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期刊

2024-05-07

教学研究期刊(共8篇)

篇1:教学研究期刊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及互补研究

电子期刊以其出版速度快,检索功能强,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给图书馆期刊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优缺点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如何加强期刊科学管理,提高期刊利用率.

作 者:韩宪英 HAN Xan-ying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年,卷(期):2009“”(3)分类号:G252.6关键词:电子期刊 纸质期刊 图书馆 期刊管理

篇2:教学研究期刊

《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杂志由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与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新华教育导刊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286-6288,国内刊号:CN12-1989/G)本刊以着重反应各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总结新时期教改实践中探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为特色,为辛勤工作在我国教育战线的园丁们提供一个集中展示与交流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以“博纳百川,融汇创新”的理念来为我国的教育工程献计献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本刊自创刊以来,以“严谨、端正”的办刊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并特聘请国内重点高校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人员担任对各种稿件的加工润色工作,深受各类学校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的欢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发表与交流学术成果的理想园地。欢迎投稿、推荐稿件!

本刊设有热点述评、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探讨、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德育研究、人文教育、音体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综合论坛等栏目。凡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或对教育者感兴趣的其它话题均在本刊编选之列,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向本刊投稿。本刊面向广大教师常年征稿!

征稿对象: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各级教育科研和实验室部门

征稿范围:

1.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新论;

2.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的论著,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探索、新实践;

3.教育体制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学校运营与管理研究(品牌建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师德、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等的研讨;

4.新课改、各科课程改革研究、学科和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互动、新教法尝试;

5.教育动态介绍,新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6.有关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的新思想、新探索。

来稿要求:

1.作者应遵守《著作权法》,为维护作者及本刊权益,来稿请加盖单位公章或由作者本人亲笔签名,并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

2.稿件长短不限(国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享有优先发表权),一般稿件以3000字左右为宜。

3.来稿请务必附写该文300字内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并要求翻译成英文(包括论文标题),如翻译不便,本刊编辑部可代为翻译。

4.来稿请务必在论文题目下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详细通讯地址(单位门牌号或住址)、邮编、E-mail、联系电话等,以便编委会能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投稿须知

1.投稿请采用电子邮件加word格式(*.doc)附件,发送至本刊电子信箱

(chinaedu26@163.com)。邮寄稿件请采用打印稿。无条件者请用标准稿纸抄写,字迹务必工整。

2.来稿务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学位、毕业院校、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或业务范围、学术成就等。

3.参考文献,请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正文后依次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处及出版日期;

4.文稿请尽量不要采用图示图表,计量单位等请按国际标准书写。

5.本刊主张学术自由,有权对来稿做文字加工和编辑整理。如不同意改动者,请在来稿中注明。本刊因工作量大,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6.本刊聘请国内重点高校知名教育专家担任编委,收稿后均可在5个工作日内及时审稿,作者可在投稿后2周内得到书面稿件受理通知书。网上投稿者3天内得到本刊电子邮件回复,准予录用者由本刊给第一作者签发书面“稿件录用通知书”,并告知有关刊载事宜及刊后服务。若在投稿2周后未收到本刊任何书面回复,请立即来电查询!一般从投稿到文章刊出最快一个月,论文刊出后赠送该期杂志一册,颁发论文证书。部分论文可推荐参评本刊组织的全国教师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全国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并颁发优秀教研成果证书、优秀教案证书(分等级奖)。

诚聘编委:

因工作需要,本刊拟在全国教育系统聘任“特邀编委”,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教育领域从事各种工作,有一定组稿能力和宣传能力的教师均可报名应聘。应

聘者需寄书面申请书、职称证书复印件与个人简历一份(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或业务范围、学术成就、社会兼职等),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电话,经本刊编委会审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编委证书,聘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负责本刊在当地组稿、订阅等工作。每届任期二年,届满可连任。待遇:按时按组稿量领取组稿经费(具体协议与编委证书一同寄出),或免费刊发论文,免费赠阅本刊杂志,应邀参加本刊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和其他活动。其它合作:

1.本刊受中国国际教育学会和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委托,定期评选若干名“华夏名师之星”,由中国国际教育学会和华夏名师之星评审委员会向当选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名誉铜牌,有意参评者请来电来函咨询。

2.受中国国际教育学会委托,由本刊编委会具体负责,特邀在教育界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人士担任中国国际教育学会高级研究员,有意者可来电来函索取相关资料。

注:投稿同时请汇寄审稿费20元/篇,随稿件一同寄达。(网上投稿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至编委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编委会

邮编:100085

投稿邮箱:chinaedu26@163.com

篇3: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研究

1.学术期刊标题动词内涵及分类

所谓标题动词, 是只用于标题或多用于标题且有特定意义与用法的动词, 是对动词语用功能进行考察, 从语境角度给动词分出的一个次类 (尹世超, 2001:19) 。 据此定义, 我们将本文所要论述的动词分为三大类: 非学术期刊标题动词 (以下简称非标题动词) 、唯学术期刊标题动词 (以下简称唯标题动词) 、准学术期刊标题动词 (以下简称准标题动词) 。

就目前所调查的结果看, 学术期刊中的唯标题动词主要有:浅论、浅析、浅解、浅介、浅考、浅释、浅说、浅述、浅谈、浅探、浅析、浅议、略论、初探、试析、试谈、试论、试议、试证、琐议、琐谈、琐记、刍议、刍论、补论、初论、概论、再论、粗论、管论、简论、杂论、杂议、漫论、漫谈、漫议等。 现各举几例如下:

(1)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程妮, 现代情报, 2004.01) ;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 (宋小华、涂湘波, 图书馆学研究, 2004.03) ;

(3) 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 (王楚安、徐美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02) ;

(4) 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 (刘军, 世界民族, 2007.01) ;

(5) 浅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成 (马丁, 价值工程, 2010.35) ;

(6) 嵇康与嵇喜两组诗浅解 (韩格平, 文学遗产, 1999.03) ;

(7) 浅介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在公司并购中的作用 (梁春申, 中国纺织经济, 1998.02) ;

(8) 陆维民膏方经验浅介 (杨柯列, 中医临床研究, 2011.22) ;

(9) 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 (万业馨,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1) ;

(10) 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略论 (张思洁, 外语外语教学, 2007.05) ;

(11) 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赵玉生, 赵俊芳, 周昇昇, 食品工业科技, 2006.09) ;

(12)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 (周颖虹, 康忠慧,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3) ;

(13) 试析谐音双关法在商标词汉译中的运用 (曾立, 中国科技翻译, 2003.03) ;

(14) 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 (徐燕, 华夏考古, 2009.02) ;

(15) 试谈嘉兴历史文化传统的主导取向 (史晴, 嘉兴学院学报, 2003.05) ;

(16) 语文单元教学原则试谈 (宋小平, 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4.02) 。

笔者重点分析学术期刊中的唯标题动词, 并根据需要, 附带比较讨论准标题动词和非标题动词。

2.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

一般来说, 学术期刊中的标题动词都有相对应的非标题动词, 比如浅析/试析/———分析; 试论/简论/粗论/———讨论/商讨;漫议/试议/浅议/刍议———议论/商议。所谓非标题动词, 即不在或不一定在标题语境中使用的动词。 以 “浅析———分析”为例, 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 “浅析”共有97个用例, 全部为标题语境中的动词用法, 且均为现代汉语用例。 而“分析”有66812个用例, 绝大多数均为非标题语境的动词用法, 且“分析”最初是两个同义动词连用, 有“分开、分离”的意思, 直到中古时期才出现现代汉语所谓的“分解、辨析”的意思。

因此, 我们将前者成为标题动词, 后者称为非标题动词, 下文所展开的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分析主要是与非标题动词的对比中得出的。

2.1偏正式为主

张国宪 (1994) 将动词的内部构造方式分为“联合式、支配式、陈述式、补充式、附加式”五种。所谓附加式, 即“修饰成分+动作”, 也即偏正式。 从内部构造方式看, 学术期刊的合成的标题动词 (包括准标题动词) 主要有偏正式、联合式和陈述式三种。 结合尹世超 (2001) 的用例, 我们进行了补充和调整, 具体示例如下。

2.1.1偏正式

浅:浅谈、浅析、浅论、浅议、浅说、浅评、浅话、浅介、浅释、浅探、浅考、浅辩。

试:试谈、试析、试论、试议、试说、试评、试介、试释、试探、试考、试辩。

简:简谈、简析、简论、简议、简说、简评、简话、简介、简释、简探、简考、简辩。

漫:漫谈、漫析、漫论、漫议、漫说、漫评、漫话、漫释、漫探、漫考。

略:略谈、略析、略论、略议、略说、略评、略话、略介、略释、略探、略考、略辩。

琐:琐谈、琐论、琐议、琐说、琐评、琐记、琐忆、琐探、琐考。

杂:杂谈、杂论、杂议、杂说、杂评、杂释、杂话、杂探、杂考、杂记、杂识。

小:小谈、小论、小议、小评、小话、小介、小释、小探、小考、小辩。

散:散谈、散析、散论、散议、散说、散评、散释、散考。

初:初谈、初析、初论、初议、初说、初话、初介、初释、初探、初考、初辩。

再:再谈、再析、再论、再议、再说、再评、再话、再释、再探、再考、再辩。

又:又谈、又论、又议、又说、又评、又话、又释、又探、又考。

粗:粗谈、粗析、粗论、粗议、粗说、粗评、粗话、粗探、粗考。

闲:闲谈、闲论、闲议、闲说、闲评、闲话。

2.1.2联合式

论析、析论、评述、述评、评析、析评、辩析、辩述、辨析、评议、评注、考辨、辨考、考释、释考、赏鉴、鉴赏。

2.1.3支配式

说略、述略、论略、探略、记略、述要、论要、探微、探实、拾零、拾掇、辨伪、辨谬、辟谬、辨讹。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 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主要以偏正式为主。

2.2语序的活化

对此观点, 笔者不太同意。 通过考察, 笔者认为, 和非标题动词相比, 标题动词的语序活化是其鲜明的特点之一。 所谓活化, 是指标题动词既可以前置, 又可以后置, 例如:

(1)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 (吕部, 特区经济, 2008.01) ;

(2) 英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 (刘璇,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02) 。

当然, 虽然标题动词的语序非常活化, 但具体涉及某个标题动词时, 还是具有不同的前置或后置倾向的。 比如“试析”是一个有非常明显的前置性倾向的标题动词,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 笔者共找到标题动词“试析”的用例46651个, 其中前置性用例46389个, 后置性用例262个, 前置性语序占绝对优势。 不过正如尹世超 (2011) 所指出的, 标题动词在总体上具有后置倾向, 也就是说, 在标题动词中, 只能后置或主要是后置的标题动词占绝大多数。

另外, 在语序的灵活上, 唯标题动词和准标题动词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别。 试举几例如下:

(1) 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 (孙衍安, 改革与开放, 2011.06) ;

(2) 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的翻译方法试析 (王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

(3) 隐喻认知的联想方式分析 (吴本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03) 。

如果“分析”前置, 变成“分析隐喻认知的联想方式”就只能出现在非标题语境中。 其他诸如“研究”、“讨论”等准标题动词在标题语境中只能出现NV格式, 而排斥VN格式。 关于语序的活化, 尹世超先生给出解释:“作为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的语序, 通常不可随意变动, 否则或是意思变了, 或是不成话了。 但在标题这一特殊的语用环境中, 有些语序可以前后颠倒而无关宏旨。 这里语用环境成为背景条件, 语义关系成为决定性因素, 由于它的支撑, 语法格式的变换获得较大的自由度, 可以更好地、灵活地适应表达的需要。 ” (尹世超, 2001:31) 具体的原因我们将会在下文中阐述。但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 在标题语境中, V+N是动宾结构, 语序变异后N+V为偏正结构。

2.3动词的弱范畴化

在标题语境中, “V+N”结构中V作为动词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当语序异化为“N+V”时, V的动词身份有没有跟着变异, 即V有没有名词化? 就学界研究现状而言,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V已经由动词转变为名词, 另一派则坚持认V仍然是动词, 尽管V在“N+V”结构中的动词性和一般的动词相比有所不同。在这方面, 笔者赞同王冬梅 (2002) 的观点。她利用Hopper & Thompson (1980) 的及物性 (transitivity) 理论考察V的及物性, 得出V是及物性较弱的动词即是动词性较弱的动词的结论。

笔者拟选择几个方面考察标题动词的弱范畴化。 所谓弱范畴化, 即和普通的行为动词相比, 标题动词 (包括准标题动词) 体现出更多不同的特色, 动词性弱化, 不能作为动词的典型范畴, 虽然并没有完全转类为名词, 但是和非标题动词相比, 其动词的诸多语法特征确实大大弱化。 在语法形式特征上,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3.1动作性不强

“把”字句要求动词是能对受动物产生完全的影响的动词 (张伯江, 2000) , 通常动作性较强。能够作为学术期刊标题的动词都无法进入“把”字句, 试比较:

(1) a.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陈蕴茜, 学术月刊, 2009.10) 。

b.*把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2) a.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王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

B.*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浅谈。

2.3.2不能加体标记

时间性是动词的基本范畴特征之一, 在汉语中主要借助体标记“着、了、过”或时间副词“已经、正在、即将”等表示。和常规语境中的动作性较强的动词相比, 标题动词不能加体标记, 即不能在标题中体现出时间范畴。 试比较:

(1) 浅释药源性疾病 (李美惠, 中国医药指南, 2009.11) →*浅释着/了/过药源性疾病。

(2) 公文可读性试论 (阎杰、高鸿雁, 档案学通讯, 2012.06) →*公文可读性已经/正在/即将试论。

2.3.3一般不能重叠

标题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 比如不能说 “浅析浅析”、“试谈试谈”之类的说法, 某些准标题动词, 在通常的文体中, 原本是可以重叠的, 比如可以说“分析分析”“研究研究”, 但是在标题语境中, 这些动词也变成无法重叠的标题动词。 只有少数单音节准标题动词可以有重叠形式, 如:

(1) 谈谈实用文体翻译中的美学 (陈雪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0) 。

(2) 说说汉语的“很”话 (郑庆君, 汉语学习, 1997.05) 。

(3) 论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改革 (任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 。

3.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语义特点

3.1语义虚化

在标题语境中, 动词在句法和语义上均出现虚化现象。上述的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已经显示了其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现象, 而其语义上的虚化表现很明显。有些动词如“记”、“论”、“思考”、“研究”、“探索”、“区别”、“调查”、“反思”、“考察”等, “本来属于反映思维活动的普通动词, 但因科学知识的探讨往往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密切相关, 因此这些动词逐渐地变为标题词语, 在标题语境中使用时, 成为标题标记动词” (刘钦荣, 2005) 。这类虚化的动词大都是表示思维认识等抽象意义, 绝大多数是双音节的。

3.2概念层次较低

虽然标题动词和通常行为中的行为动词相比, 其语义虚化, 表达的多是抽象意义, 但是在标题语境中, 唯标题动词和准标题动词在概念层次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所谓动词的“概念层次” (category level) , 即某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概念在人们的民俗分类 (folk taxonomy) 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位置。 李晋霞 (2004) 根据语义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的程度把汉语动词大致分出三级, 即 (1) 比较抽象的动词; (2) 具体度适中的动词; (3) 比较具体的动词, 那么可以发现直接作定语的动词以具体度适中的动词居多。 如:

(1) 比较抽象的动词:予以、成为、给予;

(2) 具体度适中的动词:收藏、信任、观看;

(3) 比较具体的动词:珍藏、深信、凝视。

按照李的判断依据, 准标题动词“分析”“研究”等联合式动词属于 (2) 类基本层次范畴, 而“浅析”、“简论”、“漫议”之类的附加式动词则属于更具体的下位范畴, 即 (3) 类。处于基本概念层次的 (2) 类动词的及物性强于 (3) 类动词, 因此, (2) 类动词性较强, 概念层次较低的 (3) 类动词动词性较弱。也就是说, 偏正式的唯标题动词和联合式的准标题动词相比, 动词性较弱。

4.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语用特点

4.1称名性

作为文章内容的概括, 标题都有报道性;作为言语产品的名称, 标题都有称名性, 但根据报道性和称名性的强弱, 标题仍可划分为报道性标题和称名性标题两种类型 (尹世超, 2001:106) 。 不过两种类型的标题适用的范围有所区别, 前者主要用于新闻语体中, 和一般所说的“一句话新闻”很相似, 而称名性标题适用范围很广。 在学术期刊语境中, 称名性是标题的突出特点。

这种称名性的语用特点, 给标题动词在形式上的变化创造了外部环境。 比如, 称名性的要求使得标题动词不能加上时体标记, 很多准标题动词在进入标题语境后通常后置, 形成“N (的) V”结构。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上文曾经提到的为何唯标题动词语序较灵活, 可以前置, 可以后置, 而准标题动词却只能后置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标题语境的称名性制约。

由于联合式动词的动词性较强, 在进入标题语境中便只能后置构成“N (的) V”格式。 在这样的定中式的标题构式中, V的动词性受构式压制, 体现出一种去动词化。 如果像唯标题动词一样可以前置, 那么所构成的动宾结构“V+N”则正好“迎合”了V本身的述谓性, 该结构成为报道性很强的谓词性结构, 与学术期刊标题的称名性的整体要求相悖。 称名性的语用环境让“研究”、“探讨”之类的联合式动词无法像动词性较弱的唯标题动词那样可以双置 (前置或后置) , 而只能乖乖地待在“N (的) V”标题构式中, 实现称名性的语用要求。 而且, 很多时候, 定中结构的标记“的”经常省略。 因为从认知角度而言, 加上“的”的组合式偏正结构的概念距离肯定大于不加“的”的偏正结构。 因此, 删除“的”, N与V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功能上更偏接近于一个单个的名词, 其称名性更强。

此外, 在标题语境中, 后置用法的动词占绝大多数, 也就是说, 标题动词主要作为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后置, 受前面的名词修饰语修饰。 这样的使用频率, 也是为了适应标题称名性的需要, 因为这样的“NV”定中偏正式结构属于名词性偏正结构, 和动词性的“VN”动宾式结构相比, 其称名性显然要强。

4.2谦虚原则

从上文所列举的学术期刊唯标题动词可以看出, 其修饰性的语素在语义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表示一种自谦的情态, 是比较“低调”的语素。 因此, 从整个标题的组合效果看, 便带上了一种谦虚的语用色彩。 很多文章明明论述得非常深刻、透彻, 有理有据, 甚至堪称某个领域的经典力作, 但标题却往往冠以“浅析”“浅论”“简议”之类的词语。

学术期刊是科研工作者交流的有力平台, 学术论文便是在这一平台上“互相对话”的载体。作为一种“不见面”的学术交流, 必然要遵守相应的会话原则。“谦虚”便是会话“礼貌性”的体现之一。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 因此, 在学术期刊论文的标题中, 谦虚原则便成了标题动词选用的一大语用特色。

篇4:教学研究期刊

关键词:音乐期刊电子期刊纸质期刊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119-04

1906年2月,李叔同先生在日本编辑出版了《音乐小杂志》,虽然《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但作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它揭开了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历程。1981年年底,在英国伦敦问世的《有声音乐杂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份有声音乐杂志。这种把广播、录音和刊物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当时是一种创举。2003年由台湾KURO音乐软件公司“飞行网”电子杂志制作团队发行的《酷乐志》,被称为“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杂志”,这种文字、音频、视屏三位一体结合的新兴杂志,很快风靡网络。

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历经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书面(印刷)传播阶段后,迎来了电子传播的时代。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的电子杂志为当时纸质平面媒体占主流的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这5个W分别为:“Who”即传播者,“sayWhat”即传播的信息内容,“throughWhichchannel”传播的渠道,“toWhom”即受传者是谁,“Withwhateffect”为这种传播取得了什么效果。“5W模式”是最早将信息传播过程准确划分为5个阶段的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对非学术性音乐类(本文简称为“音乐类”)电子杂志和纸质杂志加以对比。

1“Who”——期刊的把关人

一本期刊杂志把关人或者说是出版发行组织者一般意义上为杂志的编辑人员,虽然杂志的传播内容会受到外部环境和撰稿者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对文章的审读、组稿、排版加工、整体设计才是杂志由思想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变为具有完整传达效果读物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音乐类纸质期刊的发行过程中,编辑人员主要以书斋式,相对慢节奏的文字处理为主,即在“文责自负”的前提下,对符合本刊发表风格的来稿进行语言讹误上的编辑,使其言语流利,文字通顺,故而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是传统编辑形式中所要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传统的编辑流程是一种各司其职的割裂模式,杂志的出版至少要经历编辑部门、版式设计部门和校对部门这三大环节,各部门的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在案头工作上,另外加上各部门之间各有所专,所以编辑人员即使想参与杂志的全程策划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矣,工作固然是十分辛苦,但这些案头的工作大多数为重复的服务性劳动,所以在创新性的体现上略有不足。

而电子期刊作为一种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以Internet为主要依托的产业,它的编辑人员要从海量网络信息中以敏锐的触觉抓到读者最感兴趣的最有价值信息,并同时注意避免版权方面的纠纷,这需要编辑人员在注意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加深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电子期刊使编辑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民编辑的时代,因为电子期刊具有很高的互动性,使读者参与到编辑工作中成为可能。各编辑部门不再是独立的各自工作,电子期刊的全方位多媒体化,突出了版式设计、文字编辑等各部门沟通、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传统的单纯文字处理功底已远不能满足电子期刊对编辑人员的要求,因为电子期刊中音频、视屏、Flash等多种超文字媒体的运用,使对相关软件的使用和对音乐、图片、视屏综合鉴赏、编辑能力成为电子期刊编辑的必备技能,这一现状造成了音乐类电子期刊的编辑年龄年轻化趋向。

音乐类纸质及电子期刊的编创人员组成也存在着很大不同,例如在《爱乐》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中我们可以看到像王次诏、卞祖善及叶小纲等音乐界权威性人物。而在电子期刊中会因为所需技术等限制会对专业性的要求有所降低。

2“SayWhat”——期刊的内容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音乐类电子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刊发行,纸质期刊(已)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今的读者群体在对期刊的选择方面拥有大量的余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只能从少数的几本期刊上获取信息,而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虽然期刊的封面、赠品、排版等会是读者选择期刊的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内容就是王道的时代”[1],我们应该对期刊的内涵予以关注。

2.1对内容的阅读体验方面

传统的音乐类期刊用以大量的文字为载体,分门别类的向读者推荐最新的唱片,引导读者进行欣赏,传播近期的业界讯息,聚焦业界的重大事件等。虽然有些杂志会附赠本刊介绍的相关音频片段的CD,但是这部分刊物因其成本较高,在音乐类纸质刊物中所占的比率并不大,音乐类刊物还是纯文字类的占大多数,例如在国内第一家杂志折扣订阅网——“杂志铺”网站的音乐影视杂志订阅排行榜上,居于前两位的《Hit轻音乐》和《爱乐》杂志均是以纯粹的纸质形式出刊发行的。而音乐类电子期刊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音频、视屏等多媒体手段,读者可以在阅读CD推介文字的同时欣赏这一乐曲,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在直观的用耳朵而不是通过文字用眼睛和思维来感受音乐。音乐类电子期刊从读者的阅读体验角度上来讲与传统的纸质期刊有着较大的优势。

2.2内容品质的专业性和思维深度方面

音乐类纸质和电子期刊在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方面存有一定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类纸质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在业界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人群,但在电子杂志编辑人群中因为受到相关能力的限制,例如电子期刊编辑需要能够熟练的操作电子杂志编辑软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资讯的浏览和筛选,而在音乐方面具较高音乐鉴赏力和相关音乐专业知识的人群,因为术业有专攻,他们需花费大量时间在自己的本专业上面而不是电子杂志编辑技能的学习,所以在音乐类电子期刊编辑人员的选择上就会有所取舍。例如在Zcom电子音乐杂志排行榜上排名第五的《ARIR阿丽雅》杂志,是由库克音乐图书馆创办的非流行音乐杂志,库克拥有着Naxos、CRC等国际著名唱片公司的支持,使得《ARIR阿丽雅》杂志有强大的资源库做后盾,但与纸质期刊相比,由于编辑人员音乐专业化程度的差别,而在期刊的内容深度和专业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nlc202309032029

其次,每个期刊对读者群体和办刊宗旨有着各自的自我定位,不同的侧重点也是造成内容差别的因素之一。例如隶属于英国最大的媒体集团Haymarket的音乐杂志《Gramophone留声机》,它曾在中国创立过中文版《人民音乐·留声机》,这本杂志的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世界古典乐界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它每期的内容中包括超过上百款唱片、音响器材、DVD、书评等,均是由欧美资深乐评价家撰写的,从而决定了这本杂志高品质办刊的自我定位。2008年7月18日,由星夜钢琴网推出的电子杂志《钢琴志》是国内第一本面向广大钢琴爱好者的综合性钢琴类电子期刊,它的办刊口号为:“一本人人都能看的钢琴杂志”。这一定位决定了它选择更加广泛的大众钢琴爱好者人群作为读者,就会在内容方面倾向通俗化、大众化。

音乐类纸质期刊的读者人群决定了期刊品质在专业度和深度挖掘方面的定位,而电子期刊所面对的大众人群,多是本着娱乐至上的态度浏览期刊,故而期刊定位以通俗易懂,普及传播为主,从而会存在一些内容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

最后,音乐类纸质及电子期刊的内容会对人的思维深度产生不同影响。青年作家张悦然曾说“网络阅读给我一种不安全的感觉”[2]。有这种感觉的不止张悦然一人,很多人在阅读中享受的是随意而舒缓的阅读过程,以及纸质书留给人们阅读后无尽的思维空间带给人们的安全感。这样一来音乐类电子期刊在另一种层面上无异于对人们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综合冲击体验,人们在其中目不暇接,多方位的多媒体引导造成人们独立思维的迷失,从而会对人们的思维深度造成一定影响。

2.3内容的时效性方面

在音乐类期刊中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版本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当时音乐界的重大事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电子期刊因依托互联网为平台发布,互联网高速便捷的特性使电子期刊在信息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它可以在第一时间推出大型音乐集会活动的专刊,而纸质期刊由于一些不可省略的如编辑、装订、邮寄等步骤,并不具有实效性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与纸质期刊配套发行的电子期刊因有更多步骤需要完成(如对纸质期刊的扫描,光盘的制作等),同时也为了避免对纸质期刊的发行造成影响,故而出刊时间会有滞后的现象。但对纸质期刊来说实效性并不是杂志的核心竞争指标,所以在期刊内容的时效性上会有所取舍。

3“InWhichChannel”——期刊的发行渠道

期刊的发行是其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离开这一环节,信息传播过程将无法完成。

传统的音乐类纸质期刊主要以邮寄发行为主,再加上一些刊物的自办发行、委托发行、书店及报刊亭等其他销售手段,共同组成了纸质期刊的发行销售环节。在这一发行环节中不但会因为邮寄而出现刊物偶尔丢失的现象,而且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加强杂志的竞争力而给销售网点更低的折扣价格从而造成杂志利润的削减,最重要的是虽然现在我国的邮政运输服务已经在快速的发展壮大,但传统刊物在邮寄过程中不论是由读者还是由期刊发行部门负担的额外花费,和必要的邮寄时间,都是音乐类纸质类期刊发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传播成本。但另一方面,因为传统期刊发行和读者间是“一对一”的发行模式,对期刊集作者的版权起到较好的保障作用。

电子期刊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直接发行,由读者自行选择下载或直接在线阅读的模式。这种信息传播的模式防止了传统期刊邮寄过程中额外成本的产生,为受传双方提供了方便。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像iPad、iPhone等一系列便携电子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2010年6月,《PICKUP!拾音器》以全球第一本中文音乐互动电子杂志的身份入驻苹果旗下的iPad系统;2010年8月3日,在我国占有领先地位的移动互联网阅读平台读览天下,作为中国首个正版电子杂志平台入驻iPad。电子期刊无孔不入的发挥着自己在发行传播方面的优势。但它“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还需相关部门在今后杂志的版权问题和文章作者权利的保障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4“ToWhom”——期刊的读者群体

在期刊信息传播过程中,“5W模式”的第四条“toWhom”——受传者,所指的就是杂志的读者群体,这一拥有大量人数、成分复杂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各不相同的个人喜好,他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有选择的接受期刊的信息,读者群体的态度更是对信息传播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读者选择直接决定杂志发行量的当今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分析也显得尤为必要。

音乐类纸质期刊较电子期刊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读者群体。首先,从价格方面来说,在传统纸质音乐类期刊中,有一部分因其随刊附赠CD增加了期刊的出版成本,还有一部分因为对期刊高品质的要求而采用了全铜版纸印刷,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音乐类纸质期刊的发行成本,使其较国内文摘性期刊如《读者》、《视野》等价位较高(一般在10元至30元人民币价格区间内浮动),这一价格对于并不是有针对性选择的普通大众来说并不亲民,这一因素决定了音乐类纸质期刊的读者必须能够负担这笔期刊的花费,或者说得是有一定收入来源的群体。其次,从内容方面音乐类纸质期刊以其刊物的品质和一定的深度、高度、专业度和电子刊物相区别,他是以一种小众化传播的模式,更具有针对的进行出版,他的专业化有时会体现在杂志文章对音乐专有名词的使用,故而音乐类刊物的读者群体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音乐欣赏水准或有着自己独到的音乐鉴赏水平,甚至是一些音乐专业的权威人士,他的对杂志的评价会产生一定的口碑影响,从而为杂志发展一批潜在的的读者,这也是音乐类纸质期刊受众窄化发展后读者群体改变的结果。

音乐类电子期刊针对的读者群体,和传统的纸质版期刊有所不同。首先,它有着一个非常亲民的价格。如:Zcom作为国内最专业、最权威的电子杂志发行平台,它为读者提供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免费电子期刊的阅读和下载服务,这样普通受众就可以低价甚至完全免费的享受到音乐类电子期刊。其次,在互联网一些电子期刊平台上,虽不乏例如《阿丽雅》、《钢琴志》等偏向古典音乐赏析的期刊,但是更多的还是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欣赏种类的电子期刊,它的内容更加年轻化、普及化、通俗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音乐类电子期刊更多是针对更加广泛的大众读者群体。最后,音乐类电子期刊依托网络传播信息,在网络这一信息的洪流中,读者不再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群体,电子期刊的便捷反馈系统如网络聊天室、在线论坛等,使读者这一受众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了杂志的编辑过程中来,使音乐类电子期刊的读者具有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身份。

nlc202309032030

5“WithWhatEffect”——期刊信息传播的效果

对期刊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信息完整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互动的情况,还可以得出信息传播是否有效,读者对期刊的反馈情况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今后期刊信息传播的优化,以及下一次信息传播过程的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音乐类纸质期刊几乎都拥有一个厚重的外观质感,例如2011年度《爱乐》杂志每期约为黑白印制版240页左右;2009年度《人民音乐·留声机》杂志每期约为全彩铜版纸制版140页左右。此类杂志大多分门别类的用大量文字填满这上百页的刊物。而大多数的读者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栏目予以关注,而非从头至尾的逐篇阅读。音乐类电子期刊一方面因其对文字、音乐、图像等多媒体手段的综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与物纸质期刊的厚重相比电子期刊无论从整体的页数上还是内容文字的篇幅上,都较为轻量化,这一点也符合了时下大众阅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在信息传播中受传双方的互动,以及读者对刊物的反馈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发布的电子期刊,为受传双方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直接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音乐类纸质期刊也通过随刊附上的“读者调查问卷”进行读者反馈意见的收集,但因其过程较为繁复,且读者真实的反馈意见不能第一时间反馈给传播方,故而纸质期刊在及时掌握传播效果以对自身传播行为做出正确评价,进而修正改进方面较电子期刊略显滞后。

美国媒介理论家提出了著名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这种补偿又会产生新的缺陷。[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新的传播方式,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为了替代旧的传播方式,而是以一种弥补其不足的并存方式存在。音乐类电子期刊虽具有纸质期刊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短时期内,电子期刊无法完成对纸质刊物的完全替代,他们必将处于长期的互补和共存状态下,故而在音乐类期刊电子版及纸质版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以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云.内容就是王道——松下内容战略部总经理小冢雅之访谈[J].消费电子商讯,2011,(2):20-21.

[2]任珊珊.青年作家张悦然:网络阅读总给我一种不安全感[EB/OL].[2012-07-20].http://news.cntv.cn/20110

423/103330.shfml.

[3]王健,陈琳.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下的网络阅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48-50.

作者简介:侯榕育潇(1990—),女,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篇5:《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期刊

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刊宗旨,奉行“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刊理念,旨在引导、传播素质教育理念和素教管理经验等信息;本刊由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是全国唯一研究素质教育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被例为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遴选)、全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指定刊物

读者对象:广大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科研院(所)领导及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栏目介绍:

教育短章:卷首语、杏坛随笔。素教论坛:刊登专家、学者及一线科研人员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看法、理性思考、素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等。教学经纬:教改前沿、新课程新教材研究、教研集粹、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德育话题、教师教育。幼教新苑:幼教视点、幼教关注、中西幼教比较、幼教理论与实践。基教驿站:红烛永照、教育史鉴、教育心得体会、基础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职教园地:职教视点、技能人才培养、就业与创新、职教-席谈。

高教天地:学术动态、高教信息、政策与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教育时空:德育新视野、教育心理、热门话题、杏坛新语、治校治教方略、班主任在线、管理新思路。聚焦课堂:精彩一课、创新一得、名师教学经典、各科教学平台、课件制作、精彩教法例析、学法点拨。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头雁风姿、每期将评选出一位教师(在封二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展示教师风采照片)。名校风采:每期推荐一所优秀学校(在封底刊登学校简介、学校照片以及校长或副校长照片一张)。

专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题研究或研究课题。

主 管: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协会

主 办:中国教育出版社

指 导: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中国教师协会

国际刊号: ISSN 1891-1908

国内刊号: CN 43-2276/G4

邮发代号:86-123 来稿方式:信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

责任采编:赵编辑 q q :523174340

篇6: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期刊目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期刊名称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教师教育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主题分类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序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期刊名称 教育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中国农业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实验技术与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

主题分类 综合性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农业教育

综合性教育 综合性教育

自然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总论

外国语

高等教育

二、奖励 20 分期刊及报纸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期刊名称 现代大学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继续教育研究 教育学报 当代教育科学 教育探索 教育评论 教育与经济 教育研究与实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主题分类 高等教育 各类教育 各类教育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综合性教育 综合性教育 中国政治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期刊名称 大学数学 大学物理 大学化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体育研究与教育 研究生教育研究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简报

主题分类 数学

篇7: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网络电子期刊许可协议的谈判、签订及相关注意事项,并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模式,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电子期刊/许可协议/出版商

【  正  文】

随着WWW的盛行,网络电子期刊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由于其多采用许可协议的方式租用使用权,从而使得许可协议模式成为图书馆订购或利用网络电子期刊的主要手段,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licensing  agreement)已成为图书馆或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方式基本是由许可方(信息资源提供商)提出许可使用的协议初稿,规定被许可方(通常是图书馆)的使用权利、责任及义务,双方如果对协议的条款没有异议即可签约。但由于许可方不了解图书馆用户的具体需求,提出的条款往往比较苛刻,或不切合实际;与此同时,作为被许可方的图书馆对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也不太了解,不知道谈判的余地有多大,由此面临许多问题。

1 许可协议的谈判与签订

在采购过程中,与电子期刊提供商谈判及签订许可协议的基本及关键步骤包括:安排试用、审核许可协议、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首先必须提供试用,这样才能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评价电子期刊的有用性及是否易于存取、用户是否足够及任何额外的硬件需求的机会。图书馆也将尝试解决任何潜在技术问题及明确培训问题。审核许可协议将有助于图书馆员找到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答案,诸如:图书馆反对许可协议中的什么条款?需要删除或改变什么术语?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可以接受许可协议中使用权限及授权用户的定义吗?图书馆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规定/限制吗?其主要任务将是审核许可协议中的专门条款,强调用户、信息使用及用户存取。最后的步骤是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对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主要是考虑价格是否合理。

在此过程中,联盟或图书馆有关负责人必须亲自参加,并熟悉及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条款,不可将此重任委托给订阅代理。当对许可协议中的任何规定或术语存在疑问时,可与法律律师或采购部门协商后修订措词;如果不了解许可协议中的某个条款时,可要求将其重新写出。还要审阅许可协议中的每一个附件,以了解联盟或图书馆是否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要求及限制。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些步骤,负责许可协议谈判的联盟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很好地掌握图书馆策略目标,很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本地用户服务政策。在谈判时,为了达到双赢,双方应了解其它团体的意图和限制条件,也应尝试从其它团体的角度来看待、理解许可协议问题。图书馆员应理解信息提供商必须保护他们的投资,而信息提供商应理解图书馆要为其用户群服务,而且信息提供商通常也乐于和图书馆合作解决问题、澄清术语,并使双方签订许可协议。毕竟,许可协议是由信息提供商为保护其利益而让其律师写成的,没有图书馆及图书馆用户的参与,它只是考虑了单方的利益。对于图书馆员和出版商而言,每次审阅及谈判,都是一个学习经历,出版商也从中了解图书馆需要什么、拒绝接受什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列出一个清单,在与信息提供商谈判时就不会漏掉重要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源可能非常独特或用户需求度很高,而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太合理的条款。但在续订时,可要求再次谈判;同时,核对并了解其它信息提供商是否也已开始提供存取该资源。

虽然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但由于电子资源与厂商的多样性,迄今仍未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能够套用于所有的状况,所以图书馆联盟必须谨慎审阅与修正每一份电子资源许可协议,以免影响到读者与联盟成员的权益。当许可协议不符合图书馆的需求时,要积极谈判,图书馆联盟有权去改变许可协议条款,以获得一个既使联盟、图书馆及用户受益,又符合合理利用方针的许可协议。

2 有关注意事项

2.1 电子资源的合理使用(Fair  Use)

图书馆的使命就是支持信息的合理使用,在传统出版环境下,“合理使用(Fair  Use)”的理论已经被出版界与图书馆界广泛接受。1976年版权法section  107允许为了教育目的(教学、学术研究)使用和复制版权著作。Section  108条款为图书馆的复印或复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然而,随着电子出版时代的来临,虽然早已在10月28日签订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但仍有许多厂商以电子出版环境不同于传统出版环境为借口,在许可协议条款中具体地、详细地说明如何利用电子期刊、什么是授权利用的、什么是禁止利用的,企图停止合理使用权的继续适用,以保护信息提供商的利益。为此,全球图书馆界必须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向厂商要求合理使用权能够适用于电子资源。

图书馆应该意识到在许可协议中存在一些出版商强加的限制合理使用的条款,而这会影响到图书馆及授权用户的合法权利。因此,图书馆员有责任就此进行谈判。在进行谈判时,不要放弃版权法案107条及108条授予的权利,以在保护版权所有者(作者或出版商)的权利及用户信息需求及自由交流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由于电子资源提供给使用者不同于传统资源的功能与加值特性,为使这些功能与特性能被广泛且有效地运用,信息提供商应开放让其数据库被合理使用于非商业性或教育等用途,而不应加诸过分的限制于经过授权的个人用途,例如厂商应准许使用者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无限次下载、储存、打印其数据库内容。

此外现行著作权法已有载明对合理使用、教育用途与图书馆豁免权(Library  Exemption)等相关条文,在审阅电子资源合约时应留意是否含有违背前述条文的条款。例如,图书馆在合约中应争取允许电子资源能使用于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馆际互借是1976年的版权法108条赋予图书馆的权利。从理论上说,许可协议应允许图书馆提供论文的打印复本或电子复本,以满足馆际互借的要求。但是在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中,许可方(信息提供商)常常要求被许可方图书馆把产品的使用权限制在本单位内部的用户范围,而不容许授权使用的图书馆或用户将该产品传递给其它单位或用户。例如在美国科学协会关于Science  Online的许可协议中包含一个限制电子馆际互借的案例 (www.sciencemag.org/subscriptions/termsunlim.shtml):由于电子出版物易于复制的特性,AAAS明确禁止以任何电子或数字形式对Science  Online(包括Science及ScienceNow)的论文或内容进行馆际互借。Academi

c  Press(AP)也在其许可协议中规定不可由电子期刊提供馆际文献服务,但是如果该馆已订购过纸本期刊,可在符合馆际互借条款规范下,由其电子期刊印出纸本,提供文献服务,每笔服务需记录其期刊刊名及刊期,定期汇整记录给AP,细节再议。这些规定固然保障了出版商的利益,但与图书馆界多年来倡议的“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及积极推动的相关措施,不啻背道而驰。由于图书馆界的反对,目前已有一些信息提供商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如Elsevier允许每年每种期刊可以提供五篇电子期刊全文作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之用,Kluwer规定会员可以用电子期刊印出之纸本进行馆际互借。因此,图书馆联盟及有关单位在能与出版商谈判时,要力求突破,以免阻碍信息的传播,影响学术研究的发展。

2.2 明确地说明数据库内容

在许可协议中应描述图书馆购买或租赁了什么,这可确保图书馆方面不对网络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内容产生误解。JSTOR在其许可协议中声明,数据库是由学术期刊的过刊组成,过刊应从每种期刊的创刊号开始,一直到1年以前出版的卷期。同时,图书馆可以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注明信息提供商向图书馆通知数据库内容变化的条款。

2.3 审慎界定授权用户与使用地点

当联盟或图书馆订阅一电子资源时,究竟有哪些使用者能够使用呢?对于信息提供商而言,总是希望将授权用户限制在一较小范围的群组中,而这往往与联盟或图书馆的期望相违背。因此在签订许可协议时,务必要注意其中“授权用户”的定义,并审慎选择较宽松的定义与信息提供商磋商。

此外,引进电子资源时必须注意到可以合法使用该资源的地点,例如:是否仅能在图书馆馆内使用?或者可以在校园外透过某种特定的认证机制使用?从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数据库是使用IP的方式来控管。最近Elsevier  SDOS正研拟开放以ID/Password的方式来控管,如此一来只要是合格的使用者便可随时随地使用。

2.4 要求提供使用统计

精确及时的使用统计是有效管理电子期刊所必须的,它是反映数据库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馆员制定馆藏发展决策,确定是否需要引进、续订或停订,并让图书馆同时了解是否有必要更积极地宣传某些资源,从而使电子期刊成本效益最大化。但并不是所有信息提供商持续、有规律地提供使用统计数据。基于这些原因,应在合约中添加这一要求,让厂商了解使用数据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

2.5 要求给予永久保存或永久使用的承诺

许可协议必须包括存档及永久使用的议题。由许可协议可知,被许可方图书馆购买的是网络电子期刊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不是真正拥有该资源,所以许可协议应提供被许可方购买的网络资源的永久保存或永久使用的承诺,以明确授权使用的资源在协议期满后继续使用的问题,从而避免知识的潜在损失。如许可方可以让被许可方免费或以适中的费用续订使用合约;或向被许可方提供资源存档的替代物(如光盘、印刷型产品、磁带或可以在局域网上运行的产品)。如生物学家公司的许可协议就有这样一条规定:在终止订购时,图书馆将获得用于永久保存的光盘,该光盘收录有图书馆在合同期内订购的期刊卷期。

2.6 重视合约转让问题

在绝大多数的许可协议中,会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图书馆将其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然而,却没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信息提供商将其与图书馆的合约转让给另一方。图书馆应该要求增加这样一个条款,即在信息提供商的公司倒闭、被出售或与其它公司合并时,要保护图书馆的利益,防止由于原提供商的断层、政策的改变,而对图书馆权益及拥有权或使用权的影响。如果合同被转让,图书馆有权重新谈判或取消现有的合同。

2.7 关注赔偿条款(Indemnification)

一般合约中都附带有赔偿条款,但往往会被图书馆所忽略。以下是赔偿条款在合约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图书馆是否需要为其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Misuse,Abuse)数据库的行为负责?图书馆是否必须负责监督其读者对电子资源的用途,例如:图书馆是否必须确定读者只将电子资源用于学术用途?信息提供商有否保证其数据库未侵害第三者的知识产权?抑或一旦发生数据库侵害第三者知识产权时,厂商是否承诺愿意负责?上述第1、2种形式主要界定图书馆是否需要负责其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行为,在签约时务必考虑自身的技术资源(Technical  Resources),切勿承诺采取能力范围外的技术来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以及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

那么,什么叫做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呢?国内曾经发生有读者以计算机程序自动到某电子期刊系统中在短时间内下载大量全文资料,因而造成对方系统不胜负荷,此即属于不当使用数据库的范围。一般而言,电子资源提供商多会采取将该读者所属单位暂停使用权数天作为惩罚。

由于电子出版环境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息息相关,读者也较传统出版环境更容易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因此图书馆在道义上应该承诺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加强宣导)来避免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不当使用或滥用;若发生不当使用或滥用时,也应该与信息提供商共同采取适当的步骤来停止该类行为。但是,在合约上不应让图书馆或联盟负起个别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的责任。只要图书馆已尽最大努力通知用户有关使用的限制并防止滥用时,图书馆就不应对滥用资源的个体用户的行为负责。Sherden建议应在许可协议中加入以下条款:图书馆将通知用户有关资源的使用限制,并执行这些限制;但是,对于因无知或图书馆非授权用户的行为,图书馆不应负责。推而广之,只要图书馆或联盟并未故意帮助或鼓励个别读者违反合约载明的条款,并且当个别读者违反条款时能协助厂商解决,图书馆或联盟也不应该为个别读者的此类行为负责。

2.8 可要求延长合约

图书馆应该能够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收录有这样的条款,即根据因信息提供商的原因而不能存取资源的天数来延长合约。机构合作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IC)认为,如果由于许可方可以合理控制的原因,而不能提供被许可方使用超过连续24小时时,许可方要同意被许可方不需额外的费用按相应的时间延长使用时间。

2.9 其它

除了上述几项之外,图书馆或联盟在谈判与签署许可协议时应该留意的事项还有:(1)了解并关注谈判过程,注意谈判条件的变化。许多信息资源提供商要求图书馆通过联盟购买电子期刊,并有可能邀请图书馆参加联盟合约的谈判,这一过程与图书馆员传统的、有序地选择期刊的方法截然不同。由于通过联盟购买的电子期刊数据库有可能达不到图书馆的期望,所以图书馆必须确定是否想要购买,该电子期刊数据库是否符合本馆的馆藏政策。在谈判中,图书馆还应该明确其愿意支付多少费用(2)浏览并比较不同许可协议。这将有助于图书馆员了解出版业目前许可协议的标准,也有助于图书馆了解信息提供商愿意谈判的内容。

3 美国加州大学许可协议模式

图书馆除了需要制订馆藏发展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许可协议来跟信息提供商谈判。很多出版社(如ELSEVIER)订出了许可协议供客户参考,明确规定各种限制条件和要求。可是加州大学并不受制于出版商,他们自己制定了一个许可协议,所以谈判及签订时可能会以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为主。在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中明确规定:许可协议中必须指明当数据库被移除时,加州大学对于已经付费的信息有永久使用权;信息提供商必须明确描述图书馆及其使用者的权利,同时也须相信图书馆有监控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加州大学是一公共机构,它必须广泛地对加州提供服务,加州大学的授权使用者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及所有校区、相关医院、实验室、研究计划、访问学者、远程教育等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可从任何地方(如家中、外国、校内)使用信息;电子信息的内容必须可在任何作业平台、网络环境上存取,这些存取必须以图书馆界所使用的标准(如Z39.50-)为基础;许可协议中必须同意所有的信息可被非商业、教育、指导、研究为目的的使用者“合理使用(FAIR  USE)”,使用方式含无限制的浏览、下载及打印;为便于读者的使用,信息提供商不能限制图书馆增强或转换资料(ENHANCE  OR  REFORMAT),如将电子信息与其它馆藏连结起来,或加上批注等;使用者使用记录、检索记录必须受到保护。

总之,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也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型的商业出版商及学术协会出版商具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这通常作为谈判的起点,在没有检查之前不得签署协议。研究图书馆学会ARL(www.arl.org)及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会ICOLC(http://www.library.yale.edu/consortia)已制定了指导方针,以帮助制定符合图书馆需求的协议。研究国外图书馆参与网络电子期刊许可协议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可以指导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或代理商谈判,以争取最优的价格模式,获得最大的使用权限,防止知识的潜在流失及用户违反使用协议带来的争议等;另一方面为我国网络电子期刊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http://www.faxon.com/ld

2 www.library.yale.edu/-license/publisher.shtml

3 ftp.aip.org/aipdocs/forms/subinst.pdf

4 www.siam.org/eaccess/ojsa.htm

5 www.sciencemag.org/subscriptions/termsunlim.shtml

6 www.ausianst.org/bag-sub:htm

7 Pamela  Bluh.Managing  electronic  serials:essays  based  on  the  ALCTS  electronic  serials  institutes,1997-.Chicago  and  London: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09-128

篇8:教学研究期刊

关键词:碳会计,碳排放,碳信息披露

一、引言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愈演愈烈,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围绕碳排放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从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开始,国际社会逐渐重视碳排放标准的制定,注重碳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近年来,国内碳交易市场与碳减排管理日趋成熟,2001年,有关部门制定出版了《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2008年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建立了10多个碳交易平台;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要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国家“十二五”规划、“十八大”也明确表示我国将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当前,企业碳信息的公开披露及管制逐步成为各国政府环境规制与管理的重点,如美国环保局已将碳信息披露作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监管手段。可以说,高效的碳信息披露不仅成为企业未来发展与竞争中必不可少的筹码,也成为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企业碳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少、影响力小。因此,对近几年我国碳信息披露最新进展的梳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碳信息披露当前研究趋势

国内对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基本从2010年开始形成,因此,本文以2010~2014年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近5年来,我国学术界、企业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碳信息披露展开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量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4年间以“碳信息披露”为主题词,在CNKI库中检索获取的期刊共有107篇,硕博论文共有146篇。在论文研究方法方面,当前的文献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次之,综述研究和案例研究最少。本文选取了理论界认同度较高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与核心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便清晰、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具体结果见下图。

从上图可知,2010~2014年我国碳信息披露研究成果在核心及CSSCI期刊上的发表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4年研究发文数量接近2010年全年发文数量的5倍,但整体上,国内学者对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较少,近5年发文不多,尤其是较深入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研究更少。企业碳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国内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我国碳信息披露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碳信息披露在碳会计研究领域的发展空间与趋势。

三、我国碳信息披露研究最新进展

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本文归纳出国内企业碳信息披露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碳信息披露方式、碳信息披露内容和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一)我国碳信息披露方式研究

企业究竟应该以何种模式或体系合理地对外传递碳信息?国内学者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方式研究得出不同结论。与传统的披露方式不同,国内部分学者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方式,如穆利萍(2011)根据我国碳信息披露方式现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尚缺乏独立的碳信息披露方式,应分阶段合理地建立披露方式——碳排放会计准则出台前,可将碳信息单独披露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定性内容为主,参考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框架;碳排放会计准则出台后,可有机结合企业财务绩效指标、环境能耗指标等,形成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陈莉(2011)和于潇健(2012)研究观点相同,均认为企业碳信息披露有两种方式:单独披露与合并披露。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应充分考虑披露成本、披露范围等进行披露方式的综合评价与选择,确保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详实、客观的碳信息。高佳楠(2013)也认为企业碳信息披露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非独立报告披露方式,即将碳会计信息加入到传统会计信息中;独立报告披露方式,即按照碳要素重新划分会计科目,并对企业碳绩效情况进行详细、重点披露。李艳华(2013)分析指出:在披露方式上,选择以董事会报告披露碳信息的上市公司最多,极少单独披露;在董事会报告中,上市公司碳信息的定性描述所占比重较大;虽然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但碳排放信息包含甚少,当前企业对外披露碳信息仍未以独立统一的方式进行。

从碳排放信息披露方式最新研究可以看出,多数学者提倡构建统一、独立、合理的碳信息披露模式,通过规范企业碳信息披露方式来提升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而当前以独立报告方式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仍为少数,其董事会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碳信息仍以非独立、非量化形式为主。尚未独立统一的披露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质量。

可见,当前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方式仍存在许多缺陷,这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二)我国碳信息披露内容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绝大部分是基于CDP对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探讨,本文归纳了不同学者们的研究进展。

张巧良(2010)将碳管理信息披露内容细化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与机遇风险、碳排放数据与计算方法、碳业绩等,同时指出企业应将碳信息披露与财务信息披露相结合。王艳龙和孙启明(2010)建议在附注中至少应披露清洁发展机制(CDM)基本情况、碳排放权CO2当量和公允价值、获得碳排放权的时间、碳排放计价方法及其预计负债等信息。

随着对碳信息披露研究的加深,国内诸多学者就披露内容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杨艾(2011)认为除了表内碳信息,表外披露的碳信息应主要包含:碳排放年度总量和碳减排情况,企业低碳技术投资和资源利用状况,温室气体种类及处置情况,温室气体检测与治理的人员参与情况,企业对低碳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等。汪方军等(2011)基于我国环保局、证交所等部门颁布的碳信息披露办法与指引,归纳出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排污许可证情况,主要污染物类型、浓度和数量,排放的主要途径、是否存在超标情况,各污染物排放的分配额度等。谢良安(2012)强调必须披露的碳排放内容为:与六种温室气体相关的排放数据、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附加披露的信息有:《京都议定书》未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环境绩效指标、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公司治理与战略、碳排放报告的核查声明等。李艳华(2013)借鉴CDP报告经验,细化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将文字性碳信息内容概括为:企业低碳经济目标与发展、低碳技术的投入开发、节能减排规划与措施等;而将数据信息概括为:企业碳排放年度总量、气体的排放种类与数量、碳会计相关要素等。张丹等(2014)指出表内碳信息披露应主要涵盖碳交易信息、碳审计验证、碳活动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等三方面的信息;表外信息披露涵盖的信息范围更广,主要包括:国家低碳政策与法规、企业的低碳战略与措施、企业碳排放气体的种类与数量等。

上述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文字碳信息披露多于数字碳信息披露。企业披露碳减排行动与措施的居多,而对气候变化风险与机遇、碳排放具体数据、低碳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披露甚少。这说明多数企业对碳信息的认识不足,仍处于概念表层,缺少对未来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预测意识。此外,当前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规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

(三)我国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与碳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本文将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划分为公司特征和非公司特征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1. 公司特征方面。

贺建刚(2011)通过研究CDP调查的世界500强公司报告样本发现,行业差异是影响碳信息披露透明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项苗(2012)认为: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碳信息披露更充分;金融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公用事业等行业更愿意披露碳信息,而能源、石油化工行业等重污染行业披露较少。陈华等(2013)分析认为,当前影响我国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在动因是公司特征因素,并进一步指出:固定资产比例越大、公司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高,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越充分;而公司的上市年限、销售增长率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企业合法性压力越大,越愿意公开披露碳信息。何玉等(2014)对企业资本成本和碳业绩这两个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资本成本、碳业绩与碳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碳业绩好的企业,资本成本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较弱。王攀娜(2014)研究强调:2011年起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高,尤其是在具体碳排放数据、碳减排管理措施和气候变化治理状况等层面披露效果突出。

2. 非公司特征方面。

非公司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政府与市场、法制监管、经济环境等外界宏观影响因素。林银良(2011)以CDP报告世界500强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基础,研究得出我国监管体制、宏观经济因素均为碳信息披露水平重要影响因素的结论。王爱国(2011)变换研究角度,指出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影响着企业碳信息披露。其中,碳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员工、管理者、投资者、顾客、供应商与分销商、产业竞争者等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人。王德发等(2012)构建碳信息评价体系,探讨了企业终极控制人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认为企业终极控制人的控制范围越大,其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越高。戚啸艳(2012)根据我国企业CDP报告回复数据发现:设立环保部门且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较高;企业的行业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企业是否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碳信息披露不相关。方健和徐丽群(2012)以较新研究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性,指出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与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正相关,碳排放量特别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对碳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刘叶容(2013)探究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影响因素提出,强制性披露效果优于自愿性披露,企业更愿意披露概括性碳信息,而尽可能地避免碳排放数据等量化信息的披露。

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探究大量地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为:公司特征是影响我国企业自愿性披露碳信息的重要内部动因,非公司特征是碳信息披露的重要宏观影响因素。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符合原有预测,个别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众多,不同样本与变量的选取均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差异性。因此,在企业碳信息披露实践中,应参照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各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逐步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意识与质量。

四、结论

在实务界,近几年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意识逐渐增加,碳信息逐步透明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更为积极。在理论研究界,企业碳信息披露最新研究表明,近几年国内对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碳信息披露方式、披露内容体系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等。但是,目前国内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方面仍落后于西方国家,存在一些不足:(1)实践中,国内企业自愿性披露碳排放数据仍然较少,碳信息披露参与度低,披露标准的缺乏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碳信息的公开,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2)理论研究中,有关碳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步兴起,但仍缺乏单独成熟的研究成果,碳信息披露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体系,当前理论研究未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有效的、规范性的结论;大多数学者对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是基于国际碳信息披露框架体系和《CDP中国报告》而展开的,研究数量与价值有限,研究角度较单一。总之,我国碳信息披露与当前环境资源形势、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认为我国碳信息披露实践与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在实践方面,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不足,例如: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层碳信息披露意识;建立健全碳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法律和规章,以国家强制力确保碳信息披露形式规范统一,让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有法可依;适当补贴企业披露成本,满足成本效益原则,鼓励企业披露碳信息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碳信息披露的研究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机制如何有效建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CDP报告回复率?怎样统一规范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方式与内容?企业碳信息披露产生何种经济后果?碳信息披露是否存在新的或者潜在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要加强案例与实证研究,关注当前最新研究方向,完善和验证理论研究的结果,为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机制建立、披露内容和方式的规范统一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满足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使我国碳交易市场在有效碳信息披露的支持下足以良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谢安良.企业碳信息披露路径的分析比较[J].财会月刊,2013(6).

张丹,杨文杰.企业碳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4(5).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模拟试题下一篇:五一节的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