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核心内容等。

2、宣传政府部门和学校在预案编制、健全应急机制和体制、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以及目前的应急工作形势。

3、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宣传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以及后期处置等知识。

五、宣传活动形式

通过黑板报、墙报、展板、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以“八个一”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1、出一期应急知识宣传的黑板报、墙报和展板;

2、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应急知识手抄报比赛;

3、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建议分批、分散组织);

4、对校园内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场所、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

5、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6、结合秋冬季消防安全和甲流防控形势需要,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有关人员举行一次应急知识专题讲座(要严格控制人数,分批组织);

7、组织学校教职工进行一期甲流防控基本知识培训(分批组织)。

8、制作、悬挂、刷写一条应急知识宣传横幅。

六、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宣传月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是我国长期以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抓手。各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学习宣传活动,要科学制定本校宣传月活动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确保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师生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自救互救能力。

2、健全机制,依法修订应急预案。各学校要以宣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认真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对已制定的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做到适时、实效、实用。当前,预防甲型H1N1已成为全球全国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期一些地区出现暴发性疫情,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又正好与季节性流感交织在一起,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各学校要认真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分级预警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做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要健全校园周边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应急管理联动联防联控一体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3、认真自查,加强学校应急管理。按照榆次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榆次区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暂行考核办法》(榆教通字〔2008〕5号)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自查工作。要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要强化学校兼职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

骨干力量,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要适当加大应急资金投入,积极做好应急物资、设备、器械储备,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和消防器材等,防患于未然。要重点自查应急值守情况和信息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即各校有没有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对本校相关信息是否掌握,信息报告制度是否严格落实等。

4、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活动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各校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与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机结合,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营造校园法制氛围,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九年十一月四日

附件1:

应急知识宣传标语

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居安思危,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工作

学习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加强应急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应急拨打110,减少伤害保安宁

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打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加强应急管理,预防各类重大安全事故

加强应急管理,预防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附件2:

应急知识宣传参考资料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四大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原则是什么?

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我国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管理机制构成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5、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为哪几类?

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是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大类构成。

6、应急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和公众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动员一切必要的社会资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公共应急管理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体现政府人文关怀。公众在应急管理中,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公民权、知情权、监督权、紧急救助请求权、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补偿请求权等权利;有参与和协助政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义务。

7、公众应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可通过110、119、120、122等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建。

篇2:《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宣传培训方案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我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普及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现结合我乡的实际就相关应急以及公共安全等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培训做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能,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源头预防,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应急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我乡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

二、宣传重点

各村、站社所、学校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各全年项工作的全过程,既要明确思路、丰富内容,又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切实让应急公共安全知识进村入家户遇晓。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内容全篇学习,掌握其内容。

2、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工作,宣传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

3、大力宣传和教育群众积极参与,树立事关全局的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遇有任何突发事件都要第一时间报告,相关应急人员或维修组。

三、宣传教育的形式

1、各村、站社所、学校要专门组织学习,召开相关会议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讲解,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学习,了解其重要性。

3、有条件的单位例如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应急法进行很好的宣传学习。

四、具体要求

1、各村、站社所、学校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将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应对法相关内容进村入户在群众中得到普及。

篇3:学校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初探

1 学校应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认识

1.1 在各类突发事件面前青少年是最脆弱的群体

据北京市气象局减灾协会揭示:2005年3月, 160所学校在伊朗地震中被毁。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东部莱特岛南部山区因暴雨成灾发生的特大泥石流, 50多间房屋和一所正在上课的小学瞬间被吞没。据统计有200多名学生在这次灾难中丧生, 1500人失踪[2]。 2006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乡沙兰中心小学352名学生和31名教师全部被困水中, 由于洪水太猛太大, 一二年级年龄较小的学生被淹被冲死亡, 还有的学生失踪[2]。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 在灾害与事故面前及其被动, 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究其原因, 学校的场所固定不可选择, 一旦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发生巨变, 他们就会被动受害。

一份由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单位做的2006年学生暑期安全调查显示:因溺水、交通意外、跌落、动物损伤以及烧伤、烫伤意外窒息等造成的伤害已成为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青少年暑期高发的安全事件包括:意外伤害、刑事伤害、网络沉溺、性行为犯罪, 由于家长疏于管理, 家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容易造成以上事故的发生[2]。

1.2 学校应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此, 乘《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之机, 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进课堂, 进教材, 进宿舍, 同时还应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减灾始于学校”的号召, 提高学生校园的安全减灾意识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通过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减灾知识与技能, 在灾害发生时能保证正确应对危机。

1.3 校园安全教育的高效性

尽管学生群体与许多校园设施具有较多脆弱性, 但青少年思想活跃, 可塑性强, 接受新知识和能力强, 学校具有开展教育的良好设施与师资, 安全减灾教育的效率通常要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和场所。校园安全在整个社会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学校的学生来自具有不同职业和地位的家庭, 学校的安全会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同时学生的影响面也非常大, 学生受到集中的有效的教育后, 便可向全社会进行宣传,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是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 因此, 科学设置组织和机构, 有效运行管理模式是高效、快速处理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 要把教育与提高防范能力结合起来。

2.1 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 (院) 应有领导和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观测工作。相关部门应针对校 (院) 安全的方方面面制定出预警方案及应急方案, 并将此方案的措施落实到有关建筑、卫生所 (院) 、食堂、水电管理和宿舍等部门, 提高防范能力。根据学校特点, 主要是提升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防范水源和食物中毒的能力;防范传染病的能力;防范火灾的能力;防范危险建筑物的能力;防范治安事件的能力。

2.2 防范自然灾害侵袭机制

根据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乡沙兰中心小学遭洪水袭击的经验教训, 建在郊区和乡, 村的学校, 应认真考察校址所在地的历史水文资料, 校舍不要建在洼地, 特别是水源的下游, 要远离易发洪水, 泥石流的地方。建在江滨的校园, 要考察10-30年的水文资料, 做好洪水袭击的防范工作。

2.3 防范食物中毒机制

食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有害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及社会的关注, 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地方人患有食源性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7]。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 特别是高中、大学, 大都集中住宿, 发生水源, 食物中毒事件不少见, 它直接威胁着千百学生的生命和健康,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 因此食堂和水源地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2.4 防范传染病感染机制

近年来, 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 爆发、流行事件不断, 一些被认为早以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从来, 同时又新发现数十种传染病。2003年全球的SARS危机, 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8]。

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医院感染爆发等随时都可能传播到学校,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学生假日返校, 应坚持进行医学观察, 发现疫情立即报告, 采取隔离、应急接种或药物预防措施。

在学生中除了要普及卫生知识和人人参与预防, 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外, 还要教会学生善于保护自己, 提高群体抗病能力, 同时要经常对内外环境进行处理, 把切断传播途径作为主要措施。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要按程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治。

2.5 防范火灾机制

水火无情, 一旦爆发, 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事故。根据现阶段学校的建设情况, 预防火灾应把重点放在控制电源上。教室、宿舍、礼堂、实验室是用电较多、较集中的场所, 也是容易发生电火的地方, 应重点控制。

2.6 防范危险建筑物危害事故机制

学校建筑应严格履行招标手续, 设计和实施履行监理程序, 严格把住质量关。学校各项建筑必须按质量标准验收, 对现有建筑物要进行全面评估, 对危房要及时维修, 不得马虎。

2.7 防范治安事故的机制

社会治安事故主要是学生心理不成熟,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与校园周围复杂社会因素等所致。学校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 应加强自我防护的教育。

首先, 在建筑上校园内外应有别。应采取措施封闭学生活动区, 严密值班值宿制度, 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其次, 对校外周围的治安、交通、水域等环境作调查, 将学生走出校园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应对紧急情况的办法告诉学生, 使他们有心理上的准备, 有防范心理和防护能力。如, 如何预防流氓抢劫骚扰?任何预防交通事故?如何预防溺水等。学校保卫处 (科) 应与当地公安部门联手共建“安全学校”,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报警电话, 以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求助。

3 创建“安全学校”活动

2006年,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与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共建“安全学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安全学校”是一种全新的科学体系, 是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安全、环境教育体系, 促使安全、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每日管理和教育的环节中。创建“安全学校”不仅能使教师和学生所在地方安全、环境素养得到提高, 而且还可通过学生带动家庭, 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 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和民间团体在学校安全、环境教育等管理上的合作。

摘要:学校的各方面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施, 将学校各方面的安全提升到法律层面。介此契机学校应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认识, 并积极采取预防和管理措施, 创建“安全学校”。

关键词:学校,突发事件应对,应对措施,安全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第一条.

[2][3][4][5][6]“国际减灾日”主题-“减灾使于学校”的启示.2006.

篇4:12星座美眉的突发事件应对法

白羊座(03.21-04.20)

精力充沛且喜好运动的羊羊最爱各类野外活动,所以她们大部分有自己专门的野外运动装备。当灾难来袭时,待在房间里自然不安全。齐全的户外装备,能为她们遮风挡雨,安全露营,有效减少其他灾害带来的损失。

金牛座(04.21-05.20)

一向勤劳务实的牛牛多热衷投资理财,她们炒股、炒房、买基金,一切跟财富有关的东西都是她们的兴趣所在。当灾难袭来时,她们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现金、存折、金器和各类证券,带着它们逃离现场,这可是她们一直为之奋斗的成果。

双子座(05.21-06.21)

双子美眉天生是干情报员的料,她们喜欢收集各类最新、最快的消息,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广播出去。所以双子美眉们一定会带上收音机、相机、手机等可以最快、最大量收集资讯的工具,即使在受灾的特殊时期,她们也不允许自己跟即时资讯脱轨。

巨蟹座(06.22-07.22)

蟹蟹爱心大过天,哪里有她们,哪里就有温暖,即使逃离在外,她们也要把家的温馨带上。所以,她们离开时会带上大量的食品和药品,遇到那些只身出逃的人,就把食品分给他们。药品是为了那些意外受伤的人准备的。

狮子座(07.23-08.22)

狮子美眉是天生的王者、领导家,总是人群中亮眼的对象,她们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也爱炫耀自己的功绩。所以,在危难时刻也不忘带走一切可以证明她们实力的成绩证书和奖章,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能让自己的光荣历史被废墟掩埋。

处女座(08.23-09.22)

追求完美且极爱干净的处女美眉,最不能忍受脏和乱,她们就是洁净的化身。所以,她们出来的时候一定会带上干净的衣服以及各种清洁用具,打开她们的包包,毛巾、牙刷、肥皂应有尽有,甚至她们还会带上消毒药水,一切只为有个干净的环境,避免灾害引发的疾病传染。

天秤座(09.23-10.22)

迷人的秤子隨时散发着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她们能很好地协调各类关系的平衡。为了保持这种气质,她们很注意自身内涵的提升,平时会阅读很多书籍,及时补充各种需要,灾难那一瞬间,她们会带上与灾害相关的书籍,通过学习帮助自己也帮助更多的人。

天蝎座(10.23-11.21)

蝎子向来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被束缚,讨厌一切繁琐的手续,她们认为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不对的。所以灾难到来时,她会立即带齐所有的证件,一旦需要,顺手拈来,不费口舌,不费时间,简单快捷。

射手座(11.22-12.21)

好动又好奇的射手美眉,平时总是闲不住,最喜欢对各类机器拆拆拼拼的,所以她们会给自己准备一套十分齐全的工具,以便她们给各种机器做手术。当危难来临,带上工具箱既是心有不舍,更是有了能在关键时刻保命救人的好帮手。

摩羯座(12.22-01.19)

对于执着、勤奋的摩羯美眉来说,工作是她们最大的乐趣,她们已经达到了“工作狂”的级别。即使大难临头了,她们也不会忘记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笔记本、各种装有重要资料的磁盘、U盘等文件载体,如果有必要,她们甚至会抱着电脑主机出逃。

水瓶座(01.20-02.18)

个性十足、特立独行的瓶子爱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走进她们的房间,到处是她们多年四处搜集来的稀有物种。这些辛苦淘来的宝贝个个都有故事,即使灾难来时不可能全部带走,也会尽力带上几件压箱底的宝贝。

双鱼座(02.19-03.20)

爱幻想、爱浪漫的鱼鱼很喜欢做白日梦,她们也爱回忆所有美好的事物。她们珍藏着每一张带着回忆的照片和每一封充满温馨的书信,这些是她们最美好的财富,她们会把这些东西装在专门的盒子里,无论上哪儿都会带着它。

篇5: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稿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为切实搞好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矿组织开展了以“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日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通过现场设立宣传展板、悬挂标语、接受咨询、解答问题等方式,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宣传资料、宣传单等现场发送给职工家属。通过活动的开展,强化了责任意识,全面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健全了应急工作体系,增强了全民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意识,在全矿掀起一股学习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热潮。

篇6:《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二是突出重点。明确宣传内容。突出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背景和必要性、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核心内容等,让公众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政府在预案编制、健全应急机制和体制、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宣传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以及后期处置等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正确做法。

三是创新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村屯小广播、现场咨询和每月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把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宣传实效。

篇7:《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办事处认真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切实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居民的培训与教育,并充分借鉴其它单位的先进经验,对照文件中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自查,做到了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到位、宣传到位和贯彻到位。现按照应急办的通知要求,将办事处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应急队伍建设

我办事处成立了以殷双峰书记为组长,各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应急领导机构,在应急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又相应建立了稳控、消防、地震、防汛、安全生产等领导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室,负责学习培训、组织自查、提请领导组复查和整改工作。在办事处和各社区、机关、企业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队伍。并且以集中培训的方式,把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能够熟练撑握和正确使用相关应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应急队伍的思想认识,确保应对法在实际工作顺利应用。形成一个纵横交替、反应迅速适用的应急网络。

二、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学习

我办事处结合本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并组织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安全监督执法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内容。通过深入的宣传和学习,有关人员熟悉和掌握了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原则、程序、措施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并制定了应急预案。

三、做好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上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能和业务范围,按照有关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应对分工和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和完善基本工作制度。

(二)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动态管理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我办事处实际,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制订和完善适用于我辖区的相应预案,先后出台了《南街办事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南街办事处关于稳控福利巷部分拆迁群众在国庆期间赴京上访的应急预案》、《南街办事处关于稳控辖区内部分群众国庆期间赴京上访的应急预案》等多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为提高应急实战能力,根据预案内容,进行了消防、地震、防汛、稳控应急等全面排查。

(三)加强对宗教自由实力和法轮功邪教人员的监控力度。加强衔接与协调,做好突发事件预防,防止其在敏感时期集体上访。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登记调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员到我办事处辖区进行非法传教。

(四)进一步加大安全隐患及危险源的排查力度。结合我办事处实际,开展了多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对重点企业、在建工程、学校等敏感地方进行了专项整治,对危化物品、食品药品、爆炸物品、餐饮、浴园、网吧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有安全隐患的下发整改通知书20份,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做好回头看工作,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情况上报安监站,安监站也按时作好回查回访工作。

(五)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深入宣传有关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社区,增强企业有关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意识及能力,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应急资金匮乏;

(二)应急设备简陋;

(三)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意识低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

(四)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差;

五、今后工作打算:

今后我办事处将一如既往地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抓好抓实我办事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能力,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我辖区人民群众的安全,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南街。

南街办事处

篇8:《突发事件应对法》实践对策分析

该法的特色主要在于:重在预防、关口前移;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 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认识到问责制度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效率的意义;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相关观念及概念的变化, 体现了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观念的逐渐转变。

2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的不成熟

(1) 领导机制不具体。

我们调研发现, 南京市很早以来就成立了扫雪防冻指挥部, 负责每年入冬以来的扫雪防冻任务, 并且形成了惯例, 在处理此类气象突发事件时相对熟悉。设立突发事件指挥部不是《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以来才有的事情, 而是各地方在常年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所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着眼规定的领导机制是将领导机制细化, 将权力、权利、义务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而该法仅仅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通过与南京市扫雪防冻指挥部李宜武副指挥长的交谈, 我们发现南京市每年的扫雪防冻预案尽管常改常新, 但是并没有将各组成部分的职能规定细致, 尤其是没有将指挥部成员的权力、责任固定下来。只是在每年召开的扫雪防冻协调会上由指挥长 (副市长级) 、副指挥长 (市容局副局级) 进行分配, 更多强调的是由指挥部分配任务, 而非各自履行法律规定的自身职权。权能不清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不明了份内职责, 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少自救意识和自救方法, 造成损失。同时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滥用权力, 也不利于民众利益的保护。

由于中国传统以来都有过分重视行政的习惯, 形成了出现事件首先大家开会讨论一下, 然后采取对策应对。这种方式往往会错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期, 例如震后72小时“黄金时间”。拿今年大雪灾为例, 一台大型扫雪设备在经过层层协调之后才加入南京长江大桥的除雪任务中。这延缓了南京城内外交通进出恢复便利。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 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经验积累以及前人总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因此领导机制不细化反给予了决策者灵活决策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的未细化, 却在实践中可能带来危害。因为决策者们的每一项关于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关系到的都是群体的利益, 最终落脚点是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没有赋予决策者自由裁量权, 瞬息万变的灾害将侵吞社会的财富;如果不对决策者进行限制、过于自由也不利于保护群体利益。《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根据该条, 国务院应该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 进行确权。

(2) 协调机制不清晰。

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时的协调往往会出现问题。现代的政府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 突发事件的产生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这就必然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平时, 只要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用顾及其他;在进行合作时, 如何协调却成为了一大问题。在今年年初的大雪灾中, 南京市的各个部门虽然在扫雪防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之下, 分工进行工作, 但协作不畅导致一些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说调运扫雪装备的车辆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赶赴除雪现场。究其原因, 在于缺乏制度层面上较为详尽的规定, 缺乏各地相应制定的详细的应急预案, 缺乏实践中熟练的配合演练。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 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实践中, 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地方性法规, 各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国家设定的应急预案样本制定相关详尽的预案以供参考。

(3) 技术支持、物资储备不到位。

应急技术支持对于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故都必不可少。由于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 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了必须。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 在对长江大桥进行的除雪过程中, 虽然拥有进口高级扫雪车却没有能够发挥其作用, 最后撤离了大桥。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延误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另一方面, 技术的支持是应对突发事件是高效率的基础,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 关于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当, 反而会使政府难以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突发事件快速处理。问题就在于怎样使得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时刻保持状态。而不致今年南京在处理大雪灾的时候出现扫雪装备年久失修的现象。

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 南京市受雪灾影响最大的就是道路交通情况。在南京大雪的第一天, 全南京用于扫除道路积雪的工业用盐告罄 (只是撒在桥梁、隧道、陡坡等地段) , 后来紧急从安徽等地调运才保障了南京扫雪的顺利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在大雪灾这种跨省市、影响地域极广的突发事件面前, 从外部调运的这种补救措施显然不是最佳的方法。当然, 物资的储备与保管在平时也是一个问题。一方面, 储备不足、保管不当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方面, 囤积过多的应急物资其保管又会花费不菲。

不论是统一指挥的领导机制还是复合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 都应该将其变成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中制度化的东西。制度化的优点就在于用文字的形式固定权力、权利、义务, 使得行政机关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政府下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这类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不能没有具体的规定, 否则会造成实践运用中的脱节。我们认为, 将突发事件的一些重要的原则进行制度的细化、进行“度”的把握、进行法条层面的确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更加的有效率;并且使得官员不能恣意妄为, 保障了民众的集体利益;不论是从法律制定的角度还是从适用法律的角度都能够体现立法的宗旨。

3应对对策的建议

(1) 制定行政法规, 界定官员权能, 明确协调机制。

没有将其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到法律中去, 与该法宣示的确权、限权的原则与立法特点互相矛盾, 这可能会为官员滥用职权提供机会, 将会不利于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利益。即使没有实行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其自身的错误行为 (比如一些错误的决策) 也可能会被其解释为合理行为而逃避责任。同时, 明确职责, 在事件发生时就可以视其是否是作为, 这也成为了依问责机制进行问责的根据。

在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精神制定地方各部门的具体规章时, 也应当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分清晰。可以由省市一级制定专门的协调机制指导意见, 也可以将协调机制的设立放在各部门的预案中, 以便发生情况后立时适用。在规定中, 必须要强调日常的协调演练, 并且以事后问责的形式 (若在事件发生后出现问题, 追求平时没有认真贯彻规定的官员的责任) 强调日常的重要性。

(2) 将“重视技术”从观念转变成行动;将“物资储备”从松懈转变成常规。

各地政府都普遍意识到技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 可鲜有做到位的。究其原因是不作为:疏于对于关键装备、高技术装备的平时养护, 装备无法保持在应有的工作状态。拿南京而言, 即使是百年一遇的大雪, 扫雪车买回来就是要用的, 应当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里调试、适用, 保障其效能。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物质储备中。一方面应该根据南京地区历史上的降雪量结合城区特点, 稍微多一些的储备用业用盐, 以保障在使用时没有障碍, 不会短缺。在保管时, 也应该有专门机关、专人保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常规, 常备不懈。

(3) 增强危机意识, 提高防灾救灾水平。

基层各部门往往主动自救的意识不够强, 并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基层的行政机关没有主动进行防灾救灾的意识。由于自上而下的防灾意识薄弱以及处置措施的滞后性导致了首次突发事件的严重损失。成本意识不强烈, 在平时预防以及事后处理时往往不考虑成本因素, 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导致防灾成本大幅上升, 使得资金日趋紧张。同时, 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相应的成本核算组织进行预防、处理的成本核算, 算出最低的成本, 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理。

参考文献

[1]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4.

[3]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4]韩大元, 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5]苗兴壮.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6]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

[7]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

[8]刘艳.试析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 (1) .

篇9:《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襄樊市粮食局

2009年10月19日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局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学习宣传,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组织领导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实施对于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科学组织、依法应对、有效控制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第八条和第九条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局结合实际,由局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办公室、法规监督科、调控科、仓储科、行业管理科、军供中心等科室负责人负责落实,明确了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负责、有机构管理、有人员办事。

二、认真组织学习,加强法规政策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局就将该项内容纳入今年的“五五”普法教育活动中,利用两个周四下午时间,对机关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培训,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的基本-1-

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一是组织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深入到基层单位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增强了粮食系统单位有关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意识及能力,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二是及时将应对法及相关条例登载在局机关网站“政策法规”栏。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宣传,使机关干部熟悉和掌握了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原则、程序、措施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对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月下旬,我市出现一次较长连阴雨天气,导致全市小麦大面积穗发芽,使得大部分粮食不能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实际收购价格与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和农民的期望价格有较大差距。农民卖粮难和托市企业收粮难并存,农民心态十分复杂。对此,我们专门印发了12万份宣传单,动员和组织粮食企业职工走村串户开展宣传、解释工作,了解农民基本诉求,解释农民有关疑问。并要求所有粮站要力所能及为售粮农民提供晒场、整粮工具、茶水、针线包等,要在收购现场摆放标准品、芽麦样品,让农民自行鉴别粮食应该按什么标准卖。从而化解农民怨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健全工作制度,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有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及时制订、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研判和报告制度,加强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了我局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完善我市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是在全市建立了粮食价格预警体系,建立了涵盖粮油购销、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价格监测点,通过国家、省、市、县、企业多级信息联动,保证粮油信息真实、及时、准确。二是根据全市粮油加工实际情况及各地粮油加工优势和企业生产、仓储能力,确立了8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总加工能力在31.51万吨,完全能够满足我市特殊情况下的粮油供应需求。三是确定了由全市8家粮食军供站(点)、1家军粮面粉定点加工企业、4家军粮大米定点加工企业组成的粮食应急供应企业;考虑到市区实际情况,我们在三个城区确定了11个大型连锁超市为应急供应企业,保证城区居民在特殊时刻的粮油供应稳定。四是完善粮食应急储备,增强调控能力。我市现有各级粮食储备2.3亿公斤,市、县能够直接调用的地方储备粮4800万公斤,必要时市政府可以向上级政府请求动用中央及省级储备粮平抑本地粮市场。

(二)切实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今年我们开展了粮食收购资格、粮食库存、粮食流通统计、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等各项监督检查工作。在工作中我们积极联合有关单位,坚持了自主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坚持了抓住重点和兼顾一般相结合,坚持了行政处罚和服务经营者相结合,确保了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粮食收购资格专项监督检查中,我们着重从源头上抓好粮食市场监管工作,充分认识到搞好粮食收购资格专项检查的重要性,严格

收购资格的管理。建立了粮食经营者电子档案,共收集经营者情况资料542家。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中,全市已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经营者和粮食转化企业515个,占全社会统计面的85%以上。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检查中,我们成立了强大的检查专班,按照“宽到边、纵到底”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检查。在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中,我市共清查企业133个,清查库点587个,涉及仓库2381栋,库存粮食1382374吨。从总体情况看,全市粮食清查结果为帐实相符、帐帐相符、粮食质量良好、存储安全、资金管理比较规范。

(三)建立了粮食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我们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对粮食网络信息及网上舆情实行监看,每日不少于三次,每周做好监看记录并做好上报工作。发现不良信息或异常舆情,在第一时间关闭服务器。然后再内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对可能演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要求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迅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确定指挥人员,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切实保障粮食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健全完善了机关管理工作制度。为了切实做好机关管理工作,明确各项工作职责,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专门印发了200多本《机关管理制度手册》,发给局机

关和市直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内容包括信访和稳定工作、保密工作、门卫值班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方便了大家的学习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10:《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2013年3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13 年 4 月 3 日)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国家尚未制定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和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部署要求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 9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确定机构或者指定工作人员承担具体工作。

驻各地的中央直属、自治区直属单位应当按照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的要求,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军地协调、区域合作、分析会商、信息发布、专家咨询等应急管理机制。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所需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等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予以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服从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团体、组织,应当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伤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抚恤。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和相关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应急预案。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下列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具体应急预案:

(一)矿山、冶炼、化工、制药、建筑施工企业;

(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等危险物品和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保管单位;

(三)供水、排水、发电、供电、供气、供油、林区、水库、江河大坝、水上作业等经营、管理单位;

/ 9

(四)学校、幼儿园、居民区、车站、港口、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医院、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网吧、商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五)通信、网络、广播电视、交通运输等经营、管理单位;

(六)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主办单位;

(七)经排查有危险源或者在危险区域的单位;

(八)其他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的单位。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管理本级和下一级各类应急预案,组织评估和审核本级专项应急预案,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和实施情况。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总体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街道办事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派出其的人民政府备案。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单位制定的具体应急预案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备案。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技术规范统一的应急平台,并纳入自治区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应急平台承担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现场图像采集和事后评估等工作。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风险评估,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信息数据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排查及其治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必要时,应当组织开展综合治理。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的单位应当经常组织开展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排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对发现的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本地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区划工作,分析研究各类自然灾害活动规律、分布特点及其与衍生灾害关系,提高科学防御能力。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事故灾难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下列单位还应当建立安全巡检制度,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在危险源、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保障运行安全:

(一)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处置单位;

(二)供水、排水、发电、供电、供气、供油、通信、有线电视网络等公共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 9

(四)地质灾害易发点、重要河段、水库、林场的经营、管理单位。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对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日常监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安全监管。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在作出决策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查处理制度,对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应当及时采取整治措施,对社会管理秩序混乱、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应当实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

第二十二条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或者修改城乡规划,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突发事件危害种类和特点,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广场、绿地、体育场馆、公园、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应当确定为紧急疏散场所。紧急疏散场所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和导引图。

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场所的维护、管理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使用单位负责。

第二十三条自治区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更新、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并根据不同区域突发事件的特点,分部门、分区域布局自治区级物资储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民政、粮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并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生产能力储备、原料产品库存储备、物流企业储备等方式,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所需物资的生产、供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储备本部门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专业应急物资和装备。

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交通保障制度,必要时对突发事件现场以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辟专用通道。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理部门应当保障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设备的优先运输。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在特定收费公路路段紧急临时通行的应急救援车辆,公路收费部门应当按照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的通知,免收车辆通行费,优先放行。

处置突发事件期间,公路收费部门对持有自治区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制发的应急通行标志的应急指挥和抢险救灾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优先放行。

第二十五条通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完善通信应急保障预案,组织、协调通信企业加强公用通信网保障和特殊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 9

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保障应对突发事件专用无线电频率,提供必要的监测和干扰排查等技术保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应急救援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配备必需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开展救援技能专业训练。

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建群众性应急自救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发起和组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的机构,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审核、登记、培训、保险、保障、考评、奖励、召集、调用等管理工作,并与志愿者签订应急志愿服务协议。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人员进行培训。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单位应当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培训。

第二十八条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自然灾害或者事故灾难易发、多发地区的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学校、幼儿园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两次避险和自救互救演练。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风险隐患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幼儿园应当将有关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应急知识公益宣传。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统一汇集、传输、发布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并根据需要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实行信息共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专业监测站点和网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专业监测机构、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业事业单位、经排查在危险区域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值班制度。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送系统,收集、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和相关社会动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可以聘请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记者、医务人员、企业安全员、学校教职工和其他相关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担任信息报告员。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接到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应当及时转送有关主管部门,并向报告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反馈。

/ 9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突发事件报告激励制度,鼓励信息报告员、社会公众积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专业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和下列规定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一)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应当立即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二)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应当立即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

(三)一般突发事件,但事件本身比较重要或者发生在重点地区、特殊时间的,应当立即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

(四)法定节假日、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期,实行每日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应当及时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收集和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需要向社会发布警报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

发布警报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息等途径进行,必要时应当组织人员逐户通知。发布警报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多种语言。

第三十四条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第三十五条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除采取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 9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第三十六条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更新预警信息或者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三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紧急转移疏散群众等先期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三十八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按照事件的性质、危害、特点,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统一调度应急队伍和社会力量;必要时,应当设立现场指挥部,确定现场指挥长。现场指挥长有权决定现场处置方案,统一指挥和组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人员应当服从指挥调度。

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决策时应当采取会商等方式听取技术部门和专家组意见。

第三十九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第四十条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

/ 9

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领事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第四十一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指导、劝告、建议、制定鼓励政策、提供技术帮助、发布相关信息等方式,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或者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二条在紧急情况下,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灵活确定应急处置措施的步骤、顺序、方式、形式和时限,变通或者部分省略有关行政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可能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

第四十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有关运输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协调运力,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

第四十四条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应急征用应当采用书面通知等方式,并登记造册。被征用物资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十五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对谣言和不实传言应当迅速予以澄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发生、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虚假信息。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四十六条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尽快恢复受影响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组织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及时组织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调拨,保障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的基本生活。

第四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地或者受影响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并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第四十八条突发事件发生地受灾人员失去居住条件需要过渡性安置的,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安置;必要时,设置过渡性安置点,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条件,完善防灾、8 / 9

防疫措施,保障被安置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学生正常学习。

第四十九条突发事件对事发地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损失评估情况和有关规定,依法给予税费减免、财政资助等政策扶持,组织提供物资和人力等支援。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干预工作,并提供法律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向社会公开抢险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分配和使用等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负有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制定应急预案的;

(二)对危险源、危险区域未进行排查登记或者对危险源、危险区域未落实定期检查和监控措施的;

(三)拒绝或者拖延执行所在行政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有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的;

(四)不服从现场指挥长的统一调度和指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

(六)未按照要求实行值守应急或者擅离岗位的;

(七)未按照规定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的;

(八)未按照规定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的;

(九)其他违反本办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本办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身边的诚信作文600字下一篇:俨然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