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美文

2024-05-22

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美文(精选3篇)

篇1: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美文

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美文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做了很多疗愈、修了很多行,为什么还是无法脱离苦海或感到已经活在幸福里?因为没有放下控制、占有、索取、执着。

越想忘掉的事情,越难忘记。越想铭记的事情,越易淡忘。内心一直在跟我们唱反调,驾驭得了大场面的人,未必驾驭得了内心。前者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者的成熟。可见,成功与成熟,真的`是两个范畴的事。

那些最终来不及,往往在最初时都以为还好,总会来得及。

一切从尊敬自己开始。尊敬毫无经验的自己,尊敬一无所成的自己,将自己当个人看。只要你尊敬自己,便会无法作恶,便会无法做出不配为人的轻蔑举止。

他翻手能让她笑,他覆手能让她哭。而她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动作是翻手还是覆手。有的人明明相爱,却又互相伤害呢?就是因为相爱,才会有那么多的执着、期望和要求,总希望他变成我所想的那样,于是也难免会失望、哭泣和怨恨,渐渐就不爱了。

别为了寂寞去拥抱那些根本无法打从心底喜爱的人,那只会更加空洞;别为了寂寞去逞强说自己一个人其实都很好,承认脆弱不可耻,我们都需要,充满爱的拥抱。

男人的好会分给朋友,但最深的照护一定会留给家人,给那些有爱的地方。埋怨和委屈他对自己不好的,想想一定是没在他心里的这些地方罢了。

婚姻也好,房子也好,只不过是为爱找到一个家,让爱不再漂泊。有爱的婚姻才幸福,有爱的房子才是家。

人生,与其不断追求而无法满足,不如先沉淀自己,看清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只要愿意打开封闭的心,去体会、去拥抱眼前的幸福,就会比别人活得更富足,更开心。

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上天用痛苦来教会人乐观,人又用乐观解决一切难题。别让磨砺收走了笑容。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的坚强,只有等到物是人非之后,人才会懂得怀念;总是在我们最不懂的时候,错过最真的东西。

曾经无忧无虑的小孩,十几年后也因曾为爱伤神化为女人,原来受伤美不美,是端看你怎么看待那个疤痕。

我厌恶的不是爱情,而是等待、猜测、道歉和伤害,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

篇2:昨天是明天的新闻

他说“慢”的想法是从“慢食物运动”而来,慢食物是健康的食物,不危害环境,也不损及种植、养殖、处理食物的人,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慢食物的反面是快食物,也就是俗称的“快餐”。现在的新闻也进入了快餐时代,所以要把速度放慢,给大众更健康、更有营养的新闻,而“昨天是明天的新闻”正是慢新闻的精神,降低急迫性,让读者与记者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Laufer教授在世界报业协会的编辑论坛说,慢新闻是把日渐加快的新闻速度往回推一把,传统的新闻营运模式日渐式微,提高新闻速度被认为是有效的适应方法,使得记者与编辑必须同时忙于社交网络、影视、网络广播、网志、电视、无线电广播……为的是制造出更多看起来像新闻的内容。

但更多的杂音、更多的媒介平台,争取最快的速度去报道新闻,在混乱中反而失去了平衡。Laufer教授的一位记者朋友告诉他说,现在每天要做的事太多,已经没有时间去写稿,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只能纯做没有味道的报道。

Laufer教授建议要先减少零卡路里的新闻,编辑部必须停止在读者不需要的新闻上花精神,特别是浪费资源的连续报导。他举例说,如果你自己家的房子失火,当然要立刻知道才好逃离,但别人的房子失火,你不需要立刻知道。连续报导火灾现场,报导消防人员的繁忙,救护车的往返,对读者只有浪费情绪,制造常态的焦虑。这都不是新闻,不过是肤浅、重复、没有意义的喋喋不休。

那要如何取得营养充足的新闻?首先编辑们应该从现在的急躁的报导中退回来一步,来制作更有顺序、更有价值的新闻,重新发挥已经被麻醉了的创意。

美国食物作家Mcheal Pollan多年呼吁吃的重要,对美国食品药品管制局 (CDC) 的科学家们演讲,提出著名的7项“吃原则”:不吃老祖母不认识的食物;不吃含5种以上成份或成份中含有不会念的字的食物;不吃最终不会腐烂的食物,蜂蜜例外;永远带着少许饥饿离开餐桌;不在超市中或超市门口买菜;与家人同桌吃饭,不与电视机一起吃饭;不在加油站买零食。

在他Slow News的书里,Laufer教授把这7项吃的原则借用到新闻上,说吃与新闻有整体的连接。好的食物成本高,因为需要更细心的照料,而不是集体大量种植,从这里就要让读者认可新闻付费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在餐厅吃饭不付账是一件不对的事,那读者为什么不把新闻也视同食物、水、汽油?

另外Laufer教授说,读者渐渐对空洞、错误的信息反感,这些都是快动作的副产品,他鼓励读者主动离开这些假新闻。他说读者要参与、要被教育、要接受责任,同时也要付费来追求高质量的新闻,而慢新闻运动正是专职做这件事,提升新闻的实质:公平、精准、清晰。

名记者出身的Laufer教授认为,我们新闻人要教育我们自己,要教育我们的员工,以及教育我们的社会,因为我们正走向错误的方向。

篇3:昨天的痛苦明天想来不过是笑话美文

从中国最北面的严寒之地,通过飞机、火车,漫长的运输和颠簸之后,来到了热带气候的海南,这种周折本身的确是一种浪费,因为你原来的家也不是不能过冬,也不是人类不能存活。尤其是你家中的房子还缴着采暖费,然后空闲着浪费着,全家来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租住或者买房子,这种度假范儿的作风,看着确实像是土豪干的。

东北人到海南三亚过冬,在大众语境上跟“大妈横扫意大利奢侈品店”有异曲同工之意。换言之,真富(土豪,虽奢却low)、假富(虚荣,死要面子)都成了并非一定了解实情的大众对“东北人去三亚过冬”的貌似合理的想象。

据我所知,东北人到三亚过年或者过冬,确实风靡有段时间了,从我老家的同学或者亲戚那里,总是能听到他们一家去了三亚过年诸如此类的消息。我的高中一同学,家境不错,早在10年前就在三亚买过房子;我原来单位的一个领导,再婚后也在三亚投资买过三套以上的房子;我二叔一家,每逢十一月份左右也就是沈阳刚刚供暖之时,会去海口的一个居民区租住一个公寓,过上几个月;还有一个我在美国生活的同学,她每逢过年回国的话,会去三亚跟家人团聚,而不是回沈阳……

东北人老往海南跑

从大棉袄套着二棉裤到沙滩裤太阳镜大背心,这确实可以看成是一种人类一直追求的“震撼”,像我们通常去旅行所期望的一样,巨大的反差本来就是人类热衷的美感之一。但实际上,东北人去三亚过冬,却不一定都是为了这种震撼。

拿我家的二叔来说,他患有老寒腿和气管炎,以前一到冬天就上楼都费劲,据说只有到了海南才如获重生,老寒腿不犯了,还能少呼吸一点每到冬天供暖时便变得更加糟糕的空气。我二叔和二婶在我妹妹嫁人之后,好像就一下子什么牵挂都没了一样,他们退休金只要够花,就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再有负担,所以打理好自己似乎就已经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我二婶眼睛不好和过年时机票很贵,所以他们不愿意坐飞机,每年他们就从沈阳坐火车先到北京,做短暂停留再从北京坐火车到三亚,然后租住在一个公寓里,五个月的时间房租六七千元。有时候他们也会选择高铁,那样看上去也轻松不了多少,先到北京,再到广州,然后再到三亚。

他们在海南也没家里人想象的每天尽吃海鲜,用我二叔的话说,他吃不惯那玩意儿,但是海南的青菜不但便宜,还比沈阳的样儿多,他们每天去菜市场买菜,然后回来自己烧菜做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气候,还有便宜的蔬菜瓜果,这也的确算是一种享受和度假生活了,只是这种度假远非我们想象中的所谓奢侈和舒适。

我的那个高中同学现在在北京创业,他父母在海南早年买了公寓,现在已经变成老房子。有一年,他过年时去海南找他爸妈一起过春节,但那个老房子用他的话说,不大不小刚好不够他们一大家子人住,再加上陈旧和生活设施不齐全,他还是跑出去住了三天酒店。以此看来,三亚的温暖也好,客居在那里的东北人也好,似乎只是适合老年人。一来他们身体上确实更依赖那里的温暖和清澈,二来,所谓现代生活的诸多不便,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

阔气背后的艰辛

当然,对于很多在冬天的时候跑到三亚的东北人来说,他们的确很愿意跟人分享生活体会,尤其是早几年。什么意思呢?这就跟五六年前你刚刚用了iPhone一样,或者跟每当iPhone出了最新型号的头那么一两个月,你也是愿意跟人分享你的手机类似。这就是人类几乎天生的虚荣心,只是东北人这一点尤为明显一点而已。

但换个角度来说,你也可以将东北人的虚荣心看成是这世上不那么有心机的一种虚荣心,他们只是愿意强调自己的好,而不乐意去跟你分享太多的抱怨和不堪,甚至在强调好的时候又是那么明晃晃,几乎没有动心思去掩饰或者下功夫展现得更好。

我有个妹妹,大概10年前她刚上班,收入也不多,她那时我记得好像是每月有1000块的工资,当她有一天穿着一件白色的貂绒来见我时,我还是张大了嘴巴啧啧称奇了半天。也就是说,按照她当时的收入,要两三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上这么一件大衣。而那时人们关于貂绒大衣还没有如今那般嘲讽的认识,她自然珍爱和嘚瑟。

但随后我们一起出门后,她竟然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这让我大为不解,我的意思是——你都穿两万多块的白貂儿了,还跟人去挤公交车啊?再说,不怕别人弄脏了它吗?而我妹妹翻着白眼说,就是要省着点啊,未来五年我都准备只坐公交车。

后来我慢慢也能理解这种“只坐公交车”的想法,一来确实要过一段紧巴巴的日子,二来人多的地方她才有更好的展示。这就是普通东北人的嘚瑟与实诚,他们总是可以在司空见惯的虚荣心里面,再漫不经心地注入那么一点大大咧咧和直爽。

近十年,随着赵本山小品和东北“二人转”笑星被全国各地的人接受,“东北人”三个字也似乎成了可以人人都说上两句的名词。每件事都可以被任何人去认识和发表见解,即便这些都是浅薄和苍白的,也不能掠夺人的这种权利,但“东北人”确实一再成了搞笑和虚荣的代名词,这本身还真有点好笑。大众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谓“众口铄金”是真实的,一旦风气形成,这风气的力量会将当事人卷入其中,使之变成和验证自己正确性的一个铁证。大众喜欢点评,而点评的力量同时也包括塑造,用点评去塑造一个口味、一种认识、一个审美潮流。

我所能理解的“大众点评”除了积少成多以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喜欢随波逐流,喜欢人云亦云,当“东北省三亚市”成为一个经典的嘲讽爱慕虚荣的笑话时,不管你说什么,都不影响人们将之看成一个趋之若鹜的绝妙譬喻。

可真的达到了绝妙的程度吗?我觉得也就是贴边儿吧,绘声绘色都达不到。想象一下,身穿厚重的棉袄、棉裤、羽绒服的东北老汉和老娘们儿,他们风尘仆仆大包小裹地从遥远的严寒之地,经过飞机的颠簸,越过火车的漫漫长夜,来到温暖如夏的阳光沙滩之所,这里面包含的土、“壕”、阔气、虚荣等关键词自然不在话下。如果再加上东北人到了哪里都不认生、随便一开口就一嘴苞米茬子味儿容易辨识的口音,你再对之得出匪气、素质低、嗓门大等不良印象,那也算不上奇怪。

但也可能,他们的这些行为,为的只是艰难的求生而已。你知道,约定俗成的关键词和印象,并非样样都是真理,更并非每一件放在每一个人身上都相安无事地合理,我们只是喜欢这样简单粗暴地理解和看待问题而已。这说明我们肤浅、浮躁,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认知。

我二叔就告诉我,他每年去海口过冬,比在家省钱;坐火车真累,但为了多活两年还是愿意折腾一次。

贴标签的轻浮

我所住的广州客村附近,从元宵节过后在广州大道南一带就会呈现出一个壮观的景象。从夜幕降临之时开始,你站在接壤客村的广州大道南路边,就会不断地看到标有“湖北旅游”字样的大巴车停到路边,然后会从车上下来无数身背大包和拉杆箱的青年男女。他们在坐上路边早已等候多时的三轮车,接着再去往客村的幽深之处,开始新的一年的打工客居生涯。这些从湖北来广州打工的青年人,几乎已经占据了硕大的客村,他们在客村的服装工厂、布料市场、缝纫机厂商那里工作,在湖北人开的鄂菜餐馆里吃饭,在广州城中村里跟同乡一起工作生活和娱乐……但你不会将这里称之为什么“广州市湖北区”“湖北省广州市”“湖北客村”之类。

据说三年前三亚就有30万以上的东北籍流动人口,他们在那边工作生活和度假,但广州也有据说30万的非洲人,怎么就没有“非洲省广州市”这种说法呢?虽然广州规模和人口数量比三亚庞大,同样30万的量级,与当地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但按理说,非洲人在广州要比东北人在三亚更为显著吧,也一样没有“东北省三亚市”这么俏皮的命名出现。

我想,人,包括当地人和外地人以及为一件做出命名的旁观者,都是势利的,他们接受利益的驱动和用肤浅来应付眼前事物几乎是同质的。湖北人在客村工作,是付出、是劳动,他们虽然赚了钱,但付出了更多的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和体力;非洲人在广州也是工作,他们是淘金或者圆梦,跟休闲度假完全无关,不是以消费为目的的居住;而东北人在三亚、海南消费,是接受,是索取,虽然他们也给三亚乃至海南人民贡献了GDP和劳动机会,但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来说是在享受。

你可以笑着说出“东北省三亚市”,然后轻佻地将之当成一个段子和掌故去卖弄,但不会真心关心一下那里的人是以何种表情去度过自己的风烛残年,也不会去对客村里的湖北人投上哪怕是可怜一瞥的目光(因为他们跟你想象的一样落后,属于你意识中的司空见惯,不具备任何笑点和震撼)。这就是我们的势利和轻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及具体措施下一篇:热处理委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