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的读后感

2024-05-04

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的读后感(共3篇)

篇1: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的读后感

好久没有写过这样的题目了——读什么什么后感。小学时看完电影要写观后感,读完书也要写读后感,所以经常写到这样的题目,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有什么感要写的话也不太这样一本正经的写题目了。剛才看了一篇文章,叫《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我把文章發上來了。

一开始就只是静静地读着,是一个小故事,主人公是林天鹅,大鹏,还有路程。读着读着,心里有股热热的东西涌上来,眼眶湿了,声音哽咽了,就那样一边流着泪一边读完了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

情绪很复杂,有无奈,也有感动,还有一些则无法名状。

那个瘦瘦的倚在路灯下等着她的他,那个不管天多热也从不穿凉鞋的她,那段他与她的对话,还有馄饨摊边的那对快乐的男女……

林天鹅说的对——“那种珍稀的辉煌和成就,是一种生活。但现在,和你坐在这里吃馄饨,也是生活。”

觉得无奈,多是因为大鹏,他是那么热爱芭蕾,爱的让人心疼。他也那么的渴望成功,可是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事与愿违。

感动,则来自很多方面,应该说是因为很多的爱吧。大鹏的爱,林天鹅的爱,还有路程的爱,无论是爱芭蕾,爱人,还是爱生活,都爱的让人感动。爱是美的,但同时,我们也无奈着。

我想,林天鹅无意中说的那段话,也正是作者有意给我们的一个提醒——“生活不是沿着悬崖上的绝径一直向上攀爬,而是走一条通往各种可能的、岔道密布的路,每一条路都通向生,也通向死,每一条路都值得走下去。”

篇2: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的读后感

其实左耳,那些年之流的青春爱情电影从来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或者说大部分苦哈哈的中国高中生的生活是没有交集的,它只是我们青春时的一个幻象,幻想惊天动地刻骨铭心的爱情,幻想叛逆自由和流浪。然而幻想越离经叛道就越证明了我们过的生活是多么如死水一般波澜无惊。所以头脑选择了麻痹自己,它拒绝相信自己的青春是那么荒凉而无趣,在回忆青春,回忆青春中呼啸而过的爱情时,我们不自觉的把它诗意化,深刻化。在讲给朋友听,或者说讲给自己听的时候,说出来的那个故事是那么凄美感人,深入骨髓,几近把自己感动的涕泗横流。然而其中有多少是当时的过往,或者说有多少曾经真的被我们记得没有遗忘。我们讲述的`只是我们的一个梦境,谎话说多了连自己都会相信,久而久之,我们就相信了那个感人至深的曾经是自己的一个碎片。所以一些人说的爱情不堪一击,是因为对于他们,爱情从未真正存在,又怎能强求一个梦海的泡沫去挣扎在现实的陆地。

黎吧啦,李珥,许戈,张漾,这个青春群像是他们的,也是沉默的大部分心中的。看完了这部电影总觉得心里好像被什么压抑着,沉沉的。青春中爱过谁不要紧,爱的多轰轰烈烈也不要紧。因为爱情是个脚力很一般的鸟,它飞不过沧海。曾经觉得的非她不娶都变成了和别人的结婚请柬,誓言都是真的,只是它的保质期只有那么长。几个少年,轰轰烈烈爱过了又改变了什么,终究也是惨淡散场。真正的爱情是最后牵起你的手确定不放的人,那个第一个对着你的左耳耳语我爱你的少年,至多是一个爱情幻象。

篇3:就像天鹅飞不过沧海的读后感

一、散文化的浪漫叙事

乔叶是以散文出道的,因此她的小说也延续了她一贯的语言风格,浪漫而诗意,她的小说杂糅了其散文语言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浪漫的描写倾向。

《底片》中小丫接到生日鲜花时“她觉得怀里的花正在无限地蔓延,饭店的每个姐妹都花枝招展,每桌客人都鲜花盛开,每一道菜都花颜绚烂,每处角落都花香弥漫。”1当小丫经历沧桑,回顾往事的时候 :“她还偷偷地采摘过别人家的核桃。是那种尚未成熟的核桃。为了让它变成口中的美味,她使劲儿地磨着它身上的青皮,然后把它搁在一块砖头上,用另一块砖头砸开坚固的硬壳。当她使尽招数剥出那些嫩嫩的果肉是,核桃皮青色的汁液已经把她的手染成黑色的了。”2类似于这样的描写在乔叶小说中到处都是,这些诗意化的语言让她的小说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田园想象。

除了环境描写,乔叶小说中的故事也是浪漫的。《打火机》中的十六岁少女,虽然因被强暴终而终结了花一样的青春,可是却在生命的打火机下,重新点燃了火一样的生命,燃起了蓝色的火焰和重生的希望,那些曾经的不堪、曾经的痛苦都被焚烧殆尽,一切充满了希望。

于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认罪书》不同于她以往的中短篇作品,长篇幅的大叙事让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金金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这部小说尝试开启文革叙事的写法,想要尽力描写一场政治革命对于中国女性从身体到精神的摧残和压迫,虽然小说中女性的命运都很不幸,可是作者仍然尝试在文本中展现一些新生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乔叶的小说中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她曾经说过,生活中有纯洁温暖之处,但是也有驳杂丑陋之处。她的小说把这种“驳杂丑陋”之处展现给读者看,却又在这些丑陋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博爱的心。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时,她的小说激起的不是仇恨,而是恨过之后的一种忏悔和爱,她总是试图从不幸中发现希望,在面对生活的摧残时,去坦然的接受和面对,因此,她的小说也是浪漫的,温情的。

二、乡村女性的叙事视角

乔叶出身于农村,生活在城市,这种生活经历让她拥有两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和农村,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乔叶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形象,她用最坦诚的创作态度面对城市与乡村,从而发掘出中国女性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

《拆楼记》围绕着房屋拆迁一事展开,充分反映了中国城乡在当代的变化和人内心最为隐秘的心思,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作品,小说结尾“张庄事件前的我和后来的我,不一样了。”3这句话却使整部小说从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我”虽然生活在城市,却在叛逃农村之后再次回归,建立起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

乔叶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精准的体现出了她对于农村的感情,“虽然被移植到城里已经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把自己看成城里人。城市生活使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被截肢的人,坐在轮椅上,看着舒服,其实腿脚都麻木得失去了感觉。而到了乡村,接了地气儿,它们立马就活泛起来,弹性十足地走来跳去。”4这段话最好的描述了乔叶对于农村的心态,她爱这片孕育这生机的土地。虽然在面对这片土地时,她描写了农村的愚昧、落后、丑恶,然而同时,也向读者描述了农村的淳朴、温柔和厚道,乔叶的温情在面对乡村的时候更显示出独特的人文情怀。

乔叶小说的主体是女性,这些女性一般都来自于农村,在进城后突出地展现了农村姑娘与这些曾经梦幻场景的格格不入和距离,幡然醒悟后“回归”成为了最后的选择,在乔叶笔下,隐藏于主人公内心的城乡矛盾冲突一直都以这种方式或隐或显的浮现。《拆楼记》中的“我”在经历了一系列拆迁事件之后,重新建立起了与乡村的联系 ;《认罪书》中的金金在生命的最后选择放下一切回到村子,祭拜自己从不曾承认的父亲 ;《底片》中小丫回到村子依偎在母亲身旁……在乔叶的作品中这是一个轮回,也是一部自传,是一部乔叶书写的自己的心路历程。

乔叶的城乡创作以女性为叙事视角,也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在她的笔下,女性不再是为着男人而存在的,转而是从生命体验和感悟出发,对照现代人在城乡体制下心理呈现的落差,展现女性心中最为深邃的情感和隐秘世界。那些伤痛、艰辛、包容与博爱,都是乔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最为真诚的情感表达,乔叶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结构调整中的中国,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三、温情的情感表达

读乔叶的小说像读散文一样,有着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最慢的是活着》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的“斗智斗勇”:祖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她保守固执、不通人情,而“我”却是一个现代的、叛逆的年轻女郎,当祖母遇上“我”,两代人擦起的火花让人分外莞尔。小时候的“我”对祖母畏、怕、恨,但是当“我”长大,成为母亲,才真正理解了那些打骂的背后蕴含真情,都是母亲对儿女广博的爱。“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 :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5当“我”成为了母亲,儿时对祖母的恨也因理解而变成了包容的爱,这种爱让人肃然起敬,乔叶小说的温情与柔软在她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让人感到温暖。

但是乔叶的小说不都是充满着温柔的情怀,她的小说也有一部分以残酷代替了温柔,以恨代替了爱。在《认罪书》中,以金金为主线,描写了数个女人的故事,小说试图刻画在文革这一政治大背景下的女性被压榨的生命力,然而故事中的女性从身体到精神都即将死亡。这部小说的原罪是爱,这令人感到痛苦,那些对女性的残忍和羞辱,都使这部小说充满了伤感的情调,可当我们翻开书的最后一页,这一切的罪恶都因为爱而得到了补偿 :

“这所有人,我爱他们……尽管他们不知道,知道了也不跟不会在意。而我的爱也根本无所谓他们知道不知道或者在不在意。我只是爱我所爱。这爱空落落的,没有一点儿实惠,也没有一点儿利润……只是爱而已。我不能不爱他们,无法不爱他们。”6因此乔叶的爱也回归到了这部小说中,她依旧是温情的,乔叶的小说只要用心就能看到她的心,她的作品给人的爱是透在字里行间的,不会因时间的转变而消失,正是这种对爱的执著让乔叶在创作上走得更远。

上一篇:我想活的像自己下一篇:糖酒会广告:如何秀出本色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