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蚂蚁教案

2024-04-21

科学蚂蚁教案(精选6篇)

篇1:科学蚂蚁教案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蚂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活动重点: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蚂蚁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2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蚂蚁一家》建议年龄段: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惯。

2、喜欢蚂蚁,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各种活动现象。

活动准备:

视频一段蚂蚁图片照相机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都见过蚂蚁吗?那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吗?(蚂蚁是昆虫,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

——老师出示蚂蚁图片,幼儿一起观察蚂蚁的外形(蚂蚁身上有毛,嘴巴叫口器,腹较大,雄较小,我们这边的蚂蚁是黑色的。)

——很多小朋友都见过小蚂蚁,但是可能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今天我们一起去户外观察这些小生命好吗?

——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拿着放大镜看一看,蚂蚁是不是我们刚才说的样子,再仔细观察一下,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

二、户外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

——来到户外场地:小朋友们,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找小蚂蚁?(树上、花朵、泥土等)

——小朋友分散观察,找到蚂蚁以后教师把蚂蚁的活动拍下来。

——边拍照一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提问,他们有多少?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蚂蚁,不要伤害蚂蚁,有耐心的旁观。

三、回教室进行集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看见的小蚂蚁是不是像图片上的一样呀?

——你还发现小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蚂蚁是一群一群的,好多好多在一起。)

——你还发现什么现象?(蚂蚁在打架,有的死了。有的蚂蚁在运粮食运小昆虫,有的蚂蚁在搬很小的树叶。我们还看见蚂蚁在搬一粒粒白色的东西,好像是蚂蚁卵,又好像是其他虫子的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还看见好多蚂蚁在约会,他们要出去玩等)

——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啊,我刚才把你们的发现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幼儿活动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评选小小观察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习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繁衍。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德育目标: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昆虫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蚂蚁、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等

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课前捉来的蚂蚁。

2、谈话: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窝?你用什么方法捉的?你捉了几种蚂蚁?在你捉蚂蚁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3、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学习新课:(学生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观察蚂蚁身体外形的特征。

(1)讲述:我们先来观察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2)学生分组观察并写好观察记录。(3)汇报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②蚂蚁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③蚂蚁的胸部是什么样的?胸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④蚂蚁的腹部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蚂蚁比较熟悉,所以观察蚂蚁的样子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那么后进生来回答)(4)小结:

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比较小,长有一对眼睛和一对触角,头下有口,口里有一对大“牙”胸部比较细,长着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可以明显地看到是

分节的。

(5)学生将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2、研究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

(1)讲述:如果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蚂蚁放在一起,你认为它们会怎样呢?(指名回答)

(2)学生分组合作。

①先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应。

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不同窝里的蚂蚁数量不等)。

③如果把正在咬杀争斗的蚂蚁用水洗掉身上的窝味,再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怎样呢?

④如果在同一窝中的一只蚂蚁身上洒上香料,会怎样呢?(3)汇报探究结果。

(提醒学生别忘了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3、研究蚂蚁的食性。(1)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蚂蚁喜欢吃什么?(2)蚂蚁究竟喜欢吃什么呢?(出示教材P6图片)

(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些孩子可能不一定知道,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中上游孩子来完成。)

(3)分组实验(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并做好记录、统计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像蚂蚁、蜜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

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昆虫的动物很多,他们有些是益虫,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蜜蜂,可以传播花粉、为人类酿出香甜的蜂蜜,同时为我们绿色的家奉献了自己生命。也有些是害虫,如蚊子、苍蝇,但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1、蚂蚁: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昆虫的通称。种类甚多,有群居性,多型性,除雌蚁、雄蚁、工蚁外,有时还有由工蚁变型的兵蚁。大多数种类挖土筑巢,也有栖息在树枝孔穴中的。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有的种类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菌或收集蚜虫及介壳虫体上的密露作为食料。在室内常取食人的食物。蚂蚁因食性不同,有些蚂蚁是害虫,能危害农作物,有些蚂蚁是益虫,能捕食农业害虫。

2、蚂蚁的嗅觉:蚂蚁的触角上有司嗅觉的细胞,能感受各种气味的刺激。蚂蚁依靠嗅觉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或异类、交流各种信息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有人做过实验,如果把蚂蚁的触角拔除,蚂蚁就不能正常取食物和及时发觉环境中的各种气味变化。

教学反思:

一、把握学生心理,顺水推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是好动的,特别是在有实验材料时。因为这个原因,上课前10分钟,我才通知学生去捉蚂蚁。看见有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观察我故作责备地问他们“要你们观察蚂蚁,你们在做什么。”于是就产生了“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既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又顺水推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自然流畅。

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课堂是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材料,例:水槽、硬纸板、泡沫、木块、各种食物、绳子、放大镜、透明叉子等,又考虑到不可能预先知道孩子们的思维会指向何方,所以在课前我同时准备其它备用材料,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个设计是比较科学的。

三、学生探究活动中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我回到了学生中间,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时机在学生中挑起认知冲突引发新的问题并做

进一步探究,例:在水中几个泡沫间搭上桥,会有什么反应?蚂蚁用什么方法来传递信息,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等。学生则在一种民主、科学的气氛中,自由开展研讨,交流。

四、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我让每个孩子告诉全班他已经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事实和最重要的概念。每个孩子提出一个看法,我就问全班是否都同意。他们慢慢地学会对一个看法负责,而不是无端赞同每一个看法或者只是将老师的认可。学生小结石我保持了坚持中立,将全班都同意的小结写在黑板上。尽管事实比较少了些,但比较清楚。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了这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当开始交流活动时,部分学生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时我应该把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免得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材料总是比思维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时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多,应该请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交流时,还应该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交流中,当孩子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应该提问:“你们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思考。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百科:蚁科(Formicidae),体长2~20毫米,触角膝状,9~10节,腹部基端有1~2个结节,最易识别。营“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每一巢群中有雄蚁、雌蚁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工蚁(有些种类工蚁中,有上腭发达的兵蚁)。大部分种类雌蚁及雄蚁具翅,而工蚁、兵蚁无翅。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教师讲述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三、观察蚂蚁、认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2、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

3、给蚂蚁归类 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 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

2.懂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观察蚂蚁的形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课件-照片:找一找蚂蚁

3.自制卡片豆子和小篮子。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找一找蚂蚁

利用图片找蚂蚁,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比比看,谁现先在草地里找到蚂蚁。

教师喊“预备,开始”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幼儿讲述发现

(1)你还在哪儿见过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2.引导幼儿说出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

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幼虫

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记忆。

3.小蚂蚁本领大

(1)你们知道小蚂蚁有哪些本领吗?

(2)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

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三、结束

游戏:蚂蚁搬豆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蚂蚁的生活习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8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3、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昆虫特征。

重点难点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放大镜

3、文件夹、白纸、笔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虫、蚕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引入: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出示小蚂蚁和蛋糕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呢?(过生日的时候)

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它想请其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呢?(幼儿猜测)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中间部分

1.幼儿欣赏故事

(1)回顾故事名字

(2)回顾故事内容

(3)昆虫分类

师: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师: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师: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蚕蛾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

师: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你们都记住了吗?

4.寻找昆虫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虫,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观察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叫放大镜,它可以把昆虫的样子放的大大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镜掉到地上了。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去观察了,在音乐结束时,小朋友就要回来找到老师了。

5.音乐响幼儿自由去探索

(三)、结束部分

1.音乐结束,幼儿回到原位做好

2.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些什么昆虫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画纸,现在请你把画下来吧!

3.把画好的昆虫和客人老师分享一下吧!

活动总结

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乐于探索、积极性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9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0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五、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1

活动目标: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蚂蚁

2、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3、记录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四、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五、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

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去寻找蚂蚁,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吗?你准备到哪里去找蚂蚁?假如蚂蚁躲在家里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引蚂蚁出洞?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并了解蚂蚁的种类和分工;

2、活动中能细致、有序的进行观察,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3、对蚂蚁感兴趣,在生活中能进一步的观察与探索。

二、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

2、在生活中有观察蚂蚁活动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手指谣导入:

教师:

小蚂蚁,很有趣,头上长着小胡须,小蚂蚁,有秩序,走路排队很整齐蚂蚁,有情义,见面点头很有礼小蚂蚁,真得意,冬天来了又积蓄

2、说一说:

教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蚂蚁?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在草地上、山坡上、沙坑里、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蚂蚁,蚂蚁喜欢群体居住,两只蚂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信息,他们的身体还会释放出一种气味,通过气味来找到朋友和行走路线。

3、看一看:

教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

教师小结:蚂蚁的身体很小,呈褐色或黑色,头上有触角,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六只脚)。

1、谈论蚂蚁的种类与分工

教师:蚂蚁的家里每只蚂蚁的工作都一样吗?他们是怎样分工的呢?

教师小结:蚂蚁分为雌蚁、雄蚁、工蚁。有翅膀的是雄蚁,搬运食物、养育宝宝的是工蚁,负责产卵的是蚁后。

2、课件中关于蚂蚁分工的部分,了解蚂蚁的种类与分工。

3、教师小结

蚂蚁的身体很小,呈褐色或黑色,头上有触角,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六只脚)。在草地上、山坡上、沙坑里、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蚂蚁,蚂蚁喜欢群体居住,两只蚂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信息,他们的身体还会释放出一种气味,通过气味来找到朋友和行走路线。蚂蚁分为雌蚁、雄蚁、工蚁。有翅膀的是雄蚁,搬运食物、养育宝宝的是工蚁,负责产卵的是蚁后。

四、活动延伸:

回到家中以后可以画一幅蚂蚁大家庭的画,并和家人分享一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4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5

活动目标:

1、知道蚂蚁是群居动物,了解蚂蚁的家庭成员以及分工合作的生活。

2、对蚂蚁的家庭分工合作现象感兴趣。

3、能分辨出蚂蚁会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视频、幻灯片

活动重难点:

知道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分工。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角,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请来了一群神秘的小客人。老师讲一个谜语,宝贝们猜一猜它们是谁。

谜语:它有一对触角,个子不大,能量不小,能搬粮食,会打地道。

幼儿回答:蚂蚁。

2、师:你们都见过蚂蚁吗?你见过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蚂蚁身体结构图,给幼儿介绍。

3、师:你们见过的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小结:我们见过蚂蚁大多数都是黑色的,其实有很多种颜色的蚂蚁,是因为那几种颜色的蚂蚁很少,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颜色的蚂蚁。

二、播放视频,引出课题,大体了解蚂蚁的生活和分工。

1、师:我们熟悉了蚂蚁是什么样子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小客人在做什么。播放视频至搬箱子之前。

2、师:宝贝们,蚂蚁一家在做什么呀?

你们猜他们把食物搬去哪里?

你们见过蚂蚁的家么?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蚂蚁的家参观一下。

继续播放视频至结束。

三、通过关于蚂蚁工作的提问,引出蚂蚁的分类。展示课件,让小朋友了解和认识蚂蚁的分类。

1、师提问:宝贝们,蚂蚁家里的蚂蚁多不多,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吗?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那你们看见蚂蚁在做哪些事情?

幼儿回答:蚂蚁做的不同事情。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课件讲解蚂蚁的分类。

兵蚁:负责警戒及保护其他成员。

工蚁:主要劳动者,搬运食物和养育小宝宝。

蚁后: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妈妈。

雄蚁: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爸爸。

四、对幼儿提问加深他们对这几种蚂蚁的认识。

篇2:科学蚂蚁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蚂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德育目标: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昆虫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蚂蚁、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等

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课前捉来的蚂蚁。

2、谈话: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窝?你用什么方法捉的?你捉了几种蚂蚁?在你捉蚂蚁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3、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学习新课:(学生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观察蚂蚁身体外形的特征。

(1)讲述:我们先来观察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2)学生分组观察并写好观察记录。(3)汇报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②蚂蚁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③蚂蚁的胸部是什么样的?胸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④蚂蚁的腹部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蚂蚁比较熟悉,所以观察蚂蚁的样子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那么后进生来回答)(4)小结:

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比较小,长有一对眼睛和一对触角,头下有口,口里有一对大“牙”胸部比较细,长着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可以明显地看到是

分节的。

(5)学生将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2、研究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

(1)讲述:如果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蚂蚁放在一起,你认为它们会怎样呢?(指名回答)

(2)学生分组合作。

①先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应。

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不同窝里的蚂蚁数量不等)。

③如果把正在咬杀争斗的蚂蚁用水洗掉身上的窝味,再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怎样呢?

④如果在同一窝中的一只蚂蚁身上洒上香料,会怎样呢?(3)汇报探究结果。

(提醒学生别忘了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3、研究蚂蚁的食性。(1)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蚂蚁喜欢吃什么?(2)蚂蚁究竟喜欢吃什么呢?(出示教材P6图片)

(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些孩子可能不一定知道,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中上游孩子来完成。)

(3)分组实验(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并做好记录、统计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像蚂蚁、蜜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

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昆虫的动物很多,他们有些是益虫,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蜜蜂,可以传播花粉、为人类酿出香甜的蜂蜜,同时为我们绿色的家奉献了自己生命。也有些是害虫,如蚊子、苍蝇,但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1、蚂蚁: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昆虫的通称。种类甚多,有群居性,多型性,除雌蚁、雄蚁、工蚁外,有时还有由工蚁变型的兵蚁。大多数种类挖土筑巢,也有栖息在树枝孔穴中的。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有的种类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菌或收集蚜虫及介壳虫体上的密露作为食料。在室内常取食人的食物。蚂蚁因食性不同,有些蚂蚁是害虫,能危害农作物,有些蚂蚁是益虫,能捕食农业害虫。

2、蚂蚁的嗅觉:蚂蚁的触角上有司嗅觉的细胞,能感受各种气味的刺激。蚂蚁依靠嗅觉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或异类、交流各种信息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有人做过实验,如果把蚂蚁的触角拔除,蚂蚁就不能正常取食物和及时发觉环境中的各种气味变化。

教学反思:

一、把握学生心理,顺水推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是好动的,特别是在有实验材料时。因为这个原因,上课前10分钟,我才通知学生去捉蚂蚁。看见有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观察我故作责备地问他们“要你们观察蚂蚁,你们在做什么。”于是就产生了“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既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又顺水推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自然流畅。

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课堂是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材料,例:水槽、硬纸板、泡沫、木块、各种食物、绳子、放大镜、透明叉子等,又考虑到不可能预先知道孩子们的思维会指向何方,所以在课前我同时准备其它备用材料,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个设计是比较科学的。

三、学生探究活动中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我回到了学生中间,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时机在学生中挑起认知冲突引发新的问题并做

进一步探究,例:在水中几个泡沫间搭上桥,会有什么反应?蚂蚁用什么方法来传递信息,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等。学生则在一种民主、科学的气氛中,自由开展研讨,交流。

四、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我让每个孩子告诉全班他已经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事实和最重要的概念。每个孩子提出一个看法,我就问全班是否都同意。他们慢慢地学会对一个看法负责,而不是无端赞同每一个看法或者只是将老师的认可。学生小结石我保持了坚持中立,将全班都同意的小结写在黑板上。尽管事实比较少了些,但比较清楚。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了这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当开始交流活动时,部分学生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时我应该把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免得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材料总是比思维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时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多,应该请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交流时,还应该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交流中,当孩子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应该提问:“你们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思考。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2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所以他们总是会问一些问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和变化。同时,面对班里的个别幼儿不大愿意和其他幼儿交流,本活动也是力争把他们拉入大集体,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意识到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它们的家。

2.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的行为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让幼儿列举其它大自然降雨前的征兆。

4.让幼儿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难点:通过小蚂蚁搬家,让幼儿列举大自然降雨前的其它征兆,毕竟幼儿的能力有限。

活动准备

透明无盖大玻璃箱、蚂蚁、沙土、大水杯、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平日里为什么我们总能看见小蚂蚁向高处搬家吗?”然后,等待幼儿回答。

(2)组织幼儿向讲桌靠拢,准备演示。

2.基本环节

(1)向玻璃箱一端放置一堆沙土,然后,将蚂蚁放在无沙土的一端。

(2)稍微等会儿。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谁能说说小蚂蚁现在的活动情况呢?”注意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小蚂蚁是满箱乱跑。

(3)向玻璃箱无沙的一端开始加水,让幼儿观察。

(4)教师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小蚂蚁的活动情况?”很明显,幼儿的回答会是小蚂蚁向沙土堆跑去。

(5)教师开始延伸。教师提问:“在大自然中,什么情况下大地低洼处会被淹没?”

(6)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7)教师提问:“如果没有沙土的那端玻璃箱犹如洼地,那么我们往玻璃鞋中加水犹如什么?”

(8)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9)再次引导。教师提问:“那么,小朋友们,请你们现在告诉我小蚂蚁为什么搬家?”

(10)小朋友回答

(11)总结,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了它们的家,它们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结束环节

(1)假设讲台为沙土堆,其他地方为平地。

(2)教师喊:“天气晴朗,小蚂蚁们怎么办?”

(3)预示幼儿满教室欢笑着跑。

(4)教师喊:“马上要下雨了,小蚂蚁们要怎么办?”

(5)预示幼儿跑向讲台。

(6)在欢笑中结束

4.延伸环节

下课前,教师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课后请大家多动动脑,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还有其它那些小动物的行为是下雨前的征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1.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幼儿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在整个活动环节中一定要掌握好干预活动的度,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这点相当重要。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当幼儿看到小蚂蚁的活动显得非常高兴,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该活动能很好的让幼儿对日常生活现象展开思考,锻炼幼儿对脑的开发。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不愿和其他幼儿交流的幼儿也参与到活动中,对他们孤僻性格的改善是有帮助的。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该活动是在掌握幼儿经验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发展线索,也能够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整个观察活动中弱国能更具有趣味性则更好。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引导幼儿从教室实验向室外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中显的稍微有些吃力,不过在后来的游戏环节就好得多了。我个人考虑在实验环节可穿插其它一些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观察一开始,幼儿显现出很浓的兴趣,但在最后引导环节,显得有些缺乏趣味性。好在,最后的游戏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今后,在引导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趣味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运用实验加多媒体,来帮助幼儿理解,我会注重更多的细节,来保持活动的连贯性和趣味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最后的游戏还应保留,毕竟幼儿喜欢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会让幼儿自己发现更多问题,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寓教于乐。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活动重点: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蚂蚁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5

设计意图: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小小的身体有巨大的能量,我们都非常佩服蚂蚁的毅力。为了引导幼儿初步探究和认识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感兴趣。

2、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视频 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变魔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认识它吗?(幼儿闭上眼睛,快速画出小蚂蚁,激发兴趣)

二、游戏活动准备.1、交流:关于蚂蚁,你知道什么?(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和之前所了解的关于“昆虫”的知识,相互交流)

2、师小结。

3、观看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幼儿探索蚂蚁的实性、触角的作用、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分工及蚂蚁的家。

(2)幼儿自由表述。

(3)师小结(可引导幼儿一同进行)

食性:能吃的都吃,尤其喜欢甜食。

触角作用:交流。

如何回家:释放“信息素”气体,从而跟着气味找到家。

分工:母蚁、义蚁、工蚁、兵蚁。

蚂蚁的家:群居。

三、游戏活动过程。

1、游戏:我是小蚂蚁。

玩法:幼儿和教师头戴蚂蚁头饰,扮蚂蚁。“蚂蚁妈妈”点兵点将,点到哪只小蚂蚁,哪只小蚂蚁上前自我介绍。

2、游戏:小小蚂蚁我最棒

将幼儿分成六人一小组,由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小蚂蚁抢答,答对的蚂蚁得到“饼干”一块,最后一起统计,得到“饼干”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主题延伸:

跟着“蚂蚁妈妈”一起去户外找找小蚂蚁,发现它们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6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五、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7

[设计意图]

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们下课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观察着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来孩子们正在观察小蚂蚁。只见蚂蚁正在忙着“运粮”,准备过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蚂蚁有更详细地认识,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诱饵捕捉了蚂蚁,放进了昆虫盒。并设计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8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3、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昆虫特征。

重点难点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放大镜

3、文件夹、白纸、笔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虫、蚕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引入: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出示小蚂蚁和蛋糕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呢?(过生日的时候)

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它想请其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呢?(幼儿猜测)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中间部分

1.幼儿欣赏故事

(1)回顾故事名字

(2)回顾故事内容

(3)昆虫分类

师: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师: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师: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蚕蛾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

师: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你们都记住了吗?

4.寻找昆虫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虫,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观察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叫放大镜,它可以把昆虫的样子放的大大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镜掉到地上了。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去观察了,在音乐结束时,小朋友就要回来找到老师了。

5.音乐响幼儿自由去探索

(三)、结束部分

1.音乐结束,幼儿回到原位做好

2.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些什么昆虫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画纸,现在请你把画下来吧!

3.把画好的昆虫和客人老师分享一下吧!

活动总结

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乐于探索、积极性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9

活动目标: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蚂蚁

2、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3、记录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四、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五、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

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

2.懂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观察蚂蚁的形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课件-照片:找一找蚂蚁

3.自制卡片豆子和小篮子。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找一找蚂蚁

利用图片找蚂蚁,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比比看,谁现先在草地里找到蚂蚁。

教师喊“预备,开始”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幼儿讲述发现

(1)你还在哪儿见过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2.引导幼儿说出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

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幼虫

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记忆。

3.小蚂蚁本领大

(1)你们知道小蚂蚁有哪些本领吗?

(2)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

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三、结束

游戏:蚂蚁搬豆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蚂蚁的生活习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习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繁衍。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去寻找蚂蚁,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吗?你准备到哪里去找蚂蚁?假如蚂蚁躲在家里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引蚂蚁出洞?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4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5

活动背景和设计意图: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处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树木发芽了,小虫子钻出来了,小蚂蚁成群结队的运粮食,小蜜蜂和小蝴蝶到处飞舞,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宠物蚂蚁到教室里喂养,大家对蚂蚁产生了很高的好奇心!他们天天去看看、照顾小蚂蚁,于是生成了小蚂蚁这次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三个圆的方法画出小蚂蚁不同的动态。

2、培养幼儿充分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及各种线条的组合能力。

活动准备:湿粉笔、书面纸、小蚂蚁图片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蚂蚁--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谜语,请你们开动脑筋,看谁最先把它猜出来?

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蚂蚁)--你们可真聪明呀!你们见过蚂蚁吗?你们知道小蚂蚁长什么样?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吗?

教师小结: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x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儿歌,可以让你更快地记住蚂蚁的外形特征儿歌:蚂蚁外形要记住,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头上长,三对足在胸部。

二、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惯--那你们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呀?

x蚂蚁是怎样找食物的啊?

x蚂蚁今天遇到了一个困难,它们的家被别人破坏了,不能再住了,所以它们只能搬家了,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帮它们挖一个新的家,你们愿意吗?

三、幼儿绘画蚂蚁的“畅想之家”今天就请你们帮助蚂蚁打洞,建造一个新的家吧!让所有的蚂蚁都能搬进你们帮它们建的新家。

(1)用线条打地洞,帮蚂蚁建造新的家.(2)建好新的家后请蚂蚁住进新家。

(3)在新家里添加一点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有商量并有分工重点指导:提醒幼儿线条要接住,中间不可以断掉。

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尽可能画出不同的形态。

四、交流分享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给蚂蚁建的新家。

设计意图: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其中小蚂蚁是幼儿生活当中非常熟悉的,所以小朋友对今天的活动也特感兴趣。根据中班我们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及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对蚂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初步认识。

活动名称:蚂蚁王国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蚂蚁的外部特征。

2、尝试表现蚂蚁王国有趣的生活情景。

活动准备:《美术》、油画棒、橡皮泥、牙签。

活动过程:

一、教师唱着蚂蚁的歌曲导入活动

1、教师问:小朋友老师刚才唱的歌曲里是谁呀?你们见过吗?它们长的什么样?

2、请幼儿观看课件中的蚂蚁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

二、布置蚂蚁王国。

1、引导幼儿回忆日常观察了解到的蚂蚁:蚂蚁的身体是分节的,有六条很细的腿,蚂蚁是用触角探路的,它的力气很大,能搬动比自己还重的东西。

2、出示蚂蚁地洞图,引导幼儿设想怎样布置蚂蚁王国。如什么地方是粮库,什么地方是婴儿房,什么地方是游戏房,蚂蚁们分别在干什么,等等。

3、启发每组幼儿讨论怎样布置蚂蚁王国。

4、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画、捏、剪等方式标新蚂蚁,教师注意观察。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协助。

三、蚂蚁王国的故事。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蚂蚁在干什么。

2、请每组幼儿一起根据背景图上的内容共同创编故事“蚂蚁王国”。

3、将“蚂蚁王国”图展示在墙面上,请幼儿互相观看、交流。

篇3:科学蚂蚁教案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 孕期营养不均衡 (无论是营养不足或过剩) 不仅会影响孕期母儿的健康, 还会对子代成年慢性疾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 在英国David Barker教授提出的“成人慢性疾病胎儿起源”的假说基础上, 2000年国际上正式提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 D) 。该学说认为, 除了成人期的生活方式和基因遗传之外, 生命早期的环境包括营养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它会影响成年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骨质疏松、精神行为异常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 的发生发展。

在2010年5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2008年至2012年预防和控制NCD发生的全球战略行动计划[1]。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问题已减少, 而孕期营养过剩却成为孕期的突出问题。妊娠期营养过剩所致的孕母肥胖、胎儿营养过度、高出生体重儿现象逐年增多。研究显示, 胎儿出生体重与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之间呈“U”型关系, 即胎儿宫内能量供给过度, 胎儿高血糖暴露等导致胎儿高出生体重, 尤其机体所含脂肪组织过多均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

研究表明, 孕期增重过多同样可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巨大儿、产后出血及产后生育性肥胖发生的危险[3,4,5,6]。最近有文献报道, 孕期增重过多, 特别是孕早期增重过多增加了GDM发生的危险[7,8]。

近年来有证据显示, 对超重、肥胖孕妇进行膳食干预和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可降低过多的孕期增重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 及剖宫产率, 对正常体重孕妇进行膳食干预仍可降低GWG[9,10,11]。这些研究表明, 对全部孕妇给予良好的孕期营养教育, 进行体重增重监测及控制, 不失为明智而又经济的策略[12], 不仅有助于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而且对子代成年NCD的预防也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尽管目前孕期营养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 但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 孕期营养的教学长期不被重视, 教科书内容单一、陈旧、缺乏前沿性。另一突出的问题是, 目前大多数孕期营养课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 对营养知识的讲授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 不能把食物及营养素的推荐进行具体量化, 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及接受。因此, 笔者结合多年在孕期营养临床教学中的经验, 谈谈如何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对孕期营养教案进行设计, 以期为产科各级医师更好地开展孕期营养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2 孕期营养教案的设计思路

2.1 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在关注学生达到知识目标的同时, 还要兼顾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的获得。

2.1.1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孕期营养的重要性;掌握孕期营养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孕期不同的营养需求特点及膳食推荐;掌握孕期常见疾病的膳食防治措施;掌握孕期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的内容。

2.1.2 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对孕妇进行孕期营养指导的技能。2.1.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和示范, 特别是对孕期营养新进展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孕期营养重要性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孕期合理营养指导, 培养其对孕期代谢性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防治的信心及增强学生通过胎儿宫内营养预防子代慢性成年病的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既要体现学科最新进展, 又要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笔者通过几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2.2.1 孕期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首先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本节课内容:为什么孕期营养近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对将要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 并在此部分介绍: (1) 营养不均衡对围产期母儿健康的影响; (2) DOHa D理论中, 生命早期营养对子代成年慢性疾病发生的影响。

2.2.2 营养学基本知识介绍

学生缺乏系统的营养学理论培训, 缺乏丰富的营养学知识, 因此有必要对营养学基本知识进行简单复习,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且还能为后面内容的讲授工作做好铺垫。

2.2.3 孕期营养状况的评价

要让学生了解孕期营养状况的常用评价指标, 并能对孕妇营养状况做出评价, 评价指标如下: (1) 膳食评估; (2) 体重:孕前理想体重公式为:身高-105 (kg) ; (3) 体重指数:BMI=体重 (kg) /身高 (m2) , 了解中国人BMI标准, 体重过低:BMI<18.5;体重正常:BMI=18.5~23.9;超重:BMI=24.0~27.9;肥胖:BMI≥28.0; (4) 孕期体重增长值; (5) 生化测定:血常规、血糖、肝功、肾功、血脂等。

2.2.4 孕期不同时期膳食需要特点及膳食推荐

内容包括:能量的需要;孕期体重增长建议;让学生熟练掌握正常孕妇孕期增重的推荐, 并在临床工作中能指导孕妇进行体重的监测;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推荐;重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推荐。此部分内容多且较为枯燥、晦涩, 不宜理解, 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建议使用食物模型来讲授, 帮助学生对各种营养素的推荐量获得直观的认识, 并尽可能地对推荐的食物给予量化, 如介绍孕中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在孕前基础上每天增加15 g, 举例说明15 g蛋白质相当于多少食物, 如喝500 g牛奶, 或两个鸡蛋, 或75 g的瘦肉就可以提供15 g蛋白质。这样的举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2.5 孕期常见合并症的营养干预对策

贫血及钙缺乏是孕期常见合并症, 因此, 有必要对贫血及钙缺乏的膳食防治及补铁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介绍, 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2.6 孕期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

这部分内容虽容易理解, 但不容易记忆。建议结合膳食模型进行讲授, 将推荐的数字用具体食物量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2.3 教学设计中其他几点建议

2.3.1 学生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包括知识特点、思维特点及心理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1) 知识特点:授课对象虽是各级产科医生, 但其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知识, 营养学基础知识相对缺乏。因此, 教师首先要对营养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授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孕期营养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其对孕妇进行孕期营养指导的能力。

(2) 思维特点:学生多为产科医生, 对孕妇孕期生理特点了解较为深入,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孕期营养相关知识, 所以在孕期营养指导上常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日常指导中对营养素的推荐往往停留在数字上, 这种情况导致孕期营养指导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较差。因此, 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强调充分了解孕期营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 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

(3) 心理特点:大多本科以上学历, 特别是一些高年资医师有着深厚的产科临床实践经验, 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应启发其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

2.3.2 教学模式和手段

可采用问题式互动教学模式启发学生, 通过讲授、示范、互动等环节的综合运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又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强调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如图片及视频、多种食物模型、食品交换份和板书结合等, 从而使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使学生容易理解及接受。

总之, 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教案设计及备课是获得良好授课效果的前提, 在授课前对教学单元进行认真分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这样既能体现学科最新进展, 又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有主有次, 重点突出。在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更多地使用视频及图片,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及可视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观印象。强调多种教具的使用, 孕期营养内容相对枯燥, 应尽可能地使用膳食模型, 常见的量壶、量杯等, 使枯燥乏味的数字达到具体量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参考文献

[1]杨慧霞, 马京梅.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对围产医学实践的启迪[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0, 13 (6) :441-443.

[2]杨慧霞.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引发的思考[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8, 11 (3) :157-158.

[3]沈艳辉, 李竹, 季成叶, 等.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0 (3) :77-79.

[4]李静然, 冯宁.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14 (22) :1901-1902.

[5]Melzer K, Schutz Y.Pre-pregnancy and pregnancy predictors of obesity[J].Int J Obes (Lond) , 2010, 34 (2) :44-52.

[6]Walker LO, Sterling BS, Timmerman GM.Retention of pregnancy-re-lated weight in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implications for women'shealth services[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 2005 (34) :418-427.

[7]Hedderson MM, Gunderson EP, Ferrara A.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Obstet Gynecol, 2010, 115 (3) :597-604.

[8]Morisset AS, Tchernof A, DubéMC, et al.Weight gain mea sures in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Women’s Health (Larchmt) , 2011, 20 (3) :375.

[9]Quinlivan JA, Julania S, Lam L.Antenatal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obesepregnant women to restrict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to institute of medicinerecommendations[J].a meta-analysis.Obstet Gynecol, 2011, 118 (6) :1395.

[10]Tanentsapf I, Heitmann BL, Adegboye AR.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trials on dietary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excessive weight gain duringpregnancy among normal 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J].BMCPregnancy Childbirth, 2011 (26) :11.

[11]Thornton YS, Smarkola C, Kopacz SM, et al.Perinatal outcomes in nu-tritionally monitored obese pregnant wome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Natl Med Assoc, 2009, 101 (6) :569.

篇4:超级智慧:蚂蚁与复杂性科学

另一种“智慧”

蚂蚁从遥远的白垩纪开始,一路走来,进化为最成功的陆地生物类群之一,相当程度上靠的是“智慧”——集体的“智慧”。

对于蚂蚁,大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经写道:

一个群体,就是一个超生物,由一群工蚁紧密地群聚如织地绕在蚁后旁边,行动之时,犹如合作无间的一只动物。一只蜂或其他落单的昆虫,若遇到一只在巢附近的工蚁,面对着的可就不只是另一只昆虫,它面临的除了那只工蚁外,还有那只工蚁的所有姊妹们。工蚁天性便是联合行动,保卫蚁后,控制领土,进一步地扩张其群体。工蚁犹如小小的“神风特攻队员”,为了保卫蚁巢或掌握食物来源的控制权,随时准备(甚至是渴望)赴死。它们的死亡对群体而言,如同一只动物身上掉下一根毛。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蚁的群集体。一群工蚁在其巢边搜寻,不只是昆虫在找食物,它们是一个超生物布下的生命之网,随时准备麻痹某个丰美的食物,或自某个强敌前面撤退回缩……这些蚂蚁根据环境的变化,整个群体做出不同的变化,进退自如,甚至会出现诸如改变地貌、种植真菌(切叶蚁)、佯攻、对峙等在我们看来极富“智慧”的集体行为。

然而曾经令众多学者困惑的是,在整个行动中却不存在任何一个“元帅”或发号施令者,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蚁后原来也仅仅是一部生殖机器而已,根本无力指挥它的士兵,但这个群体却意外地协调生存着!那蚂蚁们又是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呢?比如知道什么时候要主动出击,何时要退守巢穴?要知道,它们连视力都很有限,更不能像我们观察它们那样俯瞰整个战场。但研究结果却极为简单:每一只工蚁在跑动的时候会默默比较遇到同伴和敌人的频率;如果同伴的频率比较高,就进攻;如果敌人的频率比较高,那就撤退。有了这条原则,任何一只蚂蚁都不会在战场上冲得过前,而当一些处于“敏感位置”的蚂蚁开始撤退或进攻时,更多的蚂蚁则会“发现”这一变化,从而采取跟随行动,并且将这变化迅速放大、扩散出去。

就是这样一条简单的原则通过个体叠加起来,就使整个群体表现得能够“评估”战场的形势。这种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行为,就是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爬”在计算机里的蚂蚁

不止战斗策略,蚂蚁的觅食行为也极其吸引科学家。他们发现,蚂蚁在移动时总会留下一些“气味”,如同路标,当蚂蚁找到食物时,其他蚂蚁就可以寻着这条“路”找到食物;而且随着众多蚂蚁的加入,原来弯弯曲曲的路线竟逐渐修正成了一条快捷的直线,而且这条直线还不断被往来搬运食物的蚂蚁用气味强化!

蚁群这种能将繁琐路线通过修正“改直”的现象引起了蚁学家Marco Dorigo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物流、交通,甚至信息网络都和蚁群极为相似,如果能用类似方法来在这些纷杂的网络系统中探索最优配置、最短路径该多好啊1

1992年,Dorigo终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大胆的仿生寻路算法,并将其命名为“蚁群算法”。在这个算法里,目标被定义成了“食物”,而计算机则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一批又一批的“探路程序”来模拟蚂蚁“探子”。

这些“探子”们有一定的“视野”,它们会直线前进,但是偶尔会犯点“小错误”,稍微偏离一点前进的路线;当遇到障碍物时,还需要绕道,就这样游游荡荡,直到遇到“食物”。其实这就是一种毫无规律的探索而已,毫无价值。真正的亮点在于两个原则:它们会留下“气味”标记,而且越往前走,所留下的“气味”就越少,而这些气味成为了下一批“探子”的参考,并且“气味”越强,吸引力也越大。不过,这些“气味”如果不被后来的“探子”增强,就会慢慢“挥发”消失。不过“探子”们并不完全按“气味”前进,有时会跑偏,然后再重新回到“气味”路线上。这样,它就有机会把局部曲线修正成直线,时间越长,被修正成直线的地方也就越多,最终会获得一条最优路线!(如左图所示,其中一条路线正在被修正。)

如果存在多个目标,这套系统甚至能够从不同路线的重叠程度上估算出每个交通点可能出现的交通量,为了防止拥堵,应该如何扩充“道路”或者另寻替代路线等等。这在当代复杂的交通和通信中很有用,却又是常规计算方法极难应付的。现在,基于蚁群算法的网络路由器、交通指挥系统和物流系统已经应用。

瞧,通过众多“蚂蚁探子”们的努力,能够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但背后所依据的原理仅仅是一些会挥发的“气味”和一些偶然的“小错误”而已。

简单的原理,复杂的世界

由蚁群算法想开去,其实我们周围充满了这样的现象,原子之间通过几种简单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这些简单的相互作用真的能够形成复杂的结构吗?真的能用极简单的原理去分析、研究复杂的事物吗?

2005年,数学家Cliff Reiter决定用自组织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水分子之间的几种相互作用力,制作雪花!结果,程序运行过程中,他真的获得了和现实几乎一样的六角形“雪花”!而整个程序运行中,他只输入了两个参数。

无独有偶,我们大脑神经细胞间只有简单的电荷接触,但众多细胞组织在一起,却能使我们产生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现在,我们通过模拟程序,已经能够制造出真正能学习、思考的“电脑”,据说其智力水平相当于1岁小孩,虽然未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毋庸置疑,它比我们面前那些用各色操作系统驱动的“电脑”们要聪明得多。迟早有一天,它们将会具有我们无法企及的超级智慧,而那时,兴许我们早已抛弃了肉身,跳出衰老和死亡,把自我和意识转移到了这些超级智慧体中了。

篇5:中班科学小蚂蚁教案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利用昆虫有六条腿这一主要特征来初步判断一些小虫子是不是昆虫。

2、产生了解昆虫的兴趣。

重点:

知道利用昆虫有六条腿这一主要特征来初步判断一些小虫子是不是昆虫。

难点:

蝴蝶等变态类昆虫幼虫时期与成虫时期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包括《小蚂蚁过生日》故事,毛毛虫变蝴蝶视频,练习题,昆虫图片欣赏,生日歌MP3等。)

2、自制生日蛋糕模型一个,小蚂蚁头饰一个,蝴蝶、蜻蜓、蜜蜂、瓢虫、蜈蚣、蜘蛛等图片。

3、幼儿操作图卡45张。(包括昆虫图卡与非昆虫图卡)

4、小蛋糕、糖果等食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这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小朋友们赶紧礼貌地向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今天!还有一个神秘的客人马上就要来!它会是谁呢?(教师扮小蚂蚁出场,说:“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蚂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请昆虫朋友来参加我的生日会,小朋友们,你们要是遇到了昆虫朋友,就请带它们来参加我的生日会,好不好?现在我们得赶紧回去准备准备了,呆会见小朋友们!

二、故事讲解。

1、师:原来小蚂蚁今天过生日,要请昆虫朋友来参加生日会,那小朋友猜猜谁会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呢?(幼儿根据经验回答已知的昆虫名称)

2、师:那到底谁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呢?我们快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故事:今天是小蚂蚁的生日,它要请昆虫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不一会儿,大树下就开始热闹起来了,蜜蜂来了,蜻蜓来了,蝴蝶来了,瓢虫也来了。小蚂蚁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这时,蜈蚣和蜘蛛也来了。小蚂蚁礼貌地对它们说:“对不起,你们不是昆虫,请下次来玩吧!”蜈蚣说:“我们也是昆虫,为什么不能进来?”蚂蚁说:“我们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你们不是昆虫!”蜈蚣和蜘蛛只好回去了。)

3、(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在小黑板展示刚才出现的小动物:蜜蜂,蜻蜓,蝴蝶,瓢虫,蜈蚣,蜘蛛)

师:刚才赶来参加小蚂蚁生日会的这些小动物们,小蚂蚁都把它们留下来了吗?(没有)

师:小蚂蚁把谁留下来?(蜜蜂,蜻蜓,蝴蝶,瓢虫)

师:小蚂蚁为什么把它们留下来啊?它们和小蚂蚁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自由回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昆虫都有六条腿)

师:那谁没有被留下?(蜈蚣和蜘蛛)为什么不把它们留下?(腿太多了,不是昆虫,昆虫只有六条腿)

4、(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师:你们瞧,谁也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毛毛虫)你们猜猜小蚂蚁会把它留下来吗?

5、师:那小蚂蚁到底有没有把毛毛虫留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故事:一条毛毛虫一扭一扭地过来了。小蚂蚁说:“对不起,你的腿太多,也不是昆虫呀!”一旁的蚂蚁妈妈赶紧说:“孩子,你错了!毛毛虫长大就会变成一只蝴蝶,那时它就有头、胸、腹,还有六条腿和一对翅膀,它也是昆虫呀!”小蚂蚁听了妈妈的话,把毛毛虫也留下了。)

6、师:毛毛虫最后被留下来了吗?(留下了!)毛毛虫有那么多条腿,为什么小蚂蚁还要把它留下来呢?(幼儿回答:毛毛虫长大就会变成一只蝴蝶)。毛毛虫长大真的会变成蝴蝶?这是真的吗?那丑丑的毛毛虫怎么长大了就会变成一只美丽蝴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你们就会明白的(课件播放视频:毛毛虫变蝴蝶)。

7、师:毛毛虫可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是怎样把自己变成蝴蝶的呢,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师:毛毛虫先是呆在卵里,然后咬破卵壳出来了,它开始大口地吃着叶子,让自己越长越大,毛毛虫开始吐丝结茧,经过一段时间,毛毛虫从茧里出来了,这时,它已经长出了翅膀,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了)

8、毛毛虫长大就会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昆虫也是小小魔术师,长大了会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样子呢?(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幼儿看课件展示蚕、蝉、瓢虫等变化图)。其实,大自然中有许多昆虫都是小小魔术师,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网上,书本中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长大了就会变得和小时候不一样的呢,明天来告诉老师,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三、昆虫的身体结构。

1、昆虫的奥秘可真多啊,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昆虫的身体有哪些奥秘呢?(课件出示小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2、认识昆虫的头、胸、腹、脚等身体部分。

3、其实所有的昆虫都有由头、胸、腹和六条腿组成。我们小朋友遇到了不认识的小虫子,想知道它是不是昆虫,我们只要记住一个主要的特点——那就是昆虫都有六条腿,长着六条腿的小虫子一般就是昆虫了。

4、小蚂蚁的家越来越热闹了,小蚂蚁正忙着招待客人,可它还想请更多的昆虫朋友来参加,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如果是昆虫朋友,就请发给它生日邀请函,请它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点击课件出示一些小虫子的图,让幼儿判断。)

四、昆虫图片欣赏。

师: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可真棒啊,你们可真是个小小昆虫学家。其实昆虫的王国可大了,可精彩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昆虫王国里瞧一瞧,要是遇上你认识的昆虫朋友,请说出它的名字。

(课件展示一组昆虫图片)师幼一起欣赏,对认识的昆虫,幼儿说出名字,教师对每种昆虫做简单的描述。

五、操作、互动———快乐地生日会。

1、师:小蚂蚁的生日会就要开始了,我们赶紧去带上昆虫朋友去参加吧!(教师给每组发放15张小虫子图卡,让幼儿在里面找出昆虫图卡,挂到脖子上,准备参加生日会)。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幼儿有困难可向其它小朋友、老师请教,告诉幼儿,我们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学会向别人请教。多问,多请教才能学得更多。

3、扮演小蚂蚁的教师出场:小朋友,我的生日会就要开始了,你们都把昆虫朋友请来了吗?(请来了!)我来看看你们请来的是不是都是昆虫朋友。(教师检查一遍)

4、(点击课件展示小蚂蚁过生日的情景图)师:小蚂蚁的生日会正式开始了!我们快为小蚂蚁献上生日的祝福吧!(课件播放音频——《生日快乐》歌。幼儿跟唱生日歌,并做相应舞蹈动作。)

5、歌曲结束后,扮演小蚂蚁教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快乐吧!!(将蛋糕、糖果等食物分发给幼儿)

篇6:中班科学活动小蚂蚁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用书中有音乐活动《蚂蚁搬豆》,孩子们对小蚂蚁非常感兴趣。有一天,在户外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大声的喊:“快来看呀,好多小蚂蚁呀!”孩子们蜂拥而上,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我就想:利用孩子们“好奇”心理,让孩子们对蚂蚁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对小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一定了解。

2、让孩子知道团结起来力气大的道理。

3、在生活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难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蚂蚁。

活动准备

活动前引导幼儿对蚂蚁进行观察;蚂蚁图片;PPT课件; 歌曲《蚂蚁搬豆》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在音乐《蚂蚁搬豆》的乐曲声中,组织幼儿进活动室。

二、基本活动。

1、出示蚂蚁图片,幼儿观察蚂蚁外形特征。

2、回忆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3、看PPT课件,对蚂蚁进一步了解。

(重点:团结起来力量大。)

讨论:“蚂蚁精神!”

三、结束活动:

游戏:“我是一只小蚂蚁。”

四、延伸活动:

绘画《蚂蚁精神》。(画出自己看到的“蚂蚁精神”)

教学反思

上一篇:拼车注意事项、协议下一篇:诵读先贤经典弘扬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