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2024-04-14

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精选14篇)

篇1: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培养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对各个年级段的阅读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

2、通过对新生入学半个月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仅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在无意识地进行一些“阅读”,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从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中,更进一步了解到孩子中的绝大部分都只是翻看图像精美的漫画类、连环画类书籍,而且只看图,不看文字,因此,并未进行真正意义的阅读。

3、专家指出:阅读能力是儿童今后学习能力的基础,有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阅读频度越高、阅读时间越长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反之则成绩越差。”近几年,我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重视。针对刚入学的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目前是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

1、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最大化提高,确保每个孩子爱读书;

2、初步形成一系列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3、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般方法,确保每个学生学会读书;

4、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以图画书为主。(图画书由能够讲故事的画,有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图画书能让孩子有亲切感,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5、学生阅读量:一学年最低为三万字。

三、主要措施

1、充分有效地利用家长会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利用网上论坛、书信等方式指导家长一同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把绝大部分的家长力量调动起来,当我们的“同盟军”。

2、改革作业设置,以夯实基础为主,做一些简单实效的、对孩子发展有帮助的作业。课堂以两本生字练习本为主,每周辅助一张老自编的小练习,不做繁、难的作业《语文指导丛书》,每节语文课腾出5分钟的时间为孩子朗读大声图画,此时间段称为“快乐读书时光”。或“迷你故事”。朗读的书目以《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一书中推荐的书目中的80-100本。(书目附后)购买图书经费主要得由学部资助。

3、学习《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中的好经验,拼音教学后每周上一节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渗透阅读方法。年段准备在十一月底开一次图画书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

4、晚自习除写作业外,每天安排1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学习拼音阶 段以 老师朗读故事为主、之后由学生自己拼读故事。)周末阅读书 籍由 老师推荐、家长、孩子自主安排相结合。保证最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5、营造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准备在教室的空墙钉上雨槽,把每本图书摆在上面,让图书露出可爱的脸蛋,吸引孩子阅读。每月一次捐书活动:每个孩子每月至少为年段捐三本书。年段设立流动图书室,图书供年段学生借阅。

6、以评价促阅读。制定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评价活动,如评选故事天使、故事妈妈、故事宝宝等,鼓励孩子、家长阅读,激发兴趣。

7、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如开展图画书阅读大比拼活动如:讲故事、表演、朗诵、好书推荐等各种展示活动,激发孩子读更多的课外书。

1、阅读图画书目

2、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

3、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阅读前、阅读中)

篇2: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我希望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打造一个书香班级,让孩子们真正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如下海量阅读实施方案。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从整体情况来看,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特别和爷爷奶奶经常在一起,学习习惯差,也有个别学生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表现不错,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他们喜欢读书,就是不认识字,不知道什么叫做阅读,不知道怎么去读书,因此本学期就需要老师先从阅读儿歌抓起,培养他们爱儿歌,学儿歌,朗读儿歌,感受儿歌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从小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阅读打好基础但识字能力有限,因识字有限,学生还不能够自己阅读课外读物,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在上学期,老师和家长以讲故事主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养成爱读书、边读边记边思考的好习惯。

3、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大量识字,为自我阅读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上有所突破。

5、以儿歌、童话故事为主,每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

6、学会课内外阅读的方法,逐步实现主动阅读。

7、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具体安排

1、合理安排学校的“早读”时间。

每天早晨十分钟读《三字经》、背古诗、儿歌,并把儿歌中出现的词语摘抄在黑板上,领学生反复认读。下午下间操时,老师声情并茂地读1个故事给学生听,请小朋友读故事给同学听,师生比一比,由读慢慢过渡到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2、课内“海量识字”

利用各种渠道让孩子们大量识字,让他们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基础。

语文的教学“读”是硬道理,语言的学习以积累为本,读书为本,数量在先,大量读书识字,语文的学习不是“日日清”而是“日后通”,不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不是“打一口井”而是“挖一片坑”。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才会又量变转向质变。海量阅读之所以可以成功在于“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潜下心来做阅读。

阅读内容:

1、《三字经》

2、《猜猜我有多爱你》

3、《唐诗三百首》

4、《365夜故》

5、《大卫,不可以》

6、《大卫,上学去》

篇3: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在课余时经常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比较爱看迷宫类的图画书, 而对一些标有拼音的经典名著却置之不理。也有家长电话打来说是自己的孩子经常看电视, 书堆在家里, 都懒得去翻, 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看无聊的电视节目或是一些娱乐的消费, 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启发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 课外的功效占70%, 这几乎是共识。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既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又是为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课外阅读, 开展实验活动

(一) 2008年5月与2009年2月, 我们分别对一实验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以了解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阅读活动的开展, 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情况统计见表一, 左边数据为前测, 右边数据为后测。

从表一数据的左右对比, 实验前的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而且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爱看漫画类的比较多, 看后也不太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由家长替他们选择课外书, 很少自己认真挑选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的年龄偏小, 书的来源基本上是父母所买的一两本, 很少自己去书店找书看或是跟同学交换看;漫画幽默夸张, 常让人哈哈大笑, 以致孩子们看后爱不释手……这些都导致孩子们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面对家长的苦口婆心, 孩子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验, 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阅读态度、阅读的持续性还是鉴赏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些都归功于实验教师开展的各式活动和家长的密切配合督促工作。如每天的经典诵读, 做好读书笔记, 大声读给孩子们听等都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课间的读后交流兴趣。

(二) 成立了“班级图书角”后, 进行课外阅读蔚然成风, 由原先的10几个借书的学生发展到一到借书时间, 就在教室一角看开了。在阅读中, 由教师规定进行阅读记录, 到普遍养成思考、勾画、圈点、摘抄的习惯 (借阅的图书除外) 。部分同学还自备了读书摘录本, 摘录、积累好的美词佳句。每每淘到一本好书, 都会主动地来找老师交流或是向同学推荐, 从原先爱看一篇篇简短的小故事到看整本书的大有人在。学生们在课外记诵的大量优秀词文, 大大丰富了语言积累, 增强了语感, 提高了语文素养, 获得了审美体验。

(三) 开展实验活动以来, 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写话的内容比较具体, 语言比较丰富, 一学期下来, 有20多位学生的习作发表于诸暨教育网上。

二、扎扎实实进行阅读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的重要性, 多处强调“阅读”和“积累”, 并明确规定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的确, 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 不断“积累”, 不断“获得”, 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所谓“厚积薄发”。

理论是灰色的, 实践之树常青,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改变、实现, 带来效益。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上,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均扎扎实实, 逐步完成培养目标。

(一) 激发兴趣, 我要“读”。

很多学生一开始接触课外书时, 不知道读什么, 怎么读。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中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带领学生阅读那些语言生动、活泼, 内容有趣, 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经典儿歌、童话、古诗等, 通过阅读指导、读物推荐、大声朗读、经典诵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实践中, 养成阅读习惯。同时, 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除要让学生读完、读好, 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绝大多数学生都体验到阅读快乐的喜悦。

(二) 创设条件, 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学校和家长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 大量地“读”, 经常性地“读”。我们要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书”看, 如成立“班级图书角”, 要求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出校门, 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 同学间互换图书。每天放学后在家要有30分钟到1小时的阅读时间, 相信坚持下去, 学生一定阅读热情高涨。

(三) 开展活动, 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教师不断鼓励, 不断指导。为了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 发扬下去, 我们要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 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利用班队课或兴趣活动课举行一至二次“故事会”, 让学生把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 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 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 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则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 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 会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而“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 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 “体会”深了, 阅读的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强化。

篇4: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 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策略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受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与限制,缺少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能力偏下,阅读兴趣明显低于城镇学生,直接影响语文水平。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策略研究,我们在沙湖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请一年级157名学生及其家长分别如实填写《学生阅读兴趣调查表》和《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表》,总结出培养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激发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增加载体,积极参与。首先,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发动家长给孩子买带注音的课外书,不定期给家长发一些买课外书的指引。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地开展,既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指导学生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保管、借阅工作。其次,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悦”读表》,鼓励学生按要求每天课外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最少10分钟,然后按要求填写好表格。教师每周收上来检查一次,评出每周“阅读之星”进行奖励。语文老师上好一周一节的读书课,在读书课上和学生一起读家长统一买回来的课外书。再次,开展“天天听故事”活动。学生利用语文课课前准备时间,按照学号顺序轮流讲一个短小的故事。每周评选一次“故事大王”,每个月开一次“读书分享会”,让学生通过制作小书介绍喜欢的课外书的名字、作者、主要内容和喜欢的原因。最后,开展“剧本表演”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选择课外书中的情节,自由组合成六人以下的小组,分组排练好小剧本后在班上表演。

2.保证阅读时间,改善阅读环境。首先,坚持每周一节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课。其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规定阅读量和要求。最后,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是农村小学老师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让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校门,利用早读、午读时间自主阅读,同学之间可以互换图书。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的图书阅读。与此同时,改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一起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二、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终极目标

1.正确挑选课外书籍激趣。对于一年级孩子,封面插图是否有趣,故事主人公结局的好坏,都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书籍的兴趣。所以给一年级孩子选课外书时,应该以趣味设计和正确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为主。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推荐合适的读物,告诉学生哪些书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能读,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鉴别能力,自主地按需选择课外读物。

2.树立榜样引趣。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诵读古诗,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借助故事诱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效果比任何说教都好。课外,学生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故事世界中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4.利用阅读期待、情节加工再现品趣。家长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为孩子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孩子在课外书籍中挖掘阅读的清泉,欣赏品味阅读之乐。还可以将喜欢的故事情节进行合理加工想象,跟同伴一起编排,最后表演给大家,演员和观众都能在此活动中获得二次阅读乐趣,对内容和主题的品位将更深刻。

5.积极的评价能延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无论是学校开展的“阅读之星”评比,还是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话评语,都能延续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一起成长,让每一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能成功起步,应当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曹鸿飞.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3.

篇5:小学一年级阅读计划

读书使人明智、聪明、高尚、文明、懂事、好辩。让课外书籍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和一扇门,让他们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根据我校阅读活动安排,现制定本年级阅读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孩子们可以享受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书籍成为他们的朋友。

2、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鉴赏能力。

3、营造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主题:

读一本好书,交朋友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活动策划

1、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活动的意义,并明确阅读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2、开辟“班级阅读园”,在各班的文化环境中布置以阅读为主题的“阅读园”,在“阅读园”的班级评价栏目中设立“阅读之星”

第二阶段:组织和实施

1、开展“班级故事”。

(1)利用经典阅读课的时间,积极开展阅读和讲故事活动。此外,还举办了试讲比赛,5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入选“故事大王”。

(2)结合我们年级每周积累课外素养、提取名人名言的活动,开展“比较看谁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多”。

2、开展“读好书交好朋友”活动。

(1)每个学生每学期完成一次必修阅读。

(2)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可读性强的书目。把你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并在他们之间交流阅读。

(3)班级建立“阅读个人档案”。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档案卡,用来记录学生的阅读内容和结果。

3、开展“我和父母一起看书”活动。

(1)要求家长利用休息时间每周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次。

(2)做好“亲子阅读记录”。

(3)开展“雅居”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1、每个月给“阅读之星”起个名字,加个星级奖励。

2、任何坚持阅读并取得好成绩的孩子都有可能获得额外的星星奖励。

篇6:三年级一班阅读计划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是本班阅读的宗旨: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通过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喜爱读书,在阅读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书伴学生成长。计划如下:

(一)、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避免流于形式。

1、每周下午上课前20分钟是学生读书时间。

2、每周校本课是读书时间。

3、每天要求每个学生自由读书、读报一小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学会积累、善于积累。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以在写作中便于引用。

2、做好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不同的读物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略读、精读、默读等。提倡学生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三)、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为孩子解决书中存在的问题。

(四)、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

做好读书记录卡,并写读书收获。

(五)、读与背。提倡学生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六)、鼓励学生到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上,查阅有关知识,最后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通过自编手抄报的方式展现出来。

篇7: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总目标,以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阅读目的

1、为学生发展服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2、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调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3、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通过阅读典范的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阅读途径及内容

1、带着孩子阅读大量的新语文读本。

2、班级设图书角,供班级同学借阅。

3、利用讲学稿上的“每日一读”、每天老师送出一个小故事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及《新语文读本》(此两本书需要家长负责为孩子购买),进行课内阅读。

四、阅读安排:

1、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到校后的晨读时间至正式上课之前;中午到校之后,上课之前;每天晚上至少阅读30分钟,家长负责在阅读记录本上签字。学期双周周三下午第7节课读书课,这节课学生要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学校来。

篇8: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语文教学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而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在“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 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乐于阅读,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 在识字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就给课外阅读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一年级刚入学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我要“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 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竖立,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上周的语文课上教学《一去二三里》时, 生字组词中出现“八仙过海”这个词语, 我相机讲了关于这个词语的故事, 发现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放学时有家长告诉我, 孩子在家闹着要听《八仙过海》的故事, 说是老师课上讲过的, 他想再听一次。这就促使孩子有了迫切地想找到那个故事读一读的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常常会觉得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 老师做的一定是好的, 所以他们对老师上课讲的故事就特别有兴趣。我基本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 讲述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小故事, 至今已读了《一年级的美羊羊》《中国神话故事》《格林童话》中的部分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这么有趣, 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 也想去书中看看,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身作则, 以读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 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做出榜样。在课堂上, 我们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 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 如数家珍, 让学生从我们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才会因此而爱上读书。每天的午读课, 我必到教室, 与学生共读中外经典故事, 在这样的氛围中, 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 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当然, 我也没忘记从学生身边的伙伴中挑选榜样, 那些阅读起步早, 阅读水平高的学生, 在我的辅导下, 能胜任“小老师”, 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美文, 讲故事。这“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 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 个个争当“小老师”。

三、与家长沟通, 帮助“读”

从家长入手, 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沟通, 让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些适合孩子读的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 一年级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 无论是选择课外读物, 还是进行阅读, 都存在很大的障碍, 需要老师、家长的指导, 我通过多种形式密切联系家长, 与家长共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家长的配合, 才能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办法,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四、注重赏识, 促进“读”

语文课上有一次提到“九州”这个词, 居然有位男生脱口而出: “九州就是中国, 我在书上看到的!”我当即大力表扬了他, 后来发现午读课上很多孩子看书看得更认真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加以赏识。”这样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觉得自己比得了满分还光荣, 可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同时激励其他的孩子多多阅读。

五、因人选书, 我会“读”

有家长反映, 孩子就喜欢看动画故事、听爸妈讲故事, 不喜欢自己看故事。虽然都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但每个学生原有的识字功底大不相同, 我发现我班有的孩子学校里要求掌握的字词还不够熟练, 而在和家长的谈话中, 我发现个别孩子却已经开始不靠拼音阅读了, 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来实施教学。我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对识字比较薄弱的孩子, 建议买带拼音的简短的儿歌, 朗朗上口的儿歌, 孩子更容易感兴趣。对识字成绩不错的孩子, 建议买带拼音的简单的童话故事书, 家长在挑选时, 注意故事要通俗易懂, 类似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可能较难理解, 孩子会因为看不懂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对于本身就具备一定识字量的孩子, 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阅读一些成语故事、古诗、寓言等。在孩子阅读有困难时, 家长可适当做些辅导。

篇9: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一、仔细观察是培养阅读图形能力的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所以培养学生在有序、有效的阅读图形过程中,搜寻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过程,锻炼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线段信息和文字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1.注意观察的有序性

一年级学生在观察图形时,往往只注意图中较明显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随意而无目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情境图的能力。如在一年级准备课“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再按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如图中有哪些物体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有序地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并根据画面上的物体有序地提问,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做到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画面信息中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2.注意观察的指向性

例如,一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的磨课过程中,第一次试上“动物乐园——比较多少”一课时,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小朋友们,这幅图美吗?图上画了些什么?”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地,小猴在树上爬,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学生的回答都不着边际。五分钟过去了,教师满脸着急……这种现象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可爱的动物、鲜艳的色彩等。因此,在学生读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与所学内容无关的信息上。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可换个问题导入:“小朋友们,这里是动物乐园,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有哪些小动物呢?各有多少只?”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所需要的数学信息上,为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打好基础。在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时,观察要求指向要清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寻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中去,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以提高读图的有效性。

3.注意观察的生活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生活经验激活、利用、调整和提升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基础,数学中的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的问题时,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图意。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这一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实物图或情景图来呈现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甚至是把书中的场景搬到现实中来,在课堂上加以展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确定前后、上下、左右。有些文字叙述更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体验,以准确理解图意和题意,达到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数学读图的能力,是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础。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分析抽象的文字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读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细细品读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

培养读图能力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起步。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都学会了拼音,识字量也增加了,重点就要转移到培养文字阅读能力上。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解决字音、字义问题,读通题目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这就阻碍了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阅读活动,进而导致不理解题意。如一道习题,要求是“厚的打√,薄的打○”。其实,这一题很容易解答,可一年级学生根本不认识“厚”“薄”两个字,如果教师不先帮着解决字音、字义问题,学生怎能理解题意?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目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文字类型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进行解释。通过学生跟着教师读、学生自己读等形式,让学生做到读通题目,进而理解题意。

2.养成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读准题目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只用眼睛扫一遍,从中提取几个数字,就开始动笔解题了。如一道应用题:“停车场一共停了37辆车,开走6辆,还有几辆?”学生看到“一共”两字,就断定这道题用加法,不再认真往下读题目。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用手指着读、轻声地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懂题意,从而逐步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3.咬文嚼字,读懂题目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有时也可以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阅读。如在教学“小兔子有8只,比小熊多2只,小熊有几只”这道题时,我在一位学生读题后提问:“这道题中哪句话、哪个字最重要?”然后请学生们有意地将重点句、重点词读得响亮一些,并画一画或圈一圈,读完后再问“到底哪种小动物多,哪种小动物少”。学生只有在数学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细细推敲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三、形式多样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动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练习经验之后,便会产生凭经验做题的懒惰思想,而忽视阅读。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阅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读给大家听,或采用分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这种摒弃单一、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和竞争意识的读题方式,自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共同合作,从课堂练习抓起,从习惯抓起,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们的教学也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杜 华)

篇10:一年级上学期阅读教学计划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

深刻的影响。

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我们觉得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针对目标,我们又以怎样的策略去应对?

1、加强认读,逐步提高。大家都知道,学生入学前认识的字还很少,入学一段时间后,逐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低年级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课文中没有生字好多学生也会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反复重复或回读,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因此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可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对于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做朗读示范甚至领着学生读。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悟,习得经验,切实过好认读关。如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以词或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扩大认读单元。

2、感受乐趣,引发对话。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课文作者对话交流,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伟人一一道来,多有乐趣。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3、自主阅读,感悟语言。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应当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

篇11: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为了全面落实小学语文主题丛书的阅读,切实达到增加学生语文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真正使读书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根据扎赉特旗教研室关于推进小学语文 “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意见和本校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并结合一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以识字和记忆训练为主

二、阅读目标:

保证学生有读本,足够的阅读时间,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根据阅读内容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开展专题性的读书展示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三、阅读内容:主题丛书、经典童话,儿童故事系列等。

四、实施措施

1、组织本组三名教师集体备课形成预案。

2、继续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拓展,将课外阅读带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阅读效果。

3、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扎实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4、发挥家校联合的作用促进学生阅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倡导亲子阅读,通过邮箱、电话指导家长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怎样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课外读本,5、采取丰富多彩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将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定期评选“读书明星”

6、成立“读书小组”开展小交流会,让学生说说阅读感受,开展小故事会,评比“故事大王”,建立读书光荣,不读书可耻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读书,读有所得。

7、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朗读指导课和语文活动课,将阅读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各个时间段。

篇12: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已学过部分拼音,但识字能力有限,还不能够自己进行阅读,需要老师及家长指导、陪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学生阅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在本学期,教师和家长要多为学生读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初步教会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

二、活动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12:40,一(2)班教室。

四、活动内容安排

3-4月份:老师给学生讲故事。5-6月份:学生听故事、讲故事比赛。

五、活动措施

一是利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课,给孩子们选择绘图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成故事给他们听;

二是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向家长宣传动员,提高家长的认识;三是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在家也能尽量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逐渐喜欢上阅读;

四是开展拼读小比赛,在学习拼音以后,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情景,让孩子拼读,在拼读中加强认字的意识。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通过上一学期的引导帮助,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爱听故事、敢讲故事的习惯。结合班级实际,本学期将制定如下阅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在继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让他们自主阅读。

二、活动要求

1、开展小交流会,让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2、期末进行小结,评比读书之星。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12:40,一(2)班教室。

四、活动内容安排

9-10月份:讲故事比赛;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11-12月份:看图讲故事。

五、活动措施

一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语言,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记录下来。

三是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用拼音或文字夹拼音的形式把阅读的感受写下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字数开始不具体做

规定。

四是老师要坚持检查日记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点评,让学生不断进步。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结合,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根本,进一步丰富课外阅读,促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活动要求

1、选材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传授要讲求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三、活动安排及内容

3-4月份:加强写日记,注重自己的所见所闻。5-6月份:加强生字的练习,评选优秀作文。

四、活动时间地点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教室。

五、活动措施

一是夯实责任。为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班集体成立了活动小组,语文教师负总责,班长、学习委员负责学生的到课情况。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开展时,要提前做好活动的调整并及时告知学生。

二是细化任务。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语文

阅读不能急于求成而加大活动任务。要将活动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阅读习惯。

三是加强沟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应加强学生家长与老师的互动督促,争取与家长配合,督促其子女的阅读,做到“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书”,保证坚持写日记。

篇13: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一、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具体的交际情境是低年级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多向互动的源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模拟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引起学生的说话兴趣,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形成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一)语言积累,模仿“说”

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这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语言,认真地记课文语言,以此来规范儿童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语言积累。”学生在长期读记规范化的课文语言时, 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吸取其中“养分”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语言积累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模仿后,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生生互动。

(二)借助插图,想象“说”

苏教版课本插图精美,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置,还具有引起想象, 启发思维的作用。低年级儿童喜爱那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乐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巧设问题,表演“说”

低年级学生最乐意扮演角色,又最容易沉浸在角色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无拘无束的自由表达。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初步感受。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自由表演、自由评说。学生在情境采访中互换角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交际对象,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锻炼,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口语交际训练溶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说善说,要善于抓住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利用文章空白,启发思维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再创造的意蕴空间。 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作品和作者的桥梁。语文课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例如《奶奶的白发》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处“空白”:我低下头,没有吭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启发思维。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低头,没有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也可以表演当时的情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空白激起学生丰富想象和说的欲望。我想: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展翅飞翔,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续编故事,激发想象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低年级教材中编者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有些语文的结尾虽尽而意未了, 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利用多种形式,复述课文

复述是低年级儿童积累语言和规范语言表达的最好训练方式。 由于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很难把握复述和背诵的区别。因此,在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并展开想象。长期训练不仅能较好把话说得有条理、清楚明白,还会因为孩子们的复述富有个性色彩,其他学生也乐于听,就会形成听说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在教学中,教者要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存在的疑难,选择突破口,切中要点,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争论意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文时,可设计有一定疑难却又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问题:听了小溪的话,小穿山甲到底明白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怎样从自己的脚下找到要走的路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向同伴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就小组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讨论出小穿山甲到底明白了什么,还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想象, 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年级抓起。 我相信只要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悄然播下一粒交际的种子,一定会等到满园花开!

摘要: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两点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

篇14:一年级学生阅读计划

【关键词】一年级 课外阅读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2-0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这些名言警句向我们一一阐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明确提出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书报、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笔者在120名学生中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初步具备了阅读行为,但由于识字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重任,往往落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身上。不少教育专家、同行,在关于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相关课题上做过不少研究,收获了不少成果,笔者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小学一年级新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总结了有延续性、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下面,结合学生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和具备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笔者从学生学情、教师策略、家庭策略三个方面试做论述。

一、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入学第一个月)

(一)分析学生学情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其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告别了幼儿园,一年级新生在新学期带着懵懂兴奋的心情踏入小学校门,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求知好奇的需求欲成为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引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然而,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要能够自由地阅读课外书,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本,往往只是在看图猜故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二)实行“强制阅读”规范行为

阅读作为一种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必然会受到一定阅读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指向。阅读动机分为四个维度: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社会动机和自我效能动机。从课外阅读动机来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投入等重要原因所激发,外部动机是指由外在的刺激而引发。前面提到,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形成阅读文字的能力,他们的阅读动机主要靠外部刺激去引发,可塑性非常强,绝大部分具有顺从他人的行为特征。入学初,教师对新生进行“强制阅读”训练,这是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一种行动策略。教师应如何“强制”学生进行阅读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提出“五要”读书法,其中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天天读”。入学初,教师要求每个学生为班级图书角捐赠三到五本图书,供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解决书源的问题。每天,学生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自行到图书角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然后开始晨读。由于学生们认字并不多,笔者只要求他们会看图猜故事即可。在课堂上,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空闲时间里,也要阅读书籍,真正做到“天天读、时时读”。这个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能静心安坐,做到读书时不闲聊,不做别的事情,专心阅读15分钟(时间长了他们也坐不住),至于看什么书、怎样看,教师不做具体要求,而是重在养成学生时时看书的阅读习惯。教师也要身先垂范,和学生一起静心读书,以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绝大部分新生都能够初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浓郁家庭氛围,言传身教

父母可以促进儿童发展成就动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保持对儿童较高的成就期望,并细心地评价他们的成就;二是介入儿童阅读成长的行为之中去。在阅读活动中,父母介入的一种方式是在家中为儿童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入学初期,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儿童设立家庭图书角,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氛围。图书角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书目最好挑选以拼音为主,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图书,如绘本等。父母介入的另一种方式是读书给孩子听。入学初的第一个月,笔者要求家长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一个绘本故事,在读的过程尽量激发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口语交流。父母介入阅读活动,就是告诉孩子: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亲子间愉快的相互交往,激励儿童更多地去进行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最为关键的时间点,教师与家长要不怕繁琐,坚持不懈地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入学第二、第三个月)

(一)学生学情分析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月的强制阅读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早、午、晚按时阅读的习惯。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拼音的学习,初步具备拼读汉语拼音的能力,能够逐步独立阅读拼音读本。

(二)“同伴合作共读”策略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集合了人的动机、认知、情感、社会的众多因素。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如果只是对其采取强制阅读措施,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容易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新鲜感,产生敷衍阅读的行为。如笔者曾发现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只是坐在位置上干耗时间,完全没有用心地阅读。再者,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提到: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产生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认为群体中的每一员都有归属集体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关心与照顾。因此,同伴交往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具有维持阅读行为的功能。基于这一观点,结合本阶段学生的学情,笔者提出“同伴合作共读”的策略: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天两人轮流朗读带拼音的书籍。如第一天学生A读书给同桌B听,并把自己的疑问或者感受告訴同桌B,B根据书的内容和A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后,B可以对A的读书态度、读书效果进行模糊评价(如评星级),如“同桌A读书态度不够认真”等,B把A的读书情况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对A进行辅导教育。第二天,两人交换读书任务。这样相互督促,避免学生读书时出现“人在心不在”或“有口无心”的问题。由于学生读书容易出现漏字、跳行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逐字逐行指读的方法,而对于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教师最好能手把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自己阅读书本。这样的阅读活动,满足了学生建立相互交往关系、融入团体的感情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学会“怎样去读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拼音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活跃读书思维。

(三)家庭“亲子共读”的策略

家长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亲子共读,要求孩子读书给父母听,并请家长填写《家庭读书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日期、阅读书目、具体页码、阅读时间、问题和感悟、阅读评价(评星级)等内容。教师要定期检查《家庭读书记录表》,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实践证明,家庭亲子共读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效。

三、具备自主阅读能力阶段(入学第四个月到学期结束)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语文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其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与沉淀,学生开阔了眼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促使他们的阅读愿望比入学初期更为强烈。此时,学生对阅读的广度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有趣的阅读材料。

(二)教师加強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读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动机取向所决定。教师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持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在前两个学习阶段,教师着重从读书时间、读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到了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便可以顺势而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去读,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会有意思。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读物相对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师可以推荐难易适中、内容健康的书目供学生或家长选择,如童话故事、探险小说、绘本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选择在学生之间传阅度较高的书籍,与全班学生共读,讨论该书的优缺点,教会学生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推荐相关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观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作品后,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绘画版《西游记》,再与学生讨论影视、网络作品和书籍作品的优势与劣势,比较碎片化阅读和整篇(本)阅读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家庭拓宽阅读渠道

来自学校同伴和家庭的书籍往往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除学校的图书馆外,笔者提倡家长在假日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与孩子分享阅读的乐趣,图书馆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以及父母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活动,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范围,增大了阅读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四)学校创建阅读平台

群体动力学理论对个体阅读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除了学生学情、教师和家庭因素外,学校自身也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开展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利用团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笔者所在的市、区、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月”活动,如讲故事大王比赛、课本剧表演、古诗词背诵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学校班级也经常进行“好书推荐”主题班会,每班每周设立一节在学校图书馆进行的阅读课。每一年,学校定期举办“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笔者积极发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学生们也因此取得一些成绩,如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书香班级”,一些家庭和学生被评为市级“书香家庭”和区级“书香少年”,笔者本人也被评为区级“十佳读书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极大地激发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外,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是写句子、写话训练中,笔者经常表扬那些善于积累课外知识的学生,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就感。由实践可知,竞争、激励、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了学生被关注的需求,唤起学生阅读兴趣,持久引发阅读动机。在此基础上,同伴、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不断在学生心里发酵,“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知识丰富、明白事理的人”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促使学生持续进行课外阅读,完成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心路历程。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山有路,而学海无涯,学生进行阅读远航的路还很长,教师要沉下心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如何通过改进存储利用率来节约空间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定期谈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