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政策

2024-05-21

土地开发政策(精选6篇)

篇1:土地开发政策

2018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7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

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国土资源领域,今年哪些热点备受关注?在“十三五”开篇布局中有哪些社会期待?全国两会前夕,本报记者带您“抢鲜看”。

热点一

“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发力

今年全国两会将审议的“十三五规划”重要性毋庸置疑。面对增速换挡、结

构优化、动力转换,“十三五”如何开篇布局?未来5年如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积极态势?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圆满完成?这些期待无疑将成为今年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五年规划的框架内,国土资源领域的谋篇布局也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涉及耕地保护、节约用地、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有序开发资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各领域,这些领域一头关乎国计大势,一头连着百姓切身利益,在未来的时间里如何发力?期待在全国两会上得到答案。

热点二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政策如何适应

全国两会前夕,主流媒体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集体发声——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

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形成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围绕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推动“藏粮于地”战略等方面,需要推出哪些新的举措?也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

热点三

深化改革:攻坚之年如何“破局解困”

深化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绕不开的话题。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各项改革纷纷启动,并逐步释放红利。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破题收效,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改革如何回应民生关切,均是社会及媒体关注的热点。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土地制度改革同样为各界所期待。今年是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在明年完成各项改革试点的任务目标,TOP100范文排行在今年内需要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审慎稳妥地推进。

作为热点,在改革中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何进一步夯实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构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代表委员们将再度发声。

热点四

扶贫攻坚:“超常规”举措如何匹配

到2020年使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国今后5年最艰巨但又必须打赢的“硬仗”。这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落实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目标的郑重承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

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前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出台的一项含金量十足的“超常规”措施。

未来几年,这场拔穷根的大决战如何打?早已牵动社会各界的心。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将带来“金玉良言”,共商“解题思路”。

热点五

绿色发展:如何舞动美丽中国梦

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如何不负青山绿水,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民众对于全国两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议题充满期待。

“美丽中国”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得体会,也是国家努力的方向。在国土资源领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好地优化城市生态和空间布局;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业经济绿色生态发展;土壤修复方面,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出台“土十条”的预期加强;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

岩气等新能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在地质环境方面,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升地下水监测能力等,都引发着各界的冷思考、热讨论。

面对各界关切,如何改善生态环境、驱动绿色发展?依旧是今年全国两会的话题焦点。

热点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政策怎样创新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一关系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需要国土资源的服务和支撑。2015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门从土地供应结构入手,通过政策的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支撑和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增加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着力推进房地产用地去库存。

今年全国两会,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拿出更为具体方案,更好地引领经济新常态。改什么?怎么改?代表委员们针对供给侧改革目标任务的细化,以及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建议,都将成为关注焦点。

热点七

区域协同:“三大战略”如何打好资源牌

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为着力点的“三大支撑带”战略,工作总结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一盘“大棋局”。这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有望促进中国全境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协同共进,具有巨大发展前景。

作为“三大支撑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开发、地质勘探、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看点。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才能实现国家战略、地方发展思路同频共振,及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激发经济

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今年年初各地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热点看,打好资源牌、下好先手棋是一大亮点。放在全国层面,这一话题有待代表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更进一步交流讨论。

热点八

民生保障:将会带来哪些新期待

民生是全国两会绕不开的热点话题。有媒体开展的“两会热点调查”显示,今年受关注度最高的两会话题包括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医疗改革、教育公平、住房等,这些民生问题均排名靠前。

正所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国土资源领域,2016年还将在巩固拓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确保民生工程用地、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提升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继续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公民财产权利

保护思想的更快深入,热门思想汇报以及对惠民政策的更多期待,人们对改善民生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此,筑牢民生“堡垒”还需哪些举措?这必然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如何、改革、热点、全国两会、今年、民生、政策、土地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篇2:土地开发政策

①集体所有土地一般为内部使用。②重复征用或划拨,以后者为准。③界线与面积不吻合的,以界线为准。在土地确权时,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行政管辖权的关系、与特殊区域内部门管理权的关系、土地权属与规划区的关系。土地权属确认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申报登记、核发证书,因此,确权主要是通过权属调查和申请土地登记、核发证书实现的。

篇3:浅析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1 农村土地承包的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 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 承包地不得买卖。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分析

2.1 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不够平衡, 所以造成了很多农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有许多农村干部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展。

2.2 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管理不规范

目前, 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如, 缺乏规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相应配套的土地流转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并且, 大多数区域的土地承包并不签署正规的合同, 只是通过一些口头协议就完成了土地承包过程, 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各种纠纷, 影响着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展。

2.3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层出不穷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管理不到位, 所以造成了土地纠纷案件层出不穷。主要有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承包经营权纠纷、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纠纷等。根据不同的情形, 可以依据一些具体条款对这些纠纷案件加以调解, 但目前的情形是缺乏完善的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健全,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并且不能得到及时救济。

3 完善土地承包政策的建议

3.1 及时调整土地

农民都平等地享有土地承包权。具体做法主要有:如果土地现有承包者死亡、外迁或者有其他原因不再享有土地承包权时, 应将承包土地及时收回;每个村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留有部分预留地, 这部分预留地可以作为周转土地使用。及时调整土地有很多好处, 既可以使每个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顺利实施。

3.2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各级政府、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以下3个原则:程序的合法性;土地合同的规范性, 土地承包合同中要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手续的完备性。此外, 还要加强土地流转经营行为的管理, 始终都要遵循流转的土地不能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这一原则。

3.3 解决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问题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一旦土地被征用, 适宜的补偿款的及时发放是必需的, 它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就目前情况而言, 一些土地如果是被法定征用, 则农民所得到的占用土地补偿费偏低, 这就给农民今后的生活造成了困难。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种情况加以解决, 采取措施和办法支持和帮助被征用、占用土地的村庄,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等途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4 健全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节机制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层出不穷的状况, 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需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中建立一个科学的纠纷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节机制呢?具体做法可以有:完善乡村协商调解、县市仲裁的纠纷调节, 充分发挥基层的力量, 基层领导要高度重视, 尽量把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来调解各类纠纷案件;不断完善各类土地承包的监督机制, 加大监督力度, 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还可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情况报告制度, 通过报告的建立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承包纠纷发生和处理情况, 有利于各类纠纷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守哲.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 2010 (40) :146-150.

[2]冯瑞琳, 王伟, 孙淑云.浅析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373-374.

[3]郭京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运行及完善[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7) :30-31.

篇4:土地开发政策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篇5:土地政策

□本报记者 王丹

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发,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表述意味着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将会释放,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将进入市场流转,农民有望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决定》中对于土地改革的表述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改革应该怎样落实?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改革延续原有路径,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

记者:《决定》中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次重提并去掉“逐步”二字,有何意义?

党国英: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具有二元分割、政府垄断、非市场化配置等特点。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和产权制度的二元分离,使得土地市场也是分离的。农地市场只限于农地农用的市场,农地转非农用地则受到所有制的管制,必须要经过政府征收,农地不能自然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我们这些年在完善资本市场、劳动市场上取得了较大成绩,最麻烦的就是土地市场问题——在征地中农民不能拿地直接入市,城乡土地市场基本处于分割状态。资本、劳动、土地三大要素市场不统一,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就难以完全实现。

五年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但是五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具体的推进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去掉了“逐步”二字,表明在农村改革方面,中央依然坚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意见,未来还是要延续已经定下的路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关键是促进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有助于破解三大要素市场不统一的难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亮点。

农村建设用地可入市,但受规划和用途管制限制

记者:《决定》中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对此,您如何理解?

党国英:农村土地除了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外,有大量集体建设用地。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约有1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城市建成区的3倍以上。建设用地并不少,但是浪费很严重。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是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解决现行土地制度的多种积弊,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其重大意义不可估量。

《决定》中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明确的范围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际上是把宅基地剔除在外。这可能是从稳妥性考虑,不想步子迈得太大。另外,《决定》中也限定了“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表明不是将所有的农村建设用地推向市场,而是只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的土地,在用途管制前提下,才能入市交易。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味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不经过政府征地,直接入市流转。但是,有些土地农民自己不愿意搞开发,还有一些特殊建设项目,农民不愿意出让土地;在后一种情况下,还是难免要通过政府征地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征地不能沿用老办法,需要建立新的征地办法。

总体看,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由于给予农民集体和农户的补偿非常低,而国家征收来的土地却以较高的价格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导致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几年,情况有了变化,不少地方的实际征地价格已经提高不少,甚至高于世界水平。《决定》中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是对征地范围、征地补偿提出的新要求,具有积极意义。今后我们要更多地使用“交易”的概念,少使用“征收”概念;相应地,在交易时,要更多地使用“价格”概念,少使用“补偿”概念。

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担保,农民获更多财产性收入

记者:《决定》中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并有一系列相关表述。您认为,这些改革将会给农民带来哪些变化?

党国英:《决定》中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这无疑赋予了农户承包地及宅基地更多的财产权利,对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农民可以利用承包地和宅基地抵押、担保扩大融资渠道,有利于自身的资本积累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投资、消费的热情也有望被激活。现行农户宅基地转让范围的拓宽有助于实现宅基地的有偿退出,这为城市和农村人口和资本的双向流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和资本的利用效率。

目前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但集体产权容易虚置,也就难以抵制各利益集团

利用“国家或集体”的名义侵犯农民个人土地所有权。《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则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农民所拥有的财产权转为股份形式后,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由集体共同所有转为按所有者人数实行人人持股所有。产权的明晰有利于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也有利于提高集体经济活动的效率,激励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明晰产权、构建农地市场是改革重点

记者:《决定》中提到的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一系列土地改革要落实,要进行哪些改革,解决好哪些问题?

党国英:新一轮土地改革要落实,要进行微观上的产权改革、中观上的市场化改革和宏观上的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明晰产权。如果农民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交易市场就没法建立,也无法形成合理的土地价格,规模经营、土地高效利用也无从谈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下一步,要加快确权步伐,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之外,通过信托、抵押等方式将其与金融创新捆绑在一起,从而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益。

其次,要统一市场。要借鉴国有建设用地管理的经验,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纳入已有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等交易平台,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交易。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信息、交易代理、市场咨询、地价评估、土地登记代理、纠纷仲裁等服务机构。要系统安排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配套措施,包括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和制度建设,研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条例,对现有违法违规城乡建设用地开展全面清查并制定处理办法等。

篇6:科创中心土地政策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日修订了《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聚焦实体产业发展,创新多项规划土地政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创中心建设。

原有实施办法2015年7月发布生效,至今年6月底到期。上海市规土局广泛听取产业园区和相关部门意见,开展政策实施评估,进一步优化土地支持政策,从5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允许工业、研发总部用地提高开发强度。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总部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以突破。

二是坚持园区平台长期持有物业,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应产业用房。要求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由园区平台持有至少50%;鼓励采用先租后售方式,向高新技术和“四新”企业提供产业用房,并明确由租转售的条件;直接转让的比例不得超过物业总量的30%。

三是鼓励园区租赁住房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增加产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租赁住房供应,筹措供应市场化的社会租赁住房用地,鼓励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满足园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促进产城融合。

四是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促进地下空间开发。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进一步扩大配套服务设施比例,由不超过7%提高到不超过15%。鼓励存量工业、研发用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需补缴土地价款的,给予土地价款支持政策。

五是加强土地利用监管。通过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对园区引入产业、产业用房租售情况等的监管,对违规项目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确保园区平台支持政策落地,有效保障实体产业发展。(卢为民 张天风)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促进自主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发展,结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其他符合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保留工业用地参照执行。

本办法所指园区平台,为承担市级、区县级各类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的平台型公司。

第三条(工作原则)

(一)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创新经济发展。

(二)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运营和服务能力,促进园区整体转型发展。

(三)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城融合发展。

(四)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第四条(简化规划实施及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与园区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支持具备规划编制与建设审批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根据园区整体转型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及时对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按规定调整与完善。在园区交通、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等容量范围内,鼓励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一)涉及未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3.0)调整等内容的,可以在进行论证基础上,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二)涉及已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工业用地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3.0),建筑高度(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调整的,在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地区规划控制、环境保护要求、不影响相邻基地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三)涉及园区工业、仓储、研发用地拆分、合并的,未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建筑高度调整(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以及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退界线调整的,可以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专家或相关部门论证程序(规划执行乙类适用)进行审批。

(四)规划实施方案由具备规划编制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及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按照规定组织公示,并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报区县政府审批后,向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备案。

第五条(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并持有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等物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实验室、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孵化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一)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给园区平台的,可以按照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和研发总部产业项目类供地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70%,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基准地价的70%。

(二)园区平台持有的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不超过50%的部分,在明确土地利用绩效和退出机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转让给高新技术企业、“四新”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上述企业按照规定退出的,其物业由园区平台通过房地产转让方式、按照约定的价格标准优先回购,也可以经园区平台同意后转让给符合条件的企业。

(三)支持园区平台收购企业节余工业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收购企业节余土地纳入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收购价格可以在原出让价格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财务成本和管理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一区域内的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地价的平均价格。

第六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产业商务社区的目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合理确定配套服务设施的比例结构,适当增加公共租赁公寓、教育文化场所、商业商务设施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等配套服务功能。

第七条(鼓励土地节约集约混合利用)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在自贸区开展的混合用地试点基础上,探索规划编制的弹性控制与土地混合利用的引导,明确合理比例,由市场调节用途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

第八条(促进园区整体转型更新)

区县政府要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划定整体转型区域,组织编制或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可以直接编制计划,明确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项目和实施方案。

(二)按照区域整体转型开发的,根据区域统筹规划和公共配套优先原则,在落实开发主体的社会公益责任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整体转型的分期开发方案。

第九条(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

(一)各类园区中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的基准地价,为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150%。

(二)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价款,区县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类型和土地利用绩效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本。具体比例,由区县政府集体决策确定。

(三)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经集体决策后,可以按照分期方式缴纳地价款,或在项目竣工后房地产登记前缴纳,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两年。

第十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土地使用权人要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竣工时间进行建设,申请调整开竣工时间的,须经出让人同意并明确延期原因,开工或竣工时间调整每次可延长3个月,开工或竣工时间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二)以弹性年期出让的产业项目类工业用地,在出让合同中应明确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条件,可以明确采用协议出让、续期价格等土地使用权的续期方式。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可以按照原出让价款,或者结合原出让价款和续期时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等,综合评估确定续期价格。

第十一条(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一)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对存在违法用地和违章搭建、闲置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建设规划条件的,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中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有约定的,不得以改变土地使用权人的出资比例、股权结构等方式,变更土地使用权。

(二)加强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强化区县政府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的主体责任,按照合同约定,落实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和土地使用权退出机制;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及时开展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合理界定闲置原因,分类进行处置。通过暂停逾期未开工项目较多的街镇和园区新增用地出让、公开挂牌督办、定期通报等方式,促进闲置土地处置。对低效的产业用地,可以结合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监、信用等措施,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利用。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共同监管。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将各类用地的建设、功能、运营、环境等指标以及土地使用条件、利用绩效等履约情况纳入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工商、财税、产业和园区管理等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共享信息资源、协同管理。

第十二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上一篇: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下一篇:小手拉大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