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2024-05-19

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篇1: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专业建设下对高职文秘实践课程的思考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本文立足于文秘专业的建设,从实现文秘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来揭示文秘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编研、硬件设施等方面,探求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径,更好地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秘专业;实践课程;问题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及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已从单纯的满足“就业需要”走向“就业与创业并举”,从“找工作岗位”到“自主创业”。近年来,从面向职业岗位转向观照学生的职业生涯,正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针对这一趋势,课程建设成为了改革的聚焦点。要本着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把握好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大方向,为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培养社会所需的文秘人才,特别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文秘人才,专业建设应以“能力本位、实践导向”,抓好学科各项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程的改革。

实践课程是促成学生专业技能内化巩固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职院重视和强化实践课程的背景之下,文管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却掩盖不了经营的惨淡,文秘专业也是如此。由于各种原因,文秘专业的实践课程常常留于形式,缺乏突破,甚至弱化虚化,不能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应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团队的储备培养建设

教学质量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及培养目标的首要保证,也是专业建设的指向所在。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高教司在下发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几乎都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要走“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道路。要实现文秘人才培养目标,占领文秘人才市场,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条长线,培养出具有应用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说,文秘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文秘教育成败的关键。因而要求文秘“双师型”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秘书职业岗位技能得心应手,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特别是合并转制的高职院,文秘专业的教师大都是非“正规军”,多由文科类教师“半路出家”而来,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且学历水平偏低,学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教学转型不彻底。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教学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又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使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致使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实际,手段单一,方法缺乏创新,课堂教学呆板,“一言堂”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即便有新生力量补充,由于刚工作,同样缺乏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秘书工作能力也不是从书本上学的来,靠的是实践,是经验。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实践,如何向学生传授一流的技能?这一短板绝不可忽视。

解决的办法是将文秘教师从文科教师中剥离出来,通过培训教师、引进人才、工学结合等方式,完成“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首先要抓好教师的专业思想建设。专业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努力实践的思想,并先于学生确立职业观念,使专业教师率先进入“准秘书”的职业角色之中,以身垂范,实现教师的转型,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秘书角色,实现学生的转型。第二,教师要从老方法、老传统的茧缚中挣脱出来,积极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积极钻研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状况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能开发专业科研项目,以完成教学转型,跟上职业教育时代的步伐。第三,高职院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放行教师到高校进修或到企事业单位、公司挂职锻炼。教师到工作现场不仅可学到实践经验,还能体验当今秘书学科的前沿性变化,把职业教育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教学的改进和科研的进展,起到了一举多得作用。第四,鼓励专业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和职称,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做到持证上岗。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证的同时,又能积累秘书考证经验,以利于今后指导学生考证。第五,以“产学合作,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同构建专业教师队伍。或引进一线高素质文秘人员任教及指导实训实习,或聘请业界有极强职业能力的资深专家开设讲座、培训。最后,积极培养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能力更新,才有助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

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是尊重技术、强调实践的教育,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北大创建者蔡元培先生早年在倡导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实习时就指出:“实习非所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就我们今天职业教育而言也是日久弥新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一个实践导向的课程,更应以实践为主线,要巅覆传统意识中实践是理论的附属思想,让理论为实践服务。高职文秘课程建设要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创建适应实践教学的新课程体系。然而,据了解很多文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总课时不足40%,课程设置上过多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使得课程远离职业现场,学生远离工作现场。美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也遭遇过这样的困境,后推行STW计划(“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将理论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整合,开展工作场所学习,实现了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也就是我们现在走的工学结合的培养之路。

文秘专业课程要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在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加大对实训课程的研发,建立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以此优化重组课程结构,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进行科学整合,拓展实践教学口径,并更新教材内容,融入实训项目。在开设“秘书学”、“秘书实务”、“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为核心的专业课基础上,删除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大的课程,加大选修课程;对相近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适当精简必修课程,减少课时占用,为实践性教学让路。在加大实践课程教学比重时,加深对实践课程设置与秘书职业能力的关联性认识,在实践课程设置中营造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研究开发上,没有好的实践教学设计规划,实践性课时再多,学生实践能力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此外,要加强对文秘人才市场客观理性的探究,采取座谈、现场讲课、参观等形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教学实训的实施、甚至对教学的评价中来。这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整合文秘教育资源,达到拾遗补漏、优化资源、充实实践体系的作用。再有,课程设置不仅要突出职业化、实用性,还要充分观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要具有前瞻性,突出人性化,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的载体,是学科前沿性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教与学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文秘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文秘教育和科研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的教材建设由于起点低,观念落后,机制不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等困素,造成当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教材实践性、立体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并与职业资格考证脱节。文秘学科教材存在的问题有: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未能及时收纳秘书工作实践和研究中的前沿性成果,脱离秘书职业考证内容,内容上与当代青年学生缺少沟通,事例缺乏亲和力与亲历感,教材的多元化、鲜活性不足,更为突出的是缺乏可操作性实训教材,直接影响到文秘实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效果。

篇2: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山东英才学院于1998年建校之初就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2000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0年来,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名牌专业”、“山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课题立项背景与过程

1991年杨文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专攻幼儿英语教学。1992年学成回国,赴珠海市机关幼儿园任教,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实验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此过程中,杨文深感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距,并认为改革国内幼儿教育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1995年,她创办了山东省东方英才外语培训学校,从幼儿英语教学入手,专门培训幼儿教师,迄今已培训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的幼儿教师2000余人。1998年,英才学院建校,首批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培养幼儿英语师资。2002年,正式启动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验,到2005年,基本形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方案。2005年后全面实施,并不断修改完善,在专业、课程、师资、实验实训、教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发展成熟。

二、课题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确立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

即培养学生既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双语教育(英语、普通话)、艺术教育(弹琴、跳舞、画画、唱歌、动画及玩教具制作)、健康教育、幼教管理等能力,真正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相适应。

2、加强专业方向开发,人才培养多元化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全国首创“幼儿英语师资”方向,培养“双语”幼教师资,取得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效果。随后,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专业方向开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向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划分了双语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教育管理、蒙氏教育等专业方向,培养不同能力及就业去向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才能发展,我们设计了19门必选课,为5个专业方向各设置3门专业方向限选课,并开设22门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修,自己决定发展方向。学业结束,学生就拥有比较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积聚了较深厚的发展后劲。

2005年,学前教育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2007年,学前教育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使专业理论课有1/4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有1/2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有2/3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学制上,最后一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其他学期每个学期安排2—3周的集中实训。最终使实践内容比例占到总课时的45.8%。实践教学强调精讲多练,以实验、实训、模拟授课、见习实习、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在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体现了高职教育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三)课程内容改革,不断整合课程、创新课程

1、整合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初建时期开设“五学六法”,“六法”即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数学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六科教学法比较琐碎,也不符合幼儿园课程整合和培养完整儿童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学前教育教研室就开展对“六法”整合的研究,2005年,按照教改要求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把原有的六科教学法整合为一门课程¬——《学前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申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对原来的“六法”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相互交叉,综合讲解。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授课的方式进行,与幼儿园“整合教学”的要求相适应,以艺术的方式体现语言、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科学,让学生体验如何把语言的、艺术的、健康的、科学的、社会的教学目标融合到一个教学案例中,强调真实环境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了幼儿园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需要。

2、创新课程

1998年,我院在全国首创“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自编了适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杨文教授创立的“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先后出版了《杨文幼儿英语》、《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等一系列相关教材与参考资料。此外还增设了一些职业性较强、幼教改革需要的新课程,如蒙台梭利教育、奥林匹克数学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

3、建设精品课程。

2006年,《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被先后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学前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实践教学弹性学时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有序进行以外,还实行实践教学弹性学时制。学前教育专业的4类19个实验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如钢琴和电钢琴共153架,每天开放14小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选择练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能练习1-2个小时;还为学生配备了熟练的、充足的技能指导教师,编制了实训指导书。通过三年的培养,学生都能熟练地弹奏钢琴。其他实验室如语音室、形体房、心理生理健康检测室等也都择时开放,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加强技能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2、考核方法的改革 摒弃了单一的纸质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提倡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并把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等按百分比折合在内。这种考核方式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考察学生幼儿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课件制作、幼儿玩教具制作、幼儿双语教学展示等。每年组织毕业学生进行汇演,把学生的技能风貌展示给用人单位,并把成绩记入档案。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我院引进、培养了一批多学科、高学历、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幼教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从教育、管理、艺术、幼教一线、医学等各个领域筛选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我院极其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鼓励、推荐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提高内涵,开阔视野。

3.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教师分别取得了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幼儿英语教师资格证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证书,使教师本身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4.吸收了部分来自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并定期邀请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教师不定期进合作幼儿园蹲点实习,观察幼儿学习的特点,不断检验和校正教学方法;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以上措施,不仅使教师知识及时更新,而且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教学的质量。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1%,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2007年11月,学前教育教研室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08年,杨文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宋占美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六)校、园合作,建立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成长提供了直接、优良的锤炼环境。

1.建立了山东省委幼儿园、山东省政府幼儿园、济南炼油厂幼儿园等22个稳定的、高标准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除了日常的分散见习以外,每个学期还组织2—3周的集中实习,让学生去观摩、感受幼儿园的教学组织情况,并邀请实训基地的幼儿教师对我院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加深对幼儿教学的理解。

2.积极探索校、园合作的新模式。2001年,与山东省商业集团联合投资,成立了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以双语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主要教学特色,现已在省内发展到10个连锁园,吸收了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并能够让学生随时参与到合办园的教学实践当中,满足学生随时观摩实习的需要。

3.2009年,与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悠久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订单单位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每个周都会安排优秀教师来我院进行各方面的内容培训,如教育理论、领域教学、亲子游戏的组织等等,优化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七)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为了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狠抓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现拥有专建的3561.8多平方米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和主要由学前教育使用的4266.2平方米1400多座的“实验剧场”,拥有儿童生理心理检测、幼儿双语教育、幼儿双师教育、幼儿艺术教育4类19个实验室,94架钢琴,59架电钢琴,3个154平方米的标准形体训练房和数码控制的电钢琴实训室,设备总投资达到500多万元。教学设备齐全、先进,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主要创新点

(一)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幼教实际,着眼于幼教的改革,及时进行课程调整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设置创新性课程,满足国际化的需要。并打破了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实行弹性学时制,强化技能培养,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就课内实践教学的比例来讲,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5.8%;同时实行实践教学弹性学时制,从实际上延长学生实训的时间。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七项技能比赛与毕业汇演,使学生的技能素质得到了提升。强化技能培养,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毕业的2005—2008届共1132名毕业生中,“双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有的学生甚至“三证”“四证”,真正实现了“多证在手,就业不愁”。这样,学生毕业一到单位就能顶岗,没有过渡期。学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毕业生的足迹遍步全国各地,还有毕业生远赴新加坡等地教学。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

(三)合作创办附属幼儿园,实现开放办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1年起,与山东省商业集团联合投资,创办了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以双语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主要教学特色,现已在省内发展到10个连锁园。这批幼儿园实际是本专业的附属幼儿园,不仅吸收了很多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随时参与到合办园的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幼教一线,了解幼儿教学、保育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常邀请幼教一线的教师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开放办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对校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带动作用 受“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校内各专业纷纷跟进,探讨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先后建起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汽车检测维修实训中心等五个大型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建立了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在国内高职同类专业中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多次在全国教学改革会议及学术交流会议上做人才培养经验介绍,取得良好反响;国内十多所高校同类专业的教师多次到我院学习,为推动国内高职同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三)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自“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共培养了1100余名毕业生,同时,有2000余名来自校外幼儿园的教师接受我院专业与技能的培训。这些教师现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各类幼儿园,甚至走向了国外。有许多已经成为所在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把在我院学到的幼教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直接运用于工作实际,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科研成果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9-2003年.杨文负责山东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滚动课题子课题“幼儿英语教育研究”(95GY6),出版《杨文幼儿英语》教材及磁带全国近500家幼儿园使用,发行近60余万册;

2002年,杨文所创 “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列为“全国外语教学十大流派之一”,出版发行《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VCD),至今仍在全国六百余家教学单位使用,发行2000余套;

篇3: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还能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在中小企业, 往往还要求员工身兼数职或身顶数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必须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跨专业的工作能力和能胜任多岗位的职业技能的“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 以保证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这里, “一专”指的是每个毕业生必须有一项专长或特长, 就是有一项最为拿手的职业技能;“多能”指的是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备适应多种工作的专业能力和频繁的职业迁移适应力, 具体能力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等。

课程考核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课程考核方式及其改革展开讨论。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 除笔x试外, 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试的闭卷或开卷方式, 实践性课程的考核通常采用上xO机�测试、目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基于笔论文答辩、设计成果演示、现场操作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组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这些课程考核只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考试方法简单, 重结果, 轻过程。

目前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是基于以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等为基础的学校评价, 缺少社会和行业标准, 没有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 因而不能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 也体现不出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在履行某个职业岗位职责时的胜任程度, 同时也反映不出学生面临职业岗位迁移时的适应能力。

考核与评价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 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目前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不适应以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能力需求为标准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 不能满足培养“一专多能”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目标需求, 也不能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众所周知, 考核是一根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它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按照就业市场对高职计算机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实际要求来设计这个指挥棒, 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来设置考核内容和选择考核方式, 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下所产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一专多能”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改革目标,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思路。通过对高职教育“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真研究和对现行考核方式的深入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结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形成一条可借鉴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总体思路是:根据“一专多能”型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按照“以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为基础, 以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重点, 在掌握操作技能上使劲着力”的课程考核指导思想, 构建出一个宽松、开放、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摸索出一种新的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方案及其实施

1.课程考核改革的方案

从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来看, 课程考核需要从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估。对于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当今世界普遍是采用“证书”方式来进行的。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 拟采用“1+X+1”证书的考核方式, 以改变目前因传统考核方式产生的“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人才质量状态,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 使培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里, “1+X+1”中的第一个‘1’是指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每一门课程通过校内考核, 可获得课程合格证;‘X’是指其它为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证书、校内或其他部门组织技能竞赛的获奖证书, 其数量和种类可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个人喜好、可能的就业岗位等因素作选择。后一个“1”就是指在获得课程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水平证书、技能竞赛奖证书等证书的前提下, 符合毕业条件的, 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下面是以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采用“1+X+1”证书的考核方式所制定的一个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参见表1。 (该方案只考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不包括基础教育课程。)

2.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

(1) 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校内考核

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 把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分成三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三类课程分别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有限开卷”考核。要求试卷上的题目不能直接在教材上找到答案, 学生必须在自己的分析思考并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作答, 避免照抄或死记硬背, 这种考核也是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学会分析思考和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实践性课程采用“平时+实践”考核。日常的考勤、上课提问、学习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等作为平时成绩, 占10%;实践考核至少考四次, 占90%。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采用“平时+实践+期末”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10%;实践考核至少考三次, 占40%;期末考试占50%。

针对部分课程还可以通过举办技能竞赛, 将参赛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成绩也纳入学业考核的成绩中。

将原来单一的卷面考试变为过程考试, 把只考知识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并重,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能较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与素质水平、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 能有力地促进“一专多能”型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4]。

(2) 根据课程性质大力引入校外考核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一般都是围绕“一专多能”型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满足职业岗位群不同的“知识、能力、技能”要求而设置的。对其中不少课程或课程的组合, 国家教育和其他行政部门、行业和企业制定有相应的考核标准。由于这些标准是由专家根据职业需求制定的, 更权威、更贴近实际, 因此把这些考核标准引入课程考核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可以引入的校外考核方式有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评价这三种。

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学专家组织的考试。实行考教分离, 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具有一定的公正性。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能促进教师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压力, 也是一种动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学生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课程考核体系中, 职业资格认证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履职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可以用于考查学生从事某一岗位 (或岗位群) 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教育改革, 是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重要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考核的公正性、考核的全面性、考核的权威性, 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5]。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中, 目前有五门课程可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还需要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做可以达到以考促学, 全面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的目的。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与创业实践三门课程在实习单位完成, 采用企业考核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负责考核。

对于一门课程, 只要通过校内考核或获得技能竞赛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考试水平证书三种证书的任何一个, 该学生本门课程的考核就算合格。

结论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采用多元化、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专业进行了试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行这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后, 网络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超过90%, 计算机网络三级考试通过率超过80%。网络专业80%的学生获得计算机装调员证书 (中级) , 60%的学生获得网络管理员证书 (中级) 。

实践表明,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有明显的作用。这种考核方式能充分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客观的衡量学生的学业和技能水平, 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从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通过采用“多证”考核方式, 有利于“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当然, 计算机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改革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如何通过课程考核结果定性定量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最终建立高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过, 计算机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改革可对其它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起到推动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竞超.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8 (3) :71.

[2]任昌荣.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 2008 (2) :186-187.

[3]张敏, 王洪林.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1) :276-277.

[4]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5 (1) :86-88.

篇4: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文秘人才;素质;能力

高职院校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了文秘专业,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对文秘专业重新进行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从市场需求来看,市场对文秘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在此环境的带动下,商务型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另外,企事业单位编制的改革也给高职文秘职位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些都为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顺应当下经济环境中对商务秘书人才的需求,依据市场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文秘专业人才。

在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秘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结合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具体的社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的目标、課程设置、创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开展教学活动。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文秘专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构建精准的课程体系。依据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实践训练力度。

1.课程体系构建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围绕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结合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应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模块,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2.专业课程模块构建

设置课程模块时,须结合实际秘书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将秘书职业能力分解到各个模块中,通过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让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得到完成和提高,并对秘书的实际工作任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建立的模块通常有包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实务模块和岗位方向模块。素质课程模块包括必需的人文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专业基础模块包括秘书基础、秘书写作、基础写作等;专业实务模块包括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等;岗位方向模块主要针对未来的职业分化和岗位分化的可能而设置课程备选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尝试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太多太杂,要把课程设置和秘书的职业定位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可以在大一时进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大二的时候进行分层教学,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进行学习;大三的时候要结合具体岗位,进行强化学习,并根据分层教学,适当考虑导师制的可行性。丰富选修课的设置,形成动态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职业定向选读相关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

4.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主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文秘教育中,有教学实训、阶段性实训、综合实训等,应通过各种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开展教学,以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任务驱动,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制订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实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在实训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训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学会实际操作。

坚持工学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进驻企业,认识职业岗位参与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针对秘书岗位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训,提高职业技能,将知识、技能与素质有效结合起来,体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同时,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利用外出实习机会,积累秘书工作经验,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把文秘专业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职业能力。在寒暑假,在校生要积极走上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不仅包括知识、经验、技能的考核,还要在创新上加强考核,要把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的评价综合起来,给学生客观的评价和考核结果。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重视高职文秘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需要掌握行业的知识和发展动态,对行业的任职资格和标准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还要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高职文秘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需要考取资格证书,还要有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通过企业工作经历,增加企业经验。此外,可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到高职院校进行授课,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合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小企业都比较重视文秘人才的人文素质。因此,对于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发学生对一些事件的深层次看法,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其次,在实习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品质。再次,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可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秘书节活动、文秘相关的讲座等。我院文秘专业的秘书节活动已经连续召开了六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空间。高职文秘专业师资队伍必须依据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对文秘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注重实践,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之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

四、“互联网+”环境下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互联网+”融合了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目的是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而文秘专业需要学生对公关、写作、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深入了解,具备一定的技能。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训练可以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但一般课堂中的训练多为应用文的写作,这并不能锻炼学生技能的提高。“互联网+”涵盖的行业领域较多,在理论教学过后,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选择不同的行业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相关的技能,还能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运行,提高岗位竞争能力。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运行,在进行公关及文书编写的过程中,更能配合实际环境,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对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所遇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与行业的优秀者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互动。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职文秘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人情世故,在上下级的接待、交流、沟通过程中会应付自如,同时也能从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结识到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朋友,毕业后也能更快地融入社会的大环境,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5: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文书写作能力是文秘人才的核心技能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秘书被称为“第一流的文字处理能手”。公务活动离不开秘书写作,信息化时代也要求秘书更好地掌握执笔为文的速度与技巧。有鉴于此,笔者就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途径进行了探讨。厚蓄文化底蕴“文化”一词在现代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文化学家莫菲在《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中认为:“文化是人类知识、技术、社会实践的总和。”①秘书要想成为“第一流的文字处理能手”,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可。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深层次的文化修养、学识的总和,文化营养的储藏量决定一个人的胸怀、视野、气度和智慧,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他的应变、创新与决断能力。秘书写作并非纯粹的写作技巧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既在文章之内,又在文章之外。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秘书写作》一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注重对人文历史类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从而为秘书的实用写作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厚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勤读好书,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秘专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学习一些名篇佳作,积累多样化的知识,领悟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其次,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秘书除了要精读一定量的经典著作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不一定要进行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随意泛读,重在拓宽文化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信息储量。再次,虚怀若谷,开启心智。文化的学习与摄取是多渠道的,秘书要想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要端正态度,多方求教,虚心向别人学习。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文书写作过程中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提高信息素质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信息素质的坚实基础。信息素质“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资源使问题得以解答的技术和技能”。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文秘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应用现代办公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诸如打字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快节奏的工作需要等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书、档案等在秘书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东西都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的信息教育,应该能够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文书的写作学习可以放在网上进行,一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即利用电脑处理文稿打下基础,二是可以通过网络写作平台实现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从而迅速提高文书写作水平。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信息搜集、传递、加工、分析、检索和应用能力为基础的,为了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我校在文秘专业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例如,由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文秘专业各班级学生轮流独立地进行信息采编、报头设计、打印排版,不定期编发信息简报并进行评比表彰。事实证明,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这是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秘书写作是实用文书的写作,实用性是其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唯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写作理论知识与写作技能训练并重,不至偏废。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水平是无益的。一来学生味同嚼蜡、毫无兴趣,二则易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也许学生在理论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接触写作实际,仍然会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其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文秘专业的学生社会经验薄弱,写作实践少,加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的可靠途径之一。构建实训体系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重视课堂实训,就是要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改革

教学方法,把教学与实训结合在一起,真正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旨归。在文书写作的课堂实训中,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情境与案例,设计不同的仿真训练题型,让学生根据实训要求动手写作,揣摩写作思路,体味语言应用,逐渐熟悉文体写作技法。教师在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训时间,使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训时间比例趋于合理。根据我院的教改实践,秘书写作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训时间之比为1∶1,即在2学时的教学单元中,一节课为理论讲授,另一节课为写作技能实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要搞好课堂实训,教师就要根据预期的教学目标,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制实训指导书,制定实训考核办法。为了有效地拓展实训空间,把实训内容引向深入,学校加强了与各个行政部门的联系,安排文秘专业学生无课时到岗实习。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应选派工作能力强、富有写作经验的带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文书写作训练,这样既可配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训,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单项或者综合技能的训练。通过校外实训,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写作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文书写作能力。

篇6: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一、借古鉴今——“责任师傅制”人才培养方式的形成师傅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最传统、最普遍的教育形式,也是知识技能传承的重要方法和开发人才的主要手段。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的角色,带领着徒弟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言传身教、现场学习,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从原始社会的神农教民农耕、后稷教民稼穑,到封建社会的私塾、学堂、梨园、杏林、手工业……,只要是学问授业、手艺传钵都秉承着师徒传承的传统。但由于传统师傅制授业方式效率较低、范围较小,教育的规范性不足,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衰落,被批量化人才培养占主导的现代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

我院文秘专业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根据文秘专业教学特点在借鉴传统师傅制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大胆改革。“责任师傅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是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师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指导为支撑,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 “零距离”就业的岗位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责任师傅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办法

文秘专业“责任师傅制”的具体实施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启动,专业负责人在新生入学伊始就为学生确定责任教师(责任师傅)。责任教师须在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涯中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入学时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生活、明确职业定位,到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提高职业迁移能力,再到毕业实习、实践,责任教师要为学生成长为“职业人”,顺利走向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责任师傅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

(一)形成专业归属感,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新入学的高职大学生而言,往昔学业不利的挫折,随机性的专业选择,陌生的校园环境和同学,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初入校园易出现失落、迷茫与无措的情感特征。学生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缺乏认识与了解,没有形成归属感,因此在开学前两个月一般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流失状况。文秘专业在学生一入学就指定责任教师,责任教师将在专业认知、职业定位、情感、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入学之初的不适应阶段,形成对文秘专业的归属感。专业归属感一旦形成,学生将会对文秘专业产生认同感、价值感、学习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学生流失的现象自然也就很少出现了。

(二)传承经验知识,树立团队意识

文秘专业“责任师傅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数量及现实因素的影响,尚不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而是一名责任教师带领五名学生组成小型教学团队,教师和学生联系密切,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共同合作完成责任教师安排的学习项目和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建立。

除此之外,在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中,是否具有丰富经验决定了秘书工作的水平与能力,一般来说经验的累积必须建立在长期的工作阅历之上,很难一蹴而就。而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责任教师担任师傅的角色,不仅传授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更能将教科书上无法涉及到的不能言表的隐性经验(处事方式、应变能力、情绪控制、突发事件处理等)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责任师傅制”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将责任教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有明确指向性,避免了学生将来在职场走弯路。

(三)以育人为根本,抓好职业素养教育

近年来,高职院校着力推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具体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向于“操作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即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育人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

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在强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意识等内在精神培育,“责任师傅制”的实施正是“两手齐抓”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责任教师对学生既负有引领知识、技能学习的责任,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校期间,责任教师通过定期座谈、单独沟通、跟班听课、随访班级辅导员和宿舍同学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责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参与校园活动、参加技能比赛、组织文化讲坛等活动,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感染,在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有意识在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上为学生树立正确标杆,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奠定职业意识。

(四)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师生教学相长

“责任师傅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立足文秘专业实际,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以往的课堂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试点。新的教学模式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富有经验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着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演示和修正的作用。

“责任师傅制”主张师生共同进行技能操作,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责任教师参与学生的操作过程,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库存,扩充知识容量,丰富工作经验,提高教学技能,才能让“师傅”一词名至实归。

(五)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文秘专业针对“责任师傅制”全程育人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 摒弃了使用纸质试卷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方法,将学生课堂学习成绩和责任教师评价共同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建立了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相结合:一是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由课程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给予评价;二是实施文化素养考核,由责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评价,此类评价贯穿学生在校始终,意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学生获得奖项可以计入学业成绩,激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个人风采。

新的考核方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有利于将课程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7: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文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受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机制、课时分配等诸多因素局限往往难以有举措来应对。网络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网络文化这一途径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篇8: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职,印刷专业,人才培养

一、印刷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和高职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印刷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印刷行业规模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印刷品这一行业的人才求日益加剧。尤其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包装行业从业人员有近180万人, 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5%左右, 大大低于全国工业63%的平均水平。若按照达到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计算, 尚缺少75万人。随着印刷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印刷作业的整体工作流程逐渐趋于信息化、数字化, 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将会大大增加。目前印刷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的岗位主要有:印刷图文信息处理、CTP操作、数码印刷、产品质量控制、设备操作、维修与管理、营销与客户服务以及网络媒体制作等。

根据企业技术工人合理比例要求, 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合理比例应该为8%、14%、46%、32%。而调查显示, 印刷类企业中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比例为1.19%、9.13%、18.15%、9.17%, 无技术资格工人占60%以上, 远远低于合理比例。技工人才是目前整个印刷行业最缺人才群, 由于高级印刷技工培训、成长周期较长以及后备人才不足, 更成为企业的抢手货。

2、高职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印刷行业对印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全国高校开设了印刷专业的高等院校由刚开始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几十所, 开设了印刷的专业地方职业中专和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增加。学校的增加, 提高了招生比例, 加大了印刷专业人才输送的力度。但同时也伴随着印刷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材陈旧知识老化等, 这样的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印刷发展速度相脱离, 不能培养出适应印刷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对高职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如网络技术, 带动了印刷技术的进步。信息流作为21世纪的主流, 印刷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印刷教育最更本的目的, 要想使培养的印刷专业人才有市场,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现有的印刷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使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建立符合当今高职印刷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现代印刷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 企业为适应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必须不断改进其生产条件和环境。而目前在校的学生将面临的印刷业不是现在的印刷业, 而是以后几年的印刷业, 所以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中担负责人, 就必须充分预测印刷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将现有的课程设置成未来的状况。

3、采取”专兼”结合的方针, 抓好”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为造就一支高素质合格的师资队伍, 印刷职业教育应采用“专兼”相结合的方针, 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既是行业工程师, 又是行业教师。同时, 还应从社会聘请一些高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此种方针, 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师资结构, 而且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增加实践教学, 增强实践能力

印刷专业教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生产实际, 发展他们的特长, 拓展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 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去培养人才, 从而减少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现象,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总之, 印刷高职教育亟待改革, 以适应行业需求, 改变行业内部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立、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印刷人才, 以实现加速印刷职业学校发展与满足印刷企业需要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论释与应对》,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特色成长辅导室下一篇:养殖场企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