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4-04-12

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通用5篇)

篇1: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充满喜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用最隆重的方式,见证同学们加入陕西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面对疫情考验,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求学生涯,度过一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我希望同学们首先了解你所选择的这所大学,了解她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传承她所蕴藏的精神和文化。

同学们,你们所选择的这所大学,可以说不是各类排行榜上最顶尖的大学,但她一定是一所伟大的大学。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从业者—教师,也因为她自建校以来,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以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伟大的西部红烛精神。西部红烛精神是爱国的精神、奋斗的精神、坚守的精神和奉献的精神。

建校76年来,一代又一代陕西师大人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传承、弘扬着西部红烛精神,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这种精神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在这所大学求学的万千学子。去年,我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调研,看到湖南一师100多年前的创立师范教育的初衷与办学理念:“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老一辈教育家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和情怀深深地震撼了我,终于让我明白了曾在湖南一师任教、毛泽东主席最为敬佩的师长、国学大师黎锦熙先生当初为什么要倡导创办这所大学的前身、陕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初衷,也更加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师范教育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陕西师大长期以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走特色化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产出了大量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成果,为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同学们,你们来到大学,大学是什么?大学就是人类精神的高地,是高深知识的殿堂,是名师荟萃的重镇,是成就梦想的舞台。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质量、人文精神、校园环境和生活条件值得你们信赖和享有。你们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校会竭尽全力,为你们引航铺路,让你们充分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在此,我向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学识扎实。大学就是围绕学生刻苦学习、成长成才来办教育。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习。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世界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如果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持续优化知识结构,就没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你们来到大学,希望同学们多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和专业经典,与经典为友,从历久弥新的经典中洞悉世界、完善自我;

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积淀广博知识、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

同时注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最新学术前沿,掌握学科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扎实的学识作为立身之本。

二是情怀深厚。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宋代大思想家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修身”是涵养家国情怀的基础。爱家尽孝、爱国敬业、担当奉献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亦余心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从来都是陕西师大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德才并重,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与奋斗同行,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以深厚的情怀作为立业之基。

三是灵魂高贵。我们的育人初心是什么?是让师范教育回归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上来,为所培育的人才“注入”高贵的灵魂。在今年的7月1日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有一个毕业生叫肖盛鹏,是一名来自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公费师范生。他的发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说:“北京大学曾给我一次选择硕博连读的机会,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在基础教育一线任教,这不仅是我作为公费师范生应有的担当,更是母校师大铭刻在我们灵魂中的誓言:西部红烛,为祖国闪耀;

师大学子,为中国而教。”这就是灵魂高贵的最好注脚。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人,以高贵的灵魂作为立德之源。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奔跑追梦的道路上,高高擎起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点燃流淌在血液里的拼搏激情,在这里尽情书写无悔的青春!

谢谢大家!

篇2: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金秋时节,美丽的黄师如期迎来了来自海内外的5464名本科生、209名研究生、45名留学生。祝贺你们经受住了疫情和升学的双重考验,交出了青春的第一张合格答卷。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员工、代表立兵书记,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培养你们,伴随你们一路走过的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学习生活的节奏,大家历经了“史上最特殊”高考季的拼搏洗礼。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广大科研人员日夜不停、奋力攻关,广大教师线上线下、坚守讲台,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保障供应,千万志愿者默默风险、无私付出,共同演绎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谱写了一曲“力行”的时代赞歌。作为位于曾经一度是全国仅次于武汉的疫情重灾区黄冈的高校,黄师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全校上下战疫情、斗洪魔,全力应对防疫、防汛叠加“双考”,全校2万多名师生员工无一人因疫情、灾情而掉队,校园平安稳定。正是有了他们的“力行”,我们才能如期在校园相遇。

同学们:黄师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深厚历史积淀和良好社会声誉的高等学府。这所由张之洞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百年,薪火相继。115年来,一代代黄师人,不忘初心,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桑梓;

一代代黄师人,砥砺耕耘,坚守教育的梦想与信仰;

一代代黄师人,与时俱进,肩负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学校被誉为国内最低调的百年高校之一,人才培养质量深得社会认同,这里拥有一流的教风学风校风,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是全体师生的共识,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是全体学子的标配。近年来,黄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亿”工程,事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榜单中,学校排名第385位,在湖北省属师范院校中位居第1位。为了能让大家享有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我们对宿舍、食堂进行大范围维修改造,打造了“黄师校训”“黄师足迹”景观石、黄师版荷塘月色、明珠湖、明珠山等一批校园景观,移栽了一批百年“哺育”老树。今天的黄师,教师更优了、学生更好了、宿舍更亮了、校园更美了,软硬件越来越好,与实现“申硕”“更名大学”的目标越来越近。

“厚德、博学、力行、致远”是黄师的校训,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和2019级新生谈了“博学”,今天我想同大家谈谈“力行”,作为开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力行”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就是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其核心是知行合一,要求我们探索跨越知识边界之处和运用知识力量之途,这是成人成才成事的必由之路。今天,进入黄师就是你们再奋斗的起点,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我认为要弘扬“力行”精神,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本领过硬的行动者、担当有为的奋斗者、怀揣梦想的实干者。

第一,要树立力行的思想,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思想显示高度,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前不久被国家授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却冻不住他坚定向前的决心,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与病毒抢命。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是什么支撑他“面对挫折而愈益奋励”?皆因怀揣兼济天下的梦想与信仰。希望同学们树立力行的思想,秉承家国情怀,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在人生大道上行稳致远。

第二,要提升力行的能力,做本领过硬的行动者。“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丰富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

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当前,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竞相涌现,智能化进程加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毫不停歇地增强能力、磨砺本领,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攻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人民英雄”称号的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哪一个不是才高八斗、专业强悍。希望同学们倍加珍惜大学学习时光,用韦编三绝的毅力、凿壁借光的劲头,在读懂有字之书、领悟无字之书中提升力行的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腹有诗书、胸怀锦绣、内心充盈的时代新人。

第三,要锤炼力行的精神,做担当有为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精神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一个人如果没有骨架的支撑,就会萎靡不振,而有之则会“神采飞扬”。力行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专业学习的压力、科学研究的难题、人际情感的困惑、就业创业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猝不及防地来到你们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锤炼力行的精神,发扬斗争精神,经历筚路蓝缕、手胼(pián)足胝(zhī)的艰苦奋斗。刚刚获得2020年“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的项俊老师,把《植物学》讲成了金课,学生普遍反映“事例鲜活,听得进,学得好,用得着”,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方便面教授”、“贴心老棉袄”。这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遍寻大别山的林海松涛、积累丰富教学素材的结果,是奋斗力行的典范。大学是放飞青春梦想的最佳场所,奋斗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最令人称道的青春底色,也是幸福人生的不竭源泉。希望同学们坚持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之以恒的毅力,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谱写出精彩的青春华章。

第四,要实现力行的目标,做怀揣梦想的实干者。梦想熠熠,使命灼灼。无论是学校发展目标还是个人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怀揣梦想、责任担当,是黄师的优良传统。我校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严国顺,在新冠疫情爆发时,告别父母,踏上前往武汉的征程,成为“火神山”万千志愿者中的一员;

从隔离区回来后,疲惫的他并未停歇,而是成为村子里的疫情防护员,守卫自己心爱的家乡。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你们学习成长和追梦圆梦之路高度契合。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建设者,希望同学们做怀揣梦想的实干者,理性认识大学,科学规划大学,以“我的大学我做主”的青春豪迈,高扬“强国一代”的青春风帆,奏响无愧时代、引领未来的青春赞歌。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黄师人,你们出生于祖国腾飞之时,成长于民族复兴的历程之中!希望你们始终谨记“厚德、博学、力行、致远”校训,以有为之身、展鸿鹄之志,用青春与汗水、知识与毅力,在力行中铸就璀璨青春,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我相信,美丽的黄师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黄师铭记!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习顺利、生活愉快!

篇3: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晚上好!欢迎你们来到“浙里”,这也许是你们漫漫人生的一小步,但一定是你们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大步!

自1897年创校以来,浙江大学就是一所胸怀天下和面向全球开放办学的高等学府。求是书院时期,倡导中西兼修, 开创选送高材生赴日深造之先河;抗战西迁时期,保持国际学术联系,办学成就蜚声海外,赢得“东方剑桥”美誉;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首批大学组团赴美考察, 率先重启了国际合作交流;新浙大组建以后,全球声誉与日俱增,世界名校纷至沓来,国际校区雏形初现……浙江大学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从未停歇攀登世界学术高峰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同学们,浙江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国际视野意味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塑造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从容自信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 国际视野意味着谋划全局的眼光,全面深刻地看待事物,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研判;国际视野意味着博采众长的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掌握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国际视野意味着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统一起来, 努力担当起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使命。

以塑造国际视野为目标,注定“浙里”的学习将与众不同,更与高中迥异。 在这里,你们将有广阔的空间自主学习, 可以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你们将有足够的条件交叉学习,可以跨学科上课、跨专业研讨、跨领域交流;你们将有良好的环境探究学习,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社团工作的激情、创新创业的奋斗;你们还有充分的机会跨境学习, 可以参与全球名师在线课程、世界名校交流访学、国际顶级会议竞赛。你们在 “浙里”会不断努力提升国际化修养,为未来承担大任做好准备。

为实现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将努力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平台,赋予你们更多的国际化培养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让你们与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融洽相处,为你们创造多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交流环境,帮助你们拓展全球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 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都有至少一次国际化学习的机会。

同学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开放互通的时代,你们正见证强大自信的祖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你们正目睹这个美丽奇妙的星球走向更加多元化、一体化的未来,你们正体会到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深入。在“浙里”,学校将为你们打开通向世界未来的大门。

同学们,你们是我担任浙大校长之后迎来的第一届新生,作为校长和学长, 我很高兴和大家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为我们的未来!

谢谢大家!

篇4:在北大历史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历史这门学问是很边缘化的,显得渺茫而遥远。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曾有个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这看法在今天也算普遍吧,比如在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就看得出来:进了历史专业的同学,大多没把历史当做第一志愿。

史学家时不时地想为自己的职业辩护的,申说它如何“有用”。这方面说法很多了,不劳我来重复。我个人也以为“史学无用论”不怎么全面,不过却乐于承认,由于社会变迁,历史经验不再像古代那样,能长久地保持实用性了。假如这“用”意味着“实用”的话,那么在这一角度论证史学对现实有用,确实不怎么容易。在求职时你夸耀自己的史学素养有助工作,对方信不信服可是没准儿的事情。我想还是持诚实态度为好,承认史学跟实用技术不同。比如说,它不能够当下就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假如着眼于求职就业,那真的不妨选择或辅修其他学科。

若不是从“实用”,而是从“史学对人类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一角度提问,那么还有另一些回答。“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用”或“有用没用”,中国人是很容易提出这类问题的。不过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讲授几何学,有学生问他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氏叫仆人给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随后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提到,他的大学数学老师对他们说:我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王小波为此而深深感动了,我也为此而感动。我也想说,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史学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靠历史知识能不能挣来钱,或者能不能赢得什么领导人的惠顾垂青,都不是史学自身的价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历史这门学问弄到很多别的东西,依然如此。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古希腊神话的九位缪斯(文艺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莱奥(Clio),她是一位司历史的女神。史学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曾这么说:“人是有历史的动物”;英国史学家卡来尔也曾谈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术上甚至数不到五,但是也有其历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专门讲述历史的人,尽管讲述的内容充满了神话传奇。史学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传说中国在黄帝时就有了史官,比如发明文字的苍颉。比较能确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背诵史实和系谱的瞽蒙,他们看来更古老一些;另一种是用文书记事的史官,他们出现在书写开始发达的较晚时候。

在古罗马政治学家西塞罗看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动物就没必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这对它们的生活没什么意义。可是人类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认识的内在渴求。而人群构成和进化的线索和法则,是埋藏在历史之中的;人性,是由传统所塑造的。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诉诸历史。

科林伍德有言:“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雅斯贝斯的一段话也说得很好:“对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了”,它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史学使我们突破“当代的束缚”

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但人类不是这样的,人类的生活有一个千万年的纵深。人们要了解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了解各时代、各民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不同理解,了解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变换的因果。人类一代一代地积累着这些知识和看法,正是它们的总和塑造了人的特质、人类的形象,使我们得以突破“当代的束缚”,知道了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尤其是中国人,他们拥有强烈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只有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潜藏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学历史需要一点儿“傻气”

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术,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当然,学历史多少需要一点儿“傻气”,因为得付出“机会成本”、牺牲另一些诱惑,所以优秀的历史学者,较多出自淡泊执着的人。然而他们为什么执着于此?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难和欢歌,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以至从一片甲骨发现了一个古国的存在,由一块碑文澄清了一场战争的过程……是这些吸引了他们,足以使他们执着于此吗?

而我们该由怎样的态度,开始学历史呢?我建议,别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一生中有若干年在大学渡过,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是值得珍视的机会。让我们开始学习吧,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你不会毫无所得。

(摘自人人网)

篇5:高擎西部红烛的精神火炬,——在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你们心中一定充满了疑问。大学是什么?许智宏老校长常把大学比作百花园, 把同学比作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恰当的养分”, 让大家不受干扰、不受压抑、自由发展、茁壮成长。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也刻有“认识自己 (Learn to know yourself) ”。只有了解自己, 才能超越自己。大学, 就是让你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选择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的地方。在北大, 你可以领略各领域最优秀学者老师的言传身教, 选择启迪心智的课程, 聆听深邃前沿的讲座, 投身洞察社会的实践, 倾情探索未知的研究, 参与拓展视野的国际交流, 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所有这些都将是你成长的养分和创造力的源泉。

三十多年前, 瑞典的哥德堡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但事先并没有告知阅读的目的。在事后访谈中校方发现, 一些学生会在阅读中尽可能地寻找可供记忆的事实、单词, 努力猜测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为考试做好准备;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去挖掘和思考文章背后更深的含义, 试图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质疑文中的事实、推理和观点, 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催促他们随时随地进行智力的探险。

考试和文凭只是检验教育效果的一种方式, 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过度关注考试, 会使人沉迷于分数、奖励、名气这些虚荣和诱惑中, 禁锢你的好奇心。大学, 应当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自我发现之旅, 追随你的好奇心, 以继承、批判、创新去丰富自己, 去探索奥秘, 去挑战自我的极限;大学, 应当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自我发现之旅, 倾听并追随自己的仁厚之心, 摒弃骄傲与狂躁, 学习倾听, 学习分享, 学习选择, 学习放弃, 既要学习如何变得更加聪明, 也要学习难得糊涂;大学, 就是要不断地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才华、禀赋, 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这是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 是发现自己、雕塑自我的旅程。

同学们, 再次感谢大家选择北大, 欢迎大家成为北大人!

在北大, 即将开启一段属于你的人生“发现之旅”。旅程中, 请永远不要忘记:

北大人要志存高远、要心怀天下;

北大人要独立思考、要宁静致远;

北大人要强身健体、要躬行实干;

北大人, 不做“利己主义者”;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资料题目与解析下一篇:咏叹调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