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2024-04-19

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精选5篇)

篇1: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2014级社会工作 王子傲炳 104042014026

摘要

随着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民众对现实生活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2016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也恰好反映出如今民众的经济利益诉求越来越高。首先,多起群体性事件发于同一利益诉求,如由e租宝非法集资案、高考减招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多地发生;其次,随着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媒体聚焦,报道增多,强化了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进而“乐于模仿类似行动以取得关注”。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将以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对今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冲突 利益诉求 社会功能

一、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一界定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聚众性, 突出强调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下面列举一些2016年发生过的比较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3月 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 5月 江苏抗议“减招” 6月 北京家长抗议毒跑道 6月 西安抵制网约车

6月 湖北仙桃抵制生活焚烧发电站 7月 多地因海南仲裁案抵制肯德基 8月 广东深圳抗议兴建垃圾焚烧厂

近几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玉经济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使得劳资矛盾也更容易滋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各方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严重的则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党内防腐工作的深入,民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官员们“抢占”了许多社会资源,损害民众利益,这也不免引发民众的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但究其本源,群体事件的核心还是利益分配问题。

二、基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的视角分析

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达伦多夫提出社会并不总是均衡一致的系统,冲突也并不是社会的非常态,社会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均衡一致的,另一面则是充满冲突的。也就是说,社会冲突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很难避免的。

科塞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根据这个定义,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各种物质性东西的分配不均和对非物质性东西的价值判断不一致。由此看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对立的双方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引发的社会斗争,是对社会资源的诉求。

如上文列举的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从以往的新闻事件中我们知道“老板拖欠员工工资”这类事情也不是这一时的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长期的不到有效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保障显得不那么有力。因此,往深层次讲,这类事件的发生时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不到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党和人民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党员究竟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值得深究,人民不相信执法部门,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最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来争取自身利益。

以社会冲突理论视角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也同样地具有不可避免性。通过以上案例纵观我国近年群体性事件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与评价,同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根本性的原因,它也反映了我国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背景。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冲突性质。从原因上讲,归根结底,就是物质资源分配不均,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一致导致的。在当今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复杂化趋势,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负功能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损害政府和国家机关形象。在当前社会中,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都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育部的减招、拆迁、领导贪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公职人员办事公信力产生了怀疑,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形象。2.破坏社会秩序。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带有暴力行为的,例如打砸汽车、乱拉横幅、阻碍交通,还给周围百姓造成混乱玉恐慌,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四)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调节的观点,即社会冲突时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可以从其中获得启示。既然群体性突发事件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从社会调节的角度来探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这有利于今后预防甚至是后续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导致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既然有冲突必然有相互对立的利益群体,那么在处理问题时,党和政府应该牢牢抓住这一矛盾双方,成立必要的专门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公共机关,制定必要的规则,加强立法,正确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强建立社会的安全阀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政法学刊》,2006年第5期。[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京出版社,2001,(5)。[3]黄建宏、肖显富:社会冲突理论启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老区建设》2009.14;33-34。[4]王洪、刘芳:《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分析》

篇2: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长期关系:分析和处理婆媳关系的问题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里面的千古难题,很多走进婚姻的女人都会感慨婆媳关系的相处不易,处理不好就会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现代离婚率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婆媳关系不和谐,可见,婆媳关系的好坏对婚姻家庭和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应该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

处理好婆媳关系是维系婚姻幸福的一个重要步骤,女人作为媳妇和婆婆相处,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和睦?为了你和你婆婆能够和睦相处,把婆媳关系处理好,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让婆婆感到有威胁。有一个笑话是母亲花了好几年教会了儿子穿裤子,而媳妇则花了几秒钟就让儿子把裤子脱掉。如果处理不好婆媳关系,那么就会让婆婆感觉到你把她的儿子掳走了,她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一定不要把这种威胁感暴增,在婆婆面前,不要和老公秀恩爱,不要有亲昵的举动,不要向老公撒娇,因为这也是很容易引起婆婆的妒忌心理。

2、不要在婆婆面前数落老公。天下没有父母是不疼爱自己的儿子的,你以后的儿子也一样。在婆婆面前,你自己的老公就算没出息那也是她的心肝宝贝。千万不要在婆婆面前数落他,诋毁他,不然很容易发生婆媳大战。聪明的女人就会知道在婆婆面前应该夸赞自己的老公优秀,在夸赞的过程中,可以隐藏一些婆婆努力培养老公的感激之情和敬佩之情,偶尔正面夸赞夸赞婆婆对自己老公的培养方式。相信这样必定可以讨得你婆婆不少的欢心,心里乐滋滋的。

3、在婆婆面前要对自己的丈夫好。婆媳关系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爱着同一个男人,在暗中为自己的地位高低而慢慢形成了很大的婆媳矛盾。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婚姻生活都能幸福,只有你在婆婆面前给自己丈夫尊重和善良,温柔体贴地对他,爱他,让婆婆对你的好感就会大增,自然很多的误解就会不存在,而婆媳关系也会处理得很好。

二、男人在婆媳关系中的作用

现实里更多人想要的都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在婆媳关系中男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聪明的男人能让婆媳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平衡好婆媳之间的关系,获得长久的安宁。

1.别偏袒某一方

男人要做的事和事老的角色,所以一定要记得,不要被一时迷惑,选择站队。因为一旦你选择了站队,你所说的任何话,在另一方的耳里就已经先入为主,认为你有失公道。从而更加激化两边的矛盾,一点缓和的作用都没有。

因此,男人要学会跳开这个局面,对事不对人,帮里不帮亲。这样才能打开婆婆和媳妇的眼界,不会总把眼光注意在日常的小事中来。而是把视野放在更大的事情来,从而能为大局出发,各自妥协和让步一些,让家庭更和睦。

2.被依赖辈序讲理

别顾着整理关系,然后就跟她们分辈序,希望妻子能够多谅解母亲,老妈能让着点小辈。这种思路也许在男性思维里非常合理,但是在女性世界却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因为女人关注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这样做,有没有顾虑到她的感受。所以,不要试着跟女人谈逻辑,也不要怪女人不讲道理,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他们注意的点所在。

3.主动出击比坐以待毙好

不要久得难得和睦,就可以偷懒不用做,等到事情发生了再谈解决。不要有这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推卸心里。对那只被抓走的羊来说,一切都晚了。别等到失去了再谈珍惜,别等到伤害了再谈弥补。作为最了解母亲和妻子的人,你最该做的应该是未雨绸缪。在两人没见面前,

先分别给她们打预防针,告诉对方的一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给她们和谐相处铺垫一条通天大道。

三、从心态的角度分析婆媳问题

婆婆与媳妇,总是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但是两个有道理的人却会产生矛盾,是因为她们两个人的心态不一样,如果要真正处理好婆媳问题,需要从心态入手了。

男人的心态

男人在两个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中间,一个是自己许诺一生的妻子,一个是给自己生命的母亲,难免会两难,不知道到底应该帮哪一边,而且好像无论帮哪一边都会让另外一边不高兴了。

实际上,在婆媳问题上,男人不仅不能不帮,而且还要主动积极去帮,只有男人发挥出自己浑身解数,两边都帮,两边都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两个女人都知道,其实你两个人都很爱,而且不愿意抛弃任何一个,如果你们继续吵下去,遭殃的会是我。这样一来,两个女人定会因为心疼你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男人一定要积极解决问题。

母亲的心态

而母亲的心态呢,最常见的莫过于觉得自己的儿子被另外一个女人霸占了。男人要体谅,如果不能理解,请参考一下,自己的女儿嫁给另一个男人的时候,作为父亲,也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所以,自己的母亲同样也是这样的心态啊。

要让母亲觉得舒服,自己应该尽可能的让母亲喜欢上媳妇,让她知道媳妇的好,让她觉得,你并没有因为结了婚,就不理她了。而是,现在结了婚,反而多了一个人来孝敬她,这么一来,她的心情肯定就舒坦很多了。

妻子的心态

嫁到一个新的家庭,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对除了你以外的人的指指点点难免是会有排斥的态度,难免会有不安全感。这时候,你应该给多一点机会配着她们两个在一起,让她们相互之间多点了解,误会加深。

再者,你应该让你的妻子知道,你非常尊重你母亲,但同时很爱妻子,你只是不希望妻子想和母亲作对,你把母亲的心态解释一般给她听,就当做你是她们两个的传声筒,通过你讲的话,是比她们自己讲更有说服力的。总之,你不能让妻子觉得你是在自己家门内合着家里人欺负她,因为她真的会很害怕,所以她才会反抗,所以才会有婆媳矛盾,要多多体谅妻子。

篇3:浅析职业女性家庭中的婆媳冲突

一、婆媳关系的新特点

社会变迁中文化价值观变化很快, 婆婆在家庭传统权力模式中的权威地位遭到挑战, 难以适应迅速的社会变迁。婆媳关系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经济权的转让。在传统社会里, 婆婆不仅有着不可被触犯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道德和社会伦常, 还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在新时期里, 职业女性不仅仅在经济上独立, 还掌握着家里的财务权力。对此婆婆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其次, 知识权威的转让。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老年人失去了传统社会中的知识权威地位, 传统社会的知识积累与信息传播十分缓慢, 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是知识权威和信息权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传播的现代化, 在很大程度上瓦解着老年人经验权威与信息权威的地位。

二、职业女性家庭中婆媳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给冲突下定义说, 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利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 在这一斗争中, 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和消除另一方。婆媳冲突实际上是观念上的不和的外在表现, 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转型期下, 观念的相对更新与滞后。

她们与婆婆属于两个时代的人, 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婆婆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消化、吸收则相对滞后。当老人发现有些观念与自己固有的, 或与传统的观念相背离时, 就会产生矛盾。比如, 婆婆对于媳妇请客吃饭, 聚会喝酒, 与异性接触等的社会交往方式等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对于按揭付款,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生活态度不能理解;对媳妇“做家务不感兴趣, 却对消费情有独钟”的做法很排斥。

2. 双方对情感的争夺。

在中国的大家庭中, 比较强调代与代的连续性, 母亲常不能把自己从儿子的小家庭中分割出来, 过分的参与儿子的小家庭中, 甚至把媳妇当成外人;婚后, 媳妇与丈夫的相处时间比较多, 有更多的心理沟通, 认为夫妻间的感情更深厚。在婆媳内心深处是有一定比较的, 理性的处理好这一关系会促进家庭和谐, 而处理不当则会使整个家庭的天平失衡。过分的倾向于母亲, 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而过分的偏重妻子会危及到老人的养老问题。

3. 期望值差异, 互相接纳不良。

婆婆多年来习惯于母亲角色和照料子女的生活。儿子结婚后, 她们一方面无法立即适应这种变化, 另一方面也由于不放心由别人照顾儿子, 所以免不了往常一样事事插手, 引起儿媳不快, 也从而激起媳妇的竞争意识, 加之丈夫由于习惯于母亲的照顾, 不免会有所比较, 这就更使妻子压力增大, 导致妻子将不满转移到婆婆身上。

4. 心理因素。

婆媳比翁婿难相处, 源于男女心理特征有别。女人细腻, 男人粗犷, 女性独特的心理特征使婆媳相处更显扑朔迷离。

三、婆媳冲突对职业女性的影响

婆媳关系的紧张不仅对职业女性的家庭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还严重影响其工作的质量, 制约着她们的发展。总的说来, 婆媳冲突对职业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压力增大。

据调查, 中国职业女性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4%左右, 她们在各行各业中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 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尤其是婆婆方面的压力, 职业女性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成功期望值低、自我封闭等消极心态。这些消极心态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障碍, 使其自信心下降。

2. 夫妻情感危机。

婆媳冲突是继“第三者插足”后的第二大“婚姻杀手”。社会学家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发现, 中国八对离婚夫妇中, 有四对是由婆媳矛盾造成的, 又有约50%的夫妻因婆媳关系无法调和而长期冷战甚至分居。如果婆媳关系处理不当, 会对职业女性的婚姻家庭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母亲在丈夫心目中的分量很重, 无论夫妻间的感情多么深厚, 都无法取代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婆婆年迈, 常被理解为弱势群体, 因此,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琐事所造成的矛盾, 婆婆总是“天然”地为社会舆论所支持。

3. 事业发展受阻。

婆媳冲突使职业女性对事业的期望值降低, 发展空间变小。女性的成功受双重标准的检验:一是对于家务负担层面, 婆婆对媳妇的家务问题则求全责备, 认为是媳妇“分内”的事。这使得职业女性在家庭和事业双肩挑的情景中面临更大的压力。二是对于事业成功层面来说, 社会对职业女性的期待是希望她们能够胜任职业, 成为一个合格的事业型女性。在“女比男强, 幸福不长”传统观念作祟下, 在兼顾不暇的情况下, 女性多半会把精力倾向于家庭, 她们甘愿牺牲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换取幸福和谐的家庭。

4. 子女教育弊端显现。

婆媳冲突影响职业女性对孩子的教育质量。婆媳来自不同的家庭, 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 而文化上、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处处成了婆媳之战的导火线。特别是在教育第三代的方法上, 婆媳之间常存在很大的分歧。媳妇要管, 婆婆要护, 婆媳间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孩子成长造成影响。

四、职业女性如何调适婆媳关系

1. 观念转变, 心理调适。

婆媳属于两个时代的人, 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很难完全一致。要搞好婆媳关系,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对老人要宽容, 大度, 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 放小生活上的细节缺点, 少埋怨, 多引导;其次, 对婆婆要真诚, 懂得尊重长辈, 尽可能体谅老人的性格和其他不足。同时, 媳妇也应该认识到, 如果自己不尊敬婆婆或婆媳关系处理的不好, 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婚姻关系, 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2. 开阔眼界, 拓展视野。

虽然家庭和事业兼顾带给职业女性以挑战, 婆媳关系不和带给她们以沉重的心理负担。职业女性在处理事业与家庭的角色冲突时, 既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培养对工作的兴趣, 以缓解社会角色的压力。同时, 在主持家政时, 也应从实际出发, 理顺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

3. 有效沟通, 方法得当。

沟通在生活中就如人的血脉, 如果沟通不畅, 就如血管栓塞, 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学会沟通, 就要一定懂得其途径。因为它不只是语言, 还包括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等。婆媳之间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双方心有怨言却隐忍不发, 直到最后矛盾激化。当问题出现时, 关于误会解释要及时, 切记不要“留下隐患”。沟通需要注重技巧, 职业女性在经济上相对独立, 关心婆婆可以在物质和心理上双管齐下。

4. 充分调动家庭其他成员的协调作用。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 充满着甜言与蜜语, 而结婚却不是, 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 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相应的, 家庭其他成员的调和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婆媳关系。 (1) 小姑。 (2) 孩子 (3) 丈夫和公公。婆媳不和时, 会找人倾诉, 或诉说委屈, 或寻求支援。在婆媳关系中, 其他成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中介作用发挥的好, 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 反之, 则容易加剧矛盾。作为家里的其他成员, 要善于从中调解斡旋, 宜劝解不宜介入, 要保持中立态度。

五、结语

婆媳关系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新时期妇女具有“平等就业”机会的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下, 被赋予了新的思考点。我们坚信, 在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一步深化, 公民素质普遍提高, 婆媳不和现象将逐渐减少, 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社会更趋于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李春萌.婆媳之争的人类学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2]李芬.和谐家庭背景下的婆媳互动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3]邵秦, 胡明霞.中国家庭结构历史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1988, (4) .

[4]朱东丽.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5]时蓉华, 沈熊珠.婆媳关系的社会心理分析[J].老年学杂志, 1986, (4) .

[6]龚咏梅.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及调适[J].黑河学刊, 2010, (1) .

[7]伍慧玲, 骆晓戈.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女性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

[8]蔡丹丰, 王希娟.当代女性的心理健康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7, (4) .

[9]祝平燕.论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新特点[J].河南社会科学, 1999, (6) .

篇4:社会冲突管理(下)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些有关社会冲突的理论,第一个理论,我们把他叫做个体理论,也就是说生物个体都有冲突的本性。因此,大家在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发生冲突也不要觉得太挠头,因为你有这样一个心理预期,也就是人都会有冲突的天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这种天性,往往会受到心理的影响。我们讲到了有个体心理,有群体心理。那么,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很大程度上就会有个体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发生冲突,卷入冲突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我们刚才提到社会过程理论,是指在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同族群,不断的融合聚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冲突现象和冲突问题。

二、社会冲突的有关理论

第四个理论,我们想提一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最著名的学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理论的创始人。为什么叫社会结构?所谓这里的结构,是从社会的分层,我们把它叫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阶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矛盾,或者社会斗争的。

在马克思理论里面,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社会结构理论,很关键的一点,要认识一下市场经济当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我想请问大家,这对社会目标是什么?大家可能会说,当我把这个效率打在这个PPT上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但是,仔细一看,我这个PPT上面写的是效率和均等,怎么去理解效率和公平,或者效率和均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在社会结构理论里面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说,通常我们都会讲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给我们的概念似乎是说效率和公平有矛盾,其实不然。如果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的话,这就意味着有效率的时候,一定不公平,或者是要追求公平就会丧失效率。但是,我们发现也并不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公平的制度,比如说多劳多得,让人觉得是公平的。同时,他也是有效率的,比吃大锅饭有效率。

那么,也就是说追求效率的时候,未必会丧失公平,追求公平的时候也未必不效率,未必会丧失效率。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就要思考,效率到底跟什么有矛盾?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是市场经济当中效率和均等有矛盾。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要去理解一下均等,还要去理解一下公平。通常,我们对这两个词使用的时候都是混淆的,土话讲混成一堆用的,有的时候用这个词,有的时候用那个词。

还有一个词叫平等,大家用的也是不是特别的准确,据我的观察。我们说这三个词均等、公平、平等,怎么去区分它?其实,对于我们社会管理来讲也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说什么是均等,所谓的均等,理解均等最关键的方面在于均等是个客观指标。

比如说,我有一杯水,这还有一杯水,两个杯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客观的衡量,来得知。你的财富跟我的财富一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手段来比较这是均等。

而公平是什么呢?公平是一种主观判断,你看均等他是客观指标,公平是主观判断。因此,他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概念,我觉得公平,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志可能觉得不公平,这个省的同志觉得公平,那个省觉得不公平,东部觉得公平,西部觉得不公平,今天觉得公平,明天觉得不公平,他是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主观判断和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我们普遍如果都接受多劳多得这个价值体系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我多干活了拿多的钱就是公平的,而他干的少,因此少拿也是公平的。这个公平敢建立在价值体系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是一个主观判断。而当今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主流的价值体系,对公平的定义非常模糊,到底我有资本,因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合理的呢?还是我付出更多的劳动,流更多的汗水应该得到更多是合理的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缺乏普遍的共识。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平感,或者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也有学者叫做多元的价值体系。这种多元价值体系的后果就是每个人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也造成了一个现象,每个人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公平。

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什么方面?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形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叫公平?机会均等是公平,一旦这个机会均等的时候,我们说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几个词的运用有这么几个特点。所以,这是均等、公平和平等。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说,市场经济当中,一个最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认为是均等,效率和均等的矛盾。这个效率和均等的矛盾指的是什么?是指的财富可以以很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但是却不会自动在社会成员之间怎么样分配,均等的分配。也就是说,财富生产的速度、数量、规模可以很大,但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却不会自动的分配在社会个体,社会成员当中,这是不均等。

但是,如果涉及到公平,你会说这不公平吗?有的同志说,这当然公平了,因为竞争,谁的竞争力越强,谁拿到的财富越多,这是公平的。这样一比较下来,有效率的一定不均等,但是未必不公平。所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下,两大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实际上是效率和均等的矛盾。

那么,有了效率和均等的矛盾,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多,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少。从马克思的角度,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马克思认为,因财富占有的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的群体分成不同的阶级,而阶级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实际上冲突的目标就是对生产资源,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

所以,我们想强调,现代社会,我们现今的社会,正走在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途之上。所以说,财富也在不同程度向不同的人手中归集,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完全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也会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就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我们有市场,市场把整个社会向效率的一端拉近。而国家的职责是什么呢?就要把整个社会向均等的一端拉近,但是在这个环节当中都应该是公平的。这里面的公平,比如说什么样呢?市场竞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得到的财富就少,这是公平的。

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财富特别多,你应该多纳一点税,通过这个税收的转移来接济这些穷人,这样也是公平的,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同时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架马车来调节这样一个制度。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说很多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地区之间的财政转移政策很重要,个人所得税调节政策很重要,同时我们还想强调社会保障政策也非常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在座的同志有没有负责社会保障领域的同志,我们说社会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东西方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当中这一条不可调和的原则,我们所说的均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朝鲜、越南、古巴,所谓追求共产主义,完全均等,吃大锅饭的制度,我们发现这样的制度倒是人人均等,但是缺乏效率,完全均等的条件下缺乏效率。所以,这样的体系在国际竞争当中,好象不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也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一个集团是以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主题的一些国家,他们保留市场。但是,不断探索一些,包括税收制度,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这样一种社会互济的制度,也就是说,既让这个社会有一定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等的现象。

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基尼系数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一个挑战。也就说,如何在保持竞争的条件下,又能够缩减人们的不均等程度,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几个词,可能有点绕,同志们下去还可以再进一步的理理这个思绪,也就是均等、公平、平等,这几个词里面重要的观念。

所以,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就是分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就会有斗争,就会产生冲突,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理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现在提阶级或者阶层比较少。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一个词叫利益集团,或者叫利益群体,现在讨论这个比较多。

我们想说,利益群体和社会阶级阶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区别在这,我们说阶级阶层的时候,往往是水平横向,人们占有的财富有的多,有的少,或者有的中等,有不同的阶层。那么利益群体往往是一个纵向的,也就是说一个利益群体当中有可能包含不同收入阶层的人。

比如说在北京,或者是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比如说垃圾填埋场。那么周围小区居民可能很反对,因此反对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在这个利益群体当中,有的收入比较高的,有的收入是中等的,有的收入是比较低的,他们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

所以往往利益群体,他是纵向的。所以说,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我们想讲的社会结构理论。

进一步,我们还想再提一个集体行动理论。提到这个集体行动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跟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能看到这个PPT的话,可以看到,在右手边有一个纵列,上面有这么几个结构性诱导因素,这么一条,下面有一个菱形,这是一个纵列。在一个最顶端,叫做结构性的诱导因素。要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乃至大的**,要从社会的结构角度来看。

首先,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骚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什么叫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比如这个社会当中,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比如说,我们有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腐败情况,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再比如说,刚才提到埃及的骚乱,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导因素,物价特别高,结构性的诱导因素。

因此在这种诱导因素促使下,会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人们认为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好象别人比我提高的快,这就叫相对剥夺感。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从电视上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老百姓还不满,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会观察到,是我的水平是比10年前提高了,我的收入10年前是2千块,现在8千到1万块,这是我的收入。但是我会发现,比我收入更高的人,还大有人在,有的人收入上百万,上千万,我会觉得,我也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仅仅在媒体上提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认为这条会缓解社会矛盾的话,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问题。人们不但看绝对水平,还要看相对水平,这就是通俗话,我们讲的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气其实也是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一个原因。

所以,仅仅看人们的绝对水平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这种群体的水平,或者群体之间的相对水平。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结构性的怨恨和相对剥夺感。

第三个框往下,叫做普遍化的信念。什么概念呢?我们想说普遍化的信念,是对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剥夺感的一种解释。人们会去逐渐理解,为什么这个社会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为什么会有贫富分化呢?政府为什么存在腐败的现象呢?我为什么这么贫穷呢?这些问题,你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就是所谓的普遍化的信念产生。有的人说,这是制度有问题等等。这就是普遍化的信念。

如果普遍化信念形成了,进一步再有一些触发集体行动的因素,或者事件存在。比如我们很关注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有很多。比如说自然灾害,社会的一些刑事事件,社会纠纷等等。这些事件的触发,如果进一步再有了一个社会上,社会成员上,如果再有一个有效的社会动员过程,或者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的话,往往就会加大社会冲突的概率。

如果再加上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那么就必然诱发集体行动。我们这里的集体行动,就以群体性事件,或者大规模的运动为代表。

所以,这些纵列解释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和骚乱的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国家从底下往上说,非常重视加强社会控制能力,包括各级的基层组织,现在我们要求加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包括加强公安武警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加强社会控制力的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仅仅加强社会控制力而不解决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会觉得社会控制力是很强,但是也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对有效社会动员力量的瓦解。比如说一些非法组织产生以后,我们瓦解他的力量,也非常关注对互联网,动员社会,网络社会这方面一些作用。有的时候,我们会屏蔽一些信息,关闭一些网络,这些也是解除社会动员的一个有效措施。

我们现在网上也非常注重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上面的三个,也就是说结构性的诱导因素,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以及普遍化观念的产生,这个环节我们说不好治理。咱们在座的同志都是地方的同志,往往是说,你可以管理一些突发性事件,你可以对这个社会组织进行监控,你可以增加你局部的社会控制力。

但是你对于上面三个,如何解除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往往地方同志无能为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制度性的变革,或者顶层的设计才能够改变的问题。所以说,这里面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各个方面需要联动才能够消除集体行动因素。

这是纵的一列,还有横过来一块。我们想强调一点,横过来这一块讨论的是什么?实际上是社会冲突过程当中舆论的作用。这里面我们特别想强调,这里的舆论叫做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社会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把这类媒体,往往叫做社会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新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交媒体,我们常用的QQ、短信、微博,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媒体。

社会媒体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比如说政府还是要监管的。第二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有一些大的公司运营的。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一些社会公众,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什么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发布者扩大了,传统上信息的发布者是政府,或者是传媒企业。但是现在我们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都有这个麦克风。意思每个人都有发声音,发布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这是现在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新媒体在不断的把人和人之间串联成一个网络,并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场。这就是现在咱们的政府非常关注微博,微博上的讨论,QQ群里的讨论,你看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就是网络,微博上的一条信息唯一。

动车事件发生了以后,首先我们老百姓会质疑动车为什么会发生事故,甬温动车事件,车头掩埋的过程,救援的过程,小依依的治疗问题,以及一些,动车的技术问题,都提出质疑。

所以说,新型互联网他构成了一个新的对政府管理上的一个挑战,形成了一种新的问责形式,叫做政治问责。提到问责,我想我其实不能提问大家,什么叫问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问过很多同志,什么叫问责?大家都说,问责就是追究责任。

其实问责这个词是有两个字组成,一个叫问,一个是责。问就是质询,责就是回答问题,并对过程和结果负责。其实,在问责这个概念里面,最关键还不是找人负责,关键是谁有权力问,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我们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首先不在于谁来负责,关键谁有权力质询。我们通常所讲,提到的问责,我们媒体上,政府上讲的问责,叫做行政问责。也就是问责的主题,问的主题是我们的上级部门,上级单位,或者我们的领导,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讲,就是中央,这叫行政问责。问的主题是上级,需要负责的主题是下级,这是行政问责。

另外我刚才提到所谓政治问责,其实是指的社会对政府的问责。问,或者质询的主题是社会公众,社会成员。而需要负责的,需要对过程和结果做出解释并负责的是政府。而社会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质询政府的能力和手段。他可以发一条微博,通过微博形成的回应,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对政府提出质询,你政府为什么不公布一些事情的原委过程真相呢?他提出了。

所以,现在政府感觉到社会管理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社会媒体的压力。

那么,进一步我们想说社会媒体有哪些作用呢?社会媒体,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形成了社会舆论场,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社会压力。这个社会舆论场,我们说有三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叫做激发情绪。因为社会媒体当中,很多信息我们也表现出,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信息,而不是一定中性的信息。因为人们为了引起关注,为了获得人们的眼球,往往会发出一些极端的信息,这些极端的信息,就会产生一种激发情绪的作用,特别是激发人那种本能的良知,公正感,公益感这种作用。

比如说,一张图片上透露一个宝马车撞了一个老人,形成一个激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激发出人的一种,本身的同情弱者的情绪,这叫激发情绪。第二,我们说叫做心理共鸣。人们在这种网络上的自由讨论之后,会发现

原来有一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现在我忽然发现,社会人也是这么看的,这种情况下,就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共鸣,这种共鸣造成的结果,就会强化原来你在大脑里存在的一种信念或者一种想法,心理共鸣。

第三个方面就叫做认知解放。认知解放,提供了你对问题解释的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认知解放,不光现在的媒体能够产生的,传统上的一些媒体、报刊、杂志、理论都提供了认知解放的作用。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刚才提到马克思理论,也是提供了认知解放的。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会告诉他原来我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艰苦?但是马克思理论会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你生产的一部分价值有一部分叫做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拿走了。所以,你的生活很艰苦。

因此我们想说当工人阶级了解到这样一条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一个认知解放的过程。我们要想解脱,要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我们以前讲到的问题,现在提的比较少了。其实这种认识,我们所说的工人运动,要从自发到自觉,这个自觉的过程就需要有些理论知识分子来提供认知解放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到这个主题上,社会媒体也起到类似的作用,他给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一种解答和解读,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一种理念。当然有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执政党可能是有些挑战和冲击的。因此我们说认知解放,也是社会媒体给我们社会管理带来的一些冲击和挑战,这是第一个方面,社会舆论场。

第二个方面构建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传统的网络他是把信息整合在一起了。但是新型的网络,包括社会媒体,QQ、微信、微博这些信息倒在其次,关键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如果大家使用微博,或者微信,哪怕是手机短信的话,也发现重要的是人,这个手机上有多少联系人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信息本身。

所以,社会媒体的产生就构建了一种新型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当中,会形成一种协调能力。刚才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提到过埃及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到难道我们没有FaceBook吗?意思我们也有一种协调的新型工具手段,网络FaceBook,类似我们QQ这样的聊天群技术手段。

所以这就是新型媒体的一种挑战。也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前面已经给大家推荐几本了,《聪明的报名》,我们研究社会冲突的,《聪明的报名》。这本书里面,实际上讲到的就是现代的一些**,骚乱是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联系,联络达到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以,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一个集体行动理论。

当然我们国家还有一些理论,叫做人民内部矛盾论,这个提的比较早了,包括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都讨论过,我们国家的矛盾。实际上,我们想说这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本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他的原话,大量表现在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更确切的表现在领导者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上。

所以,我们想说,总书记也说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政府的治理主题本身你必须没有瑕疵,你必须很少被人指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都是当时的原话。

比如说农民说工人分多了,小学教师说青年工人分多了,你的房子多了,我没有房子,你升了级我不能升级,这都是当时的原话。现在看起来也有这种现象,而且还特别指出了在分配问题上要克服和防止一部分领导干部特殊化的作风和特权的思想,都指出了现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是当年,很多年前的著作,现在看起来还有实践意义。

而且说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上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而且在经济、生活、生产上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社会管理当中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些碎片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而是整个全社会的一种系统的社会管理思想,否则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加强,或者改进社会管理的局面,这是我们想提到的。

三、中国社会冲突的制度性因素

我们进一步再用10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中国社会制度,冲突的一些制度性因素。我们看了这么多理论,回到中国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这个不奇怪,任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通过客观的考察也发现确实有这样一个规律,关键是治理的主题,特别是政府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环节这个社会矛盾,度过这个危险期。

其中,我们再给大家说一本书叫做《论复杂社会的崩溃》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社会,从古至今很多社会为什么会崩溃,解释他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上层的知识腐败,证据管理混乱,官员的傲慢自大,奢侈浪费,税负过高,追求个人目标,放弃社会责任,滥用职权,生产过剩,损害了生态环境等等。这个作者列举了很多在历史上曾经发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给我们提出一种警钟。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发生很多群体性事件,这个事件当中成分非常复杂,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私营企业权益受损的工人,有施地的农民,有农民工,有被拆迁的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说到这个环境污染受害者,西部地区都在积极说,也想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加速发展。我们也去西部地区考察过很多地方,学习过。我们发现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的宝地,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开发,实际上他的生态资源非常的优美,非常的美好,这个天气比北京要蓝多了。

我们就在想,通过这个媒体,我们想说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环境才是最大的财富。最后很多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还要享受,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才可以。否则人的身体破坏了,健康程度破坏了,有了再多的财富也是零。我们想说,在你迫切想改变经济命运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经济开发,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我们去有些地区,这次去新疆体会非常深,有些地区那个山上留下来的水可以直接引用,非常甘甜。我们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牧民,生活在那里虽然很简单生活,但是非常愉快。虽然环境也高,人的寿命也长,所以这是最好的。相反,如果因为工业开发,破坏了环境,实际上得不偿失,失去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究竟经济开发为了什么呢?实际上有大把的钞票在手里也买不来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想借这一句话想提出的。

而且还想提醒大家一点,关于环境,现在从西方国家来看,很多社会冲突都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我们国家也发生了,在一系列事件,关于环境污染。比如说PS事件,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问题,从而有这个关注诱发的社会冲突。我们也把这类工程在我们的研究上叫做灵璧工程,这个工程需不需要?需要,这个产品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用,有用。但是,有污染,因此修在哪都可以,不要修在我家后院。这类工程,我们叫做灵璧工程。所以,老百姓通常都反对这类工程修建在自己住家的周围。这就会引起很大的冲突,有时候政府,企业,希望能够修建这个工程,开工上马,有一定的利润,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但是老百姓很反对。所以说,这些也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进一步从我们国家来看,如果从冲突主题上来看,更多的表现为市民、工人、农民和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表格的对应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贵州的瓮安事件,还是其他的事件,我们列举的可能不一定完整,这个事件,或者吉林的通钢事件,可能都存在这样一种利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政府和企业为一方,以市民、工人、农民为一方,这样的问题。

那么,这类事件因为什么样引起的呢?我们想原因也有很多,包括政府的执法,裁判不公,或者征地拆迁诱发的矛盾,环境污染,利益分配,还有欠薪,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等等。

当然我们不是说市民和市民之间没有冲突,有的时候市民和市民之间,为了争夺一些工作机会,也会发生,或者资源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主要的一些事件往往会表现在社会矛头指向政府,指向一些企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我们从社会矛盾发生的一些特点来看,在地域上也有一些特征。比如说在东部地区,东北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也比较多,可能因为这个诱发了社会冲突就比较多,当然也存在政府执法和征地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咱们黄颜色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产生的环境冲突问题,由于企业的存在产生的欠薪的问题,征地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中部的地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可能还相对滞后一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动一些新的项目,可能就会引起更多的,比如也产生征地,也产生拆迁,也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有不同的特征。当然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政府的执法,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再往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特别是新疆和西藏这个地区,更为敏感一些,涉及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等,这些可能要关注。

说到新疆,我们还特别想提醒一下,新疆和西藏地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包括青海,青海省也一样,广西省也一样。这些民族地区我们想汉族的干部一定要非常认真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这种民俗和宗教。有时候汉族没有宗教的这种人,很难理解到有宗教的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的那种执著,这种很难理解到。

所以,我们会觉得你那些宗教禁忌不太当回事。所以说这个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有些宗教,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我们所说的封建迷信,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他有些教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规范,或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不完全都是邪恶的东西,可以值得去研究一下,至少从学习的目的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现在发现,比如以新疆为代表,传统上进入新疆地区往往可能是我们成建制的单位,比如说兵团,石油企业。这样的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些民族团结教育,而且每个人员都有各自单位的管理和约束,都做的比较好。

但是现在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进入新疆,进入西藏,比如以新疆为例。进入这些人,往往自由流动,我要做生意,我要打工我就去新疆了。这样的人员出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缺乏管理,也没有人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民族团结,民族风俗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欠缺。这些人在一些地区,如果说违反了一些宗教禁忌,造成一些民族的冲突,就会加剧少数民族跟汉族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建议,能不能在火车上。因为大家主要是坐火车去新疆,或者飞机上,就讲一些民族冲突,或者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的一些知识,而不仅仅放放电影,来增加一些这样的教育,也有可能会缓解这样的矛盾。或者说,体现出对宗教民俗的一些尊重,我想这一点,我们感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建议,这样一点,这是一个方面。

当然进一步我们想说,我们也做过社会调查,这是某个公司做过的社会调查,我们也看到现在公民的社会心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诱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社会调查当中,我们会发现公众对于政府解决好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信心不足。因为最低点,一个份腐败,一个解决贫富分化,这两点一个是政府体制,一个是市场体制当中最尖锐的两个矛盾。

所以,这两点的缓解,对于解决社会冲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

当然还有一点,刚才提到贫穷,贫富分化,这个表格里面还很有意思。他问了一个,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你看社会的回答,第一害怕失去健康,第二害怕贫穷,第三受人歧视没有社会地位。这都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我们就想强调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加强基层的控制力,关紧看看人们想什么,心里担心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这才是解决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老百姓特别担心失去健康,满身是病,为什么?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收入的来源,一个人的社会风险就会提高。贫穷也是一样,没有财富,在现在的社会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也会非常脆弱,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恐怕各级政府就要从这方面下手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说,整体上我们利用这么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内容。当然,还有一张PPT,目前中国社会普遍采取的四种社会心态,你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示。第一个微观受益感落后于宏观经济发展感受。这句话什么意思?好象宏观经济在飞速增长,说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多少,GDP增长多少。但是,很多士民在微观感受上,好象我生活没有明显的提高,或者别人提高的比我快,我相对还是落后的。

篇5:“规范代价”与社会冲突

作为一名观察家,本人一些关于社会与法律发展的超前性推论,往往被后发的实际社会过程证实。如:2月作者指出DD“社会**,并不一定是法律权利感受的普遍自觉产生的反应,特别是缺乏权利启蒙教育人民参与的社会**;它往往直接就是社会利益的诉求。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在一个社会的规范秩序的框架内,保障普遍社会利益的能力。在现实社会,保障普遍社会利益的能力,是指社会代价体系内,社会的交易平衡能否可预期被保障。这就是说,在一个社会的代价体系内,包括法律规制的代价体系内,违背公平交易的支配因素是否能够矫正,社会的利益是否具有制度下的可还原性,即原发性的交易失衡,能否有效率地被充分的交易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代价的均衡再造。……社会代价体系的崩溃,即社会**的自为运动,从而以独立运动的形式,替代了社会规范性价格的和平演变,以突发的形式,出现在人类的生存历史中。” [1]

DD20的秋天,本国最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即“汉事件”的发展,证明了社会冲突的确不是以“权利运动”的形式展开,确是一种“利益的诉求活动”。

上述论断和该文闪耀的缕缕灵光,展现自然生灵的`灵动品性,是对建设社会和平的善意提醒,而非具备其他动机的“有机性的写作”。但是,如仅仅是“炫耀上帝赐与的智慧”,吾宁愿将种种预见不示众人DD好的见识在不好的社会,意见展示行为并不是一件对己有利的行为模式,而装扮蠢猪常常有利可图。但是,问题是社会冲突的发展和处理,脱离理论启示,将不断造成人道主义灾难,损害社会和睦。为避免社会冲突引发人道主义灾难,笔者不得不对社会冲突处理问题,再行议论,为社会升起红色预警信号。

政治手法解决社会冲突,已证明“技术上存在问题”DD正如作者毫不隐讳指出的,本国县乡以上政治系统的政治伦理,还没有普遍达到妥善解决社会冲突的水准。在以武治国的传统思维下,在低劣社会公共组织技术制造的官僚体系操作之下,社会治理机构对社会合意的高度忽视,导致社会冲突延续,局面日渐恶化。他们使用的治理工具DD“政策”,是随意性的,非合意性的,利己的,机会主义的,秘密制作的,强力保障的。其中对“规范代价”的忽视,是惊人的,不堪入目的。解决社会冲突的“政策”,总体上不是从法律的视角,尤其是以市场化社会保护私权法律的视角,剖析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地处理社会冲突中的侵权和债权问题。比如移民搬迁,其中赔偿问题,缺乏法律处理方案。农民的土地承包合同变更、房屋拆迁的赔偿,陷入了行政性处理的泥沼,而规范性的法律赔偿方案无人制作。这些做法,明显导致社会代价体系,尤其是法律代价体系中“代价败坏”,损害代价体系的自平衡能力,从而危害社会交换系统的安全性。

市场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公共决策选择上,依赖具有预见性和约束性的“法律规范代价”,它在社会纠纷处理上,比政治社会的“政策”,具有更高的效率,能够建立出社会承认的“法律公正”。21世纪的当下,一个亚洲民主化的时代,不建立“法律公正”,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经济交换的民主化,作为社会整体转型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法律规范的生效实现的。合意主义的法律性协商过程,是对社会转型时代政治性纠纷处理方式的合理替代。任何经济利益的主张,通过法律规范代价的确认,得以制度性的实现。千余年前人类就在探索公平赔偿的法律制度,到现在已经通过私权保护的法理和制度,确认了民事赔偿的“规范代价”DD就是在私权制度不发达的本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制定,也基本上搭建了确定“规范代价

上一篇:大昌小学乒乓球社团活动计划下一篇:论法治思维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