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2024-04-27

中学信息核心素养(共8篇)

篇1: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主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人生活和学习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组成的部分,因此中学生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并从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合理编制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加强教师专业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策略

2014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为人的根本任务意见书》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的目标。21世纪是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人面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并进行持续创新,是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一、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意义分析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围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包含了文化修养、自主发展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价值判断,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计算机思维指的是个人能够运用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转移到其他问题的处理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的是个人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并利用和学习这些资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内容、技能以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为学生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甚至将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课堂的重视度。在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考试得高分就好了,甚至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娱乐课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活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不高。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重要途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2.编制合理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课程,在教材编制和教材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很多知识点都比较零散,甚至有些重复,所以学校在编辑信息技术教材的时候,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一些关联性比较强的知识点编制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信息课程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程序、数据库的形成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对计算机、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非常熟悉,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中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针对学生的特性,在平时备课或者设计课题的时候,在网上收集一些素材,如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信息老师平时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学习,丰富信息知识和提高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的是对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只有信息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老师作为信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更应该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可能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为信息老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定期组织学校的骨干信息老师到全国信息教育优秀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从而不断提高信息老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教育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廖琦 初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读与写(中旬),2016,13,(10),337。[2]蒋大庆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111。[3]韩樊萍 浅谈新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篇2: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也为我们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发现ITtools平台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很有帮助。本文以《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ITtools平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ITtools平台;核心素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也为我们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下面,笔者就以《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ITtools平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ITtools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或感受情境,然后提出与课题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下,学生的信息意识总被束缚着,很难让思维发散开来思索问题。在《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中,我从阶段考、艺术节等活动多方位创设情景导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到ITtools平台上,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借助ITtools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ITtools平台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形式,教师可以提前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发布到ITtools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探究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课前我已将与《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相关的素材、课件、范例、方法视频等导入ITtools平台,学生能方便地下载资料并查看,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了自主学习真正地开展起来。同时,遇到困难时,学生还可以通过ITtools平台上的“学生互助”,来寻求帮助或帮助别人,在有限的课堂中取得自己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本身也是信息意识的一种体现。

三、活用ITtools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ITtools平台下,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方便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及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学习的跟踪、引导。教师在安排活动任务时,可以明确小组的总任务,由学习者自行划分安排学习任务,也可以由教师将总任务分解成与成员人数相对应的若干个小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好地推进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我将任务分解成总分、最高分、最低分、最终得分四个小任务,由组长分配成员要计算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用到的函数,最后由组长进行数据整合,这样简化学习任务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了,而且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也能很好地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对自己掌握其他函数的应用很有帮助。在分组协作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发挥ITtools交互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ITtools平台下,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程中的讨论区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碰撞出火花,为作品创新提供思路。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学生经过前面的自主、合作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函数的应用方法,我便利用ITtools平台的讨论区发起有效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Excel函数在学习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学生们在讨论区中各抒己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生成创新点。比如引导学生运用Excel函数制作校运会的自动统分表等,这无形中让学生主动加深了对Excel函数应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驱动力,间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五、构建ITtools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ITtools平台下,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将优秀的作品设为精华作品。通过该功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我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建立评价量规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规表进行多元评价,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将ITtools平台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并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讨论区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对作品进行畅想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驱动力。最后,借助ITtools平台开展核心素养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寻找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3: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从人、工具、社会三大方面提出的对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些整体的要求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必要的课程及社会中的相关教育来实现。

查阅资料,关于“核心素养”多数解释,公众的认为是指对受教育者来说,每人都必须要达到、共同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教育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服务,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基础。物理课程中的核心素养要根据这些核心素养的要求及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物理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笔者发现,物理概念能否学好,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概念吃得透物理成绩自然高,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理解、掌握又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物理概念的教学需要以感知、表象为基础,经历分析、综合、再到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模型应用于分析问题的实践。具体说来是一个学习不断内化的过程。时下人们常提的物理核心概念笔者认为是指物理教材中具有组织和整合结构的关键性概念。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非常注重科学概念体系的合理建构。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和能量,初中物理研究物质最基本的性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人教版初中教材在章节顺序上按照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能源学五大领域的内容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在阐述重要概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科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整体认识。阎金铎先生很早以前就对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要达到以下要求:

1.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和研究物理规律(包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等)?

2.怎样进行研究的(包括有哪些注意的物理现象、事实、运用了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观察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等)?

3.通过研究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包括概念的定义内容、规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4.某个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包括概念和规律反应了怎样的本质属性及其联系,物理量的量值是多少,量度单位是什么,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怎样等)?

当前初中阶段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给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解释说明,明确适用条件,紧跟着例题分析”,所以会有出现教师每天盯着学生背物理笔记,默写物理概念,在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知识的生成过程,把核心概念的产生过程忽视了。这种注重表面,注重物理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核心概念本质理解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对教学的浪费,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掣肘。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因为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更谈不上建构真正的物理意义。所以,针对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要具有多样的教学策略,发掘不同的媒体资源,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要能将很多理论知识生活化、情境化,多方创造易于感知的教学情境;有时复杂核心概念简单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核心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利用物理实验探究,夯实概念,培养中学核心学素养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

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特点,所以借助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大量的物理概念、规律。所以利用物理实验探究是夯实核心概念的有效方法,并在实验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不由得使我们细想经典力学的的发展史,如牛顿定律、自由落体规律、焦耳定律等等,每一步的发展都和大量的实验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来作为有效导入,这常常收获预想不到良好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与感受,搭建一个台阶便于理解概念。而且,很多时候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概念的体现方式。

例如:再讲“力”这一核心概念时,许多老师都喜欢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手提水桶,手推车,推土机推土等,帮助学生逐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对于“作用”则一词的理解,往往不会很深刻。可以通过双手拉弹簧实验,观察到弹簧变长,是因为拉的作用;双手压缩弹簧,弹簧变短,理解是因为压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把放有磁铁的小车相互靠近时观察两小车的运动状态,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学生通过感受磁铁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深入理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有力的作用”这一深层外延。进一步提炼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相邻两个同学掰手腕实验来体验力的深层内涵:说到力就涉及同时存在的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也能体验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这一深层内涵。

物理实验探究是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也是学习内容,或说学习目标。实验探究能力和素养在学生科学素养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学习后形成物理核心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经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交流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治学观念。同时在实验中通过组员间的相互配习得合作精神,在认真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及信息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易混淆概念采取小组讨论比较教学法,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众所周知,从本质来说概念形成、规律掌握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还有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在物理核心概念的形成掌握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现象。例如: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易错点,经常反复强化学生还是经常出错。再如压力和重力,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中,学生经常会错误的写成“重力的大小”,而忽视二者相等的物理情境。针对这样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教学法,而且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教学实例反复强化,学生课堂讨论5分钟,胜过老师讲三遍,因为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的不同点,印象深刻,经过思考内化而来,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既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小组互助,培养了学生交流讨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利于避免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更促使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深入的掌握。

同时,在进行比较教学法时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这也是更好的发挥比较教学法的好处的一个前提。例如:“机械效率”和“功率”就是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在做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过程中,请同学注意分析是否“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请学生分析“机械效率”和“功率”是否有关。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比较二者区别。

篇4: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负责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战略已经正式启动,以今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新趋势。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时期下,中学美术教学应该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也不是全面素养,是关键素养,教师应如何致力于从对“知识技能”重视到对“核心素养”重视的转化?如何围绕美术学科培养人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培育创造能力,使其获得审美提升,陶冶其审美情操呢?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将知识与技能放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时期,从“三维”到“素养”的转变也需要教师和教学的转变,通过这次课程转变,我觉得教师的问题是这次转变的关键,尤其是教师的理念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制约课程改革转变的重要因素,由于不能深入了解课程变革的深度,吃不准课改的基本思路,也害怕自己的创新之路中途夭折,一些教师在新的教学中往往采用老的教学方式应付新的课程,从而使新课程的实验在局部又回归到了老路上。

尹少淳老师经过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培养人的五大核心素养,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学科素养的生发之源;美术表现和图像识别美术学科的个性贡献 ,而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是一些学科的共性贡献。(如图1)

美术基础教育从“双基”到“三维目标”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出现在于知识与技能并没有转化成人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关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将其转化成为素养和能力。

教师对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决定了教学实践的水平。真正的核心素养是应该把美术课程纳入到人文文化课程中,只有教师在意识上理解核心素养,他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与技能培养成学生的素养,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理解,坚持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综合的美术教学目标,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发挥学生原有的特长,培养个性,统整教学,经验化教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以主题为统整,进行系列或单元教学

“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所谓“统整”其实是“统筹”与“整理”,其核心是立足主题的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规划主题模块,按教学主题需要。我在每学期开学前备课时,先观察教材的目录,把课程统筹整理成单元型,再根据本学期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每一单元教学。

我校使用的是人美版(新版)教材,在初一开学进校时,学生一般都会对崭新的教室进行布置美化,美术的教学就可以结合这一活动进行单元教育,并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布置美化自己的教室和寝室环境;七上教材上的9《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10《宣传品的设计》、11《吉祥物的设计》、12《面具的设计制作》、13《展示设计》,这几课可结合初一上期学校将要举办的运动会、元旦晚会一起进行教学,在这个单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某一个活动的策划和宣传等,展示各小组的设计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师团队,可以采纳最佳设计的一组在全校范围内使用,以后这样的校园大小活动就完全由学生来策划宣传,使得孩子“学以致用”,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策划宣传能力。一旦学生走上社会,他的组织策划宣传活动的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没有统整教学时,每课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整合,这样学生也不会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碎片式的知识利用率也不高,甚至是无用的,无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组织起来,统整单元教学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统筹整理组合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网越大利用率就越高,所以单元教学可以完整地教会学生系列知识技能,使这个知识技能能够在生活中“做中学”,越是能够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就越会将学过的知识技能转化成为一个人的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问题情景化教学

美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美术教学应该着眼于生活情境化的教学,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带着问题学习美术课程。让学生知道学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用途,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美术技能的时候先介绍知识技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非常实用,并且也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进行学习,在每个单元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生活创设一个情境,认识中华优秀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时候,先介绍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再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校园环境、贴近生活,用会说话的线条表达校园的空间、多角度,充分领略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中的艺术之美,善于发现美。在学习大自然界的色彩时,也可以让学观察生活的城市、学校、校区等自然界中的色彩,感受生活环境本身就是色彩,发现认识色彩,运用色彩表达自我。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如讲标志设计部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中国联通、光大银行等标志,帮助学生加强对标志设计在生活中实用价值的理解。

在每个单元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生活创设一个情景,比如模拟在博物馆进行教学,或者在设计的情境下教学,这样都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民间美术部分,可以设置一个情景,比如在民间艺人的家里或者工作坊里,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制作过程、触摸到民间美术作品,这种在实际课堂中并不难,教师准备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或者半成品,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触摸到这些身边的民间美术。

(三)学习的经验化教学

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很多是融合的,尤其是与语文和历史很多知识是可以结合教学的。教师要养成职业敏感,及时捕捉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呈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如在初一上课时,精心制作的课件在某班电脑上无法使用,但课程还要继续,机智地变换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先自行学习教材内容,再小组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记下来,接下来让同学们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个同学提问题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建筑艺术吗?问题非常好,学生就会想自己住的房屋是不是建筑艺术?我先让全班同学集体思考,分享大家答案,最后我再总结答案,这个过程既让同学们思考,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分析问题。还有同学问到什么是影像艺术,大地艺术是人为的吗?我在平时常规的教学中有时并没在意去讲解这些问题,殊不知这些正是学生们想知道了解的,所以让学生提问,这给了教师一个掌握学生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寻找促成学生的理解习惯,借助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可跨学科或结合某学科章节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能感觉到学科之间融合,也可根据学习知识建造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九上最后三课《壮美三峡》,学生在八年级语文上学习了文言文郦道元《三峡》,文中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描绘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体会三峡的诗情画意和人文风情。由于重庆是游览三峡的起点,已有部分重庆同学亲身目睹过三峡的壮美,所以再来学习这一单元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加入美的体验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一次三峡之旅就完美了。

学生经验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境下,中学美术教学的转变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将教学实践逐步深化,将教材案例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寻因,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适应学生和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知行合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得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样有的放矢,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这一关键性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艺术课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01).

[4]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5]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作者单位:

篇5: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件、2件、3件或4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

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不难看出,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并从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数学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描述。

篇6: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材料

物理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强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明确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个层面的发展。对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物理是自然科学下设的一门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计算为手段得出相应的客观科学理论[1]。其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物理观念形成、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第一,物理观念形成。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持有浓厚兴趣,根据自然界的现象明确其中所反映的概念、原理及规律,从而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在明确相关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要探索出可以生成该物理结果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对所得出的结论加以论证,从而掌握相应的科学探究方法。第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要形成尊重事实、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求知的思想观念深入落实在实际的学习中,对科研工作保持高度的热忱。

第四,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客观情况合理应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方法

(一)加强引导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成有针对性的物理课堂教学方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客观现象入手,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为学生接下来物理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液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在音乐的伴奏下为学生呈现泰坦尼克号、奥林匹克号、哈克号巡洋舰等船只在海上发生撞击的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会在思想认知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何种力量使得船只发生撞击?在此基础之下,学生将会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液体的压强》学习之中,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二)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对物理教学方法加以创新,迎合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背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案,构建“微课”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形成物理认知概念,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这一届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微课自主创作,形成《生活中的摩擦力》这一微课,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并通过段视频的呈现学生可以更好的明确“摩擦力”的概念。在讲解之后,学生可以于课后就这一微课的视频内容进行重复观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注重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对学生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给予高度关注。以中学物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蓝本,引导学生就教材中所提及的概念、原理、规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中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3]。或者,学生可以就某一个物理知识点开展自主实验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苏科版物理“摩擦起电”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摩擦起点的实际例子带入到课堂之上,引导学生形成“摩擦力”物理概念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借助事先带好的不同材料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即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物质的材料进行相互摩擦,观察其摩擦后所生成的现象。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就所带的材料进行交换,尝试不同的材料之间的摩擦,通过对比观察的方式得出具体的物理结论。这样的物理教学方式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发展。

篇7: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4.信息社会责任

篇8:中学信息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理念与学科教育

要将核心素养与历史教育相贯通,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贯彻核心素养,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唯有以此为前提,才能搞清历史课程标准及中学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在哪。下面我选取关于核心素养所承载的相关核心理念进行概述,以便搭建探讨其与历史教育联结的通道。“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侧重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加侧重学生品性修养、态度养成和情感发展”。

由此来看,核心素养的理念充满人文主义和价值观塑造的追求,从中学层面看,或与两个人文学科———历史和思想政治的对接最为充分。反过来看,这种对接的较高耦合度,必将使核心素养对相关学科提出比其他学科更多的要求。虽然“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特定学科”,其定位是跨学科的共性关键品格和能力,但基于现实考虑,各个学科由于自身体系与特点,各自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度不可能程度均衡。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对不同学科的作用力不太可能平均分摊。有的学科受其影响较为“间接”,所做的相关调整就小;有些学科与其贯通性较强,受之影响较大。而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特点和“使命”,很可能会成为受核心素养影响最大、联动最多的中学学科之一,相关适应与调整势在必行,不可回避。

“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跨学科性(综合性)、终身受益。”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且尤为重视那些具有一生受用性的教育影响。就历史学科来看,其问题解决的价值莫过于以史为鉴,为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提供参考;其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跨学科联结性较强,可以更多地寻求彼此的核心素养共同培养点;历史学科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优势,使其对受教育者来说具有厚重的终身受益价值。今年面世的“意见稿”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其中,每条大的素养维度,又被分解为不等的分支素养维度,对分支维度加以诠释进一步细化为相关要求和表征,作为未来可供考量的更实效的参考标准。如排在首位的社会责任,就被分解为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制信仰、生态意识4个分支维度,每个维度又被解析为更细化的行为表现与要求。在接下来,笔者会以“意见稿”一些具体内容与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特点对接,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二、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接

“核心素养模型的发展路径必然是要与国家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且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结合的方式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进行。”核心素养必然会对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相关要求,以达到两者结合的目的。不过这种结合又应该不是强行“塞入”式的,而要根据我国目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调适,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历史教育自身特点反向探求与核心素养相关维度的有机契合。这样历史课程标准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核心素养,反过来更加主动地促进核心素养与之关联度较高维度的发展。出于实事求是的考量,历史教育由于自身特点不可能对核心素养的所有维度实现均衡推动,所以既兼顾自身学科所具有的教育使命,又因所长突出培育某些核心素养维度的价值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将助于实现历史课程与核心素养契合的有机性。为了实现这种有机契合,下面就现行课程标准与“意见稿”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交集进行探究。

由教育部制定的现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义务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中规定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这与“意见稿”第二大维度“国家认同”中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3个分支维度高度契合;与第三大维度“国际理解”及其分支维度“全球视野”也直接相关。“课程性质”还对历史学科加了“人文性”的表述,要“提高人文素养”,这与“国家核心素养”第四大维度“人文底蕴”的要求是贴近的。“义务教育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有“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与“意见稿”的第一大维度“社会责任”关系密切,并与“国家认同”维度中“政治认同”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第三大维度中“全球视野”分维度“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认识趋同。“义务教育课程”中“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中明确了“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上述内容分别与“意见稿”中“国家认同”的分维度“文化自信”下的“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政治认同”下的“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国家意识”分维度下的“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相对应,还与“国际理解”下的“尊重差异”中要求“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完全一致;“科学精神”维度及“崇尚真知”分维度相近或认识趋同。此外,与首要维度“社会责任”分维度“法制信仰”中的“明辨是非,坚持公平正义”和“生态意识”分维度要求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一致。最后一句话的要求与“意见稿”第八大维度“身心健康”相贴近。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中国近代史部分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革命史,最终达到让学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这与“意见稿”“政治认同”的内容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在“中国现代史”部分除重点描述党领导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外,还通过抗美援朝历史等输导爱国主义精神。“世界古代史”部分要求“感受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这有助于理解“意见稿”对“全球视野”“尊重差异”的追求。“世界近代史”阐述了近代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实现“意见稿”中“科学精神”和“崇尚真知”的追求。教学建议中明确表示“通过图片展示,从历史视角欣赏近代名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符合“意见稿”“感悟鉴赏”中对艺术鉴赏的要求。“世界现代史”部分明确表示要“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助于理解“意见稿”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要求和贴近“学会学习”“理性思维”的素养追求。现代史部分教学建议中还有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实践着“意见稿”“学会学习”维度。“实施建议”中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意见稿”“学会学习”及“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要求不谋而合。“义务教育课程”明确表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这与“意见稿”第九大维度“实践创新”及分维度“批判质疑”“问题解决”的要求是一致的。

经过上述列举对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将“意见稿”的九大主要素养纬度覆盖了八个。剩下一个核心素养主要维度是“人文底蕴”其下辖“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两个分维度。这个维度没有列举课程标准内容对应,是因为历史学科本身内容就天然蕴含着这样的价值,而且课标中对涉及人文素养提高的要求比比皆是,所以就没有专门列举。这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现了对“意见稿”主维度的全覆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十分接近,只不过更加深入,水准更高。限于篇幅仅列举其“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与“意见稿”进行对比:“通过历史学习,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半页内容,就涉及“意见稿”九大维度中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七大维度内容。而整个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当然的对九大维度直接而正面的全覆盖。而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也于2015年秋初露端倪,其首要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并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可以说与国家的“核心素养”理念更靠近了。

通过上述内容对比,可以发现在核心素养推出之前,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课程标准就与“意见稿”的内容较为贴近,这除了寓示历史学科本身与国家核心素养的贴合度高之外,也表明历史课程标准相对于其他学科在适应“国家核心素养”领域所需要调整的力度和转变程度或许不会让历史教育者感觉太难适应,因为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与国家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契合度较高。

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对接将采用什么方式?从国际经验看,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及教学在实践领域的结合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研制和开发,之后逐渐与课程和教学相融合的模式;第二类模式在国家的课程体系当中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和素养,并指导课程的内容与设置;第三类模式,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没有单独的体系作出规定,但国家的课程体系当中的许多部分都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宗旨。”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核心素养是在课程体系外独立研究制定的,而后再走与课程和教学相结合的路子,符合第一类模式的路子,也是目前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施行的方式。不过2014年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待建立后,以之为课标修订的依据。如果各学段和学科根据核心素养进行修订后,便会形成国家课程体系规定学生需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与素养,并指导课程设定的局面。于是便跟第二种模式,也就是芬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的结合模式相近。由此可见,我们很可能采用第一种模式奠定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分学段的核心素养意见稿;而后过渡到第二种模式,让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中更具有侧重点的彰显,以实现学科或学段课程标准自身特点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的价值。所以历史学科的课程设定,既要照顾“国家版核心素养”的需求,又不能放弃自己的长处和本质特征。

三、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教学的交汇

承上所述,历史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由于具有不少天然契合点,因此适应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相对不会难度太大,而历史学科教学则需要在维持自身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对适应核心素养做好实践性准备。“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如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可见历史学科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不能丧失自身的特色和基本体系。历史学科教学如果因为外在的要求而让人感觉不像历史学科了,那恐怕是难以被接受的,也很难说是合理的调整。

哪些能够算作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呢?北师大朱汉国教授认为,历史时序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四种最核心能力,最近流行的观点又增加了“历史价值观”一项。历史学科向来便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这个价值观培养将突出选择与“核心素养”相关度高的价值观取向。具体该选取哪些价值观,请参考上文所述,这里不再赘言。而其他四项基本能力,作为充满人文底蕴的基本能力,也应该能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根据钟启泉的描述,历史学科还可以跟其他学科构成人文学科群。如果能够合理地建立学科群的有机联系,就可以发挥人文学科“抱团”形成的集群优势,各方位、多领域、全覆盖、交叉循环地培养核心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相关维度生成的完善性和习得的稳固性。

从“意见稿”反映的要求来看,国家层面核心素养对思考能力、反思理解、体悟社会关系和现实世界的能力有着比较突出的诉求,而“历史的时空观念、多元联系是理解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在未来核心素养正式版面世的教育大环境中,时空观念和多元联系也必然是历史学科教学所使用的重要教学及学习方法。不过,显然任何学科都难以达到对核心素养所有维度的均衡培养,由于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体系及特点,其对于某些与自身契合度高的素养维度更具有天然的培养优势。“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将课程内容……转向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也即转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那些知识。”这说明,不但历史教学要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核心素养的需要;而且未来历史教科书编写在内容选择上,在价值维度选取凸显上都要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侧重。

总体而言,历史教学必然要以适应核心素养为基准进行调适。由于历史学科天然具有较多承载核心素养维度的特点,历史学科教学可能会和政治学科一起成为肩负把核心素养引向深入贯彻的重点学科的使命,故而核心素养的落实可能会对历史学科提出相对其他学科更多的要求。由于历史教学自身使用的方法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且能辅助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因此即便核心素养对历史教学提出较多要求,历史学科教学自身体系和特点也不应受到实质性施压而扭曲自我优点来适应新环境。

四、历史教育———调适、展望

不管怎样,核心素养必将对学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环境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调整的尺度,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其为基准对本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学习进行合理的适度调适。据核心素养对历史学科调整的效应与影响,我称之为“准衡器”。这个准衡器对各个学科提出了共同的核心素养需求,历史学科也包括在内。不过各个学科反过来对适应核心素养的反应肯定也有各自的特点,因为各个学科有自身的独特体系与学科背景,当以此为基础反推每个学科所含内容和培养特点对核心素养具体维度的不同培养价值。各个学科各具所长,共同对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部维度做贡献,而每个学科则需突出自身对培养核心素养某些维度的独特优势。历史学科也是这样,由于其人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历史知识具有从横向来看覆盖面广、从纵向上延续时间长的优点,其对核心素养各维度的涵盖之齐全、培养之有利便有了先天优势。在配合核心素养的同时,历史学科基本的体系、培养方法、学科思维等要尽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不要失去历史教育的本色。另外,与历史学科关系紧密的政治、语文(乃至地理、外语)等学科,可以构成相互联系融通的学科群,互为补充完善每个单独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弱势环节,最终形成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生成培养中应有的中坚地位。最终,通过不断地调适,形成历史教育与核心素养相互促进的局面,历史教育有力的支持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反过来优化历史教育。

不可否认,上述历史学科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机互动理念要较为理想的运转需要逐步试探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中有一种“迭代思维”理念,它不追求一次性达到目标优质,而是在过程中不断试探修正,持续完善进而优化。在若干小循环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比之前的适度优化,最终经过小周期渐次改良的叠加实现大周期上质的改进,而不是期望一次性靠未经实践检验的所谓优化设计而达到完善优良。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教育的完美结合恐非朝夕之功,或许也需要通过这样的不断试探、纠偏、优化的小循环,不断累积实现各纬度小优化叠加的放大效应,达到最终的全面优化。

摘要:国家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于2016年春面世,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等9大维度,构成了核心素养的主体维度。本文探讨了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及其与历史学科教育的联系;探讨了核心素养与现行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接;探讨了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及教学的关联度。经过探究发现,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诸维度有很高的吻合度,历史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有先天的互动优势。历史教育或将在核心素养的贯彻中承担较多的责任,而核心素养也将对历史教育教学提出更深入的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将在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和学科基本体系的基础上,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历史学科教学还可以与其他联系密切的学科构成全方位培养核心素养的学科群。最终,通过“迭代思维”的运用,实现中学历史教育与核心素养联动的模式优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意见稿,素养维度,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契合度,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施久铭.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

[2][3]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2.

[4][16]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9,21.

[5]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Z].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26/14/18049378_537539305.

[6][14]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

[7][8][9][10][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7-8,30,32,3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1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7.

上一篇:以寸草心为题的作文下一篇:花好月圆 中秋祝福短信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