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名词解释

2024-04-12

民诉名词解释(通用6篇)

篇1:民诉名词解释

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程序进行中,第三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权利主张,只是执行程序暂时中止的法律制度。执行异议成立,原执行程序中止,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提出执行异议的只能是执行主体之外的利害关系人。2,提出执行异议的时间只能是在执行程序开始后结束前。3,案外第三人的执行异议必须确有理由。4案外第三人提出执行异议一般以书面的方式提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口头方式提出。执行回转:指已经全部或者部分执行完毕后,因原执行依据被撤销,由执行员更具新的法律文书采取措施将被执行的财产返还给被执行人,恢复到未执行前的状态。条件:1执行回转以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为前提2,法院执行回转也要有执行依据3原法律文书已经为人民法院部分或者全部执行完毕。

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发现确有错误,依申请、提起或者决定再审以及如何再审所适用的程序。他是民事诉讼程序制度中的一项补救措制度。该程序启动的主体有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检察院和当事人的申请。

指令再审: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基于审判监督权,做出裁定,命令下级人民法院再次审理的诉讼行为。特点:指令再审的机关是最高法或者上级人民法院,被监督的对象是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同时.指令再审时,原判决有第一人民法院做出的,应当指令第一审法院再审;原判决由第二审法院做出的,应当指令第二审法院再审。

抗诉: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对已经生效的决定、调解协议书和依公示催告程序做出的除权判决不能抗诉),发现确有错误时,依法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他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监督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权利,也是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重要形式。条件:1提起抗诉的判决或者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2由有权提起抗诉的人民法院提起。3必须具备法定原因。4,应当提交抗诉书。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协议书认为去游错误,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再次审判的请求。条件:必须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书提出。2,必须有法定的事由。3,申请再审的主体只能是原案的当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4,申请再审必须在两年的法定期限内提出。

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记载当事人之间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部、正文和尾部,调解书必须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1结束诉讼程序,2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再行起诉。3不得提起上诉。4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调解协议: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他们指甲呢争议即实体权利义务所达成哦,并经过法院批准的协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协议和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笔录。

民事非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非送案件所适用的程序的程序。包括:特别程序、监督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特征:1具有分立性和适用对象的特定性。2,具有不对抗性3,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4,适用民事非讼程序审理民事非讼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金钱或有价证券的请求,向债务人发出附有条件的支付令,督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程序。他除了具有民事非讼程序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只允许债权人参加诉讼2,审判组织实行独任制。3只适用于特定的债务案件。4依督促程序发出的支付令的效力是附条件的。

公示催告程序:指人民法院将申请人的申请事项,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限内申报权利,如逾期无人申报权利,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其还具有以下特点:只适用于特定案件2,所适用的案件以没有明确的对应利害关系人为前提。3审判组织具有变通性。审理案件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宣告票据无效时,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4适用该程序审判案件的方式特殊,包括催稿阶段和除权判决阶段。

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所作的尚未生效的裁判,在法定期限内申明不服,要求上级人民法院撤销或者变更该裁判的诉讼行为。上诉作为当事人的重要的诉讼权利之一,是上级人民法院开始第二审程序的唯一依据,是对于一审错误裁判的一种救济手段,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所做的裁判,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均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条件:1提起上诉的客体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者裁定。2主体必须是依法享有上诉权的人。3必须在法定的15日上诉期限内提起上诉。4必须递交书面上诉状。

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和他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他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是后者的简化,适用的案件是简单的民事案件,有利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便利了人民法院办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

民事冲突:又称民事纠纷,是指民事主体对现存或者将来的民事权益状态或者归属的态度和认识不一致所形成的矛盾,就本质讲是利益的冲撞,上升为法律层面就是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特点:纠纷主体的平等性。2纠纷内容的特定性。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4,纠纷的可处分性。

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上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以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它既是人民法院处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又是当事人起诉、应诉、进行诉讼和申请执行的行为准则,又是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指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一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特点:1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2体现了法院审判气压表个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对立和平衡。

民事诉讼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他会死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取得一项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民事审判权的落实2,明确各级法院的权限,减少管辖权冲突。3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4,能够在司法领域体现国家主权。法律上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查并做出判决。独任制只适用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具体讲,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

专属管辖:指法律明确规定特定类型的民事案件由只能有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法院均无权管辖。它是排他性的管辖,既排除了任何外国法院对诉讼的管辖权,又排出了诉讼当事人以协议方式选择国内其他法院管辖。排他性指:1当事人不得以协议的方式改变专属管辖2非专属法院不得因当事人未提出异议而以承认管辖的理由二取得管辖权。3上级法院不得因法院之间发生管辖权争议而进行指定管辖。主要包括: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因港口作业提起的诉讼、和银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

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指当事人双方在民事纠纷发生之前或者之后,以书面方式约定管辖法院。条件:只适用于合同纠纷案件;只能对第一审的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进行约定,并只能约定地域管辖;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范围内约定管辖法院;协议约定的法院必须实明确的、单个的;必须采用书面方式。

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案件并无管辖权,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它是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发现错误时提供的一种纠错方法,他只是案件的移送,而不是管辖权的移送。通常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用来纠正地域管辖的错误,但有时也发生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条件: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具有管辖权。

管辖权转移:依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者同意,将案件的管辖权从原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转移至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其因而取得管辖权。

管辖权异议:指当事人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该院对案件无管辖权的主张。条件:提出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客体是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需在提交答辩状时进行。

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指能够成为一般民事诉讼当事人所必须的诉讼法上的能力或者资格。自然人当事人能力始于出生,至于死亡。非法人团体拥有当事人能力,一般须具备积极要件和消极要件。当事人适格:又称正当当事人,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对于作为诉讼标的的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有实施诉讼的也即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者应诉的资格。一个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是否适格,应当从该具体的诉讼案件的原告所主张的诉讼标的在他所起诉的当事人之间予以解决是否适当而且有无意义来决定。

必要共同诉讼: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统一的,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在裁判中对诉讼标的的合一确定的共同诉讼。必要共同诉讼要求共同诉讼人必须一同起诉或者一同应诉,否则应该予以追加,同时合并审理且做出同一判决。特点: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的同一性;共同诉讼人必须共同参加诉讼,诉讼行为一致;法院必须合并审理,何以判决。

普通共同诉讼:又称一般共同诉讼,试着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种类的,经当事人同一,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构成要件:1,有两个以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2同属一个法院管辖,适用同一诉讼程序3,符合合并审理的目的。4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不论全部或者部分,以独立的实体权利人的资格,排除诉讼请求而参加诉讼的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其参加诉讼后,诉讼请求时针对本诉的原告和被告的,本诉的原告和被告是参加诉讼的共同被告。其参加诉讼应具备的条件:1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请求权。2所参加的诉讼正在进行3,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对于已经进行的诉讼,就其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利,但是案件处理的结果与其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他没有变更诉讼请求、承认或者放弃诉讼、请求和解、申请执行的权利,但他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予执行: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遇有生活或生产上的急需,依法裁定对方当事人预先履行将来生效判决中所确定之义务的强制性措施。条件: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会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和生产经营;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包括三类: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案件2,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需要立即返还以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货款的;追索回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用。

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者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是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而依申请或者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其中财产保全制度中“财产”包括金钱、非金钱财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案:

1,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2行政机关依照职权处理: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4仲裁委员会仲裁5民事诉讼 执行异议:在执行程序进行中,案外第三人对执行标的物主张全部或部分权利。(1分)

执行异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提出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执行案件之外的有利害关系的人,执行当事人特别是被执行人不能提出异议;(1分)

2、提出异议的时间只能是在执行程序开始以后尚未终结之前;(1分)

3、第三人提出异议方式法律作出硬性规定——书面、证据;(1分)

4、异议的内容为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分拥有所有权或其他足以排除执行的权利。(1分)(异议的处理结果)

二、问答题

出题范围:第一章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十一章 “执行难”

1、纠纷解决机制:“小矛盾、大调解”

答: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是享有“东方经验”之美誉的法院调解制度,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本质上是一种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是私法纠纷领域的廷伸,是一种当事人主义。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存在如下缺陷:一是随意启动调解程序。二是调解无具体期限,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三是对违法调解缺乏制约。四:审判权和调解权交织。五使用调解解决纠纷的的适用范围过于广泛。六,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规定和处

分原则相悖、调解目的不符。

调解制度的重要性:1解决社会民事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2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1立法构想:首先,制定调解程序法,明确调解的受案范围、调解的启动、期限。其次,制定调解实体法,明确法官职能。最后,取消反悔权。2在立法程序上对调节程序予以规范化和严谨化。3界定民事调解制度调解适用范围。4把握好法官在民事调解制度中的地位和角色。5对当事人的反悔权加以限制。

2、执行难:“如何破解执行难”

执行难原因分析:被执行人问题、法院自身问题、执行立法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协助执行机关问题。执行原因:

一、法院内部原因:1执行装备差,人员少,执行经费不足。2执法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部分失职和滥用职权等情形。3审判和执行机械分离,造成审判和执行工作人为脱节,审判人员“重审轻执”思想造成执行难。4执行缺乏统一的指挥,力量分散。5片面强调调解结案造成执行难。6因法律文书制作质量不高造成执行难。7因违法裁判和违法执行造成执行难。

法院外部原因:1被执行人却无财产可供执行2被执行人法律意识不高,法律观念薄弱,妨害执行。3申请执行人举证不利。4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影响。5具有特殊职权的人假公济私,干预执行。5民事执行立法不完善。6协助机关不积极配合。

解决措施:1各级法院的执行工作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形成一个以党委、人大、政协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综合执行格局。2加强立法工作。3加强审判法官和执行法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4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设立相关制度,清除执行障碍。5加强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6健全和完善执行救助金制度,对却无被执行能力的被执行人进行适当的经济救助。7尽快建立执行信用制度,是被执行人珍爱信用记录,主动履行义务。8各部门要协调配合,特别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该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及时采取强制措施,消除被执行人的侥幸心理,自觉履行法院判决。9媒体进行正面引导,公众加强监督,当事人树立风险意识。

执行开始:条件1.成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3具有给付内容的生效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4义务人在法定期间内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并继续有规定履行之嫌。5,申请人提出申请未超过执行时效。6执行案件属于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执行开始的方式:申请人申请执行;移交执行;委托执行。

执行过程:1,执行员在执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执行过程中手续要绝对合法。3正确实施执行措施。

执行措施:

一、对动产的执行措施:1,查询冻结划拨执行人的存款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3查封、扣押、变卖、拍卖被执行人财产

二、对不动产的执行措施(主要指土地、房屋、森林、草原等)

三、制定交付财物、票证和完成行为的措施:1交付财物包括交付种类物和特定物2。完成法律文书规定的行为3搜查

四、特殊的执行制度:1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2支付迟延履行金3继续执行制度4。执行第三人的财产制度。五,执行辅助制度:1,财产报告制度2执行联动机制,动用社会相关渠道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3罚款,个人1000元以下,单位3万元以下。

篇2:民诉名词解释

2.民事执行:又称民事强制执行,是指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用国家强制力,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一种活动。

3.执行回转:是指全部或部分执行完毕后,因为原来的只是根据被撤销,法院根据新的法律文书通过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已经执行的财产返还给原被执行人,从而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状态的制度。

4.法庭调查:是指在会议庭的组织和支持下,通过当事人的陈述、方当事人使用证据,二隐匿、销毁证据。

5、不得为达到对对方当事人突然袭击的目的,故意在答辩期内不提出答辩,等到开庭后才提出答辩。

6、不得出于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的目的,故意做相互矛盾的陈述。

对其他诉讼参加人的规制:证人不得做伪证,鉴定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的鉴定结果,翻译人员不得为误导法院二做错误翻译,诉讼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

对法院的规制:

1、不得滥用司法裁量权。

2、在证据和判断证据时,不得任意取舍。

3、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时,不得对当事人事实裁判突袭。

诚实信用原则是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是讲求信用、严守诺证人作证以及各种信中证据的出示、质证等在法庭上对案件所注及的事实予以查证,并为下一步的法庭辩论奠定基础

6.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被告以本诉的原稿为被告提出的,旨在抵销、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或者使原告的诉讼请求失去意义的反请求。

7.协议管辖:是指尽管法律已经对管辖作出了规定,但同时法律又允许当事人以书面协议方式选择其他管辖法院,并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先。

8.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是当天是人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事项。诉讼标的是诉的最本质要素,也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9.简易程序:是指专为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所设立的审理简单民诉案件所适用的第一审审判程序。

10.民事判决:是指法院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民事审判权,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在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进行审理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审判。

11.留置送达:是指在受送达人或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拒绝接收送达的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的一种方式。

12.督促程序:是指法院审理债权人申请法院签发支付令,以督促债务人履行以支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务所使用的程序。

13.合议制度:是指三名以上的法官或者法官与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14、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导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诉讼行为的准则,它要求法院公正而迅速的实施审判行为,要求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诚实善意的实施诉讼行为。诚实信用原则对所有参见诉讼的主体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它既适用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又适用于法院法官和其他辅助人员。

对于当事人的规制:

1、禁止运用不正当手段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诉讼状态。

2、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3、不得就案件事实故意向法院做虚假陈述、不得贿买、指使他人作伪证。

4、不得妨害对

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在于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一个引人瞩目之处,是将诚实信用原则明文化、法定化。新民诉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鉴于在民事诉讼实践中,普遍地存在着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恶意诉讼、虚假诉讼、诉讼中的虚假陈述、拖延诉讼、伪造证据等时有发生,因此,在应对社会诉求方面,将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并非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意义。因为,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丧失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将诚实信用原则法定化,有助于引导、规范人们的诉讼行为,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人们相信只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诉讼公正、高效、低成本的价值追求都能够充分得以实现。论述第一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相互关系。

联系:一审是二审的前提和基础,二审是一审的发展。在第二审时,对第二审程序中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要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相关规定。区别:

1.性质:对当事人争议初次审判的程序;上一级法院对下一级法院进行审判监督的纠错程序。2.程序发生的根据:起诉;上诉。

3.审判案件的法院级别:各级,大多数为基层法院;最低为中级法院。

4、审理的方式:合议庭或独任庭,开庭审理;合议庭,不

开庭审理是例外。

5.审结期限:普通程序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简易程序3个月,不可延长。对判决3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对裁定30日,不可延长。

篇3:民诉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第56条开辟了第三人撤销之诉 (以下简称撤销之诉) 的路径, [1]2008年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案外人对原生效裁判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 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 可以提起再审。”当第三人对原生效裁判的诉讼标的主张实体权利时, 撤销之诉与再审竞合。[2]

根据《民诉解释》第303条第2款:“案外人对人民法院驳回执行异议裁定不服, 认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申请再审, 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案外人先申请执行异议, 不可以再提起撤销之诉, 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申请再审, 既然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为保护案外人的权益而专门新设的救济制度, 为何在案外人申请执行异议被裁定驳回后, 就强制案外人适用再审制度, 而剥夺案外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权利呢?

二、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对比

(一) 适用范围广

2007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应司法解释规定的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对象只限于对原裁判及调解书确定的标的物主张物权的情形, 无法涵盖其他受损的案外人[3]。较之, 撤销之诉对原裁判及调解书确定的标的物主张权力, 但不限于物权, 且撤销之诉还包括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情形。[4]

(二) 启动门槛低

案外第三人通常通过申诉的途径申请启动再审, 并且再审事由中不包括原生效裁判损害未参加诉讼第三人的权益的情况[5], 而且对其受理审查比起撤销之诉要严格的多。[6]

(三) 法律效果好

第三人撤销之诉具有撤销与改变原生效裁判错误内容的效力。案外人能在一次诉讼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获得公正的判决, 节省司法资源, 也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7]

三、撤销之诉是特殊保护制度

第三人撤销之诉, 被规定在《民事诉讼法》总则中, 其具有独立的程序价值, [8]是为更加全面保护第三人权益的新诉。且它的适用范围更广, 启动门槛更低, 更有利于维护司法的权威, 节约司法资源。[9]《解释》第5条中亦规定:当第三人当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时才能申请再审。新《民诉解释》第301条与302条的规定, 也肯定了再审程序的兜底性质[10]撤销之诉与再审的关系, 应该是特别与一般的关系, [11]根据特殊优于一般的原理, 应该优先适用撤销之诉。即使考虑到执行程序的特殊性, 再审的救济程序为何就可予以抵御。综合二者以上的区别与联系来看, 案外人申

由新《民诉解释》第303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申请再审”到《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 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选择对再审的优先适用, 与前述撤销之诉具有优先性明显相悖。[12]若第227条兼考虑原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救济权利, 笔者认为, 新《民诉解释》第303条, 不必在仅由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前提下, 强调对再审的优先适用, 即使不优先适用撤销之诉, 起码不可剥夺第三人选择撤销之诉的权利。

四、结论

撤销之诉相对于再审是特殊保护制度, 有其存在的优势和意义, 二者竞合时, 执行异议后, 不应当忽略撤销之诉的的优势, 而仅选择再审制度, 即使出于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司法效率的目的, 而强制当事人选择一种司法救济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也应该是首选, 应把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作为兜底条款, 即在当事人不符合提起撤销之诉的情况下, 再去选择申请再审。

摘要:当案外第三人就已生效裁判主张权利时, 在实践中存在救济的竞合情形。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间的关系, 探讨新《民诉解释》第303条不应在执行异议被裁定驳回后, 强制案外人“应当适用审判监督程序”, 而剥夺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权利。

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再审,案外人

参考文献

[1]郭翔.郭翔讲民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

[2]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J].法学研究, 2014 (6) :23-25.

[3]江必新.民事诉讼新制度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4]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J].法学研究, 2014 (6) :23-25.

[5]谷丽萍.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兼评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之规定[J].烟台大学, 2014.

[6]付少军.‘案件再审难’之我见[J].人民法院报, 2011-06-11.

[7]杨海燕.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研究[J].吉林大学, 2015.

[8]胡悦文.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及执行异议制度竞合时的处理[J].中南大学, 2014.

[9]张卫平, 任重.案外第三人权益程序保障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 2014.

[10]江必新.新诉讼法讲义:再审的概念、制度与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11]江必新.新诉讼法讲义:再审的概念、制度与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篇4:浅谈民诉执行和解

关键词:民诉;执行和解;制度完善

一、我国民诉中的执行和解程序

1.基本概念和概况

所谓执行和解就是在民诉中判决结束后经申请人申请进入执行程序时,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达成和解协议,申请人基于对被执行人履行协议义务的信赖申请中止执行受到人民法院审批后,中止或者终结执行的行为。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缓解矛盾,处理诉讼善后事宜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实务中和解的达成是在法院的促和之下,这种做法除了可以分流结案压力,而且对重塑信任,节约纳税资源,维护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执行和解的原则

执行和解本质上就是平等权利义务主体本着意思自治的原则签订的一种处于特殊情况下的合同。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符合《民法通则》第四条所规定的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等原则,因为民法调整的就是双方权利义务主体平等地位下的关系。此外,执行和解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有限度的和解原则上,即同時要符合程序上的合法性和内容的合法性上。前者是指和解条款的规定要受到法院的监督审查,以确保其法定化;后者是指条款的内容要符合公序良俗、社会公德的要求,尤其要排除因为欺诈等手段产生的信赖利益损失。最后,执行和解要符合依法处分的原则。虽然根据民诉法带13条的规定和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要求,当事人有权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但是同时也规定了是在法律范围内处分,和解协议同样要符合这类要求。

二、执行和解机制的运行现状

1.效力和后果承担

我国民诉法规定,执行和解协议与诉讼判决书不同,前文提到其只是合同的一种,因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申请执行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与诉讼相对人达成协议后,对其不履行协议义务或者协议履行期限超过六个月诉讼执行结案期的,根据申请人是否在申请恢复期限内申请执行原判决的差异,分为对恢复履行和履行已经履行但尚未成的部分,或者根据结案凭证在协议诉讼时效内另行起诉。显然,双方在后果承担上有不同,申请执行人损失的可能是法益恢复上更大的时间风险,而被执行人可能被追究因为违约行为带来的其它法律后果,当然对法院而言,司法资源的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

2.实务运行的尴尬局面

执行和解虽然在法院系统内部也存在褒贬不一的现象,有观点认为当先的法律架构下,指望执行和解来缓解结案压力,提高效益是不切实际的,现有的诉讼法规定只是规定法院在双方在没有书面签订协议的时候将内容记入笔录,法院的处境十分被动。虽然这种观点的反对者认为,执行和解不管在司法成本还是时效上都有优势,但这也掩饰不了在出现履约不能,或者申请人错误混淆履约期与最后实际履约导致丧失申请恢复执行的机会,亦或者直接忽视履约期限所造成的终结执行的尴尬局面。虽然权利人可以通过再诉途径维权,但也丧失了执行和解的初衷。

三、执行和解路径完善建议

1.妥善布局,规范法院职权

和而不解现象的产生,让执行和解制度处境尴尬,不轨分子甚至利用执行和解欺诈、胁迫申请执行人就范,从而达到转移抽逃财产的目的。而法院作为单纯的和解协议记录人处境难堪。规范法院职权拨乱反正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赋予法院全面审查职责,对协议的内容、形式进行主动审查,虽然这样可能产生效益缩水的问题,但是可以保证执行和解程序缓解矛盾等优势。再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义务告知申请人,特别是对可能存在的履约不能等问题的提出,确在履约期内因一定原因造成被履约人丧失履约能力的,后果应该由申请人承担。

2.执行和解本身的制度完善

除了法院职权的定位,执行和解中可以通过限制和解次数,延长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和对第三人代为履行的鼓励机制的设立来完善执行和解制度。延长申请恢复执行可以给申请人以充分的时间制衡被执行人,确保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在等待被执行人实现履约条件时申请期限到期现象的发生,会使申请执行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对被执行人持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可以采取优惠手段,按一定比例减少其抵偿价额,从而鼓励第三人的清偿积极性。此外还有多种途径对执行和解制度进行完善。

四、结束语

虽然对法院职权定位,执行和解具体措施的制定会对促进执行和解的顺利进行,执行和解作为私法范畴内,诉讼当时人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不能改变。执行和解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诉讼双方矛盾的缓解以及申请执行人的利益取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强制执行法》正在制定的今天,就该制度的原则和司法现状进行分析,就制度本身完善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执行法制体系的健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2]王立明.和解协议形成的合同关系.法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姚乐(1993.05~),男,山西运城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篇5:民诉名词解释

2015年2月4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民诉法司法解释》历经两年的起草和论证,五次最高院审委会的讨论,共形成23章552条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史上条文最多的司法解释。《解释》将自2015年2月4日起正式施行。

一、《民诉法司法解释》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依法原则

确保《民诉法司法解释》符合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立法精神,严格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规定,在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权限范围内作出解释。第二,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小组妥善处理了统一制定和单独制定的关系:一是确立了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的起草应当坚持“搞批发,不搞零售”的工作思路,即对1992年发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2年民诉意见)进行全面修订,对此前有关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整合,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存在问题的部分条文在本解释中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便于法官、律师和当事人查阅、理解与适用;二是将民事诉讼法主要内容以及涉及当事人重大权利义务的内容写入统一的司法解释之中;三是对于统一司法解释难以涵盖的,确实需要单个司法解释予以明确的内容,可以另行制定更为细化的单个司法解释。如立案、证据、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再单独制定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

一是突出对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实,明确适用标准,细化具体程序;二是突出对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对于一些内部操作规范和诉讼文书样式的内容,原则上不规定在解释中,另行通过诉讼文书样式的修改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解决;三是突出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只针对民事审判执行中争议大,适用标准不一的内容进行解释,严格控制解释的条文数量,避免大而全,对于无害条款不作规定。

第四,坚持注重听取意见、汇集多方智慧的原则 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高度重视听取地方法院,尤其是中、基层法院一线办案法官的意见,通过下发征求书面意见、邀请地方法院代表参加座谈会的方式,认真汲取全国法院的审判经验和司法智慧。同时,起草小组高度重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听取中国律师协会、专家学者的意见,送请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国家机关的意见,还邀请语言文字专家对解释内容乃至文字标点的进行研究推敲。对各方提出的意见,我们根据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并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反复修改。因此,也可以说,《民诉法司法解释》凝聚了全社会的法治智慧。

《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内容: 由于《民诉法司法解释》的内容非常多,以下仅就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是《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主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这次《民诉法司法解释》起草工作,将确保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552条规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程序公平正义的具体措施。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民诉法司法解释》时,强调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兼顾公正与效率,重视程序的公开透明,落实“两便原则”等原则,使民事诉讼制度更加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于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

起诉是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实现和维护其民事权利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诉权是当事人启动和推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是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功能,也是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把加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作为重点修改内容。新增加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第三人撤销诉讼两项重大诉讼制度以外,还通过完善起诉制度、证据制度、送达程序、审前程序、审理程序、再审程序、执行程序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当事人诉权的司法保障和程序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民事诉讼主体地位的尊重。

为贯彻落实民诉法新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建立立案登记制。《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二是依法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行为; 三是增加规定反诉构成的要件;

四是明确规定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

五是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细化规定;

六是细化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适用条件、审理程序、审理方式以及救济途径等,以防止有关救济程序制度之间重复交叉,为当事人实现诉讼救济提供明确的途径指引,切实维护当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既判力、严肃性和稳定性。

(三)关于保障司法公开的规定

审判公开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法院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应当看到,审判公开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判决书应当写明裁判结果和裁判理由,公众有权查阅发生法律效力裁判文书的规定,对于保障和落实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民事诉讼法的上述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一是严格执行开庭审理规定,对二审、再审程序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予以限制;

二是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制作,同时,作为与《民诉法司法解释》配套的成果,我们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全面梳理、规范民事诉讼涉及的法律文书,制定可操作性规则,以此切实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和质量; 三是规定申请查阅裁判文书的范围和方式。

(四)关于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的规定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要求,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认真总结民事审判实践经验,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先后出台了一些民事诉讼证据方面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细化和明确了证据方面的相关问题,为完善证据制度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立足于完善举证责任规则,提高当事人举证能力,充分吸收了审判实践经验,从增加证据种类、专家辅助人制度、证据时限制度,到细化证人出庭义务、证据保全制度、鉴定制度等方面都作了重要修改完善。

《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对以下问题作出了新规定:

一是增加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规定,合理分配举证证明责任; 二是对逾期举证及其后果作出了分层次、分情形予以处罚的规定;

三是增加关于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的规定,指引和规范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活动;四是增加关于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的规定,要求法官公开对证据审查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此外,《民诉法司法解释》还对专家辅助人以及鉴定、勘验制度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五)关于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的规定

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是人民群众对民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期待,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当前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明显增加,对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之一是研究诉讼效率问题,并对相应的制度作了重大的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完善了简易程序,规定了实行一审终审的小额诉讼制度,规定了立案阶段繁简分流,完善了送达制度,修改了执行程序,这些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审判效率,减低当事人诉讼成本,合理配置和利用司法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一是规定各个诉讼程序有关期间和送达问题,促使当事人依法及时行使诉讼权利,保障诉讼程序顺畅有序进行;

二是完善简易程序案件和小额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程序转换、裁判文书简化等内容,积极落实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的最新规定;

三是根据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关于在立案阶段实行繁简分流的规定,增加规定审理前准备和庭前会议制度,以提前梳理当事人相关诉讼请求和意见、组织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为提高庭审效率奠定基础

四是规定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案件的申请人资格、提交材料及审查范围、审理方式等内容,缩短权利人实现担保物权的周期,降低维权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六)关于贯彻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落实这一要求,有必要从民事诉讼层面进行深化。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在总则部分增加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在分则部分增加了禁止虚假诉讼、规避执行的规定,并修改提高了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近年来,民事诉讼中的虚假陈述、伪证、虚假调解、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规避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必须予以严厉制裁。为促进诉讼诚信,《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一是增加关于制裁违反诚信原则行为的规定,明确对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冒充他人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证人签署保证书后作虚假证言等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罚;

二是增加对虚假诉讼行为予以制裁的规定,打击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是对当事人签署据实陈述保证书、证人签署如实作证保证书的程序及后果作出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当事人拒不签署保证书的法律后果,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证人拒绝签署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四是增加规定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对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除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情节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的信息向其所在单位、征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通报。

(七)关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

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仅有一个条文规定。该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为使公益诉讼制度能有序进行,《民诉法司法解释》按照立法原意,结合有关审判实践,作出了以下规定:

一是细化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的受理条件。《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除了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还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告;

(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三)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是明确了公益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三是规定了告知程序。《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四是对其他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参加诉讼作出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准许参加诉讼的,列为共同原告;

五是协调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关系。《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影响同一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

六是规定了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和解、调解,但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七是对公益诉讼原告申请撤诉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即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八是对公益诉讼案件裁判效力作出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行为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关于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的规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审判案件的专门场所,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进入法庭,参与或者旁听案件审理,应当遵守法庭纪律,这是尊重法治权威、保障审判活动正常开展的当然要求,也是维护当事人参与诉讼权利的当然要求。长期以来,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一直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尊重,绝大部分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能自觉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和利用邮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冲击、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的现象,这些问题引发了舆论关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关于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在《92年民诉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基础上,对有关法庭纪律的相关规定作了修改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处理:

(一)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

(二)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

(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妨害审判活动进行的。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判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

篇6:民诉名词解释

第三百零四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由执行法院管辖。

第三百零五条案外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案外人的执行异议申请已经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

(二)有明确的排除对执行标的执行的诉讼请求,且诉讼请求与原判决、裁定无关;

(三)自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三百零六条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执行;

(二)有明确的对执行标的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且诉讼请求与原判决、裁定无关;

(三)自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三百零七条案外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以申请执行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案外人异议的,被执行人为共同被告;被执行人不反对案外人异议的,可以列被执行人为第三人。

第三百零八条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以案外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申请执行人主张的,以案外人和被执行人为共同被告;被执行人不反对申请执行人主张的,可以列被执行人为第三人。

第三百零九条申请执行人对中止执行裁定未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被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另行起诉。

第三百一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

第三百一十一条案外人或者申请执行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案外人应当就其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三百一十二条对案外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经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案外人就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判决不得执行该执行标的;

(二)案外人就执行标的不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案外人同时提出确认其权利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一并作出裁判。

第三百一十三条对申请执行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经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案外人就执行标的不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判决准许执行该执行标的;

(二)案外人就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第三百一十四条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不得对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

对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准许对该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执行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恢复执行。

第三百一十五条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申请执行人请求人民法院继续执行并提供相应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被执行人与案外人恶意串通,通过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妨害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处理。申请执行人因此受到损害的,可以提起诉讼要求被执行人、案外人赔偿。

第三百一十六条人民法院对执行标的裁定中止执行后,申请执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未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七日内解除对该执行标的采取的执行措施。

上一篇:心理健康c证的自我分下一篇:若说遗忘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