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

2024-04-14

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共5篇)

篇1: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

浅 谈 大 学 生 心 理 安 全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快乐,一路随行

——观《恐怖蜡像馆》记

心灵的力量,可以毁掉任何看似坚强的事物。

《恐怖蜡像馆》是1953年经典同名恐怖片的翻拍版,故事主要讲述了六个十分要好的伙伴原本十分快乐的周末却变成了他们一生中最恐怖的噩梦的故事。影片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制作,由佐米·希尔拉执导,伊丽莎·库斯伯特、查德·迈克尔·墨瑞等领衔主演;影片制作精良,片中的无人小镇以及小镇中的蜡像全部是手工制作完成,仅蜡就用掉了20余吨;无人小镇也是为了拍摄此片而特地打造的,可见制片人的匠心独具,在惊悚方面,该片仅仅通过展示一些场景,便令观众开启了丰富的联想,这种点到即止的手法堪称恐怖片史上的经典。

在本篇中,出了精致的场景以及用心的情节安排,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兄弟情深、唯哥哥命是从的弟弟。通过这部影片充分反应出了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因素。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哥哥在幼年时期由于受到了家长“捆绑式”地残酷对待,使他的心灵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从而导致后期成年后的怨念使他走上了所谓“复仇”的不归路,到此,不禁感叹,大学生心理健康

对他言听计从的弟弟生命的悲凉,最后落入深渊也暗示着心灵的力量足以毁掉任何看似坚强的事物。

撇开影片,回归现实,我们来谈一谈现社会中令全社会担忧的“心理问题”,所谓健康,在物质文化相当发达的现在看来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体格的健康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天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准却出现了很大波动。

“让美好心理一路随行”使我们不变的追求。而在当代,我们越来越难去评判这个世界的好坏,因为我们所触及到的仅仅是我们这个纷繁世界的浅浅皮毛而已,以偏概全,虽看来太过臆断,但却真实地反应了我们当今大学生面对事物的心理。这世界的繁华,亦如黎明中盛放的花朵,挥洒出的只是片片芬芳,但却总在不经意间让我们迷失自我。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浮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些舒缓的余地,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给自己调整心态的机会。不管外界如何改变,自己都能有一片清净的天地,所谓清净,不在热闹繁华的街市,不在追名逐利的官场,更不在一棵欲望横行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自然清空万里。生活的空间,需要挪留出一片自在;心灵的空间,也需要思考开悟的美丽蓝天。

提到大学生心里问题就不得不提人际交往,现在许多家庭都只

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一个孩子,这导致许多同学从小就被娇生惯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甚至许多同学在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的怀抱,而这样就逐渐使他们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在处理各种生活中的事件时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这种心态就使得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窘境。在现在这个时代里,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及,也就引发了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人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形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是其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证。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阳光明媚,也同样期盼友谊能够天长地久,但生活总是在你美丽梦幻的“渴望”中给你最沉重的打击,有句话说的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进入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的时候,一切都要重新来过,要学着适应这个世界,毕竟能改变得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自己。很多矛盾往往来自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比如说我们可能因为学习上的一些不顺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亦或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实例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心理上发生矛盾,失去平衡,并因此给自身也好,他人也好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其实,要解决这种问题也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多想想集体或是他人。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指的是金钱,同时也指包括情感在内的好多方面。有个故事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但同时,当你想要往别人身上泼脏水的时候,首先弄脏的却是自己的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心存善念,脚踏实地,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现代大学生正处在一种渴望理解,渴望交流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保证。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己主宰,关键要舍得改变自己,针对性地直面自己心理问题,努力改善,打造更好的自己。

在现代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能够接受更高更完整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这种种美好“事实”下潜藏的是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恋人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种种矛盾从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而使大学生不堪生活重负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危险倾向,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时代的主人,新世纪的先锋的我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安全的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都很有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

让我们豪情壮志满怀,美好心灵常伴,未来正等着我们去开创!

篇2: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

1. 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 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 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2、NO2与SO2, 导致气候变暖, 诱发酸雨, 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 核能清洁高效, 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 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 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 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 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 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 直接面对广大公众, 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 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 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 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 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 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 在1—2秒钟内, 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 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 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 到2004年底, 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 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 在这次轰炸中, 有7.4万人死亡, 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 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 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 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 战后60多年, 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 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 (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 、肾脏及膀胱癌 (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 [2]。

2.2 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 包括内照射 (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 在体内衰变, 发出射线, 照射人体组织器官) 和外照射 (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 , 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 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 (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 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 (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 、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 (如腭裂) [3]。

2.3 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 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 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60Co放射源疏于管理 (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 , 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 撬开铅封, 成为裸源, 随身携带达24h以上, 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 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 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 经治疗虽存活下来, 但体质较弱, 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 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 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 未能落入井内, 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 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 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 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 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3.1 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 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 射程α<β<γ<快中子,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 因其射程短, 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 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 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 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 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 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 射程长, 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 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 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 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 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 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 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 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 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 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3.2 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 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 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 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 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 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 通过实际操作, 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2, 而对X与γ射线, 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 以确保辐射安全。

3.3 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 一为外照射, 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 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 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 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 有235U或239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 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 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过去称开放源, 可污染环境, 或进入人体, 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 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 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 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 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 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 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 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 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 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 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 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 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 (眼晶体<150 m Sv, 全身均匀照射<50 m Sv, 单个组织器官<500 m Sv) 。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 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 对其处置不当, 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 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 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 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 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 将放射性药物 (显像剂) 引入体内, 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 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 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 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 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 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 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 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 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 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 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 对此, 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 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125I, 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3H、32P低能β核素, 尤其3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 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32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 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 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 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 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 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 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 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 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 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 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 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 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 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 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 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 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 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 1986年4月26日, 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 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 安全系统被切断, 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 爆炸起火, 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 总释放量12×1018Bq, 其中137Cs0.09×1018Bq, 134Cs 0.06×1018Bq, 131I 2×1018Bq, 惰性气体6×1018Bq, 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 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 火被扑灭, 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 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 另2人死于现场 (烧伤或压伤) , 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 (1986—2006)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 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 (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 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131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 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 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 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 与日本核战争相比, 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 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 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 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 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 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 只要积极应对, 仍可缩小危害, 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 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 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褔岛核事故, 我们讲清此次事故235U裂变产物———131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 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 (131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2与22Bq/L) 测算, 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 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 (5—30m Ci) ,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 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 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 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 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 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 (2006) 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8.6, (第二版) :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 (第一版) :63-81.

[4]杨秀珍, 欧克仁, 于海忠, 刘远兴, 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 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5]陈英, 杜杰, 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 辐射防护, 2010, 30, (4) :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 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 Geneva, 2006.

篇3: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

《闪灵》和史帝芬·金的其他恐怖小说一样, 灵感来自于日常生活, 源于人类濒临精神崩溃的极端体验。主人公杰克作为一个业余作者, 其年龄和状况与未成名时的史帝芬·金相仿:一样的穷困潦倒, 拖家带口, 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可以想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们都处于怎样的低谷, 被焦虑和绝望折磨着。作家本身经常灵肉分离, 被残酷的外部生活压力侵蚀, 无法平静, 陷于人格和精神的分裂之中。一方面要对妻子和孩子负责, 一方面为了完成个人的写作事业, 不得不牺牲家庭。这种矛盾绝望的心理被史帝芬·金巧妙地化作整个恐怖故事的内在张力。作家同样处于极端孤独之中, 选择大雪冰封的旅馆就相当于进入自我封闭的内部世界。此时杰克与世隔绝, 苦苦等待灵感的来临。那些幽灵可以当作是杰克创造的, 像是作家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作品又让人物产生明显的二元对立, 温迪代表着外部世界, 她和孩子是唯一从现实世界传到杰克耳朵的声音。笔者猜想儿子的非理性行为一定大大干扰过史帝芬·金的写作, 让他深受折磨, 所以史帝芬·金让儿子成了杰克潜意识第一个砍杀的目标。

库氏的电影与原小说有着很大的出入:小说中主角战胜自我与幽灵, 而电影中主人公变成疯狂的凶手, 实在有点南辕北辙。更何况杰克本身也是作家心路历程的写照, 怎么能接受如此悲剧性的下场呢。我们对照一下两者的差别, 就可以看出导演的企图。小说中的凶器是棒球棍, 而电影却将美国人生活中常见的棒球棍, 变成了恐怖电影中常用的斧头。小说中杰克一个人都没杀死, 并且黑人厨师最后协助温迪和丹尼母子逃出旅馆, 是真正的英雄。而在电影中黑人却被一刀很干脆地砍死, 破了杰克杀人的零纪录。很显然影片这样改编是为了强化暴力效果, 加强对观众的视觉冲突, 不得不牺牲这个次要角色。这与种族迫害毫无关系。小说中杰克多年以后现形在丹尼的毕业典礼上, 默默祝福着儿子的成长, 场面温馨动人, 一副亲情永存的样子。而影片则让杰克的疯狂日益升级, 直至崩溃, 最后冻死在迷宫中, 万劫不复。史蒂芬·金毕竟只想当个畅销小说作家, 无意把主题拔高, 何况作为成功人士, 他可以笑看过去, 重塑慈父形象, 保存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完整。而导演库布里克则很明显想在其中赋以一定的寓意, 成为现代人无法沟通、自我毁灭境遇的写照, 表达他一贯对现代文明的忧虑。

库布里克在影片情节的处理上与以往恐怖片的手法不同, 以一家三口人来演绎一个简单但又离奇的故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可使观众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怪异。影片以一组航拍镜头开始, 一条蜿蜒的公路伸向远处的雪山, 一辆黄色轿车孤独地向前行驶, 而观众却能随着镜头的运动以及那空灵的背景音乐感受到一股神秘气息, 同时又留下了悬念。紧接着杰克来到了“遥望大饭店”, 人们来来往往, 一派正常的景象, 环境气氛轻松自如, 这就与片头形成了对比, 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期待;家中妻子和儿子的对话, 既点出了儿子丹尼的超能力, 又使情节开始有了发展。妻子对父子两人的关注, 又使父与子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这几段就交代了人物, 这仍是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叙事风格。随后杰克一家三口入住大饭店, 影片从两方面推动故事的发展:一方面, 杰克每天守在桌前写作, 在一个空旷的屋内, 不与外界联系, 对妻子冷淡;另一方面, 妻子天天陪着丹尼在里面游玩, 也不去打扰杰克。从两条线平行推进, 形成杰克与妻儿的对比, 突出杰克的幽闭心理状态。其中丹尼也在每天的游玩中感应到恐惧, 影片在分析杰克的同时又增添恐怖气氛, 使影片结构十分严谨。肆虐的风雪把整个大饭店覆盖上了一层阴影, 使影片发展到高潮。大雪中的“遥望大饭店”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更加剧了杰克的紧张情绪, 频频产生幻觉, 整个恐怖气氛层层递进, 直击观众内心。

严格地说, 《闪灵》中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形象的。从丹尼眼中看到的两个小女孩并不恐怖, 杰克看到的管理员也不恐怖, 仅仅在237房间中的女人 (女尸) 才具备恐怖意义, 但只出现了一次, 所以这具尸体不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恐怖主体。但为什么这部电影仍然被视为恐怖电影史上的经典恐怖片呢?因为, 虽然没有恐怖形象出现, 但恐怖的因素却让人觉得无处不在:稿纸上打印的完全相同的句子、奔腾而来的血浪, 甚至那个迷宫, 都向我们施加了一种感到恐惧的力量。最突出的还有杰克的那张脸, 完全是一种丧失心智的表现, “心魔才是魔”。正常人被长时间关在和外界隔绝的酒店中, 患上了恐惧幽闭症, 本来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 完全是自己的心理失去了常态, 才产生种种恐怖的幻像, 这种心理的恐怖要比形象的恐怖更让人感到恐惧和震惊。

《闪灵》中最成功的地方应数摄影。摄影机始终跟随人物运动, 而且以不同的角度增加视觉适应。最突出的是影片从一开始就以第三者视角出现, 紧紧地跟着杰克, 自始至终关注着杰克的命运。第三者视点还运用在丹尼的描写上, 每一场丹尼骑车在屋里转的戏, 都是摄影机跟随移动, 不让丹尼跑出视线范围。这样的处理既能让丹尼与观众的距离拉近, 又能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恐怖气氛油然而生。片中大量运用了正常人视野中的镜头去表现人物, 出现的景别是中景、中近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长长的走廊内丹尼骑玩具车, 在标准镜头的作用下, 既没使走廊变形又将环境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力求在正常光线的环境下用视觉的灵敏去捕捉其中的恐怖。整部影片不同于传统恐怖片, 而是调子透亮, 颜色鲜明, 物体极富有生机, 从中也更能反衬出人物的怪异。

值得一提的是, 镜子在本片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道具, 导演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矛盾或表里不一的双重身份。首先是杰克, 无论是与吧台前的洛伊德, 洗手间里的格雷迪, 还是卧室里的丹尼母子说话时, 他似乎都在盯着镜子 (甚至储藏室的大门) 中的映像自言自语, 杰克陷入了自我的世界无法自拔。镜子于他的作用, 就是造成反观物化现实的幻觉, 一种在光路迂回中看似清醒的深层迷失。其次是小男孩丹尼, 他的超能力是通过假想朋友“托尼”表现出来的, 而这个会说话的手指第一次与丹尼对话就是通过镜子。在镜子中我们看到丹尼的另外一面——他体内的“他者”。这种双重身份又给了他一种保护, 一处隐遁自身的避难所, 以至杰克彻底发疯之后, 真正的丹尼就不再出现, 完全以托尼的身份示人了。

有人说, 《闪灵》是导演在谴责早年的美国人用其所谓的“现代文明”驱逐并屠杀了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印第安民族的这一残酷野蛮的行为。虽然在影片中也有提到酒店的原址曾是印第安人居住地, 在影片中也看到用印第安人独特的图案装饰的窗和地面, 但就此把杰克比做文明的美国白人, 把妻、子比做印第安人, 有些牵强附会, 正如影片让黑人厨师被杀并不表明导演有种族偏见。至于影片最后出现的衣着整齐的骷髅客人们, 与其说是印第安人, 倒不如理解为影片最后照片上出现的1921年的客人们。最后的照片也解释了为什么杰克第一次见到格雷迪的派对上的人们的衣着明显是20年代的风格。

篇4:恐怖蜡像馆观后感-心理安全教育

这本应是一种人们极为回避的体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爱恐怖电影,甚至对其趋之若鹜呢?亚洲心理类恐怖电影又究竟是用什么伎俩来制造恐怖效果?运用怎样的模式给观众造成如此深刻的心理影响?下面我就从观影者的心理学角度对亚洲恐怖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

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其中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

人类对与未知的事物在心理上总是夹杂着好奇与惧怕,一方面担心自己会遇到灵异现象,一方面又想看看所谓的“鬼”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于恐怖电影,观众大致有三种态度:一种人因为惧怕与恐怖的近距离接触而拒绝恐怖电影;第二种人对恐怖电影又恐惧又好奇,经常尝试观看但每到关键镜头就会捂住双眼跳过或是彻底关掉不看;第三种人对恐怖电影已经摆脱了恐惧,能够像看其他电影一样观看恐怖电影。其中第二类观众较多,多数人对恐怖电影抱着好奇的心理但不能接受,或是在观看过恐怖电影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事实上,恐怖电影是通过让观众与恐惧近距离接触,来对观众进行对其心理的强化与疏导,使观众逐渐接受恐怖感,从而觉得恐惧感不再是折磨人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减轻恐惧心理对人的心理与身体的伤害。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恐怖电影来对灵异事件进行直观地接触了解来战胜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之外,观看恐怖电影时的刺激还可以帮助我们释放现实社会的压抑。

研究表明,人类的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十分规律、平淡,意力长期集中于同一个目标的状态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形成心理压力。

亚洲恐怖电影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华语恐怖电影、日本恐怖电影、韩国恐怖电影,以及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恐怖电影几个部分。其中日本恐怖电影是亚洲恐怖电影中较早崛起的一支,以影片中强烈的压抑以及恐怖气氛的渲染而著称;韩国恐怖电影在发展之初较多对日本电影有较多的模仿,但近些年来以其细腻华丽的人性表达,已经在亚洲恐怖电影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华语恐怖电影则以中国传统神怪的题材较多见,但因其剧情与现代人生活较为脱节和电影制度的限制一直未有起色;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恐怖电影则是亚洲恐怖电影的后起之秀,融合了血腥暴力与心理惊悚,近年来也产生了不少佳作。

在亚洲恐怖电影中,恐怖的鬼魂形象70%都是前世受到男人的背叛和伤害回来索命的女鬼,且大多长发飘飘,身着白衣(港片女鬼多为红衣),面色惨白或狰狞,但与她们恐怖怨毒的鬼魂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鬼生前多面容姣好惹人怜爱。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促使恐怖电影的创作者采用女性这一本温柔美好的形象演化成鬼魂形象的呢。这还是要从男女差异上说起,在现实社会中女性是弱势群体,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有着更多被侵犯的可能,这也就使得女性的心中积郁着更多的怨气和不平,在死后才会以鬼怪的身份来报复。另外,在东方文化中有对女性天生的怜悯之情,以女鬼来表示即便是柔弱的女子,也有她阴暗可怕的的一面,揭露出人心的深不可测。同时“女”为性符号,“鬼”为暴力符号,女鬼则是结合了性与暴力,关于色情和暴力的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官刺激历来是其他影片无可比拟的,在票房上自然也是一大优势。

亚洲恐怖电影的另一个常用题材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作为恐怖因素,即将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塑造成有鬼魂藏匿在其中的恐怖凶物,利用这些我们平时随手可得的无生命静物来设置恐怖玄机。

如以女孩子床头摆设的洋娃娃作为恐怖意象的电影《鬼娃娃花子》;以手机作为恐怖意象的韩国电影《鬼来电》;以梳妆镜作为恐怖意象的香港电影《魔镜》等。把邪恶的力量附加在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生活用品上,是在给观众心理暗示:每天要接触的生活用品也可能是隐藏杀机的魔鬼。这也是很多人在看了《鬼来电》之后听到手机振动声就感觉毛骨悚然、看过《魔镜》之后不敢照自己家里的梳妆镜,看过《Office有鬼》之后再不敢去写字楼卫生间的最里面一间,看过《鬼娃》以后将家里的所有娃娃全部收起来的原因--随手可即的恐怖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

巫术同样是恐怖电影创作者们偏爱的一个题材,谈及恐怖电影,巫术也不可不提。巫术即是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一般用于祈福、招魂、诅咒、驱鬼和辟邪。

一般人都会将巫术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施巫术之人也被认为是以欺诈来散播恐惧、敛夺财富。因此现代文明社会中巫术为法律道德所不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巫术更加好奇,但因巫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私密性而不便进行观摩或是记录,另一方面,巫术具有的仪式感和神秘感是用电影诠释的绝佳题材———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中对施巫术的过程和被施巫术的后果描述来满足自己对巫术的形式及效果的求知欲。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东南亚一带的巫术历史最悠久且最为盛行,亚洲恐怖电影中则以有着深厚邪术传统文化的泰国最具代表性。

亚洲恐怖电影中营造视觉恐怖另一个常用题材则是讲述一个群体被拘禁在一局限的空间内发生的血腥杀戮的故事。被拘禁的空间给人以强烈的局促感和无助感,这样环境中的血腥杀戮营造的则是一种无处可逃的恐惧。无论是接连发生的血腥还是群体的自相残杀,当我们被控制在局限的范围内,这样的恐惧都被无限放大化,让人感到的是噩梦一般的绝望。观众在观影时也会对影片中的绝境感到强烈的无力感和末日感。

根据以上对亚洲恐怖电影常用题材的总结分析,结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推进,可以总结出亚洲恐怖电影对视觉恐怖与心理恐怖两种因素的运用模式。

首先,视觉恐怖采用纯粹的感观刺激,它源起于大量的血腥暴力的描写,是最依赖于技术表现、也是最拥有群众基础的恐怖表现方式,其直白的表现方式能为各阶层人们所理解,用最尖端的技术来冲击人们认知能力的极限来换取恐怖效果。视觉恐怖早期一直为视电影技术化为最高的商业恐怖片所推崇,以处在恐怖艺术金字塔底层的商业恐怖片为代表,情节老套,恶鬼形象化。随着恐怖电影的发展,单纯的视觉恐怖类电影已经退出了舞台,而保留了恐怖电影中的视觉恐怖因素,如目中流血的惨白的鬼魂形象,血腥凶残的暴力镜头等,视觉恐怖因素更多地是为了在长时间的气氛渲染和心理暗示后完成对观众的一个刺激效果,同时也让观众对一部电影在认知上留下更为深刻的直观印象。

心理恐怖则依靠气氛的渲染、逻辑推理上的误导、情节的张驰和复杂的人物矛盾演绎平静表面下的恐怖。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名言“平静的生活下隐藏着许多罪恶”,可以说是对心理恐怖类电影的最好概括。

从平静生活被莫名的奇怪现象打破,接而出现一系列灵异现象,为观众制造悬念,之后随着故事推进逐渐为观众揭开谜底。从更深的心理影响层面上来看,这一过程也是对人性的认知底限的挖掘的过程,观众在电影的启发下不不禁思考人还有多少人性的邪恶未被挖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如若本恶的话又可以恶到什么程度,本善的话是什么导致了人心由善到恶的转变。观众在这样的心理干预作用下不仅会对人性产生怀疑,更会因为对所处环境的不信任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慌。

近年来,随着恐怖电影的发展与观众鉴赏品味的提高,亚洲恐怖电影中的视觉恐怖因素与心理恐怖逐渐呈结合发展的趋势。通常是在电影前半段利用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和电影配乐结合剧情进行恐怖气氛的渲染和铺垫,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之后一步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在情节最扣人心弦之时现出骇人的鬼魂形象对观众进行视觉上的恐怖刺激,一方面将观众心理上的恐怖完成形象化的表达,另一方面,运用视觉上的刺激将观众心理上的恐怖推向顶峰。当电影完成视觉恐怖与心理恐怖的结合表达,则恢复了暴风雨过后的宁静,即影片主人公摆脱掉鬼魂的纠缠回到平静的生活当中,观众随即也完成了一次感受恐怖的心灵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恐怖电影的结尾对观众心理上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电影中的人物摆脱了鬼魂的纠缠,从此生活回到平静,对观众心理上的诱导也会随着剧中人物恐怖遭遇的结束终结;若在影片叙事高潮之后,结尾暗示恐惧还未过去,新一轮的恐怖又将开始并持续,未完成的恐惧就会随着电影的结束转移到观众的心里,为观众在观影之后造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正是这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片的主角”的错觉,将恐怖的可能性深深嵌入到观众的生活中和心里。

亚洲恐怖电影在表达方式上较为感性,利用生活中细节的堆砌和氛围的铺垫制造恐怖感。亚洲恐怖电影的惯用题材和恐怖意象如下:把柔弱的女人塑造成内心凶狠毒辣的魔鬼,把我们身边平常的日用品塑造成来自冤魂的索命凶物,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神秘巫术与诅咒给人心造成阴影,用拘禁与残杀的情节让观众对身边的人和环境怀疑猜测--最难预测的是人心的变化。亚洲恐怖电影故事取材贴近生活,通过视觉恐怖与心理恐怖的交替运用为观众营造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片的主角”的错觉,将恐怖的可能性深深嵌入到观众的生活中和心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很多我们认为很诡异的事情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谓“鬼由心生”。亚洲恐怖电影正是让魔鬼潜入并留在观众的心里: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摘要:对亚洲恐怖电影常用的题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亚洲恐怖电影对视觉恐怖与心理恐怖两种因素的运用模式。重点从观影者心理学角度分析亚洲恐怖电影的特点。

篇5: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感到异常苦恼, 害怕与人交往, 真心希望老师能帮助我。”

个人陈述:认为自己是个怪人, 现在从不多与别人说话, 说话时不敢直视, 一说话脸就发烧, 心怦怦跳, 好像全身在发抖。害怕与老师说话, 初中时, 一向成绩很好, 一次被老师提问, 没有回答好, 老师当众批评了她, 她委屈的直掉眼泪。大一时, 宿舍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M, 家境不好, 李某经常主动帮助她, 可M不但没把李某当朋友, 反而故意当她的面和其他同学说话。更糟的是, 现在李某在亲友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李某现在极少去社交场所。后来她哭着说, 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发展。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同学说她清高, 没人理她, 交往失败。她现在正争取入党, 认为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这样下去, 毕业后怎样适应社会呢?她急切地说:“老师, 请您快点告诉我, 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该怎样做才能不这样呢?”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1. 与来访者商量, 经其同意后, 进行以下测验评估。

(1)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各因子分:躯体化2.3, 强迫症1.6, 人际敏感2.8, 抑郁2.7, 焦虑3.0, 敌对1.5, 恐怖3.1, 偏执1.0, 精神病性1.2, 其他1.6。阳性项目数45个。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粗分44分, 标准分57分, 有轻度抑郁。

(3)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分:粗分52分, 标准分65分, 有中度焦虑。

2.对李某的诊断是社交恐怖症。诊断依据为:

(1) 病与非病三原则。李某知情意统一, 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 无逻辑思维混乱, 无幻觉妄想等症状, 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 神经症标准[1]。李某的社交困惑从初中持续到大二, 病程评分为2;李某的精神痛苦自己摆脱不了, 需借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才能摆脱, 评分2;李某只能部分学习, 很少与人接触, 社会功能中度受损, 评分2。总分为6, 可诊断为神经症。

(3) 恐怖症标准。李某交际时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 程度与实际危险处境不相称;李某感到很痛苦, 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4) 社交恐怖症标准。李某害怕被人注视, 害怕主要发生在社交场合。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与咨询过程的实施

1.咨询方案

同李某协商, 确定的咨询目标为, 消除李某对老师、同学和亲友的恐惧, 帮助李某学会放松, 改变李某的不合理认知。

制定方案时, 咨询师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1)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不良认知, 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 改变非理性观念, 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2) 系统脱敏法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 在来访者面前重复暴露, 来访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 从而使焦虑降低[2]。

2. 咨询过程

针对来访者症状表现, 咨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确定问题阶段。开始时, 咨询师充分尊重李某, 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让李某尽情倾诉, 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为初步分析问题阶段。帮助李某认识其不良的认知, 让李某学会放松。

(1) 帮助李某识别造成害怕交际的消极思维, 识别紧随其后的问题行为, 尝试建立积极认知。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 有优点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 老师也不会笑我”、“舍友不一定是故意冷落我, 是我想多了。”

(2) 指导李某靠在沙发上, 全身处于舒适状态, 引导李某依次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强调无论何时, 出现紧张状态都去想像放松。每日一次, 每次20—30分钟。反复练习, 直到运用自如。

(3) 与李某探讨她害怕交往的原因,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李某列出舍友冷落她时, 她内心的变化, 越细越好。要求李某找出自己的8个优点, 写在纸上, 每天大声朗读6遍。

第三阶段为深层分析问题阶段。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尝试消除不良情绪反应。

(1) 反馈家庭作业。李某说当舍友故意跟他人说话, 就立刻想到“怎么不跟我说呢”、“她是故意的”、“我多没面子”, 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李某说找出自己的8个优点很困难, 有的是问他人后写的, 大声朗读后感觉挺好。

(2) 构建焦虑等级。与李某协商, 建立了焦虑等级表。

(3) 实施系统脱敏。让李某想象一个中性情境, 按照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 反复练习, 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经过5至6次想象脱敏后, 咨询师陪同李某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一同走进宿舍, 留李某一个人在宿舍, 舍友M敲门到M走进宿舍, M主动跟李某打招呼, M主动和李某说话, 李某回应M, 最后李某主动与M说话。在每一个具体情景中, 如果李某出现恐怖反应, 就地进行放松, 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第四阶段为解决问题阶段。再次施测心理测验并与咨询前对照。请李某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总结咨询过程中李某的成长。

四.咨询效果的评估

经过四阶段咨询后, 李某与舍友交往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逐渐可以和其他人交往了。心理测验结果显示, (1)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躯体化1.9, 强迫症状1.6, 人际敏感1.7, 抑郁1.7, 焦虑1.8, 敌对1.4, 恐怖1.9, 偏执1.0, 精神病性1.6, 其他1.6。阳性项目数36个, 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粗分36分, 标准分45, 提示没有抑郁; (3)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粗分40分, 标准分50, 提示没有焦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8 (1) :2-3。

上一篇:叔苹采访下一篇:(完成)民兵预备役组织和基层建设应知应会理论题库(150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