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游记作文

2024-04-14

峄山游记作文(精选11篇)

篇1:峄山游记作文

峄山游记作文

峄山游记

十一黄金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峄山。

我们随着游人一进入峄山风景区,立即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了:峄山虽然不是很高,但山上树木很多,也很高大,有松树,柏树、榆树及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木一片连一片,都长得那样葱茏茂盛。有的树干显得那么苍老,好象已生长了几十年。山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很有观赏趣味。

我们随着游人开始登山了。登山的路是用石头砌成的一层层的石阶,石阶呈褐青色,因为游人常年登攀,棱角已磨得很光滑。我们顺着石阶盘旋而上。山路凹凸不平,攀登的过程中要小心注意安全,所以我们走得很慢。开始登山时,我兴致很高,对登到山顶满怀信心,但走着走着,我就累得满头大汗,觉得非常疲乏。就坐到一块被风风化得十分光滑的山石上歇了下来。我抬眼望了望山顶,估计还有四分之一的路程,心里真不想再往上登了。爸爸可能看出了我的思想,就笑着鼓励我说:“怎么,难道就让眼前的峄山吓住了吗?我们以后还要去登泰山呢。”

是啊,连这并不太高的峄山都登不上去,以后怎么登泰山啊?听了爸爸的话,我突然来了勇气和劲头。站起身,又随着爸爸、妈妈向山顶攀登。

啊,终于到达了山顶,我站在峄山顶峰俯视周围,峄山景色尽收眼底,虽然我登的还不是泰山,但心里也感受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兴奋。

从这次登峄山的过程,我体会到我们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遇到困难,都不要放弃,只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篇2:峄山游记作文

峄山位于邹城县城南10公里处,以石山著称,石多、树茂、泉流长,为鲁南旅游胜地。

峄山石多、石奇、石乱、石险。整座山就是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大者如屋,小者如米,有的如虎横卧,有的似牛奋蹄,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整座山就是由乱石堆积而成,致使山势险峻,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凿,游人不敢下觑,怕山风袭来一不留神被刮下去,如同树叶一般;险峻处的上山路就是几块巨石围成的山洞,仅容一人爬行方过,洞黑又狭长,恍若隔世,如置身地狱,再高贵的人上峄山,也“不得不倨”由此如狗一般爬上去。

峄山树多而茂盛,各种各样的树杂乱于石间,使峄山石多而不秃,却使整座山郁郁葱葱显生机一片。或有大石现于绿色中,凭添情趣。还有刀削般的巨大岩石从绿色中直拔而起,显出石之不屈,不愿被绿色淹没,争见天日,而成山峰。更有峄山之颠,就是由那么几块巨石随意堆积,真是出自造物主的圣手,人绝对想象不出那构筑山巅的石头的样子和整个构筑气势。这就是自然,所谓妙夺天公只是人的意愿。自然没有思维,就这样或就那样;人类有思维,白思却不得其解。峄山最后的总结是用一块巨石构成峄山最高点,无路可上,攀之无凭。上峄山的人都说我登上了峄山,其实真正登上峄山的人不多,看不见那块大石傲视你吗?攀上那块大石才算真正登上峄山。只有站在峄山之顶,才能将整座峄山置于你的脚下,才能使你充满傲视天下踌躇满志的豪情,才能使你真正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才能使你真正体会“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韵味和气势。但这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敢于争先的勇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登上峄山之顶,才能征服峄山,才能对人说登上了峄山,才能人生有成,才能真正品味人生。

山石与山树从山脚斗争到山顶,但峄山用山石成顶作结,山树终于没有追上山石,但山树没有屈服,偶有几株小山树从石缝中伸出绿色的胳膊,调皮的给山石开着玩笑。山石与山树的斗争而成峄山,其斗争形势而成峄山之势。

山石是峄山之魂,山树是峄山之气,山泉则是峄山之韵。山石与山树争着向上跑,山泉却悠然向下流;山石与山树斗争的不可开交,山泉却不管不问坦然而去。在林间、在石丛,山泉潺潺而流;亲吻着树的脚趾、抚摸着石的面庞,山泉奔向山下;流向水库、流向河流,山泉快乐地唱着歌;滋润着田野、滋润着人心,山泉向人们报告着山上的消息,以身心报答着人类。正是大雨过后,山泉的溪流肥厚而急,哗哗的流水声时鸣于耳。我们下山不断与她相遇,我们便停下脚步一亲她的芳泽,在她身旁弯下身掬之濯面,捧之入口,清凉甜美妙不可言,我们深深陶醉于她的魅力。

篇3:游峄山作文

“五一”假的前几天,我就用略带哀求的语气对老爸说:“老爸,你看我最近学习这么紧张,也没有什么玩的时间,不如趁劳动节的机会出去放松一下?我们国家提倡的是全民运动,奥运会要到了,不做好准备岂不让外国人耻笑?再说了,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啊……”话说的是唾沫横飞,激情四溢啊!

爸爸被我磨得实在没办法,大声喊道:“不要再说了!我带你去还不成吗?”啊?这么快就答应了,看来我的长篇大论还真是有道理啊!

由于时间紧张,老爸便选择了登邹城峄山的最经济实惠的线路,随行的还有老爸的几个同事与我的几个朋友。

篇4:游峄山的学生作文

来到山脚下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矗立在大门旁边黑色的石碑,上面刻着“天下第一奇山”六个大字,非常引人注目。

开始登山后,你一定要慢行,不然,就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峄山上的花草树木令人惊叹,峄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你看那些花草树木,从石缝中冒出来,迎着风精神抖擞地挺立在悬崖峭壁上。看着这些可爱、顽强的生命,我心想:人类不是更需要这种精神吗?你再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大自然的雕琢,一块块形态各异,让人不由得赞叹这些巧夺天工的美景。我最喜欢的一处是,在半山腰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五巧石”三个红色大字。“五巧石”的样子像一只精神抖擞的巨大乌龟。站在“五巧石”旁向山下看,视野非常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在峄山的最高峰,矗立着一块青色的`巨石,上面写着一个又红又大的“鳌”字。站在这里四面望去,迷人的风景令人陶醉。

篇5:李斯《峄山碑》碑文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篇6:春登峄山散文

爬到半山腰,用时接近两个小时,我才意识到领队所言不差,因为这不叫登山,是真正意义上的爬山,甚至还带点探险的意味。在一块巨石的阴影下面,大家小憩。这时,山风窸窸窣窣的轻拂过来,吹得人十分惬意。眼前的巨石,长接近二十米,宽十米,高五六米,这么一块数百吨重的巨无霸横在半山腰上,下面一前一后有两块不太大的石头托着,中间空着个大洞,像一艘巨轮似的,甚为气势壮观。巨石下面的草地上有一丛绿油油的像是韭菜状的青苗,有个女驴友顾不得辛苦,过去剜了一大把,高兴地说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野韭菜,用它炒鸡蛋吃可香着呢!听她这么一说,我好像闻到了野韭菜炒鸡蛋的香味了,自己也想过去剜一点,却又懒惰,只好作罢。

又走了几十米的一段小径,前面遇到一道石坡挡住我们的去路。石坡面积不算大,却比较光滑,有驴友多次攀爬都滑下来。终于有一驴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登上去,将一根绳子系在一棵松树上。驴友们一个个拽着绳子爬上石坡,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走了一段灌木丛,接着钻入一石洞。石洞由两块巨石挤在一起形成,洞顶有一道狭长的缝隙,是处名符其实的“一线天”。缝隙上还夹有几块圆石,似乎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石洞足有三十几米长,比较狭窄,仅能容下一人通过,且里面光线暗淡,冷飕飕的,坎坷难行。其中有两道较大的土坎,都接近一人高,如果无人帮助,一个人爬上去要费很大的劲儿。有攀爬上去的驴友站在坎儿上面,拉拽着驴友们,一个个登上去。出洞口比较狭小,且是一道陡坡,必须手脚并用,不然很难爬上去。因为背着个背包,往洞外爬的时候,背包碍事,我几次都被背包给阻挡下来,无奈只得把背包取下来,递到洞外,然后才爬出去。

爬出洞外,刚高兴了一分钟,见面前又是一道大陡坡,上面巨石不多,却荆棘丛生,连条小径也没有,我的情绪一下子又低落下来。见大家各自往上攀爬,我只好选择跟在一位驴友后面往上攀。土坡上泥土松软,踩不稳,直打滑,好在坡上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松树可以抓扶一下,但荆棘却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被扎了,或者挂住衣服。我们走了一条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或许从此以后,别的驴友再来峄山就可以沿着我们趟出来的路攀登就省劲多了。钻了多处的荆棘丛,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扎了根刺,断在肉里面,不怎么舒服,手背也被划了一道红杠。许多驴友爬山都戴防护手套,我嫌戴手套麻烦,戴过几次就不再戴了,当然胳膊和手被划被扎也是经常的事了。出了荆棘丛,又攀了几次巨石,还钻了几回石缝,累的我坐在一块石头上一步也不想迈了。忽然听到前面的驴友大声地叫喊:我们找到上山的路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再去攀巨石钻石罅趟荆棘丛了。大家踏上台阶便纷纷坐下来休息,喝水。这时已经下午二点了,我们已经攀爬了三个半小时了。有游客从山顶沿着台阶下来,我询问了下这里离主峰的距离。游客告诉我们,你们爬到主峰至少还得半小时。大家个个都饥肠辘辘了,有的人已经在吃东西了。领队上来后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吃饭,吃饱了就不愿意爬山了,还是坚持会儿,实在饿,可以先吃点东西垫一垫,等到爬上峰顶再吃吧。

大家到齐了后,稍稍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爬山。辗转爬了数百级台阶,经过了著名的东方砥柱石、八卦石、白云宫等景点,终于到达了主峰五华峰脚下。领队说,这里离主峰很近了,我们借着树阴下的饭桌,就在这里吃饭吧。饭后大家自由活动,愿意登顶的登顶,周围还有很多景点也可以去看看,下午四点集合下山。

吃完了饭,看看时间,离集合的时间还早,我和一位驴友一家三口准备一起去登顶。因为济南到峄山接近二百公里,来一次不易,不登顶实在可惜。走到甘露池,遇到两位我们一起来的驴友下山。我问,你们这么快就登顶回来了?驴友说,登顶的路不好走,得经过一个石洞,洞口很小,里面石头也很滑,太难了,因此我们就回来了。同伴三口子一听说路不好走也放弃登顶了。我先到甘露池看看。泉前面有座建于清代嘉庆元年的小牌坊石门,高三四米,古朴典雅,保护得这么好十分难得。离门几米处就是甘露池。甘露池也称仙源,即神仙居住的地方,深两米,池水清澈,终年不涸不漾,在周围绿树掩映下,绿波荡漾,甚为神奇。

出了甘露池,犹豫片刻,我决定独自登顶!过了老君洞,迎面一块巨石上“不敢不踞”的红字石刻格外显眼。转了一道小弯儿,就到了登顶的必经之路——巨龙洞。这也是峄山登顶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趴下身子往洞里瞅瞅,里面不算黑暗,洞顶还有光线投下来,说是洞,其实是一大堆巨石叠压在一起形成的缝隙而已。到了这里,无论是谁,如果想登顶都得低下高昂的头颅,爬行进洞。洞外面的游人排着队一个一个地钻进石洞。进去几个人之后,稍停一会儿,里面有几个人出来,看来上下山都须经过此洞无疑了。轮到我进洞,我把背包取下,放在面前,用手往前推着,边推边爬,还得小心碰着头。因为穿的单薄,膝盖跪得很不舒服。爬行了大约有几十米的距离,终于爬上一块斜面巨石平台——观海石。石坪上面坐着许多游客,平台边缘有铁栏杆围护着。我问一位游客,请问从哪里登顶呀?游客告诉我,这就是顶峰了。我见西边那几块巨石似乎还高点,但太陡峭了,根本上不去,虽然近在眼前,却不能将其踩在脚下,甚为遗憾。传说这峄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块堆积于此而成,五华峰恰好由五块巨石像五个花瓣似地的抱在一起,形似芙蓉,插天而立,因此取名五华峰。我走到栏杆边缘往下一看,北面、东面都是悬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看看周边,除了北面不远处有座山峰,别的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唯在这里突然崛起一座怪石丛生的山峰,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没有同伴,我在山顶觉得孤单便没有久待,眺望几眼远处的景致,便匆匆下山。重新钻进石洞,先是坐着,因洞顶愈来愈低,只能后仰着,几乎躺倒在石坡上,后面拖着背包,打着滑梯往下溜,反而比来时走的快一些,也舒服多了。

回到吃饭地,有的驴友还在喝酒吃饭,吆吆喝喝的,倒也热闹。我见旁边有景点指向牌,有块石刻“鳌”字,好像字体很大,我感到好奇有心去看一看。我向一位像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询问这处景观的情况。工作人员很热情,他告诉我,这个“鳌”字不是古人写的,写这个字的人是书法家杨萱庭。1989年,杨老来到峄山,在游览之后,他为峄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所感染,挥动如椽巨笔欣然写下了一个高15米,宽8米的“鳌”字。这个字被刻在一块巨石上,成为国内石刻第一字。我又问,为什么要写这么个字呢?他说,有个成语不是叫独占鳌头吗?我一听,恍然大悟。按照这位朋友的指点,我沿着台阶往东北方向的山下而去。下到半山腰,觉得已经走得很远了,还不到景点,而且一路上游人稀落,树影匆匆,有点阴森,便决定放弃,心有不甘地返回。

见附近有个景点叫舍身崖,我走了过去。舍身崖是一块巨大的石坪,挨着石坪有座三无殿,既不高也不大,却以无瓦,无砖、无梁,纯粹一石屋令人惊奇。殿门南向,里面黑咕隆咚的,朦胧可见供奉着太上老君塑像。关于这舍身崖,有个传说,一个媳妇孤身伺候公公,却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为表明清白而从此舍身跳崖,因而得到了一个贤淑贞妇的美名。三无殿前面有块巨石,上面红油漆写有“鲲鱼朝圣”三个字。鲲鱼长什么样儿,我没见过,或许是这块巨石像一条大鱼吧?仔细看看倒有点像。

站在舍身崖上仰望五华峰,只见几块巨石插天,耸立云外,十分壮观。远眺山下,盛开的大片桃花就像晚霞似的落了一地。因为有点雾霾,朦朦胧胧的,远观比近睹景象更加美妙了。见我赞美山下的桃花,一位当地的游客主动与我搭讪,他向我介绍起这座山的一些名胜古迹来。他说:这山看起来不怎么起眼,来过的名人却不少,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了。始皇大帝东巡,登的第一座山不是泰山而是峄山,并留有刻石碑遗迹。孔圣人也来过,这从孟子“孔子登东山(即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得到印证。山上曾有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等四大书院,还有梁祝祠等古迹,但现在大都只剩下遗址了。山下边还有个“梁祝读书洞”值得一看。“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我早就看过电影,知晓一些,也耳闻全国多处地方都在争夺梁祝故里这个荣誉。我不知道究竟哪里才是梁祝真正的故里,但从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和多处历史遗迹来看,梁祝故乡在峄山一带还是很有可能的。

篇7:《“孔孔洞洞”话峄山》阅读答案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 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15.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3分)

16.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3分)

17.简要说明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5.(3分)答案:峄山形态景观是指岩石经受球状风化后形成的漂砾层叠堆积在原岩的表面形成的残积地貌。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答案:总括本段内容;准确形象地概括了峄山的自然景观特点;采用引用的手法,增添了文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共三点,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答案:“爬着钻”“躺着钻”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上山和下山的动作;准确地说明了峄山孔洞险要、富有野趣的特点。

评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5分)答案要点:峄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

峄山精神:坚硬顽强,永不止息,独占鳌头的民族魂精神。

篇8:千古峄山话奇石散文欣赏

泰山雄,黄山秀,赶不上峄山的大石头。

虽然只是一句顺口溜,却道出了峄山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峄山上星罗棋布的奇石。

千百年来,峄山一直享有着“光风霁月”、“邹鲁秀灵”、“灵通泰岱”、“天地钟灵”、“怪石万垒”等等众多美誉。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教创始人孔子更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让峄山名满华夏。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东南12公里,距济南150公里,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五华峰为极顶。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终至距今约三千万年前而基本形成。

相传,人类始祖女娲补天时将剩下的滚滚乱石尽数倾倒在了邹鲁大地上,于是有了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峄山就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峄山本身是座由怪石堆垒而成的奇山,多处玲珑孔窍,每年深秋季节,细雨霏霏如烟,飘逸疏放,这时丝丝云雾穿岫而出,山根有雾,先是一抹,转眼间弥漫成一个带状,继而便成了一团团,绿树红叶青峰朦朦胧胧,似隐似现,幻如仙境。

“岱岳雄天下,东山亦自奇”。峄山石头奇,奇在“山如垒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奇在“其洞府岩窦崎峭,千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奇在丸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叮咚;奇在题壁石刻,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之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为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名列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且不说那香火鼎盛的子孙石,也不说惟妙惟肖的`宝瓶石、八卦石、马嘴石、鱼石、船石,就单单一块五巧石,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竟然会有五种不同的动物形态,像乌龟翘首,像金鱼遨游,像玉兔酣睡,像骆驼跋涉,像甲鱼爬行。真的让人慨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和神奇造化。

从峄山的东南方向攀援而上,有一条被当地驴友称之为乱石沟的险道。曲曲折折,回环往返。从这里,一直到峄山的东宫,全部都是乱石,奇石、险石随处可见。快到达东宫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奇石,远看,像一个元宝,近看,好似颠簸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的一条航船。此刻,若置身于这条大船之上,向南远眺,真的有一种勇立潮头唱大风的豪迈情怀。

峄山的奇石数不胜数,到底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是亿万年前海底动物的化石吗?那如龟如豚或翘首远眺,或低头沉思的奇石,是不是依然在怀念那惊涛骇浪的远古时代呢?正是这些满山遍峪如珍如宝、静动有之的怪石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山以石而美,石以山而秀。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像人,像鱼,像兽,像禽,给这座千古名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更有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传奇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相传峄山脚下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豆腐店。乾隆皇帝来峄山游览的时候,听说这家豆腐做得很好,就下旨中午吃这一家的豆腐。但不巧的是,这家豆腐店的女主人走娘家去了,孩子技术不精,做了一锅很难吃的豆腐。乾隆十分气愤,责令罚款千金,并取消店号。主人回来以后赶快重做,并受张果老点化把豆腐摆在山道上。结果,不但豆腐奇香满山,皇上的马队从豆腐上踩过竟然完好所损。皇上大悦,不禁赞道“峄山神豆腐”。后来,这块豆腐就变成了奇异的豆腐石。据说,每逢阴雨天气,这块神奇的豆腐石还会冒出丝丝缕缕的白气呢。

从五华峰往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五丈、粗八围、往东南倾斜、形状如丹似丸的一块巨石,故取名丹丸峰。丹丸石凌空突兀,远观岌岌可危,悬系半天,摇摇欲坠,朵朵白云萦绕其间,天成奇绝,妙不可言。

每一处景点都有数不清的奇石,每一块奇石都有一个名字,每一块奇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一次的攀登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峄山。

看着这满山遍野的石头,你就大胆地去想吧。结缘峄山,结缘奇石。也许,有些奇石怪石正等着你去发现,去命名,去拥抱。

篇9:山东邹城峄山通明门楹联

飞来幽洞空空空天福神灵冥冥冥

坐观九天玄玄玄指令俗尘醒醒醒

仙源洞住持孔一真人题,联句以佛教释义,对洞、神、天、尘,点化明,意幽深。

篇10:山东邹城峄山玉皇殿楹联

正道行修益寿丹

传为太上老君作,原用道家密语写成,如图所示。属道家关于养生修炼的联语,意思就是按正常的方法下苦功夫修炼,就能炼就益寿的真丹来。

其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自老子《道德经》。上联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如何修道,如何行道。下联含义在于强调因为万物由道所生成,所以万物也由道所统治。

其三

尔奉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篇11:山东邹城峄山碧桃庵大门楹联

穷窍相通如张乐洞庭鱼龙百戏

异彩毕俏似琼林武库万宝俱陈

明代万历庚寅冬(1590年)文学家于慎行题。穷窍:难走的孔窍。 张乐:奏乐

上一篇:求一份营销人员绩效考核表 包括营销经理还有业务员下一篇:《控制和设计》的教案设计