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2024-05-17

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通用8篇)

篇1: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自3月8日召开全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以来,全旗各部门以内蒙古自治区“8337”战略和呼伦贝尔市“1255”战略为指导,围绕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XXX第三产业现状

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为90.06亿元,三产比值为47.2:24.8:28,三产增加值25.2亿。2013年全旗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3亿元,年增长18%,一产增加值50.5亿,二产增加值26.5亿,三产增加值29.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47.5:25:27.5。其中XXX2013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9.8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3%,三产增加值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9.8%。

近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XXX第三业开发迈开了新的步伐,第三产业经济取得了新的突破,尤其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XXX经济结构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受道路交通等诸多因素影响,商贸物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相关服务业发展。XXX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第一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要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下功夫,尤其是第二、三产业,更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及特色民族旅游文化产业。XXX应紧紧抓住资源、区位、民族、文化这四大优势,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业。

二、掌控第三产业项目情况,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截至2013年6月,全旗第三产业相关项目总计67项,总投资702070.52万元(70.2亿元)。

1、其中教育领域、文化旅游领域、卫生与计生领域、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等共计54项,总投资57846.60 万元(5.8亿)。项目主要为文教卫生、人口计生基础设施建设;达斡尔民族园内中国达斡尔族文化保护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维修,以及为促进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播而编制《XXX旅游总体规划》;乡镇环境卫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等涉及社会民生类项目;各类保障用房、教学用房、苏木乡镇中转房、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建筑用房。

2、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共计13项,总投资644223.92 万元(64.4亿)。项目主要为路网、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建设。其中包括乡镇道路硬化、尼尔基通用机场、阿-莫铁路、国道G111线、新建尼尔基客运站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此类项目的开展将极大改善旗内以及我旗与外界的交通环境,实在解决我旗瓶颈在交通的难题。

三、抓住XXX民族特色优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托XXX特有的资源、区位、民族、文化四大优势,以挖掘、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民族文化为前提,深入挖掘达斡尔民族文化。为加大中国达斡尔族文化保护及宣传力度,加大民族园建设力度,打造XXX特有的曲棍球节、乌兰牧骑两张名族“文化名片”,着力打造昆米勒节、斡包节、达乡情·民族风等节日活动。

2013年XXX文化旅游方面项目共计14项,总投资30233.1万元。项目主要包括5项中国达斡尔族文化、语言保护项目;5项民族园内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维修项目;2项乡镇(办事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另外2项为编制《XXX旅游总体规划》及戍边250周年音画剧项目。结合XXX特有的达斡尔族文化的优势和特点,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发展一批收入弹性高、效益上升快、辐射能力强、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充分利用达斡尔民族文化这块金字招牌。

四、整合全旗市场,加快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发展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和“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要求,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整合发展要素,提升壮大规模。我们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优化政策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一要优化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就业容量大、经济拉动力强的第三产业项目实行“一路绿灯”,特事特办。二要培育龙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我们实行旗级领导挂点服务,积极引导这些企业上档次。目前,全旗已逐步形成了以玉鼎超市、佳幸超市、百花超市、华丰家电商场、纳文慕仁商厦等为龙头的商贸流通业,以亮点、阿萨帝、月色、唐潮为龙头的文化娱乐业,以达斡尔民族园等为龙头旅游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三要整合市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大力整合市场功能,巩固、完善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贸易市场,实现市场向

专业化,商品流通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四要切实推进全旗路网建设。加快乡镇道路硬化、尼尔基通用机场、阿-莫铁路、国道G111线、新建尼尔基客运站等一系列交通设施项目建设,解决我旗瓶颈在交通难题。进而促进我旗优势产品大豆、酒类、菇娘、绿色有机食品等产品的销售。进而加快发展餐饮、房地产、金融等服务行业。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改善全旗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改善教学条件。今年我旗确立1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146万元。项目涉及幼儿园、风雨场馆、教学楼建设,项目均已在5月初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在9月末至10月初竣工使用。2013年工程实施完成后,全旗学校教学楼楼房覆盖率将达到58%,学校办学条件将显著增强。

2、改善农牧区卫生计生环境,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质量。2013年XXX卫生计生、药监项目共计10项,总投资942万元。其中8项为卫生计生业务楼、服务站、村级卫生室及药品食品检验所基础设施类建设;另外2两项为文化活动广场及计生服务车。立足本职工作,完成人口计生、卫生责任目标,做好旗人民医院移地新建前期准备工作。

3、完善社会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我旗是国贫旗县,突破在特色,契机在帮扶。2013年各部门社会民生项目共计20项,总投资20858.5万元。其中包括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苏木乡镇生活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农村危草房改造,垃圾转运站;及市政卫生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应以尼尔基镇为重点,设立功能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备的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经济组织,社区就业已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六、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实施建设,推动相关行业发展

我旗产业发展落实在项目、融合在统筹。应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把重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截至当前重大项目进展有序,包括阿—莫铁路、尼尔基通用机场、国道111线升级等涉及路网、供水、供热、供电通信等重大项目均已启动,项目总计13项,总投资644223.92 万元,用以完善城镇路网、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直接拉动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篇2: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科技、旅游、休闲、餐饮、房产等行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企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百花争艳,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各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交流较少,这样就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大的力度,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型延伸。

篇3:吉林省第三产业国税税收现状分析

当前,包括吉林省在内的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2014年上半年,在已公布经济增速的省区中,吉林省排名下降至第28位,为全国倒数第四。吉林GDP增速为6.8%,环比回落了0.2个百分点,为近3年来同期最低值,吉林经济正遭遇一次经济寒流。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是摆在政府各个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1吉林省第三产业国税税收现状

1.1吉林省第三产业国税税收发展呈现的特点

(1)税收规模持续壮大。2013年,吉林省实现第三产业国税税收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9%,是2008年规模的2.25倍,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6%。税收来源于经济,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吉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消费拉动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2013年, 吉林省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 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是2008年规模的2.17倍,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6.7%。

(2)税收占比呈上升态势。2008-2013年,吉林省国税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分别为21.9%、22.2%、21.7%、20.6%、 21.8%和22.8%,在历经小幅震荡后,2012年开始起稳回升,2013年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随着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吉林省国税三产税收占比将继续提高。

(3)税收拉动能力明显增强。2009-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对国税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0%、19.5%、17.0%、33.7%和32.2%,在2011年跌破17.0%以后,2012年强势增长,并保持高位运行,第三产业对国税税收增长的拉动能力显著增强。

(4)宏观税负1稳步上升。2008-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国税宏观税负分别为4.8%、4.9%、5.1%、5.3%、5.4%和5.7%,呈持续增长态势,说明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质量正逐步提高,对国税税收贡献能力不断增强。

(5)税收弹性2保持高位。2009-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国税税收弹性系数分别为1.15、1.44、1.23、1.20和1.39,呈高位震荡运行态势。2013年受“营改增”增值税扩围影响,达到近年来极高值1.39。

(6)税收协调度持续提高。2008-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协调 系数3分别为58.3% 、58.5% 、60.4% 、59.3% 、62.6% 和64.0%,三产税收占比低于三产经济占比,说明吉林省国税经济税源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产税收产出能力要强于第三产业。但从第三产业自身发展来看,比率呈持续提升态势,说明,二、三产税收产出能力差异正逐步缩小,行业税收协调度不断提高。

(7)行业税收集中度较高。从行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国税第三产业税收主要以商贸流通和金融等传统服务行业为支撑,商贸流通业税收占比高达60%,新兴服务业贡献较小。“营改增”政策施行以来,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对国税税收的贡献有所增强,但仍难以撼动以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等为首的消费性服务业的主体地位。

1.2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1)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下游位次。2013年,吉林省国税第三产业税收完成261亿元,占全国同口径税收总量的0.9%,在全国35个征收单位中排名第30位,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北京市的1/25;加上地税收入,吉林省第三产业完成全口径税收1 883亿元,占全国同口径税收总量的1.2%,在全国也仅排名第29位。勿庸置疑,吉林省第三产业经济税收发展水平已严重落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2)从产业税负结构来看,三产税负落后。2013年吉林省三产税负为5.69%,低于全国三产平均税负5.3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

2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变化是由经济、政策、征管3个因素共同制约的,其中经济因素是主导,政策具有重要影响,征管因素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1)经济规模有限,结构不优,税收产出不足,是制约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发展的主因。2012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 939.2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 150.4亿元,相当于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总规模的1.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8:53.4:34.8,而全国三产结构比为5.7: 48.7:45.6,吉林省第三产业占比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8个百分点。

据测算,一产增加值每增加1%,税收就会减少0.41%,二产增加值每增加1%,税收就会增加0.48%,三产增加值每增加1%,税收就会增加0.98%,第三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是第二产业的两倍左右。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中,吉林省一产和二产占比分别高于全国均值1.6和8.9个百分点,而三产占比低于全国均值10.5个百分点。经济规模有限,结构不优,税收产出不足问题已十分严重。

(2)“营改增”政策效应明显,全口径行业减税规模大于国税增税规模。“营改增”全面推行,对吉林省第三产业税收产生了重大影响。2014年上半年,吉林省改征增值税实现108 386万元, 占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值税的18.9%,对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值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说明2014年上半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值税增长依靠“营改增”驱动,受经济下行影响,非“营改增”税收已开始下滑。随着2014年6月1日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 吉林省第三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

据吉林省地税局测算,2013年推行“营改增”,地税收入减少7.8亿元,2014年上半年减少16亿元。而按国税部门统计,2013年“营改增”,国税收入增加6.9亿元,2014年上半年增加10.8亿元。一年间,减税规模达6.1亿元,下降25.6%。

(3)第三产业税收结构性矛盾突出。吉林省的三产发展,由于过分依赖于某几个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传统产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畸高,新兴第三产业规模偏小,增长又相对缓慢。新兴行业规模过小,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而这些行业正是带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些行业的单薄导致了吉林省三产劣势的显现。

3对策及建议

(1)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激发内生动力。振兴东北要依靠国家支持,但最终还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一是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经营和创新创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三是紧扣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实体经济。

(2)释放“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政策红利,推动三产跨越发展。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正处于接近“U”型线拐点的关键时期。借 “营改增”的东风,必将激活三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税源,从而奠定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同时,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实现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篇4:韩国医疗观光产业现状分析

一、韩国医疗观光产业的环境分析

首先从优势上看,第一,韩国具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化的服务产业。从OECD的资料分析来看,韩国的医疗设备是处于尖端领先地位,相对于医疗技术设备一直处于领先的美国来说,可以达到美国的80%。第二,韩国医疗观光产业一直以来有很高的服务态度评价。尤其是韩国对于治疗癌症疾患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通过问卷调差,80%的患者对于韩国的医疗服务态度是很满意的,如果有可能,他们会选择来韩国再次接受治疗。另外,韩国的医疗费用相对来讲也有很大的竞争力。在韩国做一个除皱的手术只需要8千到1万左右,在国内的话则需要3万到4万人民币。中国对韩国整形的概念达不到韩国的普及度。在中国仍然属于高级消费的整形手术在韩国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有了价格上的相对优势。甚至中国整形患者觉得即使加上付给中介的费用也要比在国内便宜。最后韩国强有力的媒体宣传团队也是韩国医疗观光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推手。韩国媒体广告发展迅速,利用韩国的广告媒体宣传也是韩国医疗观光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从劣势的层面上分析韩国医疗观光产业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认知度的问题。韩国相对于新加坡和泰国来讲,医疗观光产业在还没有走向成熟,对于国际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虽然医疗法有关于允许接受外籍患者治疗的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有些大型整形医院利用宣传,但是对于相对较小的专科整形医院来说,对于宣传资金方面是一个不小大负担。通过旅游公司接收的医疗患者,手术费用大部分也用手续费的方式被中介抽走。甚至由于不负责任的中介让这些中小型整形医院有了濒临破产的危机。

二、韩国医疗产业的问题分析

1.医疗法等法律制约

韩国的医疗法规定,凡是以盈利为目的向医疗机构医师介绍患者,都属于非法行为。由于宣传的制约性,韩国整形医院对外宣传仅局限于当地网站或者旅游杂志上。况且韩国现在没有建立海外医患者医疗事故赔偿体制。甚至发生医疗事故时,医院都是消极和躲避的态度。最近屡屡发生的医疗观光事故也开始让中国顾客望而却步。

2.专业人才紧缺

接收国外医疗患者会引来一系列的问题。在韩国有很多整形专科医院缺乏专业能力。对于必需的治疗翻译和专业陪护人员都不完善。至况且今没有具体规定能接收外籍患者的医院在人才配备上的最基本标准。韩国应该培养为治疗医师和患者顺利沟通的专业翻译。在患者接收治疗的同时应该配有专业的陪护。另外治疗医师的外语能力也是让人担忧,尤其是在给患者开医药处方的时候,外语薄弱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国家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对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

3.医疗观光事故

在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时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韩国没有没有针对医疗观光事故的保险制度导致医疗事故不能的得到妥善的处理,这也是导致韩国医疗产业的危机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国外的整形患者来说,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他们的权益是很難得到保障的。首先,没有明确的物证可以提交,整形医疗事故的定义也是不明确的。在国外滞留的费用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4.非法中介乱收费

中国大量的医疗观光游客涌入韩国,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与中介是分不开的。据调查在韩国从事医疗整形中介的不下2000家。在中国随便一个网站搜索都会出现漫天的一条龙服务式韩国医院观光中介广告。韩国的医疗技术、设备,服务水平是吸引世界医疗观光游客的主要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不妥。非法中介乱收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正规的中介公司应该是按照患者实际手术的费用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非法中介却是先向患者收取高额的费用之后再抽出一部分给相关诊疗医院。甚至有的中介可以收取90%的中介费,也就是说手术费用不过仅仅占了10%。由于跨国宣传的限制性,医疗观光产业也做不到彻底与中介脱离运营,可谓有苦难言。

三、强化医疗观光市场方案

中国医疗观光游客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给韩国观光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反面,中国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保护,医疗事故频发不能得到赔偿,没有专业陪护等等原因开始让中国游客考虑转移到别的医疗观光市场。那么韩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强化市场呢?

首先健全法律制度。虽然2009年医疗法的修正对维持医疗观光游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医疗观光产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法律限制,尤其是非法中介让韩国医疗观光产业开始走向危机,中国的医疗观光游客也是望而生畏。为了保护中国医疗观光游客合法权益,不管是在法制还是在市场体制上都应该建立强硬的制度措施。其次是健全医疗事故处理措施。医疗观光与其他观光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会有医疗事故的意外发生。维持国外医疗患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有健全的医疗纷争解决措施。最近我国医疗观光游客在韩国的出现的医疗事故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措施导致得不到及时的赔偿,就是能得到赔偿,那对于受害者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韩国的保险界应当尽快开发关于医疗观光事故保险产品,我国医疗观光游客目前在韩国仍然不能加入保险,所以有些患者为了在韩国长期治疗在当地加入了国民保险,这样可以获得一些优惠。因此,韩国的保险公司应该在中国或者当地与中国保险公司开发对于中国医疗观光意外事故保险的产品。另外培养专业人才也是迫在眉睫。正如医院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一样,医疗观光翻译为医疗观光游客解决语言障碍,治疗后的病情恢复反馈,以及提供合适的观光行程。尤其在治疗期间面对陌生的环境,需要专业的医疗观光翻译给予患者帮助。(作者单位:韩国水原大学CSL系)

注解:

① 2009-2014访韩医疗观光现状

参考文献:

[1] (韩)张倩.《韩国医疗观光产业维持中国观光游客的市场战略》[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成均馆大学.2014年

[2] (韩)保健产业振兴院。www.khdi.or,kr

篇5: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安排,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财工委、法工委、代工委组织五人调查组,于6月28日至7月8日,就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对相关部门及企业进行了认真调查。总的来看,我县第三产业的情况是好的,正在朝着有利的轨道向前发展。

一、我县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GDP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止到2007年6月,我县实现生产总值64545万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48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65万元,同比增长2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132万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之比为31:25:44,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的良好势头。

2、第三产业机构网络数量增加,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数据资料表明,截止到2007年6月,我县从事第三产业的机构网络(含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达5976个,其中:私营企业203个,吸纳就业人员1894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659人;个体经营户5773户,就业人员13811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8270人。从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结构看,个体户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3184个,从业人员6677人;餐饮业558个,从业人员1732人;交通运输邮政业345个,从业人员582人;居民和其他服务568个,从业人员1954人;依靠国家财政运行的卫生社会福利业、教育、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三大产业机构数80个,占三产机构总数的1.4%,从业人员100人,占三产从业人数的0.6%。

3、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居民对服务项目需求的扩大,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房地产、咨询与中介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服务空间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到2007年6月止,含有上

述新兴产业的各行业机构数量为82个,占三产机构总数的1.4%,从业人员840人,占三产从业人数的5.4%。

4、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涉及行业范围广,加之部分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技术含量低等特点,降低了劳动者在这些行业就业的门槛,扩大了劳动者就业的渠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一、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已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资料表明,2007年6月止全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705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94%,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非农行业劳动力就业的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5、个体、私营占据主导地位,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在第三产业中已经基本完全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的职能作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二、职能管理部门服务意识逐步加强

1、县各职能管理部门能够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政策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各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规范,并建立和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大多数部门都进行了公示。

2、相关税费的征收,也能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基本上都是取下限征收。按国家政策规定该减免的税费都进行了减免,并办理了相关手续。2004年后,国家又陆续取消了有关收费项目共103项,各职能管理部门都能按规定执行,乱收费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真正公开乱收费的现象没有发现。

3、职能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逐步加强。树立了管理与服务兼顾意识,在管理中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各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脑网络管理,改变了原来暗箱操作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相对的公正、公开、公平。国、地税部门都设立了定调税委员会,实行集体定调税制度,解决了内外客商税赋不公现象及人情税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一是规模小。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3447户,就业人员8270人,户平2.4人。二是经营效益较低。从占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个体经营户看,2006年户均实现营业收入14.5万元,雇员年人均劳动报酬0.55万元。三是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2007年6月止,我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共计5976户,从业人员为15705人,每个单位的平均从业人员仅有2.62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流动资金,无法做大规模。

2、内部结构不优。从发展现状看,我县第三产业是以批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的结构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旅游业、社区服务等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旅游业尚未显示出对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向高科技产品调整升级的需要,都只是简单的进货后再销售,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3、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县里发展经济的决心很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给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乱收费的问题,虽有所好转,但依然少数存在。二是有变相的增加企业负担情况。据部分企业老板反映,有的执法人员甚至个别领导经常打电话给企业主,要求为其个人消费买单,有的经常向企业主借车,有的借正常检查工作之名变相增加经营者负担。三是整个治安环境不是很好,经营者的安全感不强,担心盗、抢、诈等现象的发生。四是个别单位协商赞助钱、物,经营者有苦难言。五是外地车辆在来凤境内受处罚的现象存在。外地车辆给来凤送货、送人有的车辆证照不齐,曾受过处罚。据工商部门统计,每年此项罚款总额也只在2万元左右,虽数额不大但的确影响来凤形象。

4、税收增长幅度不大。从个体经营税收看,2005年国地两税共985万元,2006年国地两税共1050万元,年增6.6%,2007年1—6月国地两税共613万元,预计年增长10%左右。户平年均税收:国税2005年1.57万元,2006年1.73万元,2007年1—6月0.62万元。地税2005年0.25万元,2006年0.48万元,2007年1—6月0.28万元。

从个体经营税收看,年增长幅度较少。究其原因一是起征点上调。国税部门上级规定,月营业额5000元以上经营者起征。地税部门上级规定月营业额3000元以上经营者起征。二是持下岗证人员免征。三是对营业额的核定有难度。由于个体经营者都没有做帐,征税部门很难认定。四是消费者的发票意识不强,个人购物及消费都不要发票,致使税收流失。

5、车辆管理税费流失较大。一是车辆管理税难以征收,税务部门不能直接上路征收,车主又不自觉缴纳,因此流失较大。二是来凤与龙山一河相隔,两县对农用车辆的办证交费政策悬殊较大,一台农用车价值一般2—3万元,按2万元计算,在来凤办证交费20000元×10%附加费+200元办证费+1200元强险=4800元,而在龙山办证800元+1200元=2000元。对比之下,购车人要少交2800元。据几个管理部门巡查时估计,来凤农用车在龙山县上户的约在600—1000辆,按800辆算帐,税费流失情况如下:

四、几点建议

根据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加经济总量,调整内部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1、以工业和农业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为一、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补充,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消费。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形成各类市场,激活居民消费,构建“一、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同时要本着“既要放水养鱼,又要依率计征”的原则,逐步提高企业的应缴税额。

2、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全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加景点的文化含量,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并组织农户开办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避暑等旅游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其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带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增强市场辐射力,全面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发展交通、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依托我县水果、蔬菜、药材、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大程度地通过市场来扩大我县地方产品的辐射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使资源和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和市场优势,并由此推动我县交通、餐饮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三产的发展。

4、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对服务业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娱乐、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职业教育等新兴行业,扩大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提升服务档次。

5、进一步加大软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力度,使全社会都具有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6、建议县里设立税票奖励基金(每年20万元),以促进全民增强发票意识,避免企业偷逃税现象。

7、改进和完善接待费管理办法,促进餐饮行业公平竞争。

篇6: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环保服务等方面的活动.

作 者:何添锦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工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10012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12)分类号:F2关键词:

篇7:火锅行业现状分析与产业发展报告

2010-4-27 13:43:08 火锅专业委员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的发展势头,经营业绩不断跨越新

台阶,其中火锅业的发展尤其迅猛和突出。餐饮业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需求条件为基础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转入城市等社会因素,都为餐饮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提升的时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断加强。

火锅作为一种适合多种消费层次的餐饮形式,取材多样、吃法灵活、精细相宜、价位适中,可适应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近年来火锅行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寻解决的措施和对策,以适应形势需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开创火锅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部分火锅行业发展现状

行业持续稳步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火锅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开拓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火锅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注目,以东来顺等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焕发新春,再塑辉煌;以小肥羊、小尾羊、重庆德庄、秦妈等为代表的新型火锅企业,锐意进取,异军突起。火锅企业的连锁经营步伐逐渐加快,连锁店网点数量不断增加,连锁经营的区域也日益拓展,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知名品牌不断涌现,进入餐饮业百强榜的企业家数越来越多,为全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经营分类细化,特点各有所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火锅的划分更加细化,按照地域和风味流派来划分,传统火锅可分为南派与北派两大体系,南派以川渝麻辣火锅为代表,北派以北京、内蒙古的清汤涮肉火锅为代表,其他还有江浙的菊花火锅、一品锅,广东的打边炉、粥底火锅,云贵的酸汤火锅、菌类火锅,以及新兴的海鲜火锅、豆捞火锅等;按照经营模式划分,又可分为传统火锅、时尚火锅、休闲便捷火锅、高档精品火锅;按照口味划分,有麻辣火锅、清汤火锅、酸汤火锅、鸳鸯(多味)火锅;按涮料的商品学分类,有羊肉、肥牛、鱼、鸡、菌类火锅等等;按照所用热源划分,有炭火锅、电火锅、燃气锅、电磁锅等之分。随着餐饮业交流借鉴的日趋广泛,火锅各流派之间的风味差别也逐渐淡化,适应面越来越广。火锅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人们对火锅的概念,可以满足顾客不同的消费需求。随着火锅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发展壮大品牌,从千万火锅大军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餐饮品牌。连锁经营盛行,直营成为行业新主导

火锅连锁经营一直是火锅企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内蒙小肥羊、小尾羊、重庆德庄、秦妈等知名企业2005年之前加盟店的比例均为95%以上。不过,加盟经营推广这种方式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品牌迅速扩张和资金积累的好处,但由于加盟店的管理水平不一,菜品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总部对加盟店的控制管理跟不上,致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为了维持辛苦创立的品牌形象,以小肥羊为代表的各个品牌火锅企业开始大幅减少加盟店的数量,增加直营店的数量,完成了由速度到高度的转变。根据小肥羊2009年财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的自营餐厅数目达161家,而特许经营餐厅的数目为293家。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火锅企业,如呷哺呷哺、海底捞、一尊皇牛等知名火锅企业吸取了同行们的经验和教训,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自身利益,企业专注直营连锁店的发展,严格限制加盟店的要求,谢绝了许多的加盟请求。目前,呷哺呷哺全国116家店全部为直营店、海底捞全国40家店全部为直营店,一尊黄牛全国72家店,40家为直营店。

产业链初具规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显著

随着火锅行业的发展,火锅产业链初具规模。

1.建立供货基地,确保品质,实现统一配送。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北等地农牧业面向全国火

锅餐饮市场,组建了羊肉、辣椒、花椒、香油、芝麻酱、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为连锁火锅企业提供统一采购配送,缩小经营成本创造更大经济利益。而一些品牌火

锅企业更是自己建立原材料基地,如东来顺、小肥羊、福成肥牛不但拥有我国规模较大的牛羊肉屠宰加

工基地,而且肉类加工品供应企业,还分销各大商超。德庄、秦妈、海底捞、武陵山珍、上鱼舫、黄记

煌、田源鸡等火锅企业分别建有自己的辣椒、花椒、蔬菜生长基地,创建了底料、调味料、加工基地以

及配送加工物流基地。如此完善的生产链不但保证了企业的品质,更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2.延伸产业链,打造第二市场,特色核心产品进商超,方便顾客在家涮制,比如东来顺的相关产

品进入4000家商超,方便了消费者。

3.火锅行业已经成为了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中国火锅之都”重庆充分利用麻辣火

锅发源地的餐饮文化优势,以火锅餐饮为龙头,抓好餐饮产业,拉动相关产业、促进劳动就业和输出烹

饪技术人才等,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许多火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治理阶段,未将人力资源治理提升到企业发展战

略的层面上来,认为员工只是被一种简单的“给钱干活”关系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人事经理关心的只是

招聘、安排培训和计算工资等简单的事务管理。在这种落后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员工的工作满足感下降,流失率上升,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火锅企业目前还主要是采取家族管理模式,当企业的扩张达到

一定规模后,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会日益尖锐,人才的匮乏和对“空降兵”的排斥,是导致企业发展

停滞不前甚至是面临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火锅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人力资源管理机

制、依靠长官意志用人以及企业潜规则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良性发展等诸多人力资源病症已成为企业的发

展瓶颈。

连锁总部职责不明确,盲目扩张势头依然存在不少火锅连锁企业急于扩张,盲目发展连锁店和加盟店,同时在加盟商的选择上也没有严格把关,片面追求品牌扩张的速度。对直营店选址没有做足够的市场调查,潜在顾客群不明确;对人员配备没有

充分准备,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就匆忙开店,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给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而惨

淡的经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连锁经营总部的原因。一味模仿使创新能力不足

火锅菜品加工工艺相对简单,非常容易复制。所以市场上只要出现一款畅销的菜品,很快各个店都

竞相模仿,导致目前火锅行业菜品单一化现象严重,没有在原料和工艺上对菜品进行创新。菜品是种

产品,存在生命周期,菜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试销、发展成长、成熟饱和和老化衰退四

个阶段。但是由于急功近利、一味模仿、粗制滥造,现今的菜品退化几乎延长到了菜品生

命的整个周期。

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火锅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技能等要求都不高,加上巨

大的市场需求,大量的下岗职工或农民工涌入其中。随之而来的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

落后,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系统接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很少,服务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复合管理能力更是几乎不具备,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

第三部分、解决行业薄弱环节的对策

第三部分、解决行业薄弱环节的对策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关心和培养员工,给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努力工作改变命运”概念。再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员工都有发展的空间,从而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制定规范的员工工作守则,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在规范员工行为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加强连锁总部建设,统一发展规划

一个成功的火锅连锁企业,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功能全面,职能明确,团结协作的连锁加盟总部的基础上。连锁总部作为战略主体,承担的是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支持系统搭建、管理系统搭建等核心的职能。这样的定位使得连锁总部完全摆脱了对连锁经营日常事务过多、过细的干涉与介入,而是以整个连锁体系的价值管理(经营价值、资本价值、品牌价值)为核心,统筹整个连锁网络的发展方向、模式、节奏等,从而真正为连锁店制造最大价值。每个连锁店都是一个管理主体,连锁总部的作用就是为整个连锁体系制定管理的机制、流程、方法、规范,并支持、培训每个连锁店的应用,对应用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管理模式的提炼与应用,连锁总部一方面可以为整个连锁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的管理模式与手段,从而保证整个连锁体系管理统一性,另一方面可以切实领导连锁店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少连锁店在管理商的投入,增强连锁店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连锁管理支持系统包括品牌管理、销售管理、信息管理、店面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的有效应用与推广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连锁体系的管理效率。

原料创新、菜品创新、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火锅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原料的创新,原料类似已经成为火锅行业给消费者普遍的印象,火锅行业要寻找符合火锅涮食要求的新的原材料来丰富市场需

求,如种类繁多营养丰富的野山菌、牛羊肉半成品、河鲜海鲜半成品等等。另一个创新是菜肴的造型和容器的创新,一盘简单的羊肉片,如果一直保持传统的模式,容易给人一种审美疲劳,如在菜肴的造型和装盘上创新,不但能增加美观,更能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最后一个创新是技术创新,如何去除吃完火锅一身的火锅味,如何合理的保持包厢的通风避免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这些都是需要火锅企业共同研究的问题。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员工的关爱

由于目前餐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建立培训与培养并重的人才教育体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兼具系统性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对企业而言,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员工,努力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满意值达到最高,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完善火锅产业科学发展体系

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火锅行业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科学地制定火锅行业在质量、安全、卫生、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火锅的生产、服务、经营,才能促进我国火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体系建设,需要行业成员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目前很多企业已制定了原料、加工、调配、服务、经营等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制定和完善,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响应国家政策,争做大众化餐饮的中坚力量

商务部2007年提出了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外就餐的人员和就餐频率越来越多,火锅行业以其简单、快捷、经济、营养的消费模式成为大众化餐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火锅产业自身的不完善,火锅行业必将成为大众化餐饮的中坚力量。

加强行业自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行业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企业的生命。餐饮行业从原料的采购、加工,到食品物流运输,到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把关,积极落实食品安全法,配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查,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餐饮业而言,这

是一个考验从业者道德良知的试金石,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关乎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餐饮消费环节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火锅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行业自律,认真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倡导绿色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形势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推

动火锅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广大火锅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开发节能减排产品,降低温

室气体排放,做好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以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部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连锁加盟依然是主流

火锅生产加工环节少、底料和调料的统一配置,能够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火锅菜品相

对较为简单,便于复制,标准化程度较高,总部更容易对门店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开展连锁经营的优

势,因此加盟连锁依然是火锅企业品牌的扩张和资金的积累较好的方式。

随着消费需求细化,经营模式针对性更加明显

随着火锅种类越来越丰富,火锅所承载的消费者需求将越来越多。企业虽不可能满足消费者所有的需求,但有针对性的服务好消费者的需求,就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只有更加有针对性的经营模

式,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中心厨房和物流配送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连锁火锅企业都建立了中心厨房和物流配送站,但是往往只是进行底料和调配料的加工包装,加工品种不多,许多还是要在门店单独完成。随着房租和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只有最大的营业面积才能获得最多的利润。而让中心厨房承担更多的食品加工工作,如净菜的加工、肉类加工、丸类滑类的加工,既便于控制产品质量,又节约了门店场地,使人员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经营,这是火锅企业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科学化、现代化的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是未来火锅企业不可缺少的心脏部分。

风险投资将更多的进入火锅行业

篇8: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14亿人口, 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本文就截止于2011年三大产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汇总, 并对增长最快的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就业弹性、薪资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得出中国的第三产业就业现状及问题建议。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2年以来, 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 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 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2年蓝皮书显示, 中国实施了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2013年前11个月, 城镇新增就业1, 202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 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 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就业率为4.1%, 就业局势稳定。

(一) 就业总数和趋势。

就业人数与产业的关系及其变化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自1952年开始, 我国就业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 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就业总人数增至76, 420万人, 创历史新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数最高, 但从1970年开始,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波动性下降。

(二) 失业率情况。

“十五”时期 (2001~2005年)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 年均增长1, 360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 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有1, 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 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图2为2011年我国30个代表地区失业率散点图, 图中所示城市从左向右依次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据统计, 一个国家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4.2%以下, 即可视为正常水平。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的失业率水平为4.1%, 可视为较正常状态。从图2中可看出, 失业率最低的地区是北京、广东、海南, 失业率分别为1.4%、2.5%、1.7%;失业率高于临界水平的是宁夏地区, 失业率为4.4%, 比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另外, 失业率达到4.2%的地区还有四川和湖南。

(三) 就业结构及国家就业总体目标。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城乡,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 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 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将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到2020年, 就业总量达到8.4亿, 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水平;大部分人有机会就业, 少量失业者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为就业做准备, 社会总体上处于比较充分的就业状态。

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一) 产业定义与分类。

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 第三产业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科学研究事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

(二)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人数变动情况。

图3所示第三产业内各行业从左到右依次是: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就业人数最多的依次是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可见此行业就业需求大, 可容纳的就业人员相对较多。

(三) 第三产业工资水平变动情况。

进一步, 我们分析了第三产业工作水平的变动情况,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得出, 工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最慢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可以看出, 以上行业发展前景可观, 入行收益率可观。

(四) 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样本的相关性检验。

为了更好地反映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的关系, 我们进行了相关性检验。

1. 检验方法。

样本相关系数R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2. 提出假设。

H0:ρ=0;H1:ρ≠0。

3. 计算检验的统计量。

4. 作出决策。

r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8, 可视为高度相关;r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5小于0.8, 可视为中度相关;r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3小于0.5, 可视为低度相关。r的绝对值小于0.3,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极弱, 可视为不相关。

5. 结论。

根据EXCEL中【CORREL】函数计算样本的相关性系数得:r=0.980242。

说明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存在较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即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 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spss软件分析样本相关性的显著性,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双尾检验的P值接近于0, r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明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

我国就业人口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这对于应对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 不断增长的就业需要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就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极快, 已超越第一产业跃居第一, 预期未来几年, 就业潜力依然巨大, 就业前景有较大的增长区间。全国来看, 总体失业率稳定在4.1%, 国家依然在继续采取相应政策, 扩大就业, 减缓就业压力。就业结构的平衡, 会更加刺激经济的发展, 国民生活的稳定。

四、基于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建议

(一) 给就业者的建议。

一是根据上述统计, 可以看出, 工资与就业人数相关性高, 工资水平高的行业, 就业人数也会不断增加, 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人数最多的教育业、公共管理等社会服务性组织, 工资增长较慢, 就业人员吸纳性好, 工作稳定有保障。工资增长快的金融业及批发商业, 准入门槛较高, 竞争较激烈, 收入很可观。就失业率来看, 北京、广东、海南是首选的就业地点, 工作岗位需求多, 失业率低。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又将持续上演。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有限, 而高校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 这要求大学生降低目标, 安下心态从基层做起,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 脚踏实地地做好就业工作。

(二) 给企业的建议。

从三大产业就业形势变化看,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很快, 处于第一产业的企业, 需要精化企业体制, 高效率高产出地做好企业, 在第一产业减少的今天, 稳定住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第二产业大多是国有或垄断企业, 应继续贯彻国家鼓励性政策, 维持现有经营状况, 稳中求进。对于增长迅猛的第三产业, 随着进入行业的企业的增多, 市场竞争逐渐增强, 这就要求企业改革创新, 不断迎接新挑战。

(三) 给政府的建议。

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进, 扩大就业容量。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就业机制。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职业培训, 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摘要: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就业情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从就业趋势、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工资水平等方面, 叙述了中国就业总体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对就业者、企业、政府的各项建议, 有力地分析了中国就业的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就业现状,第三产业,失业率,就业人数,工资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洋.安徽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12) :72~75

[2] .蒯凌波.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4:20~22

[3] .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5, 6 (15) :91~94

[4] .王春枝, 吴静.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5 (20) :64~69

[5]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Z].新华网, 2004-04-26

上一篇:成都java培训机构哪家好?没有基础转行java程序员怎么样下一篇:朋友过生日的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