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2024-05-22

##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精选5篇)

篇1:##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县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万,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我县注重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始终把培育高附加值、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全

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基本形成了年糕、米粉、罐头、风味食品、竹制品五大系列的生产格局。今年1—10月,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1460余万元,出口创汇570万美元,带动农户近2万户,增加农民收入900余万元。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依托资源建龙头

##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31.7万亩,年产粮食近20万吨,是我国百个商品粮

基地县之一;木竹资源优势突出,有毛竹林14万亩,毛竹蓄积总量2100万株,居全市第二;食品工业基础扎实,曾是全国食品百强县之一;地方特产众多,年糕、扣肉等传统食品在周边省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我县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提出“依托资源建龙头、建好龙头促调整”的思路,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传统食品开发、罐头及木竹加工企业,目标是实现“三个万吨”,即万吨米粉、万吨年糕、万吨罐头。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发展,以上目标已基本实现。我县米粉年生产能力现已接近万吨规模,其中大型米粉生产企业有紫文、双明两家,产品全部出口;一定生产规模的年糕企业有二十余家,其中大禾食品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罐头生产企业柏林、顺源公司年产值分列省内同行业第一和第三,产品以水果、竹笋罐头为主,全部出口,我县已成为华东地区继浙江黄岩之后的第二大罐头出口基地县。此外,竹制品、扣肉、风味食品等加工企业发展势头也十分看好。

二、办好基地稳龙头

稳固的生产基地和充足原料保障,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策应龙头企业

发展的需要,我县结合实际,经过充分论证,于2002年提出重点建设2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毛竹丰产林、100万羽鹅鸭、80万只中华草龟、5万亩优质果品“五大基地”。目前,“五大基地”发展目标已全面实现,其中优质稻基地达43.7万亩、中华草龟养殖规模已突破100万只,在此基础上,我县新建了芦笋、肉牛、蘑菇、生猪等基地。在基地建设中,我们注重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农产品生长特点和生产现状的不同,扬优成势,合理布局。如葛溪、漆工、中畈、湾里、朱坑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稻种植区;以南岩、弋江、花亭、龟峰等乡镇为重点的果蔬种植区;以沿江乡镇清湖朱坑为主的鹅鸭养殖区;以山区乡镇叠山、旭光、三县岭、漆工、港口等为重点的笋竹两用林和食用菌种植区等。二是市场导向原则。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在发展壮大原有“五大基地”的同时,不断为基地建设增添新的内容。如2003年,我县在##、南岩、朱坑等乡镇新建了100余亩芦笋示范基地,在港口镇扩建了万余平方米蘑菇种植基地,扶持壮大了葛溪乡福林良种牛调拨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拥有良种种牛、肉牛200余头,发展农户散养肉牛100余头。三是民企双赢原则。我县通过“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较好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和“企业原料供应难”的双重矛盾,实现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双赢”。今年,我县大禾公司与葛溪、漆工、南岩等乡镇农民签订了2万亩大禾谷生产合同;柏林、顺源罐头厂与圭峰等乡镇农户签订了4000吨水果、1200吨竹笋和100吨荞头的生产合同。

三、搞活流通兴龙头

我县坚持市场带动战略,突出“搭建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激活民间流通”三大举措,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是搭建销售平台。一方面,内建市场。引资5000万建设了城北综合贸易大市场,使之成为我县农产品聚散中心;引资8000万筹建赣东北贸易广场,着力培育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为展示、销售##农特产品,我县还在县城建立了一批土特产专营经销点。另一方面,外组网络。帮助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如我县大禾公司在国内14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等地。二是发展会展经济。县里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示会、展评会、博览会,帮助企业树品牌、扩影响。仅2003年,政府牵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会展和考察培训就有9次。同时,在县内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推介我县名优特产品。在去年成功举办“##县第一届春季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的基础上,我县今年又举办了“江西·##首届

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三是激活民间流通。我县成立了年糕、竹业、畜禽、药材、花卉等流通协会13个,组建民间流通组织40多家,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身流通领域,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销售服务。

四、配套服务扶龙头

农业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包办不行,企业单干也不行,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地关心支持、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成效。从我县来看,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项服务:

(1)加强组织领导。县领导每人负责联系一家龙头企业,建立“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可向县主要领导直接反映。版权所有

(2)政策资金倾斜。强调“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如支持柏林罐头厂扩建,使其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帮助紫文米粉厂争取到国家农业开发资金扶持,新建现代化标准厂房,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3)加大技改力度。为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近年来我县共投入了技改资金5000多万元。如协助大禾年糕与上海淀粉研究所、南昌大学等单位合作,联合攻克低温短时杀菌等工艺技术,解决了年糕生产、储存上的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年糕“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加工、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生产”的转变;协助金龟王公司攻克了《乌龟繁养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篇2:##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共洮滨乡委员会 洮滨乡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调研会议安排,下面我就2012年洮滨乡中药材种植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洮滨乡位于县境南部,洮河南岸。全乡辖12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2100多户9200多人,有70%的群众居住在洮河沿岸。全乡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28米。有耕地面积1.5万亩(但由于在土地包产到户过程中,土地丈量有出入,加上近年来的土地整理开发和垦荒,目前我乡实际有耕地面积2.42万亩)。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药材种植、劳务经济和农区畜牧业。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我乡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当归种植,是全县的中药材种植大乡。近年来,为了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我乡加大了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种植面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任务。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从去年开始,我乡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对全乡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村社干部和当归种植大户前往岷县等地实地进行考察,学习外地先进技术。成立了洮滨乡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副乡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中药材技术的引进、实施、指导和检查。今年年初,我乡积极与农牧部分协调联系,确定在我乡巴杰村、常旗村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确定后,乡上及时成立驻村工作村,通过调茬,落实了地块。县政府有关领导也深入实地,对当归种植基地建设进行了现场指导。二是实行目标管理。乡政府与村委会、包村干部及农技人员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行政与技术“双轨”负责制,确定专人分片包干,包村、包组、包户、包技术、包效益“五包责任制”。同时将当归种植工作纳入了年终考核范畴,实行奖惩。三是强化宣传动员。在积极筹划发展的同时,我乡加强了中药材种植的动员工作,通过给农户对比算帐等多种方式,鼓励群众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扩大当归等优势特色品种的引进种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

(二)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服务。洮滨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但由于原先种植品种多样,部分药材品种退化,优势和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践探索,乡村两级调研后认为,当归种植从气候、土壤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考虑,适合我乡种植。因此,乡党委、政府将当归种植作为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积极进行宣传、推广。在宣传培训上,首先,进行外出考察。组织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和当归种植大户45人赴岷县实地考察,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其次,抓点示范。2012年,在整村推进村巴杰村建立400亩当归种植示范点一处,在常旗村建立100亩当归种植示范点一处,为扩大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实地指导种植。为了确保药材种植成功,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县农技站为我乡派来了技术员,常年进驻村里,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将药材种植技术传授指点给农户,确保了种植的科学规范。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生产种植。在资金筹措中,我乡实行政府补助和农户自筹的办法,保证了资金的足额到位。一是县农机推广站为农户每亩落实地膜5公斤、化肥25公斤。县农技站领导多次到我乡检查药材基地建设情况,安排了蹲点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县、乡、村三级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通过轮番倒茬的方式,全面完成了今年县上下达的1.2

万亩当归的种植任务。二是乡政府统一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将物资落实到位、技术指导到家,种植面积达到了预期规模。三是通过“双联行动”、亲邻相帮等自筹一点的办法,保证了部分贫困户的当归种植;部分特困户也通过帮扶,顺利完成了当归种植。四是中药材种植协会积极发挥作用,想方设法帮助当归种植户联系当归苗,保证了及时种植,不误农时。

(四)强化机制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中药材示范基地,是我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所在。如何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中药材这一特色产业,我们进行了认真探索。一是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在药材种植和销售过程中,全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个。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带动,农户自主参与,统一调配种苗、调配机械,进行药材种植;同时,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在药材价格上涨后,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帮助群众销售药材,实现了销售收入的最大化。二是积极探索增收渠道。运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转化。今年,“双联行动”中帮扶我乡的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了解了我乡的实际情况后,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实地查看当归示范点建设,在统计了全乡当归种植面积后,决定集团公司初步投资200万元,群

众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自筹100万元在我乡投资建设药材加工厂,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协调当中。同时,窑煤集团在“联村联户”行动中表示,集团公司将尽快与佛慈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协调联系,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我乡作为佛慈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原料初产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真正实现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的对接。

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我乡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分析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群众对中药材种植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部分群众对发展中药材产业还持谨慎的态度,仍不愿放弃粮食生产而全部种植中药材。二是广大农户对中药材生产技术缺乏,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种植科技水平低下。三是农户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受制于二、三级中药材收购商。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乡将尽快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全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促进我乡中药材的发展步伐。

(一)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科学引导。在深入推进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等方

面。积极加强与发改、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联系,深入村组和农户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措施,扩大当归种植面积。

(二)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今后,我们将针对我乡当归生产中农户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好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终端市场和药材加工企业的联系,促进我乡中药材生产发展。

(三)积极抓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组织编写《洮滨乡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我乡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同时,在种植区域集中地段,加快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GAP生产,促进中药材的规划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篇3:##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渭北黄土高原是国家确定的我国两大苹果产业优生带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符合苹果生长7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该地区27个基地县被国家批准为“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县区,该地区地域广阔,海拔较高,平均海拔1 100m,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 552h,年均气温9.2℃,无霜期170d,年平均降雨量621mm,昼夜温差大,达10℃以上,土层深厚,平均80-100m,环境污染小。

(一)渭北苹果基地县苹果面积与产量

2004年陕西省苹果面积412.10千hm2,产量555万t,渭北27个基地县组成的渭北苹果优生带,苹果面积317.3千hm2,产量480.17万t,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的77.0%和86.49%。2005年陕西省苹果面积、产量分别为426.27千hm2、560.12万t,渭北30个基地县组成的渭北苹果优生带(含新增基地县延长、延川、安塞,苹果面积348.60千hm2,产量497.14万t,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的81.8%和88.7%。苹果业已成为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渭北苹果基地县历年苹果产量、面积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渭北苹果基地县“十五”期间苹果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hm2左右,其中2005年为34.86 hm2,是因为加入了新增基地县延川、延长和安塞3个县,苹果产量在较大幅度地提高。

苹果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苹果单产增长较快。以2004年为例,苹果产量较2003年增加829300t,增加了20.88%。其中由于面积因素增加的产量为:(317 301-307 339)*(3 972 400/307 339)=128 760t;由于单产因素增加的产量为:317 301*(4 801 700/317 301-3972 400/307 339)=700540t,由于面积因素增加的产量占15.53%(128 760/829 300);由于单产因素增加的产量占84.47%(700 540/829 300)。

陕西省苹果面积和产量发展的趋势是向渭北苹果基地县集中,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基地县苹果面积分别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52.5%、62.69%、69.69%、72.12%、73.34%、76.55%、77.0%、81.80%;苹果产量分别占全省苹果产量的59.16%、73.15%、83.75%、84.95% 、 79.78%、86.02%、86.49%、88.70%[2]。

(二)渭北苹果基地县土地利用结构

渭北苹果基地县2004年(27个县)主要农用地为3554020hm2,耕地为896796hm2,苹果地为317301hm2,林地为1608621hm2,牧草地为731302hm2,分别占主要农用地的25.0%、9.0%、45.0%、21.0%[3]。详见图2。

1.渭北苹果基地县农业产值结构

陕西省渭北2004年27个苹果基地县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 771 959万元,其中,种植业659 317万元,苹果产值672 574万元,林业产值90 099万元,牧业产值340 990万元,渔业产值8 979万元,分别占37.2%、38.0%、5.1%、19.2%、0.5%。详见图3。如果将图2和图3对比分析,可以发现27个苹果基地县9.0%的主要农用地种植苹果,创造出38.0%的产值,也说明苹果是该地区具有比较效益优势的特色产品,苹果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二、陕西省渭北基地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苹果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合理

苹果品种布局缺乏科学依据。没有根据各地区的立地条件、水肥尤其是有机肥资源科学合理地布局苹果品种,做到适地适树。虽然开始加工专用苹果基地建设,但仍有一些企业用残次果甚至腐烂变质的苹果为加工用原料,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加工专用苹果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苹果产业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比例不够协调。

(二)单产低,品质不高,优果率低

2005年,基地县苹果单产14.26t/hm2,而世界苹果先进生产国单产都达到了23t/hm2以上,如荷兰单产40.5 t/hm2,意大利优质苹果产区South Tyrol 平均单产达到50t/hm2。陕西苹果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都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在外观整齐度差,无机肥、农药残留量超标,不耐储藏,苹果优果率为63% ,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比例不到10%,和世间先进国家的70%的优果率、50%的符合出口标准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苹果单产和品质挖掘潜力很大。

(三)产业化程度低

1.缺乏产业化所需的利益分配机制

公司和农户之间大部分仍然处于初级市场的买断形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精深综合利用能力低

苹果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多数在万吨以下,而且仅限于单一的浓缩果汁加工,果酱、果片、果粉、果酒、果胶、果醋等精深加工企业较少,鲜果加工率仅占当年产量的11. 6%,远远低于国美国的40%,波兰的64%,欧共体国家的50-60%。

3.贮藏能力有限,商品化处理滞后

在目前全省各类水果贮藏能力320万吨中,气调库和冷库贮藏能力为40万吨,仅占各类水果贮藏能力的12.5%,占水果总产量的9.3%,大多数是贮藏期较短,贮效较低的土贮库,难以起到延长销售周期,衔接产销的作用。同时,加工产品结构单一。除了浓缩果汁外,其它如果酒、果酱、果醋、果糖等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而且现有果汁加工企业布局极不合理。陕西17家生产企业,集中建设在关中地区,有的企业相距仅3km,违背了国际国内果汁厂的布局规律(国际上两厂之间的距离在200km以上,我国山东省在100km以上),造成企业间争原料,收购加工成本居高不下[4]。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表现在:(1)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商品基地建设配套的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级技术服务单位(园艺站,农技站等)虽有机构,但缺乏经费,无法提供科技服务;(2)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为果业服务代表果农利益,连接果农与市场的果协组织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是仍处于发育阶段,数量不够,覆盖面窄,组织化程度低,有些地方的果农协会只是挂了牌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3)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的宏观预测和公司对果农生产引导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顺畅交易的市场网络尚未形成。

三、陕西省渭北地区苹果基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苹果基地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苹果布局

1.基地县苹果布局

苹果布局:苹果面积基本保持在35万公顷左右,以30个苹果基地县为重点,在主攻品质和单产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快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在渭北北部海拔800-1400m地区重点发展晚熟和中晚熟优质鲜食苹果; 在渭北南部海拔600-800m地区重点发展早中熟鲜食苹果和专用加工苹果,建设鲜食加工兼用或加工专用果基地。实现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与质量效益提高的协调统一。

2.果基地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农、果、林、牧均衡发展,达到生态恢复、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按照苹果每hm2产30 000-37 500kg,小麦每 hm2产3 675kg,玉米每 hm2产9 000kg,人工草地载畜量6.3羊单位/hm2,秸秆利用率25% ,人均耕地0.1hm2等指标,对渭北苹果基地县种植业和苹果业需要有机肥和可能提供的有机肥进行综合平衡后,重新调整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苹果地、林地保持2005年30个基地县现有规模,即348 600 hm2和1 753 078 hm2,耕地按人均0.1 hm2计算,为807 280 hm2,牧草地为1 328 214 hm2,调整后的耕地、苹果地、林地、牧草地比例为:19.1%:8.2%:41.4%:31.3%。详见表1和图4 。调减耕地的有机肥可用于苹果生产,同时增加的牧草地又可以养羊,进而增加有机肥。也就是说渭北地区苹果基地县今后苹果发展的面积应该基本稳定在35万hm2 左右,陕西省苹果面积基本稳定在43万hm2左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4年基地县数字用的是27个苹果基地县数字,2005年的数字包含新增3个苹果基地县。

(二)苹果基地县农业产值结构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十五”期间基地县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对基地县农业产值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构见表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到,优化后苹果基地县,种植业、苹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38%、6%、25%、1%。由此可以预测出“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苹果基地县产值结构,见表2。

注:此表中的总产值根据近五年陕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指数乘以上年总产值计算而来。

四、实现结构优化的的措施与对策

(一)保障有机肥供应,生产无公害苹果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耕地需有机肥2 180万t,苹果地需有机肥1 046万t,合计需要有机肥3 226万t,而该地区目前可提供有机肥2 031万t(30个基地县),有机肥缺口为1 195万t。

解决方案如下:(1)果园生草增加有机肥 据课题组近5年来定位测定,果园生草后,每hm2三年可增加有机肥料58.95T,果园生草已被列为渭北地区优果工程“八大”措施之一,若按30%果园生草计算,三年后基地县大约可提供有机肥616万t 。(2) 发展畜牧养殖业增加有机肥 根据陕西省渭北地区畜牧区域布局规划,该区域应稳定猪生产(耗粮型),发展草食家畜的总体思路,大家畜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0%,即增加牛单位29万只,另外,调整后,牧草地增加596 912hm2,按人工草地载畜量6.3羊单位/hm2计算,可增加羊单位376万只,增加的牛羊可增加有机肥508万t。

以上两项措施可增加有机肥1 124万t,基本可弥补有机肥缺口,也从根本上奠定了该地区发展无公害苹果的基础。

(二)利用“八大技术”,提高苹果的单产和内在品质

课题组已经在渭北地区十余县推广“八大技术”,这八大技术是:高接换头、规范树型、疏花疏果、果实套袋、节水灌溉、合理施肥、果园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推广结果表明,渭北地区苹果单产可以达到30 000-37 500kg/ hm2,因此,采取“八大技术”可以使该地区苹果面积在保持现有规模时,苹果总产量达到1 176万t,同时提高苹果的内在品质。

(三)进行苹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创新,促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推动苹果产业化链中部分环节的纵向、横向或混合的一体化联合,形成果农+果农协会+龙头企业+市场,果农+中介组织协会+市场,果农+基地+县级龙头企业集团+市场等多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创新来促进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提高陕西苹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苹果产业的发展。

1.果农+果农协会+龙头企业+市场

位于大中城市附近,经济实力较强,但据苹果产区较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的龙头企业,可以采取通过果农协会与果农的纵向一体化连接,形成果农+果农协会+龙头企业+市场这一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龙头企业通过果农协会与果农签订契约,并按照契约向果农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技术服务。果农在果农协会的监督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下,统一按生产技术规范生产。

2.果农+中介组织协会+市场

在小规模经纪人、果农协会等中介组织较多的县乡一级,通过成立中介组织协会这一横向联合方式,进一步壮大中介组织的实力。中介组织协会与果农以契约连接,一方面,果品中介组织协会能发挥出原先小规模经纪人熟悉当地情况的信息优势和与果农长期博奕所建立起的信用资源优势,与当地果农建立稳定的产销衔接;另一方面,具备一定实力的果品中介组织协会也能通过协会内部的分工并与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组建起自己的生产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部,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指导果农按苹果栽培技术规范统一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条集苹果标准化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为一体的,较为紧密的产业链。

3.果农+基地+县级龙头企业集团+市场

数量较多、规模小、实力弱的苹果产区县级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重组和在纵向以建立苹果生产基地的方式与果农签订长期契约,形成果农+基地+龙头企业集团+市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7]。

摘要:针对陕西省渭北高原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渭北高原苹果的部局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制定该地区苹果产业化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保障有机肥供应,生产无公害苹果;利用“八大技术”,提高苹果的单产和内在品质;进行苹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创新。

关键词:渭北苹果,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Z].2005年陕西省果业发展统计(监测)公报,2006-03-01.

[2]陕西统计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

[3]陕西省国土资源厅[Z].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4:1-36.

[4]杨立社.陕西省“十一五”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J].陕西综合经济,2005(6):9-11,17.

[5]刘秉正,吴发启.黄土高原经济林(果)建设与开发[M].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34-35.

[6]陕西统计年鉴(200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63-271.

篇4:##县农业产业化暨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2011年花荄镇农业工作总结

花荄镇是安县县城所在地,辖20个农业行政村,农业人口37000余人,是全国知名的水稻制种基地,水稻制种面积达1万余亩,是全省有名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均出栏生猪58000余头。按照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要求,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行农业稳镇战略,坚持抓基础、壮产业、保民生、促增收的“三农”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了我镇的“三农”工作,现将2011“三农”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民生,兴产业,“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完成乡村规划体系。截止目前,共改扩建村道28公里,新建水泥村道68公里,整治沉井55口,机井66口,山坪塘823口,疏通沟渠36435米,新建引水渠1380米,“三建五改”1275户新建小二型水库2个,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9个。

——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化。一是以“一村一品”为特点,支持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目前,全镇专合组织及协会达13家;二是以点带面,引领群众致富增收。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圣康蛋鸡、森泰养殖、樱桃谷鸭、益昌薯业、特种水产养殖、大棚蔬菜,去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三是促进粮食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益昌薯业、圣康蛋鸡、森泰农业)。——惠农利民,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活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国家对农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达到6007元,增幅达1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启动投资5000万的时新水产培训及会议中心建设;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的鹰飞度假山庄一期建设;正在实施打造“生态农业+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红武、联丰、柏杨等乡村旅游链。

——抓规划,严格控制坝区和规划区范围内规模养殖。坚持全镇高标准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产业尽量向丘区集中,更有利于养殖产业规模发展、长远发展。

——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产业引导、群众参与、生态优美”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种养殖业,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做特做精做品牌,提高产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

——抓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家禽家畜和粮食深加工产业,加强农业资源物质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抓基础,重示范,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2010年,我镇的西桥、柏杨、联丰、红武、先林、雍峙等6个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通过上下联动、整合资金、基础先行、产业带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

1、西桥示范点

(1)实施完成7公里道路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25万 元,其中辽宁援建资金140万元,已竣工验收;

(2)投资200多万元在辽安路周围的农房风貌提升及院落打造,现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2、柏杨示范点

(1)柏杨8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58.74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现已完工自查,正准备接受验收后送审计;

(2)实施完成柏杨小区风貌提升项目,辽宁援建资金125万元,于4月18日进行验收,现正在送审;

(3)辽宁援建资金1.5万元,实施完成塔九路柏杨2组、5组绿化项目;

(4)辽宁援建资金30万元,实施完成绿色蛋鸡养殖小区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

3、先林示范点:

(1)先林1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辽宁援建资金259.5万元,通过公开比选招标,现已完工自查,正准备接受验收后送审计;

(2)辽宁援建资金44万元,实施完成先林1组小区农房风貌提升项目,4月18日进行了验收,现正在送审。

(3)辽宁援建资金166万元,实施完成8.3公里村组 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4、联丰、红武示范点:

(1)辽宁援建资金136万元,实施完成联丰、红武风貌提升项目,4月19日进行了验收,现已完成整改,现正在准备送审。

(2)辽宁援建资金8.3万元,完成联丰村农家乐边农房绿化、栅栏建设项目。

(3)辽宁援建资金576万元,实施完成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4)以红武为核心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连片打造,共整合资金1699.89万元,其中专项资金800万元,群众筹资出劳899.89万元。

5、雍峙示范点:

辽宁援建资金94万元,实施完成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三、强措施、促增收,构建和谐秀美新村

以“上项目、建基地、做特色、促跨越”为抓手,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极大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手段,努力实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4 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现有圣康蛋鸡、樱桃谷鸭养殖、益昌薯业等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合作社”为范例,带动和支持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家禽家畜和粮食深加工产业,使种、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方向转变。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为平台,主动与相关院校,技能技术培训部门联系,抓好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1年下半年,技能技术培训达到2500人次。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生态家园投入,新建4个村级集中供水站,解决红武、狮子、回龙等个村3000多村民人畜饮水问题;新建沼气1000口;加大农村改厨、改厕、改灶工作力度,新建1座联丰猫儿沟水库,完成柏杨8组102户集中小区道路、管网、输变电、风貌提升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动力,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示范片村的建设支持力度。要落实好粮食直补,水稻、玉米、油菜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篇5: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业投融资体制、产业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叶、烤烟、晾晒烟、干果、香料、药材、香菇、雪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个方面分13个专题开展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立足于研究解决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普遍性的问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与这项工作的责任人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

一、一九九八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九九八以来,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县根据腾冲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30249万元,增长36.6;实现农业总产值96473万元;比97年增21685万元,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长39.7。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5.3:14.6:20.1,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04年,粮经比例为69:31,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2733万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总产1900万公斤,增800万公斤,增长72.7;林业社会产总值实现4亿元,增109.27;烤烟产业实现产值6460万元,税收1160万元,烟农收入5300万元;茶叶总产329万公斤、产值3455万元、茶农收入2419万元,分别增55.2、150.8、105。

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和热区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0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9万吨,加大了大棚菜、无公害菜和野菜的开发力度;干(水)果总面积达到4.14万亩,比97年增195.7,新植银杏10万亩,培植了北部地区乌梨、白花木瓜等水果产业,扩大南部地区桔子和晚柑种植面积,积极探索柯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术;香料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为主的香料种植格局;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

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到2004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3.2万吨,比97年增长67.2;奶产量71吨,增208.7,畜牧业产值实现1.42亿元(90不变价),增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比97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达到2565吨,扩大了稻田养鱼养殖面积。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全县共有粮油加厂(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专业大户有17户,开发出一批食用油系列产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红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实业、云腾快餐、太极果脯、清凉山茶业、高黎贡山生态茶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如寸师傅干腌菜、绮罗腌腊制品等。

五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2004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饵丝专用米3万亩,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杂交包谷面积14万亩;建成无公害茶叶2.7万亩。

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境外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腾冲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

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县经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高稳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坡耕旱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县虽已形成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牵头,乡镇农科站和畜牧兽医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同时据调查我县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县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97.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低于全省0.19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近几年来,我县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县虽扶持建设了一批粮油、茶叶、木材、果品、畜产品、药材等涉农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体制不活,经营管理不善,部分面临破产倒闭,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涉农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还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由于我县耕地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成为阻碍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我们认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到区域布局、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目前整个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乡镇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安全生产,提高发展水平,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次调整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几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个农产品市场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因此,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要求比过去更高。

(二)今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侨乡、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提升烟、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拓宽畜牧、茶叶两大骨干产业,培植药材、香料、野菜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腾冲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县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县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工作要点:扎实抓好“124688”工程。

实现一个目标。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一目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

依托两个资源优势。一是依托国内外市场和国内外资源;二是依托腾冲丰富的资源及区位优势。

抓住四个机遇。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二是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打通南亚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机遇;三是抓住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具有激烈的竞争优势;四是抓住市委提出的两极带动的机遇。

重点抓好六个新突破。一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即加快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的突破;即: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上有新的突破;以农业企业 生产基地 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上有新的突破;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上有新的突破,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上有新的突破;在发展订单农业上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的突破,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抓好烤烟生产,加快发展茶叶、畜牧、经济林果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品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在第三期城市建设中,要规划建成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市场,同时,完善、规范固东、芒棒、中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劳动力就业有新突破。要加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变,向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六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即进一步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完善和提高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农业立体栽培,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

建设八个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即在不同的海拔区建设热区优质软米、特色饵丝专用米、糯稻与优质粳稻、优质大麦、荞麦、优质高产专用型饲料包谷等基地;二是优质油料基地,即在巩固和提升油菜产业的同时,开发我县特有的木本油料(红白花油茶等);三是建设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园两个,即清凉山、高黎贡山生态茶园;四是优质烟叶基地;五是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在稳步发展生猪的同时,重点发展肉牛、奶水牛、黄山羊、肉鹅、山桂花密等优质特色畜产品,上市交易肉牛1万头;六是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七是优质林(果)基地10万亩;八是特色农产品基地,2005年种植木薯2000亩,山葵300亩;同时巩固和培植蔬菜(开发高黎贡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产业。

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三)、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信贷等支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干部克服困难,有所作为;要通过细致的工作,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2、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在稳定粮食总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改革耕作制度,开拓农业发展的新空间。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被破坏,严格控制基本农田农转非,做到稳定粮食政策和基本农田面积,确保人均占有粮食400kg。目前在粮食面积调减较多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粮食问题。为此,要在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工转化和专用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之尽快形成自己的农业优势。

3、结构调整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大力发展,增加总量,拓宽市场。要抓紧清理和整顿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产品。

4、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关系。建立科学准确、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当前,一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及时向农民传递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三要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产地批发市场是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最薄弱的环节,要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

5、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是着力扶持生产经营性龙头企业。要依托两个茶厂带动全县茶叶基地建设,提高全县茶叶种植管理水平;依托两个药厂带动全县中草药种植。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饵丝加工规模,提高油菜、香料、果脯、肉食品的精深加工,壮大我县涉农龙头企业队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大力发展流通环节、服务环节的中介组织和批发市场。对投资建设涉农中介组织和批发市场的,视同生产经营性企业对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发成立不同类型、多种层次的行业协会。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

(四)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10个问题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要在全县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大讨论的重点对象是涉农部门和21个乡镇。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其次,从金融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我县信用社总贷款额中,只有65的贷款用到了农村,其余资金转入了非农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条,一是农业产业效益低。二是农村信用环境恶劣,信用缺损严重。农业产出效益低在于生产分散,形不成规模,生产与经营脱节。所以在增加政府投入和争取上级更多扶持的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县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即:广开劳动力资源市场,放宽土地使用范围,取消一切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在投资方向上,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标准执行,地价按征收成本价(征地费 税费)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多元集资,培育功能齐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龙头”市场,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乡镇;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二是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农民的投入才能有回报。因此,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要抓紧制定完善农业行业标准和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消除地区壁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4、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5、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县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好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

6、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据报道,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7、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是尽快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工作方向。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无公害农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鼓励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投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力度。二是抓好植树造林,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9、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县是省级重点扶持县,必须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进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原则,集中适度的资金、项目,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边境民族聚居区、高黎贡山沿线地区、南部深山区在交通、水利、集镇、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这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10、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扎实抓好依法治农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抓紧农业承包合同审验完善扫尾工作,依法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筹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执法管理,全面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努力抓好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搞好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财务“双代管”,逐步实现电算化管理。四是一手抓种子(畜、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机监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手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坚持农资生产、经营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合法经营,认真开展打假、护农、护牧、护渔、促增收活动。

为抓好上述工作,建议县委、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各乡镇要相应充实和加强领导机构,落实具体负责的领导和人员,确保工作项项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继续实行主要科技措施和目标任务考核责任制。

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请县委、政府尽快出台《腾冲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

2、腾冲油菜生产属全省第二大县,并且优质“双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产近2000万公斤,现有毛油加厂250多个,但除和顺双虹植物厂年产400吨精炼油外,无一家企业生产精炼油、高烹油,来拉动全县毛油生产的再次加工升值。

建议:应加大扶持私营、个体企业,创建日处理50吨精炼、高烹油、三年内实现年产1.5万吨规模的双低油菜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产值上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的龙头企业。政府每年扶持500万元贷款的贴息补助42万元(县财政补助22万元、县乡企个私局向上级争取扶持20万元)连扶持3年,农业局负责建设无公害原料基地、企业按无公害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打出腾冲菜油品牌,不仅打入市场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抵御国外进口菜油的冲击,企业向农民稳定收购高出市场价5—10的油菜籽,还应向农民补助原料5—10的利润返还,真正体现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3、腾冲饵丝这一品牌已被省内广大消费者接受,已逐步打入省外,为了把腾冲饵丝品牌做大做强,建议县政府扶持具有一定基础,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私营企业、加工大户,每年扶持400万元贷款的贴息33.6万元,连扶三年,三年内实现年产1万吨规模,产值上1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农业局负责建无公害饵丝基地,企业按无公害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打出无公害食品品牌,企业向农民订购饵丝超出市场价5—10,并给农民原料价5—10的利润返还,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县财政补助20万元,农业局每年向上级争取补助13.6万。

4、我县荷花、中和等南部乡镇,具有5万亩的热区优质稻优势,年产1400万公斤,为满足县内外消费者的需要,应建一条精米加工生产线,建议县政府扶持私营企业300万元贷款的贴息25.2万元,县财政补助13万元,乡企个私局争取上级补助12.2万元,日处理50吨,年产1.5万吨的规模,年产值8000万元,实现税收700万元。

5、大麦、果脯、酒类、荞麦等加工,我县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开发潜力大,县政府应预算30万的贴息引导企业发展基金,农业局负责无公害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按公司 基地 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政府办企业转向引导企业创办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建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6、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5—10年内把畜牧业建成一个大产业。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并由生产优势向加工优势,创汇优势、网络优势转变,为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建议:五年内建成年出栏5—10万头优质肉牛基地县,实行舍饲管养,大田种草10万亩,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0—600元,以满足保山保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需要,年产4.5万吨的规模,具体措施是:①建饲养能繁母牛2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2000户,每户补助贴息2000元,计400万元。②建养牛示范村40个,每村养牛户达100户,每户饲养能繁母牛3头以上,每村建一个冻改点,每村扶持4.5万元,计180万元。合计580万元,县财政分两年补助200万,县农业局分2—3年向国家、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380万元。

7、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守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突破隶属关系,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

8、建议县财政每年应安排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调整补贴重点,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县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上一篇:加速折旧并非为企业减负只是将税负延后下一篇:“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的研究”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